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格战争电影有哪些
有 一部 八月战事
影片讲述了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 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是2008年8月在格鲁吉亚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一方为格鲁吉亚ZF,另一方为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南奥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兹和俄罗斯。自8月 《八月战事》拍摄花絮
[3]1日开始,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罗斯军队于8日进入南奥塞梯地区,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并在随后几日占领了南奥塞梯以外的格鲁吉亚领土和军事基地。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共造成格鲁吉亚军队215人死亡、1469人受伤;俄罗斯军队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以及约1600南奥塞梯平民死亡
『贰』 俄格战争电影叫什么关于俄格战争的电影推荐
1.五日战争
故事由一名美国记者的视角讲述的是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当天所发生的俄罗斯与前独联体成员国格鲁吉亚之间的一场为时5天的战争。
2.穿越火线
该片是以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发生的五日战争为背景,透过母亲的视角,讲述战争背景下一位年轻母亲只身奔赴战场历经九死一生救出儿子的故事。
3.奥林匹斯地狱
一个在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年轻昆虫学家迈克尔为拍摄稀有的飞蛾(其拉丁名就是Olympus inferno)来到南奥塞梯,并且在那里他经历了俄格战争。
4.辛迪西
故事讲述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期间,在格鲁吉亚的一个名为辛迪斯的小村庄中,17名士兵被杀。
战争电影馆(微博),更多精彩战争片推荐!
『叁』 一部与乌克兰内战有关的新电影讲述一位母亲去战争区救自己的儿子
楼主你好
是电影《八月八日》
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是与乌克兰无关
绝对就是这部电影
有图有真相求采纳
http://ke..com/link?url=2Y3IqC-_-_4_pFiPwAabaEjIl-
『肆』 谁能提供一些俄对格战争那几天俄军事行动和普京行程表(全部以北京时间)
当各国选手在北京奥运赛场紧张比拼之际,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两军正激烈交战。一度被格鲁吉亚抢占先机的战局在9日以后迅速向俄罗斯倾斜。俄罗斯凭借什么后发制人,取得主动呢?
一、后发制人,俄格冲突上演戏剧性逆转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在南奥塞梯的矛盾由来已久,近来陷入白热化。格方认为本国的南奥塞梯自治州在俄罗斯支持下不断寻求独立,不可再忍,而俄方认为格鲁吉亚在西方支持下不断挤压自己的战略空间,不能再退。自今年8月1日以来,各种交火事件渐成序战,该地区局势日益紧张。7日夜至8日晨,格鲁吉亚军队与南奥塞梯武装人员激烈交火,双方各自指责对方挑衅、进攻在先。8日,格鲁吉亚军队攻入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俄方消息称,格方在进攻茨欣瓦利时动用了“冰雹”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该市多处建筑被摧毁,一片瓦砾。格军在8日控制了茨欣瓦利市,而俄军驻南奥塞梯的维和部队则出现伤亡。一时间,俄军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
