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永華公司第一部電影

永華公司第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05 22:30:15

A. 香港電影發展史,要從民國開始,越詳細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B. 港片的黃金時代是什麼時候

1955年,作為右派機構的「港九電影戲劇界自由總會」成立後,中聯電影公司開始在政治上遭受更多的壓力。該總會將香港電影界劃分為了「左」與「右」兩個派別,中聯屬於「左」派,這種情況使得中聯影業在利益廣闊的東南亞和西方「唐人街」市場遭受了滅頂之災,隨即它在香港影壇則苦苦掙扎到了1967年,終於無法再禁受重大的經濟壓力而宣告解體。 可以說五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正是文藝電影當道的黃金年代,雖然時不時會有一些神鬼志怪類的「武俠」片面市,但是往往也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掀不起什麼波瀾。此時間,以粵語片老將吳楚帆與新星紅線女、白燕、容小意等人掛帥的文藝陣營威風八面,幾乎將香港影迷們的所有視線全部聚焦在他(她)們身上。這其中的例外似乎也只有當年的功夫之王關德興一人了,以他所牽頭的一系列<黃飛鴻>模式的「民初」功夫戲,顯然也在香港影壇站穩了腳跟,正是他所引領起的功夫電影潮流,才得以令當年一干鐵骨錚錚的武夫們發跡,從當時的文藝浪潮里分割出一塊較為微薄的票房肥肉。 關德興(1906——1996)本身則「出行」於戲曲舞台,從小扎在戲班裡唱練坐打,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藝名叫「新靚就」。1933年,他開始轉行拍攝粵語電影,當1936年廣州出版的《優游》娛樂雜志,以他的肖像做封面時,他依然是作為粵劇明星而聞名於世的。而自從他在電影中與「黃飛鴻」這個傳奇人物結緣之後,他的名字幾乎就已經成為了「黃飛鴻」的代名詞,自此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當中,關德興在電影電視上飾演「黃飛鴻」的角色就已經達到了90次。在關德興所飾演的「黃飛鴻」系列武俠電影中,應該當數1956年的系列電影最為出色一些。在1956年5月上映的<黃飛鴻鐵雞斗蜈蚣>中,關德興不僅展現了自己精湛的「舞獅」技藝,而且還耍出了較為罕見的「蜈蚣舞」。真是讓當時的影迷們大開了一回眼界。而在隨後公映的<黃飛鴻七獅斗金龍>之中,關師傅則繼續展現自己的南派獅王的無窮魅力。一直到同年間推出的<黃飛鴻擂台比武>推出後,人們才得以從「南獅」之中抽出眼界,領略到了關師傅在擂台上展現硬橋硬馬式拳腳功夫的精彩。 雖然粵語長片霸佔了絕大多數院線的放映檔期,但是國語電影在香港的空前發展,顯然也已經為當時如日中天的粵語片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五十年代初期,由於內地的大批移民湧入了香港,香港本地文化開始與內地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融合與交流。隨即由內地文化界與工商界所發起的復興「國粹」運動,開始把香港大部分影迷的視線向國語電影上引導。就在這樣的前提與背景下,國語片在香港開始逐漸被奉行為主流的片種之一,在一些知名的內地影業公司相繼都在香港整合開埠之後,一副由國語電影大發展為行進主題的大帷幕,既被緩緩拉開了。 1955年,原本香港電影界的巨頭「永華電影公司」開始陷入了財務危機,因而隨即沒落了下來,星馬「國泰機構」的娛樂業大亨陸運濤開始出手,他決定全盤接收「永華」原有的電影廠房以及所有的電影器材,決心大舉入主國語電影市場的爭奪,拍攝國語片。1956年,「國際電影懋業公司」在香港成立,他們以香港文藝電影皇後林黛所出演的<金蓮花>做為創業作品,在當時的香港電影界掀起了新一輪的文藝熱潮,而他們自身也成為了後來居上的國語製片業新霸主。 1950-1960年

