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末日》電影觀後感八百字
樂不可支。「四大公害」是人類的天敵,而現在人類卻成了地球的天敵。 在自然條件逐漸惡化、生態平衡被嚴重破壞的今天人們已經感受到地球在生氣了,所以人們開始有意識保護環境了,河流經過治理整治不再臭不可聞了,許多河流裡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喧鬧;工廠再也不能隨意向河流裡面傾倒污水而是統一匯入地下通道;政府也在大力提倡節能減排的車輛上路行駛;大片地區開始植樹造林保護環境了……因為人類知道如果再不開始拯救地球,保護地球,2012真的離全人類不遠了,「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
❷ 美國電影世界末日的意思簡介
《末世/世界末日》劇情介紹
在洛杉磯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後,六個好朋友被困在了一棟房子裡面。外面的世界天昏地暗,裡面的世界一樣昏天黑地
❸ 請問電影《2012世界末日》講述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情節。它的主旨是什麼。
《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它講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來時,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該片被稱為《後天》的升級版,投資超過2億美元,是災難片大師羅蘭·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的又一力作。
電影情節是這樣的:太陽活動異常,地球內部的能量平衡系統面臨崩潰,瑪雅人的預言即將實現,人類將遭遇滅頂之災。各國政府已經聯手開始秘密製造方舟,希望能躲過這一浩劫。以寫科幻小說謀生的傑克遜(約翰·庫薩克 John Cusack 飾)在帶孩子們到黃石公園渡周末時發生一連串怪事,而且遇到了神經兮兮的查理(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飾),查理告訴他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伴隨著火山爆發,強烈地震以及海嘯,傑克遜帶領自己的家人駕駛一架臨時租來的飛機沖出被死神陰霾瞬間籠罩的城市上空,開始尋找查理口中各國政府正在聯合秘密製造的方舟。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些偉大的靈魂將脫穎而出,而一些自私的心靈將無所遁形,當千千萬萬個生靈通過各種方法來到諾亞方舟製造基地之時,諾亞方舟有限的容納數量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最終,僅存的人們用互愛和對生命的尊重渡過了難關。
❹ 2012世界末日 電影 的主要內容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臨後,12月22日的黎明永遠不會到來。」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這樣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瑪雅文明預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個文化、種族,全球的科學家、政府,都無法預知這一天到底會發生什麼。《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它講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來時,我們的主人公如何掙扎求生。 傑克遜·柯蒂斯(約翰·庫薩克飾)帶著孩子去黃石公園度假,卻發現曾有美好回憶的湖泊已經乾涸,而這個地區也成為了禁區。充滿疑惑的他在黃石附近的營地偶然認識了查理。查理告訴他由於自然環境和資源長期被人類掠奪性破壞,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統已經面臨崩潰,人類即將面臨空前的自然災害。查理說有些國家已經在聯合秘密研製並建造可以躲避這個災難的方舟。傑克遜以為他是個瘋子,就一笑而過走開了。 然而第二天,災難就發生了。強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發讓眼前熟悉的家園變成了人間煉獄。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爆發。傑克遜和眾多家庭一樣踏上了求生之路。面對全球性自然災害不知何去何從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過的方舟和地圖,於是決定前往方舟基地尋找生存的機會。 在尋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過程中,傑克遜一家經歷了生死考驗。最終他們終於到達方舟基地。然而已經製造完成的方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從世界各地聞訊涌來的受災人群。誰去誰留已然成為挑戰整個人類的道德抉擇。面對災難,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類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擇:「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最後人們終於在方舟中度過了這一全球性的災害,獲得了繼續繁衍和發展的希望。
滿意請採納
❺ 請問2012年世界末日是真的嗎能否詳細解說
2012年世界末日應該不是真的,我覺得拍那部電影是為了讓人類醒悟,不要再污染環境,否則,電影中的情景將變成事實,是為了給人類一個警示而已。至於是誰提出的,可能和以下這條瑪雅神秘預言有關:「時間的終結是2012年12月21日。地球並非人類所有,人類卻是屬於地球所有。」
美國航天局對2012世界末日的回應:
NASA——美國空間科技研究的權威終於有不在緘默的一天了,權威科學家出面辟謠證實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
問: 2012年地球會受到什麼威脅?很多網站都聲稱2012年12月是世界末日 答: 2012年不會發生任何壞事。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星球已經安穩度過了40億年,而且全世界有威信的科學家都知道2012年不會發生任何壞事。
問:關於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的來源是何處呢?
