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千與千尋影片從音樂方面賞析
《幽靈公主》製作公映後,宮崎駿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後即宣告封筆。但1999年底,宮崎駿卻意外復出,主導製作了動漫巨作《千與千尋》。音樂仍舊由久石讓創作。在《千與千尋》里,自然的矛盾與人類的迷失,成為被反復訴諸的議題。主人公千尋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輾轉里,見證著身邊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與他們,都在不斷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遺忘,丟掉了記憶,丟掉了名字,忘記了回家的道路。
以單純的眼光看,影片是關於千尋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經驗。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則關於整個人類的精神寓言。人類在苦苦追尋生存出路的時候,卻都無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開始在精神流失的過程里喪失希望。要尋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後的救贖,只能寄希望於千尋那樣純潔而無邪的童心。紛爭,欺騙,貪婪,懶惰,利用,自私,虛偽……成人世界裡的一切醜陋的側面,都在孩子那潔凈的心靈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讓在《千與千尋》的音樂創作中,淡卻了早前的輕佻,反而是漸漸壓緩了節奏,以最簡單的音符、最繁復多變的弦樂篇章去詮釋小女孩千尋的情感世界。鋼琴,往往是以獨白的形式獨立於交響空間里,給人以一種取自於復雜世界裡最孤獨的心靈感(聽歌)受。雖是細膩的抒情,但琴鍵之音卻已沒有了宮氏動畫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氣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調上原本是追隨著《天空之城》做點題式的獨白,但卻在一派古典氣息里被編配得老氣橫秋,讓人在冥想中逐漸催生了年華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樂與《幽靈公主》相仿,越發具有成人味道,想來久石讓的音樂創作似乎也象千尋一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成長,逐漸開始變得老氣橫秋。很多人對此不太習慣,都在懷念那個純真而跳躍的《龍貓》時代,都在懷念那個時候的久石讓。但是,我們沒有發覺,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已經不再單純,也不再信奉夢想,也隨著那淡淡的少年回憶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間變得衰老。《千與千尋》的音樂與畫面,其實就象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一樣,輾轉來去,一點一點地尋回我們曾經失落的東西。久石讓的音樂仍舊是充滿關懷的,永遠都是,就象是你心臟被刺痛的那一剎那,突然撫慰過來的一隻手掌。很溫暖,很人性。
相比於《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的音樂元素更為豐富,表現手法也更為老練,顯示了久石讓扎實精緻的一貫風格,再次展現了久石讓以簡單琴音捕捉復雜情感的獨到功力,優雅而美麗的琴音里不時隨著劇情墜入調皮、可愛、奇趣、躊躇、猶疑、不安、感傷的思路,並隨時與掌握驚險奇異冒險歷程的管弦樂交互融合。與前作更為不同的是,《千與千尋》對古典音樂的追隨顯得特別鮮明了一些,很多章節已經成為音樂舞台上被反復改編演繹的新寵。而本片最為流行的,則是傳統日本民謠風格的主題歌《與你同在》,這是木村弓所創作並自己親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讓的手筆,難怪其曲風與影片的大多配樂風格有著那麼明顯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國留學,學習的專業可不是演唱,而是鋼琴課程。回國後,由於脊椎意外受傷,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可是她卻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對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聲重新站了起來。現在總在各個公益演出與傷殘理事會的活動中出現的她,有著與千尋一樣美好而單純的品質。難怪她的聲音會被宮崎駿所青睞,《千與千尋》的命題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後重新找回自我的艱辛歷程嗎?