C. 電影《清宮秘史》何時被封殺的

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報》上電影《清宮秘史》的廣告稱:「永華公司,赫赫無比,榮譽偉構,絕代超華,古裝宮闈,歷史巨片。群星雲集,演員數千,眾力合作,攝制年余。」3月17日,電影開始在北京上映,3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亞群的《對〈清宮秘史〉的看法》一文,認為光緒「是一個有愛國思想的皇帝」,「在歷史發展的意義上說,光緒是有他一定限度的進步性的」,對影片持肯定意見。但電影受到時為中共中央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江青的指責,她「在中宣部部務會議上說這部電影『很壞』,應該公開批判」(孟犁野《〈清宮秘史〉懸疑新解》,載《大眾電影》2002年第7期),當時未得到響應。5月3日,《清宮秘史》被有關部門通知停映。

D. 香港電影功夫片中導演界的伯樂是羅維,先後起用了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創建了自己的公司羅維電影公司

很諷刺的是羅維生前曾經說過,這幾個人都是他發掘的,但他們真正大紅大紫卻都是在離開他之後,由此看來看人的眼光羅維是有的,但不會用,所以發揮不了他們最大的優勢,也就留不住人才。
羅維(1918年-1996年),出生於中國江蘇,1948年移居香港,香港電影導演、演員。畢業於北京中學。
早年曾加入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任導演及編劇,並任邵氏及嘉禾電影執導。後進永華影業公司出演《清宮秘史》(飾袁世凱)《愛的俘虜》等十多部影片。1957年組建四維公司,執導《多情河》等。1961年參加電懋公司執導《無語問蒼天》。1965年進入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執導《鱷魚河》。1970年執導《五虎屠龍》、《影子神鞭》、《冰天俠女》後轉入嘉禾公司任主導演。1996年1月20因心臟衰竭,在香港去世。1997年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羅維導演的電影超過五十部,最為人所屬識的羅維電影包括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及《精武門》,以及成龍初出道時之多部電影。1963年的在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拍武俠片《金箭盟》;1965年加入邵氏影業,拍攝《金菩薩》、《鐵觀音》之流的女性間諜片。後來,羅維搭檔鄭佩佩拍武俠片《毒龍潭》、《龍門金劍》終於成就「百萬導演」。1975年,羅維跟鄒文懷、何冠昌另立山頭,創建羅維影業公司。

