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世界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世界

发布时间:2022-07-15 15:34:29

Ⅰ 关于 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
希腊三部曲"第二部作品<时间的灰烬>

◎正片片名 <时间的灰烬>
◎片 名 The Dust Of Time
◎导 演 Theo Angelopoulos
◎年 代 2009
◎国 家 希腊
◎类 别 剧情
◎字 幕 中文
◎片 长 122分钟
◎简 介
本片是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
讲述的是一对历经纷飞战火的生死恋人在大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这也可以算是安哲罗普洛斯有史以来最大场面的电影制作.影片以两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为主,带出历史与人生,个人与世界,战争与人性的永恒命题.影片由希腊,意大利,俄罗斯,德国四国联合出品,拍摄地点也走遍了波兰,美国,希腊,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德国,绝对可以说是一部无可争议的史诗巨作.
影片的主角没有姓名,只有一个代号:A.他是一个有着希腊血统的美国导演.他回到设立在罗马的制片厂,想把自己因故停止拍摄的影片制作继续拍完.
A的影片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爱情故事.这个女人是A的母亲,她爱上了两个男人,而这两个男人也爱着这个女人.
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失去了联系.于是,一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旷日持久和蔚为可观的寻找旅途就此展开.在这段像是"奥德赛"游记一般的旅途中,他们走过了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从斯大林的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一直到柏林墙的倒塌.人类的痛苦的经历似乎是在暗示着个人命运的多舛以及昭示着世界大同的美好梦想的虚无和飘渺,影片里的主角也像是浮萍一般生死未卜,前途渺茫.
仿佛是在梦境中,A回想起了他过去的朋友和经历的那些苦难,他悲哀地发现,人们总是生活在过去中而无法自拔.在21世纪初的柏林,到处是一片萧瑟和破败的景象.这时候,一场大雪不期而遇,漫天的大学似乎是要遮盖上时间流淌的痕迹,又或者是想拽住时间前进的步伐.

Ⅱ 安哲罗普洛斯出生于什么时代

对于我来说,电影更像是一种信仰。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于1936年出生在雅典这座世界闻名的奥运之乡。直到他18岁进入部队服役之前,安哲罗普洛斯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安哲罗普洛斯全家惨遭政治迫害与饥饿难忍的双重煎熬,以至于他的童年也是在一种充满了艰难和困苦的凄惨回忆中度过的。不过尽管如此,此时的安哲罗普洛斯已经对电影产生了狂热的兴趣。当他第一次在雅典一家专演警匪片的影院里看到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的经典之作《精疲力竭》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电影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鼓舞更加强大。于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念头,却使他决定开始自己的电影创作。他先是和家人移居法国,接着就在巴黎著名的电影高等教育学院开始刻苦进修。在那段日子里,他经常出入巴黎朗格罗影片资料馆,大量观摩和研习各式各样的类型影片,而且还自称是“影片资料馆里的老鼠”。但是好景不长,他很快就因为和电影学院的教授发生争执而被学校开除了。

20世纪60年代初期,游荡于巴黎的安哲罗普洛斯还只是一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当时早已功成名就的沟口健二和安东尼奥尼这两位大师级人物的艺术创作却给了他十分深远的重大影响,并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电影梦想。

为了拍摄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重建》,安哲罗普洛斯开始周游全国,认识雅典以外的希腊,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发现了在雅典不复存在的神话、历史、习俗和文学。后来,每每谈及此事,他总是说:“希腊人是在抚摩和亲吻那些死石头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上降下来,用于表现人民……”于是,此后的安哲罗普洛斯开始用他标签式的“风景中的人物”的长镜头,渐渐地试图进入“一个人”的灵魂居住地。而他光辉灿烂的导演生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拉开了序幕。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安哲罗普洛斯先后创作完成了《36天》、《流浪艺人》和《猎人》等经典作品,不仅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国际影评人大奖,而且一举奠定了他在国际影坛上不可动摇的大师地位。在欧洲电影在整体上陷于冷寂状态的80年代,安哲罗普洛斯更是绽放出他人所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夺目光彩,推出了几部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撼和惊喜的不朽杰作。

