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平台 > 锡鼓电影天堂

锡鼓电影天堂

发布时间:2022-12-12 19:14:33

『壹』 试分析《天堂电影院》中疯子的形象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 在中外电影史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或疯或傻的人物形象。但是“疯子”绝不是一个轻易、或随意就出现的形象。他们往往要负载一些特殊的意义。比如,英国影片《简•爱》中的疯女人、德国电影《锡鼓》中的疯子、日本电影《乱》中的小丑、英国影片《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娅…… 在《天堂电影院》里,那个常常叫嚷着“广场是我的”的疯子,也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
“广场”本来是一个属于大家的公共场所,疯子却企图独占,把人们都赶走。当大家都在为老影院毁于大火而伤心时,疯子却在人群中又跳又笑,喊着:“哈哈,全烧光了,你们看不成电影了。”疯子,是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狂妄的邪恶的独裁者,但他的“独裁”是没有力量的,最终将被人民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导演对疯子的几次出场是这样处理的:
疯子首次出场,是猛地出现在镜头前,他成为画面的前景,而广场上其他人成了后景,两相对比,疯子的形象是有力量的。但是,他的地位很快就急转直下,在画面上,疯子转过身向后景跑去,他在画面上占的面积迅速地由大变小。他所代表的那种力量,看来也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另一次出场是在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看电影时,笑声惊醒了睡在一个平台上的疯子。他爬起来大喊:“广场是我的。” 这时的画面构图是:疯子在画面上方,而人群在画面下方,疯子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可是,紧接着下一个画面是:疯子在后景,人群在前景,疯子陷入人群的缝隙里,疯子的地位再次一跌而下。
在衰败的“新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一场戏中,疯子又出现了(在人类历史上,邪恶的力量大概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 不过这次他的力量就显得更衰落了:他拖着垃圾袋从人群中穿过,嘴里嘟囔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 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当他向前走时,街道上挤满了汽车,他不得不从汽车中间绕行了。
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

『贰』 什么是电影流派

德国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 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天堂电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法国新浪潮 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迳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他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 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 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著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实验电影 Experimental film 从19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16厘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前卫电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实验电影的萌芽时期;二次大战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虽然中心仍在美国,但是在英、法、义大利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展开拍摄实验电影的活动。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叁』 德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电影导演,以前的,现在的,都有哪些

01玛莉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年出品)

该片是由德国新电影大师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编导的一部最为出色的影片。在1979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和纽约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女主角奖。法斯宾德1945年5月31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1967年加入“行动剧场”,1969年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爱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一鸣惊人地获邀参加柏林影展,展现他天才型的艺术天份。同年他只花9天时间拍成第二部电影《Katzelmacher》,该片赢得了德国电影奖最佳艺术成就等五项大奖,从此成为当时德国最受瞩目的新导演之一。他是一位全才型的导演,身兼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个职位,在14年的拍片生涯中,总共执导过41部电影,死时才37岁。虽然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同性恋,变性人,强奸,乱伦,虐待等镜头,很多画面不堪入目,但他的作品能持续不懈地、勇敢地批判社会对弱势族群的压迫和不公平对待,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精湛掌握,使他在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02锡鼓(The Tin Drum又保铁皮鼓 1979年出品)

该片导演沃尔克•舒伦多夫(Volker Schlondorff)是德国新电影的新锐,他坚持了荒诞、讽刺的基调,如小奥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边,吃着滚烫的烤土豆,接着他的外公用卓别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来,瞒过了追捕的士兵,而他的外公正在裙下和安娜做爱,并有了他的妈妈安妮。整个影片充满了类似的表演和情节。这种荒诞、夸张的表演和情节让影片显得极端丰富。将成年人的世界诠释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哑剧。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多处从膝盖高度拍摄的镜头等,为影片的荒诞和怪异增加了深度。《铁皮鼓》是他的精心之作,该片于1979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

03 堕落街(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1981年出品)

该片由尤里•埃得尔(ULI EDEL)导演,他真实地再现了1978年9月发生在德国的一名可爱的少女沾上毒瘾后的恐怖遭遇。因此影片一经公映,就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性的社会效应,并创造了当年德国电影的最高票房记录,最终获得了德国电影最高奖——金碗奖。

04 嘉芙莲娜的故事(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肉体的代价 1975年出品)

该片是新德国电影四杰中的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和他的丈夫施隆多夫合作的成名作品,也是他们的最佳作品之一。玛格丽特•冯•特洛塔的作品还有《克里斯蒂娜•克莱吉的第二次觉醒》(1978)、《姐妹们,或幸福的平衡》(1979)、《玛丽安妮和朱丽安妮》(1981)、《彻底疯狂》(1983)、《罗莎•罗森堡》(1986)、《三姐妹》(1988)、《非洲来的女人》(1990)、《悠长的寂静》(1993)、《诺言》(1995)、《罗森斯特劳斯的女人们》(2003)、《其他的女性》(2004)等。她以表现女性之间的政治关系见长,善于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紧紧抓住历史中的个人,使既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她被称为德国新电影之女首领。

05 赤裸(Nackt 2002年出品)

该片导演桃瑞丝•戴利(Doris Dorrie)毕业于太平洋大学,之后赴美国学习表演、戏剧和电影,1983年开始从事导演。她的作品以表现男女间的裂缝,特别在探索女人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情感的忠诚和性爱的愉悦,以及建立持久的爱情的不幸方面独树一帜。因此被称为“聚焦两性裂痕的德国女导演”。《赤裸》是她的成熟作品,当年曾角逐威尼斯金狮奖。
06 走出寂静(无音曲/沉默背后Jenseits der Stille 1996年出品)

《走出寂静》是卡罗琳•林克的一部少见的感人佳作。她以感性的情调、细腻的手法、佳妙的镜头以及杰出的演员,描述了拉拉从依附家庭到发现自己的成长历程,突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坚冰,达到相互间理解这个主题,使观众在两小时内为她的影片而如痴如醉。该片不仅获得了高票房,还获得东京国际影展19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剧本奖,德国电影金带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配乐,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芝加哥影展金徽章奖,温哥华影展观众票选最受欢迎影片奖。

07暴力启示录(The End of Violence 1997年出品)

导演兼编剧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片中描写了暴力的外在表现,有着针对加利福尼亚娱乐业的用心,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现代社会里的暴力问题。这位在戛纳、柏林等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的德国名导,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新作品,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获得德国电影导演金奖,使他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旺盛的创作力仍能保持至今。
08 罗拉快跑(又名疾走罗拉 Lola rennt 1998年出品)

