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张艺谋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
人物评价
在电影人才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巩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电影外,张艺谋“副业”很多。他执导过歌剧、芭蕾舞剧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
拍过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传片以及北京奥运会会徽和火炬的宣传片。另外,还拍摄过广告,出版过图书,设计国庆60周年纪念邮票,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等等。
『贰』 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
对于《悬崖之上》一直比较期待,看完之后一直没想到如何去面对这份期待,想一想还是实话实说吧。
个人对这部电影的综合评价就是交付了一个标准的影视作品,但是离惊艳差点距离,很不张艺谋了。
为什么这样说?
就每个镜头展现来看,张艺谋对于视听语言、色彩平衡的把握一直保持强悍把控力。
张译、于和伟这些老戏骨加上新生代谋女郎刘浩存的表现同样在线。剩下的就是个人经常说的那两个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故事、故事、还是故事。
而故事的内核就是逻辑和人物动机,这两者立住了,基本上一个故事就不会太差。
《悬崖之上》这部影片,漫无边际的雪白成为了主色调,永远吹不完的风雪总是一直伴随着情节的推动。
触目之间,天地一片白茫茫。
以景喻情这种事,对于张艺谋来说实在过于小儿科了,风雪不断也暗示着这次旅程充满了无数变数。
随着剧情的开展,无论是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还是暗流涌动下的平静,风雪漫天是其不变的基调。
直到最后,尘埃落定,任务完成之后,风雪之后则是晴朗之天。
一切都有了个盼头,灿烂的明天也就来到了,黎明之后的希望也来了。
视听语言是影片的一部分,张艺谋在这方面交付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除却视听语言之外,影片总体故事情节的半部惊艳只在于开端,却没能往下延续,倒是令人遗憾。
一部电影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悬崖之上》的开局确实令人惊艳。
四人小组包括张宪臣(张译饰)、王郁(秦海璐饰)、楚良(朱亚文饰)、小兰(刘浩存饰)是一对夫妻及一对情侣,从他们跳伞落地之后,剧情紧凑并且充满了悬念,动机及逻辑性十分令人信服。
如四人小组带着关键任务,只有张宪臣一人知道具体任务内容,就是防止提前泄密。
另外分配成两个小组时,可不是按情侣角色来分,要拆开组队,保证一组被抓,另一组依旧能完成任务。
这里面就有对人性的提防在内,因为是夫妻和情侣,拆散后对完成任务来说,是有好处的,当一组被抓后,一定不会供出对方小组,毕竟爱情是伟大的,特别是面对可能牺牲的时候。
若以影片时间来划分,前40分钟的高能展示,让人看到张艺谋对于如何开局把握得非常之精妙。
四个人的人设及故事交代也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了设定。
张宪臣稳重且老谋深算,任何时候不轻信他人,看上去简单的对话就明白这边的任务已经出问题了,有接头方的高层出卖了他们。而小兰虽然经过专业训练,估计也是第一次出这种难度的任务,则略显生涩和被动。所以才开始都是张宪臣的主场,在雪中与特务打斗,哪怕一根树枝都可以当作武器,动作场面非常精彩。
如果保持影片前40钟的节奏、逻辑及人设的设定,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成为国产谍战片中的经典之作。
遗憾在于后半部分,因为人设及逻辑方面出了问题。
《悬崖之上》这部电影在个人看来是前半部惊艳,后半部场景和双方的你来我往的单个场景同样精彩之外,立意、动机和逻辑方面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也许张艺谋想要展现在战争年代那种对于家的渴望和人性的探索,只是这是部谍战片啊,除了要团聚之外,最重要的是任务目标有没有达成呢?
