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要一篇音樂鑒賞論文,2000字左右。
高中音樂鑒賞課之我見
音樂鑒賞課更是一門「聽」的藝術。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是一種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要達到欣賞音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對音樂的欣賞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進行。而應該深入到樂曲的音響結構及各種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真正地聽懂音樂。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對一部音樂作品反復地聽。多聽是培養音樂鑒賞能力的關鍵。我們的雙耳不僅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發揮作用,而且還要具很強的審美感受能力,這一能力與生俱來,反復地聽,會給我們的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我們的音樂聽覺就會得到發展。同時,音樂具有很強的時間性,構成音樂作品的那些音響瞬間即逝,這些聲音以單音或多音組合的方式,先後展現給我們的聽覺。多聽,大腦中的記憶就會把聽覺中的印象慢慢綜合起來。聽的次數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樂的記憶力,欣賞音樂的能力就有了較大的進步。
現在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層次的音樂,我們在欣賞中提高,在比較中進步,在音樂中感受。其欣賞價值,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廣泛地汲取人類一切音樂文化成果中的養分,不斷地拓寬我們的聽覺的感受領域,是提高和完善我們音樂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音樂鑒賞是學生在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像聯想,創造性思維等心理活動融為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培養和熏陶出來的。
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是要讓學生去實踐獲得真知。所以,我們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多實踐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夠自己欣賞作品並能夠評價作品。老師在其中只不過起著引導作用。記得前些年,社會上流行的低淺音樂,低級趣味較濃的流行音樂,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那麼,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准。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有能力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學生就必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和什麼是丑的。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基礎。因而學會這些,只有通過音樂欣賞課這條途徑,並且把研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這一環節作為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環節,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Ⅱ 電影《速度與激情8》給你了哪些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
作為一名從速1到速8都有看過的速度與激情系列的愛好者,第五部到第八部都是在影院進行觀看。而速8此次採用眾車對戰核潛艇,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在視覺上,相比第五的用車拖著巨大的保險櫃,第六飛機搶奪報復戰,第七保羅在巴士即將墜毀瞬間跑上來的驚險等等,第八部出動了在電影少見的核潛艇,在冰島的追追逐戰,手抓魚雷,採用了更多長鏡頭,拖軌鏡頭。在演員的服裝上偏黑色系,更加冷酷的風格。數部汽車通過科技的操作從天而降,給人一種震撼以及一種緊逼危機的感覺,科技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反思科技如果不能規范使用,危害的是人類自身。速8最大的看點就是范老大的叛變,是什麼致使他這樣,電影開頭有伏筆,但到揭示的時的劇情稍微拖沓,最後發現是因為與第五部的出現的女警有了孩子,但這個起因有點突兀。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孩子的加入,最後雙方的對抗,解救孩子的緊張中孩子的天真可愛的動作,增加了電影的生動,讓人緩解緊張的情緒,這是與前幾部緊湊的劇情有較大的不同。
不僅如此,該影片還使用了多場的爆炸場景,在視覺上再一次的沖擊,車與核潛艇的對決,主角的光環,未能致使人受傷,難免會有虛幻的感覺。總的來說,速度與激情系列的主體是圍繞車展開一系列的場景,而速9也提上日程,這次的巨作,也讓人更加期待9會帶來怎樣的新的視覺沖擊。
在聽覺上,槍擊的,肉搏的輕微聲響,潛艇浮現的聲音,與畫面的配合,還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後,雖然國內的票房突破20多億,甚至比紀念保羅的7的票房還要高,而北美的但多次的車站未免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沒有形成對前幾部的一種超越。
Ⅲ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Ⅳ 求音樂鑒賞論文 (1000字)
超驗的藝術──談莫札特的音樂
輕快愉悅的風格
我一直對家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很有興趣。有些人認為宗教是桎梏藝術的最大元兇,有人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辦法呈現出藝術最超越的心靈,有人則宣稱藝術可以取代宗教,並達到宗教的功能。於是我決定「宗教音樂」。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與心靈的關系究竟為何,宗教音樂絕對呈現的出最真實的心靈狀態。
在研究宗教音樂的過程中,我對莫札特尤其好奇,因為他在薩爾茲堡這個宗教重鎮成長的歲月中,一直為其生計:教堂管風琴職位譜寫為宗教儀式而有的宗教音樂,而薩爾茲堡主教對莫札特這個藝術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華棄若敝屣,不斷限制他的創作,甚至規定莫札特的宗教音樂只能寫小彌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靈視若宗教中的雜質。
