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時間簡史是否與天體運動有關
《萬物理論》這部傳記電影讓我們看到了「霍金」堅強和幽默的一面,命運待他如此殘酷,可他卻依舊善良如初。愛和希望,是他用生命給出的方程解。
科學是美麗的,在很多科學家眼裡,對世間萬物層層剖析的投入感,了解其內在秩序的神聖感,發現其神奇神秘所在的興奮感,都令人心馳神往,沉迷陶醉。在他們的顯微鏡下測試儀里,宇宙萬物在科學的疆域里運轉變幻,像一種登峰造極的藝術,是那樣的無與倫比。
那些芸芸眾生所不能體會的另一種法則之美,不同於我們目光所及之處的自然之美,那些深藏在抽象概念中的邏輯和混沌,是締造塵世的奧秘,是號令萬物的王道。
《超體》裡面露西說:「支配一切的只有時間,只有時間能夠證明一切的存在。」霍金說:「時間從何而始,從何而終,只有時間給我們答案。」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一切繁華都將腐朽,只有時間不朽,只有時間是唯一不可或缺的存在,時間才是最完美的。
我對科學類書籍和電影都很痴迷,讀書時代把部分零花錢花在了這些方面。現在仍是如此,工作之餘就喜歡在家看這些書和影片,每次重溫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心中那份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還如孩童時期那般沒有改變,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一直都在。
在這推薦一些我很喜愛的科普著作,喜歡這類書籍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其實,我們在讀一本好書時,未必需要在一開始就讀懂所有內容細節。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從中體會到一種新的觀念,獲得對科學和數學的一種新的理解。
所謂素質,就是當你把所學的具體知識都忘記後所剩下的東西。
《從一到無窮大》《什麼是數學》《物理世界奇遇記》《生物化學原理》《大眾天文學》《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相對論》《物種起源》《人工智慧的未來》《自私的基因》《宇宙之書》《數學之美》《生命是什麼》
❷ 尋找一部電影 關於隕石撞地球的…
隕石大沖撞
1998年出品(美國)
編劇:強納森·漢斯林、J·J·艾布拉姆斯
導演:麥可·貝
主演:布魯斯·威利斯、本·阿弗萊克、利芙·泰勒
播出時間:2月25日 21:37
休斯頓,美國太空總署。空間站的太空人正在執行外太空設備的修理任務,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都穿梭忙碌著。就在一切看起來都相當順利的時候,意外突然發生了。空間站突然之間被摧毀,與地面失去了一切聯系,雷達顯示,不明物體正在向紐約飛去。 紐約受到致命的傷害,休斯敦太空總署得出了結論,這是一場大規模的隕石雨,破壞力極大。更讓眾人一籌莫展的是,一顆直徑有德州大小的隕石正向地球飛來,18天後將撞擊地球。
美國總統下令太空總署盡快找到解決世界危機的辦法。太空總署負責人楚門集合麾下科學家們緊急研究對策,他們制定了唯一的解決方案:讓飛船在隕石上著陸,並讓專業人員在隕石上鑽一個800米深的洞,放入核彈,炸碎它並改變它的飛行軌道。
完成這項任務首先必須找到經驗豐富而技術過硬的鑽探人員,楚門向總統、軍方及太空總署推薦了他的好友,油田鑽探師哈里。在太空總署,楚門向哈里和盤托出了隕石飛向地球的情況。同時,他希望他能接受前往隕石的任務,執行在隕石上鑽洞、安放核彈炸毀隕石的使命。哈里義無返顧的接受了委派,但是,擁有精銳太空人的太空總署卻沒有合格的鑽探人員,哈里提出招募自己的手下。於是,各懷絕活的大熊、麥克斯、色狼、奧斯卡,還有阿吉等哈里最得力的干將們都被召到了太空總署。
哈里和他的手下們在太空總署接受了為期12天的太空飛行訓練,就肩負著拯救人類的使命,分別登上名為「自由號」和「獨立號」的飛船,飛向了神秘莫測的外太空。 但整個過程中卻麻煩不斷,驚險重重。但是經過眾人的努力,尤其是有了最得力的助手阿吉幫忙,哈里的鑽探工作進行的異常順利,800米的深度很快就完成了。但是由於鑽探過深,隕石上的天然氣被引爆,活動頻繁的隕石開始爆發。
風暴過後,哈里和他的隊友們發現了一件令人喪氣的事,引爆核彈的遙控器失靈了。 要完成任務,唯一的辦法是留下一人,摁下引爆裝置按鈕。雖然哈里要求自己留下,但是最後大家決定以更公平的方式決定命運。留下的那根簽被阿吉抽到。阿吉告別了大家,哈里提出為他送行,而就在阿吉拉開艙門走下飛船的一剎那,哈里拔掉了阿吉的氧氣管,並把他推回了飛船。哈里隻身留在隕石上,看著飛船的漸漸遠去,哈里通過衛星與女兒作了最後的告別。