『叁』 编导视听语言: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色彩分析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在视觉艺术上展现出强烈的表现力。色彩在电影中不仅营造了氛围,还深刻影响了角色塑造、主题表达,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激发了观众的深层思考。张艺谋的创作中,大胆突破传统色彩运用,创造出唯美、浓烈的艺术效果。以下是对影片色彩分析的深入探讨:
一、影片背景及色彩意象
《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聚焦于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命运。影片通过视觉艺术展现了色彩的象征意义,绿与白、红与黑、黄与紫的转换,寓意着角色命运的起伏与心灵的洗涤。电影通过色彩反差,构建出视觉上的冲击力,深刻描绘了特定时代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主题内涵。
二、色彩分析
1. 绿与白的意境:绿色象征着变化与消失,白色则代表清冷与孤寂。影片中绿与白的对比,反映了角色内心的希望与绝望。学生装、睡衣等白色衣物,象征着清冷与落寞;灰绿与暗绿的服饰,则展示了角色表面的逢迎与内心的虚伪。
2. 红与黑的意境:红色与黑色相互衬托,构成影片的基调。红色象征岁月的古朴与节日的喜庆,同时也代表残酷与鲜血。黑色则象征着封建礼教的坚硬与命运的不可抗力。红色与黑色的交替使用,预示了角色命运的起伏与挣扎。
3. 黄与紫的意境:橙黄色代表安静与平和,紫色象征尊贵与神秘。黄缎绸子的掉落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理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紫色的出现,不仅揭示了角色的身份地位,还增添了神秘与虚伪的氛围。
三、结语
《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色彩的运用,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命运的影响。色彩不仅作为视觉审美载体,还承载了情感表达与主题解读的功能。张艺谋的色彩艺术,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视觉审美性,更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深入理解,赋予影片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肆』 有话好好说的拍摄特点从视听语言角度说,或者是姜文拍过的电影的拍摄特点。
这是一部比较特别的张艺谋作品,当年的张艺谋还处在创作蓬勃期,影片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张导求新求变的努力,热情的探索电影创作的方向,尝试着新的类型和题材,作为一个已经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名导,实属难能可贵。至于后来彻底沦为金钱绑架的商业导演,则是后话。
本片的镜头设计有点类似,<谍影重重>系列那种手提摄影式风格,不过因为过分追求这种效果(也或者是因为初次尝试),最后的效果显得过于凌乱,没有章法(谍影重重的镜头剪辑迅疾繁琐,但每个动作和重要点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快中有序)。
本片有大量的长镜头,和几乎充斥全篇的恨不得把镜头顶到演员脸上的特写镜头,给人一种局促、焦躁不安的感觉,很符合90年代以后那种整体社会情绪和人们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的表现,在大银幕上看的话,这种体验更加明显和放大,但全片看下来会让人稍感不适,或有头晕恶心的感觉,不止一个朋友看过本片后对我说过这种感觉。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风格化的作者电影,影片风格与故事的重合度也还不错,其他的如表演,配乐等也都可圈可点,很难得的一部“另类的”国产都市喜剧片。后来张又拍了部所谓的喜剧《三枪》,堕落的毫无底线,完全没了当年的灵动的锐气和激昂的才情,不知道是江郎才尽还是老了?张导的新作《归来》今年上映,答案应该会在这部电影里体现一些端倪吧!
『伍』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似红似火的精神抗争
——浅析《红高粱》的视听风格
电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改编莫言同名小说而来,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导演重色彩、 重时代刻画等艺术风格。红色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起起伏伏,挥挥洒洒的红高粱,有着寄寓当地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导演借九儿、余占鳌等人物讴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朴却拥有抗争精神的劳动人民,延伸出现当代人们对此炽热的感慨。这是他对故事绘声绘色的彰显,亦是对于小到封建礼教束缚,大到对民族侵略的伟大抗争精神的赞颂。