答:這個故事開始於一個假象的行星-Nibiru,蘇美爾人認為它最終會撞擊地球。這個災難發生的日期最初被認為是2003年5月,但是奇怪的是那一天什麼也沒發生, 所以這個「末日」的時間又被推遲到了2012年12月。然後這兩個謠言就和古代瑪雅人的2012冬至點日期聯系在一起————從而加強了這個謠言的可信度 問:瑪雅人的日歷的最後一天真的是2012年12月嗎?
答:這就好比你家廚房裡的那個日歷一樣,12月31號是一年的最後一天, 瑪雅人的日歷計法中12月只有21天。 這一天是瑪雅人日歷中的大循環—但是就像你的日歷會在明年的一月一號開始一樣————新的一年還會開始。(並不代表世界就會終結,這裡面是一種誤解)
問:當行星都連接成一條直線的時候對地球有影響嗎?
答: 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內都不會有行星連接現象,地球也不會在2012穿過光子帶(?),而且,即使行星出現了鏈接現象,它們對地球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每年12月地球和太陽都會和銀河系的中部連接成一條線但是從未發生任何異常現象。
問:到底有沒有一顆叫NIBIRU或者叫X星,Eris的行星或褐矮星正在接近地球並對地球造成毀滅性的威脅?
答:關於NIBIRU和其他一些類似的謠言都是網路上毫無根據的傳說。如果Nibir或所謂的X星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正在接近地球,天文學家應該至少會在幾十年前就發現他們的蹤跡,而且會被人們用肉眼直接看見。事實證明,這些假想的行星是顯然不存在的。Eris是存在的,但是它是一顆靜止在太陽系外大小與冥王星相似的白矮星,它離我們最近的距離也要40億英里(大約64億公里)
問: 極點轉移理論是什麼?是地球在幾天之內或幾小時之內180自轉嗎?
答:地球的南北極點絕不會顛倒的。大陸漂移是真的(例如,南極在幾億年前是靠近赤道的),但是那和極點顛倒是沒有關系的。即使這樣,很多所謂的災難網站總是拽出一大堆歪理邪說蒙騙人們。他們聲稱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磁極的關系不穩定,預示著平均每40萬年就有一次的磁極顛倒。按照我們目前所知的信息來看,這種磁極的顛倒不會對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造成傷害。而且磁極顛倒這樣的是恐怕在未來的幾千年裡也不會發生。
問: 地球在2012年會有被彗星撞擊的危險么?
答:地球受到流星與小行星的影響是常有的事,即使毀滅性的撞擊也是非常少見。上一次毀滅性的撞擊發生在6500萬年前,那次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目前 NASA的天文學家正在計劃一項叫做「太空防禦探測」的項目,目的是為了提前找出任何一個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直到目前我們已經確定沒有任何小行星足以達到毀滅恐龍的尺度。 我們每天都會把這個項目的進度毫無保留的貼到網站上,這樣你就可以知道2012年沒有任何東西會被預言撞上地球。
問:NASA的科學家對待世界末日的傳言是什麼態度?
答:關於2012的災難或者轉折點的預言,有科學根據嗎?有切實證據嗎? 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劇情化的假想,無論這些假想是出現在書籍中,電影中,或是紀錄片中和網路上,這些現象我們無法改變。但是這里沒有任何可信的事實為那些奇怪的假想提供有利的支持。
問:2012年預言中的巨型的太陽風暴對地球有威脅嗎?