❸ 宇宙中要是沒有天體運動會怎麼樣
你好,我來回答你!引力 所有物質,之間互相存在的吸引力,與物體的質量體積有關。物體如果距離過近會產生一定的斥力。
引力為什麼產生,牛頓發現了引力問題,是他在思考問題時被蘋果砸在頭上。想到了引力的問題。
但是對為什麼產生引力目前沒有解釋。
引力的產生與質量的產生是聯系在一起的,質量是由空間的變化產生的一種效應,引力附屬質量的產生而出現。
不過最近有一種最新的理念,
宇宙爆炸 膨脹。
空間 引力扭曲空間,也可以說是膨脹使空間扭曲。
牛頓被蘋果砸到,換一種說法 牛頓撞到了蘋果。
用於宇宙在不斷膨脹,可是為什麼我們沒粘在一起呢?空間,空間存在壓力使我們不會粘在一起。
這就是為什麼2個物質靠近,還會產生斥力的原因。
在太空加速運動的飛船理你會感到重力。
在墜落的電梯你感覺不到重力。
但是還有一點,我們在宇宙中,而且我們還是人類,我們無法高於人類的思想以令一種形式看我們的這個宇宙。一切都在發現,一切都在探索,永遠沒有止境。
引力是什麼?茫茫宇宙由無數個星系、星體組成,這些天體沿著各自的軌道秩序井然地運轉,組成一個和諧的宇宙大家庭,是什麼神奇的力量把這些天體組合在一起的呢?人們認為是引力。然而引力的實質是什麼呢?
早在1679年,著名科學家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天體間因有質量而有引力,並且發現了引力對一切物體的作用性質都是相同的。例如,當地球引力把任何一個物體吸引到地面時,其加速度是9.8米/秒』。很顯然,牛頓所提出的引力,實際上就是重力。但是引力是如何實現的呢?它的作用機制是什麼?萬有引力定律不能解答。
引力與電力有相似之處,如二力均與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所帶力荷(引力是質量,電力是電荷)的乘積成正比。但二力的比例系數相差懸殊,電力遠遠大於引力。例如,在氫原子中,原子核與電子間的電吸引力是它們間引力的 1040倍!二力間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差別,如(兩物質的)同性電荷間存在相互排斥力,異性電荷間存在吸引力,而萬有引力卻總是吸引力。
1916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問世,提出了嶄新的引力場理論。他認為由引力造成的加速度,可以同由其他力造成的加速度區分開來。這個命題就是愛因斯坦的等價原理,即一個加速系統與一個引力場等效。我們設想,一個人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乘一架升降機上升,上升的加速度為9.8米/秒·平方,由於速度變化產生了阻力,這個人雙腳會緊緊壓在升降機的底板上,就像升降機停在地球表面上不動一樣,但無法說明他所受到的是引力還是慣性。因此,牛頓所說的萬有引力,在愛因斯坦看來,根本不是什麼引力,而是時空的一種屬性。在這種成曲線的四維時空連續體中,根本不需引力.天體是按自己應有的曲線軌道運行的。
1918年愛因斯坦根據引力場理論預言有引力波存在。他認為高速運動著(加速運動)的物質會輻射引力,引力波就是這種引力的載體,就像光波是電磁力的載體一樣。引力波的速度與真空中的光速相同。例如,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就是靠引力波傳遞引力子而實現相互作用的。因此,引力波存在與否,是廣義相對論的又一個關鍵性驗證。引力波非常微弱。據計算,用一根長20米、直徑1.6米、重500噸的圓棒,以28轉/秒的轉速繞中心轉動,所產生的引力波功率只有2.2× 10的負29次方瓦;一次17000噸級核爆炸,在距中心10米處的引力波充其量也只有10的負16次方瓦/厘米·平方。因此,引力波在目前還無法直接測量。
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自然界也應存在引力波,正如電荷的運動會產生電磁波一樣,物體的運動也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的傳播速度為光速。這是電力與引力間又一個重要的相似特性。但只有宇宙中具有巨大質量(幾倍於太陽質量)的運動天體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引力波。
