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电影《画皮》
《画皮》这部电影绝对是经典之作,时隔多年依旧能让大家记忆犹新。对于一部爱情故事来说,这是难上加难的,还有电影的主题曲,也可以堪称经典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能这么火的原因,跟强大的演员阵容、剧组的精良制作还有题材的吸引人分不开关系。
四、个人见解与总结
《画皮》绝对是值得几刷的电影, 虽然现在看来,影片中的特效场景没有那么高大上了,但是这并不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大家的演技是经得起观众们一次又一次推敲的,无论看了几次,每次再听到主题曲唱起的时候,还是会被感动,这就是电影与主题曲的最高融合了。总之,十分推荐大家观看。
B. 《赎罪》:绝美的电影语言中,无法倒流的时光,无法逆转的命运,你怎么看
如果说才华横溢的好莱坞导演蒂姆·伯顿是哥特电影大师的话,伯顿在1999年就把西方流传已久的断头骑士传奇搬上了银幕。伯顿出品的电影《破碎的山谷》是伯顿哥特电影的代表作。
在哥特艺术的影响下,黑暗与优雅不再是绝对的矛盾,美与恶也不再是完全对立的。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绝望最黑暗的处境中认识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
黑色-未知和恐惧
黑色是夜晚的颜色,象征着污秽、邪恶、死亡、哀悼、僵硬、庄重、保守和个性。
伯顿刻意将色彩元素最小化,结合剧情形成黑白对比,营造出鲜明酷炫的色彩,凸显血腥场面的震撼效果。
哥特式电影中的场景通常在黑暗中展开。
黑暗象征未知,未知意味着恐惧。
带来死亡的人都是一身黑衣,比如睡谷。
在象征意义上,黑色代表丑陋和否定。黑色可以颠倒任何其他颜色的积极象征意义。
电影《沉睡的山谷》中,死者的树木、墓地、房屋、衣物都选择了以黑色为主色调的黑暗体系,因为整部电影基调诡异,故事充满悬念。
为了体现这种氛围,整体色调以灰黑色为主,但色彩层次丰富,使得这种搭配不仅乏味,而且非常精致、有层次感,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高贵典雅的油画质感。
献血与死亡
为了营造强烈的哥特式氛围,尽量减少布景和服装的色彩,影片在几乎单一色彩的黑白画面上突然闪现鲜红的笔触,更加震撼。
红色表示献血和死亡。
每次“昏昏欲睡的山谷”出现,都快如闪电。剑落,人落如瓜果。献血涌出来,晚上红得刺眼。有几滴献血沿着刀刃缓缓滴落,营造出一种恐怖和悬念的气氛。
每种色调都有自己的叙事意义,强调色彩的独立表现力,以此来划分叙事之间的差异。
红黑对比非常鲜明,红黑结合代表了另一种情绪:仇恨。
对这两种颜色的偏爱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基调:黑暗、血腥、仇恨和恐怖。
阴影
在光影的运用上,几乎所有哥特电影都有自己独特的图案,光影的效果与电影风格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光象征着安全、美德和幸福;黑暗代表恐惧、邪恶和未知。
蒂姆·伯顿的电影中,光影有氛围,光影的充分运用造就了蒂姆·伯顿独特的光影效果。
影片中,《沉睡的山谷》往往通过不稳定的阴影刻画人物的神秘,通过背光勾勒出人物的剪影,表现出一种黑暗而神秘的魔幻意境,艺术表现力极强;
同时,每一次“困倦抑郁”的出现,都伴随着闪电,使画面中的人物显得若隐若现,紧张而吓人;
此外,城镇的形象总是出现在雾中,因为光线不能在雾中直接穿透,增加了画面的朦胧感。漫射光反射出村镇中黑色的房屋,漆黑一片,寂静无声;
再者,狰狞的面部表情是由底光塑造的,以此来表达人物疯狂愤怒的情绪。
哥特式艺术下的深刻主题
著名哥特小说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说:“对于听力不好的人,应该大声呼喊;对于视力不好的人,你要画出大而惊人的数字。”
《断谷》讲的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冲突。表面上看似乎表现出堕落和邪恶,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黑暗”!