答:太陽活動有一個規律的周期,每11年達到一個高峰期。每當接近一個高峰時,太陽耀斑會造成衛星通訊中斷,雖然我們的工程師知道如何建立電子保護裝備抵擋太陽風暴,但是也會有少部分的特殊情況出現。但是這和2012年沒任何關系。下一次的太陽活躍期是2012-2014年,是之前就預測好的太陽活動周期,和以往歷史上的周期時間沒任何出入。
總結:《2012》是一部經典大題材電影,其魅力在藝術層面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2012年必然與我們度過的任何一年一樣,所謂的「世界末日說」只是無稽之談,大眾切不可盲目,不要讓自己的思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左右。
所以您就放心吧!
不過,2013倒是會發生一些事哦!這是6月19日我在《羊城晚報》上看到的新聞:
近年來不斷有世界末日之說,盡管其真實性還有待證實,但日前美國宇航局(NASA)卻非常罕見提出警告,地球可能遭遇強烈的太陽磁暴,而且時間點就在3年後,也就是2013年,到時候全球將陷入大停電,網路電子通訊將全部無法使用。如果這一切成真的話,意味著人類生活將發生歷史性倒退。好萊塢電影《2012》以及《神秘代碼》均模擬世界末日天災襲擊地球的恐怖景象,古老馬雅歷法也曾有類似預言,不過,未來兩、3年內真的會有災難降臨嗎?美國美國宇航局資深科學家警告,太陽活動將在2013年左右,由沉睡的靜止期蘇醒,屆時將發生大規模日冕噴發現象,巨大的閃焰威力將相當於100枚氫彈爆炸,瞬間撞擊地球磁層。美國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政府決策者和研究員上周齊集首都華盛頓全國記者俱樂部,參與太空天氣方面的高峰論壇。相關專家在會上討論到,太陽可能將在2013年左右從沉睡中蘇睡,隨即進入活躍期,之後引發的太陽風暴將對地球生成嚴重影響。專家表示,恐怖的太陽風暴影響超乎想像,在活躍高峰期間,黑子生成劇烈爆發活動,觸發太陽風暴。黑子爆發時會釋放大量帶電粒子,可能讓全地球陷入一片黑暗,不但電力無法供給,臭氧層被破壞,電子通訊還可能全部停擺,比如醫院、銀行還有機場根本無法運作,更別說個人用的手機、電腦和衛星定位系統。而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那麼給人類帶來的經濟損失,預計將是卡特里娜颶風的20倍(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重創新奧爾良,造成1250億美元損失)。相關天文專家指出,太陽黑子活動以每11年為一個周期,地球曾在1859年,也就是151年前經歷強大的太陽風暴襲擊。不過,當時電力通訊不發達,因此未造成重大災情。而由於擔心太陽風暴對地球帶來嚴重影響,科學家開始密切監測太陽,同時打算在太陽風暴較頻繁的期間,及早將人造衛星切換到安全模式,以便能減少損害。實際上,科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不斷追求提升太空氣象預報技術的准確性,希望能避開太陽風暴的威脅。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動態觀測衛星今年2月11日從佛羅里達卡那維爾角的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進入距離地表約3萬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以便能24小時監測太陽這顆無時無刻都在變動的恆星,以期更了解太陽內部的結構與磁場活動。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❻ 誰能幫我找篇電影《世界末日》的賞析呀最好長點 導演:麥克·貝 的那部!
