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电影音乐的发展史

电影音乐的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2-05-28 00:37:32

1. 悬赏 录用后加100分: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 一千字 要求语句通顺

浅谈电影音乐的发展
简单的说,电影音乐指的是,所有出现、运用在电影中的音乐。一开始,让我们先来弄清楚几个名词,包括原创音乐Original与非原创音乐Non-original、源音乐Source Music与配乐Score。
首先我们从一个大多数人可能比较陌生的名词说起,也就是Source Music,Source Music指的是在电影中有合理来源的音乐,可能来自收音机,可能来自一个乐团,也可能来自一名歌手或音乐家等,你可能在电影中就看见了音乐的来源,比如《闪亮的风采》的钢琴比赛,《红色小提琴》的小提琴演奏,《钢琴课》在海边弹琴的女主角,《第五元素》的外星女高音,或者是《女人香》饭店的伴奏乐队等,你也可能无法看见音乐的来源,比如来自收音机的广播节目(如《西雅图夜未眠》),来自舞蹈大赛的音响(如《舞国英雄》),导演不用特别去拍摄收音机,或者特别拍摄任何音响设备,观众也能在电影的情境中感受到这些音乐来自何处,换句话说,只要电影中的音乐来自合理的、合逻辑的来源,不论电影中有没有呈现发出音乐的人事物,都被称做Source Music。
Source Music有时就是原创音乐Original Music,也就是说,特别为专一的电影而写的音乐,例如在《钢琴课》里,女主角所弹的曲子都是Michael Nyman特别为这部电影所创作的,而《倩女幽魂》中聂小倩的抚琴夜歌,或者是《第五元素》前卫的外星女高音等,也都是原创的Source Music。但我们会发现Source Music更常采用非原创音乐Non-original Music,也就是所谓既存在音乐Pre-existing Music,如《闪亮的风采》男主角表演的钢琴协奏曲,绝对不是拉赫曼尼赫夫为这部电影写的,《西雅图夜未眠》的怀念老歌,《春光乍泄》的Happy Together或Tango乐曲,也都不是为专一的电影特别创作的音乐,这些音乐并不是原创电影音乐,而是被运用到电影中的,既存在的音乐作品。Source Music常借助使用一些观众原来就很熟悉的既存在音乐,来引发观众心情上的共鸣,或者塑造特殊的时空背景。
而Score,即所谓的配乐,指的是出现在电影中,但我们无法找到合理的、合逻辑的音乐来源的音乐,这些音乐的目的,是用来润饰和强化电影的效果和表现,但这种声音不是写实的,也就是说,是真实世界不存在的,电影中真正写实的声音是对白与音效,而电影配乐这种非写实的声音,则是一种电影艺术的表达技巧,一种电影语言。电影配乐在发展之初,好莱坞制作公司甚至曾经特别强调,如果电影中要出现音乐,导演一定要交待音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因为在电影语言刚开始发展的时期,这些找不到合理来源的配乐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扰,观众听到了音乐,却找不到谁或什么东西在发出音乐,现在的电影观众可能会觉得这种困扰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的电影观众,对电影中出现没有任何实际来源的配乐已经很能接受,也很能欣赏了。
Score大多是原创的,也就是请配乐家特别针对电影的需求而创作的,但常常也可以是非原创的,如《2001太空漫游记》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蓝色多瑙河》当成配乐,《前进高棉》以弦乐慢板做为配乐,还有《似曾相识》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都是采用非原创的、既存在的古典音乐来当作配乐的知名例子。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了解,所谓原创与非原创的差异,在于这些音乐是否是为专一的电影特别谱写,而所谓Source Music与Score,指的则是音乐在电影中出现时的形式和功能。一段原创音乐在电影里,可以拿来当成Source Music,也可以拿来当成Score,如《红色小提琴》的Anna's Theme,女主角对着未出世的孩子哼这个调子(Source Music),配乐家也以这个调子作为主轴发展整部配乐(Score),同样的,一段非原创音乐,也可以同时拿来当成Source Music与Score,如《似曾相识》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男主角在唱片和女主角的音乐盒中听到这首曲子(Source Music),同时这段音乐也拿来当成男主角看到女主角照片时的配乐(Score)。一般人比较容易误以为Score等于原创音乐,而Source Music等于非原创音乐,看了以上的说明,相信大家已经可以明白情况并非如此,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部份的Score都是原创音乐,而Source Music则以既存在的非原创音乐为主,而且,时常是歌曲或古典音乐一类的既存在音乐。
