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個電影里有兩個很壯觀的人形石頭雕像求電影名稱及圖片。
火影忍者里有一個,終結之谷的千手柱間和宇智波斑,不過這個也模仿自魔戒
電影《魔戒一:護戒使者》中的鏡頭,兩座雕像合稱阿苟納斯(The Argonath),又叫做諸王之門(Gate of Kings),阿苟納斯之門(Gates of Argonath),剛鐸之門(Gates of Gondor),諸王之柱(Pillars of the Kings)。
這里是剛鐸王國極盛時期的北大門,雕像所表現的兩個人物則是剛鐸王國的建立者——伊西鐸和阿納里昂兄弟,他們都是魔戒主角阿拉貢的祖先
http://posters.imdb.cn/poster/13118
http://www.imdb.com/media/rm4199913472/tt0120737
B. 這是什麼電影,有圖片。
《勇敢傳說》的故事設定在公元10世紀神秘的蘇格蘭高地,故事圍繞一位美麗勇敢的公主
《勇敢傳說》海報(5張)
梅麗達(Merida)展開,作為國王弗格斯(Fergus)與王後埃莉諾(Elinor)的女兒,梅麗達有著嫻熟的弓箭技能;為了爭取自己獲得真愛的權力,她公然挑戰了三位不安分勛爵之間古老而神聖的習俗,不曾想這一舉動竟導致國家陷入混亂與動盪之中,在求助巫婆「女智者」(Wise Woman)無果後,為了拯救家園、讓生活重歸美好,受到詛咒的梅麗達將書寫屬於自己的「勇敢傳說」,激發出真正的勇敢雄心。[2]
長久以來,那些偉大的戰爭故事和魔幻的傳說一直被人們口口相傳,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在這片延綿又神秘的蘇格蘭高地上。迪士尼∙皮克斯的又一誠意之作,勇敢的梅莉達抗爭傳統束縛,追求自主選擇真愛的權力,從而改變自己命運的瑰麗故事橫空出世。梅莉達是佛格國王與艾莉諾皇後的長女,她是一名出色的弓箭手, 《勇敢傳說》講述的就是她的冒險故事。
為了走出自己的生活之路,梅莉達拒絕承襲對於3個部落首領(丁瓦、麥金
勇敢傳說(20張)
、麥葛)來說神聖不可侵犯的古老傳統。梅莉達的魯莽給她的王國帶去了混亂和災難,當她向森林中的女巫尋求幫助的時候,女巫卻實施了災難性的魔咒。
接踵而來的災難逼迫梅莉達使出渾身解術——包括自己的三胞胎弟弟們——來幫助她解除咒語,尋獲勇氣的真諦。
由馬克∙安德魯斯與布蘭達∙查普聯合執導,凱瑟琳∙薩拉斐安監制的這部《勇敢傳說》,充滿了偉大冒險傳奇,打造出經典的人物角色,當然還有備受全球影迷期待的迪斯尼&皮克斯式幽默。
C. 尋找一部王國電影!看外國電影多的人,快來幫我一下!!!拜託
鏈接:https://pan..com/s/12ruihHfMMHNxHOMJVnIELQ
《王國》是由羅德里戈·索羅戈延執導的劇情片,安東尼奧·德·拉·托雷和莫妮卡·洛佩斯出演。於2018年9月28日在西班牙上映。
該片講述了政治家曼紐爾不甘自背黑鍋,於是設下一關關騙局,展開強力反擊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D. 什麼是電影
電影的起源
「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②,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人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覺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②《大英網路全書·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BR><BR> <B>一、視覺滯留</B> <BR><BR>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①。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 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象,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本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同」。 <BR><BR> <B>二、攝影術</B> <BR><BR>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的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然而,人們在活動視盤的機械原理和光學幻覺的意識面前,已經不可能滿足於靜止的、精美的、單幅照片了,而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將它們相互聯系起來,忠實地復制形象動作和自然空間的物質現實。