导演汤姆•提克威13岁就进入电影界工作,34岁编导及配乐、拍摄了曾获得德国六项大奖的《罗拉快跑》(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世界电影、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提名、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他在创作上的反传统和形式上的时尚气息,使该片声誉极佳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该片的故事情节简单,故事还重复了三遍,可是主人公在每次奔跑中的动机、动作和结果却出人意料地不同,给观众提供了无穷的趣味。同时从这样的人生遭遇中,引发的深刻的哲学思考。

09诱惑性假期(Love in Thoughts 又名少年不羁的烦恼 2004年出品)

擅长营造气氛的导演阿奇米•冯•博里斯(Achim von Borries)在优雅浪漫、诗情画意的上流环境中,将青春男女爆发的迷情与狂情,以及对情色的放浪和欲望的执迷,演译出枪杀和自杀事件再现于银幕之上。该片曾轰动一时,成为德国当年最为成功的影片,此后获邀参加了20多个国家的影展。此外,他还有作品《再见列宁》(2004年)、《 想像之爱》(2004年)等作品。

1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r.Caligari,1920年出品)

该片导演罗伯特•维内创作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创造性地将感性的形式,理性的内容统一于该片之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推崇最多的影片之一。虽然,他的影片比新电影浪潮要早了数十年,但是他所创作的影片的表现主义风格和所塑造的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相结合的卡里加里博士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不仅成为电影表现主义的开山之作,而且其影片风格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由此可见,他的电影创新和形成的导演风格与新电影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所以,在遴选新浪潮精品电影中,对这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导演加上几笔,以缅怀他对世界电影的贡献。

『肆』 找部电影神奇的鼓槌!

中文片名
铁皮鼓
原片名
Blechtrommel, Die
更多中文片名
锡鼓
拒绝长大的男孩
更多外文片名
Blechtrommel, Die
Blaszany bebenek .....(Poland)
Tambour, Le .....(France)
The Tin Drum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42 min
国家/地区
法国 波兰 南斯拉夫 西德
对白语言
德语 波兰语 俄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Hong Kong:III Finland:K-16 Sweden:15 UK:15 USA:R France:-12 Norway:18 West Germany:16 UK:X Australia:R New Zealand:R18 Argentina:18 Chile:18
摄影机
Arriflex Cameras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编剧
让-克劳德·卡瑞尔 Jean-Claude Carrière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 .....additional dialogue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 .....novel
沃尔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Franz Seitz
演员
马里奥·阿多夫 Mario Adorf .....Alfred Matzerath
Angela Winkler .....Agnes Matzerath
大卫·本奈特 David Bennent .....Oskar Matzerath
Katharina Thalbach .....Maria Matzerath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Daniel Olbrychski .....Jan Bronski
Tina Engel .....Anna Koljaiczek (young)
Berta Drews .....Anna Koljaiczek (old)
Roland Teubner .....Joseph Koljaiczek
Tadeusz Kunikowski .....Uncle Vinzenz
Andréa Ferréol .....Lina Greff
Heinz Bennent .....Greff
Ilse Pagé .....Gretchen Scheffler
Werner Rehm .....Scheffler
Käte Jaenicke .....Mother Truczinski
Helmut Brasch .....Old Heilandt
Otto Sander .....Musician Meyn
Wigand Wittig .....Herbert Truczinski
Mariella Oliveri .....Roswitha
Fritz Hakl .....Bebra
制作人
Anatole Dauman .....procer
Franz Seitz .....procer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Argos Films [法国]
Artémis Proctions [比利时]
Bioskop Film [德国]
Film Polski Film Agency [波兰]
Franz Seitz Filmproktion [德国]
GGB-14
Hallelujah Films
Jadran Film [塞尔维亚和黑山]
发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198?) (Argentina) (VHS)
Kino Video [美国] ..... (DVD)
New World Pictures [美国] ..... (1980) (USA) (subtitled)
标准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国] ..... (2004) (USA) (DVD)
上映日期
西德
West Germany
1979年5月3日
法国
France
1979年9月19日
丹麦
Denmark
1979年9月28日
瑞典
Sweden
1979年10月31日
芬兰
Finland
1979年11月2日
美国
USA
1980年4月11日
英国
UK
1995年1月20日
美国
USA
1996年8月2日 ..... (re-release)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8年8月27日 ..... (re-release)
新加坡
Singapore
1999年11月28日 ..... (re-release)
香港
Hong Kong
2001年4月27日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铁皮鼓》是伦勃朗式的田野风景、以及典型的德国街道、人员吵闹的家庭背景下构建的个人反抗史。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出于生计,她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从出生就是一个有着不同于常人思想的异常孩子,出生时他并不愿意离开娘胎,并且计划着重反娘胎.然而这时母亲给了他一个许诺,等他三岁生日时将给他一个铁皮鼓,他这才决定来到这个世界上,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铁皮鼓"作为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故意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伍』 推荐几部适合电影学院本科生看的电影

1.[圣女贞德蒙难记]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编剧:卡尔·西奥多·德莱叶/Joseph Delteil
主演:玛利亚·法奥康涅蒂/安托南·阿尔托/André Berley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1928-10-25
片长:110 分钟/ France: 88 分钟(1952 re-release) / USA: 114 分钟 / 82 分钟(restored DVD version) (24 fps) / Denmark: 96 分钟
又名:圣女贞德 / 圣女贞德的激情 / 圣女贞德受难记 /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陆』 中国有什么好看的二战间谍片

