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关于二战时期的日本电影值得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是一段海外扩张的历史。对于日本民众来说,悲惨的生活使他们久久不能摆脱战争的阴影。二战后,日本的影视行业百废待兴,电影逐步承担起激励民众、谴责战争的重任。
首先,是对日本发动战争的反省。受到战争摧残的日本艺术家开始创作一些重振民心、批判战争的题材。黑泽明导演的作品《我对青春无悔》,成为痛批战争和安抚民众双重作用电影的起点。影片中,讲述的是一名青年的女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控诉,并亲身加入到反抗活动中。虽受到日本政府打压,但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抗争的故事。
影片播出后给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人们此时才发现,原来日本许多民众都是反对战争的,人们重新开始对“大东亚战争”的性质进行深刻反思。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反战的悲情戏上映。如金井正导演的《待到重逢日》,剧中讲述的是一段恋人因为战争被迫分开的悲惨故事,这部电影也获得了当时《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的第一名。小津安二郎导演的《风中的牝鸡》,讲述了是一个苦等参军丈夫回国未果,最后被迫走上“慰安妇”的女性悲惨的一生。这种因战争而生的悲情戏在当时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和怜惜,使人们的反战情绪高涨。
⑵ 英国、美国、泰国、日本电影各有什么特点 要有总结性的,有条理简介一下。好的话多倍加分。
英国的真心没怎么看,但是卓别林都知道吧,个人认为英国的电影其实偏正经的比较多,早期的话描写二战或者工业的比较多,冷幽默,带着一点压抑吧,后期像福尔摩斯的推理剧,也是以旧伦敦作为基础场景的,给我的感觉吧,雾都,浪漫,爱情,推理为主。
美国的其实就是个大杂烩,特效好的,关于人种啊民族之类话题的也有,经典的很多,到后来也是爱情,家庭,科幻为主吧,一些注重心理描写的电影也很好。感情表达都很直接,像爱情像亲情之类的。恐怖片的类型最多的是犯罪那一种,或者丧尸类,鬼怪的像寂静岭的比较少。比较注重现在还有未来,比较现实吧。
泰国的。说真的我看的最多的就是恐怖片或者是同人片。。就是暹罗之恋。。初恋这些小事啊还有鬼虐这些。给我的感觉是泰国的电影元素里宗教的很多,不管是什么片,爱情片也会涉及一些当下的同性话题。恐怖片的话更多的是注重因果循环,恶有恶报那种。
日本的我看的挺多的。古代的比较少的,但是经典的很多,现代的,说真的日本比较注重礼节,社会还有家庭,一般要么是很惨很惨的惨剧,要么就是相当的励志。日本的恐怖片基本都是偏向灵异类的,在鬼怪反面比较出名。像忠犬八公(还是阿公)之类的治愈系也相当多。爱情嘛都是偏含蓄的。
⑶ 二战时期日本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反映战争,很大情况是反映日军如何英勇作战,宣扬圣战的
⑷ 二战电影的特点
《辛德勒的名单》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父辈的旗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来自硫磺岛的信》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兵临城下》
导演:让·雅克·阿诺
《卡萨布兰卡》
导演:迈克尔·柯蒂兹
《巴顿将军》(1970)
导演:Franklin J. Schaffner、
《中途岛战役》
导演:Jack Smight、
《最漫长的一日》
导演:安德鲁·马顿
《钢琴家》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细细的红线》
导演:特兰斯·马利克,牵手好莱坞叛逆分子西恩-潘
《逃离索比堡》
《桂河大桥》
《英国病人》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美丽人生》
《U-571》
这些片子都是经典老片,经过了时间洗礼的。
请放心看,绝对好看
⑸ 日本电影的特点有哪些
日本这些作品体现了日本电影题材的多样化,保持了导演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民族传统,均被列为日本电影史上的佳作。黑泽明的《影子武士》还在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与外国合拍影片之风盛行,黑泽明和市川昆均分别与美国合拍过影片,其它艺术家也与欧洲及澳洲等国家合作拍片,这与日本电影事业不景气不无关系。
日本电影发展:
日本评论界认为,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电影在题材的选择及表现手法方面,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从而带来电影事业复兴的征兆。
1985年,日本首次举办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有来自世界42个国家的137部影片参加展映,观众达10余万人次。这一年电影界涌现出不少初露锋芒的年轻导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相米慎二,他导演的《台风俱乐部》(1985年)及《雪的断章──热情》,均系采用长镜头摇拍的独特手法,技巧难度较大。
⑹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电影特点是什么
(1)欧洲:欧洲是电影的发源地,电影产生之后,在欧洲一直是以一种艺术来看待电影,所以欧洲的电影以艺术为主,文艺片、故事片居多,后来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也出现一部份商业电影,不过大部分欧洲的电影人都瞧不起好莱坞的纯商业电影,认为他们太庸俗,所以欧洲的电影现在还是以艺术电影为主流。