E. 在香港電影圈有哪些令人捧腹的巧合事件

演過《吃耳光的人》的嚴俊,被著名製片人爾光打了兩耳光
事情比較曲折,且聽季小末慢慢道來。先說爾光是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導演爾冬升的父親,也是大名鼎鼎的配角秦沛(勤奮的配角)、大名鼎鼎的武俠小生薑大衛的繼父。這起「爾光打吃耳光的人的耳光」事件另兩名主角,是李翰祥和林黛。好嘛,全是大腕。
《吃耳光的人》早就在1953年拍好了,但到1958年初才上映,為了避那兩耳光的諱還改了個名字叫《笑聲淚痕》。電影由李翰祥編劇、嚴俊導演、嚴俊和林黛主演,當時李翰祥還只是嚴俊的副導演,而嚴俊正和林黛熱戀。小氣吝嗇的嚴俊和性子火爆的林黛吵架不斷,很快李麗華就插足進來(她本來是要嫁給陶金的,不料被陶金的朋友設計分開,這一戲劇性的橋段改寫了很多人的一生),1957年嚴李二人結婚。1955年李翰祥獨立執導第一部電影,次年經爾光促成加盟邵氏(爾光也是李翰祥1952年簽為永華基本演員的經辦人)。徒弟翅膀硬了,師傅自有話說。嚴俊囑咐李翰祥不可用林黛,原因不是嚴俊愛林黛,而是恨——他們正在吵得不可開交。李翰祥在邵氏的第一部電影《水仙》沒有用林黛(而是火燒少林寺的軍閥石友三的女兒石英),覺得已經給夠嚴俊面子,到第二部《窈窕淑女》即採用林黛為主演。這就是吃耳光事件的導火索。1956年的一天,邵氏剪接大師王朝曦(15年後還和朱牧、屠梅卿合組過三羊影業公司,三人都屬羊嘛,但沒有任何兩人是同年)和妻子余婉菲(程小東父親程剛的前妻)生的兒子擺滿月酒,影壇各界名流都來捧場,主事的是熱心腸爾光。李翰祥一見嚴俊就熱心地打招呼,不料嚴俊始終對他冷嘲熱諷、極盡奚落之能事。李翰祥強顏歡笑地說,「您叫我第一部別用林黛,我也照辦了嘛」,就是這句話讓嚴俊老羞成怒,聲音越說越響,搞得李翰祥不知如何下台。爾光聽了他訴說之後,去向嚴俊敬酒。借著酒勁,平時開慣了玩笑的兩位爺(爾爺和嚴二爺)越說越上臉,沖著嚴俊幾句不幹不凈的話,爾光一陣連珠炮,「爾光是你叫的?你用得著我爾爺,用不著我爾光。媽拉臭*,我替你跑前跑後,替你背黑鍋的時候忘了?小林黛自殺的時候,你他媽跪在地下求我爾爺的時候你忘了?」這番話說得一堂賓主目瞪口呆,正有人要上前去拉開他們,沒想到爾光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啪啪打了嚴俊兩個大嘴巴子……真有如在演電影。悻悻離開的嚴俊,馬上就去附近警局起訴爾光。原被告加上兩名證人在警局裡呆了一個多小時,等他們出來之後,嚴俊和爾光在警局門口有說有笑地握著手不放,大有重修舊好、馬上就要合作一部新戲的意思……
電影公司的老闆一做編導,離公司關門就不遠了
1957年袁仰安一導《阿Q正傳》,由他任總經理的長城電影製片公司就改組。這部電影沒有得到國內支持,影片尚未完成袁仰安便離開長城,另組新新影業公司。很快《阿Q正傳》獲得香港第一個國際影帝:新人關山(關之琳之父)獲瑞士洛迦諾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長城於1949年由張善琨和袁仰安成立,1950年張善琨被迫離開後改組為新長城,全面左轉)
若不是李祖永喜歡做編劇,二戰後香港第一家大型電影公司永華也不會那麼快關門。在永華債台高築的後期,老闆李祖永喜歡上了寫劇本,先是把他自己年輕時候的真事寫成《愛的俘虜》(1951),男主角是和他一樣胖的羅維。後來他在家裡寫《一刻春宵》(1952),片廠打好燈光之後足足等了四個鍾頭,夜裡兩點半才由司機送來幾張稿紙。好嘛,老闆要過癮,大夥兒也只好傻等。其時永華的經濟情況已經壞到了家,每天都要靠老闆娘典當私房首飾來付劇雜費。(巧了,永華也是在張善琨的協助下於1947年創立,兩年後張善琨被迫離開,他可真擅長為他人做嫁衣)
電懋總經理鍾啟文是由李祖永送到美國去留學的,回來後永華被債主國泰機構接管,鍾啟文投了新主。鍾啟文後來也發了導演癮,為其緋聞女友丁皓導了一部《一段情》(1962),被電懋其他女明星向新加坡總公司聯名告了一狀,這段情、這段總經理的任期也就到此為止(後來丁皓在美國自殺了)。事情遠沒結束,國泰機構董事長陸運濤在罷免鍾啟文後親自任電懋總經理,由「遙控」改為「直轄」,並和台灣影界展開大規模合作,想一改電懋在和邵氏競爭中的頹勢。不料陸運濤在台灣出席亞太影展時飛機掉了下來,這一摔機,改寫了整個香港電影史。
1965年電懋改組為國泰機構。1970年國泰總經理楊曼怡一喊「開麥啦」,國泰就徹底關門大吉。
台灣中影的總經理龔弘,於1963年上任。後來他不僅編劇,還替導演分場、畫鏡頭,最後導了一部《李娃傳》,1972年中影就把他換了下來。
電影公司的老闆一做編導,公司就要大禍臨頭。不過這始終是句玩笑話,第一影業機構的黃卓漢(下文介紹)、永盛的向華勝,就曾親自導演過數部電影(雖然幾年後向華勝因為生病而淡出了影壇)。但是門外漢想越俎代庖做導演的事,還是要冒一定的風險。

