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论文电影音乐之声怎么写
可以去参考下网上人家怎么写的嘛
『贰』 电影音乐论文
字数是够的,可能还超了一点吧。还不行就自己看着办吧! 电影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叁』 音乐对电影的作用论文
字数是够的,可能还超了一点吧。还不行就自己看着办吧!
电影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彩色化、宽银幕化以及立体声音响的出现,杜比录音系统、数字多轨录音技术的运用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My Heart Will Go On》一曲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充满深沉的情绪,立刻将我们带入到了《泰坦尼克号》宏大的世界当中。
在影片的前部分,交响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节奏紧凑,气势恢弘。在隆重的交响乐烘托下,铁达尼坚固的形象深深树立在每个人心目中。
影片中“Rose主题”总是伴随着浪漫的情景出现,制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在甲板上Rose欣赏Jack的素描作品时,Rose要求Jack给她画只戴“海洋之心”的肖像时,钢琴旋律随之响起,渲染出暧昧,梦幻的气氛,清脆,优美的钢琴声,跳跃的音符充斥着观众的听觉。预言了一场爱情将要轰轰烈烈上演。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掺差着其他的音乐元素。Jack扮成绅士参加Rose未婚夫邀请的晚宴时,Jack带着Rose参加“真正”的Part时。《蓝色多瑙河》和苏格兰曲风的旋律分别成为了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愉快,讽刺又滑稽的配合着这个场戏。显示出Rose的不满与嘲讽。而Jack拉着Rose的手奔跑到三等舱时,一切都被释放,欢笑的人们,自由自在的舞蹈。苏格兰调愉快的融入在这气氛里。Rose大杯大杯的喝酒,肆无忌惮的抽烟,跳舞,欢呼。她的灵魂在这刻是自由的。在影片中,Jack 和Rose愉快,轻松的场景,背景音乐总会合着轻快的苏格兰调的旋律。
但冰山的出现,一切美好,平静都被打破。激烈的交响乐给影片带来了另一个高潮。整个节奏迅速起来,急促的节奏伴随着画面里的人们逃窜,强烈悲剧色彩的音乐,音调低沉,激越悲壮,震撼人心。浑厚强大的音乐以及人们惊慌,呼喊,奔逃,形成一股洪流,一泻而下。这里交响乐的完美配合,把这一情节推向高潮点,达到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效果。这幕不仅画外音乐很好的配合,画内音乐也密切的配合着。甲板上勇敢的乐队成员们,演奏着小提琴,大提琴,悲伤的旋律混杂在一起,萦绕每个人的听觉细胞,淹没了其他一切不相干的声响。 影片的最后,满头白发的Rose把“海洋之心”丢进了大海,让它和铁达尼永存海底。“Rose主题”最后一次响起,画面进入在海底沉默的铁达尼,一切突然还原,Jack站在楼梯上等待着她,所有的人都向他们投来祝福的微笑,他们再一次的拥吻在一起,完成这个永远无法成真的遗憾。主题歌慢慢响起,一句句歌词流淌出真挚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动人的披露着爱情,仿佛在弥补片中不圆满的结局,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得到释然,见证他们永恒爱情。
『肆』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怎么写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音乐鉴赏论文“……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事实上我从未离开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羁的日子里,我也承诺不离开你……” 电影《贝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辛酸曲折、辉煌传奇的一生。从穷裁缝的私生女到15岁的舞女,从高级交际花到总统夫人,艾薇塔33载的短暂一生记录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纪念日,当麦当娜倾情演绎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缓缓响起时,“贝隆夫人”的传奇一生如电影般展现面前,人们不禁流下了热泪……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总统贝隆的夫人,她出生贫寒,做过舞女和影视演员,她靠姿色和手腕成为贝隆夫人后,为阿根廷的社会、劳工、医疗,妇女平等,单身母亲权利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逝世时年仅33岁。 贝隆夫人的传奇经历一向是剧作家非常感兴趣的题材,1976年,韦伯首先推出了由朱丽叶·科文顿(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单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随着这首歌的轰动,由寇姆韦尔金森加盟的唱片随即发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广受欢迎。1978年,在万千音乐剧迷的企盼下,《贝隆夫人》在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正式上演,创下了连演八年的惊人纪录。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拉开了英国音乐剧攻陷百老汇的序幕。 电影《贝隆夫人》(Evita)(电影英文译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麦当娜、班德拉斯和普莱斯主演的电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剧的所有歌曲。