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里空间结构的分析

电影里空间结构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01 02:55:30

『壹』 《都灵之马》电影时空分析

时间和空间自古就不仅仅被作为人的生存行动得以展开的客观媒介,而与人的意识直接关联,是人存在的本质。电影《都灵之马》中,在极简的形式中赋予了时空形而上、精神化的丰富内涵。

一、时间
1、影片时间呈现的形式特征
《都灵之马》的表现时间是六段式的六天,每一段的放映时间为20—40分钟不等,并采用超长长镜头和大量空镜头。这使它首先在结构上表现为重复,在节奏上表现为沉缓。
贝拉·塔尔在谈及此片的长镜头时曾说,“我们转向更加沉思的拍摄风格,一切都慢下来,重点是注意大量的细微之处,如时间、自然、动物……”[ 罗姣.贝拉·塔尔——拍电影是件苦差事[J].世界电影,2013(01):163-168.]我们知道,单位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同人的心理时间成正比,而由于剧情的情绪因素和人物动作进展速缓不同,观众观影感觉到的时间流逝亦会比实际消逝的时间快或慢。普多夫金“时间的特写”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凝神注视、细心研究并反复思考的时候,首先会在自己的感觉中改变实际的空间和时间的比例,他在自己的感觉中会把远处的东西拉近,会使迅速运动的东西减慢速度。”[ (苏)普多夫金,В.И.著;(苏)多林斯基编注;罗慧生等译.普多夫金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p129.]
导演正是通过同一事件的多次重复、通过对剧情的淡化、通过对同一事物长时间的凝视,实现了时间减速。而我认为这种减速的目的,是要给观众造成“长日漫漫”的心理压力感。塔可夫斯基认为,“决定电影节奏的不是剪辑片段的长度,而是流动在其中的时间紧张程度……我们把在镜头中延续不断的时间的张力或‘流动性’,称之为时间压力。如此一来,剪辑便可视为根据镜头内的时间压力,将其加以排列组合的方法。”[ (苏)塔可夫斯基著.雕刻时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p128.]影片的表现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缓慢、具体、凝视而陌生化的表现中,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多倍文字的容量的艺术效果和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其中,时间的流逝成为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生活死寂单调的本质带来难以忍受的重量。父女二人的一天仅仅由打水、喂马、吃土豆、发呆几件事情构成,然而我们在短暂的观影时间中,仿佛真实地经历了比一天还要漫长的时间。
在具体的时间呈现之外,这六天时间亦带有抽象的意指。在重复的每一天中被突出的不同的事件,象征性地归纳了人类生存历史中的各种苦难:日常生活的无聊、衰老的命运、和外族的冲突、资源的匮乏耗尽、丢失家园后的流亡、绝望中等待灭亡。正是通过这种抽象,影片得以通过有限的时间展现浩瀚无限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2、多重的时间
法国评论家雅克·朗西埃认为,《都灵之马》中有三种时间:将老马赶向死亡的时间,即万物走向死亡的时间;被人们改变的时间,即父女二人寻找新生活未果的时间;重复的时间,即父女二人一次次注视窗外的时间。[ Jacques Rancière.Bela Tarr,le temps d'apres[M].Paris:Capricci Editions, 2011,p86.]
这一观点指出了我们在生活中对同样的事件和“客观时间”所拥有的不同感受,也道出影片所雕塑的时间的立体形态:它不再局限于一种视点,而将不同状态和视点观察得到的时间结构凝聚与一个平面、一条线索上。
“重复的时间”是日常中最容易被感知的时间。如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说,“天堂里的生活,不象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烦。”日常的时间是一种永恒的循环,给人以无限延伸、重复更迭的秩序假象,遮蔽了将行到来的“死”的可能性,如海德格尔所说,是一种此在的沉沦。而当老马拒绝工作进食、井水枯竭等反常现象出现时,上帝的存在遭受质疑,“无限的时间”忽然坍缩为仅有的“六天”,死亡的压迫感突然而至,人被迫反思意义、试图作出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走向死亡的时间和可以被改变的时间才对意识显现出来。
而我认为影片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面的时间视点,那便是父女所感受到的时间、酒鬼所见的时间和吉普赛人观念中的时间。第二天酒鬼造访时,提到老人前一日才去过的“小镇”,说它已被毁灭成为废墟。影片在这里具有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味,“小镇”在一日之间毁灭,代表的是人在回顾历史时获得的视角。酒鬼是见证过人类末日的遗民,他所感受到的时间是已经终结的历史时间。而与之相对,吉普赛人的时间却刚刚开始,指向未来无限的征程。这两种时间观贸然闯进父女二人最后的生命时间中,在交错的共时性中营造了一个面向及其丰富的立体性瞬间,生命的含混和不确定性、人之何去何从的迷茫感由此彰显。
3、音乐营造的心理时间
音乐对于营造电影的心理时间的重要性似乎无需赘言,由于其和“绵延”相似的特性,它能轻易地作用于人的内在意识,产生难以言喻的意味。导演本人也十分看重音乐,“我们必须要找到最合适的音乐,这就是我在拍电影之前就需要音乐的原因,因为音乐也是主要角色之一。”[ 伊梅特·思维尼,李洋.宏大技巧消失在现实中——贝塔·塔尔访谈录[J].电影艺术,2016(01):109-113.]
影片由一首包含9个音轨的主题曲一以贯之。“配乐的重复与电影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电影表现的是我们生活的单调、表现日常的重复,所以重复的音乐强化了这个主题,就好像直到死去这音乐都不会停止。”[ 苏牧,梅峰.贝拉·塔尔的电影课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81-90.]音乐的主旋律由低沉的拉弦乐器奏出,悲怆地铺垫在穿衣、煮饭这样的简单动作中,凸显了电影沉思的特点和生活本质的沉重。

