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電影天堂唐十八陵

電影天堂唐十八陵

發布時間:2022-09-27 01:17:33

『壹』 關中十八陵具體在哪個位置,最後有沒有被偷盜

關中,指陝西省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渭河流域一帶),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等稱呼。此地勝跡星羅,帝陵王氣蓋世。歷代皇上英魂歸葬關中黃土地的多不勝數,其中唐代皇帝十八陵最為著名。大唐天朝從公元618年至907年,歷時290年間共有21個皇帝在位。除最後的皇帝昭宗李曄葬在河南偃師、哀帝李柷葬在山東菏澤外,其餘19個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一陵)都分布在關東地界。

唐十八陵自西向東依次順序為: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乾陵、僖宗李儇靖陵、肅宗李亨建陵、太宗李世民昭陵、宣宗李忱貞陵、德宗李適崇陵、敬宗李湛庄陵、武宗李炎端陵、高祖李淵獻陵、懿宗李漼簡陵、代宗李豫元陵、文宗李昂章陵、中宗李顯定陵、順宗李誦豐陵、睿宗李旦橋陵、憲宗李純景陵、穆宗李恆光陵和玄宗李隆基泰陵,世人將其稱為「關中唐十八陵」。

3.溫韜。據《舊五代史·溫韜傳》中記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資治通鑒》也有記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從歷史記載來看,溫韜年輕時就有聚眾為盜的案底,後來,他占據華原並改名為李彥韜,被任命為義勝軍節度使,統耀、鼎二州。曾降於後梁,又降於後唐;後唐大臣郭崇韜說他是劫陵賊,要求將他處死,有的學者從分析溫韜的轄地入手,認為如果說溫韜盜了唐陵,也只是部分罷了,根本不可能盜取全部。當然,由於歷史對此記載並不詳細,有的雖有記載卻也不乏疏漏之處。

『貳』 一代盜墓王溫韜盜掘18座唐代陵墓,下場究竟如何

溫韜,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瘋狂又臭名昭著的盜墓賊,他帶著他的軍隊把“關中十八唐帝陵”挨個問候了個遍,更是成功進入了李世民的昭陵,進行了相當大的破壞,如果不是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如有神助”,很可能乾陵也被溫韜給糟蹋了。

溫韜靠著唐陵的寶貝在官場屹立不倒,然而這樣的人一旦遇到明君能臣,便不會有好結果,當初溫韜投降了後唐,郭崇韜就曾對李存勖說這樣的人不能用,但因為溫韜靠上了皇後劉玉娘,李存勖並沒有聽郭崇韜的,到了後來,李嗣源登基,將溫韜和段凝下獄,後來又將兩人釋放,勒令回家種田,到了第二年,段凝被流放遼州,溫韜被流放德州,然後都被賜死。

928年,溫韜被李嗣源賜死,而唐十八陵早已被毀的面目全非。

『叄』 盜掘18座唐代陵墓的盜皇王溫韜,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其下場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先是流放德州,再是被賜死,落得千古罵名。

溫韜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當官七年,並不是很出名,出名的是,他是古代的盜墓之王,曾盜掘18座唐代陵墓,把唐代的陵墓破壞的相當慘烈,最後被流放德州,到最後被賜死,在當今的考古界,他的罪行可以說得上是千古之罪,不好好珍惜文物,都給破壞了。

溫韜靠著唐陵里的文物,在官場上一當就是七年,但是也有明臣,沒有讓他得逞,給他就放德州,賜死。這樣的人,真的是千古之罪,把所有的文都給破壞了,現在的唐代十八陵早已面目全非。