这部由美国拍摄的电影由于描写了贝隆夫人早年的风尘生涯,在开拍时就遭到了阿根廷群众的强烈抗议和坚决抵制,再加上导演挑选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闻名的歌星麦当娜来出演阿根廷的国母,更是屡遭非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麦当娜的演出风格无损于她对角色的精当把握,也不会遏制她的艺术天分和敬业精神,尽管韦伯为适应麦当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降了几度,但她的演绎自然贴切,歌声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摄时感动了全体摄制组,还使了整个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麦当娜扮演的这个角色,为这种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麦当娜因此获得当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实非侥幸。对于这样一部带有韦伯音乐剧色彩的电影来说,实在没有不收藏的理由。 据说,当年麦当娜为能出演女主角,写了四页亲笔信给导演,并专门学习声乐三个月,光在录音棚就录了四个月,49音乐就录了四百多个小时,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时,面对抗议浪潮,她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甚至阿根廷总统也被她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借总统府阳台。拍摄当天,当她出现在阳台,演唱“别为我哭泣阿根廷”时,4000群众演员和摄制人员都被深深的感动,以至人们都疯狂了,在电影中可以见到这一真实感人的场面。(这不是群众演员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这首歌曲我听了多个版本,麦当娜,伊莲佩姬,沙拉布莱蔓,还有超女张靓影演唱的(正是由于听了她的这首歌曲的演绎,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为“凉粉”)。但是我感觉麦当娜把韦伯的这首歌曲演绎的最为到位,尽管其他两位佩姬和布莱蔓都是韦伯歌剧《艾薇塔》不同时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仅欣赏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这部音乐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里面的演唱都是他亲身而为,影片而名声大震的演唱才华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现
『伍』 论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根本区别,求解啊!
电影是所有艺术行业中最具象的,最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
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非个人思想表达的艺术。
通过观察你可以发现,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音乐、美术等等艺术门类有着非常明显的千丝万缕般的联系!
首先,电影里包含着几乎所有艺术类别,电影需要摄影师的构图技巧、需要美术师的画面布景、需要音乐家的节奏配合。
它可以将所有艺术形式进行包容、汇合、整纪最后为达到为故事服务、为导演思想服务的效果。
区别:1.其他七门艺术门类都是个人思想表达的艺术,简单说,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自我的表达非常明显。
而电影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它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它的使命,因为如此,所以导演不可能完整的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
2.它是具象艺术。其他艺术形式都没有电影艺术来得具象,比如美术还算比较接近(限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像雕塑、音乐,就抽象没个边了。简单说:音乐是激发人想像的一门艺术,电影拍出来是椅子就是椅子。
『陆』 电影音乐重要性
电影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彩色化、宽银幕化以及立体声音响的出现,杜比录音系统、数字多轨录音技术的运用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各种新风格、新体裁的电影音乐不断涌现。在电影中,影像与音乐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电影导演如何决定和使用音乐?导演与作曲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旦音乐以及音响与画面相结合,那么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整体印象呢?纯音乐与电影音乐关系如何?作曲家是怎样着手创作电影音乐的?一部电影音乐又是怎样完成的?电影音乐是如何变迁的?等等,这些都是这门课程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电影音乐》这门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电影音乐,并让学生以不同的专业立场来了解和掌握电影音乐,以达到日后独立工作时自身所应具备的"背景"知识。授课方式:结合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音响资料,尽可能让学生多听电影音 乐作品,在听的过程中,具体讲解和分析音乐本身。另外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再来观看听过的作品,以加强学生对电影音乐功能、作用的印象,求得完整的"电影音乐"知识与概念。授课为一学期。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更准确地说,它是在导演统领下的一个群体的艺术。导演、编剧、录音、摄影、音乐、美术六大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个电影就不存在。而音乐与电影更是骨肉相连。