《世界末日》的出現,見證的是那位廣受贊譽的新銳導演尼爾·馬歇爾到目前為止所奉獻出的規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而之前他已經因為《暗襲》和《閃靈戰士》這兩部優秀的影片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對於英國人馬歇爾來說,為了這部影片,他已經盡可能地在結合扣人心弦的動作場面和驚心動魄的恐怖懸疑,然後加進一種並不是非常遙遠的未來主義風格和噩夢般的地形地貌進行修飾……對於現代過於依賴CGI的電影工業來說,馬歇爾反其道而行,沒有押寶在電腦數碼所創造出來的浮華效果上,而是傾向於創造一種曾經伴隨著他長大的類型電影--在什麼都講究多元化的今天,這種情況本來就是非常少見的,馬歇爾坦率地說:「就《世界末日》這部影片來說,我惟一堅持而且永遠不會動搖的,就是把它製作成一部追求真實的動作片。現在確實已經很少有人這么做了,我想的是,在真實的環境中使用真人表演,做一些真正危險的特技,不藉助電腦的合成,不要綠屏,不要威亞,只要那些瘋狂的特技表演,比如說從時速80英里急駛的汽車里跳進跳出,拳拳到肉的近身搏鬥。雖然是以一種頗為『古老』的方式,但這部影片仍然代表著我對未來的一種想像。」
在製片人尼迪克特·卡福爾(Benedict Carver)--水晶天空影業的主席看來,只要是將製片人史蒂夫·保羅(Steve Paul)和尼爾·馬歇爾名字聯系在了一起,就意味著他們正在經歷著一種電影方面的進化,他們先是從預算少得出奇的小製作開始,然後逐級升高,到了現在,他們已經在製作像《世界末日》這種重量級的大製作了,幾乎已經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又值得期待的前進,卡福爾說:「《閃靈戰士》是一部非常出色、經濟又節儉的影片,《暗襲》也是如此,都是由馬歇爾既編又導的。如果你是一位好導演,就能夠掌控任何規模的影片,根據我的觀察,前兩部作品足以顯示出馬歇爾無人能及的電影才能,肯定能夠將這部《世界末日》拍得一樣優秀。」
影片還能夠讓你想起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非常引人注目、流行的類型片,雖然它明明確確是一個現代體制下的產物。製片人史蒂夫·保羅(Steve Paul)表示:「這部由尼爾·馬歇爾創作的最新作品,靈感來自於過去的那些『後世界末日』影片,比如說《紐約大逃亡》、《戰士幫》、《最後一個人》和《瘋狂的麥克斯》。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可以通過《世界末日》,讓人們回憶起那個時候的約翰·卡朋特和喬治·米勒,以及70年代所有偉大的類型片導演。這部影片確實代表著我們在向那個時代致敬,不過馬歇爾也為它注入了獨特且原創的混合風格。」
最開始的時候,尼爾·馬歇爾想像著一個超現代化的動作英雄,在一個很有「後世界末日」風格的地方,與一位穿著盔甲的騎士作戰……這就是《世界末日》中所講述的故事的雛形,馬歇爾說:「我突然靈光一現,想到這種類型片,在電影工業中許久不曾出現過了,我一直想找個機會回到那些我曾經非常熱愛的電影氛圍當中。」
不過電影人們同時也意識到,以這種後現代主義的風格去表現一種畫面,本身就有著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尼迪克特·卡福爾說:「我們知道這將會是一部很難統一融合的影片,因為基本上而言,它是一部規模很大的作品,可是我們又不想在裡面投入太多的預算。而且尼爾·馬歇爾希望所有的特技都是由真人完成的,不能過於依靠電腦特效。所以我們不得不尋找一個地方,那裡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而不是靠電腦的幫助製作出我們要的效果。」
想要拍出真實的感覺來,還必須得找一組願意承擔這樣的表演的演員,他們能夠做到揮拳重擊,忍受特別的疼痛,剃光頭,劍斗場面,汽車追逐,食人盛宴,群毆場景……甚至更多。
【不遠的未來】