最早動手檢測引力波的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韋伯博士。60年代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引力波檢測裝置:一根長153厘米、直徑61厘米、重約1.3噸的圓柱形鋁棒——後人稱之為韋伯桿,橫搭在由兩個鐵柱子支著的鋼絲上。鋁桿質量雖大,鋼絲卻幾乎無絲毫振動。韋伯推測,鋁桿若能接收到來自太空的一束強引力波,就會擺動起來,但擺動很可能是很輕微的,他估計擺動幅度可能只有原子核直徑(10的負15次方米)那麼大,附近卡車開過等引起的地面震動均可能導致韋伯桿產生如此幅度的振動。為確認檢測的確實是引力波,他還在 1000公里之外的芝加哥阿崗國家實驗室安裝了一個類似的儀器。他想,假如有一個引力波掃過整個太陽系的話,則兩個儀器都會同時作出同樣的反應。1969年6月,他宣布檢測到了引力波。但後來科學家用更精確的儀器再也未檢測到,現在一般認為,韋伯的實驗結果有誤。
韋伯檢測器工作在室溫(27℃左右)環境,由於受分子熱運動雜訊的限制,最高靈敏度只能達10的負16次方量級,用來檢測引力波尚不可能。
1974年美國人泰勒領導的實驗小組,用射電望遠鏡對天空掃描,發現了離地球15000光年的一顆脈沖星發出的脈沖信號,又經過近4年的觀測,間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脈沖星是急速旋轉的中子星,它是一個內部停止了核燃燒而被壓得極端緊密的恆星體。它與另一個中子星一起相互繞轉,構成一個雙星體系。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這個雙星體系應能發射引力波,從而帶走一些能量,使雙星軌道慢慢縮小,周期慢慢變短。這些變化盡管都很微小,卻可以從它們發出的脈沖信號到達地球的時間精確計算出來。4年的觀測表明:雙星軌道周期總共減少了萬分之四秒。這個結果恰好與愛因斯坦的理論相符。這是人類第一次間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這畢竟是間接證明,還不能由此得出引力波真實存在的結論。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出現了工作在低溫條件下的第二代引力波檢測器(韋伯檢測器為第一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建成了低溫引力波天線裝置:天線是圓柱形的鋁棒,長3米,重4.8噸,工作在液氮溫區,靈敏度達5×10的負19次方,能檢測出振幅為1.5×10的負16次方厘米即約千分之一原子核半徑或者一百萬億分之一頭發直徑的振動。日本東京大學平川諾平教授的引力波檢測工作也令人耳目一新。其眾多實驗均以頻率為千赫量級的高頻引力波為檢測對象,這是與科學家迄今所知道的最強天體引力波源相對應的。平川則創制了一種共振低頻引力檢測器(方形或扭擺型天線),明確以蟹狀星雲中的高速自轉脈沖中子星NP0531+21為檢測對象,該星自轉周期為33毫秒,所發引力波到達地面的強度約為10的負27次方量級。平川的引力波檢測器分別設立在東京和築波科學城,經在低溫條件下的長時間積累,靈敏度已達10的負25次方。
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前蘇聯科學家烏恰耶夫又提出了「中微子引力論」。
傳統理論認為,中微子不帶電荷,無靜止質量,它以光速運動,幾乎不與物質發生作用,可以順利穿過地球。但是近年來發現中微子還是有靜止質量的,不過其質量極小,約10的負32次方克。科學上發現的中微子實際上有三類:電子類、μ介子類和,介子類。例如,在太陽核聚變反應中輻射的是電子類中微子,它們在到達地球前某個時候就已經變成了μ介子類或,介子類中微子了。如果一類中微子能變成另一類,它們就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了。有質量就可能對物體造成沖力。烏恰耶夫以「中微子氣」代替引力波,認為在充滿宇宙間的中微子氣中,中微子以亞光速進行著雜亂無章的運動,其中一部分總是要被天體吸收的,結果每一天體都獲得一種「脈沖力」,此脈沖力大小等於其吸收的中微子質量與其速度乘積。在日地系統中,地球向日面承受的中微子流比背日面要弱,由此產生的脈沖力恰好抵消地球繞太陽運動的離心力。宇宙間各天體運動都可以如此解釋。在這里根本不需要吸引之力。當然,這個理論只是一種探討,並無實驗事實作依據。不過由於中微子在宇宙演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它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因此,烏恰耶夫的說法或許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重力,引力波,還是中微子?
