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重庆的电影有哪些在重庆取景或重庆方言的电影
好奇害死猫:重庆市区取景,但重庆方言很少
双食记:重庆市区取景,但重庆方言很少
秘岸:重庆市区取景,但重庆方言很少
重庆美女:重庆市区取景,但重庆方言不多
三峡好人:重庆奉节取景,相当部分对话为重庆方言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几乎全部为重庆方言对话(可能不太正宗,因为主演都不是重庆人),但拍摄地不在重庆
Ⅱ 今日奉节县电影院有哪些电影上映
魔鬼女大兵
7.2
动作 / 剧情
年代:1997
地区:美国
演员: 黛米·摩尔 维果·莫腾森 安妮·班克劳夫特 杰森·贝吉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Ⅲ 电影《三峡好人》的拍摄地在哪里
重庆市奉节县三马山新县城
Ⅳ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片中那个奉节信号台还在吗
《等到满山红叶时》___1979年的奉节回忆
1979年,一部即将轰动整个中国的优秀生活故事片《等到满山红叶时》正在三峡奉节外景地紧张拍摄。故事以倒序的方式,采用当时最流行的“音乐风光片”叙事手法,讲述了长江“朝云号”轮船上一个奉节女三副凄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艘从上海始发上行,向着当时最热门的旅游景点长江三峡进发的江轮上.....奉节瞿塘峡川江边,住着一户只有父子两人的瞿塘人家,父亲是奉节长航的信号员,儿子杨明还是一个7、8岁的少年。有一次,他们在抢救一艘即将在瞿塘峡沉没的行船时,救起一个只有2岁的女孩,父子俩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取名杨英,从此三人相依为命。
今天,早已纯情不再的中国,有一个叫庐山的地方,电影院里常年坚持放映着一部电影,叫《庐山恋》!已成为庐山的标志旅游项目,到庐山看电影《庐山恋》,是外地人到庐山旅游的保留节目。而对同样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奉节人却没能倾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浪漫恋城,实在可惜!
电影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
演唱:朱逢博 钱曼华
满山那个红叶哎~似彩霞
彩霞年年映三峡
满山红叶似彩霞
红叶彩霞千般好
怎比阿妹在山崖
手捧红叶望阿哥
红叶映在妹心窝
哥是川江长流水
妹是川江水上波
Ⅳ 三峡好人后面那个武装部飞天是什么意思
剧情介绍 版本一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版本二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 [编辑本段]电影评价 这部《三峡好人》被誉为秉承了贾樟柯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过在影片结尾,该片加上了些许荒诞的意味。这也给影片带来了些许争议。不过,不论风格还是题材,《三峡好人》都是威尼斯非常欣赏的一类影片。 故事阐述观点 《三峡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韩三明的身影也曾经出现在《东》中,但在纪录片里,他只是三峡变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导演拍摄的一点素材,但在《三峡好人》里,他却成了一个行动着的外来客,一个见证者。《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镜头展现内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三峡在变化,房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国的各个地方,旧的生活被改变了,但新的生活还要继续。那些尚未清除的废墟、新居里的摆设、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经从最初的纷乱里安静了下来,在三峡的阳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气息,影片正是通过四处走动的韩三明的眼睛,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味。《东》虽然直接记录了主人公的语言,但这样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峡好人》里,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 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但导演似乎对这样的平静并不满意,特意增加了两处特别处理。每隔一段,导演就会将某一件物品单独抽离出来,在银幕右下方打出说明,并停顿数秒,比如“烟”“酒”“糖”“茶”。而韩三明和赵涛在寻找爱人的过程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飞过。影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有些手足无措的茫然在里面。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主线条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卖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他凭着一纸发黄的地址到奉节去寻找妻女;一个普通的护士,独自一人找寻两年来音讯杳无的丈夫。故事在他们的寻找之路上展开。 随着叙事重心的转变影片共分烟、酒、茶、糖四大部分,贾樟柯说这四件东西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这些普通元素不断以各种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现,犹如“静物画”,在“静中”传递深意传达感情。 本片仍旧采用方言对白,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也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故事结尾,那些在奉节的拆迁工人,和山西矿工一起背上包袱离开家园,为了生存找寻新的驻足之地。苍凉的歌声中远处有人在三峡高处独走钢丝。这是影片中最后悲壮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一句话评论 很多外国人仍觉得中国是个贫困的国度,因此贾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实,给人的震撼越大———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苦得讲不出话,怎么能指望从小吃牛排长大的意大利人搞清楚状况呢,他们看到那些连面包都吃不上的工人,无论如何也会动一点恻隐之心的。 ——影评人张小北 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导演自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关于剧情 贾樟柯说:“电影的素材,来源于一次三峡之行的灵感爆发,从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审,前后短短11天。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作品是一种慢慢释放,那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烧,现在想来都让我心潮澎湃。