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鱼》这部影片看了多遍始终没能理解蒂姆。波顿想要表现的什么
导演蒂姆·波顿用《大鱼》这个充满了温馨魔幻寓言,带我们进入了一对父子的内心世界,而它的意义解释则让人想起罗洛梅的《哭喊神话》,以一种神话般的方式来阐述一个普通生命可能经历的多彩和亲子沟通中的主题。 本片名《大鱼》(Big Fish)有多重隐喻。其一,“big fish story”为美国俗语,意为有趣的或夸张的童话,弥天大谎;其二是爱德华叙述中有举世无双的鲶鱼;其三,爱德华认为自己在阿拉巴马州的小镇是“小池塘里的大鱼”,要出门闯荡。 伯顿和编剧为了视觉化文学概念,将老爱德华年轻时冒险故事与记者儿子寻找父亲生活真实的努力两条故事线以闪回方式交织在一起。但整个故事以儿子的视角讲述,儿子作为观众的代言人对父亲的大话表示怀疑。由此, 父子关系的转变成为情绪核心,直到最后儿子学会以父亲的惯常口吻讲故事,父子感情得以融合。但这些离奇故事似乎与讲述者和他的家庭是孤立存在的,眩目故事与枯燥现实穿插往来,一幅“魔幻现实主义”的图景,以超现实的方式触摸真实世界。 “真相”的本质与“传奇”的价值再次被辩证讨论。著名导演约翰福特说“当传奇成为事实,就记住这个传奇”。老爱德华说,“故事有趣,现实无聊,所以不理会现实,享受故事。”而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很多次,他自己也成了故事。 老爱德华死后故事还在,这是他变得不朽的方式。我们依赖自己生活的神话给其意义。 神话与传奇先天亲近人类,讲述的艺术也不能被忽视和遗忘。蒂姆伯顿说,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一个人的疯狂想像也许就是另一个人的真实生活。他们彼此相关。”爱德华相信,“事实”应以超越物理的尺度衡量,是对特定事件的情绪反应。在“理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对照间,他虔诚地实践了伯顿的信条:完全未经装饰的生活没有价值 。原著作品也体现了这一观点:传奇有时比冰冷艰苦的现实更深刻地真实。 爱德华跨越半个世纪的离奇生活与美国历史变迁甚至流行音乐紧密结合,很多人情不自禁将之与《阿甘正传》作比。但阿甘是被动而不自知的个体,身不由己被卷入各类历史事件,而此处的爱德华不想循规蹈矩生活,是创造自己历史的梦想者,在现实与超现实世界间漫游。 “爱”与“死”是蒂姆伯顿电影循环往复的主题。在他的电影里,人物死亡是超现实玩笑,日常生活才是真正苦难,这体现了一种哥特式幽默感。《大鱼》这河流中的神话与之前作品比,离奇因素依旧,但阴暗的东西少了,没有了明显的善恶对立,色调更明朗,人物更欢快,技巧更花哨。 影片不仅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幻想曲,更是抒情的家庭剧。与蒂姆伯顿之前作品相比更情绪化,是视觉风格化的戏剧性故事,注重角色创造个人历史的愿望。这是关于爱的故事,包括彼此忠诚的爱情和最终弥平沟壑的亲情。值得记住的的老爱德华夫妇合衣相拥在浴缸里,宁静,温情,挽留不住岁月的伤感。 疏远家庭亦是伯顿很多电影的主题,与他本人经历密切相关——他与父母关系并不密切,曾以怨恨口气谈起他们。但他最终将《大鱼》拍成一部父子互相体谅理解的电影,是父母的过世使得伯顿对死亡和生活更温暖图景有更真诚的挖掘。而且,电影中孩子与父母关系达到谐和是他愿望所在,因为这从未在他真实生活中发生过。 关于影片的风格化视觉语言,是导演强调在日益玩世不恭的人群中保持一些魔幻和神秘元素重要性的结果。这是哥特式风格的美国南部版本,视觉世界与爱德华所讲故事互相补足,怪诞,神秘,偶尔荒凉阴暗。无论 “食人树”、美人鱼,神奇小镇还是“自杀的猫” ,抑或一万朵嫩黄水仙花构成的海洋,悬在树顶的红色的车。迷幻的诗意影像如缤纷的白日梦,也让人联想到典型的费里尼风格,以及《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影片色彩饱满鲜明,色调随机而变。天空虚幻之蓝,雾气迷蒙的湖边日出,黄色水仙花的明亮影调和爱德华去见巨人时暗淡影调。有彩色屋子翠绿草地一派田园风光的小镇,与《剪刀手爱德华》中场景相似;而阴暗恐怖的森林,是伯顿另一部《沉睡谷》中的典型影像。 影片充满奇幻色彩,但并没有用很多电脑特技,多数超现实场景通过割裂银幕、缩小道具和运用灯光、角度、景深完成,并有经典的“抠像(Blue Screen)”技术。而挂在树顶红色车的场景,是用起重机真正将车挂在树上拍成。年轻爱德华在马戏团工作时旁边大象排泄镜头,则是凑巧抓拍而成。
B. 电影《大鱼》的内涵
《大鱼》具备了一切童话都应该具备的要素:绚丽的色彩,动人的音乐,浪漫的爱情,真诚的友谊,一次次超越想象的奇遇,以及奇遇中那一个个童话里的人物:一只眼睛的老女巫,美丽的湖中仙女,半人半狼的马戏团老板,外表凶狠内心善良的巨人,战场上的联体女优……这些早已远离我们记忆的场景和画面,通过蒂姆·波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未泯的童心,在他那超凡的影像魅力中,取得了昨日重现的意外收获。