然而短短一天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俄军不仅夺回了对茨欣瓦利的控制,而且深入格国领土,袭击军事基地、机场、石油港口、火车路线和城镇,甚至将战线延伸至格国另一个分离地区阿布哈兹。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已经遭到俄军轰炸,格政府要害机关开始疏散。阿布哈兹附近的格鲁吉亚部队则被最后通牒,限令在数小时内向俄军缴械投降。
二、快速反应,俄空降部队大显神威
俄军能迅速扳回战局,首先因为快速反应部队大显威力。尽管从双方兵力对比看,俄北高加索军区的军力数倍于格鲁吉亚军队,但格方占了先机,如果俄军反应不够快,格方很容易在南奥塞梯形成既成事实,陷俄军于长期被动。俄军首先想到的是出动快速反应部队。在格军袭击并占领茨欣瓦利市之际,俄军已经出动150余辆装甲车辆和大批军人向南奥塞梯开进。在车臣战争中屡立奇功的空降部队也火速抵达前线。据悉北高加索军区的这支空降部队素以反应快、战斗狠著称。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该空降部队曾以一连力量在敌后阻挡2500人的车臣武装突围,3天内歼敌400,全连战至6人仍坚守不退,是一个俄罗斯版的“兄弟连”。
近两年俄空降部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MD-3、BMD-4新型伞兵战车、“吸血鬼-DS”125毫米反坦克自行火炮、“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AGS-30自动榴弹发射器、射击精度是卡拉什尼科夫机枪3倍的“佩彻涅格人”7.62毫米机枪、SVD-S狙击步枪、卫星导航系统等大量装备部队。使俄空降部队不仅火力猛增,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精确打击、快速反应能力。此外,俄军还不断加强空降部队的训练,目前其训练时间与强度已经恢复到甚至超过苏联时期的水平。此次战前,俄空降部队正在高加索地区执行演习任务,人员装备都是准作战状态,因此召之即来,迅速发挥了作战效力。
据报道,到11日已经有16000余名俄军开入格鲁吉亚,如此迅猛的攻势使格军抵抗意志迅速瓦解。有消息称,目前至少有7000左右的格鲁吉亚军队投降,这对能实际出动作战力量只有10000余人的格军来说,可以说是大势已去。 俄格军事冲突5
三、多路合围,立体进攻赢得最大主动
俄军能迅速扭转战局,还因为战法灵活。在格军已经占领南奥塞梯首府的情况下,俄军除派出第58集团军的一支装甲部队从地面开进外,还采取全疆域立体打击的办法,缩短战局。在这种战法下,格军无法全力保障前线进行逐次抵抗,而是前后方同时进入作战状态,首尾难顾。
据报道,反击一开始,俄军就派出苏-24前线轰炸机等空中力量对格国首都第比利斯周边的军事基地、机场和铁路枢纽进行了轰炸,并出动海军力量遏制格方的黑海港口,切断了格方的能源进口及国际援助通道。10日,俄海军在阿布哈兹水域击沉一艘格鲁吉亚导弹快艇,虽然俄军宣称没有封锁格方,但此举实际上等于让格方从海上寻出路的想法没了盼头。俄军空降部队也没有将战场局限于向奥塞梯一地,而是在格鲁吉亚很在乎的另一个地方,阿布哈兹出现。截至11日俄军已经在阿布哈兹增派了9000多名伞兵以及350辆装甲车。 俄罗斯总理普京督战
俄军以快速立体作战泰山压顶一般取得了绝对优势。据俄军官方消息,这样一次大规模战役俄军目前仅付出了18人阵亡、52人受伤和2架老式战机的代价。根据本月初俄媒体刚刚披露出的俄军最新战略理念,俄军未来作战是力求在冲突先期阶段就迫使敌方接受和平。换言之,俄军要迅速取得战场优势,并在优势下迫使对手接受城下之盟。目前看俄军正在格鲁吉亚实践这一理念.
