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舉一部看過的心理電影,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⑵ 大象:Thinking in UML的內容簡介
《大象:Thinking in UML》以UML為載體,將面向對象的分析設計思想巧妙地融入建模過程中,通過貫穿全書的實例將軟體系統開發過程中方方面面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事例將復雜枯燥的軟體過程講解得津津有味。全書分為准備篇、基礎篇、進階篇和總結篇四個部分。准備篇講述面向對象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學習建模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識。基礎篇對UML的基礎概念重新組織和歸納整理,進行擴展和討論,引申出針對UML的這些概念在面向對象方法中應用方法的思考。進階篇以一個實例貫穿全篇,闡述如何使用UML從頭到尾地實施一個項目。總結篇針對在現實中經常遇到並且較難掌握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升華在前幾篇學習到的知識。
⑶ 求助:關於電影<大象>,槍殺案背後的心理知識 !!! 急啊 ...
關於這一部電影《大象》,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心理現象:集體無意識、自我同一性與同一性混亂、反社會人格。這三個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聯系的。 首先,是集體無意識。所謂集體無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澱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無處不在,並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會」下所形成集體無意識的犧牲品。集體無意識的內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本能是行為的推動力,原型是領會和構築經驗的方式。 我認為,《大象》中,表現的是一種美國高中校園中的集體無意識——孤立、約束、冷漠。就像一些影評對這部電影主題的描述「當一隻大象出現在起居室里,人們要麼假裝沒看見,要麼就假裝它不是真的大象」。電影中人物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只關注於自己的事情,對身邊的人和事不聞不問、不關心,我看到的是心孤僻、目光狹窄、思想僵固、情感冷漠,甚至聽到槍聲也無動於衷。這種美國校園中的集體無意識狀態,在電影中體現出來的就是:校長的無能管理、父母的不合理管教(例如偷看日記)。 第二個方面,是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亂。青少年時期是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由於身體的急劇生長和知識活動領域的擴大,青少年經常遇到感情困惑和概念沖突,因此在兒童時期對父母的無意識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問題。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青少年經常在思索「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等等,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亂的危機在這一階段達到頂峰,這就是青少年問題大量產生的心理社會因素。同一性混亂的問題綜合症,它包括自我意象的分裂、不能建立親密感、或者是通過隨意的性接觸來尋找親密、時間緊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必須做的事,以及反抗家庭和社會准則。