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抗倭援朝战争电影

抗倭援朝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2022-10-21 15:21:47

⑴ 有没有描写明朝抗倭援朝的影片

《戚家军》
出品单位:浙江大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联合摄制:浙江省对外传播中心
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
浙江大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主要演员:陈 豪 饰 戚继光
贾丽莉 饰 鸳 鸯
梁小龙 饰 陈九公
刘家辉 饰 汪 直
谢 苗 饰 六师弟楼大佑
朱 显 饰 武田信秀
毛婷婷 饰 玉 环
张宝雯 饰 美智子
史红波 饰 楼 楠
成 红 饰 冯子明

《戚家军》剧情简介:

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张经为奸臣所害,倭寇在汉人王直和日本人小泉的率领下,乘机大肆入侵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官兵一再溃败。戚继光受命到浙江义乌招募壮士,成立戚家军,以对抗倭寇。

冯子明将军为义乌籍人氏,与戚继光同行,他也是戚继光此行募兵的向导。

为策安全,两人扮成普通生意人,向义乌而来。两人途经一个刚刚被倭寇洗劫过的村庄,村民均遭屠杀,唯一的活口是村口树上被钉着的一个男子。这是倭寇惯用的伎俩,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男子告诉戚继光,是王直亲自率领倭寇来屠村的。男子不愿等死,哀求戚继光杀了他,给他个痛快。戚继光虽然不忍,但最终还是杀了那男子。

戚继光和冯子明为被害村民进行了火葬。看见熊熊火焰将尸体吞没,烟雾弥漫半空,戚继光再也控制不住心头的愤怒,不顾冯子明的劝阻,只身匹马追击王直而去。

追至一处,戚继光勒住马,查看路上的马蹄印,他判断出王直就在前方不远处。于是,他抄近路,打马向山上奔去。戚继光凭借精湛的骑术,穿行于山中的树木和灌木丛,如履平地。戚继光立马山顶,居高临下,俯瞰岭下。眼底的山峡里,有一条狭窄的小路,一群倭寇正悠闲地打马而行。其中一人,一身华丽的红袍,在一行人中十分醒目。

戚继光张弓搭箭,高呼王直的名字。

红袍人即是王直。他抬头,循声望去。戚继光箭去如流星,正中王直左眼。王直应声倒地。戚继光搭箭再射,一个倭寇以身护住王直,中箭倒地。其他的倭寇纷纷找障碍躲藏。戚继光射出一根箭,再搭上一根箭。箭无虚发。直到射完一壶箭。杀伤十数倭寇。倭寇不明敌情,护着王直,策马狂逃,逃逸不见。戚继光这才引马而回。

倭寇护卫王直回到倭寇大本营。倭寇的大本营建立在隐秘的半山腰,岗哨重重,关隘道道。闻讯而出的倭寇早已聚集在广场,茫然地看着仓皇逃回的同伴。王直的战马受惊,人立而起,把王直重重摔了下来。

戚继光和冯子明来到了义乌城,但见一派繁荣安宁的景象,人们的表情也都平静而祥和。倭寇的铁蹄尚未曾踏入过这片土地。戚继光从被战火摧残的战场而来,眼前所见的景象,对他简直就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好。冯子明阔别十三年后,重归故里,神情也十分激动。两个人经过一家吉祥客栈。看见客栈门口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闲人。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子,手执拂尘,稳稳地站在一根树在地面的细竹竿的顶端,正拂拭着牌匾上的灰尘。女子名叫玉环,是吉祥客栈的当家人。她感受到观众的热情,回首嫣然一笑。但她的面容和她的背影形成强烈的反差。她长的并不好看,但在客栈对面一间肉摊的老板王如龙的眼中,她却是美如西施。王如龙刀法精熟,一刀斩去,猪肉分量丝毫不差。

玉环在人群中发现了戚继光,眼前一亮,她故意从竹竿上摔下来,看摔的方向,明显是冲着戚继光来的。她希望戚继光能接住她。王如龙却早已腾空而起,高高跃在半空,将玉环揽在怀中。看得出来,王如龙和玉环是一对欢喜冤家。王如龙追求玉环,玉环却一直不置可否。

戚继光和冯子明两人牵着马,朝县衙而去。玉环却因为戚继光没接住她而有些生气,故意为难戚继光。好在冯子明和王如龙是老相识,两人多年未见,终于认出了对方。两人当年同拜一师,是师兄弟关系。刁蛮的玉环这才没有继续无理取闹。

戚继光和冯子明来到县衙门前,看见招募官兵的红榜已经贴出。两人见到义乌县令赵大河,问起募兵进展,却被告知连一个报名参军的人也没有。戚继光心中一凉,照这样看来,一个月内要招满三千官兵,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赵大河却告诉他,只要能找到一个人,请他出面,登高一呼,别说三千,五千官兵也招得到。这个人就是陈九爷,义乌最大的杨氏家族的族长。在义乌这块地方,陈九爷德高望重,一言九鼎,义乌银矿的矿工奉其侄儿陈大成唯首是瞻,陈九爷当年乃是皇上的御医,号称医术天下第一。十八年前,陈九爷的妻子不幸难产而死。陈九爷因为不能救活自己的妻子,发誓从此不再行医,隐居起来,不问世事。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健在人间。不过,陈九爷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玉环,小女儿鸳鸯,现在就打理着吉祥客栈。要打听陈九爷的下落,只有从她们两姐妹身上着手。

戚继光和冯子明重回吉祥客栈,扮作住店的客人。鸳鸯坐在柜台后面,正在绣花。她美丽的容貌,正好和她的姐姐形成鲜明的对比。戚继光和鸳鸯四目相投,互生好感。

王直自挨了戚继光一箭,病情危急。而在倭寇内部,也存在权利斗争。小泉仗着是日本大将军的儿子,早就垂涎王直手中的军权。他听说王直受了重伤,危在旦夕,便前来探个究竟,准备乘机发乱,抢夺军权。数名武士跪守在王直卧室门前,不许任何人进入。武士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名叫千智子,是一个忍者。小泉带着两个护卫,打算硬闯王直卧室,遭到武士阻拦。小泉拔刀,一刀砍翻其中一个武士。然而,千智子和其余武士一脸冷漠,毫不让步。小泉无奈,也只好到倭寇的议事厅去等候王直。

在王直的卧室里,王直手中拿着从他眼睛上剪下来的箭,看着箭尾上刻的一个“戚”字,知道是戚继光伤了自己。大夫告诉王直,箭头还留在他的眼睛里面。不取箭头,还能活半个月。取出箭头,恐怕马上就得死。王直大怒,要杀大夫。大夫为保命,便向王直推荐自己的师父——义乌的陈九爷。只有他,才能治好王直的伤。王直派千智子前去义乌,务必找到陈九爷。卧室里只剩下王直和角落里的神秘人。神秘人来到王直床前,摘下斗笠。他的长相和王直一模一样,名叫大冢,是千智子的哥哥,也是王直的影子武士。(影子武士的概念,可参见黑泽明的影武者。)王直命令大冢代替他出现,代替他发号施令,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王直没有受伤,王直活得好好的,以稳定倭寇军心。