电视剧 兄弟连 记忆的证明 战争与回忆
电影就好多
拯救大兵瑞恩
漫长的一天
不分电影电视剧的话
中国:
《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紫日》、《屠城血证》、《平原枪声》、《鬼子来了》、《白求恩大夫》、《三毛从军记》、《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原游击队》、《东进序曲》、《抓壮丁》、《国际大营救》、《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两个小八路》、《三进山城》、《鸡毛信》、《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小兵张嘎》、《吕梁英雄》、《古刹钟声》、《南岛风云》、《野火春风斗古城》、《血战台儿庄》、《敌后武工队》、《红樱桃》、《山顶上的钟声》、《黄河少年》、《血性山谷》、《燃烧的港湾》、《破袭战》、《大刀记》、《中华女儿》、《上饶集中营》、《51号兵站》、《新儿女英雄传》、《帝国谍战》、《豹子湾的战斗》、《金玉姬》、《北派功夫》、《川岛芳子》、《黑太阳731》、《南京大屠杀》、《英烈千秋》、《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
苏联: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解放》(连续剧)、《空降兵》、《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连续剧)、《攻克柏林》、《宣誓》、《自己去看》、《他们为祖国而战》、《普通一兵》
俄罗斯:
《星》、《布谷鸟》、《星星敢死队》
美国:
《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珍珠港》、《兵临城下》、《潜艇u-426》、《U-571》、《第22条军规》、《太阳帝国》、《紧急下潜》、《风语者》、《中途岛》、《辛德勒名单》、《守卫莱茵河》、《最长的一天》、《全速返航》、《突出部之战》、《加里森敢死队》(连续剧)、《太平洋航空作战》、《反攻缅甸》、《终止战火》、《大逃亡》、《虎!虎!虎!》、《目标东京》、《细细的红线》、《十二金刚》、《胜利》、《塔斯克基飞行员》、《东京上空三十秒》、《深水之敌》、《凯利的英雄们》、《起义》、《柯莱利上尉的曼陀铃》、《飞虎群英》、《他们视死如归》、《瓜岛日记》、《硫磺岛的沙滩》、《巴顿将军》、《走向永生》、《生死之间》、《哈特的战争》、《上升潜望镜》、《孟菲斯美女号》、《宁静的午夜》、《沙漠之狐》、《碉堡》、《第17战俘营》、《深水之下》、《灰色地带》、《熄灯号》、《英国病人》、《火球前线》、《阴谋》、《雷玛根大桥》、《战斗在地狱》、《遥远的桥》、《突击隆美尔》、《魔鬼军团》、《反攻巴坦》、《美国大兵乔的故事》、《最后的逃亡》、《卡萨布兰卡》、《血战大西洋》、《撒哈拉》、《凯恩舰叛变》、《红一纵队》、《透亮》、《幼狮》、《抵抗》、《安其欧》、《全力以赴》、《是生,还是死》、《罗伯茨先生》、《天堂知道,阿利森先生》、《列车》、《战斗!》(连续剧)、《纳华郎大炮》、《麦克阿瑟》、《高空十二点》、《血染雪山堡》、《战俘快车》

英国:
《慕尼黑协定》、《桂河大桥》、《从桂河返回》、《逃往雅典娜》、《米尼弗太太》、《只有老鹰敢去的地方》、《633轰炸大队》、《蚊式空军中队》、《鹰已降落》、《夜间的狐狸》、《钢琴家》、《击沉俾斯麦号》、《铁魔战将》、《墨菲的战争》、《不列颠之战》、《河畔之战》、《铁十字勋章》、《恩尼格玛》、《二人参战》、《海狼》、《从纳华郎来的特种兵》、《前进道路》、《三岔路口》、《伦敦上空的鹰》
联邦德国:
《斯大林格勒》、《潜艇》、《希特勒的少先队员所罗门的故事(欧罗巴,欧罗巴)》、《锡鼓》、《女王密使》
日本:
《山本五十六》、《决战冲绳》、《军阀》、《啊,海军》、《间谍佐尔格》、《联合舰队》、《太平洋之岚》、《逝风残梦》
芬兰:
《冬季战争》
南斯拉夫: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大与小》、《开往克拉列沃的火车》、《复仇者》、《夜袭机场》

阿尔巴尼亚:
《宁死不屈》
法国:
《虎口脱险》、《钻石利剑》、《最后一班地下铁》、《逃出法兰西》、《第7连到哪里去了?》、《第7连被找到了》、《第7连在野外》、《阿门》、《老枪》、《克莱恩先生》、《一路顺风》、《喋血情》
意大利:
《阿拉曼之战》、《伦敦上空的鹰》、《爱琴海地狱》、《当钟声响起》、《卡萨布兰卡快车》、《暗杀隆美尔》、《自杀突击队》、《该死的战斗》、《逃亡者的长夜》、《战魔》、《突击队员》、《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激烈的战斗》、《休战》、《美丽人生》、《戴罪立功》
捷克斯洛伐克:
《冰点战场》
捷克:
《深蓝世界》
罗马尼亚:
《多瑙河之波》、《最后一颗子弹》、《复仇》
爱尔兰:
《暴动战俘营》

『柒』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

电影流派,指电影根据独特风格而进行分类的派别。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电影流派大致有五种:

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

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

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等。

(7)锡鼓电影天堂扩展阅读:

世界电影流派的分类:

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Formalism。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

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

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

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

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

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

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天堂电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法国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

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迳庭。

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

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他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捌』 陈升的《锡鼓》 歌词

歌曲名:锡鼓
歌手:陈升
专辑:All Star 我华丽的摇滚梦

陈升&恨情歌 - 锡鼓
中文词:陈升 英文词:许霈文 曲:许霈文
No matter where u go
No matter what u do
No matter what u have
Don't worry I'll be there
阿拉的小孩你要乖
万圣节的鬼在门外
他不要你的糖
要你仅有的尊严 尊严
You know I always by ur side
You know I always by ur side
You know I always by ur side
You know I always by ur side
我披的黄皮肤
是反覆无能的标识
总会有一天是我
鞭子抽上我的脸 my face
You know I always by ur side
我知道你心中的痛楚
You know I always by ur side
我感觉你忍受的痛楚
也许我们所信仰的神根本就不存在
而你竟然是脸上布满了皱纹的小孩
骄傲的拥有幼发拉底的姓 却是梦魇
因为你不了解
要如何在刽子手面前下跪