“首先,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于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
“其次,电影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其它艺术形式就略差一些。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对他的研究生们做过一个实验,为他们放映《加勒比海盗》的同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柒』 论文 "电影音乐" 求助~~~~~~大家帮小弟一下~~~~
一部好的电影,电视,它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好的剧情,演技,最重要的还有感人的电影音乐和适时安配。许多电影发烧友,音乐爱好者都已收藏电影原声带为爱好。
自从第一架电影放映机开始转动,历代作曲家最流行的音乐就被电影挪用。在二十年代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几乎所有无声电影都用现场演奏的音乐伴奏,或是一位钢琴家,或是整团乐队,以尽可能地配合画面上的动作。
有些电影院还制作节目单,说明影片中使用的背景音乐的标题和顺序,这些音乐包括贝多芬的作品(用来伴奏空中的狗打架);及通常用作“狩猎音乐”的罗西尼所作《威廉·泰尔》序曲(William Tell)还有表示“悲伤”的马斯奈(Massenet)《泰绮斯》(Thais)中的《悲歌》(Elegie); 而圣桑《动物狂欢节>(The Carnival of Animals)里的《天鹅》则提供了很合适的浪漫情调,同时也给“标题音乐”一词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为电影创作的音乐有些是图解式片段,其题目诸如《救命!救命!》或《毁的》,但也有一些较为“严肃”的作曲家创作专门乐谱,如箫士塔高维契最早创作这种体裁是为无声史诗影片《新巴比伦》所作的音乐。
有声电影带来新的挑战。作曲家必须把音乐的表现手法丝毫不差地与影片结合在一起。为此发展出一套很复杂的系统,使作曲家能够将音乐与精确的表演时间表联结,亦即在音乐里加上节拍器标记(即每分钟的拍数),再转换成“滴答”声或者电子脉冲,录制在电影胶片上。然后,透过指挥者头上的耳机播放这个“滴答信号”,据此来指挥乐团,并同时看著乐团后方的屏幕上放映的画面。这种技术上的挑战吸5〕,造就了愈来愈多熟练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例如为影片《飘》作曲的马克斯·史坦纳(Max Steiner)和迪米特里·蒂奥姆金(Dmitri Tiomkih),其(影片《正午> 音乐乃特意围绕著歌曲《亲爱的,不要抛弃我》开展》,后者创作的乐谱才华洋溢且华丽,堪与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媲美。不过,人们仍然常借用“古典”曲目,并且已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库布里克(Kubrick)《2001 宇宙奥德赛》中配以约翰·史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用得巧妙,趣味横生;但是在迪斯尼的《幻想曲》,动画片的鹿配以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效果却有待商榷。不过整体而言,不论是采用专门创作的音乐,或是古典曲目,动画片若能恰如其分地配上适合音乐,大多能获得令人赞赏的成绩。如史考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v)为卡通片《汤姆和杰瑞》作的配乐则相当聪明,可称为音乐双关语。而即使是最狂热的华格纳迷,也会觉得由巴格斯·邦尼(Bugs Bunny)演奏的《指环》(The Rings)指华格纳品歌剧《尼伯龙的指环》)无可挑剔。
20世纪的大作曲家,如浦罗科菲耶夫、沃尔顿(Walton)和库普兰(Copland),亦有杰出的贡献;虽然与他们的主要作品相比较,电影音乐的地位并不重要,但他们为这个领域开创了新的视野。依照伟大的俄国电影导演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看法,浦罗高菲夫为他指导的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所作的配乐透过听觉和视觉节奏的精确配合,达到了声音和画面的高度统—至於沃尔顿为《亨利五世》写的音乐所获得的成功,也应该归功於作曲家和导演劳伦斯·奥利维尔之间的密切合作与相互尊重。这在讲求高效率、追求商品利益的电影界,是一个少见的例子;而阿隆·库普兰以《女继承人》的配乐获得1949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德(Olivia de Haviland)即因该片一炮而红。
直到今天,许多大作曲家,如马勒、阿比诺尼(Albinoni),甚至莫扎特的作品之所以家喻户晓,也都要归功於电影导演选择它来为影片塑造合宜的情调。
中国电影虽然也有不短的历史。但是在配乐方面还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我认为这个差距不久就会变成零。因为中国的作曲家,音乐家们也已将开始致力于电影音乐的发展,让我们期待民族的好电影和好的民族音乐吧!