小泉看见大冢,他以为大冢便是王直,又见他并没有受伤,大吃一惊。小泉远在日本的父王五十大寿在即,为准备贺寿之礼,小泉建议大冢抢劫义乌银矿。大冢同意了小泉的计谋,但要求小泉和自己同行。

冯子明邀请他的五个师兄弟加入抗倭队伍。他先找到王如龙。王如龙推辞说自己只是个杀猪的。冯子明说,杀猪和杀倭寇有区别吗?王如龙加入。冯子明再去找二师兄叶大正。叶大正已出家为僧,他和当年的鲁智深很象,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留。冯子明和王如龙来找他时,他正在煮一锅鸡汤。他试图藏起鸡汤,反而害得自己被烫伤。叶大正推辞说自己是出家人,慈悲为怀,不能杀生。冯子明劝道,为救生而杀生,佛祖一定不会怪罪你的。叶大正加入。冯子明和王如龙又说服了大师兄毛子高、六师弟楼楠加入。最后找到三师兄吴惟忠。吴惟忠是开马车行的,治有不菲的产业,他也最终被冯子明说服。

冯子明找的这五个师兄弟各有绝技。大师兄毛子高是鸡毛换糖的小贩,玄铁扁担,举重若轻,天下利器。二师兄叶大正,霹雳罗汉棍,一棍扫出,力重千钧。三师兄吴惟忠的鬼影子轻功,飘忽不定,快如闪电。四师兄王如龙就不用说了。六师弟楼楠,是教书先生,玉骨折扇,点人穴道,百发百中。

鸳鸯来到大佛寺,为她死去的父母许愿。戚继光同行。在大佛寺方丈的劝说下,戚继光也在佛前许下心愿:“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纵然戚继光战死沙场,也死而无憾。” 鸳鸯听了戚继光的许愿,知道他是个忧国忧民的有为将领。

千智子女扮男装,带着两个忍者,来到吉祥客栈,打听陈九爷的下落。玉环告诉他陈九爷已经过世多年。千智子不相信,在店里住下,准备伺机调查。

一队前往义乌银矿提银的官兵,遭遇大冢、小泉和十几个倭寇的伏击。官兵被赶尽杀绝,不留活口。调银令符落入了倭寇手中。大冢、小泉和倭寇换上官兵的衣服,装扮成官兵。大冢一行找到三师兄吴惟忠,要租他的马车一用。吴惟忠视破他们的身份,佯装应承,暗地里却召集师兄弟商量对策。

大冢一行又来到吉祥客栈饮酒吃饭。戚继光和鸳鸯上完香回来。小泉看见鸳鸯,上前调戏。戚继光以为他们是真的官兵,便以大明参将的身份,将小泉一顿训斥。大冢不想被揭穿身份,便要小泉赔礼道歉。小泉只得照办。大冢不敢久留,匆匆率众离去。戚继光看见大冢十分面熟,却又想不起究竟在哪里见过。

当天晚上,在客栈后院,鸳鸯提着一个竹篮,篮子里有酒有菜,向角落里的一个房间里走去。鸳鸯走入房间,房门立即被关上。千智子和两个忍者皆是夜行打扮,在暗处窥伺。千智子大喜,认为陈九爷一定就藏在那屋子里头。等鸳鸯离开后,千智子潜入房间,却发现只是一座灵堂。供着鸳鸯父母的灵位。千智子见陈九爷已死,则王直也必死无疑。她于是潜入戚继光房间,要为王直报仇。

戚继光刚从县衙门回来,正好碰见鸳鸯。鸳鸯告诉戚继光,她父亲陈九爷还活着,隐居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谎称死去是为了防世人打扰。鸳鸯答应戚继光,明天早上就带他去见她父亲。千智子潜伏在房间的横梁之上,当她听到陈九爷还活着的消息,便暂时打消了杀戚继光的念头。这时,冯子明、楼楠、王如龙、叶大正、吴惟忠、毛子高进入房间,鸳鸯告辞而去。六个师兄弟觉察出房间里还有别人。六人围攻千智子。千智子抵敌不住,受伤而逃。楼楠、王如龙、叶大正、吴惟忠、毛子高各挑一方向,追将出去。楼楠追踪到树林,终于追到千智子。楼楠惑于千智子的美貌,下不了杀手,放千智子而去。

次日。

鸳鸯和戚继光驾着一叶小舟,踏上了陈九爷的旅程。他们谁也没有察觉,千智子就紧贴在船底,跟踪着他们。一条蛇游动在千智子身上,千智子一动不动,体现出忍者的残忍和顽强。鸳鸯和戚继光弃舟上岸,来到陈九爷的隐居之处。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一处孤坟,旁边结有一个简陋的茅房。陈九爷隐居在此,陪伴着他死去的爱妻。

千智子和两个忍者追踪而至。千智子绑架了陈九爷,戚继光虽然奋力杀死了两个忍者,但还是让千智子挟持着陈九爷逃去。打斗中,鸳鸯被忍者用刀刺伤,而刀上淬有巨毒。戚继光将鸳鸯带回客栈,刀伤易治,巨毒却难解。

再说大冢一行,他们作明朝官兵打扮,带着从吴惟忠那里租来的六辆马车,前往义乌银矿提银。六辆马车的马车夫分别是冯子明、楼楠、王如龙、叶大正、吴惟忠、毛子高。倭寇尚蒙在鼓里。银矿的矿官见来的官兵没有一个熟面孔,然而调银令符却是如假包换,也只好将银库打开。大冢成功提到银子,扬长而去。在三岔路口,马车忽然向不同的道路驶去。倭寇这才知道受骗。急忙追赶。冯子明、楼楠、王如龙、叶大正、毛子高、吴惟忠六人各展绝技,大败倭寇。大冢被杀,小泉侥幸逃脱。吴惟忠提议六人把银子分了。反正也没人知道。然而大家都反对他的提议。吴惟忠被大家说服。银子完好无损地送回银矿。

赵大河见到大冢人头,以为是王直本人,大喜,向朝廷上奏折报捷。严嵩接到赵大河的奏折,派其子严世蕃前往浙江,欲带大冢人头回京。

陈九爷被千智子带回倭寇大本营。陈九爷拒绝为王直医治,宁愿同死。但当他得知鸳鸯中了我们日本忍者的独门毒药,只有他才能救时,他犹豫了。十八年前,他没能救活他的妻子,现在,他不能再任由女儿死去。但当他治好王直之后,王直却食言,不肯放他回去。

王直和小泉谋划再抢义乌银矿。千智子绑架了严世蕃,作为活的调银令符。小泉率领着倭寇,押着严世蕃,来到银矿,矿官无奈,只得任由倭寇把银子提走。矿工们皆是满脸愤怒。倭寇则是洋洋得意。倭寇返回途中,遭遇到戚继光和冯子明六师兄弟。