現在,科學家又在改進檢測器或創制新的檢測器,以求檢測到引力波。例如,美國計劃分別在東西兩岸建立臂長為3.2公里的激光檢測器,經多次反射,總光程可達100公里,其靈敏度估計可達10的負21次方。前蘇聯科學家提出,引力既然能使空間彎曲,引力波將使空間彎曲程度發生改變,由是,電磁場就會因其存在空間的改變而改變,只要檢測到這種改變,就算檢測到了電磁波。我國科學家提出,引力波會使物質的超流態發生改變。羅馬尼亞學者則提出,引力波將使約瑟夫森結電流受到影響。這些效應均可用來檢測引力波
❹ 求幾部關於天文探索的紀錄片,書籍和論文,謝謝!
視頻(土豆有)
《宇宙與人》
《斗轉星移》
《宇宙千年》
《浩瀚宇宙》
《宇宙形成》
《觀星指南》
《天文網路大全》
《卡爾薩根的宇宙》
《旅行到宇宙邊緣》
《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書籍
1.中文名: 探索宇宙的神奇奧秘
作者: 李競分類: 科普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發行時間: 2011年2月
內容介紹:
本書是CCTV教科文行動天文篇節目的文字本,從對宇宙最淺顯的認識開始,詳細介紹了恆星、行星、天體運動規律、天文科技、天文奇觀、黑洞之謎、火星探索、載人航天等宇宙科學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本書為人們了解宇宙、認識宇宙提供了一個富有趣味的科普入門讀物。
2中文名: 物理天文學前沿
作者: F·霍伊爾
J·納里卡譯者: 何香濤
出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 2005年02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內容介紹:
物理學和天文學之間一直存在的根本性的聯系,它促使兩位當今世界頂尖的天體物理學家合作,從物理學觀點出發,來闡述天文學的前沿問題。非數學方法的論述,使艱深的前沿課題變得讓普通讀者也能夠接受。如果你也想了解當前物理和天文學得最新知識,本書是你的不二之選。加上作者又是傑出的科普作家,無怪乎該書的許多章節都寫得深入淺出,精彩紛呈。
作者介紹:
F?霍伊爾,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宇宙穩恆態學說創始人。
霍伊爾1915年出生於英國約克郡賓利。青年時期的霍伊爾思維獨特,經常藐視各種規章制度。在當地文法學校畢業後,霍伊爾進入了劍橋大學伊曼努埃爾學院學習。1936年畢業後攻讀碩士研究生,1939年成為聖約翰大學的特別研究生,同年獲得碩士學位。當時他已經具備獲得博士學位的必要條件,但他從未有這念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霍伊爾被征入海軍部研製雷達。1945年霍伊爾獲聘為劍橋大學的數學講師。1957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8年擔任天文及實驗哲學普魯明教授。1967年霍伊爾創建了劍橋大學的理論天文研究所,並成為首任所長。1970年霍伊爾擔任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1971年至1973年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1972年獲封爵士。次年,與校方維持長期的緊張關系,霍伊爾遂辭去劍橋大學的一切職務,成為獨立科學家。
3.宇宙 新視野 C·C·皮特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叢書名:第一推動叢書內容簡介
