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战争的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关于战争的观后感应该怎么写?
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这一天,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沉重的一天——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付出了3500万儿女的重大伤亡;这一天,也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庆祝的一天——在1840年以来的无数次反击外敌入侵中,中华民族第一次也是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
全面抗战初期,中华民族面对的侵略者看起来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都更为强大:日本钢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生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中国为零。
电影《the longest day》里有一句让我时刻铭记的台词:“自由是需要代价的。”自由是每个人生命存在所需要的空气。一旦被粗暴剥夺,我们都会为自由去偿付比如生命那样高昂的代价而在所不惜。于是一个又一个充满热血的中国人占了起来,拿起手中的武器,为了自由奋战不已!
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水,回民支队让日军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不同党派、团体捐弃旧怨,共赴国难。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全民抗战的大潮让侵略者“三个月内nie亡中国”的妄言彻底破灭。“我们选择回国,就是要跟日本人拼,随时准备死!”当年在滇缅公路运送物资的南洋华侨王亚六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那个时候,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民族大团结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感想。这既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经验。民族生存需要它,民族发展需要它,当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华民族,更加需要它!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反法西斯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就是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支以步枪、手榴弹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步兵部队,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与强大的日本陆、海、空军对抗了整整14年,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运用一个个巧妙战术,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令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70年弹指一挥间,哲人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一种背叛。
不忘国耻的中国人在这70年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高潮。因为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加油!
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他们曾叫嚣:一个月占领上海,三个月占领中国。然而,事实上,经过八年的战争,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遭到可耻失败。中国人民付出惨重代价,但是最终得到了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自从1840年yapian战争开始,中国在艰难的近代化过程中,被动挨打,屡屡战败;仅就中日之间而言,日本就多次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包括中日甲午战争,不仅力图阻断中国的近、现代化过程,而且试图鲸吞中国。百年战败史,到1945年8月15日,终于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结束。中国人民也借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机,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挣脱出来,洗清了百年半殖民地的耻辱,一跃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在世界正义力量支持下得到的,反法西斯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
纪念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牢记和实践这场胜利的制胜法则,胜利就永远属于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是胜利的根本。当初,日本之所以敢于以小小岛国悍然对中国进行侵略,主要是看到中国在艰难的近、现代化过程中,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地方势力割据而治,缺少凝聚力。但是,中华民族面临死亡的绝境,没有屈服,反而觉醒,组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以全民族的力量与日本军队血战,直到胜利。取得这场胜利之后,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内部或外部的力量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自强不息才不会被动挨打,和平发展才能够维护和平。当时日本之所以敢于向中国开战,还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远强于中国有直接关系。1937年,日本工业产值为61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中国年产钢不过4万吨。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稳定。
善于向历史学习才能不让前人的血白流。我们今天纪念这场胜利,是在清醒和理性的态度下,面对历史。我们既面对所受的屈辱,也缅怀前人所做出的牺牲,更珍惜得之不易的胜利,目的是面对未来,营造未来。在日本国内也有不少有识之士,理性面对这段历史。但是,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却一再颠倒黑白,否认侵略罪行。所以,走和平发展之路,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日本政府应当正视历史,吸取教训,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
回顾中国人民抗战史实和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贡献。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实现我们发展目标的可靠保障,也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62周年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❷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举起手来》观后感
一、电影概述
《举起手来》是一部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为题材的战争喜剧电影。影片讲述了中国农民为了保护国宝——一尊金身佛像,与一队日本鬼子兵展开斗智斗勇的周旋战斗的故事。每一幕都精彩纷呈,令人难以忘怀。
二、扣人心弦的情节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日本鬼子搜不到金佛,企图炸毁出村的唯一路线——石桥,以便在村里慢慢搜查。当日本鬼子点燃导火线,洋洋得意之时,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然而,村民的驴撒了一泡尿,意外地将导火线扑灭,这一幕既滑稽又惊险,让人在紧张之余不禁捧腹大笑。最终,国宝安全地被运送出日本鬼子侵占的石桥村,而日本兵则疲惫地走上山头,看着日落发呆,远处传来一句有力的话:“举起手来”,日本兵被吓得都举起了手,这一幕更是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三、深刻的感悟