戚继光先救回严世蕃,护送回县衙。戚继光请严世蕃留在义乌督战,严世蕃一刻也不敢再在浙江逗留,立即逃回京城。冯子明六师兄弟留下和倭寇展开混战。倭寇被打败。六人故意放小泉逃走,一路跟踪,以找出倭寇大本营所在。在跟踪小泉的一路之上,六人看见倭寇对沿海地方的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皆是极度愤怒。楼楠拿出纸和笔,以绘画的方式,将倭寇的暴行记录了下来,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鸳鸯的身体日渐虚弱,她自知来日无多,日夜赶绣送给戚继光的一面战旗,希望能给戚继光一个惊喜。玉环又爱又怜,也帮着鸳鸯一起绣。

小泉孤身一人逃回倭寇大本营,王直大为光火。冯子明六师兄弟分成两路,趁夜袭击倭寇大本营,叶大正、毛子高、吴惟忠为一路,去救陈九爷;冯子明、楼楠、王如龙为一路,刺杀王直。

陈九爷被关入监狱之中,大夫怀愧在心,偷偷释放陈九爷,却被倭寇发现,大夫被倭寇杀死,陈九爷则被叶大正、毛子高、吴惟忠三人及时救出。冯子明、楼楠、王如龙刺杀王直,陷入包围。楼楠发现千智子的真实身份,惊异之下,被千智子乘机暗算。临死前,楼楠从怀中掏出他一路画的画,交给冯子明。冯子明和王如龙杀开一条血路,突围而出,到山下和叶大正、毛子高、吴惟忠、陈九爷会合。

王直派遣千智子刺杀戚继光。鸳鸯为救戚继光,牺牲了自己,替戚继光挡了一箭。一番恶战之后,千智子伏诛。鸳鸯被安葬在她母亲的坟旁。在鸳鸯的墓前,玉环送上鸳鸯绣完的大旗。

在陈九爷的动员下,招募官兵的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楼楠的画张贴在县衙门前,画上描绘的全是楼楠沿途亲见的倭寇的暴行:倭寇杀人;倭寇放火;倭寇奸淫;倭寇虐待;倭寇挖掘坟墓;倭寇把婴儿绑在竹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儿啼哭,倭寇拍手笑乐。画前聚集百姓,观者皆义愤填膺。

在义乌城内各处,陈九爷、冯子明、叶大正等人发表演说,呼吁民众加入官兵,共抗倭寇。县府大院里人头攒动,满是前来报名的人。

新招募的官兵校场列队。戚家军正式成立,准备一路追击倭寇,务必全歼。戚继光登台,举刀训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众将士拔刀。齐声高呼:“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校场内刀光闪耀,戚家军的大旗在风中飘扬。

⑵ 万历援朝战争

那时李如松已经阵亡了。见下文: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牺牲于后来打击土著人的战争中,中国民族英雄。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建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投降,于是斩贼立功,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忪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首尔)、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⑶ 万历抗倭援朝题材的电影,比较精彩的电影

电影的话,中国这边拍得很少。可能是题材比较敏感吧。包括日本也比较避讳这段历史。韩国拍得电影比较好的有《鸣梁》(国内又叫《鸣梁海战》),可惜没有明军的镜头。另外电视剧还有一部《惩戒录》,但是也是挺贬低明军这边的,一味地夸大朝鲜军队的作用,也是看着来气。
除了影视作品,小说倒是有几本写得不错的。我正好也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凡是写这段历史的国内小说基本都看过,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1,高拙音的《龙战三千里》,字数30来万。写得比较简略,也就是把明史里面的内容稍为复述了一遍。感觉不够深入。
2,马伯庸、汗青的《帝国最后的荣耀》,字数40来万字。比高拙音写得稍为带点儿情节,但是依据也基本都是明史这边单方面的资料。有些矫枉过正、反而过于夸大明军的威力。还算有意思,但是40来万字感觉份量还是不够足,读过一遍,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基本是对着明史照本宣科。但却丝毫没发觉明史里面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疑点重重的地方。
3,妄语臣的《猎明》,字数200多万。强烈推荐。这个说起来,是我今年偶然才发现的小说,在写这段历史的小说里面,感觉是写得最细、三方(中日朝)人物刻画最深入、也最为客观写实的一本。看得出作者八成是详细查了中国、日本、朝鲜等各方的资料,其中还有不少的逻辑推敲、隐含其中(比如沈惟敬这个人物的动机分析、大明朝廷内部的国本之争、朝鲜内部光海君的夺嫡之争、露梁海战其中猫腻的影射讽刺等等),虽然这个作者名气不大,但感觉这本不仅情节精彩、而且也最写实,远比前两本比着中国单方史料、丝毫不做逻辑推敲、照本宣科、一看就是赶时间转稿费的要深刻得多。200多万字,洋洋洒洒,也把整个战争全貌、包括中间议和的曲折,包括中、日两个视角的全方位展示,写得都很到位。看完之后对中日双方好几个人物都觉得十分立体,感情复杂。
4,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六本后半部分),字数大约不到20万。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里面,也着重写过这段历史。写得确实比较有意思,老早看时觉得就挺好的。不过,在后来看过不少资料、尤其是上面妄语臣的那本《猎明》后,觉得当年明月写得虽然也挺有意思,但是未免过于浅了些。很多隐藏在其中的东西都没有深入发掘出来。(举个例子,比如沈惟敬明史里面写是一个嘉兴的小混混,却会说日语。在那个年代,而且是对日本海禁几十年的时代,怎么可能有个普通小混混会说日语呢?放在信息发达的现代,估计嘉兴市的小混混里面也没几个会说日语,能和日本人谈买卖的吧。而且普通小混混又怎么这么容易被举荐到朝廷、委以重任?这么大的疑点,当年明月也就是一提,丝毫没有分析以下历史隐藏的真相)
总之,看电影推荐韩国的《鸣梁海战》,电视剧就《惩戒录》。
小说里面,没时间就《明朝那些事儿》第六本后半部分,图个乐呵就行。《帝国最后的荣耀》也还可以。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的话,建议还是看妄语臣的《猎明》。越往后看越觉得作者其实挖掘得很深刻。
望采纳。

⑷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呢

在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身后事里,爆发于其去世八年后(万历二十三年),针对其一生心血戚家军的“蓟镇兵变”,是明末历史上一幕血腥且耻辱的悲剧。

如果单看《明史》的记载的话,有关“蓟镇兵变”的记录,简直少之又少。在《明史.神宗本纪》罗列的万历年间的“兵变”里,“蓟镇兵变”更是连提都没提,只是在其他相关人物的传记里,才捎带提了几句。乍一看去,这事儿似乎只是个“小事”。但是,倘若综合《明史》《明实录》《朝鲜实录》等史料,厘清这场兵变的来龙去脉,就可知这桩“记载极少”的事儿,干得太不要脸。

