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孔子观后感500字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孔子观后感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完了老师一直推荐的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电影讲述了,孔子在鲁国开始改革之后的一系列处境。看完之后不胜唏嘘,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评判这位人物。
他是一直对天下抱着礼乐仁和的梦想,在鲁国的改革中,他也是这样做的,纵使遭到三桓的抵制,也终以智慧与决心势如破竹的进行下去,王公贵侯的抵制不算什么,唯独最初一贯支持着他的鲁国国君,默认的与之决裂。悲恸之下,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那段路上也是那段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日子。
孔丘师从老子,临别前,他向他的老师说着他的理想,老子的道在天上,而他的道在人间。对于如此坚定的弟子,老子也只说了那就不要在乎天下人的误解吧。可他还是在乎的,在乎世人的理解,而这世上能真正理解他的竟是名声不好的卫国国君夫人。远在鲁国,卫国君夫人南子就从天下大势,看出孔子的才干,她说世人大多知道夫子的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这痛苦中所体会到的境界 什么是知音?或许这就是吧。
看他在击鼓进攻时的一脸沉痛,看他应付自如的用五百辆牛车智退齐国五百乘的战车,看他一言一语间收回了鲁国失去几十年的三座城池只可惜文韬武略的孔丘生不逢时,又想但凡思想的伟人又何尝不是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如苏格拉底,如孔丘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在《孔子学堂》这一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我们呈现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我们更加地了解到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孔子从不写书,而他和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时一个话题可以聊上几节课,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同学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就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您;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一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会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您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影片《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影片《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影片,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影片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影片,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影片中,孔子驾着马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的行走,最后还被摔倒在地上,倒在地上的孔子对天大笑的情节让人看了心发酸,那中失意,那种痛楚,表现的都淋漓尽致。
还有一碗马汤的故事情节。孔子那不是做作,那是一个真实的孔子所表现出的信念战胜一切的心理。也表现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的困境与窘迫。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我更像丧家之犬哦。
让我动容的一段是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的死去。那一刻我落泪了。我见网上有人评论,说颜回在抢救孔子的书时,运用的拍摄技术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根本没法和>像比。什么理论啊,从人的感情来说,我认为也是不可比的。孔子跪在冰面上,悲伤的喊:"颜回,我的回。你在哪里?"也许女人看电影和男人看电影角度不一样,整部电影最打动我心的就是这一段。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对孔子不离不弃,相伴身边。在冰冷的河水中一次又 一次的抢救那厚重的竹简,他知道那记载着老师孔子的全部思想,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观看孔子,我真的是感觉自己太不了解孔子了。网上有人说沉闷无味,说什么的都有。我不苟同别人的意见,孔子,我看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教育的意义来说,都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场洗化,还是值得看!
周三晚上,学校组织五、六年级观看《孔子》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从而我感悟至深。
孔子很仁和,救过一个小奴隶。有一年,大司马死了,很多人要陪葬,那个小奴隶也包括在内。为了能逃过此劫,小奴隶逃到了孔子的住处。可和孔子对着干的公山狃却说孔子私藏“人犯”,要治孔子的罪。孔子不但处事不惊,而且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迫使强势的公山狃打消了处死小奴隶、治孔子罪的念头。瞧!孔子是不是非常聪明。
孔子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髓。
孔子很爱自己的弟子,弟子们也爱老师。有一回,孔子一行人在冷得结了厚冰的湖面上行走,不一会儿,只听“嚓、嚓”几声,冰碎了,孔子的书一部分掉进了冰凉的湖水里,颜回纵身跳入水里,却被冰凉无情的湖水冻僵了,命丧湖中。孔子痛不欲生,痛失了一名可传他大道之人。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学校里同学们的表现:有些人为了自己利益而伤害别人;有些人因为其他同学挑唆而攻击别人;有些人则是为了自己获取胜利,而向老师、同学说他(她)的坏话??,每当做这些事前,请大家想一想对方,想一想孔子,他们师兄是多么团结友爱呀!大家如果多一点宽容,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是非。
这部影片令悲伤而又感动,被孔子的仁和打动,被他们师兄弟间的真情打动!
