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时,为抗击倭寇,朝鲜名将和明朝将士在朝鲜海联合与倭寇发生海战,现在有一部电影叫什么
现在只有一部《鸣梁海战》,韩国拍的,去年上映的。
据说明年会上映一部中韩合拍的电影,题材也是万历朝鲜战争,但也只是有这么个消息而已。
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倒是有不少。
推荐给你一个:《大明征伐录:壬辰风云》,写得挺不错的,而且是从中、日两个角度、两条线来描写这场战争。战争描写和各方势力的刻画也很到位。关键是,基本都贴合史实,没有穿越什么的。
对于喜欢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值得读一读。我现在就时常跟进一下。
② 历史上真实的鸣梁海战是怎么样的
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一百三十艘。
在壬辰倭乱时期屡立战功的朝鲜名将李舜臣因谗言一度入狱。接管朝鲜海军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战中指挥不利大败于日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均也阵亡。日军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当时朝鲜海军只剩下漆川梁海战后残余的12艘板屋船。由于与日军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李舜臣决定在鸣梁海峡与日军决一死战。
鸣梁海峡是珍岛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峡,水流湍急。每隔3个小时鸣梁海峡内的海流方向会发生逆转。海峡仅宽约294米,狭窄到可以在两岸拉钢索,方便李发挥龟船、板屋船质量胜于日军船的优势而不让日军的数量优势得以发挥,之后李又动员百艘民船拉上军旗在后以壮声威。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日舰驶入鸣梁海峡时,李舜臣早已在对面准备好了。等日舰靠近时,隐蔽在山脚的李舜臣海军对日舰发起猛烈的炮轰。由于日军的舰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军有山体的遮掩,日军的炮火无法打中目标。
而朝鲜海军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稳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峡内事先已经拉起了钢索使入侵的日舰处境更加悲惨。入侵的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日军将领来岛通总也被击毙。很快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舰开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乱。
李舜臣趁乱率领朝鲜海军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势。大量的日舰拥挤在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虽然李舜臣只有12只军舰,但是凭借着地利天时撞破了倭寇31艘军舰。李舜臣在鸣梁海峡的胜利,有效地切断了日军从黄海对稷山之战的供给,使日军最终撤退。
(2)日本明朝朝鲜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战役背景:1592年闲山岛大捷后,日本海军实行防御的政策,在占领平壤后,日军停止了攻势。后于1593年开始议和。李舜臣也因为闲山岛等一系列战功,被朝鲜王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军统制使。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置的官职。但好景不长,日本为了拔去这颗眼中钉,使用反间计诬李舜臣居功自傲,阴谋篡权。
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丰臣秀吉的计策,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朝鲜国王李昖中计,将李舜臣下狱。幸亏一些爱国将领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贬为士兵,白衣从军。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丰臣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下令,调动14万陆军和7200名水军入侵朝鲜。从动员到集结,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集结完毕。
③ 求《飞鹰计划》观后感2000+字,突出片尾扔掉黄金换水,成龙说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主题。
鸣梁海战,其实不但是一部足以写进朝鲜(韩国)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也是一部足以写进中国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虽然在隋唐时代,中国与占据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一直战争不断,但到明以后,即在李成桂家族夺取朝鲜半岛统治权之后,朝鲜半岛全境被划为大明王朝的郡国,朱元璋亲自赐国名“朝鲜”,命令李成桂家族世代为朝鲜王代表大明皇帝治理朝鲜,朝鲜王是明朝的臣子,朝鲜王的臣子当然也是明朝的臣子。
所以,作为朝鲜国臣子的李舜臣,其实也是明朝万历皇帝的臣子,而当时发生在朝鲜半岛陆域及海域的“万历朝鲜战争”,其实也是以丰臣秀吉为首的日本倭国对大明王朝的进攻,而之前几年这样的战争已经发生在中国东海岸,在那里诞生了一位可以与岳飞比肩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鸣梁海战发生于1597年,在此9年之前,戚继光已去世,明朝向朝鲜派出另一位伟大的将军陈璘,陈璘率领朝鲜将军李舜臣和明朝将军邓子龙一起在朝鲜半岛力敌野心昭彰的丰臣秀吉,所以,不管今天的电影手段如何精彩,都改变不了当时发生在明朝的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上的战争,其实是中日战争的本质。
一想到,倭人侵华之心如此长久不泯,真令我吃惊。
我知道,如此评论一部拍得相当精彩的韩国古装战争电影,韩国的出品方一定会不高兴的。
不过,如果你去过韩国,参观过它们重要“爱国主义基地”的李舜臣纪念馆也应知道,那里现在还陈列着许多李舜臣生前得到的明朝皇帝的嘉许和赐予之物,李舜臣作为一位朝鲜民族的民族英雄,当时是要向明朝皇帝宣誓尽忠的,他能成为明朝抗倭大将军陈璘的助手,这已经是明朝天子给他最大的肯定了。
电影《鸣梁海战》中暗表,李舜臣部队的崛起始于鸣梁海战6年前的抗倭战争,之前他只是武科及第的地方官,而在鸣梁海战之后又1年的1598年,他在露梁海战中因没有听从总指挥陈璘的调度,立功心切追敌过深而殉职,同时,中国另一位将军邓子龙也在拯救李舜臣的行动中战死。
其实电影《鸣梁海战》里也表现了李舜臣本人求功急战不服军令的个性--甚至是不服君令,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他在鸣梁海战中的伟大功绩,也造成了他在1年后露梁海战中早早战死的历史遗憾,令人扼腕叹息。
还有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即李舜臣麾下的水军在鸣梁海战中为什么可以只凭1艘龟船和12艘板屋船,就能够战胜日本水军的300多艘安宅船和关船?