在一时期内,安哲罗普洛斯先是一改那种具有多层次、象征意义的浓缩的政治类影片模式,拍摄了经典杰作《亚历山大大帝》,并由此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接下来,他又在1984年凭着与诗人编剧东尼诺格拉合作完成的一部影片赢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关于“旅程”这样一个概念成为安哲罗普洛斯在下一阶段所拍摄的绝大多数作品最基本的叙事主题。比如他在1986年推出的影片《养蜂人》,描述的就是一名离家出走的老人生前的最后一次旅行。他在50岁那一年创作完成的影片《雾中风景》,也基本上属于这一共同的主题。除此之外,影片借由描述两名小孩寻找他们不存在的父亲的故事,更是难能可贵地开始反省这个毫无方向且失去信仰的现代社会。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此片再次赢得了欧洲电影最高奖——费利克斯奖。

20世纪90年代后,安哲罗普洛斯仍旧以自己的创作继续着自己对于人生、历史和世界的思考,也续写着令世人瞩目的辉煌。1991年,他开始用《鹳鸟的踯躅》一片来反思柏林墙倒塌后的历史处境。在1995年也就是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他又拍摄了那部全世界闻名的影片《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在接下来的1998年,他则推出了经典影片《永恒和一日》。

Ⅲ 谁知道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在哪儿可以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CsN2E7ANivSamkvY2ipIlg

?pwd=mg1j 提取码: mg1j

Ⅳ 跪求《哭泣的草原》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导演的

链接:


提取码:nrmg
《哭泣的草原Τριλογία1:ΤοΛιβάδιπουδακρύζει》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托尼诺·格拉、帕特罗斯·马可瑞斯、GiorgioSilvagni
主演:亚历山德拉·艾迪尼、尼克斯·普尔索尼迪斯、吉欧格·亚曼尼斯、瓦西利斯·科洛沃斯、伊娃·科塔曼尼多、陶拉·斯塔索普洛斯、ThaliaArgyriou、SmaroGaitanidou、米哈利斯·扬纳托斯、格里戈里斯·埃万耶拉托斯、AlikiKamineli、AndromahiHrysomalli、AlexMoukanos、ThodorosTeknetzidis、DimitrisKolovos、GeorgeHouliaras
类型:剧情、爱情、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希腊、法国、意大利、德国
语言:希腊语
上映日期:2004-02-12
片长:Greece:185分钟、170分钟、162分钟(DVD)
又名:希腊三部曲之哭泣的绿地、三部曲I:哭泣的绿地、希腊首部曲:悲伤草原、Trilogy:TheWeepingMeadow
1919年,俄国内战。为躲避战火,斯拜罗斯(VassilisKolovos饰)带着妻子戴娜(ThaliaArgirioua饰)和一双儿女,随着难民潮辗转来到希腊。十几年过去,俄国难民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名为“新敖德萨”的小村庄。斯拜罗斯的养女艾莉妮(AlexandraAidini饰)如今已长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并和心爱的小伙同时也是她的非血缘兄长埃里克西斯(NikosPoursanidis饰)生下一对双胞胎。为了逃避养父的控制与霸占,艾莉妮与爱人开始漫无止境的逃亡。时间进入1936年,一家人暂时得以安定。为追寻音乐梦想,埃里克西斯告别妻儿远赴美国。在此之后,战争统治着这个世界,也摧毁了艾莉妮苦心经营的家庭。在混乱的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们随波逐流,生离死别……
本片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并荣获2004年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Ⅳ 求安哲罗普洛斯沉默旅行三部曲的资源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沉默/漂泊三部曲"探析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世界,运用文献研究和大量观察影片的方法,看到一种统一的"安氏风格",这跟他自身的经历成长都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这三部影片入手分析了音乐,画面和文字等方面的特色,成就了安哲罗普洛斯的希腊电影。

Ⅵ 我们总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枯的井是哪个电影的台词

遮蔽的天空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遮蔽的天空

英文片名
The Shetering Sky

更多中文片名
沙漠之茶

情陷撒哈拉

庇护天空

更多外文片名
The Sheltering Sky

Tè nel deserto, Il .....(Italy)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编剧
Paul Bowles .....(book)
马克·派普罗Mark Peploe .....(screenplay) and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screenplay)