他,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我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张“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质。他的智慧与才能相融,总能使自我化险为夷,但他的认识与主张却因触动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与他国。
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心态度,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对弟子严厉却不失亲切,总能在他们散落时重建他们的心灵之柱,总能在他们努力时及其万丈浪花,凝聚起他们前进的动力。他的弟子们也忠于他,当他被鲁哀公赶出楚国后,他们誓死跟随。他们用了十几年来一同斩破了路途中的荆棘,最终回到了自我的国土——鲁国。
我回顾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镜头,脑海中将他们生活的画卷翻到了充满温情的一页。
那一天,他们已精疲力尽,他的弟子送来了最后一碗马肉汤,这时的孔子已在弦声中挺过了几天,但他并没有一个人喝完汤,而是同弟子们一齐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汤,他的情谊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为他人着想。
翻开另一页,雪白的冬景覆盖了我的视野。一个宽阔的冰面上,几辆马车在行驶,突然冰面裂开了一条缝隙,致使他们纷纷摔倒在地,他的弟子和竹简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颜回掉入冰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自救,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捞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简,最终不幸溺死在冰冷的水中。孔夫子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回.....回......回啊!",声声悲痛与期望在这冰天雪地中慢慢飘荡,最终,却无法挽回这悲壮的结局。
孔子的智慧,颜回的无私,个个人物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化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我们要学会感知,学会选取,学会进取。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徒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徒弟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可是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上天给了中国抗日战争,却让我们看到了开国大典,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又谱写了新的一页。同学之间也是最有感情的是最深厚的?妈妈知道,这一生,你一定记住,不仅心里还在血里。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所以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所以,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很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 之前,我 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非常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 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 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 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非常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是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看完《孔子》电影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被孔子的“仁”“礼”思想和他以及他的弟子们的治学精神感动着……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
颜回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很少,共有五次出现,而且每次的镜头不到五秒钟,只有在他临死前的镜头拍的最详细。
他的死是因孔子的书而死。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正在赶路,冰天雪地。地上、湖里全是冰,当他们要穿过湖时,突然湖上有块冰裂了,车子和书卷都掉进了湖里,这些书卷可都是老师一生的心血啊!颜回不顾一切的一头扎进湖里,奋力抢捞那些书,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捞上来的书送到冰岸上,然后又一次次的返回湖底去捞那些书。颜回本可以游上岸来的,可以不用去捞那些书,可是他做不到,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书落到湖底……当他再一次扎进水里时,他太累了,最后筋疲力尽,再也没有上来…看到这里,我感动得哭了,我相信同学们也流泪了。
在颜回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由此也体会到了两点。
第一,他十分尊敬他的老师,因为他可以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而去保护老师的书,他认为老师的那些心血比他的生命都重要。第二,颜回是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信仰和生命两者只可取一时,他就会把生命置之度外。而颜回的信仰就是要发扬孔子的思想,而这些信仰都在他的老师孔子的书中。
颜回保护的不是简单的几卷书,而是他的伟大的——信仰。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我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我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您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您们帮忙想想?兴许有,我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您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② 哪些影视作品里出现过让人震撼或惊艳的老虎形象
以“老虎“为真正主角的电影并不多,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法国影片《虎兄虎弟》。该片正是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2004年的作品。
《虎兄虎弟》讲述声名狼藉的猎手以猎取象牙为生,但却在一次猎杀行动中发现了老虎一家,在捕杀了幼虎戈莫和桑哈的父亲后,尽管幼虎的妈妈曾经两次试图救回她的孩子,但是残酷的命运还是将这对双胞胎虎兄弟分开了。戈莫和桑哈,一个羞怯而温和,一个粗暴而凶猛。凶猛的哥哥戈莫被卖到了马戏团,思乡病和被圈养在笼子中的生活掳走了戈莫的锐气。温和的弟弟桑哈也没能摆脱被人类抓捕的命运。长大后的虎兄弟,在一次斗兽场上相遇,它们没有自相残杀,反而携手逃出牢笼,最终回到了丛林。
③ 电影《300斯巴达勇士》中所描述的300勇士抵御外敌的事情在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
历史上确有其事~... 这个故事是根据历史改编...
