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美援朝影片有哪些
首先看改革开放以前:
比较经典的有《上甘岭》(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1964,长影),这些影片我主要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后来知道,《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而《上甘岭》是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原著的名字叫《团圆》,作者就是巴金。
还看过《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不过,真实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此后我们还看过一部关于炸桥的电影,名字就叫《桥》。而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叫《桥》,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个年代还有:
《斩断魔爪》(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的间谍战)
《长空比翼》(1958,八一。这个貌似看过,讲志愿军空军)
《前方来信》(1958,天马电影制片厂)
《三八线上》(1960,八一)
《烽火列车》(1960,长影。抗美援朝中军事后勤题材的不少)
《铁道卫士》(1960,长影。军事后勤+间谍战)
《慧眼丹心》(1960,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勤系统的题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甲兵刚刚组建,参战不多)
《打击侵略者》(1965,八一。电影中将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浓缩在了一起,有邱少云的故事,有奇袭白虎团的故事)
《激战无名川》(1974,八一。同样也是军事后勤题材,反“绞杀战”内容)
《碧海红波》(1975,西安电影制片厂。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
《长空雄鹰》(1976,长影。反“绞杀战”题材)
不过“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1972,长影)。白虎团的团旗我看过,在北京的军博。不过这部样板戏没有看全过,看过几次片段。杨育才在电影/京剧里改名叫严伟才。杨育才是十二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活着回到祖国的三位之一,还有两位是彭德怀和胡修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继续着,先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至于记录片还有不少,我看过的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记录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没有看过。
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毕竟中国的电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烟散去》,记得那是讲一位被魏巍“写死”的志愿军战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愿军38军113师335团1营3连的士兵,魏巍“写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来读书时候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没有死,回国之后长期隐姓埋名,后来为了帮他儿子参军“走后门”,找到当地的征兵部门说,自己就是那个魏巍笔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队看在一个志愿军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个坚决要当兵的儿子。后来魏巍和他笔下“壮烈牺牲”的李玉安还见过面。还有一部我看过的叫《中国战俘》,反映的是志愿军战俘的故事。
此外,一些电视剧中,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朝鲜战争的因素,即使是被广大军事网友诟病的《集结号》也有。
㈡ 推荐十部朝鲜战争电影
十部朝鲜战争电影:
1、《长津湖》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了在指定时间内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㈢ 朝鲜电影推荐十部
朝鲜电影推荐十部包括:《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摘苹果的时候》、《难忘的人》、《高地战》、《太极旗飘扬》、《共同警备区》、《欢迎来到东莫村》。
这些电影各具特色,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卖花姑娘》以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动人的音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讲述了贫苦农家女儿花妮的悲惨命运和她为家庭牺牲的感人故事。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则通过两个女孩的不同命运,展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鲜明对比。
《看不见的战线》和《原形毕露》是两部紧张刺激的谍战片,前者以朝鲜战争后的社会背景,揭示了暗藏在平静生活下的间谍活动,后者则聚焦于间谍世界的残酷与智慧。这两部电影都以精湛的表演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摘苹果的时候》和《难忘的人》则展现了朝鲜人民积极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前者以果树农场青年们的奋斗故事为主线,后者则通过描绘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在战争题材方面,《高地战》、《太极旗飘扬》和《共同警备区》都是不可错过的佳作。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其中,《高地战》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太极旗飘扬》则通过兄弟二人的命运变迁,揭示了战争对个人的深远影响,而《共同警备区》则聚焦于朝韩两国士兵间的奇异友谊,探讨了人性与信任的复杂问题。
最后,《欢迎来到东莫村》以其独特的反战寓言和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别样的观影体验。影片通过描绘不同国籍士兵在偏远小山村的相遇与相处,展现了人性中最纯真、善良的一面。
总的来说,这些朝鲜电影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
㈣ 向着炮火朝鲜战争的电影
《向着炮火》是朝鲜战争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朝鲜战争时期,败退的美韩联军以洛东江为最后防线。正规军离开浦项前往洛东江之后,留下来的71名韩国学徒兵死守阵地,与朝鲜人民军作战的故事。
影片以朝鲜战争中的学徒兵们为叙述主人公,通过他们的视角反映战争的残酷以及血雨腥风中的人性。也许观众们并不了解所谓的“学徒兵”是怎样的概念。
学徒兵,又被称为学徒义勇军。60年前的50年代,教育条件恶劣,教学水平不高,小学毕业就为人师表或担任国家公务员的大有人在。战争爆发后,人口就意味着战斗力,所以全民总动员,高举保卫国家的大旗,大批学生被号召“入伍”,奔赴前线,甚至很多人都是穿着校服离开校园的。
这些学徒兵包括中学生、大学生、留学归国生,甚至还有大量的女学生。据记载,洛东江一役庆尚北道55所学校286名学生加入了学徒兵,而整个朝鲜战争中共牺牲了近三千名学徒兵。这些年轻的牺牲者没有正规的军队编制,没有编号,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影片正是为了纪念这成百上千的“无名氏”,谱写下了这曲悲壮的青春挽歌。
剧情介绍:
1950年6月25日凌晨4点,毫无预警的发生的朝鲜战争。以势不可挡的火力武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势如破竹的进攻大韩民国。随着全世界被笼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恐惧中,联合国决定派遣联合军来到韩国。被攻到毫无退路的大韩民国,等待着联合军的抵达并赌上一切死守洛东江,并将所剩的兵力全部用在死守洛东江这个地方。
守护浦项的姜锡泰(金胜佑)的部队也接到了死守洛东江的命令,但是浦项此时已成为了战火前线而无法离开。姜锡泰不得已只好留下从没射过枪的71名学生兵在此并离开,并任命唯一曾前往过战场的吴长范(T。O。P)为中队。
比起被抓去少年院宁愿选择上战场的甲兆(权相佑)摆明的轻视长范。仅以射一枪结束射击训练的71名少年们,在难民和军人全都离开的空荡荡的浦项里,在不知道往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仅默默的等待锡泰的部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