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泉音乐的故事
瞎子阿炳像
《二泉映月》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二胡独奏曲,每当人们提到二胡总是首先联想到它。它是阿炳的代表作,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的,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关于此曲曲名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当年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祝世匡先生回忆到: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据说,阿炳的胡琴很特别,用很粗的老弦和中弦,音色苦涩枯寂,而且不用千斤(千斤是琴把上扎住琴弦的绳子,用来定把位和音高的),全凭手法手感演奏,这是高难的技艺。阿炳的弓法与众不同,有一股拗劲,象古体诗。
这首乐曲出名后,众多演奏家,如王国潼、闵惠芬等名家都把它作为保留曲目。可能出于阿炳的悲凉身世的考虑,都将《二泉映月》音乐发挥为悲凉凄惨的风味;1980年代出品的电影《二泉映月》一片中,更是把《二泉映月》的主旋律演绎变奏为强烈的悲哀和抗争,这其实误解了阿炳此曲的原意。《二泉映月》真正的神韵风貌既不是哭诉,也不是悲凉呻吟,而是另一类,独自一类。所以作为二胡独奏曲的《二泉映月》,至今还没有听到哪一位二胡演奏家真正演译出了阿炳那种思想境界、那种饱偿世态炎凉后归复平静的心态。上个世纪70年代,经改编的由大提琴和小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二泉映月》,似乎更接近阿炳的原意。《二泉映月》的音乐是慈悲的,但没有哭泣;它给我们心灵以震撼和抚慰,但不是揭示伤痛;它并不以抗争为背景,但是在平衡的心态中表现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不信?不妨听听阿炳的录音吧!
给杨老师配上阿炳的珍贵录音:
Ⅱ 瞎子阿炳电影片头曲叫什么
描述瞎子阿炳的电影是1979年八一制片厂拍摄的《二泉映月》,
影片片头曲就是阿炳的代表作二胡曲《二泉映月》。

Ⅲ 有谁知道电影二泉映月中有一段古琴琴歌叫什么名字就是阿炳在湖边为赵先生送行那一段。
应该是《湖光山影》。。。
“《二泉映月》是1979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描写我们国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音乐故事片。其中的插曲《湖光山影》和《小小无锡景》,不但具有江南民歌那种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而且听来很像是阿炳本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这两首插曲时,依据了影片主人公阿炳的音乐风格,尽管歌曲是新的创作,而曲调风格却与阿炳作品相一致,从而使歌曲具有主人公阿炳的音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