一般我们常看到的电影音乐讨论主要是针对原创音乐做讨论,也就是特别为这部电影而写的音乐,不论它在电影中是以Score或Source Music的形式存在,大部份的电影奖也都以鼓励原创音乐为主。以《星际大战》为例,当中当然有很多的Score,,不过也有一些Source Music(如莫斯艾斯里太空站小酒吧的外星人乐队表演的曲子),而这些音乐都是原创作品,都是配乐家特别为这部电影设计创作的音乐,电影奖主要针对这种原创音乐授奖,目的在于感谢音乐家对电影的贡献。
而非原创的电影配乐,如《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不论是Source Music(如几幕歌剧演出的场景),或者是诠释电影发展的配乐(Score),采用的全都是莫札特的作品,虽然效果非常精采,但不会被列入原创电影音乐奖的鼓励范围中,因为这些音乐并不是莫札特为这部电影做的,不过,像《莫扎特传》这种成绩非常出色的作品,有时电影奖也会特别颁出最佳音乐剪辑这种奖,来鼓励这种以非原创音乐做为配乐的电影。
其实一部电影音乐常常同时包括原创音乐与非原创音乐,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甚至,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二者混合使用的情形,如《返家十万里》在结尾时的配乐中,先出现的是非原创的既存在歌曲100000 Miles,然后再转换成配乐家的原创配乐,两者呈现完美的结合与动人的效果,又例如《第三类接触》的原创配乐,混合了既存在歌曲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出自迪斯尼卡通《木偶皮诺曹》的主题乐句)等,都是原创音乐与既存在音乐混合使用来当作Score的例子。
有些电影,几乎只使用写实的Source Music,而不采用非写实性的Score,如一向被列为国宝级的台湾导演候孝贤,他的许多电影几乎都没有Score(配乐),但并不是没有音乐,出现在这些电影中的音乐,都是环境中的声音,如布袋戏的锣鼓,酒店的那卡西,计程车上的广播节目等,换句话说,都是Source Music,这种强调写实环境的电影音乐使用手法,通常原创配乐的比例很少,而以非原创的既存在音乐为主,用来反映电影的时间背景(如不同年代的流行音乐),以及空间背景(如特定的地区,社会阶层或生活环境中的音乐等)。
也许有人现在要问,那么Source Music和音效又有什么不同?如布袋戏的锣鼓,酒店的那卡西,计程车上的广播节目等,不也算是一种音效吗?广义来说,似乎是如此,不过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单纯,因为,在电影中,即使是这些环境中的音乐,通常也都经过事先设计,比如,在圣诞电影中,我们很容易在街道上,广播中听到各种圣诞歌曲,但其实电影拍摄时,可能离圣诞节还有好几个月,街道上根本不会出现这些歌曲的,因此这些音乐都经过事先安排设计,才能有效的出现在电影里。通常电影中的音乐很少采用现场收音,你在《红色小提琴》或《狂恋大提琴》听到的音乐,都不是那些演员当场拉的,而是由音乐家和演奏者另外制作,再由演员配合演出的,电影里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绝对是经过事先录制安排的,餐厅中的乐团演奏也通常不是现场收音,而是另外制作音乐混音合成,换句话说,演员在片场听到的音乐和后来在电影中出现的音乐,很有可能是不相同的,而且,诚如前文所提,很多Source Music其实是原创的,如《教父》中一大堆民间婚丧喜庆的乐队音乐,虽然都像是现场收音的Source Music,但几乎都是Nino Rota原创的音乐,此外,Source Music和Score这两种音乐使用形式,时常也会互相融合变换,如《变脸》枪战戏中的歌曲Over The Rainbow,就由随身听中的Source Music,转换成一种非写实性的Score,甚至有时一段音乐在电影中,会在同一时间兼具Score与SourceMusic的效果,如《教父》结尾时,将宗教仪式和暗杀行动两个场景交互剪接,当中连贯两个场景的宗教音乐,就同时兼具Source Music(配合宗教仪式的进行)与Score(加强暗杀行动的张力)的效果,因此,Source Music在电影中仍被归于音乐的范畴来讨论,而不会被归纳在音效范畴中,因为,制作塑造这些声音的主要人物是音乐家。
总括来说,电影音乐指的是电影中所有听得到的音乐,这些音乐要如何选择,如何使用,是选取合适的既存在音乐来运用?还是特别谱写新的原创音乐来配合专一的需求?是以Source Music的场面出现?还是以Score的形式衬托呼应剧情?这些都是电影音乐家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而且常常不只牵涉到的音乐家个人,和导演,剪辑,编剧等也息息相关,因此,一名电影音乐家当然要能写好的音乐,但他们的工作绝不是只有写音乐而已!

