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末日》电影观后感八百字
乐不可支。“四大公害”是人类的天敌,而现在人类却成了地球的天敌。 在自然条件逐渐恶化、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人们已经感受到地球在生气了,所以人们开始有意识保护环境了,河流经过治理整治不再臭不可闻了,许多河流里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工厂再也不能随意向河流里面倾倒污水而是统一汇入地下通道;政府也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车辆上路行驶;大片地区开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了……因为人类知道如果再不开始拯救地球,保护地球,2012真的离全人类不远了,“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❷ 美国电影世界末日的意思简介
《末世/世界末日》剧情介绍
在洛杉矶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六个好朋友被困在了一栋房子里面。外面的世界天昏地暗,里面的世界一样昏天黑地
❸ 请问电影《2012世界末日》讲述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它的主旨是什么。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被称为《后天》的升级版,投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的又一力作。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各国政府已经联手开始秘密制造方舟,希望能躲过这一浩劫。以写科幻小说谋生的杰克逊(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饰)在带孩子们到黄石公园渡周末时发生一连串怪事,而且遇到了神经兮兮的查理(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查理告诉他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伴随着火山爆发,强烈地震以及海啸,杰克逊带领自己的家人驾驶一架临时租来的飞机冲出被死神阴霾瞬间笼罩的城市上空,开始寻找查理口中各国政府正在联合秘密制造的方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些伟大的灵魂将脱颖而出,而一些自私的心灵将无所遁形,当千千万万个生灵通过各种方法来到诺亚方舟制造基地之时,诺亚方舟有限的容纳数量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最终,仅存的人们用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渡过了难关。
❹ 2012世界末日 电影 的主要内容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杰克逊·柯蒂斯(约翰·库萨克饰)带着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而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了查理。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 然而第二天,灾难就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杰克逊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面对全球性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于是决定前往方舟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他们终于到达方舟基地。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们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满意请采纳
❺ 请问2012年世界末日是真的吗能否详细解说
2012年世界末日应该不是真的,我觉得拍那部电影是为了让人类醒悟,不要再污染环境,否则,电影中的情景将变成事实,是为了给人类一个警示而已。至于是谁提出的,可能和以下这条玛雅神秘预言有关:“时间的终结是2012年12月21日。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
美国航天局对2012世界末日的回应:
NASA——美国空间科技研究的权威终于有不在缄默的一天了,权威科学家出面辟谣证实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
问: 2012年地球会受到什么威胁?很多网站都声称2012年12月是世界末日 答: 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星球已经安稳度过了40亿年,而且全世界有威信的科学家都知道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
问: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的来源是何处呢?
答:这个故事开始于一个假象的行星-Nibiru,苏美尔人认为它最终会撞击地球。这个灾难发生的日期最初被认为是2003年5月,但是奇怪的是那一天什么也没发生, 所以这个“末日”的时间又被推迟到了2012年12月。然后这两个谣言就和古代玛雅人的2012冬至点日期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这个谣言的可信度 问:玛雅人的日历的最后一天真的是2012年12月吗?
答:这就好比你家厨房里的那个日历一样,12月31号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玛雅人的日历计法中12月只有21天。 这一天是玛雅人日历中的大循环—但是就像你的日历会在明年的一月一号开始一样————新的一年还会开始。(并不代表世界就会终结,这里面是一种误解)
问:当行星都连接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对地球有影响吗?
答: 在未来的几十年之内都不会有行星连接现象,地球也不会在2012穿过光子带(?),而且,即使行星出现了链接现象,它们对地球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每年12月地球和太阳都会和银河系的中部连接成一条线但是从未发生任何异常现象。
问:到底有没有一颗叫NIBIRU或者叫X星,Eris的行星或褐矮星正在接近地球并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威胁?
