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条》剧情解析
故事开始于乌克兰基辅歌剧院的一次间谍行动。
解析:故事开始出现的萨塔尔方砖(Sator Square),有意大利庞培古城出土的回文密符,这个方砖,横着读,竖着读都有意义。
Sator是反派的名字萨塔尔,Arepo是戈雅(Goya)名画的伪造者,Tenet是电影的名字,Opera是第一场戏出现的地点,Rotas是奥斯陆自由港储存艺术品公司的名称。
解析:这个方砖的回文结构是电影非常重要的结构之一,暗示了电影的故事发展和情节设定。
主角是一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他的任务是拯救一个已经暴露身份的特工,同时偷取一个神秘的钚装置。
解析:这里的中央情报局的口号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致敬了《暮光之城》(Twilight)。
任务过程中,他被一个背包里有红绳挂坠的蒙面士兵所救了。
解析:这里的红绳挂坠,暗示这个蒙面士兵是他的搭档尼尔。
最终任务还是失败了,主角被捕,受过中央情报局训练的主角,吞下了同伴手里的氰化物药丸,通过自杀来防止自己透露过多的信息。
然而之后主角又苏醒了过来,他从身边的上司嘴里得知,他服用的自杀药丸实际上是假的,他的同伴已经死了,钚装置也被拿走了,这次行动是一次测试。
主角从上司嘴里得知了叫“信条”的神秘组织,并被告知需要联系研究熵的科学家劳拉,以进一步了解时间逆转的事情。
主角找到劳拉,了解到未来有一种科技可以逆转物质的熵,得到了可以逆行的子弹,同时他也接收到了寻找逆转物质的任务,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
㈡ 《信条 TENET》影评(一)萨托幻方、逆熵、祖父悖论在电影中的设定
《信条 TENET》是一部将时间旅行与逆熵、萨托幻方等概念融合的科幻动作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以其对时间的迷恋和深刻理解,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关于时间、控制与秩序的思考之旅。影片的片名“TENET”源自古罗马庞贝城发现的“萨托幻方”碑文,这块碑文的回文性质和时间控制的象征意义,为电影的主题埋下了伏笔。
逆熵,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反向概念,象征着事物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可能性。诺兰巧妙地将逆熵与时间逆转的概念结合,创造出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设定,如逆向的人在正向时间里无法呼吸、逆向的汽车爆炸变成降温过程等,这些设定不仅展现了时间的奇特性质,也反映了诺兰对时间旅行这一古老主题的独到见解。
影片中,时间不仅仅是一个叙事的道具,而是被叙述的主体。从《记忆碎片》到《星际穿越》,诺兰不断探索时间的不同维度和表现形式。《TENET》中,时间的正逆回文表达,进一步深化了观众对时间复杂性的理解,让观众在视觉与情感上沉浸于时间的流转与循环之中。
祖父悖论,作为时间旅行作品中的经典难题,探讨了时间改变的因果关系和可能引发的逻辑矛盾。在《信条 TENET》中,诺兰以独特的设定对这一悖论进行了诠释,强调了“已发生的事是不能改变的”这一原则。影片中,未来的一派试图通过现在的反派去毁灭世界,而另一派则试图阻止这一行动,尽管采取了行动,但最终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这一设定不仅增加了剧情的复杂性,也促使观众反思自由意志与时间的不可逆性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时间旅行与逆熵概念的同时,影片还触及了个人自由与理性限制的主题。诺兰通过角色的行动与选择,展现了人类在面对不可改变的过去时,依然能够表现出英雄主义、爱情等非理性情感,这些情感构成了人类区别于自然的最大成就。
《信条 TENET》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叙事上的盛宴,更是对时间、自由与命运的深刻思考。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时间旅行的奇观,还能在情感和思考层面上与角色产生共鸣,深入探索时间的本质与人类存在的意义。因此,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所言,“不用去理解,去感觉它”,观众们在观赏《信条 TENET》时,或许会更加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感受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