影片其实是执着于死亡的气息和怪异的外表,停留在人类的注意力上,隐喻性的表达信仰和精神内涵,试图用强大的呐喊唤醒灵魂。伯顿在用自己的方式分析人性和社会的悲哀。只有夸张而有力地渲染黑暗的东西,人才能思考生、死、快乐、痛苦、不朽、孤独,这才是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放大了黑色的一面,让光线显得更加明亮,让来之不易的温暖到达人心。
伯顿可以从惊恐的形象和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出人类欲望、罪恶、社会价值和伦理的不足和缺陷,而不拘泥于简单血腥的感官刺激。
影片以非常规却不失人性的视角来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分析和表达灰暗、痛苦、悲凉的情感世界,充满了人们对美的向往。
克莱恩的坚持,马斯的勇敢,卡特里娜的善良,正义最终能战胜邪恶,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品质。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荒诞的事物中感受到珍贵的温暖,从最绝望黑暗的处境中体会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给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和净化。
黑色和残酷吸引人,天真和温暖打动人,这就是蒂姆·伯顿哥特电影的目的。就像在破碎山谷的黑暗世界里,他让丹顶鸟出现在树枝上,很珍贵。这种鲜艳的颜色让人看到希望,感到温暖。
伯顿的电影虽然有恐怖的气氛,不快乐的生活,孤独忧郁的角色,但总是很难与人交流。
但无论如何,伯顿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无论氛围多么恐怖,都可以诞生一个光明的结局,无论生活多么不如意,都可以面对一张乐观的脸,无论人物多么孤独忧郁,都可以展现一个微笑,无论沟通多么艰难,都可以跨沟通。
就像黑色中的红色...希望无处不在。
C. 怎么评价电影《画皮》
《画皮》开创了中国古装爱情科幻大片的潮流,在此之前,从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将“画皮”这个故事拍摄得如此哀婉动人。《画皮》以我们现代人的爱情视角,重新将这一个经典IP赋予了新的意义,让这个“画皮”的故事换发出新的光彩。《画皮》无论是从票房还是艺术角度来看,无疑都是成功的。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回答,关注一下再走吧!
D. 黑色幽默与黑白人生 ——浅析《大佛普拉斯》的视听语言
摘要:2017年,《大佛普拉斯》以黑马之姿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被称为台湾的电影的新生力量。电影通过几个社会底层人物的视角,运用黑色幽默以及较为少见的介入性叙事手法,打破了观众的常规观影体验,呈现了一个黑白压抑、社会等级分明的台湾南部社会。
关键词:《大佛普拉斯》;黑白电影;介入性叙事;配乐
《大佛普拉斯》是台湾导演黄信尧在2017年根据其2014年的短片作品《大佛》创作的剧情长片,讲述了在一间名叫“葛洛伯”的雕塑厂内,夜班保安菜埔和朋友肚财在偷看老板黄启文行车记录仪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老板的秘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乡土喜剧故事。
电影在视听上进行了创新,包括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交叉运用;用行车记录仪的画面和声音讲故事;导演全台湾方言的旁白;角色及旁白从电影中跳出来直接与观众对话等。本文通过分析影片《大佛普拉斯》的视听语言,来揭示影片的内核。
一、 黑白生命里的缤纷色彩
在彩色电影横行的世界裏,突然由一羣人走了回去,开始探索黑白电影的世界,比如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中国文艺片《不成问题的问题》等。导演们选择黑白的色调总是有他们的道理,或是因为年代,或是因为影片的基调。黑白电影少了一些瑰丽的色彩,好像盖住了一点点真实,却又多了点质朴。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总是在用各种方法提示你:这只是个故事,与现实是分开的。这恐怕就是他选用大面积黑白的原因。
但影片又不只是单一的黑白,当所有的现实段落都是黑白的时,行车记录仪裏的世界却是色彩斑斓的。“有钱人的人生你看,果然是彩色的。”当肚财发出这样的感叹时许多观众都不禁笑出了声。这种自嘲恰和影片荒诞的黑色幽默相呼应。
《大佛普拉斯》虽是以台南乡下为环境背景,但导演并没有在展现乡下外部空间的好山好水,而是把镜头的内容集中於室内空间,如雕塑厂、便利店、医院等。这些封闭的黑白空间没有传统台湾乡土电影田野牧歌的诗意,反而呈现的是简陋与破旧,这也是当地人生活空间的真实复制。当地人的生活群像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物质空间,是灰暗的、压抑的,也奠定了影片的写实基调。电影从观众的视觉上来看是黑白的,而对於影片中的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的生活就是黑白双色的,看不见明亮的色彩,看不见生活的希望。导演透过充满隐喻性质的色彩,呈现出穷人生活的黯淡悲凉以及富人生活的骄奢淫逸,给人以直观又强烈的对比和冲击。片中黑白的影像是简单的,而彩色的影像因为是行车记录仪而显得有些粗糙。导演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穷人的世界虽然是黑白的但是他们的心灵是没有受到腐蚀的,而有钱人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早已将他们的心灵变得肮脏不堪。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两个穷人目睹了富人杀人的过程,但从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却是穷困人斑驳晦暗,富人声色犬马。片中有四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捡破烂的肚财、兼职送葬队鼓手的门卫菜埔、流浪汉释迦和杂货店的土豆。他们四个人身上有著底层人员的心酸,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乐观可爱。影片创造性地用行车记录仪作为媒介来讲故事,以偷窥的视角来展现人性,贫穷的生活限制了肚财和菜埔的想像,或许行车记录仪里面的彩色世界也正是他们所向往的。