答:关于NIBIRU和其他一些类似的谣言都是网络上毫无根据的传说。如果Nibir或所谓的X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正在接近地球,天文学家应该至少会在几十年前就发现他们的踪迹,而且会被人们用肉眼直接看见。事实证明,这些假想的行星是显然不存在的。Eris是存在的,但是它是一颗静止在太阳系外大小与冥王星相似的白矮星,它离我们最近的距离也要40亿英里(大约64亿公里)
问: 极点转移理论是什么?是地球在几天之内或几小时之内180自转吗?
答:地球的南北极点绝不会颠倒的。大陆漂移是真的(例如,南极在几亿年前是靠近赤道的),但是那和极点颠倒是没有关系的。即使这样,很多所谓的灾难网站总是拽出一大堆歪理邪说蒙骗人们。他们声称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磁极的关系不稳定,预示着平均每40万年就有一次的磁极颠倒。按照我们目前所知的信息来看,这种磁极的颠倒不会对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造成伤害。而且磁极颠倒这样的是恐怕在未来的几千年里也不会发生。
问: 地球在2012年会有被彗星撞击的危险么?
答:地球受到流星与小行星的影响是常有的事,即使毁灭性的撞击也是非常少见。上一次毁灭性的撞击发生在6500万年前,那次撞击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目前 NASA的天文学家正在计划一项叫做“太空防御探测”的项目,目的是为了提前找出任何一个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直到目前我们已经确定没有任何小行星足以达到毁灭恐龙的尺度。 我们每天都会把这个项目的进度毫无保留的贴到网站上,这样你就可以知道2012年没有任何东西会被预言撞上地球。
问:NASA的科学家对待世界末日的传言是什么态度?
答:关于2012的灾难或者转折点的预言,有科学根据吗?有切实证据吗? 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剧情化的假想,无论这些假想是出现在书籍中,电影中,或是纪录片中和网络上,这些现象我们无法改变。但是这里没有任何可信的事实为那些奇怪的假想提供有利的支持。
问:2012年预言中的巨型的太阳风暴对地球有威胁吗?
答:太阳活动有一个规律的周期,每11年达到一个高峰期。每当接近一个高峰时,太阳耀斑会造成卫星通讯中断,虽然我们的工程师知道如何建立电子保护装备抵挡太阳风暴,但是也会有少部分的特殊情况出现。但是这和2012年没任何关系。下一次的太阳活跃期是2012-2014年,是之前就预测好的太阳活动周期,和以往历史上的周期时间没任何出入。
总结:《2012》是一部经典大题材电影,其魅力在艺术层面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2012年必然与我们度过的任何一年一样,所谓的“世界末日说”只是无稽之谈,大众切不可盲目,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左右。
所以您就放心吧!
不过,2013倒是会发生一些事哦!这是6月19日我在《羊城晚报》上看到的新闻:
近年来不断有世界末日之说,尽管其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但日前美国宇航局(NASA)却非常罕见提出警告,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磁暴,而且时间点就在3年后,也就是2013年,到时候全球将陷入大停电,网络电子通讯将全部无法使用。如果这一切成真的话,意味着人类生活将发生历史性倒退。好莱坞电影《2012》以及《神秘代码》均模拟世界末日天灾袭击地球的恐怖景象,古老马雅历法也曾有类似预言,不过,未来两、3年内真的会有灾难降临吗?美国美国宇航局资深科学家警告,太阳活动将在2013年左右,由沉睡的静止期苏醒,届时将发生大规模日冕喷发现象,巨大的闪焰威力将相当于100枚氢弹爆炸,瞬间撞击地球磁层。美国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政府决策者和研究员上周齐集首都华盛顿全国记者俱乐部,参与太空天气方面的高峰论坛。相关专家在会上讨论到,太阳可能将在2013年左右从沉睡中苏睡,随即进入活跃期,之后引发的太阳风暴将对地球生成严重影响。专家表示,恐怖的太阳风暴影响超乎想像,在活跃高峰期间,黑子生成剧烈爆发活动,触发太阳风暴。黑子爆发时会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可能让全地球陷入一片黑暗,不但电力无法供给,臭氧层被破坏,电子通讯还可能全部停摆,比如医院、银行还有机场根本无法运作,更别说个人用的手机、电脑和卫星定位系统。而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那么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预计将是卡特里娜飓风的20倍(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新奥尔良,造成1250亿美元损失)。相关天文专家指出,太阳黑子活动以每11年为一个周期,地球曾在1859年,也就是151年前经历强大的太阳风暴袭击。不过,当时电力通讯不发达,因此未造成重大灾情。而由于担心太阳风暴对地球带来严重影响,科学家开始密切监测太阳,同时打算在太阳风暴较频繁的期间,及早将人造卫星切换到安全模式,以便能减少损害。实际上,科学家早在几十年前就不断追求提升太空气象预报技术的准确性,希望能避开太阳风暴的威胁。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态观测卫星今年2月11日从佛罗里达卡那维尔角的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进入距离地表约3万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以便能24小时监测太阳这颗无时无刻都在变动的恒星,以期更了解太阳内部的结构与磁场活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❻ 谁能帮我找篇电影《世界末日》的赏析呀最好长点 导演:麦克·贝 的那部!