不過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不會對《與你同在》的曲調陌生。歌曲的和聲部分,明顯是取自於帕赫貝爾的《卡農》,除了拍子上有點變化之外,基本屬同宗。在《千與千尋》所出品的電影原聲中,特別收錄了這個主題歌,而且後來還特別製作了交響音樂版。人們都說,這個曲子雖然與久石讓無關,卻有著與久石讓一樣的情懷,當然,也有著帕赫貝爾那不可磨滅的古典身影。
B. 電影音樂賞析論文怎麼寫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音樂鑒賞論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事實上我從未離開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羈的日子裡,我也承諾不離開你……」 電影《貝隆夫人》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辛酸曲折、輝煌傳奇的一生。從窮裁縫的私生女到15歲的舞女,從高級交際花到總統夫人,艾薇塔33載的短暫一生記錄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紀念日,當麥當娜傾情演繹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緩緩響起時,「貝隆夫人」的傳奇一生如電影般展現面前,人們不禁流下了熱淚……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總統貝隆的夫人,她出生貧寒,做過舞女和影視演員,她靠姿色和手腕成為貝隆夫人後,為阿根廷的社會、勞工、醫療,婦女平等,單身母親權利等方面均作出過卓越的貢獻,逝世時年僅33歲。 貝隆夫人的傳奇經歷一向是劇作家非常感興趣的題材,1976年,韋伯首先推出了由朱麗葉·科文頓(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單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隨著這首歌的轟動,由寇姆韋爾金森加盟的唱片隨即發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廣受歡迎。1978年,在萬千音樂劇迷的企盼下,《貝隆夫人》在倫敦愛德華王子劇院正式上演,創下了連演八年的驚人紀錄。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拉開了英國音樂劇攻陷百老匯的序幕。 電影《貝隆夫人》(Evita)(電影英文譯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麥當娜、班德拉斯和普萊斯主演的電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劇的所有歌曲。這部由美國拍攝的電影由於描寫了貝隆夫人早年的風塵生涯,在開拍時就遭到了阿根廷群眾的強烈抗議和堅決抵制,再加上導演挑選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聞名的歌星麥當娜來出演阿根廷的國母,更是屢遭非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麥當娜的演出風格無損於她對角色的精當把握,也不會遏制她的藝術天分和敬業精神,盡管韋伯為適應麥當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降了幾度,但她的演繹自然貼切,歌聲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攝時感動了全體攝制組,還使了整個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麥當娜扮演的這個角色,為這種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麥當娜因此獲得當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實非僥幸。對於這樣一部帶有韋伯音樂劇色彩的電影來說,實在沒有不收藏的理由。 