8月7日深夜,也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正式开幕的同时,格鲁吉亚出兵突袭南奥塞梯,并宣称包围了首府茨欣瓦利。
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并对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使冲突地区局势骤然恶化。俄第58集团军和第74空降兵师的部分部队8日和9日相继开进南奥塞梯,以增援驻扎在冲突地区的俄维和部队。
2008年8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电视画面显示的是8月9日,俄罗斯士兵驾驶坦克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附近行进。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说,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决定签署命令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
11日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保持南奥塞梯地区和平的大部分行动,茨欣瓦利现已处于俄罗斯维和人员的控制之下”。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当天则表示,击落了80架俄罗斯飞机,打死数百名俄罗斯人。他同时对严重的人员伤亡表示遗憾。俄新网的消息说,梅德韦杰夫在同俄罗斯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会谈时说,“我们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当局保持南奥塞梯和平的大部分行动。茨欣瓦利现已处于俄罗斯维和人员的控制之下”。
18日,俄军开始从南奥塞梯冲突地区撤军。22日19时50分,俄罗斯按计划顺利完成从格鲁吉亚撤军的任务,部分军队撤到南奥塞梯境内,部分军队已返回常驻地,俄维和人员已进入安全区哨所履行维和使命。
2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南奥塞梯领导人科科伊季27号在茨欣瓦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有其他国家跟随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独立,而俄罗斯将是第一个在南奥塞梯设立大使馆的国家。
8月27日,格鲁吉亚外交部针对“俄罗斯此前一天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一事作出正式回应,宣布将降低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级别,撤回格鲁吉亚驻俄使馆的绝大部分外交人员。格鲁吉亚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对当地电视台说,格鲁吉亚外交部已决定把格鲁吉亚驻俄使馆的外交人员缩减到两人。格鲁吉亚副外长瓦沙泽当天约见俄罗斯驻格大使科瓦连科,向他递交了格外交部的特别声明。此前,格鲁吉亚议会“恢复领土完整”临时委员会主席马拉什西亚曾表示,格鲁吉亚议会正在考虑同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他说,在俄罗斯正式承认格鲁吉亚分离地区的独立地位后,格鲁吉亚已无法同其继续保持外交关系。
『伍』 北极熊之怒 俄格五日战争
北极熊之怒 俄格五日战争
2008年8月8日至12日发生的南奥塞梯战争令世界含裂震惊。这场爆发在周末的闪电式战争由格鲁吉亚政府率先动手,目的是摧毁分离的南奥塞梯民兵武装,然而由于俄罗斯大军的介入,格鲁吉亚所取得的战果仅维持不到一天便灰飞烟灭,特别是自己苦心栽培的清一色美械王牌旅——第1机械化步兵旅近乎全军覆没,大批美式武器成为俄军的战利品。这无疑向世界证明,美国武装乃至美式训练并不意味着无敌于天下,俄罗斯武装力量依然拥有当年苏联红军势吞敌酋的强大实力与决心。