『捌』 英雄本色电影音乐赏析论文
我看过不下三次,都是儿童或少年时期。情节基本淡忘,但场面总会记得。如今重看,更加深刻的不单单是动作场面,震撼来自贯彻全戏的兄弟情。
对男人而言,朋友之间的距离,无间的是感情,间隙的唯一是血缘。对朋友的期盼与幻想,“兄弟”二字止于口中,藏在心里头。《英雄本色》展现的是两段情。黑社会大哥子豪(狄龙饰演)与亲弟弟阿杰(张国荣饰演)的手足情,还有子豪与阿MARK(周润发饰演)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英雄有风光之时,英雄也有落难之日。《英雄本色》里大篇幅刻画的是英雄末路之中表露出的兄弟情怀。
狄龙饰演的黑社会大哥为了弟弟甘愿推出江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弟弟的警察前程。弟弟的不理解、不接纳和朋友阿MARK所受的屈辱,把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矛盾身心淋漓展现。从戏分上看,狄龙是主角及故事的主线人物。当年周润发饰演的MARK哥,只属配戏角色。多年之后,我们记忆最深的,还是这个配戏人物。狄龙的大哥形象内敛,周润发的MARK哥形象每次出场都具备积压已久的爆发力。这个角色背后,似乎看到两个人。
当年的吴宇琛,导演生涯走到低谷。曾经有三年,连拍戏的机会都失去。后来,被迫去到台湾拍无聊的喜剧。郁郁不得志的人,将积压心里多年的感情一次过宣泄,创作出《英雄本色》的脚本。找来同样郁郁不得志的周润发,其时他正被称为“票房毒药”。吴宇琛通过几篇报纸报道得知,真实生活里的周润发时常将自己拍片赚来的钱,捐献给孤儿院的小朋友和资助朋友生活。吴宇琛认为,这个深具义气的人,饰演重情重义的MARK哥角色再好不过。
于是,有了《英雄本色》的组合。情剧主线在子豪角色身上,整部电影情绪上的渲染,MARK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MARK哥口中这份沉郁已久的呐喊,除了是角色的一句对白,还是两个真实的男人,吴宇琛与周润发多年以来积压在心的郁结摧枯拉朽的一次总爆发。所以,再三重看《英雄本色》依然看到一团火。每个表情内敛内心有梦的人,都能看到这团火。
话说《英雄本色》是一部黑帮警匪片,不如说这是部激情荡漾不甘为人后的励志片。更有甚之我认为,在人情淡薄诚信危机的今日,《英雄本色》更可担当起宣扬友情、亲情以及为人处事应重信守义的主旋律影片。
警匪片」可说是港产片中最出色的电影类型之一,最近三套电影《跟踪》、《男儿本色》与《绑架》,除了继续展示香港警匪电影的活力和高质素之外,它们在连场火拼和斗智斗力的同时,暗地里亦讨论著同一个命题——道德。然而,三者著眼点和信念回然不同,本文正希望围绕著「道德」这电影题旨,浅谈它们各自所反映的道德观。
就如众影评所述说,《跟踪》那份「人在做,天在看」的中心思想昭然若揭。这是一种环宇的道德观,亦因为「善恶到头终有报」,我们「行善」才有理性基础和意义。游乃海曾经凭《大只佬》(2003)而获得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他首次执导《跟踪》已见风范。虽然独挑大梁,但仍坚守在韦、杜电影中的佛家思想要旨。人的耕耘故然重要,但科技再先进、思维再精密,谋事在人,成事仍然在天。
电影中的狗仔队对貌似殷实商人的大贼梁家辉亦步亦趋,但棋差一著让他一再逃脱。后来狗仔队头目任达华遇伏重创,他最终没有死去,可见电影确信「好人有好报」。片末梁被围捕,专门谋财害命的他虽然未被逮到,却意外地弊命於一个鱼钩之下,大动脉被刺破一如他的杀人伎俩。至此,我们不难联想到《大只佬》中的张柏芝。她前世罪孽太深,尽管今生立志当警察做好人,并在刘德华多番协助下希望逃过大难,可恨结局还是死於非命。前生债,今世偿。就如梁虽然在十八年前杀警后逃脱,但「以命抵命」仍是他最后的归宿。「若然未报,时辰未到」的规条令我们不欺暗室,人类行为时刻被一双「天上眼睛」所监视,那份超然的是非对错观念,是永恒的「天道」,你的「业」随身而行早晚得报。
另一部电影《男儿本色》由成龙老拍档陈木胜操刀,电影顺理成章成就新一代《警察故事》。它承继了《无间道》和《卧虎》等电影的讨论:「黑社会有否好人?」、「警察没有坏人吗?」,质疑传统警匪片的黑白壁垒。林嘉华是一名受贿高级警察,利欲薰心不惜杀人灭口。谢霆锋、余文乐等也是「边缘」杂差,为面子、为复仇而乱冲乱撞滥用暴力。反之,安志杰不忍杀害小孩,最后更自行了断期盼来生做个好人。饱经战乱的人在森林社会里弱肉强食,他/她们的黑白功过,惯於安逸的我们到底如何理解呢?