其实可能天底下的父子大都经历过类似爱德华父子那样的隔阂和最终的理解,尽管父亲们的人生,或许平凡,或许伟大。从最初认为父亲是这世间最了不起的角色(因为我们最开始的一切知识几乎都来自他),到从学校回来后对他的第一次置疑;从越来越感觉到他日渐落伍的知识、思想和理论,到终于发现他身上那些被忽视了许久的可贵……这所有的一切,就像一次生命的轮回,而我们也终将在对传统的继承和颠覆中找到最后的真谛:那就是在我们的心中,老爸永远是最伟大的男性!所不同的是,这个找寻的过程,有人在第一次离家远行的时候就完成了,有人却一直等到父亲弥留的最后一刻才开始,以致追悔一生。
《大鱼》就是这样。
C.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主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大鱼》创造出一个生活中不存在的理想“好男人”
爱德华的梦境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揭示,导演借助奇幻的故事情节传递着他对人生、生命以及欲望的理解与处理。
世界上只有蒂姆·波顿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向人们证实了童话式的影片故事同样蕴涵着深刻的寓意,他甚至仍旧怀抱着最纯真的理想,有着启迪人们以无拘无束的心境过好每一天的愿望。
D. 从电影《大鱼》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亲情的魅力
我想我处于一个很好但也是很糟糕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已经被拍摄成电影一遍以上。在我身后的人,很可能陷于影片的汪洋大海里---我是说总有一天一个人穷其一生的精力也看不完所有生产出来的影片。而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一些很好的片子,听到了些很好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很可能不会被重新拍摄,以其意味深长之故。这个片子的中文译名,我觉得还是以《大鱼》为好。虽然这个名字过于朴实无华,不利于院线的销售,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认真看完这片子,并且为其深深打动的人应该会同意我的说法:只有《大鱼》这两个字的片名完全贴切地表达了电影的内容,那种梦幻般的色彩。《大鱼》不是拍给所有的人看的,它给所有那些想试图了解自己父亲的人。电影《大鱼》讲述的是一个父亲的一生故事,充满了魔幻、隐喻和梦幻。在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内,它可以拿来当成一个魔幻版的《阿甘正传》来看,绝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只会因为那些五彩缤纷的幻想而被深深吸引。而在最后十分钟,在讲故事最关键的时候,如同烟花散尽、笙箫停歇,满天星斗在夜空中显露出来,纤尘不染。你只觉得那一瞬间,你明白了所有的星光,而你却不能言语。我不知道女孩子是如何理解父亲的,我是男人。我想大多数男人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当我们在孩童时代,父亲是无所不能的神。他有强劲有力的臂膀能把我们高高抛起,他有扎人的胡子拥抱的时候会带来刺痛,他可以解答你所有的问题他无所不知。。。。。。然后,我们逐渐发现他们并非万能,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有和我们一样多的麻烦和困惑,他们一点点从我们生命中隐退,因为他们不在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慢慢能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天空。或许还会有争斗,因为我们不屑于他们那样的活着,我们觉得我们比他们更为强大、更为聪明,不愿意按照他们设定的道路前进。尽管在多年以后,我们终于认识到,他们那样做只是出于爱心,而且有相当部分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父与子的战争连绵不绝,直到计划生育政策让家族产生唯一的女继承人为止。在这种绵延数千年的征战里,没有最糟的情形,只有更糟。《BIG FISH》里的老爸几十年如一日,是个大话王。在他几十年的吹牛过程中,他重复了无数次他的大话谎言,叫人厌倦,叫人尴尬,叫人恼怒。