這期間,莫札特為想離職,主教竟然以辭去莫札特父親之職務使其生活陷入困境來要脅莫札特。莫札特為了想離開撒爾茲保受限的創作氣氛,與不被器重的藝術生命,也曾在母親陪同下,周遊當年以神童之名走訪過的諸如慕尼黑,奧斯堡,曼漢,巴黎,倫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尋創作生涯的開始,結果非但沒有成功,母親反倒因旅途勞累而病故。莫札特並不想耗費時間教授音樂課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爾茲堡,忍辱繼續作管風琴師,最終還是以跟主教徹底決裂收場。對薩爾茲堡的宗教氣氛,莫札特曾寫信給朋友說:「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實一直周旋在創作渴望與維持家計的現實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壓力與自由的藝術生命之間掙扎不已。
和諧中隱藏的突兀
莫札特六歲時的畫像,此時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親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親莫札特的音樂總體而言非常輕快愉悅,這簡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樂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樂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歲就已充分顯出其音樂的才華,七歲就以神童之名周遊歐洲演奏鋼琴,這時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貴族們寵愛,其音樂中的歡快愉悅是很能被理解的。這種歡快性質,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樂。他最早的宗教音樂 Kyrie(KV33)創作時年僅十歲,Kyrie的內涵是「求主垂憐我的生命」,其實應當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這絕非被人視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寶愛,開始在撒爾茲堡跟主教折沖鬱郁不得志以後,其音樂竟然還是有著愉悅歡快的特點。正是因著這種音樂風格,音樂詮釋家開始注意在莫札特音樂中潛藏的,突然出現突然消失的小調,不諧和音與半音階,他們都發現這些音符在訴說著歡快之外的另一些東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經意間陳述出這些情緒後,便立即以歡快,以和諧再度壓過。而這樣的音樂風格出現最明顯的,就是在母親去世,莫札特又必須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爾茲堡作管風琴師以後。
譬如莫札特的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364),此曲作於 1779,此時母親已過世,莫札特回到薩爾茲堡,跟主教仍舊不合,(一年後終於徹底決裂),此曲就在一向歡愉輕快的風格中,間雜有半音階的快速迴旋上升音符,給人很焦慮不安的、彷佛想離開逃跑的感覺,此外還數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對應,好像是在不安的質問著什麼。但是這種音符的出現,都是突兀的過渡,不知何來何去的在和諧聲中突然出現突然消失。
雖然這種焦慮感,嚴厲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許莫札特將其放入宗教音樂的。但若仔細聆聽同期的宗教音樂C大調庄嚴彌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間雜半音階的上升,與突然出現嘎然而止的不諧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給人「提出沒有答案」的不確定感十分的明顯。這種宗教音樂的表達,已經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終是如何的以歡快否定憂郁與焦慮,其音樂呈現出來的真實心靈,卻還是可以被聆聽音樂者感覺出來: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離開,對當時的生命處境並不滿意。
莫札特於 1781年終於跟大主教決裂,據說,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當眾很難堪的把他趕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訴父親,「主教說為他服務的人中,沒有像我這樣壞的,又說其他我都不想重復的難聽的話,還說我沒教養....。請你不要灰心,離開大主教我想我就開始會教好運了。」從此,莫札特開始他更艱困的,收入極不穩定的人生。
靈魂深處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離開撒爾茲堡後,於 1783年創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調彌撒」(KV427),這曲彌撒因為沒有教堂儀式肯用,終於沒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將之與巴哈「B小調彌撒」、貝多芬「庄嚴彌撒」並列世界最偉大的三大彌撒曲。
這首彌撒曲的 Kyrie,先以樂器出現沈重的主題動機後,樂器與人聲呈現二種不同的主題賦格,人聲也分四部賦格。人聲一開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給人十分戲劇性的激動感,而器樂主題重頭到尾循環反覆進行式,彷佛在陳述一個明知結局卻無法停止的抉擇,更襯托出人聲四部賦格「主我求你垂憐」的哀鳴。中間「基督請你憐憫我」歌詞部份,是獨唱清柔祈禱風,與合唱清柔祈禱風時而對話,時而互相附合。等祈禱風結束,就又回到器樂與人聲二部賦格。
Ⅳ 音樂鑒賞論文怎麼寫
對於音樂的鑒賞論文,可以說要鑒賞的地方是比較多的,首先來說,對於這首音樂的,創作者來說,要進行一番鑒賞,這個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他創作這首樂曲的目的是什麼?這些方面都需要自己去鑒賞
其次,這樂曲的旋律如何?這首樂曲表達了一些什麼樣的感情?
最後這首樂曲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給後世帶來怎樣的啟發?造成了什麼樣的轟動?這樣的的問題都是值得去鑒賞的,需要根據這些問題去得出自己的鑒賞感受
Ⅵ 求一篇音樂欣賞的論文,要求1500字左右!
音樂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無論高低貴賤,我們都有欣賞音樂的自由.無論你是高興或悲傷.當你真正用心去聆聽音樂的時候.你就會忘記生活中的種種得失.盡情沉靜在美妙的音符之中.
音樂是一種心靈的產物.音樂是內心感情的一種宣洩.因此音樂往往會引起共鳴.會勾起你的喜怒哀樂.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就是在他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來的.試想失去聽覺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意味著什麼.可是貝多芬的偉大正是在於他用心去聆聽這個世界,聆聽自己的命運.所以他才能寫出那麼震撼的交響曲.貝多芬正向一個音樂精靈,在他身上我們看到音樂的兩個屬性-靈性和神奇.