差不多五年前,尼爾·馬歇爾就開始著手劇本的創作了,而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中心角色伊登·辛克萊展開的,當馬歇爾描述這個角色時說:「伊登是一個精明頑強的戰士,是未來世界中最冷酷的殺手,只是在她前進的路上,她的靈魂已經迷失了方向。伊登完全是體制下的產物,卻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出生背景,將她與整個故事通過一種非常情緒化的層面聯繫到了一起:她的任務不僅是尋找治癒病毒的疫苗,同時也走上了一條救贖和重拾靈魂的歸鄉之路。伊登不得不重新面對被壓抑著的人性,事實上,蘇格蘭是她的故鄉,只有在那裡,才能找到當她還是一個小孩時丟失的一切。病毒給她的家鄉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所以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必須要獨立,因為除了她自己,她沒有任何人能夠依靠。伊登是在街頭學會的格鬥的藝術,這么做也只是為了在男人之間爭取生存的權力而已。」
在之前的作品中,尼爾·馬歇爾挑選的大部分是相對沒什麼名氣的演員,他還曾對外宣布過,自己有心在所有的作品中都使用相同的卡司,就像導演約翰·福特那樣,他說:「這個想法非常理想化,我想在每一部影片中,都與相同的面孔合作,然後每一次嘗試著挖掘他們身上不同的層面,給他們新的角色,這樣他們會因為改變而從表演中獲得樂趣。與此同時,我當然也會找一些新面孔加入進來,注入一些新鮮的活力。」
這位集編劇與導演於一身的電影人還表示,他必須選好飾演各個角色的演員,才能通過想像他們的一些行為來下筆創作劇本,當然,他也沒必要為已簽約的特殊演員去特別潤色一些角色……總之,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他都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思路,事實上,為了尋找飾演伊登的合適人選,尼爾·馬歇爾還舉辦了一次公開的試鏡。
在那些前來試鏡的人當中,一個名叫羅拉·邁特拉的英國女演員脫穎而出,她現在居住在洛杉磯,由於她在一系列像《波士頓法律》和《整容室》這樣的電視劇以及電影《生死狙擊》和《靈數23》中都有出色的表現,給她提升了不少印象分。導演尼爾·馬歇爾說:「她在試鏡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棒,當我們後來在倫敦再一次見到她時,就意識到我們找到了伊登……她對這個角色的強悍與堅韌解讀得恰到好處,同時也能理解伊登內心世界所經歷的情感變
❼ 如何評價 《世界末日》 這部電影
《世界末日》(英語:Armageddon)是一部美國1998年科幻災難片,該片由麥可·貝執導,傑瑞·布洛克海默監制,試金石影業製片。英文片名Armageddon源於聖經啟示錄中世界末日最終戰場。該片講述了美國太空總署派遣鑽油工人在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上鑽井,並炸毀該小行星的故事。電影主演包括布魯斯·威利、班·艾佛列克、比利·波爾·科頓、麗芙·泰勒、歐文·威爾森、威廉·菲德內爾、麥可·克拉克·鄧肯、基夫·大衛(英語:Keith David)和史提夫·布希米。
世界末日電影上映日期剛好是同樣為科幻災難片的彗星撞地球上映兩個多月後,該片則由勞勃·杜瓦與摩根·費里曼等主演。在票房上,世界末日的的票房超越彗星撞地球,主要是天文學家認為世界末日電影在描述撞擊事件時,在科學上比彗星撞地球更加精準真實。盡管遭到許多負面評論,世界末日在全球票房仍非常成功,在1998年十大票房電影排名上,世界末日以5億5仟萬美元位居第一,超越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二戰史詩片搶救雷恩大兵。
世界末日》上映後,收到不少負面評論,大部分的負面評論是「剪輯畫面過於迅速」(原文:「the furious pace of its editing」),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甚至聲稱這一部被他列入最痛恨電影的名單上,在伊伯特早期的評論寫道:「這部電影攻擊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大腦、你的常識,和人類希望被娛樂的慾望。」(原文:The movie is an assault on the eyes, the ears, the brain, common sense and the human desire to be entertained)。