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电影《顶缸》的主题和人物分析是什么
不善交流的农村青年二宝,家徒四壁,与其相依为命的只有一只叫大飞的鹅。由于渴望娶媳妇,改变生活,二宝开始卷进一次车祸顶包的事件,但无奈最后却一无所有,连大飞也成为了他改变命运的殉葬品。
Ⅱ 陈可辛《三分钟》的视听分析和导演手法
苹果贺岁短片《三分钟》刷屏了网络。讲述的是一个过年不能回家的女列车员在站台与儿子只能相聚3分钟的故事。情节虽简单,却令无数人动容落泪。该片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指导拍摄的,全程使用iPhone X拍摄。片中不着写一个“想”字,也没有一个“爱”字,但那份思念,那份爱,通过陈导细腻的视听语言非常动人地表达了出来,影片展现了陈可辛“现实主义”、“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从影片上来说,故事的取材并不罕见,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拍摄手法并不独特;戏剧冲突也是时间类题材常见的;利用快速剪辑来达到影片高潮;利用小特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以上所诉并不独特,而打动我们的是观众的情怀。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和导演手法来探讨。
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陈可辛以其典型的人生经历,创作出很多部经典作品,如碰历颤《甜蜜蜜》、《投名状》等作品,将艺术点聚焦在爱情、友情、亲情等多个维度,重视影片基调、细节、质感,表现带有“陈可辛制造”的感情体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意愿。
而影片《三分钟》的故事根据列车员刘钟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且有万钧之力。七分多钟的视频,用一分多钟的开场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片头几个高速镜头通过蒙太奇的叠加,渲染了一股紧凑的节奏。手拿烟花的小男孩努力地背着乘法口诀,一列火车穿越在画面里。接着,小男孩的妈妈以在列车上写日记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以及故事的始因。作为一名列车乘务员,她服务烂举的这趟列车,跑的是中国最长的一趟铁路线路(南宁-哈尔滨),一般要跑6天。
火车站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直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背景,拉近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对于人物特写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宣的渴望、对儿子的亲切关怀和火热的情感迸发。
故事中的人设列车员的母亲因为生计不得不把儿子托付给妹妹照顾,当载着满车愁绪的火车终于靠站了,列车员妈妈整了整衣帽,车门打开后,忙着照应上下车的乘客。此时小弟弟在人流中穿梭,快速闪过的人潮里,小男孩向前跑找妈妈的主观镜头让故事的紧张情绪再度升温,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弟弟能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终于,小男孩还是见到妈妈了,我们看见母子俩高兴地拥抱,松开,四目相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小弟弟背起了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呼应了片头的同时,妈妈的画外音又做了补充说明:“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我上回吓唬他,如果还是记不住乘法表,就不能上小学,更见不到妈妈了。没想到,他当真了。”
陈导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两人在不同空间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特写将相见的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出来,展现独立的符合现实的性格,他的镜头彰显人物真性情。另外,陈可辛还经常运用重复的镜头来渲染气氛笑败,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男孩孤独背影。
影片在小男孩背诵乘法口诀的童声里,积聚起来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火车要开了,妈妈着急地问:“丁丁,你还有什么要对妈妈说吗?”小男孩也在跟时间赛跑,不停地背诵着还没背完的口诀。列车门无情地关上了,随着那句高声的“九九八十一”,小男孩露出了一丝满足的微笑。妈妈挥手间的那个微笑的回应,仿佛在说:“弟弟好样的。”
陈可辛的视觉语言非常丰富和细腻,以诗人的情怀将镜头对准平凡的日常生活,过年农民工返乡的那种在火车上的心情,以及亲人在火车站的簇拥,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展示了细腻的生活场面,大大地扩展了影片的表现面,使影片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生活的流程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剧中人的命运的认同感。强烈的扣紧了对一个像列车员这样的母亲和一个留守孩子的心扉。
故事的最后,弟弟和姨姨目送着远去的火车……回旋的触动却在故事之外。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刻,陈导这个余音绕梁的小故事,虽然是个广告,却给人阵阵的暖意,同时带来反思,这就是好的影片必须达到的意思。
结尾用文字打上,给人带来思考,当团圆有了时限,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是给每一个电影受众的。
Ⅲ 微电影霾没了影评人物分析
作为首部心灵环保微电影,《霾没了》直面社会敏感话题,深挖现代都市强人的内心脆弱,用触人心扉的圣诞故事,呼唤纯真的心。
从物质层面上看,我国尤其是北京这类大城市,已经被环境污染折磨得遍体鳞伤。尤其是近两年最肆虐的雾霾,已经让人们达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从精神层面上看,许多都市强人们,都像周迅在片中饰演的女高管钱雪漫一样,表面强势内心空虚,由于对身边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所以下意识用自私和冷漠保护着自己。物质的雾霾和精神上的雾霾,让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出现了匪夷所思的离场。比如那个本是公益的捐衣物活动,从另一个立场看过去,就是阴险狡诈的骗局。
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雾霾,大众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在个人面前,霾是如此之强大。把一个个人放在霾中,比之大海中的一滴水都显不足。对抗霾的侵袭,我们就究竟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种“无从下手”的窘境,消磨了人们的斗志。绝大部分人在霾中,都处于缴枪投降的心态。“霾没了”,真的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寄望么?抗击雾霾,真的是只有国家那样的“大”才有责任有能力去完成么?