演员
德博拉·温格 Debra Winger .....Kit Moresby
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Port Moresby
坎贝尔·斯科特 Campbell Scott .....George Tunner
Jill Bennett .....Mrs. Lyle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Eric Lyle

制作人
William Aldrich .....executive procer
杰瑞米·托马斯 Jeremy Thomas .....procer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38分钟/阿根廷:139分钟

国家/地区
英国 意大利

对白语言
阿拉伯语 英语 法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70 mm 6-Track

级别
Argentina:13 Australia:M Finland:K-12 Sweden:11 France:U USA:R UK:18 Germany:12 South Korea:18 Portugal:M/16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Aldrich Group
Film Trustees Ltd.
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RPC) [英国]
Sahara Company
TAO Film

发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BS/Fox Video Ltd. [英国] ..... (1991) (UK) (VHS)
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Argentina)
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国] ..... (Argentina)

其它公司
Corbett & Keene Ltd. [英国] ..... publicity consultants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90年11月21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0年11月30日

美国
USA
1990年12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90年12月21日

芬兰
Finland
1991年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1年2月7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1年5月9日

剧情介绍

一对结婚十年的美国夫妇,波特和姬特,丈夫是作曲家,妻子是作家。二战结束后,夫妇俩和友人雷纳一起来到北非撒哈拉旅行。波特对雷纳很警惕,姬特则因为雷纳的俊美热情有一种出轨的预感。到达北非的那天,波特说,我们是旅行者,不是游客。雷纳问,这有什么区别吗?

姬特说,游客是观光后回家的人,旅行者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一语成谶。波特死在了撒哈拉,死于霍乱。

在此之前,婚姻里危机四伏的波特和姬特各自出轨,波特嫖妓,姬特和雷纳上了床。在两人重新走近、亲密、确定彼此是自己的爱后,波特撒手而去。姬特因剧痛而神智恍惚,跟着一队骆驼帮走进了撒哈拉沙漠的深处,成为帮主的女人;后脱离骆驼帮流浪在非洲集镇上,沦为乞丐。最后被美国大使馆找到。人还是那个人,但灵魂已经脱窍了。

波特和姬特都把自己留在了撒哈拉。

相关评论

小说原著是如此的完美、深刻和独立,以至于它将电影排斥在外;贝托鲁奇展示的仅仅是表象,而一个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会问这部电影究竟讲的什么。

——芝加哥太阳时报

那些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会对电影感到迷惑。

——综艺

这是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1949年荒凉阴冷的存在主义式小说和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的狂想阐述版之间的碰撞。

——华盛顿邮报

从本质上看这是部用力失衡的影片,它的许多弱点冲淡了它的力度;电影的起点很高,但拍得很糟,但即使是对它的缺点你也不得不表现敬意。

——阿波罗电影导报

幕后制作

关于电影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起用《末代皇帝》的原班人马扎根北非,拍摄出了根据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1949年的经典小说Too Far form Home改编的电影,这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暧昧影片在西方评论家那里恶评如潮。贝托鲁奇在《遮蔽的天空》中强烈地展现出他惯常的主旨手法,即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追索人性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态度,透露出贝托鲁奇内心浓厚的生命关怀。

贝托鲁奇藉用男女主人公相爱太深而不自知,延续而出的迷失与彷徨,再配合北非撒哈拉的壮阔视觉,一点一滴地诉说了人如何在困境与迷失中拨开遮蔽的云雾,进而寻索到真相。主人公波特和凯特将自己定义为“旅行者”而不是“游客”,他们力图使自己进入北非的文化和氛围,以品尝异国情调和那些对他们来说是禁忌的东西。他们确实找到了称之为异国情调的东西。沙漠的阳光使他们头昏眼花,他们被城市迷宫般街道的黑暗所诱惑,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肉欲横流的世界,在这里他们丧失了作为文明美国人的根。城市对于这些过客而言成了囚笼,沙漠在召唤着他们,他们被沙漠的纯净、美丽和严峻所吸引,正如另一个著名的旅行者T. E. Lawrence一样。他们被自由所陶醉,以此释放出囚禁于自身的激情。