站在儿子(我还是个儿子,没有升级成为父亲)的立场上,我觉得有十足的理由觉得,有这样一个老爸,实属自然灾害,家门不幸。荒谬的是,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和儿子做对,当他还没有成为一个父亲之前。所有的人都站在大话王父亲的一边,他们知道那是谎言,但是他们不为所动,似乎是在鼓励老父亲出丑。而老父亲似乎也有了更充足的理由,继续他的大话谎言。所有的父亲都会有死去的一天,也许儿子因为争吵会砸了家门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但到那一天他总会回来,男人之间的战争总会和解。所有的父亲都很有耐心,他们老迈了,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和解。所有的儿子都会问一个问题,当他们长大很多年,为工作生活奔波很多年以后。面对生命渐渐消亡的老父,他们都会想问同一个问题:这个垂死的男人是谁?他做过什么?他的一生究竟如何?因为儿子是父亲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人总会问自己:我打哪儿来?我们不可能来自神话传说,如此,理性的我们会失去重心。《BIG FISH》里的大话王父亲依然以他的神话故事做答,儿子不得不自己去找出真相,发现自己父亲究竟是谁,他曾经做过什么。去寻找那条大鱼,他父亲说过多次的那条最大的鲇鱼,那条没有任何人能抓住的鲇鱼。我可以指天发誓,影片的最后,父亲真的变成了一条大鱼,而且我确信那是真的,那和我的泪眼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是在闪烁的泪光中,我也坚持认为老爸讲的一切都是真的。在这世界上,只有在你所爱的人之外,才需要辨别所谓真假。生活中的事,有种种说法。所谓真相,可能是最令人乏味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而在生活外表涂上彩虹颜色的人,他们值得尊重和信赖,因为他们的爱。记得儿子最后说:
你可曾听过一个笑话,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记了它为何好笑?
但是,当你再听一次的时候,突然之间,它又变成全新的。
于是,你想起来你最初为什么喜欢上它。
我想,那是父亲最后的笑话。
父亲因为讲了那个故事太多次,以至于他也成为了故事。
就这样,在他身后,故事依然流传,他也就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影片的最后,在梦幻般蓝色薄雾笼罩着河流上,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充满生机,无限自由。而无尽的河水沉默着继续向前无尽流淌,似幻似真。 父子关系的转变和故事背后的意义,是我们在丰富奇幻的色彩与剧情中,应该去反思和接纳的。“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爱德华选择相信这样一个奇幻的人生,同样也取决于他乐观的生活态度。爱德华的每一段奇幻故事背后,包含的都是最现实不过的特质:勇敢、真诚、热心、顽强、自信,以及永远从逆境中看到光明的乐观。爱德华的乐观不是靠希望来支撑的,而是靠积极的行动,没有这些行动支撑着他远行,他的一生只能是平庸的泡影。影片精巧的人物设置将故事情节托起。威廉•布鲁作为爱德华的儿子,他是一名记者,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追求真实,这恰巧与爱德华的故事背道而驰,预示了儿子与父亲产生隔阂的必然性。桑德拉的女神形象,决定了故事的大方向,爱德华对桑德拉的追求,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坚贞;爱德华与妻子桑德拉共同坐在浴缸,描绘了一段忠诚的爱情,我们能够看出桑德拉这一生给予丈夫的无限相信与倾听,宁静温暖的同时,却挽不住岁月的感伤。女巫,马戏团长,巨人,连体女歌手。故事里大部分光怪陆离的情节都来自于他们。外形与性格的极大反差,给故事带来了更大的戏剧性,但他们的出现都赋予了每段故事特殊的意义,可以看出在他心里,这世界上更多的是美好的东西,他内心的柔软与善良构成了故事中温暖动人的部分。诗人诺德,他对艾许镇的热爱与后来急功近利想要致富的他形成强烈反差,爱德华跟随他走旧路才到达了艾许镇。他们都一样,像两条金鱼渴望自由与开阔,不断的成长着。和他一起寻找女巫的胖子罗恩,同样在玻璃眼珠里看过死因的罗恩和爱德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爱德华明朗乐观的处世态度,不同的人物特点塑造了各自不同的命运。珍妮在故事里更像是一个见证者,让威廉相信了艾许镇的存在,珍妮的讲述使父子之间的隔阂慢慢消除,为最后是儿子来为故事结尾的情节做了铺垫,也使尾声拥有了真实的感动。