二、 混世又无赖的幽默旁白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空间转向”将原本客观实在的空间转换为文化上的编码。而作为电影的叙事空间是创作者用於承载所要叙述剧情和要素的活 动场所或存在空间,往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呈现,是作为叙事话语的组成部分存在於影片中。 “从空间的功能形态来说,电影的叙事空间一般由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心灵空间等四种成分构成。”①四种空间一方面介绍叙事框架和故事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意象传达丰富的内涵。
麦茨的电影机制中的构建方式之一被定义为“通过模拟主体的心理过程,满足观众观看需求的心理机制的生产过程”②。也就是说现在的电影生产过程中是将观众的接受心理放在重要位置的。以往的大多数电影通过流畅性剪辑、正反打镜头、缝合体系等手法的运用,来构建符合观众接受心理的电影叙事空间,以使电影成为“好的对象”,让观众拥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相比於其他的电影,《大佛普拉斯》在叙事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内容。电影中导演一直运用台语给电影配以幽默的旁白。旁白是直接随片头字幕出场的,这是在以前的影片中所很少见的,让从一开始便感到惊喜和意外。并且导演的旁白极具个人风格,他就像置身於影片中与观众和片中的角色对话,这很像碟片兴盛时期,发行商在影片中加入的评论音轨。评论音轨一般是找导演或评论家来录制,以满足猎奇影迷的好奇心。在本片中,导演似乎有意模仿评论音轨的方式,用逗乐的台词吸引观众,引导观众,达到有力的讽刺。
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成为了剧场的说书人一样的角色,而电影的影像就像是放在导演说书的道具。等到影片开场,则是导演将人物周围的四面墙全部拆掉,一边叙述著故事的剧情和人物的特徵,一边引导著观众看这边、看那边。而观众也仿佛围观者一样跟随著导演的引导对人物的行为、剧情的发展指指点点议论著。
介入性叙事打破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把观众从叙事的情境中抽离,让观众有“意识”的观看电影——“你们是在看电影,你们在电影之外”。
三、 语言熄灭时升起的旋律
《大佛普拉斯》获得了金马奖最佳配乐,负责配乐的是林生祥和他的乐队老班底。这支乐队对空心吉他、古典吉他、贝斯和鼓的运用游刃有馀。《有无》为电影片尾曲,忧伤虚幻的慢板民谣,林生祥唱出这出黑白电影的惆怅。制造出了疏空古雅音乐氛围,长期创作台语歌谣的王昭华在词里曲曲折折绕,彷佛是在虚实之间自由转换,那些对命运无可奈何的温顺的角色们在音乐的渲染下更显得无力。
拿肚财的三首主题配乐来讲,一开始肚财和菜埔在两平米的警卫室偷看黄启文的行车记录仪时,欢快诙谐的旋律没有一丝阴影。《偷看董仔漂》这首歌里,电吉他扮演心思比较活络的肚财,电月琴是木讷呆傻的菜脯,两把琴踮著脚走向董事长的行车记录仪,这与影片前半部分的整体基调符合。後来肚财在吃自己的最後一顿面会菜到我们得知肚财意外死亡时响起的旋律,钢琴、六弦月琴、口哨和空心吉他无比温柔,和最後落在他眼里的人间景色—无边的麦田一样被风轻轻吹拂。最後菜埔坐在肚财家中的飞碟内响起的旋律又给人一种力量,配合林生祥的吟唱更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最後响起的口琴声与清晨的微光一起降临。唯唯诺诺的菜埔唯一牵挂的就是他的老母,他给观众留下的最後一个镜头就是骑摩托车载著老母的侧影,《菜脯的苦衷》由口琴和钢琴唱主角,安静而缓慢,听完让人平静,又让人心疼。神秘的释迦就像一个淡到快要消失的人,口风琴悠扬的声音响起又转瞬即逝,就像他本人一样。至於工厂老板黄启文,他是冒牌艺术家,是好色之人,是凶手,林生祥为他准备的配乐颇有些西部牛仔的感觉,歌名叫《跟著董事长去冲浪》,这种极尽肉欲之欢的虚伪之人在音乐的衬托下,讽刺意味可见一斑。
这部电影的配乐准确地抓住每一个角色的定位,将每个人的性格、身世背景以及最後的遭遇融合进音乐中,极具渲染之力,使得影片更加充实丰满有力量。
四、 结语
在《大佛普拉斯》中,黑白影像、幽默的导演独白等手法的呈现将围绕于传统叙事电影周围、营造幻觉的重要基础——“第四面墙”打破。将经典电影原则中一直隐藏的 “摄像机”暴露于观众面前,以介入性叙事方式将观众置於电影之外,从而形成冷察静观的观影体验。影片通过这些独具一格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底层人物的生活境况与心理状态,并以此引发观众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借用导演的一句话:“你们虽然在电影之外,可是你们其实就在佛里面,我们在这个人类的漩涡里面永远逃不开。你会觉得你是在看别人的生命,但实际上你还是在生命里面。每个人都在佛里面敲,每个人都在呐喊,可是每个人永远逃不出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