《世界末日》的出现,见证的是那位广受赞誉的新锐导演尼尔·马歇尔到目前为止所奉献出的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而之前他已经因为《暗袭》和《闪灵战士》这两部优秀的影片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对于英国人马歇尔来说,为了这部影片,他已经尽可能地在结合扣人心弦的动作场面和惊心动魄的恐怖悬疑,然后加进一种并不是非常遥远的未来主义风格和噩梦般的地形地貌进行修饰……对于现代过于依赖CGI的电影工业来说,马歇尔反其道而行,没有押宝在电脑数码所创造出来的浮华效果上,而是倾向于创造一种曾经伴随着他长大的类型电影--在什么都讲究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情况本来就是非常少见的,马歇尔坦率地说:“就《世界末日》这部影片来说,我惟一坚持而且永远不会动摇的,就是把它制作成一部追求真实的动作片。现在确实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做了,我想的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真人表演,做一些真正危险的特技,不借助电脑的合成,不要绿屏,不要威亚,只要那些疯狂的特技表演,比如说从时速80英里急驶的汽车里跳进跳出,拳拳到肉的近身搏斗。虽然是以一种颇为‘古老’的方式,但这部影片仍然代表着我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在制片人尼迪克特·卡福尔(Benedict Carver)--水晶天空影业的主席看来,只要是将制片人史蒂夫·保罗(Steve Paul)和尼尔·马歇尔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就意味着他们正在经历着一种电影方面的进化,他们先是从预算少得出奇的小制作开始,然后逐级升高,到了现在,他们已经在制作像《世界末日》这种重量级的大制作了,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又值得期待的前进,卡福尔说:“《闪灵战士》是一部非常出色、经济又节俭的影片,《暗袭》也是如此,都是由马歇尔既编又导的。如果你是一位好导演,就能够掌控任何规模的影片,根据我的观察,前两部作品足以显示出马歇尔无人能及的电影才能,肯定能够将这部《世界末日》拍得一样优秀。”
影片还能够让你想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非常引人注目、流行的类型片,虽然它明明确确是一个现代体制下的产物。制片人史蒂夫·保罗(Steve Paul)表示:“这部由尼尔·马歇尔创作的最新作品,灵感来自于过去的那些‘后世界末日’影片,比如说《纽约大逃亡》、《战士帮》、《最后一个人》和《疯狂的麦克斯》。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可以通过《世界末日》,让人们回忆起那个时候的约翰·卡朋特和乔治·米勒,以及70年代所有伟大的类型片导演。这部影片确实代表着我们在向那个时代致敬,不过马歇尔也为它注入了独特且原创的混合风格。”
最开始的时候,尼尔·马歇尔想象着一个超现代化的动作英雄,在一个很有“后世界末日”风格的地方,与一位穿着盔甲的骑士作战……这就是《世界末日》中所讲述的故事的雏形,马歇尔说:“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这种类型片,在电影工业中许久不曾出现过了,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回到那些我曾经非常热爱的电影氛围当中。”