二、空间
1、影片空间的精神特质
在《论戏剧的诗性空间》中,顾春芳老师指出“诗性空间”的环境和空间应该有双重背景:物质性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建筑等)和精神性背景(文化心理、民风习俗、审美情趣等)[ 顾春芳.意象生成 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2016,p23.]。贝拉·塔尔在谈及自己电影的选景时亦说,“空间应当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罗姣.贝拉·塔尔——拍电影是件苦差事[J].世界电影,2013(01):163-168.]艺术化的空间内含着人的精神特质,构成极为重要的精神性布景。
《都灵之马》中的空间构成极简:一片荒原、一座木屋、一个马厩。屋外有一井、山坡上有一树,屋内有床、桌、窗、壁炉;环境直接决定了人物行动的单调重复。然而,这种精简,正暗示每一处空间构成都浓缩着丰富的内涵。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渲染出悲剧的基调。冬日,黄昏,枯树,荒野,老人老马风沙中独行,展开一幅末日景象。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大自然往往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说,“风景是主要角色之一。风景有它的面孔。”[ 伊梅特·思维尼,李洋.宏大技巧消失在现实中——贝塔·塔尔访谈录[J].电影艺术,2016(01):109-113.]“匈牙利每逢秋天,天气变差,经常下雨刮风。如果一个人住在郊区,他会经常穿雨靴,他要在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中工作、抗争。”[ 贝拉·塔尔,苏牧.土地——贝拉·塔尔访谈[J].电影艺术,2016(04):60-66.]影片所要表现的正是人类的苦难和脆弱,因此,导演必然把场景还原到人类最质朴也是最终极的生存环境之中。布景是用房屋拆下的旧石头、带有时间感的旧木头、过时的家具搭建的,直升机卷起画面中不息的风暴——一切都力图呈现一种原始粗砺的面貌,也侧面反应了主人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
荒原,是孤立于人类社会的地域;在马罢工以后,主人公更几乎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被人群的世界遗忘、被自然的风暴围困。从这个角度看,导演所想展现的人类本质带有几分自然主义的色彩,是孤独的个体而非群体本位的人。然而,他依然保留了“父女”这一层人与人的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年轻女孩要留在一个傻傻的残疾老男人旁边?……如果他们之间有父亲和女儿的关系,女孩才能够保持对父亲有责任感……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苏牧,梅峰.贝拉·塔尔的电影课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81-90.]在这种略显张力的设计之中,隐含着导演对于人的先天规定性的某种理解。
与人的这种孤立状态相呼应的是马的完全孤独。导演一开始让我们从外部看到人屡次把马赶进陋隘的马厩,把门闩上,一切看似自然轻淡。而在第三天里,有一个从内部展现马厩环境的长镜头:女儿再次把门闩上后,屋内一片黑暗,认定了死亡的老马一动不动地沉默着。这样一个空间中,马先行一步的衰亡、孤独、绝食、被囚困于黑暗,既是对主人公命运的预示,亦是对人的存在的隐喻。
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狂风,象征着自然中外在于人的神秘主宰力量。在这种绝对的力量之下,人类的本质就是寻找一个栖身之处,为饱腹生存而劳作。女儿打水归来的路中,风使得长发把她整个脸都裹了起来,我们可以想象人在视野、呼吸受阻之下的不安,但劳作中的女儿没有多余的手去照顾头发,只能咬牙前行。在这种与自然的对抗中,人一方面因其坚韧而维持着尊严,另一方面显得渺小、狼狈。但,这种自然力量的肆虐和抗争关系的存在,毕竟还孕育着某种生机;而当最后的夜晚来临,一切都在逐渐减损、消失,直至风也停下来的时候,世界就彻底被死亡侵占了。
2、影片空间的意象构成
空间影响着影片审美意象的形成。片中的门窗、风、山坡上的树乃至土地,都是意象化的空间构成元素。
门和窗在电影中经常被用来构筑新的空间、制造层次和变化。在本片中,“门”作为空间的过渡元素分出屋子内、外,使外面的暴劣环境与屋内相对平和环境形成对比。女儿每回打完水或照看完马回来,都以一个匆促有力的动作关上门,强调了由“门”所隔绝出来的这个狭小空间——“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而与门的隔绝作用不同,“窗”则把屋内和屋外的广阔背景连通起来,构建了开放性的画外空间。许多镜头中,当人物在前景中景中活动时,后景中都可隐约看到窗外狂风卷枯叶的情景,暗示着来自外界环境的威胁和压迫始终存在。
影片中“窗”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把属于彼处的空间通过一个“画框”拉近,使得呈现在窗框中的景象与此处狭小空间内的人物产生了联系,人物处在更广阔的息会环境中。

这种关系下,屋内的人对透过窗户所得的外面世界总是一种“向往”的态度。然而一开始,父女俩轮流坐在窗前凝望,导演并未展示他们所看的是什么,而着重表现他们等待时凝固静寂的姿态,这说明被向往的事物是缺失的或至少是模糊不清的——这种无目的的等待,正象征着人生中的无聊。而后来,窗外除了狂风枯叶,反复出现了山坡上一棵独立的树,这说明人的期望出现了。
而所期望的正是树和山坡背后那个世界。这里,导演又利用了“山坡”的遮蔽作用,造成人物和观众对未知空间的想象和期待。山的这边和那边,也是文学中常用的关于“此岸”和“彼岸”的象征,是一种“故乡—异乡”原型。在等待与期望的凝视中,借助“窗”这一意象,人与山坡、人与树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行走可达的距离,空间派生出了心理的维度:当下环境已经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人意识到必须出走,然而向往的彼岸充满不确定性;人一方面意识到生活的沉沦和无意义,一方面由于惰性和脆弱的本性无法超越。
在父女企图迁逃又折返的固定机位变焦距镜头中,树和山坡被放到最大时,似乎彼岸近在咫尺、能够抵达。不过正如导演说,“这个镜头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无路可逃。”“如果一个人要逃离某地却没有任何目的或是方向,而且他可去的地方与他逃离的地方并无差异,这种逃离毫无意义。父亲和女儿翻过山看到那边的世界,那个世界与原有的世界没有区别,失去了逃离的意义,所以就回来了。”[ 苏牧,梅峰.贝拉·塔尔的电影课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81-90.]在这里,“山坡”隐喻的已不是局部的生存环境,而是整个世界的无处可逃——“我觉得任何地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无论身在何处,人的内心是永恒的。无法比较哪个地方更好,因为这个世界就是由人类创造的。”[ 同上.]