F. 奧黛麗赫本同時代的還有哪些很出名的藝人尤其是中國以及亞洲地區

陳思思,她有中國的赫本之稱哦。

1954年陳思思考入長城影業公司,在石慧主演的《鳴鳳》中扮演婉兒,後來相繼出演了《雲海玉弓緣》《雙槍黃英姑》等電影。她在《三笑》中傳神地飾演了秋香一角,以其俊美的扮相,瀟灑自如的表演獲得了觀眾的喜愛,成就了她電影事業的高峰,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一線明星,和夏夢、石慧並稱長城影業公司「三公主」。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曾一度息影,1978年又復出拍攝了《密殺令》,曾被《長城畫報》評選為香港大明星之一。陳思思從影十餘年,主演影片三十餘部。

G. 魯迅《吶喊》中《白光》全解析

魯迅短篇小說,作於1922年,收在小說集《吶喊》中。作品刻畫了一個因科舉考試落榜而發瘋而死的應試者形象,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二)

白光為中國四五十年代著名影星、歌星;原名史永芬,1921年生於北平。因見電影院投射機的一道白光而得藝名「白光」。白光因演出:《盪婦心》、《一代妖姬》、《玫瑰花開》、而走紅,被稱為中國「一代妖姬」。除了演戲,白光還是一位極負盛名的歌星,以其磁性的低音風靡歌壇,感性纏綿,別樹一幟。她主唱過不少電影歌曲,其中以《嘆十聲》、《東山一把青》、《祝福》較為著名。其他歌曲如《魂縈舊夢》、《等著你回來》、《如果沒有你》均也膾炙人口,至今已成為國語時代曲的經典。白光在1950年代初退出歌影壇,隱居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1999年8月27日,白光因結腸癌在吉隆坡病逝,享年78歲。

評價

在40年代以妖艷的形像、慵懶的歌聲,被稱為一代妖姬,名氣不在周璇之下。她敢於向大牌歌星挑戰,演唱並出唱片,足見她的自信。她那低沉略帶沙啞的嗓音,在大上海站住了腳。和周璇一樣,她也幾乎是每片必唱的,夢幻般的歌聲迷住了眾多聽眾, 白光唱歌演戲都有她獨特的個性。表演上豁得出去,襟懷也算坦誠。尤其是那把低沉柔又帶懶慵韻味的磁性嗓音確實教歌迷如痴如醉,加上她那一口標準的京片兒,咬字吐詞極富感情,更夾著一種放浪形骸的味道,教喜歡聽她的歌的人們永難忘懷。

生平

學生時代她曾參加北平沙龍劇團,演出過曹禹的名劇《日出》。和她同台演出的有張瑞芳(飾陳白露),石揮(飾潘經理)等,她在劇中扮演小東西。從影以後,改用藝名白光。白光先後拍攝過二十多部影片,成名作是《桃李爭春》,和陳雲裳演對手戲。白光在劇中演反派,一鳴驚人。香港永華公司後來重拍此片,改名為《春雷》。

白光自己比較滿意的影片是《十三號凶宅》。這部影片由中電三廠在北平拍攝,男主角是謝添。白光在片中兼飾四角,過足了戲痛。使白光引為驕做的另一部影片《盪婦心》,是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改編的。這是第一部在香港西片院線上映的華人影片,連香港總督也前往捧場。

白光亦影亦歌,年青時曾和李香蘭同拜一師(日本聲樂家三浦環)研習聲樂。白光唱歌別具魅力,博得不少歌迷的喜愛,成為40年代上海歌壇的七大歌星之一(其他六位是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李香蘭、吳鶯音)。白光每片必歌。在影片《桃李爭春》、《十三號凶宅》、《懸崖勒馬》、《626間諜網》中她都亮出了自己的歌喉。1948年,白光和龔秋霞聯袂主演了一部歌唱片《柳浪聞鶯》,白光在該片中一共演唱了七支歌。龔秋霞是女高音,白光