2. 好莱坞动作片音乐发展史

提到动作片配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汉斯·季默Hans Zimmer 。他的作品揉合了电子乐的炫丽紧凑,和交响乐的磅礴气魄,几乎是近年来,典型好莱坞英雄主义动作电影不可或缺的“标准配备”。代表作品:狮子王、石破天惊/勇闯夺命岛、断箭行动、角斗士、 加勒比海盗、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盗梦空间、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等。尤其是勇闯夺命岛和加勒比海盗的配乐,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
哈里·格雷格森-威廉姆斯 Harry Gregson-Williams的作品也不错,代表作:全民公敌、纳尼亚传奇、使命召唤3等。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代表作: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等。

3.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

1930年,从联华公司的<野草闲花>首次启用阮玲玉和金焰在电影院演唱插曲,从此开始有配乐演唱.到1930年后半年明星公司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电影音乐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4. 影视剧音乐的历史

1.最早在影片上发声的电影音乐 早期的有声电影是用放映机和留声机同时工作来发声的。放映电影时,工作人员必须手持唱机磁头、眼望银幕,在需要配乐时立即把唱机磁头放在唱片上。中国最早的发声电影,是1930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该片由邵醉翁导演,宜景琳主演。1933年,联华影片公司摄制了《母性之光》,该片由田汉编剧,聂耳作曲。插曲《开矿歌》的曲调清新、刚健。同时二部合唱形式也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音乐中。
2.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音乐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无声电影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厅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乐纪录影片《基督教的士兵》。这部纪录片长50分钟,由救世军巴依奥斯克普公司拍摄,为影片配乐作曲的是澳大利亚音乐家R·N·马卡诺里。1908年11月17日,法国巴黎公开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杀》,是世界上最早配乐的故事片。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萨恩斯作曲。
3.最早的立体声电影音乐 1932年,巴的电影制片人阿贝尔·甘斯和安德雷·戴布利最早在电影中配上立体音响,从而获得专利。这是根据甘斯的无声电影巨作《拿破仑》改编的,该片于1935年在巴黎的帕拉马温特影剧院首次放映。
1941年,迪斯尼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幻想曲》,首先使用了美国无线电公司和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厂合作制成的立体声音乐。影片的音乐由费城交响乐团演奏,雷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
4..最早的奥斯卡最佳音乐奖 从1934年开始,奥斯卡最佳音乐奖设最佳作曲、最佳配乐和最佳歌曲三项奖。作曲奖授予为大型故事片创作一系列音乐的作曲家,配乐奖不是单纯选配现成的乐曲,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与主题有关的音乐素材;最佳歌曲奖授予为大型故事片创作主题歌的对象。在1942年第15届奥斯卡颁奖仪式上,美国著名音乐家欧文·伯林担任了最佳歌曲奖的授奖人。他打开密封名单后,惊愕了一下,随即笑逐颜开地说:“我很高兴能把这个奖颁给这个我久已熟识的家伙。”原来获奖的正是他为影片《假日旅店》所作的歌曲《白色的圣诞节》,欧文·伯林成了第一位给自已颁奖的人。
5.中国第一部配音电影 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该片由洪琛(化名庄正本)编辑,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主演。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放映时,不仅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而且名扬东南亚各地,上海远东公司的代表菲律宾影片商,花了18000元才买下了这部影片的上映权。
6.中国最早的电影主题歌 1929年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电影《野花闲草》中的《寻兄词》。在电影里穿插歌曲,或者根据电影的主题思想写成主题歌,对增加气氛和阐发影片的主题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寻兄词》由《野花闲草》的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两人主唱。尽管《寻兄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微不足道,但由于它是中国第一首电影主题歌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音乐进入电影以后,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电影以后,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电影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电影的创作要素,即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的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体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
2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了新的发展。
3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音乐必须是用"乐音"构成的传统观念,和电影中的话语、音响等结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陈述的结构,并和"噪音"一起相结合,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成为一种新形式。
4另外,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必须经过录音、洗印等一系列电影制作工艺,最后通过放映影片才能体现它的艺术功能和效果。同时,随着录音技术和器乐、配器技术和发展,已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5. 中国电影音乐 的现状,发展情况,历程概述

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

(1905-1045)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1949-1966)

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在这些音乐和音响的衬托下,人物的语言也十分清晰,声音的强弱对比明显,各种声音元素的连接自然顺畅,层次感强。