在伊伯特與西斯科爾(英語:At the Movies (U.S. TV series))的電影評論節目上,伊伯特評論《世界末日》爛透了,但是他的搭檔吉恩·西斯科爾(英語:Gene Siskel)卻給予《世界末日》非常好的評價。伊伯特甚至將《世界末日》評為1998年最糟電影,而在此之前,伊伯特曾考慮將此名頭頒給《天旋地轉(英語:Spice World (film))》。另一位美國影評人托德·麥卡錫(英語:Todd McCarthy)也在《綜藝》雜志上給予負面評價,並嚴厲批評導演麥可·貝的快速剪輯畫面的風格,麥卡錫提道:「大部分的混亂畫面,和電影的節奏或角色發展的缺少,歸因於貝的快速剪輯畫面風格,這就像是一機槍卡彈卡二個半小時一樣。」(原文:「Much of the confusion, as well as the lack of dramatic rhythm or character development, results directly from Bay's cutting style, which resembles a machine gun stuck in the firing position for 2½ hours.」)在爛番茄上,《世界末日》只獲得39%好評,而在Metacritic上,《世界末日》獲得42%好評。
❽ 世界末日電影賞評誰有啊、急
有這樣一部電影,它首映於1998年。10年時間里我欣賞了數十次、回味了數十次、感動了數十次。其實這部電影並不是某位大師或晦澀難懂,或飽含哲理的藝術之作,影片也不是以獨特的懸念設置而吸引著我不斷思索。實際上它是一部地道的美國好萊塢商業片,但就是這樣一部商業影片,卻深深的打動了脆弱的神經!以至於每次聽到它的主題歌《I do not want to miss a thing》時眼前很快便會浮現出片中的許多經典鏡頭。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世界末日》!
說到10年前的布魯斯威利斯,大致可以用「所向披靡」這個詞來形容。那個時候的布魯斯威利斯,其商業價值在全世界范圍內恐怕無人能敵。在這段巔峰時期,布魯斯威利斯用了3年時間連續與呂克貝松、邁克爾貝以及沙雅馬蘭這些世界級導演合作了《第五元素》、《世界末日》和《第六感》3部超現實主義經典影片,而這「黃金布魯斯」三部曲在全球范圍內也創下了超過10億美元的票房神話!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與《拯救大兵》同年的這部《世界末日》,最終以5億6千萬美元的票房成績贏了斯皮爾伯格1億美元而最終拿下了當年的好萊塢票房冠軍!
說完布魯斯我們再來談談本阿弗萊克。雖然10年前年輕的阿弗萊克在演技上還略顯稚嫩,但在《世界末日》中的表現卻亦是可圈可點的。邁克爾貝似乎也非常鍾愛於這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兩人在《世界末日》中愉快的合作後,本阿弗萊克便成了邁克爾貝手中的一員愛將。在後來的《珍珠港》里,阿弗萊克躍然主角的位置並且為自己的恩師一舉取下了4億5千萬美元的票房收入,為師徒二人的這段知遇傳奇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電影《世界末日》投資巨大,許多爆炸性的視覺效果也極為真實震撼。在隕石一顆顆砸向地球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幕幕氣勢恢宏、慘絕人寰的災難場景。美國的紐約、波士頓等大城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世界名城法國巴黎與日本東京陷入了一片火海......在情節上《世界末日》亦是環環相連、高潮迭起、緊扣觀眾的心弦。太空隕石、色情酒吧、搖滾音樂、大腕巨星、災難、爆炸、拆彈.......包含著諸多娛樂商業元素的《世界末日》幾乎成了一場視覺雜燴的盛宴大餐一波又一波的向我們脆弱的心理防線襲來。但是,我個人覺得《世界末日》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其先進逼真的特技效果,亦不是其豪華到配角的演員陣容,而是在於《世界末日》這部經典好萊塢影片對「末日」來臨前各個角色人物之間感情上細膩豐富的描寫與拿捏。