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精選王伯祥電影觀後感3篇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1】
4月10日,通過濰坊科教頻道觀看了現代呂劇戲《百姓書記》。其中的很多鏡頭、很多故事,曾在小時候聽到老家的親人們無數次的談起過,但當通過熒屏再次看到王書記的「身影」,竟然被其中的很多細節故事感動得淚濕眼眶。
王伯祥同志是壽光市化龍鎮西北柴村人,曾任壽光縣委書記、濰坊市委副書記、市長,後因病辭職修養。在擔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他以造福百姓為己任,身懷愛民之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盡心盡力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還在小時候時我就知道,家中的親人們每到冬天閑暇時就去海邊「出夫」,修建鹽池和養蝦池。那時候還不知道是王書記組織的開發壽北。後來工作之後,才知道是他連續三年組織20萬勞力上陣開發壽北,把佔全縣總面積60%的不毛之地,硬是變成了全縣的「糧倉」和「銀山」。實事求是地講,王書記在壽光的這些點點滴滴,完全應當是一個政府官員應該為的事情,也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應該乾的,更是每一個公職幹部都能做到的事,為什麼他的這些事情卻那樣令人感動呢?
通過觀看這個呂劇戲,我們不難找出其中的原因。因為他所想的就是百姓所想,他所急的事情就是百姓需要的事情。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某鄉長要以村為單位,把原有蔬菜大棚拆了重建,目的是想成方連片、美觀大方,利於上級和外人參觀。王伯祥知道後,立即打電話批評那個鄉長,他說:「只要有利於蔬菜生長,不怕大棚雜亂無章!」。現實中的他常說:「在農民身上打壞主意的事情,堅決不幹!」,「百姓最重要!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我們還可以從戲中群眾對王書記的評價看出,在王書記在任期間,黨群干群關系很不一般,真是魚水情深。群眾如是說:「雨天你是傘,黑天你是燈;冷天你是火,熱天你是風……」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情懷。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2】
王伯祥,山東原壽光縣委書記,任職5年多,全力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組織人力連續開發壽北鹽鹼灘。他永懷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離任21年,仍為壽光群眾口口相傳——「我們的伯祥書記」。
在壽光,王伯祥(見圖左二,資料照片)是個傳奇,幾乎無人不曉。
用他自己的話說,當了5年半的縣委書記,主要幹了3件事:一是推進蔬菜產業化,二是開發壽北鹽鹼灘,三是為工業翻身打基礎。但就是這三件事,卻讓壽光人從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當縣委書記就要盡心竭力給老百姓辦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帶任何私心雜念。」直到離任21年後的今天,敢幹、務實、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響亮。
敢幹不蠻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損失,縣里擔著」
「晚上在壽光的菜園子,早上進北京人的菜籃子,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盤子。」壽光,以「中國蔬菜之鄉」聞名於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著風險搞起來的17個大棚,壽光絕不會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把懂技術的東北漢子韓永山請到了壽光,准備發展不生爐子的冬暖大棚。沒想到,村民們卻說啥也不相信他。當時一個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錢不是土坷垃塊,借上貸上,打了水漂咋辦?」「冬天不燒煤、不生火,長黃瓜,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風言風語,在三元朱村很快發酵。
王伯祥趕來給王樂義和韓永山撐腰壯膽。「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員幹部。告訴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損失,縣里擔著。」
有了這句話,三元朱村17名黨員全部報了名搞大棚。經過研究,村裡決定在土質最好的村北做試驗。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裡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趕在元旦前讓大棚黃瓜上市,就只能選擇殺青。在那個年頭,這可是犯錯誤的大事。
關鍵時刻,又是王伯祥一錘定音。「不是無故殺青,而是為了搞大棚試驗,縣委支持你們!只要對群眾有利的事就大膽干!」
3個月後,三元朱村頂花帶刺的鮮黃瓜上市,一個大棚收入2.3萬多元。到第二年,不用動員,5000多個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覆蓋了全縣22個鄉鎮640多個村莊。時至今日,壽光的蔬菜大棚已發展到23萬個,帶來的收益占農民收入的50%。
