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姜文幾乎每個電影都被認為是神作,你能看懂姜文的電影嗎
NO.1《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這也是一部別樣的青春片,相對於那個時代的人,這就是一種回憶。比較年輕的,我們圖的就是一種好奇,一種新鮮。電影豆瓣評分8.7,這是姜文處女作,真正的出道即巔峰。
B. 邪不壓正電影深度解析
《邪不壓正》是姜文導演的一部電影,故事的主線是圍繞李天然的復仇展開,其中又夾雜著藍青峰布局了二十年的棋局,唐鳳儀對所愛之人的追求以及關巧紅堅定復仇心境的支線。
片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為了實現理想可以付出一切。他們每個人所做的事情,都根源於他們心中的理想,同時他們每個人的行為和選擇,都折射出深刻的人性。
其實這部電影在敘事上,很多地方都是姜文式的不依循傳統,他總有自己的玩法。所以我們看到李天然在北京的屋頂上裸身飛檐走壁,放眼望去那一眾磚瓦,大膽又浪漫。
但可惜的是浪漫動人與荒誕有趣都只是這部電影靈光乍現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它展現出來的還是平庸。總的來說,電影是一部有很多亮點,但總體比較平庸的電影。
C. 十一年前姜文神作,《讓子彈飛》太過經典,這部影片究竟隱藏了多少細節
2010年,國內導演姜文拍攝了一部豆瓣評分高達8.9的經典電影《讓子彈飛》,有人看完這部電影後認為姜文的時代已經來臨。
有人覺得這部電影所囊括的元素太多、人性、哲學、社會現實乃至歷史事件、感情,以至於很多人在觀影後多年也沒能徹底明白當年姜文想在電影里表達的所有含義。
讓子彈飛有意思的點是,姜文在這部電影中主角兒名字都是假名,張麻子叫張牧之、湯師爺叫馬邦德、黃四郎除了姓黃,真名也不叫這個,三位主角全都帶著面具,以至於後來時間長了,連他們自己都相信這是真名了。
D. 如何深度解析姜文的《讓子彈飛》
這部影片不論在故事情節還是在細節刻畫上都表現的非常生動。演員的無厘頭表情,詼諧幽默的對話,兩派之間的攻心計,就是生活中的幽默、社交中的智慧、戰場上的計謀的真實寫照。
《讓子彈飛》姜文的「演而優則導」,玩的不是一般的活。姜文一直在不斷的在進步,這是從《太陽照常升起》就開始的進步,這是努力的表現。但現在有一個說法,就是說姜文是一個天才。《讓子彈飛》天馬行空得不得了,馬拉車,割腸等細節足夠震撼。三個影帝互相照應,也體現了淋漓盡致的華語輝煌的時代來臨。
「鎮長」葛優的懦弱和惡霸周潤發的簡單襯託了張牧之的狡猾和姦詐。姜文將自己的角色放給了一個威武豪邁,「力蓋山河氣蓋世」的麻匪老大張牧之。他的狠,他的爺們氣,他的狡猾使得他成為全片最威武最有分量的人物。
可以說,作為導演的姜文將最好的角色給了自己,使得他對自己膜拜,使得我們對他也及其膜拜。而這正是姜文用華語影壇最好的另外兩個男演員為自己護航保駕的緣由,他有著將導向引向自己的用心。
《讓子彈飛》的土匪頭子張麻子是那個混亂年代逼上樑山的典型,他落草為寇 ,卻堅持心中的正義,劫富濟貧。
八匹純血高頭白馬四蹄翻飛,車輪與鐵軌撞擊隆隆作響,兩節火車正以「馬拉火車」的夢幻奇景奔騰在南部中國的崇山峻嶺之間。火車車頭的煙囪里蒸汽蒸騰而上,不過這蒸汽的來源其實是車廂內巨大的火鍋。
火鍋旁圍坐著買官上任的老湯,以及他的夫人和師爺。志滿意得的老湯不知道,一場危機正在等待著他,他們的命運也將從此改變。
就在老湯等人在火車內飲酒作樂之時,綠林俠匪張牧之率領眾兄弟們埋伏在山谷兩側。幾聲槍響劃破天際,隨著張牧之「讓子彈飛一會兒」的話音落下,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劫案就此展開。
火車騰空而起跌落水中,老湯和夫人成了張牧之的階下囚。為求保得性命,老湯靈機一動謊稱自己是師爺,和張牧之踏上了進城當官的縣長之路。張牧之從麻匪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而他和老湯之間的關系也從生死宿敵變搭檔。
上任鵝城,張牧之躊躇滿志。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則虎視眈眈。號稱南國一霸的黃四郎,靠走私軍火和販賣華工起家,在軍閥割據的年代裡權傾一方。
他門客雲集、擁兵自重;欺男霸女、橫行鄉里。獨孤求敗的黃四郎對這個膽敢買官上任的「馬邦德」充滿興趣,他以為此人不過又是一個只來掠奪錢財的草包,全然不知馬邦德的真實身份竟是悍匪張牧之。心懷鬼胎的「師爺」老湯則周旋在張牧之和黃四郎之間。
原本只想撈些實利的張牧之,上任鵝城之後卻雄心百倍。黃四郎及其鄉黨欺男霸女的所作所為,激起了張牧之從未泯滅的救國救民熱情。他白天是福爾摩斯般的清官,審冤斷案。
晚上是羅賓漢式的悍匪,劫富濟貧。此番種種舉動當然觸犯了黃四郎的利益,兩種勢力在鵝城水火不容,刀鋒相見,兩邊連番使出美人計、雙簧計、空城計等種種計策,雙方你來我往鬥智斗勇,一樁樁命案在鵝城接連發生,火拚械鬥也不斷升級。英雄的傳說總是被人傳頌,曲終人散之後,張牧之才明白了自己最終需要的是什麼。