我想,這也是導演邁克爾貝之所以大獲成功的原因。一部災難科幻類影片如果過於偏重技術上的運用而丟掉了角色刻畫與感情表露這塊陣地,那麼電影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觀眾沒有了情感上的共鳴,電影也就成為了一場「高成本的煙火秀」,所以這樣的電影其結局也必將慘淡!《世界末日》與以往以災難為主題的影片有所不同,導演邁克爾貝著力刻畫了「哈瑞」(布魯斯威利斯飾)這個鐵腕英雄的角色!哈瑞一生都在海上鑽井挖石油,不可否認他是個粗人,喜歡用暴力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當他得知自己的工程師傑克(本阿弗萊克)與自己的女兒發生了性關系時,怒發沖冠的哈瑞二話沒說就拿起了獵槍去找那小子算帳!但是,他亦是個很有責任心的老闆和父親。他了解自己每一個員工並培訓他們成為最好的海上石油鑽井工人,他深愛自己的女兒並一直留女兒在身邊不捨得讓她去別的地方。哈瑞亦是一個鑽井勘探方面的天才,他運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和經驗設計出了一種酷似坦克的鑽井機!而NASA(美國太空總署)的拯救計劃是派飛船登錄隕石,由哈瑞的小分隊負責挖掘打洞,然後安裝核彈,最後引爆隕石以防止它與地球的撞擊發生。於是就在世界末日來臨之際,哈瑞竟意外的被選為拯救者來承擔起拯救世界的責任。
「責任」這個詞在美國人眼裡可以說無比重要,哈瑞這個角色之所以數十年來一直被我們尊敬,就是因為他真正擔負起了屬於自己的責任並且最終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屬於自己的使命,捍衛了人類的生存權利。當他決定代替自己的未來女婿傑克引爆核彈的那一刻,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當他撕下NASA的徽章時,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士。為了全人類,不戰斗到最後一口氣絕不放棄的戰士!或許,你會覺得《世界末日》展現了太多太多美國人自負、自豪的一面;或許,你會覺得《世界末日》強烈的表達著種族優劣的觀點。更有甚者,以「獨立號」與「自由號」兩個飛船的名字為話柄對「人權高於主權」的美國政治綱領提出了強烈的批判。而實際上,這些負面言論我早就聽說過,這些負面言論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也只停留在流言蜚語的層面上而永遠不可能成為主流!因為,當我們以一個大眼光、一個放眼世界榮辱與共、生死存亡的大視野來從新看待《世界末日》時,我們便會發現政治、宗教、紛爭、倫理似乎都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人類的生存,重要的是人類面臨危機時的鎮定與勇敢。在這個層面上來說,《世界末日》這部電影只是在講述一個「英雄夢」式的傳奇故事!
男人都有英雄夢!為了這一夢想就算丟掉生命也會再所不惜。英雄,其實不完全取決於「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時」,而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內心的自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志來擔當。倘若你還是個男孩這部《世界末日》可能只是邁克爾貝這個「好萊塢爆炸王」給你帶來的一套周末視覺大餐罷了,而倘若你已是個男人就應該能夠褪卻此片外表的浮華看到其對勇氣,責任,愛和英雄主義深度剖析的剛硬本質。對布魯斯威利斯來講這部電影是他事業的頂峰,對本阿弗萊克來講這部電影是他星光熠熠的開始,對史密斯飛船樂隊來講這部電影的主題歌開創了他們搖滾事業的第二春,而對我們這些多情的影迷來講這部電影是我們重樹「英雄夢」,找回內心裡那個散失已久的「英雄自我」的一座指引路向的燈塔。
伴隨著《I do not want to miss a thing》難以抗拒的經典旋律,《世界末日》落下了帷幕。伴隨著千頭萬緒的聚集,這部《世界末日》在我心中最終成為了永恆的記憶!