「當時也怕幹不成,不過咱不蠻干,拿不準的事情就先試點,成熟再推廣。」談起以前的事,王伯祥說得很淡然。
務實不作假
「制度是給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怎麼要求別人」
跟王伯祥做事,造不得一點假。
原稻田鎮黨委書記楊洪友還記得,1990年當地遭遇乾旱,大片玉米受災。王伯祥到鎮里調研,問楊洪友總共開了多少台機器抗旱。「我說統計是138台,他說根本沒有這么多,都一一給你數了,頂多也就100台,然後就跟我分析原因。他就是這樣的人,遇事都是自己先實地看。」
壽北開發,是王伯祥在任上做的一件大事。千百年來,壽北160萬畝土地除了鹽鹼灘,就是淺海灘塗。當地的群眾生活十分艱苦。
壽南有了蔬菜大棚,群眾手裡有了錢花,壽北怎麼辦?王伯祥下了決心,准備組織十幾萬人搞一場大會戰。當時,農村剛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組織這么多人簡直是「天方夜譚」。
會戰開始前3天,王伯祥就把鋪蓋搬到了鹽鹼灘上一個放牛老漢的牛棚里。45天時間,王伯祥硬是沒挪「窩」,跟民工一個鍋里吃飯,一起挖溝運土。有一次去濰坊市開會,正趕上秋雨連綿。散會後已是下午6點,王伯祥立即驅車往工地趕。車子因路面濕滑走不動,他就和秘書拿著手電筒步行了5公里,顧不上換下已經濕透的衣服就去查看民工住的窩棚漏沒漏雨。
「制度是給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還怎麼要求別人!」當別人勸他回家看看,王伯祥這樣回答。「我不走,鄉鎮黨委書記就不走,村支部書記就不走,民工也不會走。」
20多年前,參加過那場大會戰的羊口鎮官台村村民齊萬華回憶:「一開始思想也不接受,全是義務工,誰願意干啊,可現在心裡全是感激,看起來算不上什麼奇跡,實際上卻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王伯祥幹事就是實,要是光蹲在機關里能幹成這事?」
清廉不偏私
「又想為群眾辦事,又想為自己辦事,就辦不好事」
一輛「130貨車」,拉走了王伯祥全部的家當。濰坊市政府派來的一輛貨車因無貨可拉,只好把院子里還沒燒完的蜂窩煤和木柴全部裝上。
這個場景,發生在1991年。當時,王伯祥已經升任濰坊市副市長。前來送行的壽光幹部群眾,從未想到眼前這個當了5年半縣委書記的人,家裡竟然如此「窮酸」。
上個世紀末,一些地方和單位爭相購買高級轎車。壽光縣物資公司也購進了一輛豪華「皇冠」轎車,有些人就提議給縣委領導用,王伯祥卻投了否決票。「沒聽見群眾罵嗎?我們的經濟現在還比較落後,還是艱苦一點好!」
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這一信條,王伯祥已經堅持了數十年。也正因為如此,20多年來,從來沒有人反映王伯祥有過這樣那樣的問題。
在王伯祥看來,做事要出於公心,不然就經不起時間的檢驗。「一心一意為群眾辦事,做個事就不難,最怕又想為群眾辦事,又想為自己辦事,結果就是辦不好事。」
70歲的王伯祥,早已賦閑在家,平時最愛乾的事兒,就是回壽光老家走走看看。只要見到王伯祥,老家人都會主動打聲招呼、致以敬意。
因為,在群眾心裡,無論到什麼時候,王伯祥都是「百姓的書記」。
王伯祥電影觀後感【3】
他離任縣委書記18年後,還有許多老百姓用他的名字來命名自家餐館、商店或是葯店。
他走在家鄉的街頭,輕易不敢坐計程車,因為只要被認出,司機就會經常「拒絕收費」。
他的職務幾經變化,但在家鄉人民看來,他永遠都是那個穿著布鞋.綰著褲腿,或奔忙在田間地頭,或盤坐在百姓炕頭的「百姓書記」。
他,就是優秀縣委書記的代表,在壽光擔任縣委書記5年半時間的王伯樣。
「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
1986年6月,王伯祥擔任壽光縣委書記,就職時表態:「我們的立足點是讓壽光縣富起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過上好日子。」
「一畝園十畝田」。為了讓老百姓過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園子」。他提出,把培育和擴建蔬菜批發市場作為全縣第一要務,以經濟規律為杠桿,蔬菜市場為支點,撬動蔬菜產業。1986年,計劃經濟堅冰仍未破除,「市場」二宇還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場」搞出事誰負責?
王伯祥的回復簡單而堅定:「百姓最重要!共產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麼政治責任,由我一人承擔。」從1986年開始,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三次擴建,從佔地20畝擴大到600畝,全國215個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壽光菜,壽光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一號菜園子」。
「市場」打出來後,王伯祥又開始了新的思考:菜是「夏天草,冬天寶」,怎麼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積種菜呢?1988年臘月,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來喜訊東北有個韓永山,能不生爐子、不燒煤,在寒冬臘月里種菜。為了證明,王樂義拿出捎來的黃瓜。端詳著頂花帶刺、嬌翠欲滴的黃瓜,王伯祥眼中放光:「這不是黃瓜,是黃金!」