據說,當年麥當娜為能出演女主角,寫了四頁親筆信給導演,並專門學習聲樂三個月,光在錄音棚就錄了四個月,49音樂就錄了四百多個小時,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時,面對抗議浪潮,她付出幾倍於他人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甚至阿根廷總統也被她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借總統府陽台。拍攝當天,當她出現在陽台,演唱「別為我哭泣阿根廷」時,4000群眾演員和攝制人員都被深深的感動,以至人們都瘋狂了,在電影中可以見到這一真實感人的場面。(這不是群眾演員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這首歌曲我聽了多個版本,麥當娜,伊蓮佩姬,沙拉布萊蔓,還有超女張靚影演唱的(正是由於聽了她的這首歌曲的演繹,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為「涼粉」)。但是我感覺麥當娜把韋伯的這首歌曲演繹的最為到位,盡管其他兩位佩姬和布萊蔓都是韋伯歌劇《艾薇塔》不同時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僅欣賞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這部音樂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裡面的演唱都是他親身而為,影片而名聲大震的演唱才華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現
C. 對電影『我的野蠻女友』電影音樂賞析
剛才聽到的片斷是從《野蠻女友》DVD里取出來的一段電影原聲…… 當全智賢的鋼琴聲在大學階梯課室里響起的時候,滿臉尷尬的車太賢情不自禁穿過人群,將准備以久的玫瑰送給全智賢。這時滿場一片喝彩鼓掌之聲。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輪唱」,是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其特點是同樣的旋律被一個或多個聲部重復,同一調或相關調彼此在時間上重合,也就是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即嚴格的模仿對位。用同度或八度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
卡農曲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於是那耳邊的音樂又有了新的含義——象徵著永恆的愛情。聽著卡農曲,彷彿眼前就會出現一對跳舞的戀人,他們在舞池裡旋轉、歡笑,眼中只有彼此的存在。他們跳了一曲又一曲,彷彿要跳到地老天荒,跳到永恆中去,而他們之間的愛情也隨著他們的舞步無限延續。
它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透脊骨的顫抖,直達靈魂---對我來說,每次聆聽卡農,感受是同樣地刻骨銘心,盡管我已經聽了它不下數百遍,一遍又一遍地聽,讓自己沉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沉默,思緒開始發呆,沉溺在感動之中。
帕海貝爾(-1706),德國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師。帕卡貝爾擅長演奏風琴,作為德國十七世紀後期的著名作曲家,尤以此曲飲譽至今。 帕海貝爾窮畢生精力所寫的教會音樂,在今天已少有人聽。人們談到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時,他很少被排上名。即使提到,也多半僅是說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而已,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卡農曲長僅五分鍾,是微不足道的小品。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正是這首卡農。
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這首樂曲之所以在所有卡農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D. 求《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音樂賞析 求下面幾點內容啊。