自從引進數碼攝像和數據採集技術以來,宇宙觀測技術突飛猛進。現今,天文學家能夠極為方便地充分利用地面上和太空中各種各樣的望遠鏡和遙感儀器,研究宇宙中的幾乎所有事物。1995年,本書作者出版了《哈勃視野》,介紹哈勃空間望遠鏡取得的科學成果,引起了轟動,成為國際暢銷書;隨後,他們在1998年又極成功地出版了《哈勃視野》的第二版。因此,本書 ——《宇宙新視野》——的出版就顯得順理成章了。本書展現了用現今世界上著名的天文觀測設備看到的宇宙,這些設備包括哈勃空間望遠鏡、錢德拉 x射線天文台、甚大望遠鏡、孿生的凱克(雙子座)望遠鏡等以及太陽系探測器。
本書圖文並茂,以直觀通俗的方式對宇宙進行了探索。最新、最令人驚嘆的圖像展示了美妙宇宙的壯麗景色,輕松的文字清楚地闡述了所有的天文學主題。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有關我們的太陽系、恆星世界、星雲、星繫世界和宇宙結構的各種驚奇發現。同時,本書也介紹了一些令人驚嘆的未來天文台。相信書中精美珍貴的圖片會引起廣大讀者對無限星空的強烈興趣。
4.中文名: 伽利略的鍾擺:從時間的節律到物質的製造
作者: 譯者: 圖書
分類: 科技
出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發行時間: 2007年04月01日
圖書簡介:
《伽利略的鍾擺:從時間的節律到物質的製造》是一本關於時間節律的書,它講述了這種節律最終是如何被伽利略的鍾擺所調整的,講述了鍾擺的這種擺動對我們任職上述節律的影響力,以及這種擺動後來是如何被發現存在於許多其他自然現象之中的。《伽利略的鍾擺:從時間的節律到物質的製造》講述的是大自然中最簡單、但也是最基礎的物理系統的故事,你也可以從該書中了解到這種無理系統是如何與時間節律以及我們的真實物質存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5.中文名: 神秘的宇宙:從大爆炸到毀滅
作者: 譯者(德)弗里切(Fritzsc)
出版社: 宇航出版社
發行時間: 1992年05月
本書描述了宇宙從大爆炸到毀滅的全部過程,介紹了現代科學有關宇宙的最新學說以及人類在這一過程中所進行的不懈的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論文是英文較多,都有著作許可權制的,下載不了給你~~~~
❺ 宇宙是神奇的,介紹下你所知道的神秘的天體運動
《宇宙與人》原貌考
光 化
有始,有有序運轉之光分為四部——第一部光……筆,第二部光……牌……。第三部光……輕子、核子等粒子,結成氫。吶贊念歸吶神!(別妄論亞原子粒子的誇克本質如何……。)
原始氫聚變結成氦,到降下的鐵;直至氦閃躍,「吶熱風」的火中產生著電磁波。氦閃躍聚變出六周期全元素單質;次序整體,那是多麼大的寶座?氫氧之為水,其量何其多!第四部光分出的四份之一,化成重子八重態層,在吶寶座底負荷。水源從寶座分離,第二份光,成了介子八重態層,在水源下,把它——吶椅子移挪。靈魂?那是秘密,別去琢磨。人?「被磨快的滓泥中粘土造的」。哪類電磁波驕傲地奚落?其他類電磁波了無聲息,什麼條件滋生這無線電波?出去吧!寶座中硅的位置空了,第三份光形成的氫氣(富含一特別粒子)中,硅石橫飛傾瀉;烈火中激變出新原子,從火中「牧放的」又輻射出電磁波。從水源來兩河水逐之不止,兩兩的園子越變越多!「就從它下去吧」!隕石運動易轍,水隨其後,層層降落又形成層層園子更多。其下多河的兩等百級平原生態園子,無硅;吶小的,猶比天地闊。至此,時間已整十二個月。又十二天(自冥古宙至白堊紀)後,光明中,各園子里再沒有任何電磁波。——沒有電磁現象,生命卻能永活!