17年电影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缺少其他娱乐方式的条件下,电影不但负载着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重任,还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丰富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电影歌曲都能够随着电影的放映而传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的祖国》、《幸福不会从天降》、《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体现了歌曲创作的繁荣。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独唱的形式出现,《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恋用《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对唱形式表现,《五朵金花》里阿鹏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对唱,《刘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对歌场面。《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和《上甘岭》中《我的祖国》则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人们熟知,《洪湖赤卫队》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动。

建国17年期间一种新的插曲形式被广泛应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剧中人演唱的,这一时期有了以画外乐的方式出现的插曲,这些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而是由创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词仍然结合电影的内容,从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将影片不能直接表达的意义,用歌曲加以表现,有的和画面的蒙太奇联系起来,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开篇就用“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剧配唱拉开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发展的各个关键点、转折点都会借助配唱对故事情节加以总结概括,并且对情节发展起到预示的作用。当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板等人的卑鄙行径时,法庭上一片骚动,这时歌曲唱道“雀乱群,鸦噪庭,黑手难遮日月明……”。而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当牧民卡勒为了护送古兰丹姆去找解放军,在路上被特务打死,这时出现女声合唱的高亢旋律:“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萨米尔的雄鹰……”这些都体现出对电影配乐形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显现出越来越浓烈的主观意识,在文革电影中这种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极端了。

当时对电影有一个评价标准“故事好、演员好、摄影好、音乐好”,但是也有由于太注重音乐的使用而适得其反的例子。在进行综合声音合成的时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乐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乐的段落减少和压低对话和音响,甚至为了“争取音乐的完整性”和导演发生争执,没有摆正音乐在电影中的位置,这是对电影音乐规律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艺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要求,文艺界的创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理论界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电影艺术》、《电影文学》、《人民音乐》等杂志都曾刊登理论文章对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民族乐器的使用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时期不断探讨修正中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建国17年期间“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氛围中,创作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转向了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极高的成就。

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配器渐渐放弃了建国初期的以管弦乐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岭》中交响乐的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扬琴、笛子等特色乐器,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而到了后来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小兵张嘎》中就以民族配乐为主,乐器也增加了板胡、筝、响板、唢呐、阮等大批的民族乐器,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用民乐刻画各种情绪气氛。

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大量结合了民歌、地方曲艺。《枯木逢春》中的评弹,《舞台姐妹》中的越剧,《林则徐》中的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上的来客》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调更不必赘述。这些民族音乐语汇有时作为主观配乐,易于被当时的观众接受。而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影片中的电台节目、集市上的卖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观音乐,显得更为真实亲切。《红旗谱》朱老忠回乡在车站巧遇同乡一场戏,当朱老忠走在嘈杂的车站上时,配乐是一段介绍朱老忠一家被恶霸欺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整个过程,随着镜头的运动,画面上出现了集市上的说唱艺人,音乐由主观转为客观,既交待了剧情,又交待了环境。
17年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为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打下了基础。

太多了,全文请看下面链接

6.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历程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7. 音乐在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现代电影中.电影音乐已经成为电影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而且又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题思想,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使电影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将从电影音乐对增强电影剧情的表现力、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场景气氛、深化电影剧情的主题思想等方面.阐述电影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看电影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遣方式之一。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时代,音乐也随之进入了电影的大门。现在的电影不仅在故事情节上曲折动人、扣人心弦,而且在背景音乐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电影理论家列别捷夫曾说:“在一部影片中,必须把画面和音乐结合起来的想法,几乎是从无声电影发明之日起就同时出现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们觉得银幕是哑巴的感觉,它以本身形象所具有的较高的感染力.使电影场面列入艺术现象之内。”美国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也说过:“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8. 简述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简述电影音乐发展历程

阅读全文

与电影音乐的发展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淘宝哪里有卖电影资源 浏览:610
戏梦巴黎电影天堂高清迅雷下载 浏览:718
有哪些电影在抖音上可以看 浏览:92
电影里丧尸怎么演的 浏览:841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校院代号 浏览:406
浮梦电影手机在线看 浏览:474
哪些电影中女裸体 浏览:96
如何使用电影中的故事元素 浏览:278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电影院座位图片 浏览:5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片头 浏览:149
怎么在西瓜视频发电影直播 浏览:765
哪里可以看韩国电影血斗 浏览:258
百年树人电影微电影大赛方案 浏览:295
禁闭岛在线电影免费播放 浏览:595
魔电影能在哪里看 浏览:411
我想看爱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842
西班牙老牛爱情电影有哪些 浏览:463
倒霉熊第二部全集电影下载 浏览:897
庶女电影完整版 浏览:988
上海山西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