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電影的配樂,非常經典讓人印象深刻還廣為流傳
經典而廣為流傳的電影配樂有不少,其中比較為觀眾所熟知的有:《友誼天長地久》、《我心永恆》等等。其中,《友誼天長地久》是有名的老電影《魂斷藍橋》的經典配樂。而《我心永恆》則是廣為大家熟知的愛情電影《泰坦尼克號》的經典配樂。我們在看這些電影的時候,一方面,為這些優秀電影的劇情、場景所打動,其中的電影配樂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無論是《友誼天長地久》,還是《我心永恆》,這些優秀的配樂都是經典的電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增加了電影的經典性,也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聽覺上也得到了非同一般的享受。
㈡ 電影音樂賞析
推薦你買本書,楊宣華 :中外經典影片音樂賞析。
㈢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㈣ 千與千尋 電影配樂賞析 盡量詳細一點,謝謝!!
慣用鋼琴獨奏與弦樂編曲捕捉影像風採的久石讓,在為《千與千尋》是一張具有大氣度與纖細感的琴弦和鳴之作 . 原聲帶同時收錄木村弓主唱的片尾主題曲《 Itsumo Nando-demo(Always With Me) 》。譜奏音樂時,照例運用細膩的琴鍵之音揣摩小女孩千尋的情感世界,琴鍵流轉中閃耀著新世紀音樂與新古典風華,再次展露久石讓以簡單琴音捕捉復雜情感的獨到功力,優雅而美麗的琴音里不時隨著劇情墜入調皮、可愛、奇趣、躊躇、猶疑、不安、感傷的思路,並隨時與掌握驚險奇異冒險歷程的管弦樂交互融合,而繁復多變的弦樂編曲中更見久石讓融會日本與西方音樂情感基調的匠心,幾段昂揚澎湃的交響弦樂樂章的洗 練程度也有超乎好萊塢電影音樂的水準,可說,是一張具有大氣度與纖細感的琴弦和鳴之作。
㈤ 對電影『我的野蠻女友』電影音樂賞析
剛才聽到的片斷是從《野蠻女友》DVD里取出來的一段電影原聲…… 當全智賢的鋼琴聲在大學階梯課室里響起的時候,滿臉尷尬的車太賢情不自禁穿過人群,將准備以久的玫瑰送給全智賢。這時滿場一片喝彩鼓掌之聲。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輪唱」,是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其特點是同樣的旋律被一個或多個聲部重復,同一調或相關調彼此在時間上重合,也就是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即嚴格的模仿對位。用同度或八度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
卡農曲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於是那耳邊的音樂又有了新的含義——象徵著永恆的愛情。聽著卡農曲,彷彿眼前就會出現一對跳舞的戀人,他們在舞池裡旋轉、歡笑,眼中只有彼此的存在。他們跳了一曲又一曲,彷彿要跳到地老天荒,跳到永恆中去,而他們之間的愛情也隨著他們的舞步無限延續。
它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透脊骨的顫抖,直達靈魂---對我來說,每次聆聽卡農,感受是同樣地刻骨銘心,盡管我已經聽了它不下數百遍,一遍又一遍地聽,讓自己沉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沉默,思緒開始發呆,沉溺在感動之中。
帕海貝爾(-1706),德國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師。帕卡貝爾擅長演奏風琴,作為德國十七世紀後期的著名作曲家,尤以此曲飲譽至今。 帕海貝爾窮畢生精力所寫的教會音樂,在今天已少有人聽。人們談到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時,他很少被排上名。即使提到,也多半僅是說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而已,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卡農曲長僅五分鍾,是微不足道的小品。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正是這首卡農。
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這首樂曲之所以在所有卡農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㈥ 誰能對《宋家王朝》音樂進行一下分析或賞析
這首《宋家王朝》出自扶桑作曲大師喜多郎之手。
音樂通過多手段表演,完美的柔合了東西方樂器:Northwest Sinfonia演奏的交響樂,鋼琴,以及中國的二胡,琵琶,楊琴。可以在高潮聽到左面是小提琴,右面是琵琶,而二者相互輝映。音樂感覺既恢弘又凄婉。