這是一個孤獨的殺手裡昂在拯救一個問題少女後發生的一系列情感變化的故事。片中以溫情與凄美的節奏為主,偶爾兼具小小的輕松愉悅,讓我們在一片傷感下也會感到些許生活的小幸福。
綜觀整個電影,背景音樂幾乎沒有停過,佔大部分的是對氣氛進行渲染的效果音效,這種音效是畫外的非敘事性音效,但它與畫面結合得非常緊湊,幾乎成了敘事內音效的一部分。從這里的音效可以不斷的了解故事所闡釋的情懷以及故事所發展的方向。比如片頭,微妙的恐怖感的音效,作為故事發生的懸念展開,一陣槍響狂掃過後,繼續這個音效,時緩時快的為故事的發展作鋪墊,直至殺手出場。還有,伴隨變態警察男人的出場時是帶著神秘的詭秘音效,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而真正起到傳統意義上「背景音樂」作用的,是綿延的小提琴聲,它在必要時刻的出現
讓整個聲音環節達到一次次的高潮,成為影片里重要的提示點。當瑪蒂達在父母被殺時回家前,這樣的音樂就開始,還有後來里昂決定自己一個人去幫馬蒂娜殺人的時候,帶著憂傷與緊張的感覺,以及最後里昂被殺前等等,這樣的音樂以段落的形式貫穿全片。
影片有2個主題音樂,第一主題音樂是《shape of my heart》,片中前部分就是藉此展開
女主角馬蒂娜和男主角里昂的人物的,有里昂千篇一律的殺手生活伴隨主題曲,簡單又詳細的展現了他的職業特徵和生活習慣。還有變態警察殺了第一個人,主題音樂也一並漸強的響起,殺了馬蒂娜媽媽時達到最高點,直至變態拉開窗簾准備殺她爸爸時才減緩下來,他看了手中的表,在一個手勢中巧妙地徹底結束這段音樂;而第二主題曲便是貫穿全片的相同音符的段落式的音樂,比如馬蒂娜與里昂玩的生死游戲,在一聲槍響後結束,女孩用生命獲得兩人的游戲勝利。很多時候,這樣的主題音樂在片中不斷地展現,一步步繼續著故事的發生,一步步深入角色內心。我們在這里所聽到的並不只是簡單的音樂而已,帶著一分情感的故事是很真實的動人。
在影片中有著各種音樂音效的表示,例如有聲音源,馬蒂娜家的姐姐跳健美操時候的電視里的音樂,與里昂在家的安靜的環境音成對比介紹兩者潛存的關系。這時電話響起,主題音樂響起。配上里昂此時在家生活的畫面,使二者聯系一起。更多音樂巧妙與細節的運用之處,全面的展現人物特徵。比如里昂去看電影,《singing in the rain》的有聲音源在這里浪漫的展現殺手可愛。還有間斷式的不同音樂,在片中也突出的展現人物性格,里昂問小女孩姓名時,小女孩說里昂是殺手很酷時,里昂不同意小女孩讓他教她殺人的請求時,真人實驗後,小女孩要焚燒白粉,簡單的音樂響起,里昂為之震撼。這些都很輕松愉悅的簡短的配樂,讓觀眾在沉悶是一種小小的放鬆,更是影片音樂細節致勝之處。主題曲的適當運用也是全片的經典,在結尾處的不斷重復,當里昂開始最後逃離的時候,清晰的間斷的音樂響起。音樂減慢,光明出現第二次,在這里還進行了消聲處理。那鋼琴聲如同一股股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在人的心坎上,而萊昂倒下時落在地上,聲音雖然被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清脆的鋼琴聲所爆發出的情感力量。鋼琴在片中也以不同的方式闡釋著人物內心的想法。里昂看到小女孩留下自己去找仇人的字條,簡單的幾個鋼琴鍵盤,敲出了此時里昂的微妙情感和事情發展的勢態。當里昂殺了警署的2個壞蛋警察後,與馬蒂娜相擁瞬間,柔美的鋼琴曲奏響,兩雙鞋的對比,展現兩個人現在的感情狀況,加上音樂的效果,讓這種說不清的感情一目瞭然。
雖然是悲劇,在黑色籠罩下是我們看到的最柔美的光明,導演也在這樣的黑暗中追求著自己的美麗,對生命的熱愛,對情感的追逐,對世界的吶喊……音樂,只是柔美的篇章,是黑暗觸不到的光明,而我們追隨音樂的種子,那是一份執著的信念,好像里昂最好的朋友,那株綠色的植物,其實,偶爾,我們也被陽光滋潤——在沖破黑暗之後
E. 求電影《駱駝祥子》音樂賞析和評論