逃离失败后,影片第一次从窗户外部拍摄坐在窗前的人。与从内向外所见的广阔景象不同,这一角度仅见屋内黑洞洞的逼仄的背景,与女儿惨白死寂的脸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如果说由内向外的凝望表现着期待和可能,那么从外向内的审视则表现着可能的幻灭、挣脱的失败。这个逐渐逼近的镜头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人被“软禁”在窗户背后,正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里,导演同样通过酒鬼和吉普赛人,赋予“山坡后的彼岸”层次更丰富的内涵。酒鬼是提前遭受了家园毁灭的流浪者,女儿透过窗户目送,看到他似乎正在走向山坡的方向——不相信上帝的酒鬼应必然相信,将往之地与之前所来的地方总是一样糟糕。但这个镜头里,导演有意大段呈现了他走路的样子:他把酒一饮而尽,先稳住脚跟,然后拄着拐杖一步步稳健向前。“走路”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亦经常被表现,因为他认为,“人们走路的时候能够体现一种力量”[ 贝拉·塔尔,苏牧.土地——贝拉·塔尔访谈[J].电影艺术,2016(04):60-66.]。酒鬼的脚步中,似乎也透露着这样一种力量。吉普赛人亦是没有信仰习惯于流浪的族群,相反地,他们从山坡后面来到,扬言要征服此地——在他们看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世界的任何一处似乎都是同样地好;然而其马车的轻浮不稳和他们狂欢的神情,是否表达了这只是以乐观遮掩的另一种消极与价值虚无?
离开没有意义,呆在原地也没有意义,则果真一切虚无吗?从导演对力量感的凸显看来,我们尚有余地。而与这种力量感相呼应的,正是山坡上的那棵树——那棵树也正是导演选择在此取景的原因,“它生长在那里显得特别美,这给我带来了灵感。”[ 同上.]
树在影片中一直处于远景的状态,显然是无法企及的、作为超越的意象存在着。它屹立于此岸与彼岸的分界线上,但不属于此岸亦不属于彼岸,而是构筑了影片象征空间的第三个维度——一个纵向的超越的维度。它正仿佛尼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描述的“山上之树”:“这棵树孤零零地耸立在这座山上面;它必将成长为非常高耸,能够超越人类和动物的参天大树。”“如果它想说话,那么它所说的话,没有任何人能够听得懂,因为它长得实在是太高了。”“现在,它一直都在等待、等待——它究竟在等待什么呢?它所生活的地方太过于接近天空中的云朵了,难道它是在等待天空中的第一道闪电?”树实质分出的,是 “超人” 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当它作为期望的对象出现在窗前时,人隐约受到了它的感召,却难以摆脱日常的沉沦、超越苦难和死亡进入它所指示的地域。
如顾春芳老师所说,“艺术是一种将超越建立在此岸世界的智慧和力量”,“诗性空间的创构正是人类追求‘精神超越’和‘诗意栖居’的在世呈现。艺术最根本的问题是对生命的此岸和彼岸问题的觉悟,是对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真相的终极体验和认知。如果这种终极性是不可言说的,艺术就是对这种不可言说的言说。”[ 顾春芳.意象生成 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2016,p31.]《都灵之马》中这棵优美的树,便是影片从有限到无限、从可言说到不可言说的跨越,辟立出一个诗意盎然的意境时空。
3、光影和声音对空间的塑造
光影和声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空间的感知,这是因为一定结构的物质空间产生的光影有特定的造型和质感、声音具有特定的音色和混响。因此,反过来通过对光影和声音的运用,导演得以强调空间的某些特质。
《都灵之马》在用光上似乎有意借鉴了西方古典油画,它并没有完全遵循叙事时空上光线的统一,在许多场景中用了高光对细节加以刻画。在父女二人一起点灯、吃土豆、凝望窗外的场景中,人物面容的方向都得到强调,而身后大片空间却很暗。这一方面凸出了人物面容雕塑般的质感,给人肃穆、沉思、悲剧的感受;另一方面,那个如影随形的黑暗空间营造了一种缺失感——上帝的缺席,指向虚无。在最后一天吃土豆的构图里,这种意味尤其得到凸显。对称构图,父女二人相对坐在桌边,桌面的纵深透视被拉伸强化,而在桌面的尽头、画面的深处是厚重的黑暗。顾春芳老师指出,在中世纪的圣像画中,处于这一位置的往往是耶稣。此外,吃土豆的场景中以高光凸显煤油灯下的土豆作为劳作和生存的目的,形式内容上都很像梵高《吃土豆的人》,在内涵上亦有对画作的嫁接。

影片在声音的处理上亦颇具匠心。音效上,时而是完全的静默,时而有意选择关键的声音放大突出。房屋内的风声屡屡引人注意,这一种类似哀鸣的气流声,显然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混音。它是影片画外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在通感的作用和电影的视听联觉性下,画外空间通过声音变得可感而获得结构。正是屋内的风声,让人感受到其所穿行过的旷野一般的空寂感,凸显着艰苦生存环境的始终伴随,强化了人物无助凄怆的心情。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空间的完整结构是由声音再现的,正如劳逊所说,“声音能赋予空间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 (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p353.]

此外,时间和空间,本质上是互相交融的;而这往往体现为空间中往往蕴含着某种时间感。比如,空间上的广能让人联想到时间的广、特定的空间寄寓着人的历史感受。从这个角度上说,优秀的电影也许就是在人为可控的空间中实现对时间的控制和塑造,借由对时、空的呈现,通达宇宙生命中终极性的命题。侯孝贤说“到了最后才渐渐明白,电影其实就是某种情感时间和空间的凝结。”[ 朱天文著.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电影记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p293.]当电影的情节事件淡去,人物也淡去后,“主角索性是时间、空间,沧桑也不兴叹了。”[ 同上,p321.]

『贰』 请教:电影的空间 和 建筑的空间 有什么不同点

我觉得这个不能这么说心理和物理的区别。建筑设计就是设计空间,表观是一些几何空间,但是却通过这这结构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觉,同样产生心理的设计者想要取得的效果。电影的空间,我不太清楚,可以说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对心理的触动,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观念,而建筑则是潜移默化地产生间接的心理作用。以上全属个人观点。