《大象》中的Eric和Alex正處於青年時期,由於家庭的教養與學校教育的缺失,加之暴力電子游戲的影響,出現了自我的同一性混亂,他們的是非觀、世界觀與道德觀都出現了偏差,甚至認為武裝襲擊只不過是一個游戲……而這種同一性混亂,很大程度上是上文提到的集體無意識導致的。 最後,同一性的混亂,造成了Eric和Alex的反社會人格。有這種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個體的突出點是行為具有悖離社會規范的傾向,且在損害社會和他人之後沒有愧疚之心,不能從挫折與懲罰中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的報復社會。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反社會型人格的情緒不穩定、不負責任、撒謊欺騙,但又泰然而無動於哀的行為,都與家庭、社會環境有重要的關系。摘自 陳德欣的BLOG
⑷ 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一下《大象》這部影片拜託了各位 謝謝
也許特雷澤變成了愛麗絲只是個意外的誤譯。但Alex和Eric的行為似乎是難以避免的。 貝多芬在1810年4月27日創作了一首曲子,同年,這首曲子被他送給他的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1876年,曲子在經歷了馬爾法蒂的轉送和另一位德國音樂家之手後公布於眾。名字叫《致愛麗絲》。據考證,曲名是誤譯。 今天,人們已經無法知道這首曲子原來的名字。就像人們無法知道Alex和Eric原來的樣子。 電影的開始的是天空,固定畫框下時間以超過平日數倍的速度進行著,卻依然波瀾不驚。大片的雲朵彷彿水一樣的淌過去。不著痕跡。只是太陽沉了下去。 電影中手持機器的跟拍讓人絲毫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電影的中心就是人。除了人還是人。 這一天。John開車載著酒醉的父親到學校等他的哥哥。Elias找到了一對模特准備他的攝影作品集。Michlle在幫老師整理閱覽室的圖書。這一天。醉酒的父親在車里等待兒子。年輕的情侶在一起等待報道。這一天。三個女孩在一起沒完沒了的抱怨。黑白毛色的小狗在金發少年面前高高躍起。這一天。有更多的學生在學校里過著平靜的生活。 范桑特在電影里陳列了數量多到讓人發指的運動長鏡頭。他似乎並不害怕觀眾在影片前半段時睡著。 影片前面的一大部分都讓人覺得如同電影開始的那個空鏡頭般波瀾不驚。影片的敘事結構復雜精巧同時充滿張力,不同人物的視角不斷重復敘述槍殺開始前的那段時間,絲毫不顯冗長的展示了一所普通高中和平常的一天。先是John,然後是Elias。人物一個一個的換,時間卻始終是一個時間。手持機器特寫人物頭部跟拍運動長鏡頭在這段時間中所佔的比例達到了無比巨大的程度。觀眾只能看清演員的臉甚至後腦勺。周圍的空間全是虛的。范桑特用這種極端的拍攝方法告訴大家。主體是人。是人。是人!人!人!每一個人的名字在屏幕上被打出。如果這是電影主角的待遇的話,那麼槍殺開始前觀眾已經記住了不下五個主角。范桑特也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訴人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他們有親人,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范桑特也特意渲染了「每一個個體」和「每一個個體」在生活中相遇甚至僅僅是擦肩時的瞬間。John在碰到Alex和Eric前逗狗的時候,Jordan和三個女孩擦肩而過的時候,攝影機的升格拍攝刻意個強調了人和人的相遇。而Elias給John拍照,同時Michlle從兩人身邊跑過的鏡頭,導演更是分別用三個人的視角拍攝三遍。這也是整個電影最讓人贊嘆的地方,這段過程中,影片敘事結構組合的復雜和巧妙讓人興奮不已。John,Elias,Michell是三條相交的線。