『肆』 唐朝一共多少皇陵

唐朝從高祖李淵到哀帝李柷,共21位皇帝,除最後的昭宗李曄葬河南偃師,哀帝李柷葬山東荷澤外,其餘19位皇帝死後都葬在關中,因武則天和高宗合葬,共有18座陵墓,俗稱「唐十八陵」。這些陵墓都分布在渭水以北的黃土高原及北山地區,西起乾縣、禮泉,東經涇陽、三原、富平,東止蒲城凡6縣約150公里。若以長安(今西安)為扇軸,從乾縣的乾陵到蒲城的泰陵展開102度的扇面:則漢代九陵,皆在此扇面的下半幅;唐十八陵,皆高居扇面的上半幅;由此可見漢唐國勢雄巍壯麗的博大氣概。古代選擇陵地稱「卜陵」,風水龍脈是主要條件,所謂風水龍脈並沒有一定的標准,只不過是選擇山勢地形較好的地方為陵地。唐十八陵各個陵地的選擇大致如此。其山勢地形大都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與秦嶺遙遙相望,後枕巍峨的山峰丘巒,群峰起伏,蜿蜒如蟠龍一般,山川壯麗,氣象萬千,均為標準的風水寶地。

唐十八陵的規模大小、陵墓形制均不相同,石刻種類和數量也有差別,陵園設置也各有異,但它們都反映了近300年的歷史中各個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以及唐代陵寢制度的特點。

唐朝帝陵的形制,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積土為冢。系仿照秦漢陵墓所建,封土高大,形如覆斗。即選擇高阜之地,從地面向下深鑿墓室,墓室古代稱「方中」,地面以上的封土稱「方上」。此種形制的陵墓稱作「山陵」,亦稱作「山」。只不過是因其形狀像似高山而已。唐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高祖李淵去世,營建獻陵。太宗下詔:「山陵依漢長陵(漢高祖劉邦陵)故事,務在崇厚。」經大臣們上疏奉勸,採取房玄齡的意見,即「房玄齡以為漢長陵高九丈,(東漢光武)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則太崇,三刃則太卑,請依原陵之制」。(《通鑒綱目》)後來仿照獻陵積土為冢的帝陵,還有敬宗李湛庄陵,武宗李炎端陵,以及僖宗李儇靖陵。共4座。然而,獻陵仿照漢制是因為唐初國勢財力尚不強盛所致;而庄陵、端陵和靖陵倒是由於晚唐國勢衰微財力不支,朝廷政權惶惶不安所致,尤其靖陵,乃是草率為之。

另一種是依山為陵。始自太宗昭陵,完善於高宗乾陵,此後形成制度,共14座。依山為陵的制度,亦源自前朝,漢文帝治霸陵,「因山為陵」,「因其山,不起墳」地面上不起封土。東晉時諸帝亦多因山為陵,南朝諸帝亦多仿照。至唐貞觀十年(公元637年)文德皇後長孫氏病故,太宗下詔,因九嵕山層峰而造昭陵石宮,並詔令子孫永遵此法。依山為陵的營造方法,是從半山腰開鑿墓道和墓室到山體,其中以石砌築,堅固異常。此種墓制,要比積土為冢的陵墓更為堅固和安全。即所謂:「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因而可使「奸盜息心」。依山為陵的特點,宋人游師雄在《昭陵圖記》中認為在於事半功倍,他說:「余觀自古帝王山陵奢侈厚葬莫如秦皇漢武,工役至60萬,天下賦稅三分之一奉秦陵。秦陵才高50丈,茂陵14丈而已,因不若唐制因山也。昭陵之因九嵕、乾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唯中峰特起,上摩煙霄,崗阜環抱,有龍蟠鳳翥之狀。民力省,而形勢雄,何秦漢之足道哉!」

