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书中所得39
多年前,我看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电影,随后借阅了这本书。感觉极佳,听说英文原版更精彩。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首版于1970年。小说以纽约剧作家海莲·汉芙向英国“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订购书籍的通信为主线,展现出两人跨越大洋的友谊。
海莲在纽约寻找书籍无果后,给弗兰克寄去求购信。弗兰克回复了她,不仅找到了书籍,还贴心附上英版和美版发票,并把零钱一并寄出。两人的通信由此开始,从询问书籍发展到交流生活,海莲甚至给书店寄去了鸡蛋和火腿。书店员工和弗兰克一家对海莲表达了感激,回赠手工桌布。通信内容越来越丰富,海莲对书店的信赖与欣赏加深,书店也预付了她暂时无力支付的书籍。
通信持续了20年,直到弗兰克去世,海莲未能踏上英国土地,与他相见。海莲在弗兰克去世后,同意出版了这本收录两人通信的书,成为经典。《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记录了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友情,也描绘了二战后英国的生活面貌。书店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后来店面多次易主,如今被麦当劳占据,但铜牌上镌刻着书店原址,提醒着那段故事。
海莲·汉芙是位自由剧作家,生于美国费城,后定居纽约,作品多样,包括日记体小说、半自传、传记和历史读物。她的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深受爱书人喜爱,被认为是“爱书人的圣经”。弗兰克·德尔是英国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员工,两人通过书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弗兰克的信件中,他以一位绅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与海莲保持着友好的交流。
信中,海莲对书籍质量提出抱怨,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一种俏皮的个性。她与弗兰克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幽默与机智,这种情感超越了单纯的交易,成为了精神上的联结。虽然两人从未见面,但通过书信,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也是对友情、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跨越国界,跨越时间,讲述了一段跨越大洋的友谊故事,成为了爱书人之间的一个独特符号。这部电影改编自原著,成功地将书中的精神和情感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和观众得以更深入地体验这段非凡的友谊。
电影、舞台剧和书籍的改编,都为《查令十字街84号》赋予了不同的生命形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段跨越时空的友情故事。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海莲·汉芙与弗兰克·德尔之间的友情,也反映了二战后英国的社会面貌,以及在困境中人们之间相互扶持、传递温暖的精神。
② 查令十字街84号内容简介
在1949年10月5日,生活拮据的美国女作家海莲因纽约书店的昂贵和庸俗,决定采取行动。她通过《星期六文学评论》找到了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那被她的好友形容为仿佛穿越回了狄更斯时代的宝地。海莲写信请求购买一些珍版图书,这开启了一段跨越大洋的书信交流。
弗兰克·德尔,书店的经理,不仅满足了她的购书需求,还贴心地提供了英镑和美元的发票,让这份友谊在信件的传递中逐渐升温。那时的英国正经历五十年代初的艰难时期,物资匮乏。海莲通过书信,从美国寄去了生活物资,如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书店的员工们品尝到了久违的丰盛。弗兰克也以行动回报,他不顾辛劳,为书店添置新品,寻找罕见的珍本。
尽管海莲曾计划亲自造访伦敦,但健康问题让她不得不留在纽约。她写信告诉弗兰克,她的牙医在度蜜月,费用由她支付。尽管如此,书信和购书的活动从未中断。然而,当海莲三个月后收到回信,却得知弗兰克已于1968年12月22日去世。她怀着沉重的心情,于二十年后回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书店,对空荡荡的书店说:“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情缘。 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还有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
③ 有谁知道这样一部外国电影,女主人公名叫海伦,关于二战的
有没有大的剧情?拍摄国家?
《查林十字街84号》
◎ 片 名: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 84 Charing Cross Road (1987) IMDb:0090570
◎ 类 别:爱情/剧情
◎ 导 演:戴维·休·琼斯 David Hugh Jones
◎ 编 剧:James Roose-Evans, Helene Hanff
◎ 主 演:安妮·班克罗夫特 Anne Bancroft .....Helene Hanff
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Frank P. Doel
James Eckhouse .....Joey, the Dentist
Jill Powell .....(uncredited)
Nelson Aspen .....Student Union Leader (uncredited)
Lee Burns .....Cecily Farr's son
Danielle Burns .....Cecily Farr's daughter
◎ 其他中文片名:查令十字街84号/柔情一纸牵
◎ 时 长:99 min
◎ 地 区:英国 / 美国
◎ 语 言:英语
◎ 简 介: 穷困的女作家海伦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书评周刊》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书店(后来被海伦派去伦敦侦察的好友形容成一家“狄更斯时代的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
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那些书令海伦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达成,除了海伦有一点点麻烦,她是个连付帐和找零都搞不清楚的女人,更不用说将英镑换算成美元了。马克书店的经理弗兰克除了满足她购书的要求外,还给她准备了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块就俘获了远隔重洋的海伦和弗兰克。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伦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品,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
海伦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积蓄,而英女王的登基又使得赴英的费用打了折。眼看可以成行,但她的牙逼着她留在了纽约。她只好给弗兰克写信:“我陪着我的牙,而牙医却在渡蜜月,他的结婚费用是我出的……”
弗兰克只好为她和刚刚登基的伊莉莎白女王祝福。
书照买,信照写。
到了这一天,海伦的信三个月后才接到回音,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海伦马上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她笑着对空荡荡的书店说:“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
另注:同名书籍被誉为“读书人的圣经”
◎ 关于影片: 这个苦甜交织、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根据美国犹太小说家海伦妮·汉夫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以一个纽约的女作家和伦敦的一个书店老板书信往来的20年反映出对文化的向往和热爱。不仅故事新颖别致,片中还有不少独特的镜头:它打破常规,让一封信单独出现在镜头中或是让钢笔和打字机在纸上划动,由于信的内容和人物的行动相吻合,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极大地丰富了角色表达的方式。这部1986年度的美国卖座片曾在第二年的第15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放映。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