牛刀杀鸡初战告捷 :
格鲁吉亚总统萨卡链老携什维利之所以敢于进攻得到俄维和部队保护的南奥塞梯,关键筹码是由美国一手包办的三个新式机械化步兵旅编练完成,尤其视为“近卫军”的第l旅齐装满员,而且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经历过战火的考验,旅长布尔卡纳泽早在去年12月就叫嚣光靠本旅实力就能快速拿下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请总统萨卡什维利到茨欣瓦利过元旦”。
随着军事实力的壮大,再加上美国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表态越来越坚定,萨卡什维利决心放手一搏。他明白,要想加入北约,就必须搬掉俄罗斯维和部队这块“绊脚石”,否则格鲁吉亚便不可能以一个“完整国家”身份加入北约。早在今年3月开始,格鲁吉亚总参谋部会同美国MPRI军事顾问公司制定了一项绝密行动,决心利用南奥塞梯边境冲突为掩护,采取闪电式的“恢复宪法秩序”行动,夺取南昌奥塞梯全境,进而迫使俄罗斯
8月7日,机会终于来了。当天深夜,由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三方人员组成的维和分队在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控制区交界的普里西遭到不明身份人员的伏击,令人惊奇的是,遇袭受伤的全是格方人员,而俄奥人员安然无恙,旋即第比利斯媒体群起攻击南奥塞梯武装人员制造摩擦。紧接着事态进一步扩大,格奥双方发生大规模炮击事件。深夜23时,萨卡什维利在国家电视台发表演讲,宣布全面反击南奥塞梯的“挑衅”,“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8日凌晨4时,全副美械装备的格军第1机械化步兵旅从哥里出发,由下辖的一个坦克营作为攻击先导,沿着科维莫一尼科吉公路直逼茨欣瓦利。为避免俄空军拦截,旅长布尔卡纳泽在最后关头放弃了用直升机载运特种兵夺占浅近纵深要隘的打算,因为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F-4E战斗机全歼满载埃及特种兵的直升机群的教训令他不敢越雷池一步。
部署在艾尔戈涅季和济奇的RM-70火箭炮群一刻不停地向茨欣瓦利投射弹药,炽热的火光和烟雾让朦胧的早晨更加难辨方向。在向茨欣瓦利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履带式车辆与轮式战车的行驶节奏不统一,略显陈旧的T-72B主战坦克常出现抛锚的情况,坐在“悍马”吉普车上指挥的布尔卡纳泽干脆命令:“谁要停下来,就把谁掀到路边去!”他很清楚,必须在俄国人反应过来之前,尽快打到茨欣瓦利城内,否则缺乏空中掩护的第1旅将死无葬身之地。在进攻发起的头三个小时里,由BTR-60/70装甲车搭载的步兵和由24辆捷克造“达娜”轮式自行火炮组成的独立炮兵营最先进抵茨欣瓦利郊区。
8月8日中午左右,格军第1旅几乎占据了茨欣瓦利四分之三的市区,尤其是位于阿尔戈维奇大街上的南奥塞梯总统府也被占领了,南奥塞梯总统爱德华·科科伊特率民兵抵抗无效后,从下水道逃走。然而,茨欣瓦利的巷战并没有结束,南奥塞梯民兵中的俄籍哥萨克人非常骁勇,他们与格军展开逐屋争夺,其小分队形式的“RPG猎杀组”摧毁了多辆T一72B坦克。尽管如此,11时40分,布尔卡纳泽还是用超高频波段电台向第比利斯报捷:“圣乔治旗(格鲁吉亚国旗)已在茨欣瓦利升起!”
布下口袋奇袭俄军
也就在同一时刻,俄罗斯的反击也开始了。当天,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谴责格鲁吉亚发动的“种族清洗战争”,宣布在南奥塞梯进行“强制和平”,很快驻车臣和北奥塞梯的俄罗斯第58集团军迅速反应,军长阿纳托利·赫棚伏鲁廖夫亲率第693摩步团及俄军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直属第22独立特种任务旅赶赴茨欣瓦利东北的贾瓦镇,以解救困在城内的南奥塞梯民兵。与此同时,俄空军第4航空集团军也出动90余架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对茨欣瓦利以南的公路和部队集结点进行轰炸,同时罕见地派出图-22M3战略轰炸机空袭了格军出发地哥里,一座储藏有大批弹药的军火库被引爆。面对俄空军的猛烈轰炸,格军冷静还击,共击落4架俄军飞机,其中包括一架图一22M战略轰炸/侦察机