红色调的炽热,贯穿至影片灵魂深处。导演从开头便紧扣抗争的主题,从画面的最开始,九儿便是在浓艳的红色下出场。此刻的红色不仅仅是婚嫁的基本衬托,从九儿沮丧不甘的面部特写便可看出,这更是对此刻九儿抗拒的内心心境的衬托。“坐轿不能哭, 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儿却掀了盖头,哭了轿,这是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而红色正是她此刻内心最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红色的表现力则更加鲜明亮眼。九儿、余占鳌以及几个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献身的罗汉大哥时,周围熊熊的焰火将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的热烈,映衬的是他们此时此地心中燃烧着的对日本人抗争的熊熊烈焰。
红高粱的内涵,诠释着人物真实独白。红高粱作为片名,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总是围绕着红高粱,更是因为高粱代表了当时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个“红”字, 也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颜色是红色,更是因为它代表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也拥有着红色所 传递出来的抗争精神。从小的方面看,余占鳌等抬轿工人在送九儿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对劫匪的蛮横威胁,他们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协便给了钱财,可当劫匪打了九儿的主意,余占鳌为首的弟兄便奋起反抗打倒了劫匪。这一小插曲为接下来大的方面作了呼应。同是在这片高粱地,结尾的高潮部分,面对日本人对当地人民的压迫, 以及九儿的英勇献身,一场热血的战争在这片高粱地一触即发,过程中导演有大量对高粱地的镜头特写,一场血红而壮烈的斗争在火红的高粱间相得益彰地展现,将红高粱的内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争的人群当中。
意境的浓墨渲染,给予了画面想象空间。影片中有着不少重写意的片段,往往以远景的方式呈现,并且没有人物对话......(此处省略500字)
此篇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完整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
『陆』 电影山楂树之恋影评 2000字左右,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
张艺谋以往的作品,突出女性形象,淡化处理男性。
《红高粱》中彰显奶奶的豁辣大胆,新婚期间与男人的野合快乐之至,毫无羞耻、后怕和中国累世纪礼教的浸染。一切都是应当的阳光的,“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我认为的我做的就是理。
《菊豆》中,丈夫无性,菊豆退而求其次,或者说由于行动圈子的狭窄,只能就近取性,就和丈夫的侄子兼工人弄到一起了。既然是弄,依然弄得凶猛凛冽,带着一股与丈夫与世界斗到底的绝劲。这里面,菊豆是不赞成自己的行为的,但是现实的性虐待性饥渴又由不得她不出逃不叫嚣。菊豆的做有种惨烈的赴死的样子。
《秋菊打官司》中,完全忽视了谁是秋菊的丈夫,其丈夫仅仅做为秋菊的背景出现了,只为给秋菊上县城上省城准备上一条充足的理由。你只能看到秋菊执意要做某件事,立意要让别人认识错误,看到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说到底秋菊是因为丈夫被踢了裆,面对从此再无性生活后的焦躁和烦乱,而产生的瞬间激烈反抗。前进的航程从此无了桅杆,船只能原地打转,怎么也得挣扎一下,愤怒一次!秋菊打官司时,心理是不痛的。官司打完了,不管是什么结果,日子还得那么糟糕地继续下去,那时候心理才会没完没了的痛。打官司不过是忽略未来漫长的痛的一种过渡剂。
《大红灯笼高高挂》,自始至终老爷就没有露脸。展现了女性群体在男人霸权的控制下,完全失了平衡没了从容,变成了一笼美丽的阴险的斗鸡。碗里有限的那么几粒米,你也抢来我也藏,怎么着也是个饿,怎么着也是个馋,还是个嫉恨和怨毒。这种时候,女人已经忘了个人特色的培护,忘了最需要的是爱,是男人投来的目光,变得只是跟其他女人相比,一定要多的那一点钮了扣了毛了皮了。女人之间无形的撕打,彻底粉碎了她们各自的美。象阿富汗的风筝赛,就是割断别人的风筝线,在天上美丽风光那么一回,一点不耽误线后的老爷再娶下一房。
