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寫一個電影劇本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電影夢,想要當電影的編劇,可是電影的劇本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討論一下如何寫一個電影劇本?
1、選材
創作出一部優秀的電影,選材是極其重要的。在選材方面一般容易犯兩個失誤:其一是跟風,見什麼題材最近比較火,便跟著創作什麼題材的電影。其二是貪大,總覺得自己可以寫出一部足以轟動世界的電影,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能夠創作出一部經典名劇來。
這兩類選材方式,都容易讓一個編劇走入死胡同,而且以這樣的態度創作出來的劇本,如果說跟風在某種情況下或許還可以趕上一班末班車的話,那麼貪大往往只能是讓自己栽一個大大的跟頭。所以常常看到的那些所謂的「世界一流劇本」、「經典大劇」之類的,估計都只是自我欣賞而已。一個編劇可以適當宣傳自己,但是不能太誇張。
所有優秀的電影都只是告訴人們,它們是在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或者是一個什麼人的故事,而從沒有人告訴你是在講一個什麼道理,什麼思想,因而,在電影創作前立意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講一個積極的故事,一個好故事,一個足以吸引大眾的故事,而不是一個什麼思想。
3、避免主觀臆測
電影劇本創作最忌諱的是編劇在創作的時候以主觀臆測作為事實進行講述,當你把某件事件以自己「認為」的形式進行講述的時候,事實上已經陷入小我而不能自拔了,而這個小我,往往會讓你鑽進牛角尖中,自以為是,在別人看來卻非常可笑。
總的來說,寫一個電影劇本真的並不容易,還很難,但是也並不意味著不可能,這就要求我們對於電影的劇本選材,立意方面慎之又慎,才能繼續走下去,寫出一個好的電影劇本。
㈡ 劇本創作中三幕結構解析
編劇或是寫作,電影或電視,「三幕劇」的概念都是基礎且讓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結構。
一旦掌握了三幕劇結構,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節如何編排、尚欠缺哪些東西、故事要如何開始與結束。
三幕各自的篇幅長短,通常認為第一幕與第三幕各佔25%,第二幕佔50%,然而這並不是僵硬不可變動的鐵則,只要每一幕的任務各自完成即可。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三幕式結構的具體內容。
第一幕
第一幕是故事的開始,觀眾對即將開演的好戲一無所知,在這個階段首要之務是先介紹背景給讀者,故事開展在現代都市呢?還是在異界的大陸?主角是大學生?都市白領?還是城鄉結合部的殺馬特?
在第一幕,需要將故事背景展露出來,部份作品為了累積爆點,一開始可能特意隱瞞,但最遲在第一幕結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現世界架構,說明作品的調性與類型。
其次,在第一幕中需要明確主角的存在,通過一系列與故事主線有關的事件,讓觀眾「喜歡」上主角。主角不一定要是個品行端方的好人,但身上必須有些可愛之處、有些閃光點,讓人能夠共情,畢竟接下來,讀者將跟隨他的腳步展開令人興奮的冒險,他們總不會希望同伴是個徹頭徹尾的討厭鬼。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盲井》。
在第一幕,主角還沒有真正展開冒險,主角的對手與困境也並未充分揭露,但我們可以預示沖突,為接下來的高潮與事件提供暗示——例如小鎮上發生的怪事、跟蹤主角的陌生人——讓第一幕與第二幕劇情銜接顯得自然,又讓讀者充滿期待。
最後,劇情本身最好能提供懸念,懸念就是「讓人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在第一幕丟出這樣的問題,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吸引其繼續追讀。懸念的出現越早越好,最好第一頁的第一行就充滿懸疑性。
在第一幕的尾聲,主角將被冒險所召喚,脫離平靜的日常,踏上旅程。
第二幕
自第二幕起,主角開始面對大大大小、接連不斷的沖突。所謂的沖突就是阻止主角達成目標的各種阻礙,不間斷地讓角色身處困境,更能調動觀眾的情緒,勇者出新手村直接斬殺惡龍,肯定不是個值得期待的好故事。
而這一系列的沖突,並不是單純考驗主角、讓他難受,而是串成一條筆直的道路,讓主角朝著第三幕的結局前進,所以在設計劇情時,必須有整體感,主角每克服一道困難,就離終幕更進一步,從頭到尾,劇情必須環環相扣,戲劇張力節節升高。
在奮戰的過程中,主角可以遭遇失敗……。不,應該說主角「必須」遭遇失敗,從低谷中重新崛起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而在這抑揚之間,主角也隨之成長、改變。
讀者始終站在主角身邊,見證著他從挫敗中重振旗鼓、狠狠反擊,也看到主角從在磨難中逐步蛻變成熟。
主角的最終目標,依作品類型而有所不同,也許是異界稱霸、也許是抱得美人歸、也許是看穿真相逮捕兇手、也許是長生飛仙。既然主角不同,其目標也各有不同,自然沖突困境也大有殊異。
第三幕
在第三幕,主角解決最後的沖突,而他在故事中的目標可能達成、可能沒達成,也可能達成一部份,視劇情走向,也許主角不會再回到日常生活。
在這一幕,必須揭開所有伏筆,所有遺留未解的謎團都在此解開,無論是不是懸疑或推理小說,最好能准備一個震撼人心的真相。
有些小說非常精彩,但結局收得確實不怎麽樣,所以若想寫出餘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的結局,最好從動筆前就開始設計。
三幕演過,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三幕劇的機制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無論是電影、小說、漫畫……等作品,三幕劇的架構無所不在。為什麽這架構,經過了兩千多年,依舊如此普遍廣泛呢?