万历二十三年(1593)十月二十日,刚刚打完“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的明朝“蓟三协南兵营”(戚家军)回到驻地,可朝廷先前答应的钱粮与赏赐,却是迟迟没兑现。愤怒的将士们当然要讨说法,新任的蓟镇总兵王保却耍了花招,把他们骗到演武场列队,接着就把脸一翻“击之”,向这些手无寸铁的军人亮起了屠刀。以《朝鲜实录》和《明实录》记载,三千三百多人被杀,幸存者也或“军法从事”或“发回原籍”,景象惨不忍睹。

这样临时抱佛脚的军队,又能打得了什么仗?短视如万历君臣这样的统治者,制造“屠戮戚家军”的悲剧,简直一点也不奇怪。明王朝接下来的灭亡,当然也更不奇怪——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王朝,自然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⑸ 大明曾经在哪次战争中帮朝鲜抗击侵略者,保了三百年太平

2020年10月25日,中国举行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高超的战争技巧和极其顽强的战斗意识,打赢了这场战争。

而历史上,也有过一次中国出兵朝鲜抗击侵略者的战争,这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明朝军队也同样获得了胜利。和志愿军抗美援朝一样的是,这场战争不止进行了一次,才把侵略者打败。这场战争就是发生于1592年到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

影视剧中的李舜臣形象

从此日本彻底败出朝鲜。

这场前前后后持续了七年的战争结束。涉及的中、日、朝三方,在这一场战争中,均受伤不轻。

朝鲜半岛在这七年中彻底沦为人间炼狱,生灵涂炭。虽是成功收复全部领土,但是元气大伤。朝鲜人民对日本人的抵抗情绪和戒备之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作为已经走到末期的明朝,这一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钱,让本就虚弱的明王朝更加脆弱。

日本的丰臣秀吉没有通过这一战实现他的勃勃野心,反而抑郁而终。随后丰臣秀吉的剩余势力被德川家康击败,开启了新的幕府时代。

⑹ 抗倭援朝战争:从1592年6月2日开始,到1598年12月16日结束吗!总兵分别是谁,有几任呢!

李如松 任防海御倭总兵官 麻贵为备倭总兵官 明抗倭援朝战争 - 战役简介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二十六年(1598年)十二月,明军应邀两次大规模入朝,援助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又称“东征”。与明朝官军征播州杨应龙(参见明平杨应龙叛乱)、征宁夏哱拜(参见明平哱拜叛乱),并称为“万历三大征”。 16世纪末,日本关自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的扩张欲望,把侵略矛头指向国防松弛的朝鲜。万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日军先遣军小西行长部1.8万余人,乘船700余只,由对马海峡渡海,占领釜山(今属韩国)。继而加滕清正等部相继在釜山登陆,分道北进,突破朝鲜军临津江防线,相继占领国都王京(今韩国汉城)、开城(今属朝鲜)、平壤(今属朝鲜)等地,朝鲜国土大部沦丧。国王李呛北逃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向明朝求援。明廷以朝鲜为属国,唇齿相依,且“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六月二日,明廷令辽东发兵两支为先遣队,后续大军随后跟进。七月十七日,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5000至平壤,因不谙地形,轻敌冒进,在攻平壤时遭重创,全军伤亡大半。八月十八日,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加紧入朝战备。十月十六日,以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任防海御倭总兵官,率师援朝。十二月二十五日,援朝明军4万人(一说7万人)设左、中、右三军,由副将李如柏、张世爵、杨元分统,东渡鸭绿江向平壤挺进。二十一年正月八日,中朝联军以5万对2.4万的优势兵力,一举收复平壤(参见平壤之战)。日将小西行长率余部逃往开城。明军乘胜向南推进,开城日军弃城他去。十九日,明军占领开城。小西行长再退汉城。沿朝鲜东海岸北上深入的加滕清正闻平壤、开城失守,从咸镜道南撤,亦向汉城退却。平壤会战,中朝联军共歼灭日军1.2万人,收复平壤、开城等朝鲜北部大片领土,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正月二十六日,明军南渡临津江,兵锋直指王京。二十七日,李如松听信误传,督军疾进,在王京北30里碧蹄馆之大石桥,陷入日军重围,精锐损失大半。遂退回开城布防:李宁驻开城,杨元驻平壤,扼守大同江,掩护明军饷道;李如柏扎宝山(今地不详)等地为声援;查大受驻临津,李如松率精兵来往策应。二月,李如松督奇兵突袭日军龙山(今地不详)一带粮仓,焚毁粮食数十万石。四月十九日,日军因平壤之败及军粮不继,被迫放弃王京,退守釜山。同月,宋应昌遣使与日军议和,以图早日结束战争。日军为迟缓明军进攻,重新集结力量反攻,遂进行议和。七月一日,明廷令援朝明军撤归。宋应昌因日军仍留釜山,请留刘綖川兵5000,吴惟忠、骆尚志南兵2600合蓟、辽兵共1.6万人,协助朝鲜军驻守全罗、庆尚(今均属韩国)等地。明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以转运粮饷困难为借口,只留刘蜒驻守大丘(今属韩国)。二十四年九月,谈判破裂。朝鲜再次遣使请求援军。 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明廷命麻贵为备倭总兵官,杨镐为经理朝鲜军务,兵部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五月,麻贵统兵1.7万人先渡鸭绿江,邢玠征调四川、浙江、蓟州、辽东、宣化、大同、山西、陕西及福建、吴淞水兵继进。杨元部迅速进屯南原,吴惟忠部进屯忠州(今均属韩国)。六月,日军战船数干艘渡海增援,七月,攻夺梁山(当今釜山北)、三浪(釜山西北)、庆州、恭山岛(疑今珍岛)、闲山要塞。邢玠急令明军严守汉江、大同江,以阻日军北上。八月十九日,加滕清正围攻南原,守将杨元败退,损兵2700人,马3400余匹。全州陈愚衷部闻南原失守,弃城北逃。麻贵急令游击牛伯英赴援,与陈愚衷合兵屯公州(今属韩国)。日军由东、西两路北上,来势凶猛。明军遂收缩兵力,据汉江天险,退守王京。九月,日军进至汉江,旋即退回东南沿海。十一月,明军毕集,分兵三协,由李如梅、高策、李芳春分统,拟集中兵力攻击盘踞蔚山(今属韩国)的加滕清正部。二十三日,明军攻克蔚山,击毙日军400余名。二十四日,明军进攻岛山,连破3寨,毙敌661名。在岛山日军防线即将被突破之时,明军收兵,致失战机。二十五日,李如梅督师再攻,伤亡惨重,遂改变策略,围困日军达10昼夜。二十六年正月二日,杨镐误以小西行长东上增援,策马先逃。明军大溃,遭加滕清正追击,死亡2万余人,被迫退守王京。杨镐以战败免职。二月,陈璘、刘綖、邓子龙率江南水兵相继开赴朝鲜。九月初,援朝明军增至9万人(一说7万)。二十日,明军发兵四路,向屯据东南各地的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东南会战。二十日至十月三日,明军4路皆败,伤亡惨重,被迫撤军;日军也遭重创,无力反攻,只困守釜山、顺天、南海等据点。十一月初,丰臣秀吉死讯传到朝鲜,日军全线退却。十七日夜,加滕清正弃蔚山退回日本。明军闻讯,迅速发动露梁海战,截击撤退中的日军,重创西上增援小西行长的石曼子部。石曼子仅以50余只战船逃脱。明将陈璘乘胜挥师西进,与陆路刘綖夹攻顺天,焚毁日军船只百余。小西行长困守顺天孤城,求援不得,乘混战之际,率亲信逃脱。未及逃走之余部逃匿乙山。十二月初,陈璘率队围剿乙山,遍搜崖洞丛林,歼灭日军干余名。至十二月中旬,日军余部全部肃清,朝鲜战争至此结束。