(2)北美洲:基本就是好莱坞的天下,早期好莱坞产生时,多数电影人都是欧洲过来的,基本上还是以艺术电影为主,但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华尔街的财阀们看中了电影的利润,进以通过各种渠道慢慢掌控了好莱坞,从那以后,好莱坞就是商业片的天下,成为了一个商业电影流水线,一部部商业电影就像汽车一样从流水线里面产生从而面向世界,在赚取了大把钱的同时,也慢慢丢掉了早期的艺术精华。所以北美的电影就是商业片的天下。
(3)南美洲:在南美洲,电影的起步虽然也很早,但是一直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直到现在,南美的电影产量也仅高于非洲,南美电影比较独特,基本上都是以拍摄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为主,所以电影涉及面较窄,也就限制了南美电影的发展,偶尔拍出一些商业电影,国外没兴趣不引进,本地人不喜欢,所以导致南美洲电影现在不上不下的局面。唯一在世界上有点号召力的哥伦比亚和秘鲁的商业电影,也大部分都是合资电影。
(4)大洋洲:和北美一样,大洋洲的电影就是以澳大利亚电影为主,澳大利亚的电影非常繁杂,商业片、艺术片什么都拍,因为澳大利亚一向以好莱坞为风向标,好莱坞流行什么,当地的电影人就拍摄什么,而且澳大利亚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合资片,基本上每年产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合资片,尤其很多都是来自好莱坞的投资商,说他们是好莱坞的后花园绝对不会错。
(5)非洲:非洲电影起步最晚,很简单,太穷了,老百姓都看不起电影,怎么让电影发展起来,而且非洲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根本无法提供给电影人成长的环境,所以在非洲,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域的电影。而作为非洲一南一北两个主要的电影产出国埃及和南非,也基本上很少出产自己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外资的电影,而大部分非洲本地的电影也都是人物传记的电影。但是非洲却是世界电影人心目中的电影取景地,大面积的沙漠、大量的野生动物、以及古埃及文化,每年世界上有很多电影都是在非洲取景拍摄。总的来说,非洲电影真的没有什么特色。
(5)亚洲:亚洲电影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国家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到印度宝莱坞,再到后来崛起的韩国和泰国,甚至于日本的成人电影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有自己的位置。唯独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却没有成为电影大国,没有自己的特色,无论电影质量还是电影数量都无法与欧美比较,不能不说是我国的悲哀。细分亚洲电影,现今东亚、东南亚基本上都是日韩泰电影的天下,主要是以恐怖片为主而闻名世界,南亚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主,主要以歌舞片闻名世界,西亚以伊朗为主,主要以宗教片为拍摄主体。
⑺ 日本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哪一些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⑻ 日本 二战电影
美国角度:硫磺岛家书 父辈的旗帜 风语者 珍珠港 中途岛 细细的红线 硫磺岛血战 碧血长天 太平洋海战 大突袭
日本角度:男人们的大和 最后的神风 暴风女神(魔女潜艇) 我想成为贝壳 最后的早庆战 红月亮 烈血军魂 山本五十六 联合舰队 啊,海军 吾为君亡 血战冲绳岛 广岛原爆 望乡 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再见萤火虫(动画) 虎虎虎 逝风残梦 动荡的昭和史·军阀 没有出口的海
暂时只想起了这些,中国拍的就算了,要质量没质量,全是共产党的,很无聊,关键时候全部喊共产党万岁,很是没真实感
⑼ 从日本角度描述的二战影片
战后,日本一直在拍摄军事题材的影片,明里暗里为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翻案,比如《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啊,航空兵》、《日本海大海战》和《军阀》等。这些译制过来的影片大多属于“内部放映”的内部观摩片,只有少数人能够观看,以至于相当多的中国观众认为,这些为战犯“招魂”的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出笼是近些年的事。
其中《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军阀》国内有译制与放映过
⑽ 求高人归纳日本电影的特点
它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心理啊,思想上的变化。侦探片,注重推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学片,注重现在的技术。比如犯罪分子,他注重写他为什么犯罪,心理,表情,动作上的各种变化,而不是表现犯罪人怎么恶毒,警察怎么英明。它宣传的目的,指在告诉人们一些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让人去怀念去珍惜。而不是,这个片子有多精彩,制作的多么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