http://music..com/song/1129559

『玖』 请推荐奥斯卡历届经典获奖影片

第三十二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0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宾虚 萨姆.辛巴利斯特
最佳男主角 宾虚 查尔顿.赫斯登
最佳女主角 上流社会 西蒙.西格诺雷特
最佳男配角 宾虚 休.格里菲思
最佳女配角 安妮.弗朗克的日记 谢利.温特斯
最佳导演 宾虚 威廉.怀勒
最佳原著剧本 上流社会 内尔.佩特森
最佳改编剧本 枕边的耳语
最佳艺术指导 宾虚
最佳服装设计 热情如火;热得惹人喜爱 奥利-凯利
最佳服装设计 宾虚 Elizabeth Haffenden
最佳录音 宾虚
最佳剪辑 宾虚
最佳特效 宾虚
最佳原著音乐 宾虚
最佳原著音乐 波基与贝斯
最佳电影歌曲 头破血流
最佳纪录片 塞伦加蒂不该丧命
最佳纪录片 眼镜
最佳动画短片 月亮鸟
最佳短片 金鱼
最佳外语片 黑人奥菲尔
第三十三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1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公寓 比利.威尔德
最佳男主角 埃尔默.甘特里 伯特.兰卡斯特
最佳女主角 青楼艳妓 伊丽莎白.泰勒
最佳男配角 斯巴达克斯 彼得.乌斯蒂诺夫
最佳女配角 埃尔默.甘特里 雪莉.琼斯
最佳导演 公寓 比利.威尔德
最佳原著剧本 埃尔默.甘特里
最佳改编剧本 公寓 比利.威尔德
最佳改编剧本 公寓 I.A.L.戴蒙德
最佳摄影 斯巴达克斯 Russell Metty
最佳摄影 儿子与情人 弗雷迪.弗朗西斯
最佳艺术指导 斯巴达克斯 Julia Heron
最佳艺术指导 斯巴达克斯 拉塞尔.A.高斯曼
最佳艺术指导 斯巴达克斯 Eric Orbom
最佳艺术指导 公寓 爱德华.G.伯勒
最佳艺术指导 斯巴达克斯 亚历山大.格里辛
最佳艺术指导 公寓 亚历山大.特罗纳
最佳服装设计 斯巴达克斯 Valles
最佳服装设计 生活的真相;生活的事实 爱德华.史蒂文森
最佳服装设计 生活的真相;生活的事实 伊迪丝.希德
最佳服装设计 斯巴达克斯 比尔.托玛斯
最佳录音 杨树;阿拉莫
最佳剪辑 公寓
最佳特效 时间机器 吉恩.沃伦
最佳特效 时间机器 蒂姆.巴尔
最佳电影歌曲 决不要在星期日
最佳短片 画家的日子
最佳外语片 处女之泉;处女泉
第三十四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2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西城旧事 罗伯特.怀斯
最佳男主角 纽伦堡的审判 马克西米利安.谢尔
最佳女主角 烽火母女泪 索菲亚.罗兰
最佳男配角 西城旧事 乔治.查基里斯
最佳女配角 西城旧事 丽塔.莫雷诺
最佳导演 西城旧事 杰罗姆.罗宾斯
最佳导演 西城旧事 罗伯特.怀斯
最佳原著剧本 纽伦堡的审判 艾比.曼恩
最佳改编剧本 草原的光辉;天涯何处无芳草
最佳摄影 西城旧事
最佳艺术指导 西城旧事
最佳服装设计 西城旧事
最佳录音 西城旧事
最佳剪辑 西城旧事
最佳特效 纳瓦隆大炮
最佳原著音乐 西城旧事
最佳电影歌曲 在蒂凡尼处早餐
最佳纪录片 面对巨轮
最佳纪录片 希望工程
最佳短片 面对巨轮
最佳外语片 穿过黑暗的玻璃
第三十五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3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 萨姆.斯皮尔格
最佳男主角 杀死一只知更鸟 格利高里.派克
最佳女主角 热泪心声 安妮.班克劳夫特
最佳男配角 春浓满楼情痴狂 埃德.贝格利
最佳女配角 热泪心声 帕蒂.杜克
最佳导演 阿拉伯的劳伦斯 戴维.里恩
最佳原著剧本 杀死一只知更鸟 霍顿.富特
最佳改编剧本 离婚--意大利方式;意大利式离婚
最佳摄影 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 珍.格尔伯恩
最佳摄影 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 沃尔特.沃蒂茨
最佳摄影 阿拉伯的劳伦斯 弗雷德.扬
最佳艺术指导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艺术指导 杀死一只知更鸟
最佳服装设计 宝贝简怎么了;婴儿简出了什么事
最佳服装设计 格利姆兄弟的美好世界
最佳录音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特效 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 Jacques Maumont
最佳特效 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 罗伯特.麦克唐劳德
最佳原著音乐 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
最佳电影歌曲 葡萄酒和玫瑰的日子
最佳纪录片 黑狐狸
最佳动画短片 洞
最佳短片 纪念休莱克斯
最佳外语片 星期天和女神
第三十六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4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汤姆.琼斯 托尼.理查森
最佳男主角 野百合 西德尼.波埃特
最佳女主角 赫德 帕特里夏.尼尔
最佳男配角 赫德 梅尔文.道格拉斯
最佳女配角 大人物 马格丽特.拉瑟福德
最佳导演 汤姆.琼斯 托尼.理查森
最佳编剧 汤姆.琼斯
最佳改编剧本 西部开拓史
最佳摄影 赫德
最佳摄影 埃及艳后
最佳艺术指导 埃及艳后
最佳艺术指导 美国、美国
最佳服装设计 埃及艳后
最佳服装设计 八部半
最佳录音 西部开拓史
最佳剪辑 西部开拓史
最佳音效 这是个疯狂的,疯狂的,疯狂的世界 沃尔特.G.埃里奥特
最佳视觉特效 埃及艳后
最佳原著音乐 汤姆.琼斯
最佳原著音乐 花街神女
最佳电影歌曲 爸爸的微妙处境
最佳纪录片 查高
最佳纪录片 罗伯特.弗罗斯特:爱人与世界的争吵
最佳动画短片 评论家
最佳外语片 八部半
第三十七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5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窈窕淑女 杰克.L.华纳
最佳男主角 窈窕淑女 雷克斯.哈里森
最佳女主角 欢乐满人间 朱莉.安德鲁斯
最佳男配角 film25760 彼得.乌斯蒂诺夫
最佳女配角 希腊人左巴 莱拉.凯德罗娃
最佳导演 窈窕淑女 乔治.库克
最佳原著剧本 绳环 爱德华.安霍尔特
最佳改编剧本 古斯神父
最佳改编剧本 古斯神父
最佳摄影 希腊人左巴
最佳摄影 窈窕淑女
最佳艺术指导 希腊人左巴
最佳艺术指导 窈窕淑女
最佳服装设计 鬣晰之夜
最佳服装设计 窈窕淑女
最佳录音 窈窕淑女
最佳剪辑 欢乐满人间
最佳音效 铁金刚大战金手指
最佳视觉特效 欢乐满人间
最佳原著音乐 欢乐满人间
最佳原著音乐 窈窕淑女
最佳电影歌曲 欢乐满人间
最佳纪录片 小石城来的九个人
最佳纪录片 没有太阳的世界
最佳动画短片 粉红色的芬克
最佳短片 1964年卡萨斯行动