『叁』 影视时空结构

随着电影和电视媒介的延伸,影视艺术的高度发
展,五彩斑斓的影视艺术手段层出不穷,不仅出现了
许多新的手法,如数字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而且对
一些经典的手法也在不断地赋予新的涵义,如最早也
是最经典的蒙太奇手法,这些手法的不断创新为绚丽
的影视舞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纪末期,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
(那时候还没有电视),这是个使电影产生飞跃的手
法。蒙太奇最初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魅力。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他的
经典著作《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开篇语就
是这么一句话—“电影艺术就是蒙太奇,’a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哟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
意为构成、装配。蒙太奇是一种影视创作的叙述手段
和表现手段,它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或
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排列、
组合起来,用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影视人物。因此,凭借
蒙太奇的作用,影视作品享有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
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这一手法在当今的影视创作中得到极大地推广,并延伸到了
影视创作的思维领域。
下面是普多夫金引用的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
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组合方法,就会产生
不同的效果
镜头一,一个人在笑。
镜头二,一把手枪直指着。
镜头三,同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通过上述顺序组接起来镜头,使观众感到的是主人公的
怯懦和惶恐。
下面我们改变一下这三个镜头的顺序
镜头一,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镜头二,一把手枪直指着。
镜头三,同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了主人公是一个勇敢的人。
普多夫金非常重视这种顺序的调整,他甚至因而认为单个
的镜头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另一位著名的蒙太奇大
师、苏联的电影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
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
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最为重要的是它导致
了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合并。因为这
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
从现代意义上看,影视艺术中蒙太奇的涵义不仅包括
传统的将许多拍摄下来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技巧手段,而且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于影视创作的观念之中,它贯穿于
从构思、选材直至制作的全过程,是影视艺术构成形式和
方法的综合,也是创作者从高层次把握创作风格和运用创
作技巧的出发点。
传统意义上的蒙太奇主要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
据此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第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种主
要用以表意。
叙事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
视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叙述故事
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
果关系来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
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
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①平行蒙太奇这种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
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或者称为故事情节的主
线和副线并列表现,
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
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格里菲斯、希区柯克
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
蒙太奇的大师。平行
蒙太奇得到广泛的应
用,首先因为用它处
理剧情,可以简化过
程,节省画面篇幅,增
大影视作品容量和表
达空间,加强影片的
节奏其次,由于这种
手法是几条线索的平行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
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创作者用
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
节奏,扣人心弦。
②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
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
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其他的线索,各条线索之间相
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
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是掌握观众
情绪的极为有力的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
造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
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
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③重复蒙太奇: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
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达到着重强调的作用,给观众
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如《战舰波将金
号》中的夹鼻眼镜和那面象征革命的红旗,都曾在影片中重
复出现,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④连续蒙太奇这种蒙太奇不像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
太奇有许多线索,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或一个连贯
动作的连续出现为主要内容,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
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在影视作品的
开头和结尾,能够使影视作品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极易
为观众所接受。但由于该手法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
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相互
关系,不利于概括,易造成拖沓冗长的印象,产生平铺直叙
之感。因此,在一部影视作品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
交叉蒙太奇混合使用,相辅相成。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序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
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
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
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维活动。
①抒情蒙太奇抒情蒙太奇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
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让。米
特里指出:它的本意既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的渲染,并
且更偏重于后者。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
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的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
特征。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感受到的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
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如
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和马尔蒂诺夫相爱了,
马尔蒂诺夫试探地问她是否永远等待他,她一往深情地答道
“永远!”紧接着画面中切入两个盛开的花枝的镜头,它本与
剧情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恰当地抒发了作者与人物的情感。
②心理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
段,它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
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闪念、幻
觉、遐想、思索等思维活动。这种蒙太奇在剪接技巧上多用
交叉穿插等手法,其特点是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叙述
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