H. 永華公司的第一部電影是

滿成近代黃金假

I. 解放前的影藝界名人

樂蒂
「古典美人」樂蒂小姐(1937-1968)以31歲的芳華離世,她從影的15年間,共計參演過44部電影。雖然短暫了些,但憑借著她獨一無二的古典韻味及精湛演技,影壇至今仍無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與世長辭幾十年後,仍能令無數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牽夢縈的魅力,可謂永不停格的一則傳奇。

夏夢
有「上帝傑作」之美譽的夏夢,曾經是長城電影公司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與石慧及陳思思合稱「長城三公主」。在中國內地觀眾最早看到的香港電影中,夏夢主演的《搶新郎》《董小婉》和《故園春夢》無疑成為了代表作。而與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麗高貴且多才多藝的夏夢至今無人能敵。

藍蘋
在三十年代,一個年輕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嶄露頭角,她先後主演了幾部進步電影,但她自己卻經歷了被捕和婚變等戲劇性的變故,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她做了一個改變她一生、也改變幾十年中國現代史的決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員的時候叫藍蘋,她去了延安後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緩時,估計許多現在讀到這篇文章的小朋友們,都還沒有出生。
藍蘋給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風光》、《狼山喋血記》、《聯華交響曲》、《王老五》五部電影,在過去幾十年裡的中國,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看到這些電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黃梅調歌唱電影的代表人物。十四歲以「小娟」的藝名開始演出廈語(即閩南語)電影,外銷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凌波於1962年開始演出國語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裝演出的黃梅調電影,她亦因此成為此類電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蘭》(1964)、《宋宮秘史》(1965)、《西廂記》(1965)、《魚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與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灣上映時轟動全島,連映數月不輟,凌波因此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據說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評審當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別獎」名目以贈。時至今日,台灣傳媒提到凌波,無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見《梁山伯與祝英台》餘威猶在。
凌波也拍過不少非黃梅調電影,著名的有:《萬古流芳》(1965)、《烽火萬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啞巴與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蘭》及《烽火萬里情》兩部電影榮登金馬獎影後寶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壇,198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麗華
河北省人,香港國語影壇的中流柢柱,有「影壇長青樹」的美譽。父母均為京劇名伶,李麗華因而深受薰陶,曾隨名伶章遏雲學藝。1940年從影,拍過一百二十多部電影,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假鳳虛凰》(1946)、《誤佳期》(1951)、《小鳳仙》(1953)、《雪裡紅》(1956)、《楊貴妃》(1962)、《武則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憑《故都春夢》(1966)及《揚子江風雲》(1969)兩部電影榮膺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李麗華多部作品中,以《小鳳仙》最為人熟悉。據說李麗華為其角色小鳳仙設計了多套戲服,該批戲服在電影上映後竟然廣受觀眾歡迎,競相仿造,一度成為東南亞的流行服飾,號稱「小鳳仙裝」,傳為影壇佳話。
李麗華1973年退出影壇,移居美國。夫婿嚴俊也是國語片的著名演員兼導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從二十年代末延續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國內打破國產影片有史以來上座率的最高紀錄,後來到東南亞、日本、西歐諸國演出,也大獲好評。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舞女、闊小姐、勞動婦女、工廠女工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嬌美風雅,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後」,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歷史上最著名的國語片女演員。1934年出生於桂林,原籍廣西賓陽,1949年隨母來港定居,翌年被星探發掘,加入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成為基本演員。1951年,轉投永華電影公司,拍攝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紅,成為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電懋和邵氏的爭奪對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風格、形式截然不同的電影。其中《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幾部電影更令她四度成為亞洲影後。林黛曾與多位圈中人戀愛,1961年與曾任雲南省長龍雲的兒子龍繩勛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但後來林黛與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過量安眠葯兼吸入煤氣自殺,失救而死,年僅三十歲。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1965)及《藍與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這兩部電影也成為林黛的最後遺作。
主要作品:
《金蓮花》(1957)
《情場如戰場》(1957)
《貂蟬》(1958)
《雲裳艷後》(1959)