唐18陵均有兆城規劃,陵園建築及石刻布置,只是因其不同原因而大小、多少有所不同。從文獻記載看,各陵兆域范圍,以昭陵初貞陵為最大,周60公里;乾陵次之,周40公里;泰陵又次之,周38公里;定、橋、建、元、崇、豐、景、光、庄、章、端、荀、靖等十三陵又次之,周圍尚20公里;獻陵最小,周僅10公里。(據賀梓城統計)。各陵墓的四周均圍以牆垣,牆垣圍起來的城圈形狀均為不規整的方形,積土為冢者形狀比較規整。東西南北四面城垣的中部各開1門,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青龍門,西為白虎門。朱雀門內有獻殿,陵的西南有下宮,獻陵和昭陵的玄武門內各有寢殿建築,這都是供奉祭陵之用的場所。朱雀門外有神道,神道兩側設石儀,從乾陵開始形成制度,自南而北華表1對,異獸1對,鴕鳥1對,石鳥5對及石人10對,玄武門外均有石馬3對,四城門前各置石獅1對,各個高大雄壯,栩栩如生,甚是威武。四城門外各有門闕1對,城之四隅各有角闕一座,朱雀門外神道以南有乳台1對,再南有鵲台1對,這16座闕樓建築加上四個城門建築及其它殿宇,使整個陵園氣勢磅礴,華麗異常。整個陵園建築布局研究者認為是仿照長安城而建的;陵冢(或玄宮)是主體建築,高踞陵園北部,四周圍以牆垣,四面牆垣的中部有城門,朱雀門內有獻殿,這一部分似為長安城的宮城。自朱雀門外的門闕至乳台約七八百米的距離內為神道,神道兩側置石儀,象徵天子出巡的儀仗,猶如長安城的三省、九寺等衙置布置,這一部分似為長安城的皇城。自乳台至鵲台間約二三千米的距離內,有下宮及皇親國戚,功臣的陪葬墓,星羅棋布,如同坊里,這一部分仍為長安城的外廓城。

唐陪葬墓的制度,源自漢朝,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詔令「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賜以秘器,使窀穸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又「許陪葬者子孫從葬」。所以自初唐至盛唐,諸陵都有陪葬墓。據近年來的調查情況,獻陵有陪葬墓52座,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乾陵有陪葬墓17座,定陵15座,橋陵12座,自泰陵以後有的一二座,多數一座也沒有。唐陵的陪葬制度由盛到衰,是唐之國勢由盛到衰的反映。初唐時的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是開國之君,國勢蒸蒸日上,生氣勃勃,君主與大臣們的關系「義同舟楫」,同葬一處,既能籠絡功臣,又能籠絡功臣的後代,對鞏固政權有利無害。自高宗和武則天開始,皇族中骨肉相殘,君臣離心,武後興冤獄,運殺機,濫施淫威,皇親國戚大臣人人自危,如此人際關系還能有誰值得陪葬?誰人敢去陪葬?盛唐以後,黨爭加劇,宦官專政,奸臣當道,蕃鎮割據日趨嚴重,朝廷政局不穩,人際關系淡薄,陪葬制度也自然衰落了。

『伍』 唐朝的帝陵為什麼叫「十八陵」還有三個皇帝的陵墓哪裡去了

唐朝帝王十八陵11.18 15:47

隋恭帝楊侑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五月,禪位於李淵,隋亡。李淵即帝位後,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年號武德。建國之初,李淵、李世民父子,吸取隋朝亡國的教訓,改除隋朝弊政,網羅人材,吸收普通地主中的人物參政,完善封建國家體制,實行輕徭薄賦政策,頒布新的均田令等等,使國家重新統一,社會漸趨穩定,典章制度初具規模。後經高宗、武則天、玄宗的繼續治理,國勢日強,疆域遼闊,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文化燦爛,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顛峰。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全國有郡321個,縣1538個,人口從隋末的1000多萬,上升到5288萬之多。全盛時期長達130多年。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逐漸走向衰亡。在長達150多年中,皇帝無能,宦官專政,朋黨斗爭復雜,吏治腐敗,各地藩鎮割據,此起彼伏,終於在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被後梁所替代。至此,唐亡,歷時290年。