⑺ 明朝万历抗倭援朝为了别的国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没有价值的牺牲

万历皇帝之所以要派兵入朝抗倭,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不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这对确保大明王朝都有着深远而重大意义的。

军事上,丰臣秀吉的野心并不满足于侵吞朝鲜,他的实际目标是大明王朝,对明朝来说,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最佳选择

面对朝鲜的求援,从政治上来说,明朝也别无选择,必须出兵帮助,这就好比是电影电视里的黑社会打架,明朝就好比是帮派老大,朝鲜就是这个帮派的一个分堂口,现在分堂口被外人欺负了,向老大求助,此时,作为老大的明朝,如果再不出兵帮助,连自己的小弟都保护不好,以后谁还跟你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对于朝鲜来说,还不如自己脱离出去,另谋出路算了!


当时的明朝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出兵帮助的话,政治影响实在太坏,因此,明朝方面也别无选择。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维护大明东北边境安全的军事角度还是从收服属国人心的政治角度考虑,面对日本在朝鲜国土的胡作非为,明朝方面都无法坐视不理,出兵朝鲜、抗倭援朝也就势在必行。

⑻ 1894年平壤保卫战的详细经过

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耻辱的战争,战争历时九个月,清朝损失兵力高达六万人,被俘3000多人,丢失了朝鲜这个重要的战略盟友,割让台湾给日本,并使得倭寇势力渗透入辽东一带。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后日本制定了以占领中国为目的的战争国策,并做了长期的准备,终于发动了1937——1945年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关系,并导致了两国从此兵连祸结,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但是,今天关于甲午战争的主要评论,把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都归结到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和与日本装备上的差距,似乎在开战以前清军的失败就已经成为了必然。然而,先于此战300年前发生的明朝抗倭援朝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两次战争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面对的是同一个对手日本,战争性质同样是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然而比较满清甲午中日战争的完败,明朝却成功的将倭寇驱逐出朝鲜半岛,使日本之后200年中乖乖的蜷缩在自己的国土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清朝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清朝完全有能力赢得那场战争。是清朝统治者和官员的失误葬送了大好的战争形势,使清军最终输掉了战争。 1、从敌人(日本)方面比较 1592年日本侵朝军队的军力与1893年日本军队的军力相比,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其军事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却是大相径庭的。1592年时期的日本刚刚完成了国内的统一。丰臣秀吉一直很注重军国主义教育,从执掌大权开始,就将灭亡明朝定为国策,并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三年之内灭亡朝鲜,第二步,五年之内灭亡明朝,迁都北京,第三步,进军安南等国,灭亡印度芝那,称霸世界。今天很多学者都嘲笑此计划的疯狂弱智。但从当时的日本军力看,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有一定理由的。国家完成统一,其政权蒸蒸日上,日本军队其军队总数有三十万人,且长年参加日本内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战斗力空前强大,可谓是虎狼之师;从陆军看,日本陆军装备齐全,特别是出于赢得内战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视火器发展,长年从葡萄牙等殖民者处购买火器,其火器的先进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过了明朝(据日本史料记载,侵朝战争前日本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六万人,占军队总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丰臣秀吉军国主义思想的鼓动下,士气空前高昂;同时,日本的骑兵部队也相当强大,部队装备重甲,防御能力强大,其军官也都是日本内战的余生,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从海军上看,日本拥有各种类型的战船多达一千艘,其炮舰仿制葡萄牙战船,载炮多,火力强大,冲击力迅速。从当时的世界看,日本这样的军事实力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当时的欧洲还是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虽然可以在东南亚地区耀武扬威,但其举国兵力也不过四五万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雄踞中东,可其全国军力也就20万人左右,君士坦丁堡战役土耳其五十万大军多数是各国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到了16世纪土耳其势力衰落,其军力也大为削减,远难与同时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时期英国与西班牙进行的“无敌舰队”与“英帝国舰队”的大海战,两国动用船只的总数还不及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时动用的船只数量多。阻止土耳其西进的由***国家联合舰队与土耳其皇家舰队进行的勒颁多海战,规模和火力也远小于中日露粱海战。因此,说当时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何况,明朝参战前,日本已占领了朝鲜北部大多数战略要地,地利优势明显。明朝若要进攻日本,就必须要进行惨烈的攻坚战,而这一点,恰恰是日本优势火器的长处。日本侵朝战争开始前,明朝军队的最高统帅兵部尚书石星却力主议和,其担忧的正是日本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而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但与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据日本首相伊腾博文给天皇的报告看,甲午战争前日本可动用的军力海陆相加不过八万多人。日本海军虽然经过长年苦心经营,并向欧美购买军舰,但是其舰队实力远不及英美,甚至与北洋水师相比也不占优势,甲午战争前,日本集中全国之力组建日本联合舰队,其船只总数也只有25艘,与北洋水师的船只数量勉强持平。而日本联合舰队军舰多为中小型军舰,只有吉野等四艘战舰可以在吨位上与北洋水师主力舰吨位持平,却远低于北洋水师定远,济远两大重型铁甲舰。远洋作战,在没有导弹的情形下,舰队吨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要素。何况,清朝当时除北洋舰队外,尚有南洋,广东等舰队,若举全国海军之力投入甲午战争,那在舰队数量和吨位上都可对日本形成绝对优势。在陆军方面,清朝仅淮军在辽东山东一带就有七万多人。加上朝鲜当时是站在清朝一方,尚有数万兵力可用。而日本当时虽然经过军备整顿,但其陆军的基本装备与清朝是相差不多的。何况日本国内20年没有战争,日军的实战经验也比较匮乏。而驻守朝鲜的清军将领,多是经过中法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锤炼,实战经验相当丰富。朝鲜北部山川林立,地形险要,在军队数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清朝占有着绝对的优势。50年代朝鲜战争时,几十万装备占绝对优势的美军都在北朝鲜的险要山川中碰的头破血流,何况装备与清朝相差不多的日本。开战时,日军陆海军两线作战,海军直扑北洋水师,陆军进逼朝鲜,更有利于清朝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因此,开战时,日本虽然气势逼人,但其薄弱环节也暴露无疑。这一切无疑都是对清朝有利的。 