1. 求七年戰爭或者歐洲近代歷史題材的電影
提到的不提,還有寫那麼長的別搗亂,看看題目。
南北戰爭:(優酷可看)
南北戰爭(電視劇) 光榮戰役 眾神與將軍 葛底斯堡戰役 英雄歸來(這是下載的) 紅色英勇勛章(優酷沒有,在中央8台看的)
獨立戰爭:
獨立之戰
明智維新:
最後的武士(其中講了維新後武士們最後掙扎)
布爾戰爭:烈血焚城(YOUKU)
法國大革命:朱安黨人(YOUKU)
想了解歷史:歷史百年(央視作品)
2. 求電影 【戰馬】 觀後感 500字以上啊
這匹額頭帶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駿馬名字叫Joey,我卻想叫它Joy,它能活下來和它的主人團聚,實在是太好了。戰火浮生,它所經歷過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養大它的農場小夥子Albert,騎著它沖鋒陷陣的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上尉Nicholls,照顧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撿到它、想教它跨欄的法國小姑娘Emilie,剪斷鐵刺網聯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倖存,戰火帶給各國人民的苦難,誰也不比誰受得少,歷盡艱辛傷痛後的重聚,畢竟是令人欣慰的。只要親愛的還在一起,生活就還能繼續,正如璀璨的晚霞與黑暗的長夜過後,總會有拂曉到來。
吸引我看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爾伯格的名頭,也不是參演的演員們,而是難得的一戰題材,和曇花一現的關於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斷。
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是隨英國地方自衛隊(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組建的,最初隸屬於第1西南騎兵旅,總部在巴斯,下轄A、B、C、D四支騎兵中隊,其中A中隊駐巴斯,訓練營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羅、弗洛姆、梅爾斯和羅德。梅爾斯的霍納家族繼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戰爆發之初應募的便是這支騎兵中隊,後來他轉調第18瑪麗女王所屬輕騎兵隊,1917年在康布雷戰役中陣亡。
一戰爆發後NSY擴編為三個團,其中1/1st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線作戰部隊。1914年8月份它隨西南騎兵旅轉移到蘇塞克斯,隨後被命令單獨前往法國,11月3日登陸,13日被編入第3騎兵師第6騎兵旅,1915年5月這個團在伊普爾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軍的進攻中損失慘重,1918年3月離開師部,最初計劃改組為步兵,兩日後改為與萊斯特郡義勇騎兵隊合並組建一個機槍營,最終因為德軍的春季攻勢而擱置,該團仍保留為騎兵團,4月份解編,以中隊為單位並入第6騎兵旅各個營(第1龍騎兵,第3近衛龍騎兵,第10輕騎兵)。影片中出現的這支NSY部隊毫無疑問屬於1/1st NSY。
想必許多女性觀眾是沖著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們兩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軍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劍橋風雲》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們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戰軍官了。這三位難兄難弟在一次對敵營發動的突襲中一死二俘,馬屍與人屍混雜,僵卧戰場的情狀,雖不血腥,卻足以令人思之憫然。尤其是當我聯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傷,1917年在康佈雷的陣亡,也可能是這樣悲壯的沖鋒陷陣時。以前關注的多為一戰中英軍死難者,看《戰馬》這個片段時,第一次認真考慮了俘虜的問題,令人腆顏的是,盡管這是個很明顯的問題,以前忽略它卻是因為覺得戰俘不夠光榮尊嚴之緣故。Waverly被從馬上掀翻下來,Stewart在包圍中將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嚴之處?一戰本來就是消耗人生命的無價值之戰,不值得那麼多青年為它殉葬。然而Stewart在戰前動員演講時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還是感動了我。for fallen comrades,對於身在泥濘和炮火中的士兵們,要比for the King來得實在得多吧。