其實三幕劇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觸發」、「沖突」、「解決」。
三者涵蓋一個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時,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會覺得哪邊不對勁。
在創作的過程中,三幕劇也可以有各種變形。例如系列劇,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劇的架構,但全系列也同樣是三幕劇的結構。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結局,但直到最後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敵。
「觸發」、「沖突」、「解決」的概念,也可以穿插運用在長篇作品,交錯促進劇情推進,其結構也可以按照個人喜好變化。
㈢ 《阿甘正傳》敘事技巧分析
根據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的同名政治諷刺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可謂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從上映以來就一直備受關注和熱議。在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阿甘正傳》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六項大獎。我國著名編劇吳迎盈曾評論該片為“一則成功而及時的美國神話,一部穿越了歷史的人生寓言”。
一、內容簡介
作為20世紀90年代美國反智題材電影的代表作,該片通過描述一個智商僅為75的智障者的傳奇人生經歷,刻畫了主人公阿甘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又富於同情心的正面形象,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對美國50年代至80年代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現。主人公阿甘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他的智商只有75,就是人們通常稱之為的傻子,不僅如此,阿甘自幼患有腿疾,因而倍受其他小夥伴的欺負。為了躲避欺辱,他在好友珍妮的建議下開始學著奔跑。在跑動的過程中,他的腿箍散架了,但他卻越跑越快,越跑越遠並機緣巧合地跑進了大學的校門,成為了橄欖球明星。畢業後的阿甘參加了越戰,在戰爭中,他結交了好友巴布並成功地挽救了丹中尉和其他戰友的生命,也因此立功,受到美國總統的接見,被授予榮譽勛章。退役後的阿甘信守對已故戰友的承諾,從事捕蝦行業並收獲了人生的成功。在電影《阿甘正傳》里,有句極其富有哲理的話,那就是: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誠然,阿甘正是憑借著對理想的簡單而執著的追求而取得了對於聰明者尚為奢望的成功,這不得不為人深思和慨嘆。影片自始至終都充滿著溫情和善意,影片所宣揚的傳統道德觀念也由此彰顯無疑。本文藉由這部電影,試圖從敘事技法的角度出發,從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這部經典之作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敘事結構
人類對敘事的研究由來已久,羅蘭·巴特曾經說:“敘事遍存於一切時代、一切地方、一切社會……它超越國度、超越歷史、超越文化,猶如生命那樣永存著。”(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轉引自《敘述學研究》,張寅德編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電影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形式,其敘事結構承載著電影創造者對整個文本的闡釋方式,也是觀眾解讀影片,把握影片精髓的基點。不同的影片由於題材不同,所採取的敘事結構當然會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都是為了能更好地突出主題並感染觀眾。作為傳記題材的影片,《阿甘正傳》整體上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在影片開頭,觀眾就被一幅靜謐祥和的畫面所吸引:一根隨風飄舞的羽毛從樹梢到天空,最後掉落在坐在公交車站長椅上的阿甘腳下,隨即阿甘就用稍顯笨拙但簡單平和的語言向來往的人群講述自己的經歷。至此,觀眾便在導演的指引下,伴隨著影片的雙重線索一步步地走近阿甘的世界。整部影片藉助一表一深兩條線索交織行進的對比性張力運動,推動全片的敘事進程,架構全片的敘事主題:第一重線索以現實時間為基礎,觀眾隨著主人公的所作所為進行著場景和視角的更迭變換,因此我們稱之為表層的線索。第二重線索以主人公過去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導演以主人公親身回憶的方式,採用順序的敘述方式,向觀眾展示了阿甘的生活片段。這些無不為觀眾全面立體地了解阿甘,了解阿甘的成長背景提供了更為詳細的補充成分。因此,我們稱之為故事的深層線索。正是藉由這個深層線索,觀眾可以更真實地貼近主人公的生活,更真切地體悟到這個“傻子”身上所體現的正直、善良、堅持和誠信的寶貴之處。
三、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是指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由作品採用的人稱來體現,一般分為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在電影作品中,第一人稱的敘述往往採用的是人聲和畫面的結合形式,有時人聲與畫面共同出現,有時以畫外音或旁白的形式出現。第三人稱敘述則是從與故事無關的全知全能的旁觀者的立場進行的敘述,往往給觀眾留有高屋建瓴的觀影感受。電影《阿甘正傳》中,導演交替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稱敘事角度,使觀眾或近或遠,或親或疏地全面理解影片的主題。影片開頭的羽毛畫面和阿甘開始向周圍路人講述自己故事的情景描繪採用了第三人稱的視角,觀眾藉由全知全能的旁觀者的眼睛看到了現實中的阿甘,居高臨下地看著阿甘開始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電影猶如一幅長卷展現在觀眾眼前。從童年,到大學,到越戰,到經營公司,最後到園丁,在阿甘的每一段經歷中,導演採用了第一人稱視角,並在幾乎每個故事展開前插有阿甘的一段旁白。阿甘獨特的音色、語調、說話的節奏和因為智商不高而使用的簡單用語及不規范的句子等無不給影片增加了極大的真實性和親切感。觀眾因此不僅能真實地體會到阿甘那簡單的快樂和對理想執著的追求,更能體會到他作為弱智者遭受奚落的冷遇和成功後的欣慰和喜悅。這對於該部電影主題的烘托與表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此處的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主人公人生經歷的低谷和高潮完全由全知全能的旁觀者講述,那麼一切將變得索然無味,影片所著力塑造的那個簡單、善良、勇敢的阿甘形象也將大打折扣。
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盪,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影片中的阿甘是傳統美德的化身,影片也因此成為了理想化道德的象徵。導演高超的敘事技法使故事於傳奇中體現平凡,於平凡中蘊含哲理。影片交叉敘事結構和多維敘事視角的綜合使用使觀眾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了影片的主題和思想,可以說,該影片敘事手法的成功運用奠定了影片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