2、从己方力量(明朝和清朝) 当时的明朝正处于万历皇帝统治时期,虽然依旧是天下承平的景象,但其政权已经走向腐败和衰落,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已经清楚的揭示了这一点。从军队方面看,明朝虽然有200万军队,堪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但军队缺编情况严重。明朝初年定下的屯田政策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而遭到破坏,大量军队土地被官员侵占,士兵沦为流民。明朝中期对倭寇和蒙古的节节失败已体现了明朝军队软弱的战斗力。张居正当政时,曾用明军与蒙古军“100:1”来形容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后来虽戚继光主持军事改革,但改革的对象也只是辽东和北京周边的明军,后来戚继光遭到罢免,他的许多军事主张也就被废除了。 隆庆时代,由于鞑靼的归附,长城沿线已无战事,大批士兵解甲归田,留下的士兵也因为长年和平而缺乏战争经验,训练更是松弛。明朝重文轻武,武官的地位不高,更用文官担任总指挥并有太监监军,因此严重的限制了部队的指挥能力和战斗力。明朝政权内部自张居正死后一直派系林立,朋党之争不断,朝廷内部的争斗波及到军方,更使得明军将领里各自为政,指挥不畅,内部矛盾严重。从装备上看,尽管明军沿袭永乐皇帝定下的“二分习火器,三分习刀矛,五分习弓箭”的比例,火器部队的配备高达1/10。但明朝对火器的控制十分严格,训练时也缺乏操练,大批精良火器封存在仓库中早已生锈。而且由于明朝北方长年面对蒙古军,与蒙古军相比明朝火器优势明显,因此明朝对火器装备不思改进,大批装备早已经落伍。虽然这之间也曾向葡萄牙购买火器,但装备的也只是少量部队。明军中最精锐的当属戚继光留下的藓门军和李成梁的辽东军。对日作战也基本以这两支军队为主。事实上也只有这两支军队可与日本一战。但两支军队总数不过二三十万,与日军数量基本持平,且两军中多数精锐还要留下拱卫京城,不可能尽数投入朝鲜。在海军方面,明朝的情况更为惨淡,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已是昙花一现,当时的造船图纸后尽数被焚毁。明朝对海军的建设一直不太重视,甚至对倭寇的海盗船也无可奈何,只能靠戚继光的陆军歼灭之,后来戚继光提出御敌于海上的防御政策。但随着倭患的平息,对海军的建设也就终止了。广东福建一带为防卫葡萄牙入侵,对海军建设格外重视,并仿造西方战船组建水师,但其离朝鲜比较远,由于明朝是仓促开战,因此远水难救近火,事实上开战前一阶段日本也一直掌握着制海权,直到明朝举全国之力派水师增援,才改善局面。因此,当时的明朝,虽然在海陆军数量上要多于日本,但能战之兵极其匮乏,战斗力与作战经验与日本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火器装备与日本虽然基本持平,但明朝参战时,日本已占领朝鲜大部分地区,地理优势明显,大批明朝军队暴露在日本精良火器下,明军作战环境之险恶可想而知。而且,明朝战前并不想把事态扩大,只是派小规模部队陆续入朝,有利于机动性强的日军分割包围,这一点更是犯了兵家大忌。 而当时的清朝虽然已经处于末期,但从其军事实力看,依然是相当强大,至少是不弱于日本的。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更新了部队的装备。使陆军部队与欧美国家的装备差距大为缩短。左宗堂平定新疆战役,清军所显示的强大战斗力,使沙皇俄罗斯都大为震惊,最终不得不改订伊梨条约。与明朝相比,清军内部同样腐败严重,派系林立,明军中存在的克扣军饷,贪污腐败等问题,清军中也有,但腐败程度是差不多的。绝对没有到不能战的地步。中法战争和收复新疆都体现了这一点。事实上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所体现的殊死奋战的精神还是令人感佩的。何况,清朝参加甲午战争的军队主要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主,淮军相当于李鸿章的私家军,与明军内部的派系林立相比,淮军的内部还算是团结的。而且,清朝没有太监监军的弱智制度,有利于前线将领发挥自己的指挥能力,在这一点上也是高于明军的。清军自太平天国战争后,虽然二十年未曾遇到大战,但与法国的战争还是有效的锤炼了部队的战斗力,并积累了近代战争的经验。而在这方面,日本则是一片空白。清朝士兵也多为将领私家属下,对将领分外忠诚,打仗也不怕死。从指挥官上看,日军的指挥官多为留洋归来的留学生,理论经验丰富但并无实战经验。清军将领要么是百战余生,要么是留洋归来的学生,既对近代战争有所了解,又有丰富的实战积累,这也是日军所不能比的。与清军相比,日军基本是没打过什么仗的“和平兵”。 在军队人数上,清朝举国拥有数百万,单单洋务大臣们所组建的新军也有数十万,且装备精良,至少不比日本差,人数也远远比日本多。若尽数投入朝鲜,对日本将是绝对优势。在海军方面,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装备上看也的确如此。北洋水师定远舰所拥有的两门巨型榴弹炮,当时欧洲也不过是十多门,日本更是没有。击中日本一发即可对敌舰造成重伤。黄海大战中日本主力舰吉野几乎被此炮打的失去战斗力,旗舰松岛也险些被打沉。何况,清朝还拥有两支与北洋水师同等规模的舰队,若与日本一样合并一处组成联合舰队,那将是对日本海军形成的绝对优势。开战时,清军尚且占领着平壤等大城市以及朝鲜北方战略要地,地理优势明显,且有大部队陆续增援。虽然后来日本掌握着制海权,清军依然拥有辽东大后方。从这些方面看,日军基本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3、战斗过程和结果比较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本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对清朝政府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在历时九个月的鏖战里,日本先取平壤,再下开城。几乎聚歼驻朝清军,以闪电般的速度向鸭绿江突进。清朝甚至来不及组建第二道防线。同时,日本联合舰队于9月发动黄海大战,重创北洋水师,以不失一舰的代价击毁北洋水师主力舰六艘,彻底掌握制海权。使北洋水师自此蜷缩刘公岛,无力进行远洋作战。之后,日本于1894年冬突破鸭绿江防线,占领大连旅顺,其第一集团军在海军的掩护下,在山东登陆,占领威海炮台,包围北洋水师,终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三月,日本顶住清朝最后反动的海城反击战,并乘势攻克营口,清朝6万大军溃败。自此,甲午战争以日本完胜而告结束。中国损失军力六万人,敌我双方损失比例高达10:1。最精锐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丢失整个朝鲜和大连,旅顺,营口,海城等重要战略城市,清朝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白银一亿五千万两。并割让台湾。日本将清朝的赔款全部用于军事工业发展中,军事力量迅速膨胀,一跃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而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则历时七年,其中主和主战大臣反复争斗,以至拖累前线,使原本形势大好的战争几经曲折,方获全胜。然而就是在内政腐败的情况下,明朝还是最终赢得了战争。1592年四月,日本对朝鲜不宣而战,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占领朝鲜全境。(不宣而战似乎是日本的管用伎俩) 经过明朝内部的几番争论,朝鲜沦陷三个月后,明军才姗姗入朝,却只是祖承训的一支5000人的小部队,结果被日军杀得全军覆没。为维护颜面,明朝才下决心一战。此战事先并无明确方针,也无精确作战计划,只是随时局变动而增兵,可谓是一大败笔。但是,认真起来的明朝很快打出了国威。四万辽东军入朝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日本咽喉,在军队总人数处于劣势(当时日军侵朝军队近20万),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发动了平壤会战,在日本增援部队赶到前一举攻克平壤,消灭日军一万五千人。史称平壤大捷。之后,明军经过浴血奋战,将战线稳定在釜山一线。而同时明朝发动的龙山会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粮食基地。使日本侵朝的几十万大军陷入了危急之中,并使得日本遣使求和。然而此时,京城的主和大臣石星却力主议和。从而葬送了大好的战争形势。之后明军撤离朝鲜,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 在历时四年的谈判中,日本以拖延手段,赢得了重新准备战争的时间,并重新装备了十五万军队和精锐水师。明朝却对此毫无准备,甚至万历皇帝已经起草好了招抚诏书。然而,在经过充分准备后,日本于1596年九月闪击朝鲜,再次对朝鲜不宣而战。毫无准备的朝鲜被杀得大败。明军也因仓促迎战节节败退,朝鲜大半国土再次沦陷。辽东军只剩万余兵力苦守王京待援。后来明朝派遣6万中央军入朝,明军发动反击,赢得汉江保卫战胜利,随后转守为攻,虽遭蔚山攻击战失败,却也重创日军主力,其后三路攻击,相继收复朝鲜南部主要城市,将日军压迫在沿海几大堡垒中分割包围。至此日本败局以定。丰臣秀吉在内外交困中去世。日军闻讯集结水师仓皇撤退,被明朝水师在露梁海域伏击。