一、地幔形成
從最後形成的巨型生態天體中,白石(硅質)被橫向揳出,急掣向寶座下重子八重態層下,一定密度氫氣(第四部第四份分四類中之一類光形成)中飛掠。高速摩擦產生的電磁性微粒等逐漸集聚,經冥古宙、太古宙兩個時期(有另外時間概念,下同)積聚成地幔物質的高溫軟流狀磁場球體,它周圍有大量前述運動後的新生及殘留物質,內有定量重核原子。
這是「天地的鑰匙」,供學者們與各種假說對比真偽——地球及近地天體的物質元素構成。在沙特麥加的克爾白,留有塊著名的黑「隕石」。那應是僅存的前述運動中未耗盡的「原石」。
二、水與地殼
水源天體在向下運動中。兩股水流,從唯一水源天體不斷降到吶地表面的兩個區域,與地表物質起化學反應。使高溫地表降溫、凝固、涌動、下錨;從地表漸次錨進熔漿內山體,形成兩塊多山體陸核。兩河最大流量的水,從兩塊陸核不斷向外流淌,在軟流狀地表最終形成山體地殼(莫霍界面)。這個階段經過元古宙、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四個時期。此後,地表已山水相間,散布著相應的水生生物鏈。地殼年齡以幼發拉底河流域及尼羅河流域陸核為最古。
三、七層天
介子八重態層載運的水源天體持續向下移動,吶地貼到了它的介子八重態層下,近地雜質天空的原子密度持續增大。志留紀末,近地特定空間的重核物質密度達到鏈式反應臨界點。
規模空間重核裂變——煙。產生了粒子強相互作用(信息傳遞)和空間電磁場。裂變爆發區迅即生成特殊性質的中心天體,並奇怪地與吶地開始相互接近。核爆向外空氫氣中傳遞,引發氫熱核聚變,在浩淼水源天體底介子八重態層下、定數密度氫氣中,呈下半球面以特定速率擴散。空間電磁場層面內同向及鄰層異向產生的斥力,致使形成種種天體及天體集團。原雜質天空生成幾種近地天體(中心體、行星、太陽、月亮等)。
熱核反應擴散中,強相互作用使很多信使粒子結成共振態:倆翼、或仨、或四個。核爆擴散的速頻變化,激發出不同的粒子共振態組合。重子共振態粒子等為熱核擴散前鋒信使。核爆向上沖擊介子八重態層的圓形區,激發出超荷向下的介子共振態平面(縫著的)環層。
熱核反應在氫氣中加速擴散,其速頻變化到定數位置,重子共振態粒子形成穩定的下半球面共振態層(如重子十重態),超荷反擴散方向,向球心;分隔開它兩面空間的各種作用力。劃分出下半球層面體天層。石炭紀末,熱核擴散前鋒形成第七層下半球面重子共振態層時,整整持續了泥盆紀、石炭紀兩個時期的空間熱核擴散階段結束。「Ω+?」粒子不斷在各天層的鍋底匯聚,同類銜接、高速旋繞,逐漸形成深坑。臨近的很多燃燒天體被它們吞噬;它們也從呈紅、呈白,各經過三個「紀」後,燒出七重天層底深深的各有名稱的火坑——黑的。各有同周期開關的一道「門」。
泥盆紀、石炭紀、二迭紀、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六個時期內,吶重重天和吶地的各種事物漸次發展形成。
四、地表演變
近地天空重核裂變(造天運動)之初,核爆沖擊使水裹地球強烈變形,水下地殼在上半球凸出地表水小半球面(縫著的)陸地,原有的地表空氣結構質變,現代地表大氣成份形成,陸生生物鏈開始散布。水源天體的水停止降於地表前,幼發拉底河和尼羅河已形成。
在和天空形成的核爆中心天體相互接近中,地殼逐漸變形、動盪;地殼開始擴張。岩漿噴發劇烈;水對地殼裂隙溢出的地幔高溫物質的化學反應、降溫、凝固,使山體不斷新生。地表「膨脹」,出現平原。部分現代動物散布之後,部分現代植物散布。
原陸地陸續拆開。白堊紀末,吶地疾行中撞碎了原鏈式反應中心形成的天體。地層堆疊。被撞天體的碎塊們並列、尾隨吶地前進,其共振特性封鎖了吶地衍射的無線電波。地殼分裂、擴張、新生。(隕石)扔進地里些下錨的(山體),地殼逐步穩固。陸地上有了駱駝群。
五、重大運動
第三紀初,七重下半球天層上切面發生一種重大的向上運動。從巨大外界天體(寶座)活動(自衡)開始,持續了整個第三紀,速度奇快(比熱核擴散均速要快一倍)。其間下半球七重天層上切面的介子共振態圓環層拆開,上鼓成七層上半球面層,超荷向下面球心。各層頂端合攏處,稱天門(只有光子等極少數能通過,速度遠大於所謂光速)。七重球形天層空間完整。各天層內以積累和繼續增加的電磁場斥力(柱),打破穩態,天體集團空間膨脹,由快漸慢向上半球空間分散;各內層天球也在其外層天球中「上浮」。天文觀測到的天體退行現象,原因近此。
天體的分散運動,出現了星座,有軌道的夜、晝、太陽、月亮(原文太難理解)。吶地的地表大氣分散、分層。相對逆向旋轉的天體(集團),又形成兩個東方和兩個西方等等?