因为是电影嘛,所以《鸣梁海战》不但表现了藤堂高虎率领的日本水军船多人众,亦将日本水军的主战武器安宅船和关船进行了特别的强化,但细看过电影你亦会发现另一个事实,即李舜臣水军虽然战舰很少(12艘板屋船),但都是拥有在当时算得上非常强大的火炮,而日本水军虽然人多势众,但真正靠谱的热兵器只有先锋部队来岛通总的将军船上的火枪手,其实,16世纪以火药喷射铁珠的火枪技术远没发展到电影中表现的那样神乎其技,也就是说,从另一方面看鸣梁海战,其实是一场热兵器军队对冷兵器军队的战胜。这正如《指环王》里刚铎城外的那场大战,人类与精灵的联合部队虽然不如魔都的部队人众,但前者多骑兵,后者多步兵,所以最后才有人类与精灵的大胜。
《鸣梁海战》中,李舜臣的部队所以拥有更为强大的热兵器(火炮),背后的技术支持还是明朝政府,我们看到安装在朝鲜板屋战船上的火炮与戚继光将军为自己的抗倭部队装备的虎蹲大炮也非常相似。
由是观之,大明王朝还是很重视这一场发生在朝鲜的与日本倭族的“代理人战争”的。
而这部从电影手段上说也算得上相当精彩的韩国电影,还是很巧妙地回避了这些真正的历史事实,本着为本国和本民族创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个拯救朝鲜民族于狂澜即倒之际的伟大民族英雄。
这,也可以理解,但,更值得深思。
④ 《守护者app》失落英雄日军将领之一大明卧底!
这几年谍战剧越来越火,基本都是讲国共之间的故事。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一个阿明王朝的人逃到了日本。巧的是,他成了侵华日军的营长。他心系故国,与明军秘密交往,在战场上放火焚烧敌营,战功卓著。然后他渐行渐远,消失了。
不是小说,不是电影,不是小说。
这个400年前的“余则成”是大明当时的第一个卧底,因为他的神秘来历和足智多谋。
1。一封奇怪的信引出了两个明朝间谍。
万历二十六年八月,韩、明两军连长董义元率部与日军在晋江对面扎营。晋江南部被称为王津,是日本军队驻扎的地方。晋江以南40余里,日军修建了望京、东阳、四川、永春、昆阳、金海、古城、新寨等八个村基。
两军对峙一个月后,浙江游击队领导人毛对董毅远说:“你仔细看看日军的营地,天津,甚至新农村。真是应接不暇。”这是王锦的蛇头,粉碎蛇头,其他人都处于破碎状态。”董毅远以为是真的,但敌人队形整齐,晋江飞不过去,只好耐心等待战机。
战斗机突然来了。另外,这是我自己送的。
一天,毛的哨兵发现了一件怪事:一名朝鲜妇女公然走出日军营地,但没有人拦住她。哨兵等她走近时,问她为什么。韩国女人无语,只是从旁边拿出一张纸。
纸条上用中文写着:“这个女人要出国了。我同情它,捐钱赎放我的祖国。天兵会可怜他们的穷,而不是杀他们。”信的结尾写道:“知道我姓什么的人,会在你丈夫的父亲死后埋葬他。”问我名字的人嘴巴很大,但是没有才华。灵魂之书。"
令人惊讶的是,一封无头无尾的信是从日本军营里寄来的。
在明军大营里,毛左看右看,还是看不懂,尤其是最后一段被怀疑是谜语。齐是个武术家,那么他能在哪里解决呢?于是,他把诸葛朱,一个赞画叫来,商量这件事。文人真是聪明,诸葛亮马上就解开了谜底:“郭是其仆后埋子之父。他有国家之口,他没有人才。”写这封信的人是郭国安!"
令尊指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葬子之父指的是晋朝孝子郭巨,葬子事母。这个谜题真的被解开了。那么,救了朝鲜妇女并向南朝鲜士兵求饶的郭国安是谁呢?他为什么在夏令营?他来自中国、韩国还是日本?