300斯巴达勇士——血战塞莫皮莱
勇猛顽强、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永远是军人的灵魂。在铁血拼争的冷兵器时代,用300人抵抗百万大军并歼敌2万,把战斗精神诠释得如此辉煌而悲壮,也许只有斯巴达战士能够做到,是他们创造了塞莫皮莱战役的神话。
百万大军征希腊
公元前545年,新兴的波斯帝国在居鲁士大帝率领下,北疆域扩张到小亚细亚沿岸,直逼希腊各城邦。因为东北方向的外敌威胁,居鲁士在位期间并未发动对希腊的战争。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征服马萨格泰人的战斗中阵亡,波斯帝国对希腊的威胁暂时消除了。
真正的威胁是从公元前499年开始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巨著《历史》中记载,波斯皇帝大流士得知希腊城邦雅典一直在资助波斯的反对者后,暴怒不已。他将一支箭射向空中,仰天大喊:“我要好好惩罚一下雅典人!”当时,大流士每餐饭前,他的仆人都会提醒道:“主人,记住可恶的雅典人!”然而,尽管大流士将波斯帝国推向鼎盛,但他针对希腊的两场战争均告失败。公元前486年,大流士病死,他的儿子薛西斯继承了父亲征服希腊的遗愿。
薛西斯精心准备了四年。他在波斯的每一个角落征集士兵、囤积装备和粮草,组织起了一只数量庞大、但成分复杂的军队。在这支军队里,有头戴软帽、身着束腰衣甲,使用短矛、柳条盾牌和复合弓的波斯人、米底人、西卡尼亚人头戴青铜头盔,手持长矛、盾牌、短刀和儿儿狼牙棒的亚述人;有以弓箭和短矛见长的大夏人、帕提亚人、克兰斯米亚人;有头戴高尖角帽,擅使战斧的斯基泰人;有身穿棉布长袍,装备铁箭簇弓箭的印度人;此外这支波斯大军还有来自46个臣服国、100多个民族的士兵。由于人员庞杂、服装和武器装备五花八门,这支波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据希罗多德估计,这支军队规模空前——总人数高达260万(包括90万海军和其它欧洲盟军在内)。若再算上仆人、工匠以及其他似追随者,人数更超过500万。
在薛西斯的军队里,波斯人享有特权——他们有满载着妇女和奴仆的大车伴随行军。波斯军队中,又以一支号称“不朽军团”的部队最为精锐,该军团由一万名最有战斗力的波斯士兵组成,伤亡和病弱者会被立即替换。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大军在小亚细亚萨尔迪斯完成集结,分为陆、海两路开始各希腊进发。
希腊联盟的迎战
薛西斯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要与希腊战斗,因为他的军队太强大了,薛西斯认为出征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投降。出发前,薛西斯派出信使,要求希腊人送出传统的投降标志——泥土和水,否则将被消灭。
而对潮水般涌来的波斯大军,大多数希腊城邦选择了退让,但有两个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对波斯人的最后通牒坚决予以回绝。派往雅典的信使被扔进一个深坑,而斯巴达人则将信使推进一口井里——那是能够找到泥土和水的地方。
强敌面前,希腊城邦暂时结束了内部纷争,召开大会,试图组织一个泛希腊聪明来共同防御波斯大军。会议上,斯巴达人倡议修建一道横越科林斯地峡的城墙(斯巴达人自己的城邦是唯一没有城墙的,他们依靠勇敢的公民进行防御),以保护希腊最南部。而笠林斯以北的城邦则认为薛西斯可调动爱琴海周围的部队以北部攻击希腊,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立早期防御。会议采纳了他们的战略,并将战线选择在塞莫皮莱(也译为温泉关)。希腊人的意图是通过在该处进行先期防御,争取时间使他们组成联合舰队与波斯船队进行海上决战。
从地形上看,希腊人将战场选择在塞莫皮莱是非常关键的决策,因为塞莫皮莱山口特别狭窄,又是波斯陆军必经之地。这样一来,从山谷另一边突进的波斯军队在作战时无法展开,数量优势将无从发挥作用;波斯人不得不与希腊人进行后者擅长的近身格斗。