六、地月系
吶地攜被撞碎天體的碎塊們向與日、月的會合處飛奔。吶地上進入長夜冰期;地面生物經過一個時期的死亡狀態。運動中繼續變形的吶地,縫著的陸地已拆開,新地殼仍在擴張,仍有隕石撞擊地面,導致錨進地內些山體(滅絕了許多時代,穩定了動盪的地殼)。
第四紀,吶地等天外來客進入太陽系前後,吶地從曾被強烈撞擊部位展開,最後的地殼擴張,前地沿上空沒了防日曬的「幕」。地毯相遇並包裹起了地核星(降下的鐵),出現古登堡界面。前後地沿重合,地面出大山;並有兩種力破壞它。
由地核星極場與地幔磁場復合出四極的新地球「誕生」,地殼趨於穩定。
四極地球、月球運行到了它們在太陽系中的聚會點,地月系形成;並在現軌道運行。地表涌現許多泉水自流河,風起雲涌,地面復活。果實雌雄同體的被子類植物散布。地面中緯度以下封冰消融後,氣候五帶始分明。
微哉!人祖最初生活的兩周(十四天),學者們竟拉長到四十六億年!
曾與吶地同行的天體碎塊們,除一小部分成為地球外空的隕石流星層,絕大部分,構成了太陽系中的共振性小行星層。它們是針對逸出地球大氣層的微波的兩道縝密協作封鎖線。那些滲透出小行星層的微波,到一個被拋出、趕走的環境,一搶奪到點粒子間的信息返回,刺穿的流星就追上它。極少攜帶真實信息摻假反饋回地面的極短暫微波,即那些短命的太空無線電怪碼。
七、人類的命題
一個重要基礎:亞原子粒子的成因學者絕不能透徹,它們和各類電磁波都有意識、語言、行為。粒子的運動速度——如光子等,絕非光速可比。一個重要概念:無線電波類不能真實地傳遞全面信息,卻能幹擾人的身體、意識(心);誘導罪惡、醜事和妄想。是人類理性認識的阻礙。
起初,寶座形成後,從它的被磨快的滓泥中的粘土(象陶的)現出一個勻稱的人體,有了靈魂。那個粘泥中的品種構成的原型,化出滴水兒,在堅固的底兒里。吶水兒,經過血?肉、骨、肌的發育過程,成了一個生命,卻變解出若干億得到形象(相貌)的靈魂。
當一個由塵土的粘泥出落得勻稱的男子形體,有了靈魂——阿丹,在水源處活起來時(冥古宙前夕),那是人類紀元1月1日星期六的開始,約泥盆紀時有屬於他的女性——世人祖母。
泥盆紀末,熱核擴散仍在繼續形成天層。人類始祖已知各種事物的名稱,夫妻從水源處到吶園子去居住。不久因無線電波類干擾兩人犯禁跌落,又到次級園子里居住;終又因同樣原因,5944年(太陰歷)前被降到了吶地的村莊之母(標准計時點)。明月斯年初照人!那時,人祖的時間概念僅到第十五日黃昏。吶地里已有了黃牛、山羊、綿羊、駱駝八隻家畜。
約4160年(太陰歷合4288年)前暴發的滔滔洪水,抹去了中東人類的千年足跡。當今若干民族,是當時一船倖存者的後裔。後來,又有許多民族瞬間消失,那不是文明也不是謎,地震的、風刮的、雷擊的、石覆的、聲震的、溺斃的……他們的遺址上,都打著多神崇拜的烙記——信仰危機!是離奇還是真理?哪兩種亞原子粒子,在每個人兩肩,把他的言行錄記?