面对城内尚未肃清,城外强敌将至的战局,布尔卡纳泽除了将原来呆在哥里的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全抽调到茨欣瓦利,还暗中将24门“达娜”自行火炮拉到市郊的1134高地,试图用近战火力封锁俄军由北面入城的咽喉要道。
8月10日早上,赫鲁廖夫得到俄第4航空集团军的保证,后者的机群已将茨欣瓦利城内的格军消耗大半,残存的格鲁吉亚人已没有多少重武器了。赫鲁廖夫深信不疑,他打算不等主力装甲部队赶到,便用手头这些部队穿越格军火力网。他先派出侦察兵和BRDM-2轮式侦察车前出,去试探格军火力点,结果格军没有暴露1134高地上的炮兵阵地,只是用零星火力骚扰。没把对手放在眼里的赫鲁廖夫下定决心,提前发起对茨欣瓦利的总攻。
10日上午10时20分,作为第一梯队的俄军第693摩步团第无不胜1摩步营开始行动,纵队中包括30辆BMP-2步兵战车、3辆BTR-80轮式装甲车和2辆2S9自行迫榴炮,赫鲁廖夫就坐在其中一辆BTR-80装甲车内,随行的还有几位来自莫斯科的记者。在进城的最初几千米,赫鲁廖夫感觉情况有点不对劲,因为格军没有打来一发重磅炮弹,一些轻武器火力点也几乎没形成什么威胁。稍后的5分钟内,俄格两军总算全面交火,但强度不高,赫鲁廖夫开始怀疑格军是不是在引诱自己继续钻进圈套,但他并没有命令部队停下来。
当车队开始鱼贯开过塔马拉舍尼大桥时,1134高地上的格军“达娜”炮群终于轰鸣了。在格军前置炮兵哨和美国提供的炮兵侦察雷达的指引下,“达娜”自行火炮的头一轮齐射便摧毁了俄军车队首尾几辆装甲车。紧接着,“达娜”自行火炮调整射角,瞄准俄军车队中央密集射击,结果赫鲁廖夫的座车被一颗炮弹造成的气浪掀翻,一些炮弹碎片也打进车里,赫鲁廖夫左脚踝关节被划伤。俄军不得不冒死突围,途中又遭到格军埋伏的坦克部队狙击,好不容易才撤回出发地。
孤军奋战身陷绝境
俄罗斯军人的性格是“睚眦必报”,尤其遭敌暗算后更是如此。从莫斯科赶到前线的俄陆军司令弗拉基米尔·博尔德列夫大将在电话问候赫鲁廖夫后,保证“严惩(格鲁吉亚)侵略分子”。到10日夜,俄军在茨欣瓦利投入的兵力已超过9000人,外加100余辆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第943火箭炮团的“飓风”火箭炮封锁了长15千米、宽4千米的哥里一列宁戈尼走廊,使茨欣瓦利战区的5000多名格鲁吉亚官兵陷入绝境,“回家无门”。
当闻知王牌旅情况不妙,格总统萨卡什维利一面呼吁美国外交帮助,实现就地停火,一面紧急从其他方向上抽调援军,但为时已晚。8月10日,格鲁吉亚另一个分离实体——阿布哈兹主动开辟“第二战场”,阿武装在炮火掩护下攻击了科多里峡谷的格军,并帮助俄黑海舰队陆战队夺取了格重要港口波季。美国战略空军的C-17运输机将在伊拉克执勤的格军第304机步旅官兵运回国,但他们却没有多少重武器,第1旅存亡绝续,就看他们自己了!
到11日上午,茨欣瓦利的战况趋白热化。格鲁吉亚最具战斗力的第1旅已成瓮中之鳖,旅长布尔卡纳泽将残存部队分配到阿尔戈维奇大街上的南奥塞梯总统府和阿恰别季、1134高地、萨拉布季等三个防御支撑点,其中总统府军事价值虽不大,但政治影响却不小,格军只有继续占领,才能向外显示茨欣瓦利并未易手。格军士兵隐蔽在数百栋建筑物里,利用俄军调整部署的短暂时间紧急加固阵地,并到处埋设地雷,设置陷阱。
茨欣瓦利的地形对俄军进行军事行动非常有利。首先,茨欣瓦利北部和东部有山脉环绕,炮兵对山下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射击视角。其次,众多的格鲁吉亚军人奉命保卫防御支撑点,而防御支撑点与市区人口稠密区有段距离,地形更加开阔,俄军可以集中轰炸总统府及三个防御支撑点,最大限度地减少茨欣瓦利居民的伤亡。