观性。
③隐喻蒙太奇: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的类比,
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影视创作者的某种寓意。这种手法往往将
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凸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
领会创作者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如普多夫金在
《母亲》‘片中将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与春天冰河水解冻的镜
头组接在一起,用以比喻革命运动势不可挡。隐喻蒙太奇将
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往往具有强烈
的情绪感染力。不过,运用这种手法应当谨慎,隐喻与叙述
应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牵强以及晦涩难懂。
④对比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
即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
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或形式如景别大小、色彩冷暖、
声音强弱、动静等)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
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理性蒙太奇
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
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环的连贯性叙事表情
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
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
是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类蒙太奇是苏联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爱森斯坦创立,主要包含
①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给杂耍蒙太奇的定义是,杂
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其间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把导演打
算传达给观众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观众进入引起
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以造成情感的冲击。这
种手法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
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与表现蒙太奇相比,这是一种更注
重理性、更抽象的蒙太奇形式。为了表达某种抽象的理性观
念,往往硬摇进某些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的镜头。譬如,影片
《十月》中表现孟什维克代表居心区测的发言时,插入了弹竖
琴的手的镜头,以说明其“老调重弹,迷惑听众”。对于爱森
斯坦来说,蒙太奇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不限于造成艺术效果的
特殊方式,而是表达意图的风格、传输思想的方式:通过两
个镜头的撞击确立一个思想或一系列思想,造成一种情感状
态,尔后,借助这种被激发起来的情感,使观众对创作者打
算传输给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这样,观众不由自主地卷入
这个过程中,心甘情愿地去附和这一过程的总的倾向、总的
含义。这就是这位伟大导演的原则。192&`以后,爱森斯坦
进一步把杂耍蒙太奇推进分电影辩证形式”,以视觉形象的
象征性和内在含义的逻辑性为根本,而忽略了被表现的内容,
以至陷入纯理论的迷津,同时也带来创作的失误。后人吸取
了他的教训,现代影视创作中杂耍蒙太奇的使用则较为慎重。
②反射蒙太奇它不像杂耍蒙太奇那样为表达抽象概
念随意生硬地插入与剧情内容毫无相关的象征画面,而是所
描述的事物和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同处一个空间,它们互为依
存:或是为了与该事件形成对照,或是为了确定组接在一起
的事物之间的反应,或是为了通过引起联想,揭示剧情中包
含的类似事件,以此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和意识。譬如,《十月》
中,克伦斯基在部长们簇拥下来到冬宫,一个仰拍镜头表现
他头顶上方的一根画柱,柱头上有一个雕饰,它仿佛是罩在
克伦斯基头上的光环,使独裁者显得无上尊荣。这个镜头之
所以不显得生硬,是因为爱森斯坦利用的是实实在在的布景
中的一个雕饰,是存在于真实的戏剧空间中的一件实物。
③思想蒙太奇:这是维尔托夫创造的,方法是利用新
闻影片中的文献资料重新加工、编排来表达一个思想。这种
蒙太奇形式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因为它只表现一系列思想和
被理智所激发的情感。观众冷眼旁观,在银幕和他们之间造
成一定的“间离效果”,其参与完全是理性的。罗姆导演的《普
通法西斯》是典型之作。
而蒙太奇思维是近些年提出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它是
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影视作品
中蒙太奇所建立起来的镜头之间分割与组合的关系,即不同
元素或镜头之间分离与交叉的关系,最终之所以能够通过分
析与综合的知觉作用,必须依赖充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作用
才能够得以实现。
蒙太奇思维就是影视创作者通过影视作品使观众联想或
想象,从而引起观众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的思维活
动,正是这一重要的思维活动,架设起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
头、画面之间的心理桥梁,用以沟通画面之间的联系。它通
过引起回忆和启迪想象,在影视作品放映过程中,诱导观众
对蒙太奇结构实现从分析到综合、从部分到整体的自觉的艺
术思维活动。按照创作者的意图,蒙太奇手法中不同镜头之
间的关系,可以使观众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想象,我们可以将
其大致分为类似蒙太奇思维、对比蒙太奇思维、接近蒙太奇
思维三种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视
创作者才能使用蒙太奇思维进行构思和加工,用有限镜头的
组合效果把观众带进无限的影视世界。这一点往往不被人所
注意,其实,正是这一点展现了创作者的功力所在。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蒙太奇思维方式。
①类比蒙太奇思维这类思维方式是在镜头或镜头组
之间采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现相似的内容,使影视作品的观
众会产生类似情景的思维活动。比如,《生死恋》中在大公假
期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就是两个人就要走进结婚礼堂的时候,
通过两个人的信件(这里实际上还应用了声音和画面的混合
蒙太奇:声音是一个人在读对方的来信,画面却是自己在奔
跑。),通过两个人画面上的奔跑,使观众联想到两个人就要
见面,就要走出思念的漫漫苦痛,已经开始提前感受
幸福,当观众为主人公感到幸福时,这一创作思维也
就成功了。而在《末代皇帝》里面,当慈禧对小溥仪
说“我立你为嗣皇帝,继承大清的皇帝。你……就要
成为天子了。”之后便停止了呼吸,就在这时,影片将
两个特写镜头组接在一起,一个是小溥仪把手指放在
嘴里注视慈禧,另一个则是有一双手把夜明珠塞入慈
禧半张的嘴里。这种镜头组合,把充满着童真却要踏
上皇位的小溥仪和已经走进坟墓的慈禧连接在一起,
正是象征着小溥仪又将步入新的历史轮回。此类蒙太
奇思维通过简单的镜头表现了难以表达的深意。
②对比蒙太奇思维: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
其镜头素材或片断之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呈现出对立
状态,从相反的角度表现相同的主题,并且使主题给
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黄土地》中,前一
个镜头是夜间一只男人的黑手揭开红盖头,露出翠巧惊恐的
脸,她怀着难以表达的恐惧无声地向后退去,紧接着的镜头
是以蔚蓝的天空为衬底的撞击着的大拔,延安的庄稼汉们跳
跃着敲击大拔,鼓起嘴巴吹着琐呐和腾跃着打着腰鼓的奔放
欢腾场面,形成黑暗与光明、无声与喧腾、压抑与奔放、痛
苦与欢乐的鲜明对比,令人思索封建与反封建的两种文化、
两种制度、两种命运的反差。
③接近蒙太奇思维:影视创作者通过同一、同时或相
继成立的剧情将空间、时间相接近的镜头连贯起来,从而引
导观众联想,并思忖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鬼婆》里面
狂奔的少妇和随狂风摇荡的芦苇,在同一空间上使人想到放
纵的欲望和急切的心情。同样在《摩登时代》开始的镜头里,
先是羊群拥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挤着走进
工厂,形式接近,行为接近,给人一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
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变态的深深思索。卓
别林自己评论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即批评我
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中发展而来的。
总而言之,现代蒙太奇的应用,给影视创作注进了无尽
的生气和活力,使平常的画面组合成无穷的具有深刻内涵的
影视作品,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影视创作中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是电影历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更是电
视创作必须借鉴的重要手法。此外,蒙太奇也指各种音响综
合起来以达到艺术表现目的的方法。蒙太奇在音响效果方面
同样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把各种音响效果综合起来以达到创
作者所要求表现的艺术目的,这一点本文不再讨论了。
参考文献
①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
委会编著.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张弓.汪洋编著.动漫艺术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
出版社
④杨田村编著.电视剧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肆』 在电影中如何分析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以及空白呢摄像