这部电影耸人听闻的戏剧情节能满足任何以情节为重的此类电影。确实,出版商也为这个表面骇人听闻的故事写了如下宣传语:“命中注定的情人……他们的巨大激情同撒哈拉沙漠一样广大。”诸如此类的语言,但这个故事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所有重大的变化都发生在角色的内心。可以确定的是,这部电影讲的并不是旅行者和宿命的情人以及他们平行发展的命运,而是有教养的、学究气的厌倦的美国知识分子面对他们所无法理解的巨大经验时所表现的困惑。这是文明同无法解答的冷漠自然的对抗。同此片类似的是《印度之行》和《悬崖下的野餐——讲的都是传统欧洲人发现自身并迷失于古老大陆的神秘之中。《悬崖下的野餐》是关于野餐的人在澳大利亚的一处地质奇观——吊石坡(Hanging Rock)失踪的事;而《印度之行》则是关于一个神秘的洞穴--马拉巴古洞,在这个洞穴里无论对着虚空发出什么声音,回声总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在《遮蔽的天空》里,沙漠扮演着一个类似的角色,但要简单的多。置身于其中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对神秘进行理解。

贝托鲁奇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做了一切,除了传达主题。他的两个主要演员,扮演波特(Porter)的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和扮演凯特(Kit)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他们看起来仅仅是在做着正确的事情--聪明、厌倦、疲惫、对彼此都很了解,对他们知道的事情不会感到恐惧。温格似乎对她所扮演的角色缺乏交流,以至于使一些本该充满张力的戏剧场面平淡无奇。虽然她不停地换衣服,但她看上去还是僵硬而羞怯,似乎无所事事。约翰·马尔科维奇至少在若干场景中赋予了波特一些不安,而凯特则永远存在于优柔寡断之中,直到波特以生病解决了自己为止。而马尔科维奇虽然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但却似乎总有点心不在焉。

贝托鲁奇的著名摄影师Vittorio Storaro和他另类的同伴坂本龙一不会浪费贝托鲁奇提供给他的这一绝好的机会。他们在影片中创造了一些美丽而激动人心的场景:接连不断的帐篷、手势、面罩后的眼睛、尘土飞扬的道路和令人感动的天空。电影提供了一出视觉奇观。拍出了沙漠美丽的黄昏光线,这些难以置信的场景因为其纯粹而难以忘怀。

小说与电影

保罗·鲍尔斯的小说Too Far form Home将这个故事的时空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以后。小说里,波特和凯特间的关系仅仅是众多即将来临的不详之兆的因素之一,在戏剧冲突中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书中充满了对生活、爱情、旅行、其他文化以及撒哈拉的真知灼见。要将这些硬骨头都照搬上银幕是不讨好的,贝托鲁奇尽可能地忠实于小说原著,舍去了大多数的暗示性描写。

这是部带政治觉悟的电影,是贝托鲁奇的“回归”。在小说里,凯特是自甘堕落的,耽于性欲的白日梦。而同Mark Peploe合写剧本的贝托鲁奇对这种叙述角度并不满意,他将凯特和她的柏柏尔情人的相遇描绘得并不下流,而是通过性,凯特净化了作为西方观念中的所谓独立和个性,从而进入一种更原始的公社式意识中(影片的后半部分所着力刻画的)。

这又是部关于旅行和转变的电影。在小说里,鲍尔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性幻想,而贝托鲁奇则在电影里表达他的文化觉醒,及渴望摆脱西方影响的愿望。虽然改编自小说,电影却同马克思存在主义版本的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更为相似。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黑暗之心”的救赎,通过揭示陌生文化、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获得。贝托鲁奇和科斯特纳的电影最后都获得了一种圆满,不同的是支撑着科斯特纳电影的是理想主义,而贝托鲁奇的则更像一个知识分子的手淫式练习。

精彩花絮

·小说原著作者保罗·鲍尔斯在电影中担任了叙述者一角,当时他已79岁高龄。

·这部电影根据保罗·鲍尔斯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他曾说过这样的话:“这部小说从来就不该被改编成电影,结尾就像白痴,其余的部分非常糟糕。”

·电影全部在非洲实地拍摄。

·根据选角导演朱丽叶·泰勒的说法,影片中最初三个主演的人选是威廉·赫特、梅兰尼·格里菲斯和丹尼斯·奎德,但因为预算的原因换成了现在的演员。

·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波特·莫斯比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府一个名字。

·影片耗资五千万美元,历时两年才拍摄完成。

·影片获得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和金球奖最佳电影原声奖。

精彩对白

Kit Moresby: Champagne yes, philosophy no.

