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掌握了這幾點調色思路和技巧 電影調色不是問題
1.幾種示波器的用法和技巧
上圖這個示波器,某一亮度等級、色階等級,比方說20,畫面整個紅色的信息比較多,在10的位置上綠色、藍色的信息比較多,疊加起來也就是青色的畫面會多。整個分析下來,整個畫面的暗部地方青色的感覺多一點,亮部地方也是發冷色的,大部分紅色都集中的中間,可能是人物的臉、膚色、衣服等等。
示波器對於調色師來講,是一個輔助性的工具,因為顏色還是以感受為主的東西,判斷這個畫面,示波器上告知的東西和你自己感知的東西,還是要按照自己感知的來判斷,不需要完全依賴示波器來科學評判。
實際例子我們看下圖,在640-780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位置上,有很多的東西在這裡面,然後看頭盔旁比較白的部分,屬於畫面比較亮的部分,對應示波器上,是很粗的一部分,那就是說明那裡面有東西。
而下面這圖照片,我通過對示波器的判斷,知道畫面的背景是有東西的(我可以調出來),我只需要640-780之間,把這部分拉開, 把畫面的細節在明暗關系中鋪開,整個畫面的背景細節就出來了。
㈡ 如何把照片調出電影色調
最近很多小夥伴私信我如何調出《The middle of the day》這組作品中的「電影感」,其實就單從色彩來說,電影色調多種多樣,有冷暖對比也有和諧統一,但它們所帶來的「電影感」卻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常見的電影畫幅剪裁比例(本組的2.35:1),以及較高的視覺寬容度(體現在暗部偏灰,整體沒有純黑、純白)。於是准備為大家分享本組照片的調色思路,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最後對照片進行微調和銳化,然後導出,建議使用「文件-導出-導出為」選項勾選「轉換為sRGB」,作為網路分享,同時保存一份PSD或者Tiff格式。
㈢ 給一部電影調色的過程具體是如何實現的
LUT進入電影級的工業流程進行調色了!
第一步
在開始前首先需要找到大眾攝影數字課堂,然後下載資料找到「VisionLOG」文件夾,文件夾中含有一些相機的LOG.dcp文件。解壓後得到「VisionLOG」文件夾。
第二步
使用Mac OS系統的用戶,把這個文件夾拷貝到
HD:/用戶/yourusername/資源庫/ApplicationSupport/Adobe/CameraRaw/CameraProfiles
使用Windows系統的用戶可以拷貝到C:/Users/yourusername/AppData/Roaming/Adobe/CameraRaw/CameraProfiles
第三步
在Bridge中選一張Raw格式圖片文件。在Camera Raw中打開,在工作流程窗口中將色彩深度選擇為「16位/通道」,使照片有更大的動態范圍。
第四步
在「相機校準」下的「相機配置文件」中選擇剛剛導入的「VisionLOG」,此時會發現照片變得很灰、很平,飽和度和對比度都減低了,高光和暗部都生成了非常豐富的層次。轉換LOG格式成功。
第五步
在Camera Raw中單擊「打開對象」在Photoshop中打開照片。在圖層面板「創建新的填充或調整圖層」中選擇「顏色查找」,打開顏色查找屬性面板。
第六步
在顏色查找3D LUT文件中選擇LUT預置文件。Photoshop CC2014默認自帶一些預置文件,通過切換選擇可以看到不同的色調效果。
第七步
選擇最適合這張照片的3D LUT預置,獲得最終的效果。這樣就實現了Raw格式照片載入LUT以電影的方式進行調色了。
㈣ 電影中的調色一般都是怎麼做的
一部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與導演的個人風格,攝影師的拍攝手法,乃至膠片或數字攝影機等設備都息息相關。不過,數字時代,膠片拍攝的影片仍然面臨著數字的轉制和發行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調色師成為了銜接兩者的紐帶,他們完成了數字中間片製作、還原膠片色彩、DCP製作等諸多關鍵環節。
㈤ 電影色調怎麼調
一是到「色彩校正」里,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二是到「視頻濾鏡」里的「色彩平衡」和「色調和飽和度」,自定義里進行調整
㈥ 影片中的色彩構成有哪幾種方法
影視作品色彩構成的具體過程是色彩構圖,構圖的目的是為了選擇具有相應特徵和關系的色彩,從而突出畫面主體、表現的情節、渲染影視氛圍。進行恰當色彩布局,從而形成一種有一定變化、和諧統一的整體。因此在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我們要從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出發,巧妙運用明暗、色彩等手段,把主要部分強調出來,在影視作品的色彩構圖中,主要包括:色彩的表情構成、象徵性構成、色彩陳述性構成、聯想性色彩構成、隱喻性色彩構成等,下面對這些色彩構成做初步的解釋。