总的原则是:突出主体,烘托气氛,和谐画面,比例适当。

  1. 主体:是摄影师用以表达主体思想的主要形象,是画面的结构重心。照片中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

  2. 即可以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是一个故事情节。突出主体是摄影构图的重要也是首要任务。

  3. 2.陪体:是摄影师用来烘托,陪衬,辅助主体来表达内容的形象。陪体要为主体起很好的说明,引荐,美化作用。通过陪体也可以更深入地阐述主体。但陪体只能起陪衬的作用,拍摄者在选择陪体,安排陪体的时候,不能喧宾夺主,因为我们要强调的是主体,所以除了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

  4. 3.背景:是指在处于主体后面,衬托主体的景物。背景的主要作用在于说明主体所处的环境,突出主体形象,丰富主体的内涵。背景与配体一样,不可以抢眼过主体,只可以作陪衬,烘托主体的配角,否则我们就无法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5. 4.前景: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主体起烘托作用的景物。有效的利用前景强画面的空间感,并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6. 5.空白:是照片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出了实体对象以外,起衬托作用的其他部分。它虽然不是实体,但可以沟通画面上的各个对象,帮主拍摄者表达情感。很好的运用画面的空白可以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创造画面的意境。

『伍』 如何进行影片分析——主题 结构 人物 场景 景别 空间 机位 光线 影调 对话

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 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 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 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们所感受。感悟到的东西。要反复地、深入地分析这种理解和感受,解释出对主题的认识、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题不搞清楚,分析就无法透彻。 关于影片主题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阅读、段落拉片。同学间讨论和分析写作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 二 结 构 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 二.剧作结构分析: 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 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n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 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 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 三 人 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 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 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 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 四 场 景 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 场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现代电影的场景,可以是现实空间环境,也可以是非现实空间环境,但是,这两种场景的存在,都要求要体现和反映剧本中规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场景存在的方式和种类,大体上可以划分成如下六种: 1) 内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 的时机。 3)实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 4)场地外景一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 6)计算机模拟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 现代电影中,电影场景的构成有如下的几种特点: 1) 影片的银幕空间是由多种类型的场景以不同的顺序和方式组成的。 2) 同一场景内,可以开展和表现一场戏,也可以开展、表现多场戏。 3) 一场戏可以在一组场景或多组场景中展开。 4) 影片中的场景的视觉效果,参与影片的叙事和造型,从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5) 场景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6) 影片的构成上,场景交替变化、交替运用越来越频繁。 7)刀特技合成,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广泛。 8)影片中的场景在视觉造型和视觉风格上越来越影响和决定影片的风格。 电影场景,首先是一个空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影片某一个段落的人物、叙事、动作对话的构成与处理。场景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例如:操场(街道、河边、厨房、卫生间、车内。影片中的场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没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区的别墅,严格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场景,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室内的戏和室外的戏,我们在拍摄和表述上往往又分为两个不同的场景。 电影场景其次有一个时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这个场景所表达的叙事、动作的时间关系。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就影片叙事而言,换镜头就是隔时间;换场景就是换时间Z换场景就是换空间。 通过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影中场景的选择、利用、排列、构成,会影响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场景的选择和具体的运用,在宏观上就决定了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造型风格。我们常常讲: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内景利于影片的光线运用;实景利于 影片的空间表达。外景出意境,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2)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电影中外景的出,现,无论场次的长短、多少,都会在影片中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规模。感觉和效果。而在内景的拍摄中,我们会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感觉,显得影片空间变化较多,但不完整。 3)场景制约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中外景的应用,使得人物的表达更为有环境依据,使人物在叙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内景的应用,优化了摄影的造型 元素,在视觉上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人物的戏的表现。 4)场景关系影片的影调构成:由于影片中场景的有意 识、无意识的变化,影片中的地调关系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构成影片的不同场景的不同的初调效果。 5)场是决定一段叙事情节的完整: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以清晰、明确地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叙事情节,也可以仅仅是表达叙事情节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场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场戏,是一个表述性的语言,是一个实际增节的称呼,更是一个独立的事件的表达方式。实际增况往往是;一场戏有可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几个场景中完成。 由于电厂中场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们在选择场景的时候要特别地道憧和准确。 根据我们对现代电影的分析,电影中的场景构成方式越来越灵活,场景的数量越来越丰富,这样,有利于影片的叙事,有利于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于影片的风格表达。因此,电影场景的运用规律是我们要进行细化分析的东西。 --------------------------------------------------------- 五 景 别 电影的景别,是一个电影镜头和画面的视党形式的表述语言。表面上是一个造型元素,实际上是一个教事的手段。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电影景别的划分大体上有如下的几种形式;l)大远景,2)远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对近景,8)特写,9)大特写。 电影中的景别,是影片视觉效果、导演语言风格的外在形式之。决定影片风格,决定叙事风格,决定视党风格,决定导演风格。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是别的把握重点是在于全片,而不在于具体的某一个镜头。分析的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影片全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景别为主?在影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片的风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场景中重要的人物对话镜头是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为主?镜头景别变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推动有什么样的帮助? 3.电影场景中的内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外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这两种景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特别是要分析景别分别在外景和内景当中对于人物、叙事、对 话、动作的表现和表达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每一个场景的开始的镜头和结束的镜头的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镜头剪接中景别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5.全片中,镜头画面的景别的变化幅度是什么?对影片的节奏有什么样的影响?景别的这种变化对影片的叙事有什么样的帮助? 6.分析在动作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镜头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形式? 7.景别的运用以及最终画面完成的效果对于影片的风格有什么样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别运用,对于画面的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9.分析景别的应用对于环境的气氛,空间的表达,场景有什么样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别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的表达。我们看到的影片,有的时候,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个特定的景别,在有些情况下,不同的景别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叙 事内容、不同的情绪要求、不同的动作表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电影的景别对影片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 六 空 间 在理论的分析中,电影的空间是一个不太具体的概念。 同时,电影的空间又是一个表述的整体概念,它不能离开影片的叙事和影片的主题电影的空间在影片拍摄的表述上是一个虚词,在影片拍摄完成的理论分析上是一个形容词。 但是,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往往在我们认识电影的过程中,电影的空间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广泛,不太具体的甚至是模糊的概念。 我们对电影空间的这种感觉一般来自于我们的生存观念。那么,电影的空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1.电影载体空间的明确性。也是我们说的银幕的二维 空间。电影的银幕空间是有限的,平面的,具体的。我们所看到的空间关系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关系上构成的。 2. 电影表现空间的假定性。我们所看到的银幕的三维空间是一种假定性的三维空间。电影是利用光学的、色彩的、影调的给我们创造一个生理(眼睛)感受是具体的,心理(大 脑)感受是假空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效果。 3.电影感觉空间的综合性。我们对电影空间的感觉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感觉懂得过程。即是银幕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幻觉的;既是平面的,又是三维的;既是表现的,又是再现的。 4.电影画内空间的现实性与画外空间的想象性。电影是用画内有限的空间布局,表达画外的无限空间关系。我们常常是用局部的、不完整的画内空间去表达画外整体的空间 关系,缝合观众心理的想象。 我们在分析电影空间的过程中,就要分析如下的一些问题: 二.影片中主要的空间构成是否参与影片的叙事与造型? 电影中的空间存在,一般的情况是作为事件发生的环境来帮助影片完成叙事。电影的空间既是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又是推动事件发展的主要载体。 例如:影片《红高粱》中,高粱地成为了影片中我爷爷和我奶奶情感宣泄的重要环境依据。场景的空间表达了人物,反映了性格,影片的空间直接作为一种叙事元素和造型元素,成为影片的视觉主体和审美主体。 2.影片中主要空间的跳跃是否构成巨大的对比关系? 美国影片《勇敢的心》中,英国苏格兰的地域风光和古代封闭式的城堡,这两个场景的交替,形成了巨大的空间对比,也形成了巨大的气氛对比,对影片的叙事和风格起到了极大 的作用。 3.影片的空间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电影中的空间既是主题的载体,又是叙事的环境;既是影片的视党风格,又是影片的造型风格;所以,电影中的空间有很大的表现性和象征意义。 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宅院内的红色灯笼和黑色灯笼成为了人物生活的方式和人物命运的象征,封闭、灰色的宅院,作为一种环境,作为一种象征,作为一种风格,作为一种影片的故事和造型元素,独立的在影片中发挥作用。 4.电影空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 现代电影当中,电影的空间象征与表现形式大多是两种存在形式: 1)一个是影片的整体空间象征。利用影片中所选择的主要场景,从形象的角度象征呼应影片的主题。 2)一个是影片的局部空间象征。利用影片中某一非常有特点的场景,从特定环田的角度表达人物或者情节。 影片的创作者大多用这两种方法帮助深化影片的立意。 例如:影片(黄土地》中运用大量的外景中土地、黄河、窑洞、整体的空间关系象征,来达到影片中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传统风格的反思。 例如:影片《红高梁》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的高粱地野合的一场戏,高粱地的具体场景空间则暗示了人类生命的崇高与人性的伟大。 例如:影片《菊豆》中,运用封闭的染坊内景局部的空间关系象征,来表现染坊的兴旺与发达,来表现一个家族生命的衰败和伦理、道德的衰败。 例如:美国影片的《全金用外壳》中,海军陆战队兵营中士兵的卫生间,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局部空间关系象征不但很好地表现了几个士兵在人性压抑、军队压抑、环境压抑下的精神扭曲,也表现了士兵不满军队体系中军官的作风而枪杀军曹的震惊事件。 5.影片空间的表达与表现是否有独特的视觉造型特征? 影片的环境空间除了完成影片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之外,还有独特的视觉造型特征。 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从画面的祝党造型特征上,表达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的家族和礼教对人的摧残。 例如:影片《菊豆》前半部分空间环境的开阔表现和处理,影片后

『陆』 电影空间营造的技巧有哪些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像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

包括:
一、环境的空间营造
一部影视作品的空间营造应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感的空间构架,如影片《金色池塘》的外景环境造型,一所座落在湖滨的别墅,风和日丽,绿林清幽,景色迷人。湖面流荡着金色的阳光,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富有地域特征。这一环境的选择。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老年人应该怎样面对新生活的问题,是向生活举手投降,还是与生活进行抗争,振作起精神,面对死亡与之挑战。

二、空间的再现
影视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首先是造型的,以艺术的造型贯穿在它的自始至终。那么在造型中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在这方面,先驱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与理论,如影片《小兵张嘎》中的一场戏,伪装成汉奸模样的罗金保带着嘎子走进院落,他们钻进葡萄树下。然后曲里拐弯走到小栅里。罗金保挪开堵在门上的一捆草,从一道门钻进去,他们爬上房顶,再从梯子爬到另一个院落里……这一连串的运动镜头既揭示了当年神出鬼没的抗日游击队的一种神秘传奇感,又较好地再现了一种空间的真实感。

