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何以為家》∣帶我們走進黎巴嫩難民的生活
五一的時候,抽空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何以為家》,看完之後我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電影原名叫《迦百農》。
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是加利利海附近一域,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有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個地方發生。
耶穌曾在《路加福音》中提到,「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
而迦百農在阿拉伯語中有混亂、失序的意思,如今的黎巴嫩,從曾經的中東富國到現在的貧民窟遍地,不正好如耶穌所預測的嗎?
沒有了解過的人,看到《迦百農》這個電影名,可能沒有觀賞的沖動,《何以為家》顯然更加直白的表達電影主題,也更能被我們接受。
電影開頭採用倒敘的形式,講述了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但是他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他,卻沒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扎因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身為長子的他(哥哥在監獄),為了養活自己和弟弟妹妹,被迫給房東的雜貨鋪打工、在街上叫賣果汁,甚至跟著父母一起販賣毒品。
扎因這個小男孩剛出場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十分討人喜歡的角色,他身上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老練,似乎為了適應這個艱難的生活環境,他早已被迫長大。
但是,外表桀驁不馴的他,其實有顆善良的本心,他固執地用自己的方式作為反抗,保護著自己最親近的人。
當他發現自己的妹妹月經初潮時,他把妹妹帶到了廁所里,12歲的他站在水龍頭前幫妹妹洗內褲,並把自己的上衣脫下來給妹妹墊著。
他嚴肅地告訴妹妹,這件事不能讓父母知道。因為12歲的他早已敏感的知道,月經初潮意味著什麼,也非常清楚房東對妹妹的特別愛護以及父母的如意算盤。
只可惜,扎因還來不及帶著妹妹離家出走,這件事就被父母發現了,他們把妹妹賣給了房東。
無比傷心的扎因離家出走,流落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被一個埃塞爾比亞移民拉希爾收留,照顧她一歲的兒子約拿斯。
扎因在拉希爾身上,感受到了父母所缺失的愛和溫暖,那段日子無疑是扎因長這么大以來最幸福的時間。
只可惜,由於偽造的身份證過期,而拉希爾買不起一張新的偽造身份證被警察帶進了監獄。
於是扎因帶著約拿斯開始了流浪之旅,為了照顧約拿斯,扎因賣掉了一切可以賣的東西,製作曲馬多葯液、到葯房領救濟品……扎因想盡一切辦法只為他們能活下去。
但是,生活所迫,扎因最後不得不把約拿斯交給人販子以換取自己出國的機會。
為了拿到自己的身份證明,逃離這個鬼地方,扎因回家了,可父親告訴他,他是黑戶,沒有身份證明。
與此同時,扎因意外地知道,自己初為人妻的妹妹,懷孕大出血,因為是黑戶,醫院拒絕治療,最後不治身亡。
傷痛欲絕的扎因拿起抽屜里的刀,沖向了房東……
影片到此終於與開頭相連接,扎因持刀傷人被判入獄,當他得知母親又懷孕時,決定控訴父母,因為父母生下他,卻沒有好好撫養他,只想通過孩子讓自己活下去。
看的時候,我一直強忍著眼淚,卻在最後一幕,攝影師在給扎因拍身份證明的時候哭了。電影雖然給了一個好結局,但是我們都明白,現實中哪有這么幸運的事。
如果不是後來知道,扎因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實中的敘利亞難民,我想我的感觸不會如此深刻。
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讓那麼多觀眾淚流滿面、感觸深刻,是離不開電影本身的真實性的。
導演娜丁·拉巴基在《迦百農》中側重通過畫面本身去表達,大量的手持跟拍和半記錄片手法的實景拍攝,讓我們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他們生活的真實面目。
電影在一連串的航拍鏡頭中開始,接著單刀直入走進扎因的生活,局促的樓道、零亂的房間、雜亂無章的街道……
非職業演員的使用讓影片有了極強的代入感,我們很快便意識到,這不僅僅是電影,而是真實存在的。
為了表達他們真實的想法和情感,影片中有頗多現場發揮,比如扎因追著妹妹那一段,他突然跑了起來,全攝影組的人都跟著跑,於是有了大段紀錄片般劇烈晃動的手持攝影長鏡頭。
《何以為家》製作時間長達五年多,前期實際調查就進行了三年,在這期間劇本逐漸形成,更是啟用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下的人擔任演員,真實地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好萊塢報道者》中講到導演的特別之處在於她擁有真正的同理心和耐心,與這些演員默契配合,並且有足夠的預算來拍攝幾百個小時的鏡頭,其目的在於讓影片在情感上更有說服力。
《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它帶我們走進黎巴嫩難民的生活,我想每個看完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它想表達的內容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