喜多郎,原名高橋正則(Masanori Takahashi),日本音樂家,在1953年於愛知縣-豐橋市出生,日本作曲家、音樂家,他的家庭信奉神道教。他的的曲子韻律自成一格,從自身生活環境悟知到的諸如自然的雄渾、荒遠、溫暖、冷漠等種種情感反映到創意的想像世界中,音樂旋律優美,意境深邃,風格獨具。
港台的電視劇多愛用此背景音樂,比如李若彤版《神鵰俠侶》。也可以使用在一些國慶,軍隊之類的PPT中充當好聽的PPT背景音樂,效果剛剛的。
㈦ 哪一部電影的音樂經典,且有賞析
如果是配音,比較流行的加勒比海盜,勇闖奪命島,表現緊張的氣氛。
珍珠港,表現了人生的美好。勇敢的心表現了愛情的凄美。
歌曲 《天使之城》里的《彩虹》也是凄美的愛情。
《畢業生》的《寂靜之聲》合生很美,很純凈。
《卡薩布蘭卡》的插曲,和後來為此做的同名曲。愛情的凄美。
《保鏢》里的《我一無所有》,還有一首love you的什麼也很好。
《指環王》里恩雅唱的主題曲不錯。
《人鬼情未了》很有名。。。
聽聽看吧。。。
㈧ 求《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音樂賞析 求下面幾點內容啊。
這是一個孤獨的殺手裡昂在拯救一個問題少女後發生的一系列情感變化的故事。片中以溫情與凄美的節奏為主,偶爾兼具小小的輕松愉悅,讓我們在一片傷感下也會感到些許生活的小幸福。
綜觀整個電影,背景音樂幾乎沒有停過,佔大部分的是對氣氛進行渲染的效果音效,這種音效是畫外的非敘事性音效,但它與畫面結合得非常緊湊,幾乎成了敘事內音效的一部分。從這里的音效可以不斷的了解故事所闡釋的情懷以及故事所發展的方向。比如片頭,微妙的恐怖感的音效,作為故事發生的懸念展開,一陣槍響狂掃過後,繼續這個音效,時緩時快的為故事的發展作鋪墊,直至殺手出場。還有,伴隨變態警察男人的出場時是帶著神秘的詭秘音效,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而真正起到傳統意義上「背景音樂」作用的,是綿延的小提琴聲,它在必要時刻的出現
讓整個聲音環節達到一次次的高潮,成為影片里重要的提示點。當瑪蒂達在父母被殺時回家前,這樣的音樂就開始,還有後來里昂決定自己一個人去幫馬蒂娜殺人的時候,帶著憂傷與緊張的感覺,以及最後里昂被殺前等等,這樣的音樂以段落的形式貫穿全片。
影片有2個主題音樂,第一主題音樂是《shape of my heart》,片中前部分就是藉此展開
女主角馬蒂娜和男主角里昂的人物的,有里昂千篇一律的殺手生活伴隨主題曲,簡單又詳細的展現了他的職業特徵和生活習慣。還有變態警察殺了第一個人,主題音樂也一並漸強的響起,殺了馬蒂娜媽媽時達到最高點,直至變態拉開窗簾准備殺她爸爸時才減緩下來,他看了手中的表,在一個手勢中巧妙地徹底結束這段音樂;而第二主題曲便是貫穿全片的相同音符的段落式的音樂,比如馬蒂娜與里昂玩的生死游戲,在一聲槍響後結束,女孩用生命獲得兩人的游戲勝利。很多時候,這樣的主題音樂在片中不斷地展現,一步步繼續著故事的發生,一步步深入角色內心。我們在這里所聽到的並不只是簡單的音樂而已,帶著一分情感的故事是很真實的動人。
在影片中有著各種音樂音效的表示,例如有聲音源,馬蒂娜家的姐姐跳健美操時候的電視里的音樂,與里昂在家的安靜的環境音成對比介紹兩者潛存的關系。這時電話響起,主題音樂響起。配上里昂此時在家生活的畫面,使二者聯系一起。更多音樂巧妙與細節的運用之處,全面的展現人物特徵。比如里昂去看電影,《singing in the rain》的有聲音源在這里浪漫的展現殺手可愛。還有間斷式的不同音樂,在片中也突出的展現人物性格,里昂問小女孩姓名時,小女孩說里昂是殺手很酷時,里昂不同意小女孩讓他教她殺人的請求時,真人實驗後,小女孩要焚燒白粉,簡單的音樂響起,里昂為之震撼。這些都很輕松愉悅的簡短的配樂,讓觀眾在沉悶是一種小小的放鬆,更是影片音樂細節致勝之處。主題曲的適當運用也是全片的經典,在結尾處的不斷重復,當里昂開始最後逃離的時候,清晰的間斷的音樂響起。音樂減慢,光明出現第二次,在這里還進行了消聲處理。那鋼琴聲如同一股股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在人的心坎上,而萊昂倒下時落在地上,聲音雖然被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清脆的鋼琴聲所爆發出的情感力量。鋼琴在片中也以不同的方式闡釋著人物內心的想法。里昂看到小女孩留下自己去找仇人的字條,簡單的幾個鋼琴鍵盤,敲出了此時里昂的微妙情感和事情發展的勢態。當里昂殺了警署的2個壞蛋警察後,與馬蒂娜相擁瞬間,柔美的鋼琴曲奏響,兩雙鞋的對比,展現兩個人現在的感情狀況,加上音樂的效果,讓這種說不清的感情一目瞭然。
雖然是悲劇,在黑色籠罩下是我們看到的最柔美的光明,導演也在這樣的黑暗中追求著自己的美麗,對生命的熱愛,對情感的追逐,對世界的吶喊……音樂,只是柔美的篇章,是黑暗觸不到的光明,而我們追隨音樂的種子,那是一份執著的信念,好像里昂最好的朋友,那株綠色的植物,其實,偶爾,我們也被陽光滋潤——在沖破黑暗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