三、空间表现
画面并不只是以再现真实的空间为目的。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情绪,为了创造内心的视觉意象,还有意地利用各种技巧改变人们对真实空间的印象,进行空间的变形,压缩多重空间的画面组合。来达到空间的表现性目的,空间变形拥有着很大的表现性和情绪意蕴。如影片《黄土地》中曾多次以画面展现翠巧在河边担着水桶向画面走过来。通过长焦镜头对空间的压缩,使人感到翠巧身后始终充满了黄河之水,感到黄河的温暖柔和以及她对翠巧的宠爱与主宰,使人物深深嵌入了黄河之中。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之外的存在和空间之外的存在,同样是极大荒唐”。因此,影视空间和时间并存就如天秤中的砝码,应使两者配重同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发挥出强大的震撼力。

『柒』 如何分析影片结构

写影评分三个部分.第一写介绍你要写的影片导演.演员.主要剧情和表达的思想主题.
第二
再从影片的角度去分析影片好在哪里.
可以从镜头的运用.电影画面.色彩.人物形象的述造等等.
最后再对影片进行总结.
我建议你写之前把电影看三遍以上.不然你看不懂导演的拍摄意图.
我先给你一个示范吧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
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
电影寻枪影评
影片评价
《寻枪》剧情曲折,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是陆川编剧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前后历时三年才最终完成。作为一名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导演,他对电影的理解使该片整体风格给人一种好莱坞影片的感觉,而该片在视觉语言上颇有新意,展现给观众一个古风犹存的边陲小镇,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著名演员姜文的参与是该片的一大看点,并且他在此片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
凡一平的《寻枪记》完成于1998年春天,发表在1999年《十月》第四期,后由青年导演陆川改编成了剧本并导演拍摄。电影讲述了小镇警察马山突然发现枪不见了,他不得已报告了所长,丢枪事件震惊了公安局,也震惊了小镇。此时马山嫁到广州的前女友李小萌回来了,而且和当地的一个造假酒的有钱人周小刚同居。在马山寻枪的过程中,李小萌被这把枪打死了。于是马山明白了有人要用这把枪杀周小刚,便扮成周引来了偷枪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他偷枪是为了报周小刚造假酒毒死他家人之仇。枪找到了,马山最终以身殉枪。
导演陆川一再强调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寻找:警察马山寻找丢失的枪,马山的妻子寻找丢失的激情,马山的儿子寻找男女性征的启蒙,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等等。然而我相信每位观众都会试图寻找影片令自己激动和迷惘的潜在动力。按照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文本的意义只有与阐释者的“前见”实现“视界融合”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人在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具有不同的“前见”,可能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王怡先生认为,影片中的“枪”对马山来说是警察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体制和法律秩序在一个山区小镇存在的重要证明。枪在影片中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的用途,与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只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内部,因为丢枪就意味着丢失了社会体制的象征性存在。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边远小镇修复社会威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丢失了什么才是重要的,寻找的结局甚至过程并不重要。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量的颠覆和维护。
王怡先生的解读是很有创见的,他关注点在“枪”所代表的国家威权的失落和寻找的过程以及其合法性存在问题。因为对一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这一点也正是苏力在对电影《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的分析中所指出的。
虽然整个电影拍摄技术使得观众更容易置身事外,冷眼观摩,而且影片语言也很诙谐,然而笔者更加关注的却是整个影片的悲剧情节——马山角色分裂的悲剧和刘结巴寻找正义所酿成的悲剧。
先说马山的角色分裂。影片中马山至少以三种身份出现:一是家庭中一员——丈夫、父亲;二是乡土熟人社会的成员——周小刚的“马山兄弟”、“老树精”的战友;三是“枪”的合法拥有者——国家权力“符号”和代理人。可以这样说,马山在三种角色中,没有一种是表现成功的。
首先,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的警察工作与其生活有着很深矛盾。工作忙,便忽略了家庭。如果说另一个原因是对旧情人念念不忘而对老婆不满的话,埋头工作又成了逃避家庭的借口。片头,妻子对他“不管孩子”的抱怨,马山寻枪过程中与孩子、妻子的冲突,都展开了这个矛盾。至夫妻行房时他因担忧枪的事情竟阳痿,代表了矛盾激化。整个影片中马山对家庭、对妻子很冷淡,所以才有他妻子的那句让人听来很“搞笑”的经典句子:“……我心里晓得你对我早就没得爱情了!”他对儿子教育的事情很少过问;偶尔过问,教育方法也很简单,与一个人民警察应当具有的素质不相匹配,因此才有妻子的抱怨,才有儿子教训老子的话:“我提醒你一句,利用这个时间把这本书好好学一下,对你将来有帮助……出来以后不准打我,永远不准!听到了没?”马山对妻子告白:“我晓得…我工作太多…我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是我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从来没有做过。”然而,一个儿子,妻子,要求的仅仅是“不做对不起的事”吗?最后,马山在假扮周小刚之前,把玻璃球还给儿子,给妻子送花,似乎是对亲情的回归。其实不然,这并非意味着矛盾的缓和,恰恰相反,矛盾激化到了顶点:假冒周小刚,甘冒生命之险引诱偷枪人,这固然是尽工作之责,却也把家庭完全抛到了脑后。所以,给孩子、妻子的礼物,与其说是和好的表示,不如说是遗言来的恰当。他由一个不称职的丈夫、父亲终于走向了彻底失职,使妻子成为寡妇,儿子失去父亲。
其次,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乡土熟人社会成员。乡土熟人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紧密、人员流动少的社区,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因此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很强的依附感,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推向朋友的道德要素是忠信、是情义,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在枪丢失后马山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个朋友甚至亲属:妹夫梁青山、救命恩人老树精、战友陈军、战友的兄弟周小刚……这与熟人社会的道德要素显然相背。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偷枪的可能,而又都在竭力隐藏或逃避着什么,似乎每个人又都有偷的欲望。马山在扑朔迷离、曲折盲目的冲撞中,破坏了熟人社会的关系准则,成了梦魇中孤独的行者。因此才有救命恩人“老树精”愤怒的咆哮:“你居然怀疑我!老子在战场上救了你的命!”片中周小刚把马山——兄弟的战友——当“哥们”(尽管或许还有巴结“权势”的成分),给马山买防弹衣,在派出所搜查假酒厂时把他当“自己人”。当公安人员以人身危险警告周小刚,要求他提供假酒厂的证据时,周求助于马山:“马山兄弟,这事情要是都说出来,是不是麻烦更大哦?”丝毫没有把马山看作当时与自己处于对立状态的派出所里的一名警察,而马山却与别的警察态度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没有把周当“哥们”。
再次,在国家权力体系中马山也是不合格的。马山是一个警察,虽然在“失枪——寻枪——得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警察“失职——努力尽职——殉职”的自我救赎过程,也即,对自身“权力符号”合法性的成功救赎。然而失职本身以及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已经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坏影响。即使实现了自我救赎,马山也无法再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权力符号”。公安局长对可能的损失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他在得知丢枪已经20小时后大惊道:“二十个小时!坐汽车都到省城了!坐火车到北京了!坐飞机都到美国了!美国的事情我不管,枪要是流到了北京,你对党和国家造成多大的危害!”在得知枪内还有三颗子弹时惊呼:“枪里面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啊;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六条人命啊!”这种夸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陈军复述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倒三个人,就是九条人命!”在国家权力眼里,丢枪的可能危害不可估量!虽然后来实际上枪没有到省城,没有到北京,也没有遇到职业杀手,只造成了小镇上李小萌的死,这已经足够说明马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不合格。
我们再看刘结巴寻找正义的悲剧。整个影片的主线是马山的“寻”,这只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隐线便是刘结巴的“寻”,寻找他心中的正义,从“偷枪”到两次用枪误伤无辜。如果说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马山的“寻”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合法性,是对国家权力的维护;那么刘结巴的“偷”便是对国家权力的质疑,企图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颠覆,这也是刘结巴的悲剧之所在。
马山对国家权力的维护是一贯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他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并不仅仅限于在枪丢失以后寻枪的过程。比如当他和战友陈军一起在院子里回忆丢枪那天晚上在妹妹的婚礼上的具体细节时,有几个人(成年人,不是小孩)趴在院子围墙上旁观,他发现后吼道:“下去!滚!”这种粗暴的态度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在国家机构中充当“权力符号”所形成的“特权”意识的自然流露。那么将丢枪的沮丧看成是“特权象征”丧失后的泄气,将对丢枪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畏惧看成是对特权丧失的畏惧是有充足理由的。另外一个场景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当马山妻子得知枪丢了后的直接反应是:“出事了…会不会处分你?工作还保得住不?”从这里可以看出,不但马山而且他妻子也是向往和追求国家权力,努力在其中做一个“符号”的。(虽然这个过程导致了马山对家庭的忽略,但这一点马山妻子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角度是刘结巴“偷枪”并失手伤害无辜,企图对国家权力进行颠覆。在片子没有进行到最后,这条线索是隐藏的。到最后,当偷枪的人水落石出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刘结巴是一个老实的劳动者,卖羊肉粉的。直到最后当人们终于明白他因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正义而“误入歧途”时,无不惋惜。“喝假酒晓不晓得?…周小刚做假酒,你不晓得,吃死我们家的人…喝死了好多人,你们要证据,我不要,周——小——刚——”当刘结巴愤怒的道出原由,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权力的蔑视。
马山因追求和维护权力所导致的角色分裂是一个悲剧,刘结巴为寻求正义而蔑视国家权力并企图颠覆它的行动是另外一个悲剧。而所有的悲剧都围绕着权力来的。要继续分析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这个权力的具体背景了。
虽然影片中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但我们可以很容易从片头的广播背景、剧中人物服饰、语言风格和外景中看出时间就在近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在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中,乡民希望的是通过自己服务国家的建设(如马山),国家权力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善(如刘结巴),从而保持国家与乡民之间顺畅的互惠关系。但是当国家权力运作的理念与乡民的生活理念相冲突时,乡民就对国家的威权体系失去了必要的认同和信任。拿这个电影中刘结巴最后的话“你们要证据,我不要”来说,这里暴露了观念的冲突:国家威权体系追求的是法律正义、程序正义;而乡民眼中的正义是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有没有证据,是个法律程序问题,对这个国家体制中作为处理问题准则的规则,乡民们无法认同。他们需要的是“杀人者死”的看得见的正义。就好象刘结巴知道自己杀人要死一样,在最后被马山拷上以后,他只有咆哮:“周——小——刚——……我二辈子杀你!我二辈子来杀你!”
镜头赏析
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能够取得当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何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浓于水: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作者来自:豆瓣网 用户名:影志(