不过电影人们同时也意识到,以这种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去表现一种画面,本身就有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尼迪克特·卡福尔说:“我们知道这将会是一部很难统一融合的影片,因为基本上而言,它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作品,可是我们又不想在里面投入太多的预算。而且尼尔·马歇尔希望所有的特技都是由真人完成的,不能过于依靠电脑特效。所以我们不得不寻找一个地方,那里看上去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而不是靠电脑的帮助制作出我们要的效果。”
想要拍出真实的感觉来,还必须得找一组愿意承担这样的表演的演员,他们能够做到挥拳重击,忍受特别的疼痛,剃光头,剑斗场面,汽车追逐,食人盛宴,群殴场景……甚至更多。
【不远的未来】
差不多五年前,尼尔·马歇尔就开始着手剧本的创作了,而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中心角色伊登·辛克莱展开的,当马歇尔描述这个角色时说:“伊登是一个精明顽强的战士,是未来世界中最冷酷的杀手,只是在她前进的路上,她的灵魂已经迷失了方向。伊登完全是体制下的产物,却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出生背景,将她与整个故事通过一种非常情绪化的层面联系到了一起:她的任务不仅是寻找治愈病毒的疫苗,同时也走上了一条救赎和重拾灵魂的归乡之路。伊登不得不重新面对被压抑着的人性,事实上,苏格兰是她的故乡,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当她还是一个小孩时丢失的一切。病毒给她的家乡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所以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独立,因为除了她自己,她没有任何人能够依靠。伊登是在街头学会的格斗的艺术,这么做也只是为了在男人之间争取生存的权力而已。”
在之前的作品中,尼尔·马歇尔挑选的大部分是相对没什么名气的演员,他还曾对外宣布过,自己有心在所有的作品中都使用相同的卡司,就像导演约翰·福特那样,他说:“这个想法非常理想化,我想在每一部影片中,都与相同的面孔合作,然后每一次尝试着挖掘他们身上不同的层面,给他们新的角色,这样他们会因为改变而从表演中获得乐趣。与此同时,我当然也会找一些新面孔加入进来,注入一些新鲜的活力。”
这位集编剧与导演于一身的电影人还表示,他必须选好饰演各个角色的演员,才能通过想象他们的一些行为来下笔创作剧本,当然,他也没必要为已签约的特殊演员去特别润色一些角色……总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都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思路,事实上,为了寻找饰演伊登的合适人选,尼尔·马歇尔还举办了一次公开的试镜。
在那些前来试镜的人当中,一个名叫罗拉·迈特拉的英国女演员脱颖而出,她现在居住在洛杉矶,由于她在一系列像《波士顿法律》和《整容室》这样的电视剧以及电影《生死狙击》和《灵数23》中都有出色的表现,给她提升了不少印象分。导演尼尔·马歇尔说:“她在试镜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棒,当我们后来在伦敦再一次见到她时,就意识到我们找到了伊登……她对这个角色的强悍与坚韧解读得恰到好处,同时也能理解伊登内心世界所经历的情感变
❼ 如何评价 《世界末日》 这部电影
《世界末日》(英语:Armageddon)是一部美国1998年科幻灾难片,该片由麦可·贝执导,杰瑞·布洛克海默监制,试金石影业制片。英文片名Armageddon源於圣经启示录中世界末日最终战场。该片讲述了美国太空总署派遣钻油工人在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上钻井,并炸毁该小行星的故事。电影主演包括布鲁斯·威利、班·艾佛列克、比利·波尔·科顿、丽芙·泰勒、欧文·威尔森、威廉·菲德内尔、麦可·克拉克·邓肯、基夫·大卫(英语:Keith David)和史提夫·布希米。