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 那是一座有狂欢气息的县城,那里的人特别有激情,喜欢交朋友喜欢外地人。比如我在当地遇到一个13 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红高粱》和《老鼠爱大米》,非常热情。他们很贫穷,但他们就像被石头压着的草一样,没有穿破石头,自己就蹿出来了。 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过去我描写的基本上是人面对生存时的压力,从根源看生命。而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个片段。在生命的每个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续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虽然视角变了,但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 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关于剧中演员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有女儿的男人,还有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戏的女演员,是一个小卖部的女老板。我们在奉节县城拍戏时,天很热,总去她那个冷饮摊买饮料喝。她见人就笑,没有不笑的时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后的苦涩底色所吸引,那种底色,就是她的经历。我请她来演,大家都觉得特别不靠谱。因为角色的经历和复杂——她被卖给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来后,去跑船,船老板的老婆瘫痪了,她跟船老板有了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我给她讲剧情,她还在笑,摄影机开的时候,她还在笑,但开始拍摄的时候,她马上不笑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地一个76 岁的旅店老板,他一个在山麓上走,就像一个民国人在走。他永远戴一顶礼帽,衣着整洁,见人就作揖,说话用古语。从解放战争到现在,那个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见过。拍戏时,我们让他站在县城的高处,在夜色中看着即将消失的县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历史讯息,特别好。 赵涛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别好,甚至这是赵涛所有电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这次演中年妇女。她的造型被我们做得特别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画成中年妇女的纹眉,有一道浓浓的黑印。头发也扎成一个大圈,很老气,整个人看起来老了10 岁。 ★关于剧中爱情 以前我拍摄的爱情都是顾虑重重的爱情,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爱情,或者说,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没有让人爽的爱情,这可能跟我从中学到现在看到的所有爱情有关。在中学,不能谈恋爱,在大学,爱情是一瞬间、单方面的。 在我电影里,感情也是刹那间的快乐。可能在生活里,爱情不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精神世界里,它就是这样的。
麻烦采纳,谢谢!
Ⅵ 求《三峡好人》故事梗概
剧情介绍:三明的老婆是花钱从四川买来的,两人结婚生子后,公安将三明老婆拯救出来,遣返回四川。但在这几年,两人已有了感情,三明决定来四川寻找老婆。
一位35岁左右的妇女来四川是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离开家乡来四川做生意,在找寻老公的过程中,她决定和老公离婚。
一个山西汉子(由贾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寻找跑掉的媳妇。他的媳妇是买来的,生下孩子后,被救回了四川。另一个山西女人( 赵涛扮演) 到四川寻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结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罢。而后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时,却被舍弃了。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
Ⅶ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剧情介绍:
三明的老婆是花钱从四川买来的,两人结婚生子后,公安将三明老婆拯救出来,遣返回四川。但在这几年,两人已有了感情,三明决定来四川寻找老婆。
一位35岁左右的妇女来四川是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离开家乡来四川做生意,在找寻老公的过程中,她决定和老公离婚。
一个山西汉子(由贾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寻找跑掉的媳妇。他的媳妇是买来的,生下孩子后,被救回了四川。另一个山西女人( 赵涛扮演) 到四川寻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结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罢。而后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时,却被舍弃了。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句话评论:
很多外国人仍觉得中国是个贫困的国度,因此贾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实,给人的震撼越大———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苦得讲不出话,怎么能指望从小吃牛排长大的意大利人搞清楚状况呢,他们看到那些连面包都吃不上的工人,无论如何也会动一点恻隐之心的。
—— 影评人张小北
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 孙孟晋
幕后制作: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关于剧情
贾樟柯说:“电影的素材,来源于一次三峡之行的灵感爆发,从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审,前后短短11天。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作品是一种慢慢释放,那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烧,现在想来都让我心潮澎湃。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 那是一座有狂欢气息的县城,那里的人特别有激情,喜欢交朋友喜欢外地人。比如我在当地遇到一个13 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红高粱》和《老鼠爱大米》,非常热情。他们很贫穷,但他们就像被石头压着的草一样,没有穿破石头,自己就蹿出来了。