『捌』 什么是电影的空间造型如何分析一部电影的空间造型

“电影是三种时间艺术和三种空间艺术的综合,这三种时间艺术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空间艺术是:建筑、绘画、雕刻。因此,电影是第七艺术。”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象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 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象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但是,在以往的影视创作中,比较强调影视艺术作为时间艺术的观点一 直影响着我们的创作方法。
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玖』 影视艺术的空间营造

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 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一
部影视作品的空间营造应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 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感的空间构架,如影片《金色池塘》的外景环境造型,一所坐落在湖滨的别墅,风和日丽,绿林清幽,景色迷人,湖面上流 荡着金色的阳光,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富有地域特征。这一环境的选择,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老年人应该怎样面对新生活的问题,是向生活举手投降,还是与生活进行抗争,振作起精神,面对死亡与之挑战。美国影片《鸟人》的环境造型也具有典型意义。“鸟人”用不愿与人交谈的方式来作为一种对社会的抗争而被关在精神病院治疗,其环境把“鸟人”安排在一 间带铁窗的病房,窗外是广阔的蓝天,自由飞翔的白鸽,而他身处的现实困顿和他心灵向往的自由天地从环境造型中鲜明地对比出来,环境的造型具有象征性的意味。环境空间的营造要给人以物化情感的可能,空间环境能与人的情绪、心境吻合,人物的 情绪就会自然而贴切地找到情感的外在物,内在的情绪便能在环境中延伸开来。影片《出租汽车司机》一开始拍摄了查尔斯一双清澈明亮、闪着青春和纯真但又并不欢快的眼睛,坐在 车厢里的主人公查尔斯与川流不息、五颜六色的汽车,与路旁不断闪逝的五光十色的纽约夜间街景构成了一组组色调反差极大、光彩夺目的画面,通过这些美丽动人的画面空间营造, 把观众带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个既单纯、质朴、孤独又勇敢、执着、坚定的世界,把当代人的迷茫和追求的“组合性格”极好地表现了出来。

『拾』 电影的时空结构中包括哪几大类,试举例分析。

很长啊

阅读全文

与电影里空间结构的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斯嘉丽约翰逊露点的电影 浏览:404
日本韩国电影迅雷 浏览:412
日木女子监狱电影 浏览:571
二战电影小孩提火箭筒 浏览:264
欧美爱情十大高分电影妻子 浏览:952
人猿泰山1995版女主角还演过哪部电影 浏览:192
列车上的惊悚灾难片 浏览:217
刘亭作抽烟的电影 浏览:566
午马全部电影列表免费电影 浏览:376
关于护士电影 浏览:521
影视viP是什么影视院 浏览:823
类似覆雨翻云逐艳记的小说 浏览:192
两个人的房间电影解说 浏览:953
韩国爱情动作电影 浏览:747
yy4080网页 浏览:553
跟书店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剧 浏览:466
电影泰坦尼克杰克和跳舞音乐 浏览:955
看3d电影坐哪排好 浏览:521
私人影院一个人500多正常吗 浏览:211
西班牙性电影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