世界末日电影上映日期刚好是同样为科幻灾难片的彗星撞地球上映两个多月後,该片则由劳勃·杜瓦与摩根·费里曼等主演。在票房上,世界末日的的票房超越彗星撞地球,主要是天文学家认为世界末日电影在描述撞击事件时,在科学上比彗星撞地球更加精准真实。尽管遭到许多负面评论,世界末日在全球票房仍非常成功,在1998年十大票房电影排名上,世界末日以5亿5仟万美元位居第一,超越由史蒂芬·史匹柏执导的二战史诗片抢救雷恩大兵。
世界末日》上映後,收到不少负面评论,大部分的负面评论是「剪辑画面过於迅速」(原文:「the furious pace of its editing」),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甚至声称这一部被他列入最痛恨电影的名单上,在伊伯特早期的评论写道:「这部电影攻击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大脑、你的常识,和人类希望被娱乐的欲望。」(原文:The movie is an assault on the eyes, the ears, the brain, common sense and the human desire to be entertained)。在伊伯特与西斯科尔(英语:At the Movies (U.S. TV series))的电影评论节目上,伊伯特评论《世界末日》烂透了,但是他的搭档吉恩·西斯科尔(英语:Gene Siskel)却给予《世界末日》非常好的评价。伊伯特甚至将《世界末日》评为1998年最糟电影,而在此之前,伊伯特曾考虑将此名头颁给《天旋地转(英语:Spice World (film))》。另一位美国影评人托德·麦卡锡(英语:Todd McCarthy)也在《综艺》杂志上给予负面评价,并严厉批评导演麦可·贝的快速剪辑画面的风格,麦卡锡提道:「大部分的混乱画面,和电影的节奏或角色发展的缺少,归因於贝的快速剪辑画面风格,这就像是一机枪卡弹卡二个半小时一样。」(原文:「Much of the confusion, as well as the lack of dramatic rhythm or character development, results directly from Bay's cutting style, which resembles a machine gun stuck in the firing position for 2½ hours.」)在烂番茄上,《世界末日》只获得39%好评,而在Metacritic上,《世界末日》获得42%好评。
❽ 世界末日电影赏评谁有啊、急
有这样一部电影,它首映于1998年。10年时间里我欣赏了数十次、回味了数十次、感动了数十次。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是某位大师或晦涩难懂,或饱含哲理的艺术之作,影片也不是以独特的悬念设置而吸引着我不断思索。实际上它是一部地道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片,但就是这样一部商业影片,却深深的打动了脆弱的神经!以至于每次听到它的主题歌《I do not want to miss a thing》时眼前很快便会浮现出片中的许多经典镜头。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世界末日》!
说到10年前的布鲁斯威利斯,大致可以用“所向披靡”这个词来形容。那个时候的布鲁斯威利斯,其商业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内恐怕无人能敌。在这段巅峰时期,布鲁斯威利斯用了3年时间连续与吕克贝松、迈克尔贝以及沙雅马兰这些世界级导演合作了《第五元素》、《世界末日》和《第六感》3部超现实主义经典影片,而这“黄金布鲁斯”三部曲在全球范围内也创下了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神话!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拯救大兵》同年的这部《世界末日》,最终以5亿6千万美元的票房成绩赢了斯皮尔伯格1亿美元而最终拿下了当年的好莱坞票房冠军!