8月11日,俄军对茨欣瓦利的总攻正式展开。俄军从茨欣瓦利东区直插阿尔戈维奇大街,目标指向总统府。面对俄军的强大攻势,格军借助建筑物拼命防守,双方的激烈战斗造成了重大的间接损害,包括茨欣瓦利医院、总统府、技术学校等建筑被夷为平地。格军手中的重型武器,如1134高地上的“达娜”自行火炮和当作街垒的T-72B坦克,基本上在俄军的轮番空中打击和火箭炮轰击中被摧毁。所以真正能够威胁到俄军坦克的只有格军的英国造“劳”80火箭筒和“短号”E型反坦克导弹,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苏联时代的RPG-7(40毫米)、RPG-18(64毫米)火箭筒及少量AT-4“塞子”反坦克导弹,些反坦克武器的静破甲深度都达到400毫米以上,都可对俄军坦克的侧翼形成威胁。其反坦克小组通常有4~6人,每个人分工明确。通常两人负责发射,两人负责填弹。假如是六人小组,另外两个人一般装备SA-14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对付俄军直升机的近接支援。格军的反坦克小组给俄军坦克的进攻制造了麻烦,由于城内道路狭窄,俄装甲车辆多次拥堵道路,使俄军装甲纵队的移动非常缓慢。由于指挥混乱,俄军甚至出现自相残杀的闹剧。11日下午14时左右,俄军两个打头阵的坦克纵队行进在两支平行公路上,误把对方当成敌人,相互之间开始炮击。
针对格军顽抗,俄军迅速改变战术,调整机械化部队队形。俄军先用架在BMD-l伞兵战车上的双管23毫米机关炮对格军可能活动的阵地进行高密度扫射。这些机关炮原本是用于防空作战,但经过战地改装,可以旋转至最大仰角,瞄准建筑物的高层进行火力压制,它能以2 000发/分钟的射速穿透大多数建筑物。机关炮扫射完毕后,俄军就使用BMP-l )
战车上的AT-3反坦克导弹对敌实施精确打击,这种战术收到很好效果。
为应对这些武器,接受过美国顾问训练的格军往往选择近距离战斗,俄军则大量部署步兵近距离保护坦克,甚至专门成立突击队来对付格军的反坦克小组。一个小组通常有10人组成,包括一个狙击手,一个观察手组成的狙击小组和装备“什米尔”火箭筒的5人突击组。于是,茨欣瓦利街头经常出现格军企图袭击俄方坦克时反被俄军追杀的场面。
进攻中,为防止格军射手进行有效瞄准,俄军的T-72坦克和BMP-2战车大量释放烟幕,但烟幕同样也遮盖了俄军前线指挥官的手势和手臂信号,并且干扰了坦克驾驶员的视线,因而降低了俄军坦克部队推进的速度和进攻的节奏。为了弥补缺陷,俄军使用迫击炮作为压制性火力。迫击炮因为发射角大,可以在高楼林立的地区使用,因而受到青睐。然而俄军步兵编制中使用的81毫米迫击炮通常无法穿透现代建筑物的屋顶,使它的效能大打折扣。
至12日凌晨,在进行了艰苦的巷战后,格军第1机械化步兵旅受到重创,俄军控制了总统府和阿恰别季,但尚未拿下1134高地,俄军遂派出另一支攻击部队朝东北方向进攻,切断1134高地与萨拉布季的联系,但格军的殊死抵抗阻滞了他们的进攻。尽管攻击没有达到预定目的,但俄军显示了能对格军进行系统打击的决心和能力。此时格军第1机械化步兵旅的处境已经极其危急,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放下武器净身而退
经过国际斡旋,在达到既定政治和军事目的后,8月12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结束在南奥塞梯进行的“强制和平”行动,并宣布“(格鲁吉亚)侵略者的武装力量已被瓦解”。当消息传到茨欣瓦利时,俄军前敌总指挥,第58集团军副司令库拉赫梅托夫少将向困在萨拉布季的格军第1旅旅长布尔卡纳泽发出战场通牒:要么放下武器,从俄奥军队开放的“生命通道”撤回第比利斯,要么等待被完全消灭。在权衡再三后,布尔卡纳泽最终选择了撤退。
当身穿美国海军陆战队作训服的格鲁吉亚军人灰头土脸地走出工事时,狂喜的俄军士兵和南奥塞梯人纷纷朝天鸣枪,有的劫后余生的茨欣瓦利居民试图抓住格鲁吉亚士兵进行殴打,但被俄军制止。据俄军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上将宣布,在茨欣瓦利争夺战中,号称精锐的格鲁吉亚第1步兵旅基本丧失战斗力,俄军共缴获65辆坦克,缴获数十辆装甲车,外加大量高射炮、自行火炮等,这几乎是格鲁吉亚重型装备的家底。事实上在俄军的打击下,格鲁吉亚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再对南奥塞梯发动进攻的能力。荣归故地的南奥塞梯总统爱德华·科科伊特表示:“茨欣瓦利的解放,标志着‘战争贩子’萨卡什维利政治生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