八、後頭的日子
各天層中向上分散的天體集團和向上托起的天球,在各天層頂部逐漸接近,將「真空」縮成特別形狀的空洞,稱號角。天球之上是水下介子八重態層(在天文觀測中是否有「鏡面效果」?),當太陽、月亮跑完了它的定期,向東轉的地球將轉變動力。人見日從西升時,地球劇烈震顫。一種粒子(中子?)在各號角里「吹」時,各天層的現存秩序即崩潰。月亮已經瓣了,為了安居跑的太陽纏起了;地面的水將漏干、山將齏粉,吶地的重擔將出去,盈空通赤,天層塌褶……號角再響,人類復活。吶地象展平的白餅……人類復活!誰有那知識?
七重天球各層底各有名稱的深坑——包括「†」形黑洞的七大黑洞,在一條標准垂直線上!它們是現在觀測天球、天體運動的標准參考系。號角響過,天層破裂,成為紅玫色時,除了各介子、重子共振態層粒子,各天層內天體物質都將捲起,迅速落入各深坑,劇烈碰撞,形成超大量重核原子,成為由石頭等作引柴的火的燃料,產生有三個杈(光子電子氦子流)的沒蔭涼的影子。不熄的火,反反復復,直到駱駝穿過針眼。
題 記
念誦了十四個世紀的吶書,仍是幾十個國家的立法准則,更是許多大學的必修課。人們研究了那麼多「背景」,對其中的知識可曾收獲?畢竟他們,或有母語的優勢,或是飽讀的學者。怎麼他們,對記載與假說不假思索?既見「它裡面有許多超時代的敘述」,卻說「規范信仰、行為的書,不是科學著作」。從論據到結論,私慾的論點欺騙科學。
我本空空如也。臭汗淋漓,渾渾噩噩。那扇門微啟,一次次把「我認為」擊破;意外風景,突顯出眩目證據——宇宙由來的實質輪廓。背景語言或主體特寫,分鏡頭竟包羅總體概念毫無或缺。光芒奪目的主題機制,「質朴、優美」又怎能概括!
若非充分證據表明「宇宙大爆炸理論模型」只是一套虛設;若非此類假說竟佔了「百年人類四大科學發現」首頁;若非「科教片」《宇宙與人》票房奇熱。我,僅僅碰了碰知識的門檻,原文的詞語多不理解,干嗎祭出夾生的「吶個……嗯……吶……」?拿著立辨真假的證據,誰願聽任謬種流傳咆哮於中國? 截稿於2004年春
❻ 《《回歸自然的天體運動之旅》黑暗之光》最新txt全集下載
《回歸自然的天體運動之旅》黑暗之光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這世界總是有著各樣不同愛好與理想的人,有些人喜歡錢,有些人喜歡美女,有些人喜歡自由……
所以,這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覺得人體是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人類用衣物來偽裝自己是錯誤的做法。所以這群人崇尚的事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的理念。
在某一個小島上,這里是這群人的天堂。
卡恩西島是一座位於美國西海岸七十多海里外的一座私人的小島,這座島其實是某個富人買下來做為俱樂部用的,所以這座島與俱樂部的名字一樣。
卡恩西俱樂部是一個有些年頭的天體運動俱樂部,想成為這個俱樂部的會員,必須要知道天體運動、愛好天體運動,還要很有素質。最後,還要經過無數的篩選才能入會。
這里夏天時每星期聚會一次,在附近的碼頭有俱樂部的船接送會員進入。
J的全名叫Julian,他是一個美籍華人,中文名叫朱利恩。不過對於這個島上的人來說,假名會更好用一點。
他就是在這里認識G的,當時他在朋友的帶領下第一次……
❼ 有沒有關於宇宙及天體運動的視頻或電影
《旅行到宇宙邊緣》,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