劇中重要角色:
1、張牧之
演員:姜文
綽號「張麻子」。曾是蔡鍔軍中猛將,北洋戰亂後落草為寇,成為縱橫山野的綠林悍匪。他帶領一幫弟兄劫了老湯的火車,卻因此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原本只想撈些實利的他,上任鵝城之後卻雄心百倍,鵝城一霸黃四郎及其鄉黨欺男霸女的所作所為,激起了他從未泯滅的救國救民熱情。
2、黃四郎
演員:周潤發
南國鵝城一霸,靠販賣煙土發家致富,坐擁整片碉樓群落,坑蒙拐騙無惡不作,號令爪牙不可一世,讓鵝城百姓敢怒不敢言。他對膽敢買官上任的「馬邦德」充滿興趣,他以為此人不過又是一個只來掠奪錢財的草包,全然不知其真實身份竟是悍匪張牧之。
E. 《一步之遙》電影深度解析有哪些
如下:
上海法租界,為了幫助上海灘最具權勢的武大帥(劉利年飾)的兒子武七(文章飾)洗錢,馬走日(姜文飾)和華人警督項飛田(葛優飾)主辦了第三屆環球花國大選公開賽,邀請了73個國家的佳麗參加。
總決選上,三強佳麗各顯身手,在大賽黑幕重重的情況下,最終完顏英(舒淇飾)獲勝,也讓馬走日和項飛田成為上海灘炙手可熱的人物。
正當整個上海為完顏英的當選而瘋狂時,傳來了完顏英被謀殺的消息,馬走日成為頭號懷疑對象。項飛田把捉拿馬走日當作加官晉爵的籌碼,馬走日才發現從最初開始他就捲入到了武大帥的陰謀中。而武大帥女兒武六(周韻飾)的出現,更是讓馬走日的命運發生了重大改變,同時也開始了一曲愛恨悲歌。
角色介紹:
1、馬走日
演員:姜文
貴族出身、生逢亂世、英雄扼腕,馬走日的命運和他所處的時代一樣,充滿著風雲亂世的傳奇色彩。大清覆亡後,身為滿族遺老的馬走日,與舊友項飛田、完顏英結伴南下闖盪上海。在這個「冒險家的樂園」,馬走日有勇有謀,憑膽識打下一番天地,開啟了一段屬於他的冒險歷程。
2、項飛田
演員:葛優
與馬走日同為滿清落魄貴族,同時南下闖盪上海,但項飛田的人生務實而「進取」。項飛田自小與馬走日相識,到上海後聯手混跡租界,他從一名底層華人警察逐步升遷至掌握最高司法權力的華人警督。他與馬走日之間的關系可用「相愛相殺」來概括,歷經世事變遷,從莫逆之交到生死宿敵。
F. 如何看待姜文所導演的電影以及他在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
引入三個視角,規律就比較容易摸清楚了。姜文所有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以及《讓子彈飛》,都有極強的政治隱喻。然而一些電影人按自己的政治立場輕易對姜作評論,反而陷入他的詭計了。正因為姜文自己價值觀是分裂的,所以在他每一部電影中也寄寓了分裂的兩種價值觀。不願意直白地站隊,使得姜文有意用暗喻的手段隱藏真實想法。而這使得姜文電影總是場面好看,人物豐滿,但立意晦澀難懂。也讓影評人有了見仁見智的機會,各取所需,盡情地對姜文電影做出符合自己立場和價值觀的解讀。
G. 求最好的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電影解析看不懂
影片講講述了四段交錯的故事,分別以瘋、戀、槍、夢為主題。
1、瘋
開篇是一雙性感女人的腳,把我們帶進一個雲山霧罩的村子,村裡的房子頂上開花,動物色彩絢麗,路是白色的沙灘,周韻因為做了一個夢去買鞋,買了鞋之後看見了逃學的兒子房祖名,她乾脆讓兒子退學。
2、戀
一所大學里,姜文與陳沖有染,但陳沖暗戀著黃秋生,姜文又跟黃秋生是好朋友。晚上學校在操場上放電影,黃秋生因「摸」了一下女人的屁股而受到審查,在調查時發現有五個女人被摸了屁股,陳沖為「解救」黃秋生自願報名查找流氓。
3、槍
姜文拿著黃秋生給他的槍與妻子孔鐿珊一起下放到那個雲霧繚繞的村子,他們到達村子的那天也是瘋媽周韻消失的那天,而接他們的正是開拖拉機的房祖名。
4、夢
這其實是整個故事的開頭。新疆民歌。落日映紅天空。戈壁灘上有兩個女人騎著駱駝在走,姜文的老婆在講述自己在南洋的時候他和姜文的愛情故事,與她同行的女人她用一塊黑紗蒙著臉,一路上沉默的聽。她就是正懷著房祖名的周韻。兩人在一個叉路口分開。
影片評價
正面觀點
《太陽照常升起》具有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粗獷的男人氣,鏡頭指向激情歲月的記掛。是對過往歲月的回憶,鏡頭的運用和表達都相當優秀(新快報評),拋棄傳統模式,採用魔幻的表現形式,使得本片「故事」有多種解讀的可能。
影片肆意、充滿生機,在視覺、電影語言、敘事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可貴的嘗試,尤其是黃秋生、陳沖一段,敘事大膽,引起了正反兩方面的討論,同時討論集中在影片本身,這顯得更加可貴。
反面觀點
影評處處展露姜文的才情,但太受「奇才」甚至「大師」的高帽所累,把本來簡單的人物故事拍得怪誕曖昧,莫名其妙,並且很扮「風格」,越看越少真情實感(香港影評人石琪評)。影片雖然四個段落都是全知全能的視角,但是敘述風格卻大相徑庭。
倒並不是說風格的拼湊有問題,這個在特呂弗和戈達爾手裡簡直就是萬能靈葯,可是對於披著好萊塢式文藝大片的《太陽》卻變成了致命傷。