最佳外语片 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6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音乐之声 罗伯特.怀斯
最佳男主角 女贼金丝猫 李.马文
最佳女主角 亲爱的 朱莉.克里斯蒂
最佳男配角 一千个小丑 马丁.鲍尔萨姆
最佳女配角 盲女泪 谢利.温特斯
最佳导演 音乐之声 罗伯特.怀斯
最佳原著剧本 日瓦戈医生
最佳改编剧本 亲爱的
最佳摄影 日瓦戈医生
最佳摄影 愚人船
最佳艺术指导 愚人船
最佳艺术指导 日瓦戈医生
最佳服装设计 日瓦戈医生
最佳服装设计 亲爱的
最佳录音 音乐之声
最佳剪辑 音乐之声
最佳音效 疯狂大赛车
最佳视觉特效 007之雷霆万钧
最佳原著音乐 音乐之声
最佳原著音乐 日瓦戈医生
最佳电影歌曲 潇湘六梦 保罗.韦伯斯特
最佳电影歌曲 潇湘六梦 约翰尼.曼德尔
最佳纪录片 活下去
最佳纪录片 埃莉诺.罗斯福的故事
最佳动画短片 小鸡
最佳动画短片 点与线 莱斯.高德曼
最佳动画短片 点与线 查克.琼斯
最佳外语片 大街上的商店
第三十九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7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公正的人 弗瑞德.津尼曼
最佳男主角 公正的人 保罗.斯科菲尔德
最佳女主角 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伊丽莎白.泰勒
最佳男配角 扭计师爷 沃尔特.马修
最佳女配角 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桑迪.丹尼斯
最佳导演 公正的人 弗瑞德.津尼曼
最佳原著剧本 公正的人 罗伯特.博尔特
最佳改编剧本 先生们女士们;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克劳德.赖卢许
最佳改编剧本 先生们女士们;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Pierre Uytterhoeven
最佳摄影 公正的人
最佳摄影 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最佳艺术指导 神奇旅程
最佳艺术指导 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最佳服装设计 公正的人
最佳服装设计 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最佳录音 大奖
最佳剪辑 大奖
最佳音效 大奖
最佳视觉特效 神奇旅程
最佳原著音乐 牡丹花下叹风流
最佳电影歌曲 生来自由 约翰.巴里
最佳纪录片 一年的明天
最佳纪录片 战争把戏
最佳动画短片 赫伯.阿尔帕特和提加纳布拉斯双重特点
最佳外语片 先生们女士们;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第四十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8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炎热的夏夜 沃尔特.米里奇
最佳男主角 炎热的夏夜 罗德.施泰格尔
最佳女主角 猜猜谁来吃晚餐 凯瑟琳.赫本
最佳男配角 铁窗喋血 乔治.肯尼迪
最佳女配角 雌雄大盗 埃斯特尔.帕森斯
最佳导演 毕业生 迈克.尼科尔斯
最佳原著剧本 炎热的夏夜
最佳改编剧本 猜猜谁来吃晚餐
最佳摄影 雌雄大盗
最佳艺术指导 卡姆洛特
最佳服装设计 卡姆洛特
最佳录音 炎热的夏夜
最佳剪辑 炎热的夏夜
最佳音效 肮脏的一打
最佳视觉特效 杜立德医生
最佳原著音乐 卡姆洛特
最佳电影歌曲 杜立德医生
最佳纪录片 红树林
最佳纪录片 安德森小分队 皮埃尔.肖恩多夫
最佳动画短片 盒子
最佳短片 立足之地
最佳外语片 受严密监视的火车
第四十一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69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奥利弗 约翰.伍尔夫
最佳男主角 查利 克利夫.罗伯逊
最佳女主角 芬妮姑娘 芭芭拉.斯特蕾桑
最佳女主角 冬狮 凯瑟琳.赫本
最佳男配角 昔日玫瑰 杰克.艾伯森
最佳女配角 魔鬼圣婴 鲁思.戈登
最佳导演 奥利弗 卡罗尔.里德
最佳原著剧本 冬狮 詹姆斯.高曼
最佳改编剧本 制片家 梅尔.布鲁克斯
最佳摄影 罗密欧与朱丽叶
最佳艺术指导 奥利弗
最佳服装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
最佳录音 奥利弗
最佳剪辑 警网铁金刚;布利特
最佳视觉特效 2001太空漫游
最佳原著音乐 奥利弗
最佳原著音乐 冬狮 约翰.巴里
最佳电影歌曲 龙凤斗智 玛里琳.伯格曼
最佳电影歌曲 龙凤斗智 艾伦.伯格曼
最佳电影歌曲 龙凤斗智 米歇尔.勒格朗
最佳纪录片 内心之旅
最佳纪录片 人类为什么创造
最佳动画短片 小熊维尼
最佳短片 罗伯特.肯尼迪的回忆
最佳外语片 战争与和平
第四十二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0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午夜牛郎 杰罗姆.赫尔曼
最佳男主角 大地惊雷 约翰.韦恩
最佳女主角 春风不化雨;春风化猫 玛吉.史密斯
最佳男配角 射马记;他们射马,不是吗? 吉格.扬
最佳女配角 仙人掌花 戈尔迪.霍恩
最佳导演 午夜牛郎 约翰.施莱辛格
最佳改编剧本 虎豹小霸王
最佳编剧 午夜牛郎 华道索尔
最佳摄影 虎豹小霸王
最佳艺术指导 你好,多莉!
最佳服装设计 安妮的一千天王后生活 Margaret Furse
最佳录音 你好,多莉!
最佳剪辑 Z先生;大风暴 弗朗科斯.邦诺德
最佳视觉特效 太空48小时 Robie Robinson
最佳原著音乐 虎豹小霸王
最佳原著音乐 你好,多莉!
最佳电影歌曲 虎豹小霸王
最佳动画短片 做一只鸟真不易 Ward Kimball
最佳外语片 Z先生;大风暴
第四十三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1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巴顿将军;巴顿 弗兰克.麦卡锡
最佳男主角 巴顿将军;巴顿 乔治.C.斯科特
最佳女主角 情夫;恋爱的女人 格兰达.杰克逊
最佳男配角 瑞安的女儿,雷恩的女儿 约翰.米尔斯
最佳女配角 国际机场 海伦.海丝
最佳导演 巴顿将军;巴顿 富兰克林.J.沙夫纳
最佳原著剧本 陆军流动外科医院;风流医生俏护士 Ring Lardner Jr. Mash
最佳改编剧本 巴顿将军;巴顿
最佳摄影 瑞安的女儿,雷恩的女儿
最佳艺术指导 巴顿将军;巴顿
最佳服装设计 克伦威尔
最佳录音 巴顿将军;巴顿
最佳剪辑 巴顿将军;巴顿
最佳视觉特效 偷袭珍珠港;虎!虎!虎! A.D.弗劳尔斯
最佳视觉特效 偷袭珍珠港;虎!虎!虎! L.B.阿伯特
最佳原著音乐 随它去吧
最佳原著音乐 爱情故事
最佳电影歌曲 情人与陌生人
最佳纪录片 爱与和平:乌兹托克纪实
最佳纪录片 采访退役者
最佳短片 布兰科.比利的复活
最佳外语片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