E. 求电影《大鱼》的影评!
看看我的回答:
看《大鱼》,我第一点承认电影的构思很巧妙,把儿子与父亲的感情描写得很细致。但紧接着,我就觉得这个电影的虚伪。特别是到了珍妮弗的回忆片段,我感到了电影的乏力。这部电影究竟反映了什么?实际上,我觉得这是美国精神的一次形象化演示,是一种寓言体的电影版的美国精神。
现在我越来越有一个尚未经过论证过的错觉,就是认为一部好电影,实际上就是一个寓言。像《泰坦尼克号》,其实在这部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电影中,也潜含着一个爱情的寓言。这个寓言把爱情的利他性、爱情的阶级性与爱情的随机性,作出了有头有尾的叙述。这个寓言无数次被经典的文艺作品演绎过,但影片依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奏效地感动了一大片人。
《大鱼》正是这样的一个借父子关系表述美国精神的寓言。
1、三个视点完成了父亲的创造。
寓言的水平高低,实际上是在平凡的事件中,对一件众所周知的表层事件作出深刻的发掘。越是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层的寓意,越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大鱼》中的父子关系,是人类关系中的最普通的关系,但影片的揭示深刻程度仍使我们看到了文艺作品所达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锐利的目光。
至少中国电影中,对待父子关系的表现就很浅显。要么是怜父,要么是嫖父,前者有朱自清《背影》、罗中立《父亲》为证,后者有鲁迅的杂文总结为证。除此之外,处于中间的过度的立体化的父亲几乎没有。
《大鱼》在这一点上,就很给我们以启发。这个父亲,喜欢夸夸其谈,童年时,作为孩子容易被他的讲述吸引,从而形成对父亲的传奇的看法,但是走上社会之后,儿子发现父亲述说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是父亲的虚构,从此,他改变了对父亲的好感,直到与父亲的对立。
父亲实际上是一个多层的矛盾体。对此,我深有感触。儿童对父亲的认识,带有一种仰视的崇拜的角度,当走上社会之后,发现父亲叙述的永远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儿子往往存在着一种幻想破灭的感觉,这时候,就会对父亲的叙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我很惊讶电影如此巧妙且深刻地揭示出父子关系中这么多的复杂内涵,这种感觉,就像在七彩色之间,还找到了许多过度色彩。在这里,至少反映了三种内涵:
一是父亲把幻想的生活当成了真实的生活,这是一个人在表述自己生活时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观性角度,我们的任何叙述不都是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吗?我们不是经常把生活描述成自己任主角的生活吗?影片中的父亲可能在个性上,更带有一种自我标榜的特点,但应该说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一个人的特点,只不过影片把父亲的这种特点作了强化般的渲染。二是儿子自我意识觉醒后,必然以自我的中心代替父亲的中心,这时候,他会以一种局外人的立场观看父亲的生活,他必然会觉得他的父亲在生活中并不是叙述中的主角,这时候就要产生精神支柱的倒塌,从而形成了影片中的父子矛盾。三是儿子当对父亲的生活进行考证的时候,他让自己的视角顺从了父亲的生活道路,也就是走入到父亲的生活中去,这时候,他的倾斜的视角,因为另一个对父亲的视点的切入而发生了位移,这也就是影片中至关重要的珍妮弗讲述的父亲的高尚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第三者的视点,征服了儿子过去对父亲的偏见。
可以说影片就是在三个视点中,完成了叙述的过程。即第一个父亲的视点,由于是一种自视,所以这里父亲是英雄,第二个视点是儿子的视点,这里的父亲是一个狗熊(儿子觉醒的自我中心,压制了父亲的自我),第三个是第三者的视点,就是那个女人珍妮弗的视点,这一视点以一个超然的上帝的口吻,扭转了儿子的错误,从而回复到第一视点的父亲的形象,只不过这里要剔除掉父亲自我叙述中的夸大与渲染成份。
电影确立的这三个视点确实耐人寻味,也足以把父亲的形象揭示得丰满而有层次。视点在电影中的存在,其实并不新鲜,像《罗生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视点之间,只是独立的个体之间出于利益不同而导致的观看的不同,而在《大鱼》中,这三个视点之间完全地被“亲情”这个主题所串联起来,于是这三个视点是环环相扣,一圈套一圈的,把亲情分解得如此细腻而多层次,确实看出这个电影对父亲内涵解析的深刻程度。
2、美国精神何种体现?