❾ 電影《2012世界末日》到底講的什麼意思
樓主看的是2008年上映的山寨版吧? 這個超級爛的山寨版在影迷群中早被罵得狗血淋頭了,您就不用去深究這個冒牌貨到底在講什麼了吧。
豆瓣網上影迷對該山寨的痛罵影評: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79528/
正版的大製作《2012》(又名: 2012世界末日)上映日期是: 2009-11-13 ,現在還沒上映,外面市場上都沒碟,沒人看到此片真面目是不是像其預告片那麼精彩,只能耐心等待了(除非超越時空……)
正版《2012》的豆瓣影評網址: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05875/
(海報也比山寨版的更漂亮、更科幻。)
❿ 電影《2012世界末日》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
根據瑪雅歷法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過完這一天地球將會被毀滅,新的黎明永遠不會到來。在神秘的瑪雅預言面前,人類再次負擔起拯救地球命運的重任,影片《2012世界末日》(後面簡稱《2012》)就是在講這樣一個故事,不過好在地球沒有被消失,在瑪雅預言即將實現時,拯救地球的英雄再次力挽狂瀾救人類文明於瞬間。
擅長科幻和製造災難的導演羅蘭德•艾默里克對這種題材早已純熟,深諳好萊塢法則的他還曾將此類型影片發揮到極至,1996年的《獨立日》和2004年的《後天》都可看做為同類題材中的佼佼者。作為導演的兩部代表作,前者著重對外部入侵危機進行刻畫,後者則是對產自內部的環境問題進行控訴,兩影片中一成不變的末日理論與救贖為銀幕前的觀眾敲醒警鍾。新晉上映的《2012》有著同樣的元素,只不過在影片中內部環境問題與外部自然因素被導演放大,並最終藉助瑪雅預言為我們再現一個電影CG技術看台,還有宣揚美國普世價值的機會。
雖是一部顯而易見的類型片,但是影迷觀眾該看的看該評的評,好壞觀眾自有界定。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吸引眾多影迷走進電影院的無非是明星導演、影片特效、瑪雅預言還有國內宣傳所稱的「中國元素」與「汶川精神」。就《2012》先期公布的宣傳片看,影片特效還算絢麗,不過在《史前一萬年》的陰霾下與趕期上映的口風中對導演以及特效期待還是要謹慎些,以免暗自傷心。有關瑪雅預言影片中只是少有表露,如果真的對這個神秘文化感興趣可以擴展電影外的知識與閱讀。對於影片內地宣傳中的「中國情節」大家也不要太過執著,《變形金剛》的記憶應該在這里浮現,因為在沒有看到影片最終效果前,有些宣傳可能是假象。
擅長充當救世主的美國人不會放過挽救地球的機會,於是我們在影片中會看到主人公疲於奔命地為拯救地球而忙碌。看到這里不難看出,影片所表現的末日理論與瑪雅預言只不過是導演對自己影象風格的加強與置換。試想一下,如果不藉助天文知識異常驚人,算術歷法精確,神秘出現卻又消失的瑪雅文化,有多少人會相信導演編造的這個故事;如果真的相信了這個所謂的預言,人類的救贖又怎麼可能實現?在這個矛盾的理論下,藝術載體給了我們一個預演未來的機會,而結果自然是希望。除此之外,《2012》中還延續著導演對環境的關注還有對人類未來的渴望。
而在這一切希望到來之前,地球上很多建築與景觀被毀滅破壞,這其中包括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救世基督像、華盛頓的白宮、還有梵蒂岡的西斯庭大教堂,連中國與印度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也未能倖免。在這些場景中***、天主教還有中印邊境山麓上的佛廟都在大自然破壞之列,而與之相關的世界幾大宗教也悉數登場。在自然災害面前,所謂被***、天主教、佛教所普度庇護的芸芸眾生以及在戰亂中的***人民都無被上天所挽救,拯救一切地球生靈還是要靠英雄。
所以,不要低估了英雄的能力,即使幾年不在地球的「超人」仍然可以重新歸來肩負起保衛人民的重任,更何況在地球上土生土長的「美式英雄」呢。所以當羅蘭德•艾默里克的末日預言與電影技術組合出的影像出現在大銀幕,觀眾大可把它當作消遣,因為在電影《2012世界末日》中導演本身就在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