说完布鲁斯我们再来谈谈本阿弗莱克。虽然10年前年轻的阿弗莱克在演技上还略显稚嫩,但在《世界末日》中的表现却亦是可圈可点的。迈克尔贝似乎也非常钟爱于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两人在《世界末日》中愉快的合作后,本阿弗莱克便成了迈克尔贝手中的一员爱将。在后来的《珍珠港》里,阿弗莱克跃然主角的位置并且为自己的恩师一举取下了4亿5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为师徒二人的这段知遇传奇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电影《世界末日》投资巨大,许多爆炸性的视觉效果也极为真实震撼。在陨石一颗颗砸向地球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气势恢宏、惨绝人寰的灾难场景。美国的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世界名城法国巴黎与日本东京陷入了一片火海......在情节上《世界末日》亦是环环相连、高潮迭起、紧扣观众的心弦。太空陨石、色情酒吧、摇滚音乐、大腕巨星、灾难、爆炸、拆弹.......包含着诸多娱乐商业元素的《世界末日》几乎成了一场视觉杂烩的盛宴大餐一波又一波的向我们脆弱的心理防线袭来。但是,我个人觉得《世界末日》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其先进逼真的特技效果,亦不是其豪华到配角的演员阵容,而是在于《世界末日》这部经典好莱坞影片对“末日”来临前各个角色人物之间感情上细腻丰富的描写与拿捏。我想,这也是导演迈克尔贝之所以大获成功的原因。一部灾难科幻类影片如果过于偏重技术上的运用而丢掉了角色刻画与感情表露这块阵地,那么电影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观众没有了情感上的共鸣,电影也就成为了一场“高成本的烟火秀”,所以这样的电影其结局也必将惨淡!《世界末日》与以往以灾难为主题的影片有所不同,导演迈克尔贝着力刻画了“哈瑞”(布鲁斯威利斯饰)这个铁腕英雄的角色!哈瑞一生都在海上钻井挖石油,不可否认他是个粗人,喜欢用暴力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当他得知自己的工程师杰克(本阿弗莱克)与自己的女儿发生了性关系时,怒发冲冠的哈瑞二话没说就拿起了猎枪去找那小子算帐!但是,他亦是个很有责任心的老板和父亲。他了解自己每一个员工并培训他们成为最好的海上石油钻井工人,他深爱自己的女儿并一直留女儿在身边不舍得让她去别的地方。哈瑞亦是一个钻井勘探方面的天才,他运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经验设计出了一种酷似坦克的钻井机!而NASA(美国太空总署)的拯救计划是派飞船登录陨石,由哈瑞的小分队负责挖掘打洞,然后安装核弹,最后引爆陨石以防止它与地球的撞击发生。于是就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哈瑞竟意外的被选为拯救者来承担起拯救世界的责任。
“责任”这个词在美国人眼里可以说无比重要,哈瑞这个角色之所以数十年来一直被我们尊敬,就是因为他真正担负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并且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使命,捍卫了人类的生存权利。当他决定代替自己的未来女婿杰克引爆核弹的那一刻,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当他撕下NASA的徽章时,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士。为了全人类,不战斗到最后一口气绝不放弃的战士!或许,你会觉得《世界末日》展现了太多太多美国人自负、自豪的一面;或许,你会觉得《世界末日》强烈的表达着种族优劣的观点。更有甚者,以“独立号”与“自由号”两个飞船的名字为话柄对“人权高于主权”的美国政治纲领提出了强烈的批判。而实际上,这些负面言论我早就听说过,这些负面言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也只停留在流言蜚语的层面上而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因为,当我们以一个大眼光、一个放眼世界荣辱与共、生死存亡的大视野来从新看待《世界末日》时,我们便会发现政治、宗教、纷争、伦理似乎都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类的生存,重要的是人类面临危机时的镇定与勇敢。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世界末日》这部电影只是在讲述一个“英雄梦”式的传奇故事!