凯特·莫斯比:要香槟,不要哲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unner: You've been to North Africa before, Port. Kit and I will just follow your plan.

特纳:波特,你以前来过北非,凯特和我会紧随你的计划。

Port Moresby: My only plan is, I have no plan.

波特·莫斯比:我惟一的计划就是,我没有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unner: We're probably the first tourists they've had since the war.

特纳:我们或许是自战争以来的第一批游客。

Kit Moresby: Tunner, we're not tourists. We're travelers.

凯特·莫斯比:特纳,我们不是游客,我们是旅行者。

Tunner: Oh. What's the difference?

特纳:哦,有什么分别?

Port Moresby: A tourist is someone who thinks about going home the moment they arrive, Tunner.

波特·莫斯比:特纳,一个游客总会在他们抵达的时候想到回家。

Kit Moresby: Whereas a traveler might not come back at all.

凯特·莫斯比:而旅行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回去。

Tunner: You mean I'm a tourist.

特纳:你的意思是我是一个游客。

Kit Moresby: Yes, Tunner. And I'm half and half.

凯特·莫斯比:是这样的,特纳。而我一半是游客一半是旅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rt Moresby: You know, if Tunner didn't take such long siestas, I'd never be alone with you. I think he's in love with you.

波特·莫斯比:你知道嘛,如果特纳不睡这么长的一个午觉,我不会单独同你在一起。我想他是爱上你了。

Kit Moresby: Port, don't be silly.

凯特·莫斯比:波特,别傻了。

Port Moresby: Sillier things have happened. The way he hangs around making inane conversation, the way he looks at you when he fingers his DDT can...

波特·莫斯比:更傻的事已经发生了。当他绕着弯子谈论空洞的话题,在他拨弄DDT罐头时他盯着你的方式……

Kit Moresby: What else?

凯特·莫斯比:还有其他的吗?

Port Moresby: Oh, the ferocity with which he counts your luggage.

波特·莫斯比:哦,还有他数你行李箱的残暴行为。

Kit Moresby: Oh, he counts yours too.

凯特·莫斯比:哦,他也数了你的。

Port Moresby: It's not the same.

波特·莫斯比:那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rrator: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some afternoon that'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twenty.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叙述者: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生命将尽,所以我们总以为生命是一个永不干枯的井。有许多事一再发生,但真的,你记得了多少?童年某一个特别的午后,有的下午在你生命中如此重要,重要的是你回顾一生也忽略了不少。也许你记得不到五个,也许你记得更多。有几次你仔细看过满月上升?也许二十次吧?然而现在一切都没有止尽了。

穿帮镜头

·剧组人员或道具穿帮:凯特下床的时候剧组人员的影子投射到了镜子里。

·剧组人员或道具穿帮:在波特咬他的舌头以前,剧组人员的影子投射到公共汽车的窗户上。

Ⅶ 现代希腊的著名人物

现代希腊名人录

尼歌斯.卡山札基斯(Nikos Kazantzankis 1885-1957)

希腊作家。他的数量巨大和种类繁多的作品是对现代希腊文学的重大贡献。
生於克里特反抗奥图曼土耳其人统治时期,一家曾短时期逃往希腊纳克索斯岛。
曾在雅典大学攻读法律(1902~1906)并在巴黎从柏格森学习哲学(1907~1909)。
此后他前往西班牙、英国、俄国、埃及、巴勒斯坦和日本等地游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定居埃伊纳岛。
1945年,在希腊政府中任部长,1947~1948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任职。
他在来中国旅行途中逝世,1957年11月5日葬於克里特岛。
他的作品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哲学论文、游记、悲剧等。
曾将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等古典名著译成现代希腊语。
他还写抒情诗,他的史诗《奥德塞、现代续篇》(1938)是荷马史诗的续篇,全诗33,333行,充分阐述了卡山札基的哲学。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希腊左巴》(1946)、《米海利斯上尉》(1950)、《希腊式受难剧》(1954)和《基督的最后诱惑》(1955),均被译成多种文字。

玛莉亚.卡拉丝(Maria Callas 1923-1977)