展开了16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海战。经过一天的喋血厮杀,中国水师以损失战船一百多艘的代价,赢得了击沉日本战船四百五十艘的辉煌胜利。至此,日本侵略军已全军覆没,抗倭援朝战争以中国的完胜而告终。 两次战争的过程,有一些共同点: (1)倭寇都是不宣而战,并且在战役的前期彻底掌握了主动权。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时,日本水师第一战就彻底摧毁朝鲜水师,掌握制海权,并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占领朝鲜大部分战略要地。甲午战争时日本在丰岛打击中国运兵船,并迅速登陆朝鲜本土。在两次战争的开始阶段,中国都是处于不利局面中。尤其是明朝援朝战争,开战时大部分战略要地都是被日本控制,相形于甲午战争开战时清军与日本的犬牙交错,形势更为险恶。 (2)两次战争开始前,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中国方面都是摇摆不定。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始终反对对日开战,甲午战争时西太后和李鸿章也曾严令“衅不可自我开。”拱手将战争主动权交与日本。两次战争中国都是仓促参战,在各方面的准备上尚未就绪。武器装备严重不足。 (3)战争中,无论明军还是清军,其作战都是勇猛甚至可歌可泣的。甲午战争的平壤保卫战,打的日本尸横遍野,日本虽占领平壤,却付出了惨重代价。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后来兵困刘公岛,水师提督丁汝昌一直战到弹尽粮绝,最终服毒自尽,至死未投降。而聂士城陆军的鸭绿江阻击战和海城反击战。更是打的悲壮惨烈,尸山血河。旅顺战役寸土必争,倭寇恼羞成怒以屠城泄愤。相比之下,明军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平壤一战,辽东军前仆后继,以人海战术拿下平壤,龙山战役中三百敢死队员迂回穿插,在日军背后发起进攻,战役胜利结束后敢死队仅剩四人。开城保卫战面对三倍于己的日军,李如柏拼死守卫,城墙几经易手,始终未能让日本占领开城。最后的露梁大海战,明朝水师副都督邓子龙以身殉国。尽管两次战争的成败不同,但是前线的将士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他们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军威。作为为国牺牲的英雄,他们将永远被我们缅怀纪念。 (4)战争中日本都是倾国之力,精锐尽出。大有决死一战的气概,将日本的国运赌在战争上。作战也基本是亡命徒式的打法。这样的一个邻居,永远值得我们警惕。 4、不同结果的原因以及反思 同样是与日本作战,同样是在国力和军力强于对手的情况,同样拥有广阔的中国大后方和优势的补给,同样是三军奋战将士用命。同样是面对日本亡命徒式的打法。为什么明朝可以胜利,然而清朝却会失败?要知道两个朝代都已经到了统治阶段的末期,表面的繁荣下已经隐藏了深深的内部危机。世人都把清朝的失败归结到政治的腐败和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的,但这种看法未免肤浅,就让我们整个战争过程里明清双方形成鲜明对照的几个情况来看一下吧! a) 朝鲜战争打响后,明朝内部虽然战和之争不断,兵部尚书石星甚至一直坚持顽固议和立场。但一向昏庸的万历皇帝这次的抗战决心异常坚定。虽然祖承训全军覆没,但万历皇帝勇敢的承担责任,并未责罚相关将领,更未向日本退让半步,而是坚决的派遣辽东军主力入朝参战。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反观清军,在是战是和问题上,虽然光绪皇帝壮志满怀,但是掌握实权的慈喜太后却始终左右摇摆,首先在日本进兵朝鲜的情况下并未作出决策,坐失战机,接着在战争爆发后也没有宣布明确作战目的,这使前线将领几乎不知所措。兵力部署和调度情况更加混乱。导致清军迅速崩溃,把虚弱的鸭绿江防线暴露在日军的眼皮底下。 b) 明军参战后指挥相当统一,水陆配合极其默契,协同作战战果辉煌。面对倭寇的疯狂攻击,明军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迅速与敌人主力展开决战,以攻为守,最大程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迅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将日军压迫在朝鲜沿海的几大堡垒中。迫使其从海路逃跑,并最终于露梁海域聚而歼灭之。而清军虽然奋勇杀敌,却是各自为战,相互间几乎没有协调和配合。特别是平壤保卫战,明明在人数上不弱于日军,可偏偏落得左宝贵孤军作战的结局。北洋海战中,更是放弃了优势的地理优势和海陆防御配合,禁止北洋水师援救威海炮台,使北洋水师眼睁睁看着陆地防御被占领,最终使得自己被团团包围,困死刘公岛。在整个甲午战争里,清朝的军事指挥系统几乎失效,整个战争中都在被动防御,处处挨打。 c) 战争开始后,明朝迅速着手抢夺制海权,加紧赶制新式战船,调集几乎倾国之力的水师部队云集朝鲜。很快形成了对日本舰队的绝对优势。并在露梁一战中成功摧毁了日军的海军。而清朝却犹豫不定,对水师的调度更是保守,先是丰岛海战,以两艘军舰面对日本舰队,闹出了挂白旗的国际笑话。后来黄海大战后更是畏敌如虎,只想如何保全北洋水师,却不想如何歼灭日本舰队。其实,当时以清朝海军的势力,若集中南北洋舰队,定可在远洋置日本于死地。可惜,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清朝输掉了最后的家底。 两次战争中,日本的战术都是一样的,即先抢夺制海权和朝鲜战略要地,再直插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迫使中国投降,达到战略目的。其实这种战术带有极大的赌博性。倘若在一处遭到对手的牵制,就将满盘皆输。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补给有限,不可能与中国拼消耗。明朝与清朝战争初期都有战败,但明朝是阻击战,以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和延缓其攻击步伐为结果的;清朝则是溃败。事实上,战争的结果从开战时的态势就已经注定了。究一下战争的结果,可以粗略总结出以下观点: 1、中日大战,中国拥有着先天的优势,即丰厚的人力和资源,以及广阔的大后方和漫长的补给线。中日开战,即使日本可以以优势兵力和装备暂时取得优势。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如战事进展缓慢,其国力也必然被拖垮。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持续七年,日本几乎被打到崩溃边缘,战争结束不久即爆发内乱,国内长年内战,国力一撅不振达200年。甚至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青年时仅凭几条海盗船就横行日本。所以除唐朝外,历来对日作战的方针都必须作好持久战的准备,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满清却不明白,西太后原本期望速胜,在自己60大寿前赢得战争,结果却是迅速崩溃。而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战争潜力,急忙结束了战争,以至丧权辱国。 2、中日交战,朝鲜为重要战略争夺地。失朝鲜则失中国。失去了朝鲜,日本的优势陆军就有了广阔的空间。朝鲜丰厚的资源和巨大的生产能力也能为其支持战争,抗战八年我们一再败退,与这一点不无关系。而清朝丢失朝鲜后,既而丢失辽东大部分地区。明朝守住朝鲜,最终赢得了战争。 3、对日作战,绝对不是一场局部战争,更不是一场可以迅速结束的战争,因为日本每次对华作战,其战争机器都是疯狂开动。中国必须要做出打全面战争的准备,才可赢得最后的胜利。事实上,以中国的国力和基础,若战争机器全面开动,其效率必定十倍于日本。明朝水师原本弱于日本,但一经运转便威力无比,而清朝政府一味小心翼翼,仅靠淮军和北洋水师抵抗,其他军队则处于观望状态,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4、作为统治者,必须要有战斗到底的决心,战争决策一旦作出,必须厉行,不可再有摇摆。中国军队虽然派系严重,但只要思想统一,调度得当,依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核心力。清军的全线溃败,与清朝内部始终没有统一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统治者则更加摇摆不定。使得指挥系统严重混乱,几乎使军队成了瞎子。 5、日本军队攻击迅速,冲击力量强,但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即持续战争能力差,一旦遭受激烈抵抗,必定使战局扭转。对付日本这种敌人切不可有消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那就如同与影子作战。对日本必须制定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在开战时就打乱其进攻阵型,切不可消极保守,否则,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下场 .