《我的父亲母亲》里,只是母亲的狂热的单恋,父亲和“我”这两个男性几乎没有戏,只是为了产生母亲单恋的根源和结果而衍生出来的角色。并不清楚父亲是否爱母亲,父亲的向往和追求到底是怎样的?毫无涉及。父亲只是一个被感动的受体。张艺谋当初让孙红雷演“我”时,明确告知:如果你让观众对你有了印象,你的表演就是失败的。父亲和“我”只是母亲红棉袄上缝合的线,没线不行,但看红棉袄怎么也注意不了线。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皇后的生命是拘促和慌张的,皇后爱丈夫爱不上,丈夫象条泥鳅,怎么也抓不住;皇后爱继子爱不得,继子有的是女人可供玩,你发现了这个阻止了那个,继子与你也没有继续。皇后这条案板上的鱼,扑愣来扑腾去,临死还拉上了儿子做了垫背。实在是毫无经济头脑的衰女人。明知却还是得漫长地喝着毒药,明知自己智昏乱着方寸,却还要系上菊花巾拉起菊花阵,菊花台上菊花祭。通篇展露一个气急败坏、破罐破摔的傻女人。皇后就象她在菊花台上,打翻随手抛出的药碗,只不过是一道美丽的弧,终究是要碎裂的。
很期待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完全颠覆了张艺谋以往男人悲悯女人的视角,完全改变了女人跳钻钻充斥画面的疯狂和痉挛,扭曲和狼狈。《山楂树之恋》简笔带过了静秋的模样、气质,也没有男人眼中的静秋如何如何,静秋的出现是为了让老三产生爱和表达爱。静秋如果能够象《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象《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父亲,象《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丈夫的戏份就好了,模糊之,弱化之,只为了彰显“老三”而存在,只为了蓬勃一个赤诚男人对女人细腻而坚韧的爱——那就绝了。
老三说:“男人不兴为自己哭,还不兴为别人哭吗?”《山楂树之恋》直呛呛地展现了一个唯爱至上的男人,一个全力打造爱的穹顶、追寻在爱的山路上、沐浴在爱的光环下、泣血在爱的挂虑中的男人,一个哭得那么清朗那么纯真那么大气的男人。从古至今,中国人看多了望夫石、哭长城,看多了忠心耿耿、努力奔跑、全心奉献的“母亲”形象,男人似乎越是不把感情当回事、不把妻子放在心上,越是男人,越是中国人倡导的模范。现实中那些有爱的男人,从来不敢大大方方地表露,越是在人前越是摆架子,越是冲妇人呼来喝去。否则旁人笑他,他自己也直不起腰来。如此,中国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恶性循环了,起码外在感观上背道而驰了。所以静秋老是要到成医生家踩缝纫机,为的是感受成医生毫不做作,自然流露的对妻子对孩子的爱的行动。八九十年代前,看到一对牵手而行的男女,绝对是一幅议论纷纷的图画,绝对是一坛震撼、绕舌到今天的陈酿。
老三的心态非常之好,他遥视得到未来,剖析得到现实的荒诞,把对个人和国家的信心给予女子;他倾听得到来自心底的声音,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又读得懂静秋的束敛,把尊重和理解给予女子。从无怨尤、细水长流、不慌不忙展开爱的历程,你知道的你看到的,他在为你;你不知道你看不到的,他还在为你。他身上没有通常男人虚伪的自尊,想到就自然去做,没有挂不下面子,忍什么辱。他身上也没有装饰的虚荣,很少解述追寻路上的艰难,也许跋涉百里也难谋一面;静秋只看得到自己生活的困厄,并不知道老三的点儿怎么打得开,老三的各种阻扰怎么一一排解。她在为她的家人生计苦,老三也在为她的生计累,她还没来得及全部的懂和珍惜,老三走了。为了爱,老三愿意去做信仰和信用的叛徒,在不侵害他人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倾力去爱去护,甚至满怀向往静秋和别人生的孩子,只要源自静秋。
熊音和艾米写作《山楂树之恋》,主旨不是为了表白静秋有多么漂亮、性感、聪慧和坚强,主要是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个男人,在那样一个封闭无知、颠倒黑白、人人自危、生计无着、生命无常的时代,他能够这样去爱,他是这样令人崇敬、爱和忆念。
老三走了以后,静秋17—31岁,感情是空白的,无法再融进其他男人。张艺谋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与巩俐分手,至今也是14年多的时间。张艺谋汹涌的爱情在那一个年轮夭折,从此再无心眷顾,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创作当中。张艺谋以往注重表达女人如何爱,任性的,苟且的,泼辣的,阴鸷的,涂毒的,诅咒的,纠结的,拿生命掷的,多是女人对无能或无良男人无奈的爱和恨,单线的发作。我们不知道男人值得不值得去爱,哪些方面可爱,看不到男人爱不爱她,回应在哪里,前路在哪里。
这一把,男子真真切切、大大方方地来爱了。男子为女子拉起手风琴,为女子唱起《山楂树》,为女子作诗作画,为女子完成教材作业,为女子送山楂花送胶鞋,为女子夜困凉亭,为女子看望父亲,为女子点开事业门……垂危也不回家,要守在近处,为了别人可以代看一眼,回述爱人当天的音容笑貌。为女子老三愿意象个奴仆一样,翻山越岭,日夜追随她的足迹和身影,不管有没有见面的可能,有没有对话的机会,有没有爱的理解和回应。老三拿自己的脚板放进石灰碎石里踩烂,拿自己的手划刀,只求静秋爱惜静秋自个儿一点,替老三爱自个儿一点。
这种全方位的维护泣天地,如果生命轮回,张艺谋也愿意这样爱一回,他也愿意爱得这样扎实这样凶猛这样沉厚,这样拿生命来给予。来自男人方向、动了心田、彻彻底底、不怕埋没、自然表达的爱,似乎填补了中国爱情历史的苍白,填补了张艺谋电影的空缺,填补了张艺谋生命的空窗。
或者说不是没有,不是空白,而是羞于表达,羞于水银泄地地展现。那么,就让张艺谋不再压抑着,凶猛地表达出来吧。不要再讲我奶奶、我母亲的故事了,讲一讲“老三”的故事,男人的故事,我张艺谋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