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整个气候的霾化,源于成百上千的工厂烟囱、成千上万的汽车尾气、成万上亿的“不注意”。正是这百千万亿的汇聚,才形成了如今强大无比的霾。那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一点一滴的好,理论上就可以实现物理变化的逆运行。《霾没了》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
周迅饰演的钱雪漫面对如今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雾霾,心态和大众一样,都有着无从下手的感觉。可是“恶境之南”要剥夺她美貌的威胁,是她不得不比其他人先行动一步。由于上文所述的心态阻碍,她的这一步走得极为艰难----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无从下手”。然而,就在她依然为无从下手而苦恼的时候,她之前不经意间付出的一点一滴,在经过了数个人一点一滴的加持后,汇聚成了足以扫除一个人精神层之霾的力量。看到了这个连锁反应,众人在圣诞钟声敲响的时刻,看到了以小个体解决大难题的希望。
当一点一滴的光芒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别说是霾了,连彻夜的黑暗都能照亮啊!
Ⅳ 关于微电影车四十四,求分析问题
车四十四 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意味,车上的乘客是一类人。代表人性的恶,冷漠是车四十四路主题。劫匪不是属于这辆车,青年人也是中途上的车,女司机又是代班。他们都不属于这着冷漠的代表。劫匪是暴力,女司机漂亮,谈吐大方,心地善良(从她没有让青年人上车可以看出),她是人性善良美的代表。当美被毁灭的时候,车四十四承载的冷漠完全的展现,青年人不属于车四十四,最总他也没能上车。这是对冷漠的批判。有时候暴力直接的侵犯远没有冷漠来的更让人心寒和恐惧。
Ⅳ 关于微电影车四十四,求分析问题
你这么一说,的确有些道理。我认为,影片中年轻人与司机最初的闲谈,确实让他觉得司机是位平易近人的人,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然而,当女司机要求他下车时,年轻人的疑惑和不解便油然而生。尽管他救了女司机,且感觉司机给人的感觉不错,但这种转变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难以理解。
此外,这个细节也展现了微电影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长途汽车上,载人是常见的现象,这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现实。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这不仅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易于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微电影的真实性和贴近生活的处理手法,无疑为故事增色不少。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这种处理手法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层次,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总的来说,影片中的这些细节处理得相当出色,不仅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这种真实感和贴近生活的处理手法,无疑为故事增色不少,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而这种处理方式,无疑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深度和层次,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Ⅵ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短小精悍,看完你有何感悟你注意到了哪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法国悬疑、惊悚微电影《调音师》于2011年上映,总时长仅14分钟,却收获了广泛好评,最终荣获“第37届法国凯撒奖-最佳短片”。影片剧情紧凑,情节设计精巧,引人入胜。以下是对《调音师》的剧情简介和深度解析,以及电影中的细思极恐的细节分析。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一个曾经在钢琴大赛中失败、经历挫折的天才钢琴师,因一蹶不振而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他选择假盲,因为这样能让人们误以为他弹奏得更好,耳朵更发达,同时还能享受到更多正常人所没有的福利,如更多小费、更友好的对待等。利用自己的“盲人”身份,他得以“名正言顺”地窥探他人隐私,了解主人的私密生活。
电影的高潮出现在他应邀请去为男主人的钢琴调音时。在进入屋内后,他不慎跌倒,手触碰到湿漉漉的液体,抬头发现了一个血淋淋的尸体坐在沙发上。这一幕让他大吃一惊,但因为自己是“盲人”,不应被吓到,于是他试图装作淡定,假装什么也没看见。女主人快速帮他处理情况,他则继续“装盲”,最终逃离了现场。
电影的结局看似开放式,但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推断出主人公的结局。首先,他口袋中的日程本会被女主人发现,她不可能忽视这一不寻常的物品。其次,他目睹了凶案现场,却未采取任何反抗行动,这表明他缺乏血性和决断力。再次,他跌倒时,地板上的血迹足以让他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此外,女主人在带他换衣服时故意推了他一把,他能够准确地找到钢琴和凳子的位置,这暗示了他并非真正的盲人。最后,影片开头便以一声射钉枪的响声开始,预示了故事的走向。
细思极恐的细节包括:服务员欺骗了一个“瞎子”,他选择假盲不仅欺骗了他人,也欺骗了自己;他被领导知晓假盲后,领导虽有愤怒但并未阻止,揭示了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容忍度;他面对女主人时卸下防备,甚至主动向她透露隐私,这让人深思人性的复杂性;他在向领导讲述泰姬陵的故事时,自以为演技高超,实则漏洞百出,展现了他内心的虚伪。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虚伪与道德的沦丧。他因为一次钢琴比赛的失败而选择了逃避,装作盲人,以换取他人的同情与关注。然而,他的行为不仅背叛了自己,也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他偷窥他人隐私、利用“盲人”身份满足私欲的行为,不仅反映出他内心的自私与冷漠,也揭示了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误读与误解。
总结,《调音师》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短片,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它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如何选择面对与成长。影片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了复杂的人性与深刻的道德思考,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