這部電影以祥子為中心,音樂段落無例外地都是圍繞著祥子的喜怒哀樂。我首先為祥子找音色,決定用北京曲藝中的伴奏樂器大三弦為主要音色;它那深沉渾厚的低音最適合於表現祥子憨厚的性格,而且三弦是最能令人聯想到舊北京的一種樂器。祥子的主題就用單弦大過門: 這段音樂用三弦一彈,八角鼓一打,聽上去節奏錯落有致而且富於動力。這個主題如果配上不同樂器的對位旋律,在織體寫法上加以變化,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表達不同情緒。總的說來,我認為它符合樣子的性格,它的基本節奏能和祥子拉車的畫面較好地配合。當然,我們不能滿足於外形的節奏上的描寫,所以還要對它進行加工和發展,在織體上豐富它,使之每次出現都能按具體情況而達到不同的描寫目的,但基本音形一直保留著它的統一性。比如在「牲口似地奔跑」一段,畫面上是一輛牲口拉的大車和祥子並行,樣子拉著車……車輪陷在泥濘里……他滿身大汗地奔跑……。音樂要概括舊社會人力車夫的沉重勞動,所以不能滿足於僅僅用節奏來表現外形。現在這段音樂實際上有三個層次:中間是三弦(加八角鼓)彈主題,下面沉重的低音節奏有規律地反復,上面有兩個圓號(平行四度或三度)吹奏一個帶有感慨和同情意味的對位旋律。這三個不同因素先後依次進入,使主要樂思(祥子主題)能單獨先呈示一遍。雖然這段音樂很短,大概只二十秒,不過含意是深長的,而且也是祥子的音樂主題第一次出現,所以於織體上給它這些配備是必要的。在「婚後拉車」中,三弦上面加上笙的旋律,顯得色彩明朗些、情緒愉快些。而在「盼子的喜悅」中加上笛子、箏、琵琶使整個氣氛更為活躍;當小提琴在高音區拉出歡快的對位旋律時,情緒就更熱烈了。這是祥子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盼望能抱上大胖小子。但是熱烈氣氛之後緊接著的是回家得知虎妞難產。隨後沉重的打擊接踵而來。
第一主題主要用三弦描寫祥子拉車的生活。第二主題則用弦樂描寫他的感情生活。這個主題具有濃厚的抒情性格,主要用在他和小福子之間的愛情,可以稱之為「抒情主題」。祥子和小福子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深沉的,但是很內在,戲中從未有過表白愛情的場面,所以這個主題也應該是真摯、深沉而含蓄的。我把單弦曲牌《羅江怨》的首句加以改造擴展寫成了這個抒情主題,用二胡或其它弦樂器演奏。它的旋律性很強,與前面三弦的節奏性主題成為鮮明的對比。在「雨中拉小福子」這場戲中,這個主題第一次完整地出現。小福子由於祥子的一再勸說坐在車中,不忍心地看著祥子,大雨劈頭蓋腦地打過來,但祥子心中卻盪漾著一片美好的情意。我認為這是一種朦朧的、下意識的、處於萌芽狀態的、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愛。這種微妙的感覺用音樂來表達是最合適的,因為它抽象,能留給人想像的餘地。這段音樂的主要樂意是這樣的: 這個抒情主題在與小福子有關的場合曾幾次出現,但每次情緒都不同。最後一次用在白房子,老妓女告訴祥子:「她已經上弔死了H這個噩耗震動了祥子,他呆住了,……在幾聲短促而強烈的和弦敲擊之後,低音弦樂上的頤音抖動如心悸,板胡在高音區悲痛欲絕地拉出這個主題: 琵琶上急促的滑音象要撕人心肺,旋律的第二句把調式色彩轉到悲劇性濃厚的「4」上然後樂隊向上沖擊,幾個和弦上下交錯跌宕如相胸頓足呼天搶地,尾音停在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的全奏上,最後,低音鑼沉重地一擊,祥子絕望了,一切都完了!這段音樂很短,前後不到二十秒,但是戲劇性很強,是個悲劇高潮。
這部電影的音樂段落不多,而且都很短,唯一較長的段落是「離別」。虎妞死後,小福子來看祥子,兩人默默相對,心中有多少話卻說不出來。這番心情也很適合用音樂來表現。我在這段音樂中採用了單弦牌子曲中一個完整的曲牌(「軍樂歌」),用三弦彈奏兩遍。這個曲牌曾由三弦專家肖劍聲同志把譜子介紹過給我(他還借給我許多珍貴的曲藝資料),但我當時缺少「慧眼」沒有採用,之後又由本片擔任三弦獨奏的周潤明同志再度介紹給我。他在三弦上彈給我聽,我被它那回腸裔氣的韻味迷住了。為了充分保持原來的特色,我決心一字不改地移用在此處,第一段只用簫和低音撥弦來陪襯,演奏者吸取了古琴和琵琶的技法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三弦的音響斷斷續續而又餘音裊裊,它富於內在的曲調性,但又暗啞地唱不出來,它郁悶而又在心頭翻滾……我認為它能極好地描繪出二人滿腔心事欲言又止的情景。當祥子從炕上站起來時,音樂進入第二段,情緒開始掀動起來,二胡進入,在高音區拉出抒情主題的如歌旋律;二胡與三弦的重奏一唱一和地互訴衷情……其實劇中人根本沒有說一句情話,祥子只是簡單地對小福子說:「你等著吧,等我棍好了會來找你的。」話雖平常卻蘊藏著無限深情。我的任務就是要把樣子那悶頭不露的內心活動通過音樂表達出來。