⑼ 明朝抗倭战争如何开始的如何结束的

两次抗倭援朝战争,最终以明朝胜利而告终。两次战争,自万历二十年起,绵延七年,至万历二十七年终结,战争双方前后共调动数十万兵力投于朝鲜半岛,水军、陆军全面参战。用兵期间,明朝在面对宁夏叛乱、播州叛乱、女真扰边等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仍从辽东、南直隶、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多省区抽调大量兵力,不远千里赴朝作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数万明军将士长眠在异国土地上,费银八百万两,国库进一步空虚。但战争胜利的意义却不可低估,日本受此打击,在抗倭援朝战争结束后的二百年里都不敢再轻易挑衅,不仅是朝鲜半岛,我国东南沿海各省份也换来了长期的稳定和安宁。 中、日、朝三国在对待万历年间两次朝鲜战争的态度上也是各执一辞。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清史、近现代史对抗倭援朝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不援助朝鲜,战火必然烧到自己身上,而且其害更甚。出于民族大义、维护和平的立场理应出兵。反思的声音也不少,如认为抗倭援朝对人力物力的消耗太大,分散了明王朝的精力,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垮台。日方的大部分史籍则采取缄默立场,既不粉饰也不坦白自己在两次侵朝战争中的失败。多强调客观理由,而不从自身出发发掘战争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作为一个战争发动者,未免有些不负责任。朝鲜半岛特别是韩国的历史书多夸大自身在抗倭斗争中的作用,对明军将士功绩则一笔带过。特别是一部分韩国人过分拔高民族主义情节,对明朝的抗倭援朝战争采用极端态度。笔者曾结识一位韩国留学生,她来中国留学前学习导游专业,她的韩国导游手册头几页赫然用中文写着:“我们的国家(指韩国)在十六世纪末期屡遭中国、日本等国家的侵略,人民流离失所……”如此面对历史,不禁让人发出无限感慨!万历年间明军若不出兵奋力抵抗倭寇,朝鲜半岛真的是难逃亡国灭种之难! 青史昭然,忠魂不灭,抗倭援朝,功垂千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义武奋扬,跳梁必戮!

⑽ 万历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非常有名,究竟有多惨烈

在明朝历史上,战争多于繁星,一如捕鱼儿海之战,土木堡之变,戚继光的抗倭之战,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等不胜枚举,但有一场战争一直被遗忘在历史深处,而拂去历史的尘埃,如今我们再去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一位英姿潇洒的将军,在那异国他乡的战场上,替异国人民,替天子将怀着豺狼之心的敌人打退,保卫了身后的祖国,这场战争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历史上唯一一次单凭自己的实力彻底战胜日本的大型战争。而这位将军便是明朝名将李如松。

在这场抵御外敌的战场之中,明朝军队将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帮助了朝鲜帮助了明朝,打破了日本的痴狂之心,同样在异国他乡也埋葬了很多当年的为这一切付出生命的尸骨。万人出征千人回,英灵尸骨留他乡,是也。虽然现在在韩日两国的历史中对于这场战争记录少之又少,但是我们依然要铭记在抵御外敌的征途上,他们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英雄。

阅读全文

与抗倭援朝战争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莱坞生死恋迅雷下载电影天堂 浏览:980
电影说话字幕怎么弄的 浏览:448
广电机顶盒怎么关闭付费电影 浏览:771
欢乐摩天轮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165
电影恋战冲绳免费看 浏览:245
怒火重案电影手机在线观看 浏览:343
哪些电影引用苏格拉底名 浏览:753
带你看宝贝电影片段 浏览:443
万达电影座位号在哪里 浏览:490
理论电影免费 浏览:182
东方福利网的电影票上海哪个电影院能用 浏览:3
2021电影定档都有哪些 浏览:615
电影爱是在哪里拍的 浏览:577
帮我找小电影 浏览:506
北京新年华电影院 浏览:59
ipad4如何下载电影和游戏 浏览:980
在微信买票看电影流程 浏览:425
锦衣卫系列电影初露锋芒 浏览:341
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官网 浏览:576
巩俐和张国荣合作电影有哪些 浏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