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过去我描写的基本上是人面对生存时的压力,从根源看生命。而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个片段。在生命的每个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续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虽然视角变了,但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
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关于剧中演员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有女儿的男人,还有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戏的女演员,是一个小卖部的女老板。我们在奉节县城拍戏时,天很热,总去她那个冷饮摊买饮料喝。她见人就笑,没有不笑的时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后的苦涩底色所吸引,那种底色,就是她的经历。我请她来演,大家都觉得特别不靠谱。因为角色的经历和复杂——她被卖给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来后,去跑船,船老板的老婆瘫痪了,她跟船老板有了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我给她讲剧情,她还在笑,摄影机开的时候,她还在笑,但开始拍摄的时候,她马上不笑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地一个76 岁的旅店老板,他一个在山麓上走,就像一个民国人在走。他永远戴一顶礼帽,衣着整洁,见人就作揖,说话用古语。从解放战争到现在,那个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见过。拍戏时,我们让他站在县城的高处,在夜色中看着即将消失的县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历史讯息,特别好。
赵涛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别好,甚至这是赵涛所有电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这次演中年妇女。她的造型被我们做得特别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画成中年妇女的纹眉,有一道浓浓的黑印。头发也扎成一个大圈,很老气,整个人看起来老了10 岁。
关于剧中爱情
以前我拍摄的爱情都是顾虑重重的爱情,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爱情,或者说,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没有让人爽的爱情,这可能跟我从中学到现在看到的所有爱情有关。在中学,不能谈恋爱,在大学,爱情是一瞬间、单方面的。
在我电影里,感情也是刹那间的快乐。可能在生活里,爱情不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精神世界里,它就是这样的。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主线条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山明,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卖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他凭着一纸发黄的地址到奉节去寻找妻女;一个普通的护士,独自一人找寻两年来音讯杳无的丈夫。故事在他们的寻找之路上展开。
随着叙事重心的转变影片共分烟、酒、茶、糖四大部分,贾樟柯说这四件东西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这些普通元素不断以各种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现,犹如“静物画”,在“静中”传递深意传达感情。
本片仍旧采用方言对白,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故事结尾,那些在奉节的拆迁工人,和山西矿工一起背上包袱离开家园,为了生存找寻新的驻足之地。苍凉的歌声中远处有人在三峡高处独走钢丝。这是影片中最后悲壮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来自布莱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为“静物”。
·贾樟柯同期拍摄的记录片《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贾樟柯说:“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拍摄了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
·本片对音乐的选择可圈可点,电影结束后,影片中那个以“发哥”为英雄榜样的“小马哥”的悲剧还在脑海里摇晃,此刻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这首主题歌,再次在影片中响起,令人倍感悲凉。
·本片在威尼斯选片工作结束以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关注和坚持,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最终以“惊喜电影”的身份入围竞赛单元。最终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
Ⅷ 我记得有部电影是在奉节老城拍的,很久的
《三峡好人》
Ⅸ 《三峡好人》的一个镜头看不懂
记者问:您的影片中有一些超现实部分,比如飞碟、走钢索等,您是想表达什么含义?
贾樟柯:三峡在中国从古到今这个地区都非常神秘,留下了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传说。今天在中国社会,在巨变之后也有,非常多的人和事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在那样一个神秘的空间里面,经常下雨,天气的变化非常不稳定,又配合中国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情况,所以会有很多超现实的想象,我想它其实是现实的一部分。
【镜头一】三峡景色前,韩三明矗立凝视。一个飞碟突然划过天际,随着它的飞行路线,赵涛饰演的女主人公出现,影片的另一半故事开始了。
【镜头二】赵涛饰演的女主人公晒出了自己换洗的衣服,远处那幢难看的烂尾纪念碑突然如火箭,点火,升空了。
运用长镜头,女主角赵涛完全不化妆,还有很多的断壁残垣,《三峡好人》的镜头是朴实的,其间发生故事的人物也是最平凡的。而在这样一部应该也确实“现实”的电影里,出现了以上超现实的桥段,让许多看片者笑场之余,更有很多问号。
“我觉得中国如今呈现出的就是一种超现实的状态。两千多年的城市,在两年内全部拆掉,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超现实的事情。”对于片中两处让人疑惑的特技运用,在贾樟柯的解释里都有双重寓意。“飞碟”本身起到了将男女主人公的两段无关的感情故事,能够衔接起来。而想到“飞碟”,贾樟柯是有些天马行空:“那次站在北京的路上,周边是一个动工中的建筑工地,我踩在不平的石头上,想着如果这时候天上有个飞碟飞过多好?”