也是敘事結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是學習糟糕的金發少年。一個是熱愛攝影的英俊小伙。一個是不默默無聞惹人注意的普通女生。如果讓我打個牽強的比喻。我想我們可以說成績糟糕關心家人在房間里哭泣的John代表了少許的叛逆,內心的脆弱和對親情的渴望。為了攝影集放棄音樂會的Elias代表了對理想的追求。稍帶抱怨最終接受且熱心幫助老師的Michell代表了最普通和默默無聞的人們。這三個人曾經相遇。叛逆和理想是好朋友。理想為叛逆少年照出他的樣子,普通人低著頭從他們身邊默默跑過。默默無聞的人第一個死在槍下時,追求理想的人雖然同樣喪生卻在死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而看清了自己的少年,走出了學校。走向了安全且更加寬廣的天地。我們可以說整部電影里所有人物,其實都是指向這三個人。三個不停抱怨的女孩和陷入甜蜜愛情的情侶本質上和灰頭土臉的Michell是一樣的。自以為是的叛逆或者甜蜜下,其實依然是默默無聞的人。而校長則是他們的一個成年人的版本。那個黑人和Elias一樣,他想拯救大家,可是卻因此壯烈的死在了槍下。被黑人救出的那個吻過John其實和John一樣,他們給予別人愛,自己卻同樣無助脆弱,甚至不知道自己從就在邊上的窗子里逃出。在說清了這些人同時,范桑特告訴了我們愛的意義。也正是這些人一次次的擦身,支撐起了影片前半段繁復龐大的骨架。三次拍攝在拍照時的三人相遇。兩次拍攝在閱覽室時的兩人相遇。兩次拍攝三個女孩和那個男孩在過道里的相遇。這些人的一次次錯身讓整個影片的結構異常的讓人興奮。 這個過程中,范桑特一直在強調,你生活中的每一個不起眼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主題是校園槍殺,但是槍殺直到最後小半部分才初現端倪。人們在Alex被同學用奶油砸了以後大多隻會認為這是個可憐的軟柿子。更不會知道,他在食堂里用小本記錄的,其實是一套詳細的殺人計劃。 影片前半部分掩飾的太好,這平靜的日子實在不像會出什麼事。人們可能在John走出校園,碰到兩個「裝束奇怪」的人時才開始疑惑。而Michell抬頭時聽到的那一聲槍械上膛的聲音。又被范桑特的閃回用一個鎖門的聲音成功的掩飾了。Alex在房間彈琴,《致愛麗絲》的音樂響起。鏡頭三次掠過牆上的鮮紅的塗鴉。琴聲一直沒有間斷,可以聽的出彈的並不嫻熟,但卻沒有停下的意思,尤其當鏡頭對准了床上玩電腦游戲的Eric縱深推近的時候,鋼琴在一旁響的異常堅決。而當鏡頭切到屏幕時,音樂又回到舒緩優美。而他們所玩的電腦游戲似乎也和我們平日里接觸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不同,你的敵人是一群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的人。Eric就在這樣在音樂下,殺死一個又一個手無寸鐵甚至不會逃命的人。 然後電影的主題開始顯露。希特勒的頭像,手舉納粹旗幟的人們,送來的包裹里拿出的不是一把玩具。充足的彈葯,周密的計劃。大家終於明白了槍殺即將開始。大家還知道兩個人是GAY。如果回顧之前學校討論時大家對同性戀問題的不理解。不知道算不算為兩人的行為找的一個牽強的理由。 和父親道別時Alex臉上閃過不易察覺的失落,但是這沒能阻止什麼。 「我們在學校一點也不開心」「最重要的是開心」Alex這樣說。「對」Eric這樣說。 Eric頭上的頭巾和電腦游戲中左下角的那個如此相似。而Alex反帶的鴨舌帽讓我想到了《麥田裡的守望者》里的霍爾頓·考爾菲德。叛逆的霍爾頓變成了走向極端的Alex。帽子也從紅色變成了黑色。 如我一開始的猜測,Michell第一個被殺死。然後一個一個的繼續。鏡頭依然是手持機器特寫頭部,周圍的一切包括那些被槍殺的人全部虛掉。那些之前還是「主角」的人,成了模糊的遠處一個個倒下的身影。 那個黑人是個奇怪的角色,甚至讓我一度產生了他的名字叫「大象」這樣的想法。 Eric最後被Alex殺死,特寫中的臉轟然倒下。Alex走進空洞的鏡頭。 電影最後的留白充滿張力。我開始以為那隻是一個調整節奏的空鏡頭。一直在等待一個最後的交代。而看到打出的字幕時。我悵然若失。 整部影片交代了的人物里。范桑特終於沒有全部殺死,他讓其中的兩個倖免於難。就是一頭金發的John和曾經在John哭泣時吻了他的那個女孩。