第四十四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2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法国贩毒网 菲利普.德安东尼
最佳男主角 法国贩毒网 吉恩.哈克曼
最佳女主角 克鲁特 简.方达
最佳男配角 最后一场电影 本.约翰逊(I)
最佳女配角 最后一场电影 克罗里斯.利奇曼
最佳导演 法国贩毒网 威廉.弗里德金
最佳编剧 法国贩毒网
最佳改编剧本 看错病症死错人
最佳摄影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最佳艺术指导 尼古拉斯与亚历山德拉
最佳服装设计 尼古拉斯与亚历山德拉
最佳录音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最佳剪辑 法国贩毒网
最佳视觉特效 床拉手与扫帚把
最佳原著音乐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最佳原著音乐 一九四二年的夏天;夏日春情
最佳电影歌曲 黑豹
最佳纪录片 海尔斯托姆编年史;阿尔及尔战争
最佳动画短片 嘎喳嘎喳的鸟
最佳外语片 悲惨的青春;芬齐-康蒂尼斯的花园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3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教父 阿尔伯特.S.卢迪
最佳男主角 教父 马龙.白兰度
最佳女主角 歌厅 莉莎.明尼里
最佳男配角 歌厅 乔尔.格雷
最佳女配角 蝴蝶是自由的 艾琳.赫克特
最佳导演 歌厅 鲍勃.福斯
最佳改编剧本 侯选人 杰里米.拉纳尔
最佳编剧 教父
最佳摄影 歌厅
最佳艺术指导 歌厅
最佳服装设计 与姑妈同游
最佳录音 歌厅
最佳剪辑 歌厅
最佳原著音乐 歌厅
最佳电影歌曲 波塞冬历险;大灾难 Joel Hirschhorn
最佳电影歌曲 波塞冬历险;大灾难 Al Kasha
最佳纪录片 这个小世界
最佳纪录片 玛乔
最佳动画短片 圣诞颂歌
最佳短片 一个美国梦——诺曼.罗克威尔的世界
最佳外语片 资产阶级的魅力
第四十六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4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骗中骗 托尼.比尔
最佳影片 骗中骗 迈克尔.菲利普斯
最佳男主角 拯救老虎 杰克.莱蒙
最佳女主角 接触社会 格兰达.杰克逊
最佳男配角 纸追 约翰.豪斯曼
最佳女配角 纸月亮 塔特姆.奥尼尔
最佳导演 骗中骗 乔治.罗伊.希尔
最佳改编剧本 骗中骗
最佳原著剧本 驱魔人
最佳摄影 哭泣与低语;哭泣
最佳艺术指导 骗中骗
最佳服装设计 骗中骗
最佳录音 驱魔人
最佳剪辑 骗中骗
最佳原著音乐 回首当年
最佳原著音乐 骗中骗
最佳电影歌曲 回首当年
最佳纪录片 普林斯顿:寻求答案
最佳短片 褒莱罗
最佳动画短片 弗兰克影片
最佳外语片 白昼之夜;美国之夜
第四十七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5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最佳影片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格雷.弗雷德雷克森
最佳影片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弗雷德.鲁斯
最佳男主角 老人与猫 Art Corney
最佳女主角 艾丽丝不再住此;艾丽丝不再住在这里 埃伦.伯斯泰因
最佳男配角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罗伯特.德.尼洛
最佳女配角 东方快车谋杀案 英格丽.褒曼
最佳导演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最佳原著剧本 唐人街 罗伯特.汤
最佳改编剧本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最佳摄影 摩天大楼失火记
最佳艺术指导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最佳服装设计 伟大的盖茨比 西奥尼.维.奥尔德雷奇
最佳录音 大地震
最佳剪辑 摩天大楼失火记
最佳原著音乐 教父续集;教父第二集
最佳原著音乐 伟大的盖茨比 尼尔森.瑞德
最佳电影歌曲 摩天大楼失火记
最佳纪录片 不要
最佳纪录片 心灵与智慧
最佳动画短片 封闭的星期一
最佳短片 独眼人是国王
最佳外语片 我记得;想当年
第四十八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6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飞越疯人院 索尔.扎恩兹
最佳影片 飞越疯人院 迈克尔.道格拉斯
最佳男主角 飞越疯人院 杰克.尼科尔森
最佳女主角 飞越疯人院 路易丝.弗莱彻
最佳男配角 阳光少年 乔治.伯恩斯
最佳女配角 洗头;洗发精 Lee Crant
最佳导演 飞越疯人院 米洛斯.福尔曼
最佳原著剧本 炎热的下午
最佳改编剧本 飞越疯人院
最佳摄影 乱世儿女;巴里.林顿 John Alcott
最佳艺术指导 乱世儿女;巴里.林顿 Vernon Dixon
最佳艺术指导 乱世儿女;巴里.林顿 罗伊.沃克
最佳艺术指导 乱世儿女;巴里.林顿 坚.亚当
最佳服装设计 乱世儿女;巴里.林顿 Milena Canonero
最佳服装设计 乱世儿女;巴里.林顿 Ulla-Britt Soderlund
最佳录音 大白鲨
最佳剪辑 大白鲨
最佳原著音乐 乱世儿女;巴里.林顿
最佳原著音乐 大白鲨 约翰.威廉姆斯
最佳电影歌曲 纳什维尔
最佳纪录片 游戏的终结
最佳短片 天使和大乔 伯特.萨尔兹曼
最佳外语片 德尔苏.乌扎拉
第四十九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7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洛基 埃文.温克勒
最佳影片 洛基 罗伯特.查托夫
最佳男主角 广播电视网;电视网 彼得.芬奇
最佳女主角 广播电视网;电视网 费伊.达纳韦
最佳男配角 水门事件;总统班底 贾森.罗巴兹
最佳女配角 广播电视网;电视网 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
最佳导演 洛基 约翰.G.艾维尔森
最佳原著剧本 广播电视网;电视网
最佳改编剧本 水门事件;总统班底
最佳摄影 奔向光荣 哈斯克尔.韦克斯勒
最佳艺术指导 水门事件;总统班底
最佳服装设计 卡萨诺娃;费里尼的卡萨诺瓦
最佳录音 水门事件;总统班底
最佳剪辑 洛基
最佳原著音乐 奔向光荣
最佳原著音乐 天魔
最佳电影歌曲 一个明星的诞生
最佳纪录片 数我们的日子
最佳纪录片 美国哈兰县
最佳动画短片 闲暇
最佳短片 冰原
最佳外语片 彩色中的黑与白;彩色中的黑白;歌唱胜利
第五十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8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安妮.霍尔 查尔斯.H.约菲
最佳男主角 再见女郎 理查德.德赖弗斯