我是個感情很豐富的男孩子.我認為通常這樣的人對音樂的熱情會比較高.因為音樂本身是種很感性的東西.出於對音樂的喜愛我選擇了音樂欣賞課.這對我來說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有了種突破.也糾正我對音樂的一些狹隘的理解.
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通俗流行音樂充滿了吸引力和號召力.這是因為符合了年輕人的口味.但盲目追求流行的同時我們也丟失了一些東西.流行中的確有很多好的東西.但也有很快餐的音樂.現在終於知道老鼠愛大米有多可笑了.
第一次那麼近距離和靜下心來聆聽高雅藝術還是在音樂欣賞課.那麼的震撼.感覺心靈受到洗禮.忘不了美妙的鋼琴曲的聲音. 我真的喜歡鋼琴的聲音.同時我也覺得自己的欣賞水平的提高.
在感受音樂的同時,我們更了解了許多的音樂家.其中有天才莫扎特.和音樂之父貝多芬.上面提過.不過他是讓人感受最深,心靈震撼最大的一個人.我覺得他太偉大了.
貝多芬的一生是充滿了艱辛與痛苦,但他同樣是幸福與永恆的.因為有音樂伴隨他的一生.更影響他的後代. 當然我是無法用音樂評論家的角度去分析他的音樂,我只能用心去感受,試圖能與貝多芬音樂的靈魂接觸,對於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來說,音樂是生命,貝多芬同樣如此,音樂是讓人欣賞的,但貝多芬耳失聰後,仍對音樂那種至死不悔的精神讓我感動。他仍不斷的創作,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音樂篇章。此時此刻,音樂是有靈魂的,它飄忽於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人們熱愛音樂,更愛音樂給他們帶來的那份感情。
音樂的力量是偉大的,它甚至能拯救人的生命。當然偉大的音樂只能由偉大的音樂家來創造,或許這話過於絕對了,但有一點,音樂是值得我們去付出的,也只有我們去付出了,才會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音樂,才會讓音樂家的生命永恆,讓音樂的天使留在我們的身邊。每個音樂人都希望有貝多芬那樣的成績,但音樂又是自私的,而是在於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貝多芬的創作過程也是令人驚訝的,他善於捕捉每個音樂細胞。我想音樂與貝多芬已經合為一體了。貝多芬是音樂,音樂亦是貝多芬。音樂的升華就是生命,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去撥弄那把無玄琴時,才發覺音樂就在我們身上。其實音樂無所不在.關鍵我們缺乏發現的眼光.就是因為音樂的靈性和神奇吧.所以不是沒個人都能成為音樂家.
我看過西區故事,了解了黑人音樂.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西方古典音樂的熏陶,或者曾經喜愛過已廣泛採用西方音樂體系的所謂中國民歌。我們接受那些起源於白人傳統的美國流行音樂來一般不成問題。但搖滾樂的基礎有一大半來自黑人音樂,其旋律特點,節奏方式,乃至音調高低等都與西方古典音樂有所不同。黑人樂手十分注重Showmanship。這個詞可以譯為職業道德。比如,早期的黑人民歌手即使再窮,上台也要穿西裝,因為他覺得這是職業歌手起碼的裝束。後來的黑人搖滾樂手在表演時一個比一個瘋,演出服一個賽一個地誇張。這個詞還可以譯為表演技巧。表現在音樂上,就是對即興演奏的重視。其實早期的西方古典音樂很重視即興演奏,據說莫扎特就是一個天才的即興演奏大師。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西方人把這個美好傳統給丟掉了。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唯一舞台就是酒吧。在那種嘈雜的環境下,面對喝得醉醺醺的聽眾們,沒有什麼比一大段出色的即興演奏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的了。美國搖滾樂吸收了黑人音樂這一特長,極為重視器樂獨奏,在主副歌之間總要來上一大段Solo,極為出彩。這在中國流行音樂中是少見的,這和中國樂手缺乏演出機會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人可以說是後來風靡美國的所謂「另類文化」的開山鼻祖。他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就是擴展了人們的視野,鼓勵人類第一次越過貧富、階級和膚色這些表面的差異,挑戰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許多基本價值觀念。不管這種挑戰是否有意義,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美國的文化藝術(尤其是搖滾樂)的發展受了他們很大的影響。其中一個最顯著的後果就是:人們比過去更能容忍另類的思想和藝術了,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鼓勵個性發展,崇尚標新立意。沒有這種態度,沒法想像美國搖滾樂在這四十多年裡會出現那麼多獨特的歌手,那麼多富有個性的作品,那麼多不同的流派。
雖然我們聆聽好音樂的時間不多.但我真的感覺到了音樂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不敢想像沒有音樂世界是什麼樣子.雖然沒有每次都去,可是我去的每次都用心聽了.感謝老師,感謝音樂欣賞課。我知道以後的時光中能有這樣的時間聽音樂的時候不多.可是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將永遠伴我向前邁進。我想讓音樂支撐起所有的價值和尊嚴,因為音樂讓我多了一份睿智,讓世界多了幾縷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