這兩個人也出現在電影的海報上。這也許就是范桑特的態度,愛帶來的力量。我在想,如果也有人給Alex一個吻。那麼是不是大家都能活下來? 故事脫胎於1994年震驚全美的科倫拜恩校園槍案。兩名學生帶著一身的自動武器沖進學校,在殺死十二名學生和一名老師後兩名學生飲彈自盡。電影的很多細節還原了當時的新聞。比如其中一名學生喝下死去同學喝剩的飲料這一畫面就曾被學校監視器拍下。在這個基礎上導演添加了很多元素。同性戀,校園暴力,槍支泛濫,毒品。這部平靜的電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讓人平靜的元素。 而本片的片名也由此而來,「大象」一詞來自愛爾蘭作家Bernard MacLaverty關於「問題出現但是不去解決」的一個比喻,他說,「這就彷彿你屋裡有頭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於你不可能無視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卻都默契的從不談論它,一起漠視它,很快就習慣了它的這種存在。」而這樣的漠視甚至是歧視終究會讓問題激化,哪怕是溫順如大象一般,暴怒後也會產生無法想像的巨大威力。 同性戀,校園暴力,槍支泛濫,毒品。這部平靜的電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讓人平靜的元素。而范桑特一如當年的貝多芬,將這樣一部電影,獻給他的學生。獻給所有的人們。
⑸ 想考導演要學什麼
因為以前很多同學問到這個問題, 委實解答太多, 現在就個人見解單獨發貼,有需要的同學可以參考. 若有不當歡迎補充和改正.謝啦 初試:文藝生活常識,形式為選擇題,一百道. 1.一般文化課本中出現的文藝知識點,天文地理大象螞蟻,廣泛涉及有益無害. 2.一些新聞熱點,多多關注生活.如08年試題中出現的奧運.福娃.易建聯,投名狀, 這些都是很容易考到的. 3.歷史性的有趣問題.如07年考題中的宮爆雞丁,08年的"床前明月光"問題. 總之,廣泛涉及安心學習,畏懼只起阻礙作用. 復試:朗誦 集體小品 口試 1.朗誦:一般來說,導演系的考試並不同於表演或其他,考官最主要的是看你的藝術表達能力和審美傾向.選擇材料我們鼓勵選你喜歡的,這個很重要. 電影學院對脫稿與否不是很在意,但是別的學校考試,鼓勵盡量脫稿.比如說中戲,中戲的導演偏表導混,那麼你的朗誦就需要更加註意了(中戲的朗誦是初試). 2.集體小品:在朗誦完後,考官會給一個題目,即興的表演.全組同學一起.老師主要是看你的思維能力,以及協作.表達.應變能力,在想辦法讓自己出彩的同時, 別太搶戲也別讓別人搶了你的戲,每個人都不容易,心態一定要好. 記得我考試時,開始沒人對戲,就自己先設定了一個角色在中場的旁邊一個角落演,但是我一直面對著考官,自己很認真的演,用語言和肢體去吸引老師, 偶爾偷瞄下老師的反映,確定他們注意我了就繼續自己的表演.可是中途突然沖出來一個人跟我搭戲,我就馬上接著跟他一起演,後來兩個人配合到演完. 這個的確我也不知道怎麼准備,在家練習走台?? 3.口試:老師在二試中問的問題注意自己的條例性就好,然後就是要放鬆.有幾個'見光死'的情況一定要避免:一是說那些過於專業的術語.二是語無倫次.三是貶低他人來解釋自己 (小品結束後一般老師會問你當時的構思和想法,這時候注意不要去埋怨別人沒演好或者什麼的,我們那組一個考生就是這樣死的.) 常見問題是喜歡的電影,書,導演.還有比如對電影學院的印象等等. 三試: 影評 體檢 編講故事 視聽語言分析 口試 (考的方面太多隻能一起說了) 1.訓練自己概括故事的能力,嘗試在看完一個片子後,想想這個片子講了什麼. 2.這個環節中需要視聽分析的較多,可從視聽方面去准備. 3.體檢檢查的是色盲色弱... 4.編講故事方面,多看看短篇,有種說法是看"故事會"之類的..也可以准備些自己的小故事,以備不時之需. 5.口試,總的來說,放開你自己,給自己的意念是:不留後路不後悔. 目前只能想到這些了啊..好多的字啊.以後再有什麼想到的需要大家注意的再補充了只能. 總的來說,多看片,多看書,多看電視多讀報,關心社會關心周身,不管能不能有利於考試,至少對你自己來說都是好的,都是一種提升.導演也如此. 放開擔心,沉下去,好好做自己的事,不留遺憾,就夠了.