好莱坞很多电影就是美国精神的传播者,《大鱼》这个电影从某种角度讲,就是讲述了好莱坞如何来塑造美国精神的。
影片中的父亲是夸大了生活的奇幻、夸大了曲折的情节、夸大的传奇的色彩,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中所习惯性使用的一样。
父亲的美国精神,影片十分有层次地表达出来。一是在表现这种美国精神来源时,就是父亲有一种对命运的自信。幼时女巫的预言,告知父亲的死法,所以,他能无视死亡,挺身而出,去直面超级巨人。二是在表现这种美国精神的特质时,就是父亲的不断开拓。幽灵镇是美好的,但无法阻挡父亲继续探索世界的脚步,想一想,美洲大陆的开发史,正是美国的先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求索精神所激发的。所以,父亲没有沉湎在幽灵镇的美好与浪漫中,坚决地走出去,进行他的探索世界之旅。三是在表现这种美国精神的具体行为时,就是父亲的从不言败。这突出表现在父亲追求母亲的那种过程中,从表面看,父亲一点不具有优势,而且开始的时候,败局已定,他已悻悻然离去了,但他突然又折回头,不择手段,感动了母亲的芳心。
大鱼的寓意,也在表述美国精神方面达到了神似的地步。马戏团老板对他说:你在小池塘里是条大鱼,可这是海洋,你会被淹没。按理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足长乐,小富即安,很有一点中国人的国民性,但父亲是美国精神的象征者,他决不会当一个小池塘里的大鱼,他要成为世界的大鱼,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闯荡天下。想想一战时期美国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一条大鱼,可以看出,电影里的父亲的所作所为与这个国家的这种不甘小池塘的大鱼而成为世界大洋里的一条大鱼是何等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说大鱼的象征,就是美国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在影片中的政府行为,直接就是美国利益的忠实代表。从飞机上落到朝鲜战场,志愿军与朝鲜军队尤如小丑一样,而父亲如入无人之境,宰杀中朝战士无数,更妙的是,他还代表着美国所具备的诱惑力。那两个双胞胎自觉自愿地被父亲所代表的美国光环所折服,自告奋勇地和父亲一起投奔美国。影片就是如此大言不惭且明目张胆地歌颂着美国精神的神奇力量。对比一下我国拍摄的抗美援朝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在自己电影中宣扬美国精神达到了一种毫不逊色我国电影的地步与程度。所以,这个电影自然无法在中国上映,而同时期的体现反战思想的《冷山》却可以作为大片被引进。
3、富有创新的“虚拟”叙述技巧。
电影从本质上,是一种虚拟的世界。传统电影,都是故意让电影反映真实,力求表明自己不是虚拟的,是真实生活的映射与反映。
发展到后来,与前面的这种真实映射论相反动的是,直接承认电影是虚拟的,是描写了不存在的事物。
影片中父亲的回忆段落,就是一种直言不讳地自称是虚拟的父亲的真实,所以,那里面的色彩带有一种非现实的夸张成份,情境同样是一种魔幻的色彩。实际上,这一段只不过是一种电影镜头对真实的再造与升华。电影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一种感觉,再把感觉放大成电影,使电影成为一种意念化了的感觉,再以这种感觉统帅电影的真实。这时电影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有意,大声宣称电影是主观的,虚拟的,不可信的。其实任何一部电影,不都是对生活的虚拟再现吗?但过去的那些所谓真实,都在拼命掩饰自己的虚拟,而一味地声称自己的真实,《大鱼》中高喊自己是虚拟的,的确显示出电影的一种诚意,一种不掩饰的诚意。
4、无法圆满的结尾,正显示出美国精神宣传中的虚伪。
父亲的自我炫耀与儿子的全盘否定,构成了电影前半部分的主体矛盾。谁是这一矛盾的裁定者?