陈木胜说若他不当导演,他该会投考警察。一如既往,他那份「警察=正义」的坚执,仍然在《男儿本色》中随处可见。房祖名跟哥哥立志做个好警察,最后却不能幸免於难。好人未必有好报,「天道」不彰,但法治精神已胜过一切。只要他们不辱警察之名,忠於法律,尽管战死沙场,正义英灵始终永垂不朽。谢、余虽曾被仇恨蒙蔽眼睛,但他们仍能悬崖勒马,保守了警察的本份而没有杀人。警察这「公领域」(Public Sphere)社会岗位,替代了《跟踪》的「天道」去维持人间秩序。换句话说,就是香港人普遍确信的「法治精神」。好人或坏人,在於他/她们有否违法。随著现世社会的理性化,宗教、天道等人类不能控制的「形意上」信念已未能叫人安居乐业,法律、法治精神、警权随之成为「道德」保护者。然而,要是察警不再可靠时,你会否如《绑架》中的林嘉欣和刘若英般「靠自己」保护家人呢?
当林嘉欣弟弟被绑架后,警察告诉她:「相信我」,结果她弟弟惨遭不幸。而督察刘若英在处理别人的绑架案时,态度专业、自信、冷静,指挥若定。世事无常,当肉参变亲儿后,她顿时方寸大乱,几近抓狂。那份抓狂是相应於「天道」(人不作坏事、不可害人)与「法治」(警察犯法罪加一等)而言的。作为母亲,为拯救爱儿(甚至只欲寻回尸首),她竟打算绑架小孩。而警察的责任感,也无碍她虐待对头人丈夫。作为人,她失却恻懚;作为公民和警察,她知法犯法;但作为母亲,她却发挥了母职最大责任与道德情操,这也是她在家庭这「私领域」(Private Sphere)中的职份。同样地,林为了责任,不惜绑架富商儿子以期让病重丈夫出国医治。对富人来说,他不过失去挥之不尽的身外物;对穷困妻子而言,那却是亲人续命的(唯一)一个机会。
心理学家Carol Gilligan认为女人的道德观建立在「关系」之上,一个女人的身份可以是公民、警察、领袖,但她们更加是母亲、妻子、家庭照顾者。刘、林二人的绑架和伤人罪行,会否是她们身为母亲和妻子的「份内事」呢?其实不止女人,我们的孔圣人早有类近想法。在那个偷羊的故事中,孔子认为儿子不应告发父亲偷羊,因那是不仁之举,有违伦常。可惜得很,依仗「关系」所建立的道德观,往往会损害普罗大众的利益,就如中国人的私相授授令贪污成群、群党相争。但当母亲眼见爱儿遇险,难道她会为著履行「公民责任」而容让儿子光荣死去?面对切肤之痛,把命运交托天道与律法,就是理性,就合乎道德?
「道德」可能是一份永恒法规,冥冥中自有因果,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产物,在法治社会中得到维系。但道德,会否也是亲疏关系下的权衡抉择,为救至亲,我们已随时准备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