⑹ 2D動畫電影《獅子王》影評,從文化,視聽,風格手法方面分析。1000—1500字
影評:《獅子王》- 愛與責任 《獅子王》(The Lion King)是由Disney出品的,在1994年上映的動畫電影,也是公認的經典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第一次看這部影片(英文原版)的時候是在初中,當時被感動得流淚。即使現在回顧重溫,仍不免被其感動。 關於劇情,當時看這部影片時我就覺得跟《哈姆雷特》如出一轍,後來查資料才發現確實是以《哈姆雷特》為故事藍本。不過不能因此否定這部影片的原創性。 這是個關於愛與責任以及成長的故事。 影片中沒有人物角色,全部角色均為動物。但編劇們賦予了片中的每個動物十分真實的人性化塑造,這也是該片能打動人的地方。 Simba幼年時的無憂無慮,頑皮,愛冒險,整天和好友Nala嬉戲打鬧,何嘗不是像所有孩子一樣呢。無憂無慮的幼年雖然美好,但孩子終歸還是要長大的。當Simba與Nala在大象墳場(Elephant Grave)險些喪命於土狼們(Hyenas)之爪下,被其父獅王Mufasa搭救後,Mufasa意識到是時候教育Simba成長了:」I』ve got to teach my son a lesson.」 Mufasa對Simba說了什麼?他嚴厲地說:」Simba, I am very disappointed in you! You could have been killed. And what』s worse , you put Nala in danger!」 Mufasa不只是責備Simba自己去冒險,更重要的是他將好朋友Nala置於危險之地。如果你自己一個人不顧性命那是你自己的事,但你牽連了別人,這就是責任的問題了。 Mufasa在意識到Simba認識到錯誤後,又展露出關愛的一面,與Simba嬉戲。在Mufasa身上展現的難道不是理想父親的形象嗎?既有慈父的一面,又能在孩子犯錯時加以嚴厲的教導。我想這也是很多人最喜歡這部影片中Mufasa這個角色的原因。當Mufasa死在野牛蹄下時,當Simba呼喊:」Help! Sombody, anybody! Help…」,絕望的徘徊,並無助地偎進死去的爸爸的懷中時,很多人都看得哭了,真是讓人心碎的場景。 Simba帶著害死父親的內疚離開了榮耀國(Pride Land),鬱郁不歡,似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當Timon和Pumbaa問他幹了什麼時,Simba說:」I don』t wanna talk about it.」沒有任何人能幫助他了,」Not unless you can change the past.」 當一個人陷入絕境後,他也會失去生活的動力甚至會想到自殺吧。這時候Timon和Pumbaa教會了Simba樂天逃避的哲學」Hakula Matata」, 「When the world turns its back on you, you turn your back to the world!」 Simba學會了這種逃避生活的哲學,希望能忘記過去痛苦的回憶。很多人不也一樣嗎,在絕境中試著麻痹自己。 但這種躲避能持續多久?過去的重重陰影還是會不時地從細縫里鑽出來,啃噬你的心。仰視滿天繁星,Simba想到了父親曾經的教誨。」Someone once told me that they』r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watching over us.」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這不由地激起Simba心中之痛。他本應成為他們的一員,成為和父親一樣偉大的國王,當此時他卻在干什麼?欺騙自己,躲避現實。 Simba開始慢慢覺醒,他應該承擔起自己生來應該的責任來。與Nala的意外重逢,聽到了現在的榮耀國在Scar統治下的惡況;狒狒長老Rafiki的指引:」The past can hurt, but as I see it, you can either run from it or learn from it.」還有Mufasa的幽靈出現:」Simba, you have forgotten me. You have forgetton who you are and so have forgotten me.」」Remember who you are. You are my son and the one true king.」這一切讓Simba覺醒並開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Simba決定隻身一人回到榮耀國, 「to challenge his uncle to take his place as King.」為什麼與朋友不告而別呢?想起Mufasa在大象墳場事件後對Simba的教育你就會明白了,他不想」put his friends in danger again」。 最終結局沒什麼好說的,善最終戰勝了惡。做為以孩子為主要觀眾的動畫電影,這樣的結局安排很適當。不過,《獅子王》這部電影從主題或是教育意義上來說絕非是兒童電影,成人看這部影片也會受益良多。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看這部電影是更好的選擇。 《獅子王》這部影片在音樂上也十分出色,Disney請了世界頂級音樂製作人Elton John和著名的配樂大師Hans Zimmer為其量身配樂,「將廣闊的非洲音域同迪斯尼動畫因素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終於創造出這不朽的動畫奇跡」。該片獲得了1995年第六十七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和最佳原創歌曲獎。音樂一向是Disney動畫中的亮點,在這部影片中更得到突出的表現,無論是角色們唱的歌曲還是烘托氛圍的交響樂都用得恰到好處。 《獅子王》無論在票房還是口碑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很多的經典影片推薦目錄上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⑺ 美國電影大象講述什麼犯罪心理學