反戰主題無處不在。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親Ted原是帝國義勇騎兵隊老兵,參加了第二次布爾戰爭,在南非服役,負過重傷,拿過DCM(優異作戰勛章,和DSO對應,DSO授予委任軍官,DCM授予非委任軍官),但Ted對自己在戰爭中的作為一無驕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團三角旗和勛章,妻子Rose卻暗地裡保存並藏了起來。後來Rose把這些給Albert看。那面猩紅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個符號,隨著Albert的手繫到了變為戰馬的Joy的轡上,然後穿越戰火,落到那對法國爺孫手裡,又在最後回歸了Albert之手。
當Nicholls陣亡後,坐騎Joy被德軍俘獲,它被交給兩個年輕的後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隨著戰局的演變,Michael被調入現役,Gunther害怕年紀太小的Michael會在戰場上死去,他會背棄自己許諾要照顧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騎著Joy截走了Michael,當了逃兵。影片沒有給人安慰的結局,這對兄弟一如我擔憂的那樣,被抓到槍斃了。
然後來到了法國爺孫家裡,孫女的父母死於戰爭,孫女指責爺爺懦弱,而爺爺說,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孫女撿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馬朋友。她訓練Joy,想讓它學會跨欄,可這樣田園式的寧靜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來到的德軍部隊帶走,為了頂替衰頹的小黑,它自願被發配去拉超重型榴彈炮(那是Dicke Bertha?對一戰重炮沒有研究,求指教),從戰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彈的火光照亮了英軍塹壕,塹壕里出現了Albert的臉,原來他也已經從戎,到了法國。時間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場小型塹壕攻防戰正激烈展開。在機槍的掃射前,英軍不斷仆倒,Albert沖鋒到德軍塹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幹掉了德軍機槍手,奪取塹壕的短暫興奮很快被突如其來的毒氣沖散。另一邊,小黑終於因力竭而倒斃行軍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沖右突,最後幾盡瘋狂,在兩軍對峙的疆場上狂奔,不幸陷入鐵刺網的牢籠。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舉白旗暫時休戰,兩個本源是兄弟,卻成為仇敵的年輕人一邊用鐵鉗剪斷Joy身上的鐵刺,一邊用英語流利地交談。大戰中許多英德士兵兼有兩國血統,他們面臨陣營選擇的煎熬,他們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面臨拿起槍屠殺自己手足的悲劇。然而這就是戰爭。
被毒氣薰傷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與面目全非的Joy重逢,當年的誓言,「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要找到你」,猶在耳畔。
雖然不盡完美,有所失望,但這仍是我今年看到的好影片。
3. 與布爾戰爭為背景的電影講追綜犯人的故事
烈血焚城
看完此片,順便上網查了查布爾戰爭,摘錄如下:布爾戰爭是英國和布爾人之間為了爭奪南非殖民地而展開的戰爭。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來到南非。他們和葡萄牙、法國殖民者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19世紀晚期,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士自由國相繼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礦和金礦。英國殖民者覬覦這些寶藏,於1899年8月與布爾人爆發戰爭。戰爭初期,英軍在人數上處於劣勢,在輕捷靈便的布爾人面前多次遭到失敗,隨著援軍的抵達,英軍逐漸掌握主動權。當年秋,英國宣布取得戰爭的勝利,但布爾人繼續繼續襲擊英軍。英軍把布爾人強制關進集中營,兩萬婦孺致死。布爾戰爭中的英軍總司令基契納成為英國的民族英雄,但直到他凱旋時,英國仍然沒有完全控制稱南非。英布戰爭稱得上英國復興史上最長的戰爭。歷史上一共有兩次布爾戰爭,第一次布爾戰爭發生在1880年至1881年,第二次布爾戰爭發生在1899年至1902年。
布爾戰爭是大英帝國由盛至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英國是三易主帥,投入45萬軍隊,傷亡近10萬人,耗資2.23億英鎊。而且由於布爾人在農村的游擊戰,英國人採取了「三光」政策,就象影片中所說的,戰爭是沒有人性可言的,英國人槍殺布爾人的戰俘,布爾人肢解了英國軍官,雙方都有罪,但為了停止戰爭,三位英國人成了替罪羊,其中的兩位被送上了處刑台。影片的法庭辨論拍得很精彩,通過雙方的辨論與不斷閃回的畫面控拆了無情的戰爭對於人性的泯滅,值得一看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