1872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天才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幕布里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這…時期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遜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BR><BR> <B>三、放映術</B> <BR><BR> 1888年,法國人愛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鍾的活動影戲,比如:《可憐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圖象,完全是由雷諾一個人親手一張張繪制而成的,那不過是早期的動畫放映,距離真正的電影相去甚遠。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 問世,這是一種長方形立櫃式箱子,裡面有可以連續放映50英尺膠片的影片,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這個「電影視鏡」的特點是僅能供一個人觀賞。愛迪生認為:只有每個好奇的顧客單獨通過看片機來看電影,才有可能掙到更多的錢。因此,他拒絕以投影方式放映電影。這顯然是個錯誤。一年之後,「1895年是放映技術方面取得驚人進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馬斯·阿馬特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產棉博覽會上放映了活動圖片。l1月,邁克思。斯克拉達諾夫斯基在德國柏林的溫特加登放映電影。」①。「放映術」成為人們這一時期相互競爭的目標。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術中,唯有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獲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攝又可以放映賽潞潞軟膠片的機器;其二,機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遠遠低於愛迪生和其他發明家們的那些設備;其三,在速度上,愛迪生的「電影視鏡」是l/48秒的畫格,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則是l/16秒的畫格,更為接近於1/24秒畫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後兩天,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用他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志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BR><BR> ①霍華德·勞遜的《電影的創作過程》,第5頁。 <BR><BR>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並非偶然,它與現代科學新觀念的發展息息相關。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產生了人們對於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新觀念」的時代,電影史前時期的科學家、發明家們執著的追求,創造出了符合這一新的科學觀念的形象的媒介語言,「運動的光學幻覺」。科學作用於藝術,體現了現代人類對於形象思維的全新觀念。這一觀念從一開始,便決定了電影這門藝術無論是媒介屬性,還是語言方式等,都與傳統藝術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區別。與此同時,就藝術發展史而言,電影也最終以它的科學性實現了人類藝術對於木乃伊「情節」隊的美學追求,實現了現代藝術對於現實幻象真實的追求。
參考資料:http://rs2x.whe21.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613
很多很多年前,還沒有電影,但東方和西方的舞台上都有各自的戲劇上演。那時,拿根馬鞭就是騎馬,後面四個打旗兒喊「哦」的就是千軍萬馬。那時,劇中人被刺了一劍後不流一滴血,還唱著最慷慨激昂的詠嘆調。
後來,有了黑白無聲電影。電影是卓別林揮舞搬手擰行人衣服上的紐扣,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盡在其中。
再後來,電影中有了顏色,有了音樂,有了對白,電影是百老匯的音樂劇,電影是小叫天的《定軍山》。這虛擬的世界中逐漸有了火車撲面而來呼嘯而過,有了兩個人真刀真槍玩命兒,炮火硝煙中成千上萬人化做灰煙。
三、四十年前,電影是場院上、操場上男女老少爭看地雷地道,看到豪情萬丈處恨不得振臂高呼:「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一、二十年前,電影是真尤美騎著駿馬和心上人出生入死,是黃飛鴻不惜變成白痴捍衛民族的尊嚴。那時,電影院漸成鴛鴦池,黑暗之中的兩手相握成為無數青年男女的夢想,再不用像宋朝那有色心沒色膽的秦觀一樣寄希望於「無端銀燭殞秋風,靈犀得暗通。」