為了概括全片內容,我為片頭寫了一首敘事體裁的序曲。祥子被大兵裹去後,丟了車,挨了揍,但總算撿到了三匹駱駝;他拉著駱駝朝北京城方向走去,此時有駝鈴的音響(效果),稍後,音樂起,這個片頭音樂的開始兩小節可稱之謂「駝鈴主題」,由三弦在低音區彈出: 背景是暗淡的木管圓號低音區和聲,書鼓及弦樂低音撥弦襯托出節奏的頓挫,鍾管模仿駝鈴在第四拍上輕擊旦止遺二音,畫面上是祥子牽著三匹駱駝在野地里跋涉。祥子的一生就象駱駝一樣背負重壓在人生的旅途上艱苦跋涉,他的性格又象駱駝似地善良憨厚。駝鈴主題既可配合畫面形象及人物性格,同時又在音樂結構上貫串使用;它是一段說唱音樂的前奏及過門,又是全曲的結束句。當片名《駱駝祥子》出現時(後面都是字幕,祥子繼續拉著駱駝朝前走),小提琴在高音區及中音區奏出了京韻大鼓的旋律,彷彿是說唱藝人充滿同情地敘述著祥子一生的遭遇: 中段轉為激動,象是描繪祥子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的挫折,琵琶上的長滑音,象是啃然一聲長嘆,然後樂隊全奏推進到悲劇性高潮。末段結束句用琶琵凄涼地彈奏出無限的感慨:這段音樂在全片結束前的尾聲中再次出現,以配合祥子窮途潦倒的畫面(前段有變化,用了一段地道的京韻大鼓過門,小提琴在高音區用原前段旋律作自由對位,在曲式結構上是不完全的再現)。琵琶的感慨音調象是為祥子的一生作了總結。全片以駝鈴主題開始,又以駝鈴主題結束。
我寫這部電影音樂的指導思想是音樂服從全片的藝術構思,根據戲的需要來調動音樂各種因素。作為綜合藝術(電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既要發揮音樂本身的特長,又決不能在不需要的時候喧賓奪主突出自己,以致造成破壞整體的惡果。在音樂本身的范圍內當然要盡可能照顧到音樂藝術的美學要求,但作為電影音樂,我願意把最大注意力集中於形象的准確性與鮮明性(更不用說全局性的風格上的一致)努力做到音樂和戲劇溶為一體共同形成不可抗拒的藝術感染力。在聲畫關繫上,既照顧到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之間的有機聯系(有時一致,有時相反相成;同步或對位),也可能有時更需要努力去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在畫面和語言達不到的地方,音樂正好能揭示精神世界中的奧秘。
由於強調北京的地方色彩,我選用了北京曲藝的素材和某些特定樂器。但是我必須把曲藝音樂轉化為電影音樂。既要使觀眾從音樂風格感受到舊北京的生活氣息,又不能讓觀眾聯想到劉寶全在唱《大西廂》(因為我寫的是祥子)關鍵在於溶化這些素材重新加以創造,使之具有切合電影需要的描寫能力。我使用的混合樂隊有管弦樂隊作為基礎,又有幾種獨奏民族樂器來突出特定的音色。我認為對這部片子說來,這樣的樂隊編制比單純用民族樂器更為有利,因為手頭掌握了更寬的音域和更厚的幅度便於我自由地運用各種織體來塑造特定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我用的是西洋作曲技巧,但是運用的語言是北京地區的音樂語言。這兩者結合的奮斗目標是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北京地方色彩。在音樂思維上,有時我也嘗試一些用民族音樂的思維方式(例如在序曲中吸收了說唱音樂的曲式結構因素及旋律發展手法),但在和聲、對位、織體的寫法上,只要劇情需要我就不怕讓音樂多層次和具有立體感。樂隊的全奏用得極少,只在戲劇性強烈時偶爾用一下,因為我不喜歡太滿的音響。為了使全片音樂疏密有致,有時故意只用單線條或一件樂器。在音色的分怖和調動音樂各不同因素的作用方面,有時用三弦、琵琶以突出彈撥樂的節奏性、動力性:有時用二胡、板胡、小提琴突出弦樂的抒情性、歌唱性;偶爾用一些笙、笛、箏較明亮的富有民族特點的色彩以點綴歡樂的、活躍的氣氛;但是基調是三弦的渾厚深沉的音色。我比較遺憾的是沒有能按照原計劃充分發揮八角鼓、書鼓等北京特有的節奏樂器的作用。
因為我從未寫過混合樂隊,不知在配器上有些什麼新間題,曾就此請教一些在電影音樂寫作上成就卓著的作曲家黎英海、施萬春、王酩等同志。
F. 《如果愛》電影的音樂鑒賞
如果愛》,與愛無關
在電影院里一連看了兩遍《如果愛》。觀眾多是情侶,看的時候竊竊私語。也許和他們期待的歌舞片不一樣,每一場都有提前離場的觀眾。