(一)色彩的表情構成
電影影視傳達人們的情感或精神的某種願望是通過色彩的表情構成來完成的。不同色彩個性所表現的客觀效果是不同的;通過這些色彩所蘊含的心理現象,能夠反映出人類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的豐富多彩。
(二)色彩的象徵構成
一種概括的、抽象的、哲理的特殊思維形式或藝術表達方法是通過客觀色彩現象表明,這就是色彩的象徵構成。考慮到不同背景時代、不同地域特徵、民族背景、歷史特色、宗教、階層等背景中的人們對色彩的想像、需求的不同,因此,賦予色彩的特定涵義及專有的表情特性也具有不同的意義。
(三)陳述性色彩構成
影視片色彩構成的最基本形式是陳述性色彩構成,我們在任何彩色影視片中都能見到它的使用。
(四)聯想性色彩構成
影視片中,色彩聯想指當人們看到某一色時,時常會由該色聯想到與其有關聯的其他事物,這些事物可以是具體的物體,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色彩的聯想與平時生活的經驗最為密切相關。譬如說,對於紅色,我們既可以聯想到具體的事物,如太陽、火焰、紅旗、鮮花等,也可以產生抽象的聯想,如革命、激昂、熱情等;又如黑色,既可以聯想到黑色衣服,黑夜等具體事物,也可以聯想到死亡、絕望等抽象概念。
心理學家認為,明色調的食物一般比暗色調的食物容易下口,而暖色系的食物與冷色系列的食物則對人的胃口影響不大。如按色相來分,紅色通常代表辣的感覺;橙色代表香甜;黃色代表甜酸;綠藍色代表酸澀味;咖啡色代表苦味;紫色代表著腐臭;白色代表平淡無味;帶灰色的色調是不好吃的感覺;黑色和深色色調是味濃的表示。例如,電影《紫日》中出現了兩次美麗的紫色日落,這是對於日本法西斯戰爭走向衰亡的暗示。
(五)隱喻性色彩構成
為了協助主題的突出,使人物和事件在真實感和內涵深度上得到補充或者得到延伸,就採用隱喻性色彩構成來造成一種特定的情緒氣氛。針對不同的社會集團,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度等,每一種色彩的文化寓意也都是不一樣的,這也同時造成了影視作品中色彩構成的不同色彩文化特徵。
㈦ 影視美的渲染的手法和效果
法國電影最唯美了……在畫面顏色和背景什麼的最注重,去看看天使愛美麗,劇情本人不喜歡,但是畫面真的渲染的不錯,還有就是帝企鵝日記,那風景真是沒得說,太多話了,去查下吧……(接下)
㈧ 影視製作後期調色的方法是什麼
有些時候,因為前期拍攝的原因,會讓我們的畫面缺少了點什麼,這時全道文化傳媒後期師會進行畫面調色,讓出現色偏差遺憾的畫面修正過來,讓光感提升,其中,常見方法有:
1.調整畫面對比度
景物曝光或者人物曝光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調色來糾正。
㈨ 如何使用PS調出電影色調
電影的色調很多,根據劇情、場景、人物性格等諸多因素,同一部電影也有多種不同的色調。
早期的電影,色調是偏綠的
原因:在第一次彩色膠片發明出來時,它的呈像就偏綠,原因是由膠片的構造決定的。膠片主要分4層:藍色層,綠色層,紅色層,基礎層。而綠色層,更容易顯影,因此膠片普遍偏綠,俗稱膠片綠。後來,各個廠商也生產出一些其它色彩偏向的膠片,但主流的膠片,還是傾向綠色。
審美傾向:由於膠片綠的歷史原因,加上人的眼睛對綠色更敏感更舒適,偏綠的畫面成了一種影像美學的默認的標准,這直接影響到後來數字化時代的電影製作。在好萊塢,直接產生了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藍綠風格,即藍綠調+桔黃調。藍綠調,主要用來修飾背景(天空,植物,牆壁);桔黃調,主要用來修飾前景(皮膚,黃色的汽車,沙漠)。比如《變形金鋼》,《 鋼鐵俠》。由於數字攝影機,並沒有膠片偏綠的問題,所以,這些影片全是後期用調色軟體調成。
好了,下面進入正題,開始模仿電影色調
1、需要一張看起來有點故事的照片,就從這張圖開始吧
看一下對比圖
㈩ 一般的影視作品怎樣可以渲染成電影效果的畫面用什麼軟體
如果您只是一般的影視作品處理沒有太高要求的,您可以選擇使用如:
一般型:
威力導演、Windows
Movie
Maker、會聲會影等
專業型:
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等
不過本人一直都是在使用Adobe的軟體,感覺還可以,Adobe公司最新推出的Adobe
Proction
Studio套裝,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後期處理解決方案,由Adobe最新版的世界級視頻、音頻、圖像處理應用程序組成,包括Adobe
After
Effects
7.0(專業版和標准版)、Adobe
Premiere
Pro
2.0、Adobe
Audition
2.0、Adobe
Encore
DVD
2.0等,還有新版的Adobe
Photoshop
CS2和Adobe
Illustrator
CS2,同時還集成了Adobe
Dynamic
Link、Adobe
Brigde和Flash視頻(FLV)導出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