如今,電影如百變妖狐般不知化身為何物。可以賀歲,可以得獎,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爭取票房。可以深情,可以暴力,可以上天入地,也可以單掌如佛帶著熊熊火光從天而降,一口話,只會觀眾圖個樂和。
如果你是或曾經是出色的軍人、警察或特工,卻無辜蒙冤入獄,你越獄潛逃,追查真相,在拯救美國甚至世界的同時也得到了愛情,那麼,你是美國男人的偶像,好萊塢的硬漢子。
如果你是學武天賦奇高卻又成天吊兒郎當,和同樣爹不像爹媽不像媽的家人一起快樂的生活,卻為了民族和正義不顧一切,經過超長的打鬥,終於在把所在建築物拆除的同時戰勝了敵人,並贏得美人歸,那麼,你是中國小孩的偶像,清朝的黃飛鴻或方世玉。
如果你只是個男生,甚至還是個帥哥,卻在年輕而野蠻的美女的石榴群下心甘情願被打來罵去,痴心一片,那麼,你是全世界女孩的夢中情人,韓國男人共同的惡夢。
如果你是個小混混,常幹些掀女人裙子搶盲人拐棍一類的事,卻又心存一絲善良,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用另一種嘴巴說台詞,用最卑鄙最無恥最僥幸最匪夷所思的方法獲勝,贏得美女真情,那麼,你是現實的悲哀,年輕人的時尚。
如果你是位大俠或捕快,在中國最美的山水間演繹古龍武學理論,在外國的竹子林里搞破壞,能讓飛刀拐彎,讓心上人胸口插著刀就是不死,那麼你也成了在十面埋伏中仍能掙到外國人錢的英雄。
今天,電影院仍舊是催生器:催生愛情從而也催生孩子,但對視、聽覺效果的要求越來越苛刻,需要的道具也越來越多。如果是輕松的喜劇,不妨准備些爆米花、可樂,不時地主動遞上;如果是Titanic,要遞的就換成了紙巾,而且,千萬不能睡著,更不能在看到Rose把鑽石扔進海里的時候自由自語:「這么好的東西幹嘛扔呀,你不要給我好不好。」比較好的是恐怖片,道具可以不買,只要准備後隨時有人尖叫著鑽盡懷里即可,但切記的是,千萬不要在這本應是「軟玉溫香抱滿懷」的美好時刻也發出一聲尖叫:「媽呀,女鬼抱住我了!」
當然,電影也是哲學,是教育,是體育,是科學。總之一句話,電影其實就是千千萬萬紜紜眾生,電影是人們的經歷與夢想的合集。以前,人們憑空遇到什麼好事兒,例如撿了錢或吻了美女,會說:「怎麼跟做夢似的?」如今,大多數人會問:「怎麼跟演電影似的?」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把它當作產業來辦,還原其本性,多一點商品性,少一點特殊性。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電影企業就是企業,電影產品就是商品,而不能總在是不是「純企業」、是不是「純商品」上猶豫不決、爭論不休。政治家可以把電影當作「工具」,藝術家可以把電影當作「藝術」,但在具體的管理和經營中,我們必須遵循世界通行的電影產業運作規律:「電影是一種商業運作的大眾藝術;電影是個人消費,是競爭領域的行業;電影是一種工業,電影流通是商業貿易,須遵守服務性商貿的市場規則。」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變角色。政府主管部門不能「政企不分」,不能簡單地把電影當作「喉舌」、「工具」。在中國「入世」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門應當更多地在法制框架內管理電影,多些宏觀調控、少些具體干預,政府決定拍什麼影片、決定檔期排片的行為應當控制。政府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競爭力,如何為電影發展創造良性市場環境,如何為電影製片與發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上去。對企業來講,需要大力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性,而是如何想辦法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與競爭能力,電影企業如果不把自己當作正常企業,不立足於市場,在經營順利時就強調自己的企業身份,在經營不順時就忘了自己的企業身份只想著政府幹預,電影企業就難以發展。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相信大眾的判斷力。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的強調哪些電影是「主旋律」,美國電影有「主旋律」嗎?在美國那樣開放、講求個人自由的社會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照樣是美國電影所大力強調的,是公眾所歡迎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大眾看作是「受教育的對象」或「被娛樂的對象」,大眾是由千千萬萬個體組成的,他們的背景、愛好千差萬別,有的看電影是為追求藝術、有的追求賞心悅目、有的純粹是好玩,但大眾選擇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並不會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傳播,不會影響對真正美好事物的追求。把電影當作產業,就必須相信大眾的判斷力,相信真善美、良知、常識在我們社會的普遍存在,使我們的電影多一點娛樂功能,少一點教化功能。