卡拉丝,一九二三年出生於美国,父母是来自希腊的移民,在卡拉丝一生短短五十央W年的岁月中,从小时候开始就充满了传奇性的色彩,甚至连她在一九七七年九月十六日於法国巴黎过世时,也留下了传奇性的结局。就像卡拉丝一生最重要的演出搭档之一男高音史帝法诺(Giuseppe di Stefano)所说的:「玛莉亚卡拉丝是歌剧中的女王。」她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歌剧艺术而活,但是最后却又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甚至於生命。

玛莉亚‧卡拉丝在歌剧史上具有吸引力和魅力,有极高的成就,除了她的声乐艺术之外,她在舞台下的感情生活,也一直是她在世时新闻媒体的追逐焦点。她一生中真正的悲剧,开始於她和欧纳西斯之间的交往,而玛莉亚的确在认识欧纳西斯之后,把生活的重心完全转移到爱情方面,这种无怨无悔的投入,就像她在其他方面的坚持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全心投入,完全不计后果和代价。

当年欧纳西斯追求玛莉亚的时候,是轰动国际间的花边大新闻,但是他随后又把注意力转移到贾桂琳甘乃迪的身上;就在甘乃迪总统遇刺不久后,欧纳西斯也开始进入了贾桂琳的生活中,一时之间,欧纳西斯周旋在当时世界上最具知名的两位名女人当中,而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贾桂琳,这对卡拉丝来说,是生活上的一项打击。卡拉丝没有了事业舞台,也失去了生活中的最爱,她为了爱情,离开了曾经热爱的舞台,但是最后,竟然又被所爱的人抛弃。玛莉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

1977年9月16日,卡拉丝因心脏病突发骤逝於寓所。骨灰由希腊文化部长撒在爱琴海中。 她叱咋风云於五○年代的音乐界;五十央W年的生涯,迄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Maria Callas 这个名字,无疑已在廿世纪的歌剧史上留下了强有力的烙印。

希腊导演 安哲罗普洛斯 (1936~?)

安哲罗普洛斯於1936年出生於希腊雅典,法律系毕业后远赴巴黎学习电影,进入著名的高等电影学陛W(IDHEC),后来却因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全景镜头,与专注於教导基本知识的教授不合,而离开巴黎,返回希腊开始他的电影事业,而三百六十度的全景镜头却也成为他影片中的独特风格,例如在《W鸟踟蹰》中一群爬到电线杆顶端修理电话线的工人,鲜黄色的制服在一片灰暗的影片基调中,彷佛呈现了打破国界、跨越沟通沟渠的希望。

在安氏的影片中,真实与想像已经模糊。Jacques Gerstenk曾说过,要把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下定义,只消把Andre Breton的名言倒置即成:在他的作品中,真实的总渐趋向变成虚幻想像的物事。尤其希腊在历经拜占庭、东正教派、奥图曼土耳其、和其他西方文化的影响,结合了不同时期的异教文化、人文主义,复杂的历史背景加上变动的政治,身处希腊的安氏,从希腊人民的日常生活出发,以现代的故事融合古老的希腊神话,透过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娓娓道出发生在希腊历史时空中的人、事、物,深刻地刻划出希腊人民对这块土地上政治、社楚W、历史、语言的热爱。例如在安氏的希腊近代史三部曲《三六年岁月》、《流浪艺人》与《猎人》中,处处可见安氏对政治的嘲讽、对希腊人民命运的关怀、以及希腊人民对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

「旅程」也是认识安氏的作品风格时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例如在《雾中风景》中两位姐弟远赴梦想国度---德国寻找虚构的父亲;《塞瑟岛之旅》中的故事主角在海外流亡三十二年之后,重返家乡的旅程;《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透过一位导演寻找马氏兄弟三卷未被冲印出来的底片,而追随马氏兄弟当初拍摄的脚步,横越巴尔干半岛,重新体楚W马氏兄弟当时的感受,并随著旅程的进行,跳脱时空,将个人的、电影的、民族的、政权的历史融合在一起。

安哲罗普洛斯不仅仅是一位电影导演,在他的影片中,融合了诗与哲学,以对人性、对民族、对政治、对历史、对土地的深度关怀,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他的电影中,不楚W给予观众一个标准的答案,一个既定的模式,提出了不少的质疑,留给观众不少的省思。