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
編劇、導演、剪輯: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攝影:哈里斯.薩維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國: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88分鍾
IMDB: 7.3/10
簡介:
影片根據1999年震驚世界的美國哥倫拜恩中學校園槍擊案改編,講述了在美國一所普通中學發生的一場惡性槍擊案的過程以及前幾個小時的事情,片名的含義則來自盲人摸象這則家喻戶曉的古代寓言。
哥倫拜恩慘案」發生後,媒體過度渲染其血腥場面,很多記者、犯罪專家、心理學家和青少年問題研究者大加分析和評論,圍繞這起少年慘劇周圍的是各種猜測、無端的責備,同時也變成公眾的一種消遣。這一切都令導演加斯感到反感,加斯認為這是「美國新聞史上的一次丑聞」,他說,「在這個時候,只有拍一部電影才能再現整個事件的真相」。
影片力圖通過「純粹客觀」的電影方式再現整個事件的過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觀判斷。加斯以兩個固定時間作為電影的起點和終點,在這個時間段之內,不同主人公的活動展開了關聯和交叉,我們看見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成為對方的「經驗片段」,然而,僅僅是一個片段,只有把這些片斷連綴在一起我們才得到了一個完整的時間。
除去影片特有的敘述,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和在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也一並得到揭示。在社會中,中學校園作為現代社會里的一個機構,就像在這部美國電影中一樣,它同時還是一個幻覺工廠,一個學著服從權力的實驗室,一個有著獨特邏輯、秩序和慾望的隔離區,教育成為一個形式的虛設,成年人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個世界。孩子們的傷感、憎恨、幼稚和孤獨,這個「問題年齡 」從未獲得一個合理的解決。加斯為了拍攝訪問了許多學生,他說,「有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也有的則很滿足,但有的人直接說校園生活就是地獄」(引自《大象》法語版海報)。校園隱藏的這些問題就像一枚炸彈,這部電影拔掉了它災難性的引線,當埃里克和阿萊克斯決定以自己的邏輯和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對這個成人世界已經不再信任,這不但是個少年悲劇,也是成人世界和現代社會的悲劇。無怪乎,法國國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評選以絕對多數票把一等獎給了《大象》,可見該片在整個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響。
⑻ 「想像」的「象」為什麼是「象」而不是「像」
「想像」把作「動詞」的解釋放在第一種意思,「名詞」的解釋放在第二位。其它不變,同樣是「想像」同「想像」,「想像力」同「想像力」。也就是說工具書上兩種說明都對。
一、象的聲母x,韻母iang,音調xiàng
二、釋義:形狀,樣子:形~。景~。氣~。現~。想~。~征。萬~更新。~聲。~形。
三、部首:豕
四、筆畫:
相關組詞:
1、大象[dà xiàng]
《易》傳之一。以卦象為根據來解釋卦辭。《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唐孔穎達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總象一卦,故謂之大象。」
2、現象[xiàn xiàng]
哲學范疇。指事物的外部聯系。是事物比較表面的、多變的方面。與「本質」相對。是本質的外在表現。
3、氣象[qì xiàng]
大氣的狀態和現象,例如刮風、閃電、打雷、結霜、下雪等。
4、小象[xiǎo xiàng]
《易經》各卦附有《象傳》,其中說明每卦各爻的叫「小象」。
5、想像[xiǎng xiàng]
也作想像。
6、象樣[xiàng yàng]
合乎情理。
⑼ 你覺得《大象席地而坐》如何
鏈接:https://pan..com/s/18dpPs5dWuVB3EzhqszIV9Q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筆名胡遷)執導的劇情片,由彭昱暢、王玉雯、章宇、李從喜主演,於2018年2月16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放映
該片以胡波的同名短篇小說為藍本,講述在一座並不發達的河北小城中,四個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層小人物尋求救贖的故事。
該片獲得第68屆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華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