说来也巧,明军大营里有一个人真的知道为什么。
这个人的名字叫石。听到这里,他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我认识这个人!郭国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日本很了解我,至死都同意为国效力。他现在在营里,我军有内勤!”
等等,这块石头是谁?为什么他去过日本,见过郭国安?
图:帽子下的日军指挥官是什么?
这件事的全过程必须慢慢讲。
史明是派往日本的间谍。
早在日本侵略朝鲜之前,明朝的情报机构就开始行动了。兵部侍星从锦衣卫中秘密挑选了几名间谍潜入日本刺探情报。其中“帅”石在万历二十一年受福建巡抚派遣,乘船前往日本九州岛萨摩。
据万历诸葛圣元《两朝平壤记》记载,石是明朝武进人,属南京人。在他离开之前,他是皇家卫队的著名指挥官。“名令”指的是有标题的命令,与“见任何一个”的实际作用不同。
石狮在温州用过之后,第一次联系了福建出生的许仪。我在《中日死亡史》中提到的许仪之后的那个人,是被日本人掳到萨摩的福建医生,受到萨摩家宗师岛津的信任。他就是那个立刻给大明送来“日本将侵略朝鲜”消息的英雄。
在战地情报官的帮助下,史四处搜集情报,并与岛津家族的要员吉津忠男见了面。几年后,他回到中国,被派往朝鲜担任军事参谋。他向朝鲜人报告了自己的日本情报,被朝鲜国王李伟称赞为“奇人”。
毫无疑问,石在萨摩逗留期间认识了曾在萨摩军中服役的郭国安,两人约定为大明效力,才导致了几年后的这一幕。
2。潜伏的英雄“烧毁敌营”[S2/]
明君得知郭国安的身份后,立即派石头秘密联系。在接触中,我得知了一个比较好的消息:郭国安本人就是日本王进村的领导。
号称日军“蛇头”的营长竟然是大明的卧底!上帝也保佑大明!
电影《锦衣卫》只需要改变日本城堡的背景画面,主角就是石头。
下面的事情就说得通了。毛命人混进日军阵营,约了郭国安。几天后,明军大举进攻,郭国安同时放火焚烧日军营地的粮草。郭国安给出了答案。
头几天拂晓,毛装备部过晋江,日本兵出寨拦截。突然,天津村火势暴涨,火光冲天。看到粮仓着火,日本人迅速撤退。明军趁机向南岸奔去。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寻找天津村。
郭国安点燃了大火,燃烧了两天两夜,伴随着无尽的浓烟和火焰。追击56分大胜的明军不断占领其他要塞,剩下的日军魂飞魄散,一路退到四川主营。
几天之内,明军多次进攻日军大营,一路打到敌人的主营,军事实力大大增强。遗憾的是,之后董毅远在进攻四川新城的过程中,低估了敌人。战斗中,营地的火药突然爆炸,所以战败了。遭到岛津弘毅萨摩士兵的反击,伤亡惨重。
看到这里,有人会担心。郭国安的叛乱不是被日军发现了吗?
找不到。没有这种智慧,怎么当卧底?因为在随后的两军和谈中,我们又遇到了郭国安。
9月和10月,明朝通过琉球和后的密报得知了他的死讯,但此时日军大本营的撤退命令尚未下达,游击队毛又开始了行动。派其弟毛去见岛津。私下国安指国学,说“如果国学出了大事故,必然会回到不好的状态。依赖釜山的人要有几个月的食物,他们的食物会耗尽。”但是,等我们清楚了,我们就去借弘毅,弘毅不允许。清场撤微山先生是第一步。弘毅和总统将同时退出。'
因此,许仪、郭国安等明人在日本的卧底为明军结束朝鲜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郭国安从此失联,我们无从得知他最终的下落。
这些珍贵的史料记载出自毛的军事著作《武备之?挑重担?朝鲜考试,真相没问题。毛不是一般的学者。他是当时著名的艺术战略家。他在辽东担任过莱文的幕僚,后来在辽东与袁崇焕共事。他是副连长,和清兵并肩作战。
战后的日本史料中也提到了神秘的郭国安。估计到时候他的身份已经暴露了。正如江户时代《日本外史》年所记载的,“明太祖的郭安正在注视着天津。汇一美元。关于内线。像信一样生火。到那个时期。国家仪器引导士兵到河边。我们的战士也走出了村庄和河流。村子着火了。我们的士兵已经处理好了。明军正在渡江。困在天津。”
根据日本人的记载,郭国安是“明朝的俘虏”,即被俘的明朝人。但是明朝的郭国安从何而来?怎么被抓?作为最后一任营长,如何融入岛津的家庭?可惜史料太少,郭国安的原始身份和他的书信一样,是个谜。
不过,至少通过这两个国家的零碎史料,已经拼出了一个生活在曹颖和汉朝的大明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