男人都有英雄梦!为了这一梦想就算丢掉生命也会再所不惜。英雄,其实不完全取决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内心的自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志来担当。倘若你还是个男孩这部《世界末日》可能只是迈克尔贝这个“好莱坞爆炸王”给你带来的一套周末视觉大餐罢了,而倘若你已是个男人就应该能够褪却此片外表的浮华看到其对勇气,责任,爱和英雄主义深度剖析的刚硬本质。对布鲁斯威利斯来讲这部电影是他事业的顶峰,对本阿弗莱克来讲这部电影是他星光熠熠的开始,对史密斯飞船乐队来讲这部电影的主题歌开创了他们摇滚事业的第二春,而对我们这些多情的影迷来讲这部电影是我们重树“英雄梦”,找回内心里那个散失已久的“英雄自我”的一座指引路向的灯塔。
伴随着《I do not want to miss a thing》难以抗拒的经典旋律,《世界末日》落下了帷幕。伴随着千头万绪的聚集,这部《世界末日》在我心中最终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❾ 电影《2012世界末日》到底讲的什么意思
楼主看的是2008年上映的山寨版吧? 这个超级烂的山寨版在影迷群中早被骂得狗血淋头了,您就不用去深究这个冒牌货到底在讲什么了吧。
豆瓣网上影迷对该山寨的痛骂影评: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79528/
正版的大制作《2012》(又名: 2012世界末日)上映日期是: 2009-11-13 ,现在还没上映,外面市场上都没碟,没人看到此片真面目是不是像其预告片那么精彩,只能耐心等待了(除非超越时空……)
正版《2012》的豆瓣影评网址: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05875/
(海报也比山寨版的更漂亮、更科幻。)
❿ 电影《2012世界末日》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
根据玛雅历法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过完这一天地球将会被毁灭,新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在神秘的玛雅预言面前,人类再次负担起拯救地球命运的重任,影片《2012世界末日》(后面简称《2012》)就是在讲这样一个故事,不过好在地球没有被消失,在玛雅预言即将实现时,拯救地球的英雄再次力挽狂澜救人类文明于瞬间。
擅长科幻和制造灾难的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对这种题材早已纯熟,深谙好莱坞法则的他还曾将此类型影片发挥到极至,1996年的《独立日》和2004年的《后天》都可看做为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作为导演的两部代表作,前者着重对外部入侵危机进行刻画,后者则是对产自内部的环境问题进行控诉,两影片中一成不变的末日理论与救赎为银幕前的观众敲醒警钟。新晋上映的《2012》有着同样的元素,只不过在影片中内部环境问题与外部自然因素被导演放大,并最终借助玛雅预言为我们再现一个电影CG技术看台,还有宣扬美国普世价值的机会。
虽是一部显而易见的类型片,但是影迷观众该看的看该评的评,好坏观众自有界定。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吸引众多影迷走进电影院的无非是明星导演、影片特效、玛雅预言还有国内宣传所称的“中国元素”与“汶川精神”。就《2012》先期公布的宣传片看,影片特效还算绚丽,不过在《史前一万年》的阴霾下与赶期上映的口风中对导演以及特效期待还是要谨慎些,以免暗自伤心。有关玛雅预言影片中只是少有表露,如果真的对这个神秘文化感兴趣可以扩展电影外的知识与阅读。对于影片内地宣传中的“中国情节”大家也不要太过执着,《变形金刚》的记忆应该在这里浮现,因为在没有看到影片最终效果前,有些宣传可能是假象。
擅长充当救世主的美国人不会放过挽救地球的机会,于是我们在影片中会看到主人公疲于奔命地为拯救地球而忙碌。看到这里不难看出,影片所表现的末日理论与玛雅预言只不过是导演对自己影象风格的加强与置换。试想一下,如果不借助天文知识异常惊人,算术历法精确,神秘出现却又消失的玛雅文化,有多少人会相信导演编造的这个故事;如果真的相信了这个所谓的预言,人类的救赎又怎么可能实现?在这个矛盾的理论下,艺术载体给了我们一个预演未来的机会,而结果自然是希望。除此之外,《2012》中还延续着导演对环境的关注还有对人类未来的渴望。
而在这一切希望到来之前,地球上很多建筑与景观被毁灭破坏,这其中包括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救世基督像、华盛顿的白宫、还有梵蒂冈的西斯庭大教堂,连中国与印度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也未能幸免。在这些场景中***、天主教还有中印边境山麓上的佛庙都在大自然破坏之列,而与之相关的世界几大宗教也悉数登场。在自然灾害面前,所谓被***、天主教、佛教所普度庇护的芸芸众生以及在战乱中的***人民都无被上天所挽救,拯救一切地球生灵还是要靠英雄。
所以,不要低估了英雄的能力,即使几年不在地球的“超人”仍然可以重新归来肩负起保卫人民的重任,更何况在地球上土生土长的“美式英雄”呢。所以当罗兰德•艾默里克的末日预言与电影技术组合出的影像出现在大银幕,观众大可把它当作消遣,因为在电影《2012世界末日》中导演本身就在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