我也有一些失望。論劇情的張力和巧妙,《如果愛》不如《甜蜜蜜》;論劇情的復雜和詼諧,不如《金枝玉葉》;論劇中人的心理刻畫,又不如《三更之回家》那樣細致。香港導演觸碰內地題材,前有張婉婷《北京樂與路》遭遇滑鐵盧的前車之鑒,陳可辛這次不能不加倍小心。畢竟,香港導演對內地的情形掌握的有限,很容易就陷入隔靴搔癢,乃至獵奇的套路。好在有大明星作陣,打著當代首部華語歌舞片的旗號,《如果愛》的票房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
其實,《如果愛》只能算是一部插曲多了一些的故事片,打著歌舞片的旗號,未免有些牽強。真正的歌舞片,如《西區故事》、《紅磨坊》,情節應該和歌舞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在《如果愛》中,歌舞的段落和故事情節涇渭分明,更多的是一種戲中戲的格局。其他地方出現的歌曲,只能算作是插曲。
張學友的歌聲,有百老匯音樂劇的感覺,然而演技卻不敢恭維,聲調忽高忽低,情緒控制不穩,台詞的功底明顯不夠。池珍熙的戲份過於局限,作為串場的人物,擔任見證人的職責,算天使還是凡間的人?導演的處理寫意不寫意,寫實又不像寫實,所以很看起來有些別扭。
林見東和孫納的感情戲應該是片中的重中之重,導演也著實下了氣力。可是前面的鋪墊畢竟太少,林見東的十年痴情就顯得不那麼合情合理。戲中戲的框架,加上大量的閃回,對於習慣線性敘事結構的觀眾來說,也造成一定的欣賞阻礙。
此外,片中有些地方顯得多餘,如導演聶文暫時離開劇組那場戲,曾志偉飾演的監制和工作人員的那段對話就與劇情關聯不大。還有就是一些台詞,顯得莫名其妙。記者會上,當記者集中詢問孫納的一些情況時,林見東的插話就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你們的問題沒有什麼建設性的話,我想對我的提問到此為止。」再有聶文發現了孫納和林見東的感情之後,在戲中戲打了孫納一巴掌,之後兩個人的對話,也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劇本如此,還是演員的處理問題。
說歸說,不管怎樣,片中的幾處歌舞還是蠻賞心悅目的,那段表現孫納轉變過程的戲,舞蹈演員的服裝非常有創意,舞蹈場面和現實的交叉,交待了一個人的轉變過程,節省了敘事的氣力,又增加了看點。
打動我的地方,不是事先被媒體炒作的金城武在水中流的那滴眼淚,而是被老外製片拋棄後,躺倒在冰面上的孫納,配著充滿憧憬和迷惘的歌聲,你能體會到一個女孩被傷害後心碎成一片片的滋味。還有兩個人再回到北京以後,錄音機里傳出的見東的經年錄音,雖然老套,卻很有殺傷力。最後一場戲中戲,欺騙了很多人,大多數的觀眾都以為聶文真的死了,看到聶文重新站起,很多人發出失望的嘆息聲。其實,如果導演真處理成這樣的話,就未免太離譜了。總之,論藝術成就,《如果愛》構不成經典,《甜蜜蜜》仍然是陳可辛的最佳作品。
至於《如果愛》的情節是否影射了演藝圈的潛規則,以及影射了誰這樣的問題,我沒有多大興趣。倒是覺得,這故事很像是對當下的一個隱喻。一個急著擺脫貧困的國度,會使用種種不良的手段,急功近利的同時,也留下一道道的傷痕。即便是面子建設得再富麗,沒有足夠的時間累積,總會在某一處露出馬腳,就像影片中成名後的孫納,仍舊會磨牙一樣。電影院里的說話聲、打電話聲都在給這一切做著現實的注腳。
林見東對孫納說,不要忘了北京。而現實卻是,北京,真正的北京在一點點地消逝。老房子、地下室、護城河、小飯館,破雖破矣,卻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從這點來看,《如果愛》的故事與愛情無關,倒是不經意間了營造了一個時代的心靈寫照——遺忘和記得
G. 怎樣去分析一部電影的音樂評析
..........你學這個的竟然問別人...
我覺得應該從畫面 故事情節入手,電影音樂解析了應該是影像(主)音樂(輔助)所以電影里的音樂是為了加強電影的感染力!要把音樂看作是一個BUFF!
H. 電影音樂賞析
推薦你買本書,楊宣華 :中外經典影片音樂賞析。
I. 《卧虎藏龍》電影背景音樂的賞析
馬友友(yo
yo
ma)
橙色回憶
荷蘭
卧虎藏龍
天鵝
耶穌,世人期待的喜悅
如歌的行板
http://www.flamesky.com/music/scan.asp
http://www.6bb.com/MusicData/Special/5163.Html
卧虎藏龍原聲音樂
http://www.44mp3.com/Mp3_CD/44mp3_5301.htm
PS:
《卧虎藏龍》里背景音樂大提琴的演奏出自馬友友,演繹的十分到位。
個人認為能把大提琴這樂器演奏的如此之好,十分難得。
有空不妨試聽一下他的《Short
trip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