唐朝從高祖李淵到哀帝李柷,共21位皇帝,除最後的昭宗李曄葬河南偃師,哀帝李柷葬山東荷澤外,其餘19位皇帝死後都葬在關中,因武則天和高宗合葬,共有18座陵墓,俗稱「唐十八陵」。這些陵墓都分布在渭水以北的黃土高原及北山地區,西起乾縣、禮泉,東經涇陽、三原、富平,東止蒲城凡6縣約150公里。若以長安(今西安)為扇軸,從乾縣的乾陵到蒲城的泰陵展開102度的扇面:則漢代九陵,皆在此扇面的下半幅;唐十八陵,皆高居扇面的上半幅;由此可見漢唐國勢雄巍壯麗的博大氣概。古代選擇陵地稱「卜陵」,風水龍脈是主要條件,所謂風水龍脈並沒有一定的標准,只不過是選擇山勢地形較好的地方為陵地。唐十八陵各個陵地的選擇大致如此。其山勢地形大都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與秦嶺遙遙相望,後枕巍峨的山峰丘巒,群峰起伏,蜿蜒如蟠龍一般,山川壯麗,氣象萬千,均為標準的風水寶地。

唐十八陵的規模大小、陵墓形制均不相同,石刻種類和數量也有差別,陵園設置也各有異,但它們都反映了近300年的歷史中各個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以及唐代陵寢制度的特點。

唐朝帝陵的形制,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積土為冢。系仿照秦漢陵墓所建,封土高大,形如覆斗。即選擇高阜之地,從地面向下深鑿墓室,墓室古代稱「方中」,地面以上的封土稱「方上」。此種形制的陵墓稱作「山陵」,亦稱作「山」。只不過是因其形狀像似高山而已。唐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高祖李淵去世,營建獻陵。太宗下詔:「山陵依漢長陵(漢高祖劉邦陵)故事,務在崇厚。」經大臣們上疏奉勸,採取房玄齡的意見,即「房玄齡以為漢長陵高九丈,(東漢光武)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則太崇,三刃則太卑,請依原陵之制」。(《通鑒綱目》)後來仿照獻陵積土為冢的帝陵,還有敬宗李湛庄陵,武宗李炎端陵,以及僖宗李儇靖陵。共4座。然而,獻陵仿照漢制是因為唐初國勢財力尚不強盛所致;而庄陵、端陵和靖陵倒是由於晚唐國勢衰微財力不支,朝廷政權惶惶不安所致,尤其靖陵,乃是草率為之。

另一種是依山為陵。始自太宗昭陵,完善於高宗乾陵,此後形成制度,共14座。依山為陵的制度,亦源自前朝,漢文帝治霸陵,「因山為陵」,「因其山,不起墳」地面上不起封土。東晉時諸帝亦多因山為陵,南朝諸帝亦多仿照。至唐貞觀十年(公元637年)文德皇後長孫氏病故,太宗下詔,因九嵕山層峰而造昭陵石宮,並詔令子孫永遵此法。依山為陵的營造方法,是從半山腰開鑿墓道和墓室到山體,其中以石砌築,堅固異常。此種墓制,要比積土為冢的陵墓更為堅固和安全。即所謂:「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因而可使「奸盜息心」。依山為陵的特點,宋人游師雄在《昭陵圖記》中認為在於事半功倍,他說:「余觀自古帝王山陵奢侈厚葬莫如秦皇漢武,工役至60萬,天下賦稅三分之一奉秦陵。秦陵才高50丈,茂陵14丈而已,因不若唐制因山也。昭陵之因九嵕、乾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唯中峰特起,上摩煙霄,崗阜環抱,有龍蟠鳳翥之狀。民力省,而形勢雄,何秦漢之足道哉!」