真正把電影當作產業來辦,把電影看成是一種製造業,把電影當作是商品,電影的本來價值自然會體現出來。不管你是官員、藝術家、經營者或觀眾,在電影實現「創作———生產———經營———看電影」的過程,走完「投入———銷售———贏利———再生產」的環節之後,各方的目的才能真正達到。
E. 幼兒園《印度風情》教案
一、教學課題:天竺國 二、單元簡析: 本單元設置了《古老的恆河文化》和《優美的印度歌舞》兩個課題,通過欣賞有關印度的圖片、歌舞,學唱印度歌曲,表演印度舞蹈和表現印度風情的相關美術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印度歌舞、印度風情和印度文化的魅力。鼓勵學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豐富學生的藝術生活,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能力。 三、學生素質發展目標: 1、欣賞美麗的印度圖片,學唱歌曲《搖籃曲》。 2、能和同伴交流,表達對印度歌舞的感受。 3、嘗試用不同的藝術手段,表現印度歌舞,抒發對歌曲的感情。 4、進一步掌握藝術的基本要素。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及相關背景知識,欣賞印度的音樂,感受印度民間音樂的特點,加深對印度歌曲的美感。 五、主要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示範指導法 3、演示法 六、學情分析: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佛教發源地,創造了人類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印度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混合,與希臘文化、中國文化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體系。印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幾千年燦爛文明的積淀,使印度成為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家。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倚天而立;佛教聖河——恆河蜿蜒流淌;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優雅嫵媚;莫卧兒王朝的阿拉伯古堡庄嚴壯觀;還有那彌漫著濃烈民族特色的印度民間歌舞以及「電影王國」 的稱譽,給我們展開了一幅幅絢麗的拉格細密畫卷。
F. 幫忙翻譯一下,不要翻譯器,翻譯器翻譯不通順,萬分感謝
1. 1900年左右,人們經常看到一個身材矮小、一頭黑發、名叫查爾斯*卓別林的男孩等在倫敦大劇院的後門外。他看上去又瘦又餓,但他的眼神很堅定,當時他正想在表演界謀事。他能歌善舞,雖然曾經歷了艱難困苦的童年,但他卻善於讓人們快樂。
2. 他的父親死於酗酒,母親實在無力照顧查爾斯和他同母異父(或同父異母)的哥哥西德,母親經常因患精神病進醫院。查爾斯沒工作時,經常在街上踟躕,還得到處找吃的和住的地方。有時候,他還會被送進孤兒院。在那兒小查爾斯又冷又悲慘,孩子們經常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挨罵受罰,查爾斯恨死了那個鬼地方。
3. 三十年後,正是這個查爾斯*卓別林受到了國王的款待。大家都想認識他,照片上他跟丘吉爾、愛因斯坦、甘地這樣的名人在一起。他幾乎成了電影王國的皇室人物,查爾斯*卓別林就是喜劇之王。
4。 由於卓別林的電影大部分都是無聲的,因此。不懂英語的人也能欣賞他演的片子。卓別林不是靠台詞逗人發笑,他的喜劇語言是一些小動作,這些動作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並發笑。
5. 他曾在文章中寫道:「你必須相信自己,這就是成功的秘訣。即使是當我在孤兒院里時,當我在大街上踟躕,想辦法找點吃的活下去時,我都一直相信,我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演員。」
G. 威利在哪裡的介紹
《威利在哪裡》是一套由英國插畫家創作的兒童書籍。這個書的目標就是在一張人山人海的圖片中找出一個特定的人物——威利。「威利在那裡?」系列是全球最經典的視覺大發現圖書之一,自從1987年出版以來,它已被譯為30餘種語言,銷量超過5000萬冊。簡體中文版共有5冊,分別為《威利在那裡?》《威利在那裡?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威利在那裡?神秘的魔法王國》《威利在那裡?夢幻電影王國好萊塢》和《威利在那裡?奇妙的書中之旅》。作者在每本書里設計了很多尋找目標,如:尋找威利,尋找威利的夥伴們和25名追隨者,尋找威利和夥伴們丟失的東西,等等。除此之外,畫面里的每個地方都有不可思議的事情上演,共有上千個充滿幽默感的小細節,比如:獅身人面像竟然渴得舔起了牛奶,綠色的樹精靈正在與黑騎士作戰,玩具們從箱子里跑出來在房間里鬧翻了天!每看一次畫面,都會有新的發現。
H. 鄧超的主要作品
信息 圖片 《超與超人》(書名)
電影王國里的魔幻人生
王中軍(嘉賓) 以上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