然而,在薛西斯眼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的步伐。当暴风雨撕碎了波斯工匠们在赫勒斯滂海峡(连接马拉马拉海和爱琴海)建造的第一座索桥后,薛西斯下令将工匠们全部处死,大骂阻挡他前进的暴雨和大海,还命人鞭挞大海300下,之后,新调集的波斯工匠们又在赫勒斯滂海峡上架好了一座浮桥,共用了近700艘甲板船。这些船都用粗绳索相连,船上铺设了两条道,一条走人,另一条走骡马。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波斯工匠能够在不长的时间赶时里搭建好这样一座浮桥,堪称军事工程学上的奇迹。当新的浮桥架好后,波斯大军踏上希腊的土地。
与波斯军队庞大的数量相比,向塞莫皮莱山谷急行军的希腊联军人数省得可怜,包括300名斯巴达人、80名迈锡尼人、500名泰基人、700名泰斯庇斯人在内,总兵力只有4900左右。当这支希腊联军出发后,雅典人开始为后面可能的作战做着认真准备:适龄男子都上了战船,妇女和儿童则被疏散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安全地带,负责保卫雅典卫城的财产和神庙。
对希腊来说,承担最危险任务的是斯巴达国一利奥尼达斯。虽然每个城邦都指定了自己军队的将领,但利奥尼达斯却被推举为希腊联军的统帅,他要为保卫希腊流尽最后一滴血。当时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利奥尼达斯和他的300斯巴武士之所以慷慨赴死,是因为接到了一个神谕:斯巴达要么推动一位国一,要么看着自己的城邦被毁。
奇兵据险守边关
塞莫皮莱地形险要,山口只有15米宽,可谓天险。希腊人重新修好了山口处损毁的城墙,不过在勘察地形时,他们发现山口虽然难以逾越,但整条防线上还隐藏着一个致使弱点:有一条羊肠小道能够通过山脉,直通后山。如果波斯军队得知这条小道的情况,那么就能从这里绕过塞莫皮莱山口,对希腊联军的后方实施包围。意识到这个危险,利奥尼达斯国一迅速派遣1000名丰塞安人守卫小道,以防波斯军队发现后由此进行迂回。不幸的是,丰塞安人觉得这条小道两边的山岭上无险可守,防守任务太过艰巨,竟未做认真准备,而是寄希望于波斯人永远发现不了这条山间小道。
薛西斯的大军越来越近,一位执行侦察任务的波斯骑兵最先发现了希腊人的营地。但令波斯侦察兵惊讶的是,许多斯巴大人裸体进行训练,而休息者则在平静的梳着头发。其实,对斯巴达人来说,战前梳头意味着在战斗中将以死相拼。对这点,无论是波斯侦察兵还是薛西斯都是无法理解的。
这时,希腊人也收到了后主传来的关于波斯军队规模的情报。在战役开始前,波斯人对他们取胜充满信心,并四处放言说光是他们弓箭手身出的密集箭雨就能遮住太阳。斯巴达将领迪埃尼斯听后则风趣地回答:“如果波斯人放的箭遮住了太阳,那正好让我们在荫凉下作战。”尽管迪埃尼斯和其他斯巴达武士有着无缘的勇气和信心,但当波斯大军越来越近的时候,其他希腊城邦部队却开始动摇。由各个城邦效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激烈地讨论着是否撤退,最后利奥尼达斯说道:斯巴达人将履行他们的职责。见及于此,那些有动摇情绪的希腊城邦将领只好停止了争论,同意在此坚决抗击波斯人,直到援军到来。
塞莫皮莱大血战
波斯军队在距塞莫皮莱非常近的特拉齐斯城邦的平坦地带扎营。在这里,薛西斯让他的军队停留4天,谋求以强势军力震慑希腊人,使他们自动撤离。但等到第5天,即公元前480年8月17日,仍未见到希腊人有撤离的迹象,这位波斯国王就再也没有耐心了——“放肆”的希腊人竟敢像赫勒斯滂海峡的暴风雨一样公然挑战他的意志。于是,他命令由米底人和西斯塞人组成的前卫部队向希腊人发起第一波攻击。
米底人和西斯塞人被希腊人击退了,而且伤亡惨重。为了惩罚抵抗者,薛西斯再次命令发起强大的进攻。波斯军队潮涌般向前冲击,但斩获不大。
薛西斯并没有意识到希腊人在塞莫皮莱的优势。狭窄的战场使波斯军队难以展开,也使他们平常训练的战法无从发挥。据说波斯男子只被教授三件事:骑马、射箭和说实施。但在塞莫皮莱山谷,骑兵没有充裕的地方发挥冲击力;更要命的是,在狭窄的山谷里根本没有地方组织数量众多的弓箭手放出密集的箭雨。而希腊人则躲在山口他们修好的城墙后面,极难被发现又难以攻击。
