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可伯格拍的同志电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有哪些代表作
马可·伯格
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世界知名的LGBT电影奖项)得主,被誉为阿根廷“同志电影之光”。
他的代表作有《夏威夷》、《跆拳道》、《金发男子》、《缺席》、《性的张力短篇集》。
影评人有个专门名词“伯格镜头”,用于描述马可伯格电影中的一种特殊镜头。指的是把视线聚焦于男性胯部的镜头。这种镜头在伯格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它们或将焦点集中于胯部,或是从男性两腿之间往上半身拍摄。…………搜同志记
B. 大银幕上的”彩虹梦“——台湾同志电影往事
台湾同志电影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与自我认同的“彩虹梦”。
1. 起源与转折点: 《孽子》:80、90年代的《孽子》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艰难起舞,虽然面临审查制度的约束,但它仍然开启了台湾同志影视形象的书写,成为台湾同志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 社会氛围的改变与认同: 《喜宴》:进入千禧年后,随着台湾社会氛围的改变,《喜宴》挑战了传统婚姻观念,为同志身份提供了积极的解读,推动了社会对同性恋的同情和接受。 金马奖等平台:1992年起,同志电影在金马奖等官方平台得到正向传播,台湾电影界开始接纳和探讨多元的同志议题,酷儿电影的概念由此诞生,逐渐摆脱了禁忌标签。
3. 多元化探讨: 青春题材:千禧年后的台湾同志电影不再局限于单一视角,而是多维度、多元化地探讨爱情和身份认同。如《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等青春题材电影,以清新、青涩的校园故事吸引了观众。 边缘群体:电影也深入触及了变装、变性等边缘群体的复杂情感,如《艳光四射歌舞团》和《阿莉芙》等,展示了LGBT群体的多元生活面貌。
4. 社会影响与推动: 婚姻平权:2015年高雄市政府开放同性婚姻登记,而2018年的《谁先爱上他的》则直接推动了同志婚姻平权的合法化进程。 挑战刻板印象:这些影片不断挑战和修正着社会对同志的刻板印象,让每个个体都能平等地选择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