唐18陵均有兆城規劃,陵園建築及石刻布置,只是因其不同原因而大小、多少有所不同。從文獻記載看,各陵兆域范圍,以昭陵初貞陵為最大,周60公里;乾陵次之,周40公里;泰陵又次之,周38公里;定、橋、建、元、崇、豐、景、光、庄、章、端、荀、靖等十三陵又次之,周圍尚20公里;獻陵最小,周僅10公里。(據賀梓城統計)。各陵墓的四周均圍以牆垣,牆垣圍起來的城圈形狀均為不規整的方形,積土為冢者形狀比較規整。東西南北四面城垣的中部各開1門,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青龍門,西為白虎門。朱雀門內有獻殿,陵的西南有下宮,獻陵和昭陵的玄武門內各有寢殿建築,這都是供奉祭陵之用的場所。朱雀門外有神道,神道兩側設石儀,從乾陵開始形成制度,自南而北華表1對,異獸1對,鴕鳥1對,石鳥5對及石人10對,玄武門外均有石馬3對,四城門前各置石獅1對,各個高大雄壯,栩栩如生,甚是威武。四城門外各有門闕1對,城之四隅各有角闕一座,朱雀門外神道以南有乳台1對,再南有鵲台1對,這16座闕樓建築加上四個城門建築及其它殿宇,使整個陵園氣勢磅礴,華麗異常。整個陵園建築布局研究者認為是仿照長安城而建的;陵冢(或玄宮)是主體建築,高踞陵園北部,四周圍以牆垣,四面牆垣的中部有城門,朱雀門內有獻殿,這一部分似為長安城的宮城。自朱雀門外的門闕至乳台約七八百米的距離內為神道,神道兩側置石儀,象徵天子出巡的儀仗,猶如長安城的三省、九寺等衙置布置,這一部分似為長安城的皇城。自乳台至鵲台間約二三千米的距離內,有下宮及皇親國戚,功臣的陪葬墓,星羅棋布,如同坊里,這一部分仍為長安城的外廓城。

唐陪葬墓的制度,源自漢朝,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詔令「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賜以秘器,使窀穸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又「許陪葬者子孫從葬」。所以自初唐至盛唐,諸陵都有陪葬墓。據近年來的調查情況,獻陵有陪葬墓52座,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乾陵有陪葬墓17座,定陵15座,橋陵12座,自泰陵以後有的一二座,多數一座也沒有。唐陵的陪葬制度由盛到衰,是唐之國勢由盛到衰的反映。初唐時的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是開國之君,國勢蒸蒸日上,生氣勃勃,君主與大臣們的關系「義同舟楫」,同葬一處,既能籠絡功臣,又能籠絡功臣的後代,對鞏固政權有利無害。自高宗和武則天開始,皇族中骨肉相殘,君臣離心,武後興冤獄,運殺機,濫施淫威,皇親國戚大臣人人自危,如此人際關系還能有誰值得陪葬?誰人敢去陪葬?盛唐以後,黨爭加劇,宦官專政,奸臣當道,蕃鎮割據日趨嚴重,朝廷政局不穩,人際關系淡薄,陪葬制度也自然衰落

『陸』 《關中唐十八陵》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關中唐十八陵》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TgxqI0VDzjWLxCa8IOl5Dw

?pwd=6jhk 提取碼:6jhk
《關中唐十八陵》
類型: 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9-12-06(中國大陸)
片長: 30分鍾
《關中唐十八陵》是全國首部介紹大唐帝王陵墓的大型編年體動畫紀錄片,共18集。

『柒』 中國的十八陵是什麼

是: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庄、章、端、貞、簡、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關中十八唐帝陵。

唐代帝陵依山為陵,氣勢雄偉,呈扇形環繞在京都長安周圍,和長安城以及宮殿群一起構成全國等級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遺址景區。

2014年,陝西省將開始建設漢唐帝陵群旅遊專線。並計劃將漢唐帝陵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19年5月,關中十八唐帝陵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關中十八唐帝陵,也稱「關中十八陵」、「關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陝西省關中地區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周邊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計女皇武則天在內則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電影天堂唐十八陵擴展閱讀:

相關作品:

陝西關中渭北高原,自最西邊的乾縣到最東邊的蒲城縣,一字排列著大唐帝國的十八個帝王的陵寢,綿延數百公里,與秦嶺遙遙相對,前瞻千里關中沃野,後枕山峰丘巒,又有灃河、渭河、涇河等纏繞中間,唐十八陵各個個可謂千古風水寶地。

唐帝國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為當時的世界超級大國,從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滅亡,先後經歷289年,共歷21帝,其中除另外兩為亡國皇帝昭宗和哀宗分別葬於山東和河南外,期於19位全部葬於陝西,其中武則天和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因此在關中大地上有18座唐帝王陵。號稱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自西向東分別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乾陵、唐僖宗李儇靖陵、唐肅宗李亨建陵、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宣宗李忱貞陵、唐德宗李適崇陵、唐敬宗李湛庄陵、唐武宗李炎端陵、唐高祖李淵獻陵、唐懿宗李凗簡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文宗李昂章陵。

唐中宗李顯定陵、唐順宗李誦豐陵、唐睿宗李旦橋陵、唐憲宗李純景陵、唐穆宗李恆光陵和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如果從地理圖上看,跨度為150多公里的唐十八陵繼續朝南則為跨度比較小的西漢9帝陵,自北朝南形成一個巨大的扇面,頗為壯觀,堪稱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跡。

唐十八陵中,除獻陵、庄陵、端陵和靖陵為平地起冢外,其餘的都為開山為陵,建設有巨大的陵園,最大的陵園周長有40公里,面積為1500平方公里,開有四門,另在陵園內設有下宮,獻殿等建築,四周築有城牆,並遷徙諸多百姓至陵園周圍,世世代代為守陵人。

『捌』 我國著名的18名陵是哪些

明朝十三陵,黃帝陵,炎帝陵,舜帝陵,成吉思汗陵,唐太宗陵等等等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 。據京城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問,明朝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亘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①;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見圖 )。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贊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庄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 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從而高度贊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 游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玖』 關中十八唐帝陵的初唐帝陵