珍妮弗出现了,这就是影片非常重要的关键段落,在珍妮弗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父亲是一个忠贞的父亲,摒弃了这位女性的示爱,而显示了美国电影中少见的拒爱于门外的男人的崇高品质。然而这一段回忆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事实上我们不能通过诱惑男人来证明男人的伟大,因为男人是经不起诱惑的。正像为了不听魔女的歌声,“特洛伊”的英雄们回国时必须把自己绑在船杆上。
但电影通过这个最危险的段落,刻划了父亲拒腐蚀,永不染,美国电影也显得力屈辞穷了,不得不把道德评价当成塑造人物的一个唯一的法码。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这个他者的叙述者就是准确的吗?可靠的吗?《罗生门》中几乎没有一个客观的观察者,同样,这时的珍妮弗的叙述成为儿子转变对父亲印象的重要转折点,但谁能证明珍妮弗的叙述就是公正的?
但电影显然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好这么强调着。于是,父子的对立与矛盾烟消云散,以前的芥蒂与不和也迎刃而解,电影终于简单化地走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正是这个结局,却是虚伪的,正像好莱坞塑造的美国精神中所透露出的虚伪一样。
好莱坞塑造美国精神时,以貌似第三者的中立角度进行表现,它的技术与叙述技巧,就像那个珍妮弗一样,是足以令人相信的,但很多情况下,这种叙述是虚伪的。当美国口口声声在世界推销它的价值观时,其实很多情况下,走到了它所标榜的反面。
正像《大鱼》中的这个关键性的叙述的无力一样,很多情况下,美国的自我宣扬,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认同,反而使更多的人们认清了这种虚伪。这正是这个电影在最后所给人的一种虚伪的感觉。
F. 怎样评价《大鱼》这部电影
《大鱼》影片不仅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幻想曲,更是抒情的家庭剧。与蒂姆·伯顿之前作品相比更情绪化,是视觉风格化的戏剧性故事,注重角色创造个人历史的愿望。这是关于爱的故事,包括彼此忠诚的爱情和最终弥平沟壑的亲情。影片同时也充满奇幻色彩,但并没有用很多电脑特技,多数超现实场景通过割裂银幕、缩小道具和运用灯光、角度、景深完成,并有经典的“抠像(Blue Screen)”技术。
G. 如何理解电影《大鱼》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渐渐明白父亲的平凡。父亲顶天立地的形象、他曾令我们深信不疑的那些言语,总会有动摇的一天。
影片《大鱼》,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关爱吹嘘的父亲的奇幻经历、儿子对父亲的“谎言”从难以忍受到理解的故事。
简介
在威尔出生那天,父亲爱德华以结婚戒指做饵,钓上了一条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大鱼,戒指却成了鱼腹中之物。父亲追着鱼从上游到下游,拿回戒指后,这戒指就成为了威尔最好的出生礼物。
很多年来,爱德华将这个故事讲给了形形色色的人听。好奇的小孩子们、威尔的新婚妻子甚至在威尔的婚礼上,他还在重复这个离奇的出生故事,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H. 《大鱼》这部奇幻电影你看懂了吗
《大鱼》影片不仅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幻想曲,更是抒情的家庭剧。与蒂姆·伯顿之前作品相比更情绪化,是视觉风格化的戏剧性故事,注重角色创造个人历史的愿望。这是关于爱的故事,包括彼此忠诚的爱情和最终弥平沟壑的亲情。影片同时也充满奇幻色彩,但并没有用很多电脑特技,多数超现实场景通过割裂银幕、缩小道具和运用灯光、角度、景深完成。
I. 影片《大鱼》里有哪三个隐喻怎样评价这部影片
美国的奇幻温馨电影《大鱼》没有像普通电影那样,通过爱德华成长的时间来讲述爱德华一生的童话经历,而是另辟蹊径,借爱德华儿子威尔的角度来呈现爱德华年轻时让人难以接受的人生经历。影片中,爱德华从儿子威尔小时候就坚持讲述自己绚丽多彩注定不平凡的人生。在爱德华的口述中,他的一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与众不同的,先是有惊无险的穿过层层阻碍“滑落在地”,童年又遇见了女巫,后来成年满怀热情的环游世界,一路上遇到的遭遇和结识的朋友更是古怪神奇。这样的奇幻的剧情设定注定了这部影片的不同价值和其中借“奇幻”情节,人物隐喻的各种道理。并通过爱德华和威尔变化微妙的父子情衍生出在这个似幻似真的社会里,勇气和信念是感受生活真谛的最好途径。
一个人愿意不愿意相信才是感受生活真谛和美好的勇气源泉。不要在乎他人的想法,即便周围糟糕,童话般的纯净心灵也会让你与众不同。这样的励志温暖电影果然是一种独特的记忆存在,细腻精巧,让人幸福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