最佳女主角 安妮.霍尔 黛安.姬顿
最佳男配角 朱莉亚 贾森.罗巴兹
最佳女配角 朱莉亚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
最佳导演 安妮.霍尔 伍迪.艾伦
最佳原著剧本 安妮.霍尔 伍迪.艾伦
最佳原著剧本 安妮.霍尔 马歇尔.布里克曼
最佳改编剧本 朱莉亚 艾文沙金特
最佳摄影 第三类接触
最佳艺术指导 星球大战
最佳服装设计 星球大战
最佳录音 星球大战
最佳剪辑 星球大战
最佳视觉特效 星球大战
最佳原著音乐 星球大战
最佳原著音乐 小夜曲
最佳电影歌曲 你照亮我的生活道路
最佳纪录短片 我的敌人是重力
最佳动画短片 居者无其屋
最佳短片 我有办法了
最佳外语片 罗莎夫人
第五十一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79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猎鹿人 巴里.斯帕金斯
最佳影片 猎鹿人 迈克尔.西米诺
最佳影片 猎鹿人 约翰.派维罗尔
最佳男主角 归来 乔恩.沃伊特
最佳女主角 归来 简.方达
最佳男配角 猎鹿人 克里斯托弗.沃尔肯
最佳女配角 加州套房 玛吉.史密斯
最佳导演 猎鹿人 迈克尔.西米诺
最佳原著剧本 归来 华道索尔
最佳原著剧本 归来 Robert C. Jones
最佳原著剧本 归来 南希.多德
最佳改编剧本 午夜快车 奥利弗.斯通
最佳摄影 梦断情天;天堂的日子 纳斯托.艾尔门德罗斯
最佳艺术指导 天堂可以等待
最佳服装设计 尼罗河上的惨案 安东尼.鲍威尔
最佳录音 猎鹿人 Richard Portman
最佳剪辑 猎鹿人 Peter Zinner
最佳原著音乐 巴迪霍夫的故事
最佳原著音乐 午夜快车 乔吉奥.莫罗德尔
最佳电影歌曲 周末狂热;感谢上帝,这是星期五 Paul Jabara
最佳纪录片 惊人的直率
最佳短片 少年父亲 泰勒.海克福德
最佳外语片 拿出你的手帕 伯特兰.布里尔
第五十二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80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 斯坦利.R.贾菲
最佳男主角 克莱默夫妇 达斯廷.霍夫曼
最佳女主角 诺玛.蕾 莎莉.菲尔德
最佳男配角 在那边;身在该处;妙人奇迹 梅尔文.道格拉斯
最佳女配角 克莱默夫妇 梅丽尔.斯特里普
最佳原著剧本 突破
最佳改编剧本 克莱默夫妇 罗伯特.本顿
最佳摄影 现代启示录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最佳服装设计 爵士乐大全
最佳录音 现代启示录
最佳剪辑 爵士乐大全
最佳视觉特效 异形
最佳原著音乐 小浪漫曲
最佳电影歌曲 诺玛.蕾
最佳纪录片 最好的孩子
最佳纪录片 保罗.罗贝森: 献给一位艺术家
最佳动画短片 每个孩子
最佳短片 饮食照顾
最佳外语片 锡鼓;铁皮鼓
第五十三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81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慈父严母 罗纳德.L.施瓦里
最佳男主角 愤怒的公牛 罗伯特.德.尼洛
最佳女主角 矿工的女儿 西塞.斯派西克
最佳男配角 慈父严母 蒂莫西.赫顿
最佳女配角 梅尔文与霍尔华 玛丽.斯廷伯根
最佳导演 慈父严母 罗伯特.雷德福
最佳原著剧本 梅尔文与霍尔华
最佳改编剧本 慈父严母 艾文沙金特
最佳摄影 泰丝
最佳艺术指导 泰丝
最佳服装设计 泰丝
最佳录音 帝国反击战 Peter Sutton
最佳录音 帝国反击战 Gregg Landaker
最佳录音 帝国反击战 Steve Maslow
最佳录音 帝国反击战 Bill Varney
最佳剪辑 愤怒的公牛
最佳原著音乐 荣誉
最佳电影歌曲 荣誉
最佳纪录片 卡尔.海丝: 奔向自由
最佳动画短片 莱奇
最佳外语片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第五十四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82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火的战车 戴维.普特曼
最佳男主角 金色池塘 亨利.方达
最佳女主角 金色池塘 凯瑟琳.赫本
最佳男配角 亚瑟 约翰.吉尔古德
最佳女配角 赤色份子 Mawreen Stapleton
最佳导演 赤色份子 沃伦.贝蒂
最佳原著剧本 火的战车
最佳改编剧本 金色池塘
最佳摄影 赤色份子
最佳艺术指导 夺宝奇兵;抢法柜的人们
最佳艺术指导 夺宝奇兵;抢法柜的人们
最佳服装设计 火的战车
最佳录音 夺宝奇兵;抢法柜的人们
最佳剪辑 夺宝奇兵;抢法柜的人们
最佳视觉特效 夺宝奇兵;抢法柜的人们
最佳化妆 伦敦的美国狼人
最佳原著音乐 火的战车
最佳电影歌曲 亚瑟
最佳纪录片 融洽
最佳纪录片 种族灭绝
最佳短片 紫色
第五十五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83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甘地传 理查德.阿滕伯勒
最佳男主角 甘地传 本.金斯利
最佳女主角 苏菲的选择 梅丽尔.斯特里普
最佳男配角 军官和绅士 小路易斯.格赛特
最佳女配角 杜丝先生;窈窕淑男 杰西卡.兰格
最佳导演 甘地传 理查德.阿滕伯勒
最佳原著剧本 甘地传 约翰.布里利
最佳改编剧本 失踪
最佳摄影 甘地传 比利.威廉斯
最佳艺术指导 甘地传 斯图尔特.克莱格
最佳服装设计 甘地传 巴努.阿塞亚
最佳录音 外星人;天外来客 Robert Knudson
最佳剪辑 甘地传
最佳音效 外星人;天外来客 查尔斯.坎贝尔
最佳视觉特效 外星人;天外来客 Carlo Rambaldi
最佳化妆 寻求火种;觅火;火之战 Sarah Monzani
最佳原著音乐 外星人;天外来客
最佳电影歌曲 军官和绅士
最佳纪录片 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
最佳纪录片 又一个孩子失踪了
最佳动画短片 探戈
最佳外语片 重新开始 卡奇
第五十六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84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母女情深;亲密关系 詹姆斯.L.布鲁克斯
最佳男主角 温柔的怜悯;温柔的慈悲 罗伯特.杜瓦尔
最佳女主角 母女情深;亲密关系 雪莉.麦克莱恩
最佳男配角 母女情深;亲密关系 杰克.尼科尔森
最佳女配角 险恶年代;生活中危险的一年 琳达.亨特
最佳导演 母女情深;亲密关系 詹姆斯.L.布鲁克斯
最佳原著剧本 温柔的怜悯;温柔的慈悲
最佳改编剧本 母女情深;亲密关系 詹姆斯.L.布鲁克斯
最佳摄影 芬妮和亚历山大
最佳艺术指导 芬妮和亚历山大
最佳服装设计 芬妮和亚历山大
最佳录音 太空英雄
最佳剪辑 太空英雄
最佳视觉特效 星球大战:杰迪归来
最佳原著音乐 耶黛;延特尔
最佳原著音乐 太空英雄
最佳电影歌曲 闪电舞
最佳纪录片 5:15的弗拉门哥
最佳纪录片 他让我感到象在跳舞
最佳动画短片 纽约冰淇淋
最佳外语片 芬妮和亚历山大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85年)