白虹
尤敏

J. 盧珏的生平

重慶話劇運動正在興起。經老導演應雲衛介紹,他參加了中華劇藝社,擔任文書和社務。該社是由應雲衛、陳白塵主持的職業劇團,有來自中國電影製片廠的一些著名導演、演員和燈光、舞美等人才。劇社先在重慶,後遷成都。那時劇團幾乎要天天演出,一天不演就沒有飯吃。盡管生活窮困,精神上倒還覺得充實。後來,盧珏當了場記和舞台管理,除了經常跟應雲衛等老導演排戲外,自己也注意學習一些有關的戲劇理論,藝術修養日漸提高。
因為天天在劇場演出,看電影又不花錢,所以,對於那些自己喜歡的片子,有時連看幾遍。看完之後,就把每場戲分鏡頭都重溫一次,怎麼開頭,怎麼銜接,怎麼渲染劇情,怎麼搭配音樂,都默默地背下來。如背不下來,就再去看一遍,直到記清弄懂。對美國四十年代的一些文藝片,如《魂斷藍橋》、《翠堤春曉》等,盧珏至今還能把其中的一些重場戲的鏡頭背敘出出。由於當時沒有什麼可參考的電影書籍,唯一的學習方法,就是邊看電影邊下這種死背硬記、反復琢磨的苦功夫。
盧珏還廣泛地涉獵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探求知識的寶庫。許多有關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的書刊雜志,他都找來閱讀。憑著勤奮苦學,博聞強記,使他學識日進,為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時家貧,靠著父親在縣城裡當店員的微薄收入,讀了三年私塾。十二歲那年,他離開順德鄉間的母親和妹妹,隨父親到了廣州。盡管生計艱難,父親仍盡力供他上學。雖然他的數學物理成績優異,終因家境所困,不得不在中學臨近畢業的時候,被迫中途輟學,跟隨父親到上海謀生。當父親好不容易在一間襪廠找到了工作,十八歲的盧珏也剛剛踏上社會,「八·一三」戰事爆發,日寇攻陷上海,父親只好又把他遣還廣州。他剛做了半年的文書,日軍又侵佔了廣州。盧珏逃到了香港,好久都找不到工作。他飽嘗了逃亡、失業之苦。
1939年,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靠朋友的介紹,他意外地接觸了電影工作。開始,替導演做些抄抄寫寫的事,後來學做場記。1940年,盧珏隨老導演蘇怡一起,進了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做場記,參加了蘇怡導演的《青年中國》一片的工作。這時,他對電影並未發生興趣,只不過為了糊口謀生。但他在替老導演陳鯉庭抄寫譯稿《電影規范》時,接觸到了電影理論知識,逐漸認識到電影也是一門學問。沉默寡言、性情溫厚的盧珏,受到電影藝術的啟蒙和熏陶,對電影有點喜愛了。可是,一年之後他又離開了中國電影製片廠。其原因是,他認為這里環境復雜,自己決無前途;另外,幻想多掙一些錢,再去大學攻讀。他靠一位同鄉同學的介紹,進了一個叫做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的團體去當文書。而當時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資收入只夠吃飯,哪裡還能攢錢讀書?幻想破滅了。後來,在一些朋友的勸說下,盧珏又回到文藝團體中來。
1946年春,抗戰勝利之後,盧珏離開了中華劇藝社,由成都返回上海探望父親。不久,父親去世。困窘中經人介紹到上海《新民晚報》做職員,並協助編輯副刊。空暇之時,也常寫些短文在報上發表。
第二年秋天,報館被查封。盧珏隨吳祖光到了香港,做他的副導演。先後在大中華公司拍了《風雪夜歸人》和《青春》,在永華公司拍了《山河淚》共三部影片。從此,盧珏正式踏上了電影藝術的道路。政治上,他也從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不滿,逐漸自覺地參加了黨領導的進步行列。
1949年,盧珏擔任著名導演章泯的副導演,在南國公司拍了《結親》和《冬去春來》兩部影片。同時,參加了陳殘雲、黃谷柳、李門等組織的具有進步傾向的集體評論——《粵語片影評》,寫了些評論文章。1950年,又參加了黨領導的影業同人合作性質的「五十年代公司」,在王為一導演的影片《火鳳凰》中做副導演。此後,龍馬公司成立,編導人員有朱石麟、齊聞韶、白沉和盧珏等。盧珏創作的電影劇本《誤佳期》由白沉修改後拍成影片,另一部劇作《青春頌》由劉瓊修改並擔任導演,可是因為港英當局迫害進步影人,盧珏、劉瓊等人都在被搜捕驅逐之列,所以此片未能完成。