唐獻陵是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駕崩,葬於獻陵。獻陵修建之初沒有陵邑,分為內外二城,規模宏大壯觀。內城四門各有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和石犀,獻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徑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獻陵石刻渾厚質朴,健壯豪放,造形剛毅沉穩,氣宇軒昂。四門的石虎碩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機敏,四肢強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兩端有一對體形高大的石犀。南門外立有8米高的華表,上蹲犼獸,下雕盤龍,八棱形的柱體刻滿了花紋,顯得庄嚴肅穆。
獻陵石刻具有濃郁的初唐藝術風格,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獻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築378間,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長寬均為100米,陵台為覆斗形,位於陵園中部偏東,底邊東西長139米,南北長110米,頂部東西長30米,南北長10米,高19米。關於獻陵的營建規劃,唐太宗曾下詔有司討論,決定按東漢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規模營建。現存高度與記載大體一致。內城四面有門,門內各有一對石虎,把守四門,眼神機敏,四肢健勁,南門外300米,有一對石犀,又約100米處,有一對石華表。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價值很高,渾厚質朴,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虎、犀,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的代表和精品。獻陵附近還有不少初唐功臣貴戚陪葬冢,共有67墓。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陽市3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的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尉遲敬德、程咬金、
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遂建成了佔地面積53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後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後死後葬於昭陵。
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後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
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後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後,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裡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 乾陵「乳峰」。
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其台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台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存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製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唐定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唐定陵是唐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唐天寶十三載二月,改謚曰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的陵墓,中宗於唐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七日死去,十一月葬於定陵。定陵是由三個墨青石岩山峰連系而成,好像一隻飛翔的鳳凰,以此而得名「鳳凰山」。
陵園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為多層台地,而以陵墓為最高點。周圍約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定陵陵園座北面南,東西寬二公里,南北長三公里,周長十公里。有四門,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門外各有門闕,朱雀門外乳台和鵲台。墓前原有石蓮原有石蓮托桃一對,天馬一對,石馬三對,巨型無字碑一通,另有清代畢沅所豎石碑一通,北門有蹲獅一對,石馬三對。東西門各有蹲獅一對。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偉,藝術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樣,是我國唐代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可惜多已無存,經戰亂及附近居民盜石材鑿器,陵園及四門石刻幾乎被洗劫一空。現僅有南面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東門及北門雖然有石獅、石馬,但都殘破不堪。而且沒有王賓立像。
唐定陵於1956年8月6日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帝陵」之一。據《舊唐書》記載,袱葬定陵有王妃趙氏,陪葬者節愍太子李重俊、宜城公主、長寧公主、成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壽公主、駙馬韋鈸和駙馬王同皎、魏元忠等人。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和歷代社會的交易,定陵災難重重,屢經焚毀和資掘。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2月遭到黨項、羌和吐蕃的兩次焚燒。貞元十四年(798年)4月派左諫議大夫崔損為八陵奉修史,曾給定陵造屋380間,並置備陵寢帷幄諸物。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又遭住華原(今耀縣)軍閥溫韜資掘。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年)和開寶三年(970年)兩次詔令修葺定陵。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太監梁永巡陝,盡發歷代陵寢,搜刮金玉,該陵再次被盜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豎碑封墓。 唐橋陵位於陝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里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沉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稱:「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
據記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築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築即達140間。陵園設有陵台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沖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擁象設,沃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築雖憶盪然不存,然現遺跡,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牆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考古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於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則天皇後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卒於開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於橋陵,並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橋陵因建於開元盛世,所以各種設施規模也就較大。就陵園來說它包括整個鳳凰山,四面由高大城牆,南牆長2871米,西牆長2836米,北牆東至2433米處為溝壑所斷,距西北角樓約450米,東牆全長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勢向西折進427米,再南至東門,直通東南角遺址。整個平面呈一規矩的刀把形。佔地總面積為85萬平方米。硃色牆身寬1.3米,基寬3米,四周城牆夯土若隱若現。其基室就鑿造於牆中的山腹中,陵牆四周各開一門,即前朱雀、後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東西門又名東華門、西華門),門前兩側均有石刻和門闕,陵牆建有角闕,陵牆周長約13公里。朱雀門內有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隸書。

『拾』 關中十八唐帝陵的介紹

關中十八唐帝陵,也稱「關中十八陵」、「關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陝西省關中地區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周邊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計女皇武則天在內則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帝陵分布於陝西省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六縣,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庄、章、端、貞、簡、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關中十八唐帝陵。唐代帝陵依山為陵,氣勢雄偉,呈扇形環繞在京都長安周圍,和長安城以及宮殿群一起構成全國等級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遺址景區。2014年,陝西省將開始建設漢唐帝陵群旅遊專線。並計劃將漢唐帝陵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電影天堂唐十八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囧途奪寶電影天堂 瀏覽:979
常石磊問道是哪個電影插曲 瀏覽:289
大兵小將電影免費 瀏覽:597
國外奧迪電影有哪些 瀏覽:364
狼戰2電影票房 瀏覽:51
韓國哪些劇情電影 瀏覽:997
安全普法類微電影劇本 瀏覽:432
為什麼西瓜影視看不了電影 瀏覽:888
看電影的同時顯示游戲窗口 瀏覽:248
救助兒童微電影 瀏覽:450
女人逛街不花錢電影叫什麼 瀏覽:90
恥辱電影神馬影院 瀏覽:614
電影天堂網黃 瀏覽:733
之名波蘭電影百度雲資源 瀏覽:592
手機看電影在哪個地方 瀏覽:540
朋友的媽媽電影2迅雷 瀏覽:46
五個超級狗狗電影完整版 瀏覽:513
古典音樂與現代對決的電影 瀏覽:428
電影天堂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 瀏覽:104
國內電影發行方有哪些 瀏覽: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