H. 《讓子彈飛》深度解析是怎麼樣的
《讓子彈飛》深度解析包括這部影片不論在故事情節還是在細節刻畫上都表現的非常生動。演員的無厘頭表情,詼諧幽默的對話,兩派之間的攻心計,就是生活中的幽默、社交中的智慧、戰場上的計謀的真實寫照。
《讓子彈飛》姜文的「演而優則導」,玩的不是一般的活。姜文一直在不斷的在進步,這是從《太陽照常升起》就開始的進步,這是努力的表現。但現在有一個說法,就是說姜文是一個天才。《讓子彈飛》天馬行空得不得了,馬拉車,割腸等細節足夠震撼。
讓子彈飛影評
可是這部電影為什麼到現在還有這么多人評論翻看呢,正是因為電影的名字讓子彈飛飛到了2020年,很多當年沒在意的細節和現在才回過味來的情景,使很多朋友又重新看了這部神劇。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馬縣長(葛大爺飾)坐著火車,吃著火鍋,唱著歌讓麻匪張麻子(姜文飾)給劫了。
張麻子決定他當縣長,讓馬縣長當他的師爺,一行人去鵝城赴任。遇到了當地惡霸黃四郎(周潤發飾),與黃四郎鬥智斗勇,最後發動群眾推翻了惡霸黃四郎的故事。我們先從開頭說起,馬縣長坐著用10匹白馬拉的火車去鵝城赴任。
這馬拉火車你知道有何含義嗎?這火車代表中國,十匹白馬代表「10月革命」蘇聯送來的馬列主義,火車怎麼翻了?張麻子把斧子砍入鐵軌,火車碰到了斧子翻車了,很顯然這鐵軌不是鐵做的是木頭做的,這路走不遠就得翻車。斧頭,你想到了什麼。
子彈把馬韁繩打斷了,馬跑開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麻子還專門囑咐手下,把馬找回來,在電影的後面,張麻子和他的兄弟們就是騎著這幾匹白馬去發動了農民起義。
I. 姜文一共導了六部電影,為什麼有人覺得他的電影很扯
姜文從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橫空出世,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驚艷了國際影壇後,
他到目前為止導演的所有六部電影,無一不是每句台詞都極具深意,包含隱喻,可以讓不同立場和觀點的各類觀眾去做多重解讀,更夾雜了各種別具匠心向影史大師經典作品致敬的橋段,足以讓喜歡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復回味,更自發為其去做宣傳,四處推薦給親朋好友。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為了一個明星氣質極強、極具個人魅力的電影人。論其個人氣場和「明星范」,更是極少數可以和香港黃金時代巨星相抗衡的內地巨星。其他幾位同樣蜚聲國際的華語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賈樟柯,如果比死忠粉絲的數量,恐怕加起來也不到姜文的零頭。
然而,姜文骨子裡從來也是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文藝中年,如他自己所說,「充滿了懷疑主義,悲觀主義和叛逆性」,「對那些人們確信的、篤定的、甚至群體性趨之若鶩的所有東西,都持懷疑態度」,因此,比起拍攝迎合市場和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盡情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懷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願。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雙雙大爆,創造當時華語票房記錄的《讓子彈飛》(豆瓣8.7分,票房6.6億),其劇情的完整流暢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個特例,當年因為《讓子彈飛》而對姜文交口稱譽的無數影評人,對姜文都有著美好的誤會。
華語電影市場,觀眾結構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線「小鎮青年」為主體撐起了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伴隨著我國國力飛速發展,切實反應人民大眾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才是最受各個年齡段觀眾喜愛和認可的影片類型。當下的華語票房前五名,《戰狼2》(56.3億)《紅海行動》(36.2億)《唐人街探案2》(34億)《美人魚》 (33.9億)《我不是葯神》(31億),曾經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國熱」「古裝熱」,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曾經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國熱」「古裝熱」,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