烂尾纪念碑的点火升空则是因为贾樟柯在拍摄中,一直觉得这幢建筑物与周边景色太格格不入,于是在影片里设计让它消失。“不过下一个镜头也交代了,这个庞然大物的飞走,其实是女主角心头的大石头放下了。”
正当全身只穿一件坏了拉链口袋的蓝色裤衩的三明徘徊于夔门岸边,迷惘地等候麻幺妹儿的消息时,打扮干净利落的沈红只身一人在奉节出现了。她和三明一样,也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丈夫已经两年没有和她联系过了。影片在从三明切到沈红的时候,采用了一个超现实的长镜头:一架飞碟从三明背后的天空飞过,观众的视角也随之转移到这架飞碟上。飞碟继续前行,空间发生变化,镜头前出现了沈红的身影。随即,飞碟进入沈红的视野,沈红与之对视,直到飞碟消失在远方。飞碟的出现与消失构成了影片第三次视觉冲击。显然,这一幕中的飞碟并不具有科幻意味。影片从第一个展现渡船人的长镜头开始就将视角伸向了现实小人物的生存处境,飞碟作为地球的他者,在一个超现实的视角下观看了以三明、沈红为代表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见证了人类的孤独和迷惘。外空来物、即将逝去的家园、孤独迷惘的人类,影片将这一切呈现在观众眼前,是向我们发出某种警示,还是为了建构一种孤独的宇宙意识?不过,我想质疑的是,在这里突然插入一架飞碟,包括后面那个繁体华字烂尾楼的突然飞升,是否有损整部影片非常写实的风格?当然,也可以将此看作贾樟柯主体意识的一种凸显,但是不是也可以有其他方式的凸显?
这跟其中出现京剧人物一样,属于一种喻示,作为这个社会正在进行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标注。其实想想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变革时期,总会有异兽或者异像出现的传言。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哪天你看见了ufo,你的观念会不会其变化?会不会对你以前的人生有个重新省视?会不会就从此能接受很多以前你想不通的事情~~
贾的电影里总有一些人失去了他们从前所信仰的,但不管是受了伤害还是目睹了死亡,作为社会中微小的一员,他们只可能承受某些荒诞的结果,就像ufo从天边划过,他们会疑惑,然后摇摇头,接受了这个荒诞的现实进而改变了一些自我,继续生活
,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http://humanities.cn/mo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0/105
http://ent.qq.com/a/20060910/000052.htm
Ⅹ 四部感人的经典电影,《三峡好人》在列,你喜欢哪部
“我确实很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社会里,到底还有多少人关注好人!”
当贾樟柯以这么一句包含暗示的话结束他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演讲之后,我们发现除了看到的《三峡好人》,听到的创作初衷之外,还有一股压制不住的硬气和冲动从这个个子不高,貌不惊人,语气平缓的导演身上散发出来。对于即将到来的14号,制片人的评价完整的概括了他的心理:这是要拿大陆的票房来殉情。一个十年来一直把镜头对准他热爱的人群的导演,此时像个倔强的孩子,在这个几乎没有胜算的决斗面前,依然昂着头。
在这个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忘掉那个就放在离他几米远的威尼斯金狮奖,再好好的看看贾樟柯,普通的装束,谦虚的态度,就像是刚刚在银幕上放的三峡好人,朴实无华;他说,在拍摄纪录片《东》的过程中,看到奉节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在承受家乡变迁的苦楚之后,心里那种潮湿的感觉慢慢的发展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所以就有了这部《三峡好人》。
在中国电影大片风潮正浓的今天, 《三峡好人》却用简单的故事,质朴的人物,甚至有些粗糙的画面让整个礼堂的观众深深的感动.贾彰柯在讲述使用他的表弟韩三明担任主角的时候,两次哽咽,他说,他们表兄弟小时候关系很好,但是长大了见面时却常常相对默然.这种无言的情感在《三峡好人》中成了主要的表达方式:幕布上,一群普通的人在那里分分合合,艰难却又不失尊严的生活,虽然他们时常表露出一些世故的小聪明,来应对这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但是他们的情感,却在沉默中缓缓地流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