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鸦片战争简介130字以下
1839年初春的一天,广州珠江边英国商馆前,突然竖起一排绞架,一个个犯人被押上去绞死。这是按照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命令,处决罪大恶极的鸦片贩子。广场上挤着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和商馆里的英国商人都明白,在清朝皇帝道光的支持下,林则徐彻底禁绝鸦片的行动开始了。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焚毁了两万多箱鸦片。但是,他并不知道,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早巳把这些鸦片从英商手里买了下来,这样,义律就以清政府烧毁了英政府的财产为由,要求英政府出兵中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下,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舰队开到了天津大沽口,直逼北京。不知所措的道光立刻迁怒林则徐,怪他轻启边衅,撤了他的职,并命琦善为钦差大臣,以安抚英人。面对英人的坚船利炮,琦善断定战必败。但是谈判中,英人要价又太高,不仅要赔款,要五口通商,还要割让香港岛。琦善松口,愿意禀明皇帝,但英人察觉琦善态度明朗,便迫不及待地不等道光帝回音,立即占领了香港全岛。
道光知道琦善私让香港,大为震怒,将他撤职并押解进京候斩。反复无常的道光又改抚为剿,然而太晚了,虎门已经失守,关天培壮烈殉国。虽有民众抗敌,重创英军,但最后仍不敌英人的坚船利炮。发配新疆的林则徐与押解进京的琦善狭路相逢。琦善悲哀地说:我们两个都失败了,但是,你名垂千古,我遗臭万年。林则徐说:我没想过身后名声,我只想,何时我中华也有坚船利炮,也能扬眉吐气!远远又传来英军进攻广州的炮声。
⑵ 如何评价谢晋导演的电影《**战争》
评价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时,我们可将其与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林则徐》进行对比。《鸦片战争》的开场选择了林则徐出场,这与《林则徐》中正义的主人公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影片通过林则徐在决定销毁鸦片前的犹豫与道光皇帝的交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悲壮的历史。《鸦片战争》不仅仅关注个体,更着重描绘了历史中的人,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影片中的角色,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民众,都承载着各自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的影子,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悲剧。《鸦片战争》以林则徐的视角展开叙事,通过他将地球仪送给道光皇帝的举动,象征着科学、知识与现代意识的传递,以及无数个像林则徐一样心系国家与民族的个体努力,最终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危机。
⑶ 鸦片战争电影简介100字
本片故事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
英国商人每年向中国输入近两千吨鸦片,清政府每年流失三千万两白银……鸦片,在严重威胁着大清帝国。为此,道光皇帝被迫下诏,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英商颠地带着满船鸦片到达珠江港面。负责验货的水师总兵韩肇庆与颠地里通外应,使颠地的鸦片得以顺利进关。加上益和行老板何敬容对内贿赂守关总督,对外为英商贩卖鸦片,使得林则徐禁烟步步维艰……
林则徐一到广州,立即处死了一批烟贩,将何敬容关进监狱,这使以颠地为首的英商大肆惊慌。林则徐派兵围住了洋商馆,英商们以绝食抗议,拒不交出贩运到中国的鸦片。
英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来到商馆,英商们以为救星已到,热烈欢呼。一面策划回英国四处游说,要求英政府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开战……
英商们向大清国政府交出了两万多箱鸦片,道光兴奋异常,以为鸦片之害已除,命林则徐在虎门将所有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广州虎门海滩,一群群袒胸赤脚的工人、兵勇将一个个黑色鸦片球切成四瓣,倒入硕大的化烟池。化烟池边缘围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山人海。一筐筐鸦片、盐巴、石灰被倒入化烟池中,最后被化成黑色的浊流,流入大海之中……
⑷ 求介绍影片《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划重点:谢晋模式
谢晋导演一生拍过36部电影,以丰富的镜语、诗意的画面、讲究的构图、紧凑的情节,以及深见于叙事情景的哲思,同时又具有现代意识,被电影理论家称为“谢晋模式”。以《鸦片战争》(1996年)为例,简单聊聊。
摆脱类型化。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正面人物与琦善为代表的反面人,在语言和体态等方面展现出的差异,不是一眼判断好坏,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动机(简单理解是欲念与人性的纠葛)与外化行为之间的互动来塑造人物(毕竟坏人往往更擅长伪装,比好人更像好人)。摆脱了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不但在叙事情景中更真实,让人信服,还有利于制造悬念。
潜台词。本片对白的潜台词特别精彩,既生动又颇为精妙,话里有话,画外之音,制造出余音缭绕的声画效果。在有些影视剧作品中,经常会把琦善这类人塑造得一无是处;但据史书中的记载,古代官员,尤其是中央高层文官,差不多都是经伦满腹。
琦善的擅辩展现了他的学识,而色厉内荏的奴性则展现出他修为不够。在被贬的路上,琦善感慨林则徐“流芳千古”,而自己是“遗臭万年”,其潜台词暗含着对自己的清醒判断,话里话外合情合理,这确实很需要功力,难怪本片有四个编剧。
现代意识。与“意识流”所秉持的悲观的、虚无的、荒诞的现代意识不同,谢晋的现代意识用现代人的视角观察和解构历史。比如开战前,林则徐觉得刀叉没有筷子千变万化;当英国的坚船利炮势如破竹之时,他不禁感慨,用“武器”吃饭的民族不该被小视,通过两次对餐具的评说来展现林则徐是天朝上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本片采用线性叙事,以虎门销烟为引子,以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辩)和外部(中英谈判)角力为架构,全景展现烟片战争的前因和后果,总体来看很传统,但其以宏观视角理性剖析,加上活灵活现的潜台词,呈现出深邃又深刻的思想内涵。
⑸ 电影《鸦片战争》历史感悟200字左右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是很揪心。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