作為一部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導演姜文的個人風格過於濃郁,對一部投資額巨大,票房回本壓力不小的商業作品來說,忽略了大多數觀眾的觀影體驗,便意味著很難取得預期票房,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最終,這種導演自娛自樂地「裝逼」「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眾文青影評人的追捧,(豆瓣評分7.2分)廣大觀眾卻不肯買賬,票房和觀眾口碑雙雙遭遇滑鐵盧,(票房5.8億,貓眼評分7.4分)不是理所當然的么?
J. 誰能解釋下姜文的《鬼子來了》要表達什麼意思我沒看懂
《鬼子來了》講述了抗日戰爭末期,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
這兩個俘虜在村子裡關的時間一久,村民們便商議將二人處死,以避免麻煩。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決意以死殉國,而翻譯董漢臣則利用語言上的障礙爭取求生的機會。在多次試圖處死兩人未果之後,村民們認定他們命不該絕,就一直把這兩個俘虜秘密關押在村裡。
六個月之後,花屋小三郎決定報答馬大三和眾村民的不殺之恩,提出與村民完成一筆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譯送還給憲兵隊,而日軍方面則以兩車糧食作為交換條件。在馬大三的主張下,經過一番商議,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條件,並且簽字訂約。眾人一並護送兩個俘虜返回憲兵隊。
到憲兵隊後,盡管隊長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還是同意履行那份約定,並率部隊將糧食送往掛甲台。糧食運抵村內,日軍召集全村老小飲酒歡慶,共享吃喝。當歡慶進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經向盟軍投降、日本戰敗的消息,於是形勢出現突變,日軍開始殺戮無辜民眾。
整個村落化成屠場,又縱火將這一山村化為灰燼。在這場滅頂之災中,馬大三倖免於難。不久,國民黨軍隊接管了日軍大部俘虜,花屋所在部隊也在其中。
一個雨天,馬大三假扮成煙販,手持利斧沖進日軍俘虜營,見人就砍,鬼子死傷數人。而他最終被國民黨士兵所擒,被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正是那個與他們曾經朝夕相處的花屋小三郎。
(10)姜文電影全集深度解析擴展閱讀: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於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該片雖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國產主旋律電影嚴重不合拍,因此雖然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仍被官方封殺。
但必須承認,《鬼子來了》是反映「戰爭與人」 主題的國產電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來了》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在小說里,「我」是一點也不神秘的吳隊長。這個「吳隊長」,在電影里變成了六旺「出了村過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隊長」。
正因為「吳隊長」送來人又遲遲不履行承諾來取人,馬大三才會讓六旺去請示「五隊長」如何處理那兩個俘虜,並請求「五隊長」盡快讓村民脫離危險。然而「我們沒往掛甲台擱過人啊!」這是編導從出發點上著手的顛覆性改編,於是原本略有荒誕但還算合理的小說情節被徹底荒誕化。
片尾字幕里,既沒有「吳隊長」,也沒有「五隊長」,然而有那個神秘莫測的「我」。「吳」先轉為「五」,再轉為「無」———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說中原有的情節即便被保留,也開始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最後抵達了與小說情節完全不同的結尾,開掘出與小說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鬼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