奖项 获奖电影 获奖者
最佳影片 莫扎特 索尔.扎恩兹
最佳男主角 莫扎特 F.默里.亚伯拉罕
最佳女主角 我心深处 莎莉.菲尔德
最佳男配角 战火屠城;杀戮之地 吴汉
最佳女配角 印度之行 佩吉.阿什克罗夫特
最佳导演 莫扎特 米洛斯.福尔曼
最佳原著剧本 我心深处 罗伯特.本顿
最佳改编剧本 莫扎特 Peter Shafte
最佳摄影 战火屠城;杀戮之地
最佳艺术指导 莫扎特

『拾』 考导演要看什么哪些电影

没有特别固定的东西。给你一个名单吧。可以考虑一下。你是高考还是考研呢?

电影学院本科生必看100部

外国70部 1895 卢米埃尔短片 1902 月球旅行记 1905 火车大劫案 1914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20 卡里加博士 1926 母亲 1928 圣女贞德 1930 蓝天使 1933 瑞典女王 1936 我们来自克琅施塔得 1939 大独裁者 1940 公民凯恩 1940 幻想曲 1945 罗马--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1946 湖上艳尸 1952 正午 1954 后窗 1954 二十四只眼睛 1953 白鬃野马 1957 野草莓 1957 桂河大桥 1959 四百下 1959 士兵之歌 1960 裸岛 1960 精神病患者 1961 薇丽吉安娜 1961 水中刀 1962 伊凡的童年 1962 007 I :诺博士 1967 邦尼和克莱德 1967 等到天黑 1967 虎豹小霸王 1973 舞会的小提琴 1974 恋人曲 1977 星球大战 I 1978 天堂的日子 1979 锡鼓(本人观点是铁皮鼓) 1980 女歌星 1980 影子武士 1981 泥之河 1981 法国中尉的女人 1982 迷墙 1983 卡门 1984 美国往事 1985 自己去看 1986 使命 1986 蓝丝绒 1987 早安,巴比伦 1987 坏血 1988 雾中风景 1988 征服者佩尔 1988 十诫:爱情(即第六不可奸淫) 1989 性,谎言,录像带 1990 生于七月四日 1991 末路狂花 1993 番木瓜香 1993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情迷巧克力 1994 低俗小说 1994 暴雨将至 1995 阿甘正传 1995 破浪 1996 花火 1996 柯里亚 1998 楚门的世界 1999 女巫布莱尔 2000 爱情是狗娘 2001 爱米丽(即天使爱美丽) 中国30部 1934 大路 1934 姐妹花 1934 渔光曲 1937 风云儿女 1947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51 关连长 1959 战火中的青春 1960 革命家庭 1966 西施 1972 秋决 1979 三个和尚 1980 巴山夜雨 1981 邻居 1982 如意 1984 一个和八个 1984 似水流年 1985 青春祭 1985 野山 1989 悲情城市 1989 菊豆 1991 心香 1991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 阮玲玉 1992 三毛从军记 1993 霸王别姬 1993 兰风筝 1994 背靠背,脸对脸 1994 爱情万岁 1995 民警故事 1995 长大成人 其他必看: 1925 战舰波将金号 1925 淘金记 1933 金刚 1937 白雪公主 1949 偷自行车的人 1951 罗生门 1959 筋疲力尽 1987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1988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1998 罗拉快跑

阅读全文

与锡鼓电影天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天堂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 浏览:186
电影收件人不详迅雷下载 浏览:153
微电影剧本投稿 浏览:543
关于文化馆题材电影 浏览:769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争电影 浏览:99
安吉利卡电影在线 浏览:836
十大香港犯罪电影免费 浏览:687
韩国好看的电影推荐战争片 浏览:496
西瓜视频推荐搞笑电影 浏览:517
别人给我发小电影我会有事吗 浏览:556
南海风云电影全集完整版 浏览:376
中国最新恐怖电影大全集 浏览:227
半幅拍微电影常用镜头 浏览:156
张亮微电影家期 浏览:381
时间规划局大电影 浏览:728
香港高清电影网站 浏览:636
香港看电影如何订票 浏览:653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票房 浏览:569
第18届上海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浏览:172
情侣微电影拍摄主题怎样写 浏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