观看完影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这些爱国者的行为所深深感动。他们为了保护国宝,不惜与敌人斗智斗勇,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再受人欺负。与以前的日子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多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四、未来的展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做一个能吃苦、爱国的孩子。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建设祖国,使我的国家更加富强。同时,我也祈望和平,希望战争能够远离人类,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❸ 战争题材电影《八佰》的观后感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在风雨中洗礼!华夏儿女,饱受苦难,在苦难中成长!《八佰》的故事是描述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下面是我整理的《战争题材电影《八佰》的 观后感 》,以供参考。
《 八佰 》 观后感 1
今日上完了周末补习班帆汪,妈妈答应我的要求,带我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八佰》。
电影开始之前的氛围让我震撼,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盯着屏幕,现场气氛安静,虽然还没有开始,甚至屏幕还没有亮,大家都十分期待,因为中国军人值得被期待。随着安静的氛围,电影开始了,片灶轿脊头的故事就十分激烈,被冲散的队伍好不容易能够休息休息,可是却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军人处刑,刑法恶劣,不忍直视,被发现后也没能逃躲毒掌。
仅有的400军人在四号仓库,意味着中国军人要应对四万日本军人,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留在仓库,就是为了身后的平民,为了他们中国军人没有退缩,勇敢抵抗。四意味着死,中国军人也有家,有妻有儿,可是他们肩负重任,在他们眼里仅有国家,把生命于不顾,把身体当作一张纸,一个抗日工具。
一河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原本的农民也逐渐大胆,拿起枪对准敌人,拉起坂口。谁都会期盼天堂,就如此刻的我们,没有中国军人的守护,我们能够在中国生活的舒舒坦坦吗?不可能的。军人也不想死,可是他们死了,死的人就会更多。中国军人在那么小的仓库里应对敌人的百万大军,日本人用车,用芥子毒气,用战斗机……可是中国军人仅有一把枪,一副精疲力竭的身体,可是却能够守住好多天。电影中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湖北,年纪可能和我差不多,甚至更小,可是他并不害怕,他的那一句话让我触动:老子不怕——一个正直上学堂的孩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他原本能够在家里好好学习,可是天有不测风,日本的侵略导致他们无论可退,只好为了国家做点什么。诸子长大成人,仍以为军,为父报仇,为国尽忠,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
《八佰》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是属于历史的每一个人的故事,也是此刻我们所要铭记的的历史。经过观看这部电影,隐渗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当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更要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报效先烈,让先烈们明白,中国不但保住了,并且更强大,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我们中国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
《 八佰 》 观后感 2
周一晚上,妈妈公司又组织员工去看电影。妈妈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于是我又屁颠屁颠跟着妈妈去了。
这部电影叙述了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市,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第88师524团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继续阻击敌人。谢晋元所部约四五百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一个个背着炸药跳下楼,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影片最终战士们像潮水般冲过桥,我都数不清他们流了多少血,但不管流多少血都阻挡不了他们为国捐躯、一往无前的脚步,还有战士们舍命护国旗的决心。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壮烈,他们不惜丢了自我的性命,只要老百姓们平安无事,他们就安心了。所以我们此刻幸福欢乐的生活,是无数军人用生命换来的。
仅仅是一河之隔,一边是炮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妈妈和她公司的老板娘坐在我身边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都停不下来。
电影结束后,妈妈告诉我:国不太平,何以为家?妈妈说,此刻的太平盛世,我应当感恩,更不能忘记历史。我必须会记住妈妈的话......
《 八佰 》 观后感 3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众所周知,《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期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之间仅有一条河的距离,他们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他们仅有400人却对外声称800人,这正是《八佰》片名的由来。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导演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影片一开始从逃兵的视角进入,这是一个不一样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也有进取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中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是日本宣称三个小时让上海沦陷,攻破四行仓库。于是,英国人和日本人打下了赌,因为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所以他们有权理解。所有在租界的中国人,都跑出家门在围栏边观看这一场战争。童子军们正在进取的让人们捐赠食物、钱财、水和药品送到四行仓库内。很多的士兵都留下了东西寄回家乡,这是一场残忍的战争。日本人要用飞机重炮等重型武器来突破四行仓库,可是会避开租界。为什么要避开租界,因为租界里居住有其他国家的居民,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中国,别的国家只会看热闹,所以仅有国家变得强大,人民才不会被欺凌。
片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完美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战争打响了,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国旗。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我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长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期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期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影片最终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期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期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齐,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