1952年1月,盧珏由黨組織安排從香港回到廣州。他先在廣東省作協工作,後來拍了一些反映僑鄉新貌的紀錄片。1954年,盧珏被調到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副導演,曾參加了《不能走那條路》、《南島風雲》、《李時珍》等片的拍攝。1957年轉為導演,開始獨立拍片。
《羊城暗哨》是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過去,驚險樣式的文藝作品非盧珏所好,從未涉獵過,接受任務之後,他便大量閱讀這類作品。在電影劇本修改時,盧珏緊緊抓住一點:引人入勝,令人莫測;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結果,影片取得成功,受到觀眾好評。
1958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在廣州成立,盧珏調到珠影工作。曾在藝術性紀錄片《英雄詩篇》中做總導演。1962至1963年,盧珏完成了他導演的第二部影片《跟蹤追擊》。在這部影片中,他刻意求新,力圖在驚險樣式中摒棄神秘主義,著力表現公安人員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重證據、重調查研究的優良作風。影片結構嚴謹,手法細膩,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
十年動亂期間,盧珏也因莫須有的罪名受到審查批判,並下放到幹校參加勞動。直到1975年,盧珏被分配去做了一段時間的剪輯和組織劇本等工作之後,才導演了第三部影片——《楓樹灣》。這是一部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反映大革命時期湖南農民運動的影片。盧珏在電影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使這部影片在藝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81年,盧珏又導演了影片《梅嶺星火》。這部影片反映陳毅同志在紅軍長征後於粵贛邊區堅持武裝斗爭的事跡。盧珏懷著深厚的感情,在銀幕上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革命斗爭的歷史風貌和陳毅同志革命家的偉大氣魄。
盧珏的生活是艱苦樸素的,學習是刻苦的。他喜歡買書。他生活中唯一的樂趣,是進行藝術上的探討和鑽研。創作上,他態度嚴肅,注重生活。1965年,為搞好一部描寫援外題材的劇本,他到船廠參加敲銹勞動,致使耳膜受傷;為了了解築路工程情況和工人的生活,他又冒著數九嚴寒到鐵道兵山地施工現場去觀察體驗生活。他愛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記下來。多年來,他的一本本裝訂得整整齊齊的創作筆記、搜集的素材摘記和劇本手稿,說明了他治學嚴謹和辛勤耕耘的藝術創作作風。他對後學者的扶掖,也是那樣熱情誠懇、誨人不倦。凡是跟他合作過的人們,無不為他的勤奮精神和創作態度所感動。
對於以後的打算,盧珏說:「我別無奢望,只想再拍一兩部反映廣東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片。」他因為在廣東工作了二十多年,而這方面的東西很少有人搞,所以很想一試。這仍反映了他對藝術的不斷的探求精神。

閱讀全文

與永華公司第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考研微電影 瀏覽:590
看購還有哪些等電影卡 瀏覽:577
盒子安裝什麼軟體多老電影看 瀏覽:117
浙江電影行業指的是哪裡 瀏覽:279
民國時期上海大光明電影院 瀏覽:287
如何製作外國電影 瀏覽:398
榮耀小電影合集 瀏覽:786
日本的一個綁架電影有哪些 瀏覽:366
在美團怎麼買明天的電影 瀏覽:806
天堂回信電影字幕免費看 瀏覽:607
家裡怎麼看4k電影 瀏覽:886
僵屍全集電影 瀏覽:456
456重口味在線電影 瀏覽:492
清風亭電影全集高清 瀏覽:827
免費VIP電影黑暗面 瀏覽:725
北京路地鐵口附近電影院 瀏覽:887
婚宴電影主題分析 瀏覽:166
哪裡的電影影視沒有水印 瀏覽:571
不取景怎麼拍微電影 瀏覽:617
韓國大尺度電影在哪裡可以看到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