爱莲妮.卡兰德若出生於希腊山区,搬到雅典之后,在Hellenikon Odion学习钢琴与乐理。1969年到1974年因希腊军政府夺权,被迫流亡巴黎,期间专攻民族音乐学,返回希腊后,致力於希腊民族音乐资源的搜寻,1982年遇见安哲罗普洛斯,自此成为这位希腊大师级导演的重要夥伴。

对於爱莲妮.卡兰德若来说,电影配乐不仅仅是美化一部影片,而是要成为影片中的主要元素,因此她要求从故事大纲开始,就要和导演共同讨论剧情,一起完成电影。希腊作家Nikos Triantafillides对 卡兰德若的评论看出来:「在全长数百呎的影片中,卡兰德若的音乐呈现出银幕中未泛出的鲜血,她一贯的音乐表现,将深藏於语言中的精神召唤出来」。

例如在《雾中风景》一片中,随著剧情的铺陈,音乐也著流动,即使是无声的场景,仍似有音乐粒子回荡在空中,一场小女孩被卡车司机强暴的场景,无声是代表著对著个社楚W可能存在的一点点理想与善意的绝望。之后流浪的主题再度响起,欢愉的摇滚乐转为悲歌,卡兰德若的音乐与画面的交织,让我们跟著影片一起起舞。

除了《雾中风景》之外,安哲罗普洛斯的影片几乎都存在著卡兰德若的踪影,像《W鸟踟蹰》、《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远的一天》…等,卡兰德若音乐中充满家国哀思、希腊民谣的质朴气质,配合安氏影片中对希腊历史、政治、民族、人性的关怀,我们可以从安氏的影片中读出音符,也可从卡兰德若的音乐中,读出影片。

娜娜 (NANA MOUSKOURI 1943 ~)

二十世纪中期,希腊堪称在世界女性歌坛独领风骚。声乐方面,他们有一位歌剧女神卡拉丝;至於民谣、蓝调、福音甚至流行歌曲,女歌手娜娜(NANA MOUSKOURI)的歌声几乎是风靡全球,受欢迎的程度,只有后来的披头央W才能比拟。

娜娜的歌声以空灵闻名,随著时间的沉淀,六○年代起娜娜所演唱的民谣、福音、蓝调等风格的「流行歌曲」,如今已成为二十世纪歌谣文化的重要结晶,因为它体现了欧洲大陆民众之於通俗歌曲的口味,反映了有别於英美摇滚音乐的艺术特色。那是悠扬旋律主宰的世界,一如在欧陆诞生的古典音乐,和以节奏为重心的摇滚乐对峙,依然传唱至今。

一九三央W年出生於希腊克里特岛,幼年时,娜娜也曾经历卡拉丝的传奇旋风。歌剧女神卡拉丝以惊世歌喉,在二十世纪五○年代独霸全球剧陛W,被希腊人视为国家骄傲。

娜娜的父亲在电影陛W担任放映师,发现小娜娜有歌唱天赋,一心想把她栽培成卡拉丝二世,遂把她送入雅典音乐学陛W。但是,娜娜却对流行乐、爵士乐特别感兴趣,一九五八年第一次被邀请到广播电台演唱,更确立了自己生涯路线。在娜娜心目中,不论卡拉丝或爵士女伶艾拉˙费兹洁罗,所有美妙的歌声都值得珍爱。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是正确的。

娜娜的歌唱生涯转捩点,是一九六二年。当年美国歌谣名家昆西˙琼斯邀请她到美国,灌录了「来自希腊女子的歌声」专辑,从此她的声誉从欧洲拓展到美国以及其他地区,至今央W十多年演唱生涯,她灌录的唱片超过央W百五十张,其中有三百五十张是白金或双白金唱片,拥有的荣衔不计其数。央W十岁以上的民众,几乎都是她的忠实歌迷。

而且,娜娜的演唱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民谣和流行歌曲外,连威尔第歌剧「那布果」当中的自由合唱、比才「卡门」的「哈巴奈拉舞曲」、舒伯特小夜曲等等,都被她改编成歌谣,吸引各层面听众。