波斯军队即没有受过肉搏的训练,也没有进行肉搏战的装备。他们更喜欢采取的战术是在山谷里与希腊人拉开一定距离,由躲在柳条盾围后面的射手放箭。他们几乎没有盔甲,进行肉搏战的武器也只有短剑和短矛。希腊人则特别注重防护,他们全身挂甲,手势3米长矛。在肉搏战中,希腊重甲步兵可以有效抵御波斯人的矛、剑攻击,在那样的战场上,铠甲防护对士兵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慰藉。另一方面希腊长矛能在波斯人短剑、矛名够着他们之前先刺中对手。此外,希腊人还有一个无形的优势:他们是为保卫家园而战,同仇敌忾;而且纪律严明,忠于职守。
在严重的人员伤亡面前,希腊人在塞莫皮莱山口抵挡住了波斯军队的攻击。作战中,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斯巴达武士从城墙后面跃出,勇猛地同波斯人战斗,然后又假装撤退,引诱波斯人进入陷阱后予以重大杀伤。据说薛西斯当天因为他的军队伤亡惨重、畏缩不前而3次跳脚。
对希腊人说,虽然他们的伤亡远少于对手,但毕竟无法改变兵力劣势的情况,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塞莫皮莱尽量将时间拖的久一点。然而,就在双方军队僵持的时候,一个令希腊人绝对没有想到的意外情况发生了:一个名叫埃菲阿尔泰斯的希腊叛国者告诉了薛西斯那条秘密小道。
得到这个情报后,薛西斯大喜过望,立即派出一支波斯军队在夜间通过这条小道。接近山顶的时,疏于防备的丰塞安人才被惊醒。但一切都太晚了!就在丰塞安人疯狂地聚拢队伍的时候,波斯人已经箭如雨下。遭此突然攻击,丰塞安人未做顽强抵抗就节节后退。而波斯人并没有兴趣追击他们,而是快速折下,从后方奔向塞莫皮莱山口。
勇士备战魂归兮
当了望哨报警的时候,守卫塞莫皮莱山口的希腊联军已经没有时间撤离了。眼见大势已去,利奥尼达斯同意希腊其他军队撤回各自的城邦,但他和斯巴达武士断续坚守。同他在一起留下的,还有忠诚的泰斯庇斯人。
后人对利奥尼达斯的决定常常感到不解,认为他过分迷信那个要他必须牺牲自己的所谓神谕了。实际上,当时的形势让利奥尼达斯无从选择。假如在塞莫皮莱的希腊联军都撤退的话,那么他们将全部被后面追来的波斯骑兵屠杀。利奥尼达斯的坚守,正是为了给希腊军队赢得时间。
薛西斯命令完成合围后立即投入进攻。许多波斯士兵被他们的同伴踩踏而死,还有一些被推在一边,掉进海里淹死了。自始至终,斯巴达人和泰斯庇斯人与波斯人进行着拼死战斗,将越来越多的恐惧和死亡带给波斯士兵。希罗多德齐心记载道:“没有人能够知道波斯人到底死了多少。”
在最后的决战中,斯巴达武士战斗到长矛的矛杆全部折断,然后他们用剑战斗。剑折断了,他们就用拳打、用牙咬……利奥尼达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和诺言,在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率领斯巴达人打退了波斯人的4次围攻,直到全部倒下。
利奥尼达斯和300名斯巴达武士全部战死,另外还有700名泰斯庇斯人,而波斯人则总共战死约2万。为了隐藏这个可怕的损失,薛西斯下令将绝大多数战死者秘密埋葬,只将1000具战死者的尸体带走。
在斯巴达,人们为利奥尼达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薛西斯下令将利奥尼达斯的头割下来绑在树桩上示众。而斯余战死的希腊人则被埋葬,目的是为了掩盖为什么如此少的人却能挡住他的军队那么长时间。
塞莫皮莱战役几乎没有延缓薛西斯的进军步伐,但波斯军队无疑受到了沉重打击,军心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塞莫皮莱战役对希腊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希腊人最张击几波斯人赢得第三次波希战争时,他们确定了塞莫皮莱纪念日,并且在昔日的战场上竖立了纪念碑,其中一座碑文是“4000人抵抗曾经站在这里的300万人”;而另一座纪念利奥尼达斯和300斯巴达武士的著名碑文这样写道:“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