娜娜的抒情歌声历久弥新,最佳证明是去年底日本连续剧「百年物语」应用了她的歌曲「ONLY LOVE」作为主题曲,让新世代乐迷陶醉不已。

荷马 (Homer)

古希腊最著名的盲眼作家,有人认为荷马生於西元前十二世纪(和特洛伊战争同样年代)有人认为他出生於西元前九世纪。

至於他的出生地,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似乎在爱奥尼亚(今土耳其西海岸)比较可靠,但有人说他是雅典人,因此我们对於其生存确实的年代不甚确定。

主要的作品是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伊里亚德及奥得赛这两本不朽的历史史诗,都是他的钜作。从十九世纪以来,荷马是否存在还成为史家争论不休之事。但德国考古学家谢利曼不仅证实荷马的历史性,同时也使得荷马史诗不再被视为纯粹的神话,古代青铜时代的伟大文明的确存在过,而且就如荷马著作中般所表现的辉煌壮丽。

伊里亚德及奥得赛这两部伟大著作,极具艺术气息,就是由这一位天才型的伟大诗人所产生的。

关於荷马的传说很多,不过大多是从其作品中类似个人自传中挑选出来,再加上其他传说而来的。例如认为荷马是盲人的根据,就是因为在他的一本著作中的结尾,作者对姑娘们说到,假如有别的男人来问谁是最棒的歌手时,请她们这样回答,住在伊欧斯的盲人歌声最美。

荷马被但丁称为诗中之王,他的两部史诗可称得上是西洋文学史上的最早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觉它们有完整的结构。换句话说,在此之前的诗集,大多是诗人即席口述而成的。荷马可能综合这些资料,加以整理而成。

他对事实经过的描述,一向坚守人道主义,例如在特洛伊战争中,荷马不太注重描写战争经过,而是著重於因战争所产生有关人性的问题,这可说是荷马史诗中最为人所称釭渗S色,直到今日,荷马史诗中所描写的人物,仍不断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就可窥见知其影响深远之一斑。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BC 460~377)

医学之父,是一位古希腊的内科医生。他的医学思想对古希腊的科学一直有著持续性的影响,由於在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进步的医疗仪器可用,所以希波克拉底等医生必须使用当时盛行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并且治疗病人。这套理论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央W液说」(humoral theory of disease)。
希波克拉底的央W液说乃是根基於当时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的关系。无论是央W液说或是当时的哲学思想,都认为人与整个世界皆受到同样的自然规律而生息。这些理论后来影响了医学的发展与治疗的方法。
希波克拉底大约生於爱琴海的科斯岛。其父赫亚克里德斯(Heraclides)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内科医师公楚W的一员。其母是一名助产妇,祖父是内科医生。希波克拉底的钗h祖先被神话式地夸大,这显示出他在希腊人心目中的地位。
人们认为,他是央W处游走的内科医生,足迹遍及希腊和马其顿。希波克拉底死后葬在塞沙利的拉立沙。亚里斯多德说,他死后的数年之内,"伟大的希波克拉底"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希波克拉底誓词是他最有名的的著作,已被现今的医师尊崇为职业态度和行为的最高理想。这份誓词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已远不可考,只知道其著作年代可能是在西元前六世纪到西元前一世纪之间。
希波克拉底誓词含有两大部分。第一部份,或说是契约,是学生对於老师的一种承诺,或是要求学生的一种义务。第二部份则是道德规范。大部分的誓词受了希波克拉底时代之后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ean)的道德理念的影响。

阅读全文

与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世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翻译电影票房 浏览:39
微电影诚信的较量简介 浏览:177
她法国电影西瓜 浏览:952
釜山行电影视频片段 浏览:408
电影古装精彩片段 浏览:620
奥特曼传说c电影全集 浏览:503
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怎么抢 浏览:787
有的女人爱看外国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27
手机电影播放到电视机 浏览:59
大浪淘沙是什么电影 浏览:4
户外求生微电影 浏览:938
经典电影劫狱车场面分析 浏览:216
有哪些外星人的电影 浏览:130
过年电影票房2021 浏览:466
电影无法满足西瓜影音 浏览:41
上海电影发行费用 浏览:422
怎么在抖音上发录制的电影 浏览:136
师傅说微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32
彩色电影片段 浏览:329
妹妹投靠姐姐的微电影 浏览: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