請來了韓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干元費用在當時是天文數字,賠了錢,損失誰承擔?他說:「掙了算自家的,賠了縣里承擔」;三元朱村17名黨員願意帶頭,但要砍掉正在抽纓孕籽的20畝玉米建棚,「殺青」責任誰擔當?他說:「受損失的戶,縣里補償;政治責任,我來承擔。」1990年,17個棚平均創收3萬多元,他喜笑顏開,當即拍板在全縣推廣,王樂義、韓永山任技術指導,自己當助手。並給王、韓二人配備了新吉普車,他依舊坐他的舊車,有人說:「伯祥書記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書記了。」他笑言:「大棚搞成,當村民也行」。韓永山想家,王伯祥就給他落實待遇:獎勵8萬元,分配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聘任為縣蔬菜辦公室頎問、直接晉升農藝師,全家遷入戶口,辦理「農轉非」。韓永山深為感動,披肝瀝膽,奔波傳藝,1993年,累倒在病床上,臨終前緊握王伯祥的手說:「我終生不忘的好書記,好兄長……
在任縣委書記5年半的時間里,王伯祥每天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閱讀菜市場價格和交易量報表,拿起電話調度蔬菜生產……他考慮最多的是:鄉間小路逢下雨就泥濘難行,影響蔬菜運輸怎麼辦?某段時間蔬菜價格大幅跌落怎麼辦?菜市場常有人欺行霸市怎麼辦?這些困難最終都在他堅定的信念下順利解決。
到1992年,全縣大棚發展到26萬個。這一場「綠色革命」,不但富裕了三元朱村,也燃起了整個壽光種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種,繼而席捲整個中國,改變了無數農民的命運。
「為了壽光人民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種樹樹不長,種糧糧不收,望著海水渴死人,守著土地去逃荒。」這是壽北以前鹽鹼地荒涼與貧瘠的寫照。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餘萬壽光人喝著鹽鹼水、吃著黃蓿菜,在「北大窪」里掙扎。壽北面積1250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60%,如果不改變鹽鹼灘的面貌,菜種得再好,也只能富半個縣。
1987年,在王伯祥主持下,壽光縣成立了壽北開發規劃組,300多名水利、養蝦、曬鹽方面的技術人員,經過8個月調研完成了可行性規劃。面對質疑的目光,王伯祥慷慨陳辭:「開發北大窪困難是有,但可以克服。怕,畏首畏尾,只能是懦夫。咱們在壽光生活了幾十年,祖祖輩輩生活了數千年,老和一個『窮』字扯不開,還能再窮到兒輩孫輩重孫輩嗎?」他痛下決心,要帶領壽光人向千年洪荒發起總攻,同惡劣的自然環境斗爭到底。
1987年10月8日,壽北開發的號角嘹亮吹響。天還沒亮,820多輛汽車,320多台推土機,6500多輛拖拉機,難以數計的馬車、地排車、小推車,就排滿了道路,20萬民工扛著工具,如潮水般湧向「北大窪」,沉寂了幾千年的土地一時間人聲鼎沸,機聲隆隆,熱火朝天。
之前三天,王伯祥已經把鋪蓋搬進了工地。方圓20里沒有村莊,他就跟民工一樣就地挖一個一尺多深的坑洞,埋幾根竹竿木棒,蓋上草苫子、葦席,就成了他的宿營地和指揮部。時任農業部長的林乎加來壽光視察,到了「北大窪」工地,遇到一個鞋上沾滿泥巴的「民工」,林乎加問:「你們的伯祥書記在哪裡?」「民工」說:「我就是。」林乎加打量著他,久久無言,後來感嘆:「一個縣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
他在工地上一住45天,中間沒回過一次家。每天,他與民工們在一個鍋里摸勺子,從未單獨開過小灶。45天後,泛著白鹼的爛泥灘眼瞅著就變了模樣修築溝、路、渠,壩300多條,修道路林帶299條、干支溝渠300鄉條、條台田11萬畝,新築防潮大壩3100多米,圈圍灘塗面積5萬多畝。
有人認為「打扮」偏遠鹽鹼灘不夠「露臉」,王伯祥當即火冒三丈:「什麼招不招眼,露不露臉,共產黨的幹部能做到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足矣!」在當年壽北開發總結大會上,他向台下的幹部群眾連鞠三躬,動情地說:「我王伯祥是農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頭牛。我永遠不忘壽光父老鄉親對我的哺育和訓教,為了壽光人民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知恥而後勇。倒數第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爭先的勇氣」
1986年7月,王伯祥參加濰坊市工業會議。數據顯示,扣除原鹽產值,壽光工業在12個區縣中列倒數第三。走出會場,他抓著會上發的通報表就回了壽光。在緊接召開的全縣工業會議上,他說「知恥而後勇。倒數第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爭先的勇氣。我們必須打一場工業攻堅戰,用三到五年,讓壽光工業產值翻兩到三番!」
他帶著計委,經委、財政等部門的同志,把全縣20多個縣屬企業逐一看了個遍,聽匯報、看廠房,和職工一起討論研究,又馬不停蹄地到工業強縣考察。幾番調研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缺人才。隨即,對全縣52個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了一次綜合考察、測評,優秀者留任,其餘全部更換。又從102個經濟單位推薦的100名「能人」中優選40人,作為企業後備幹部。縣委制定了《關於企業廠長經理選拔任用條件》,大張旗鼓地對企業負責人公開選拔。王伯祥特別強調:選拔中看大節、看主流,不求全責備,只要政治素質可靠,有經濟頭腦,有領導才能.就可大膽肩用。
用人機制一活,工業全盤皆活。齊民思酒廠劉子祥、仙霞集團王金棟、聯盟化工楊志強、富康制葯楊維國等40多名公開選拔出的人才都在日後大放異彩,成長為優秀企業家。為了培植壯大工業企業,王伯祥用足用活了政策。他開「放水養魚」之先河,抓鹽業利稅.免工業稅收,「藏富於企業」;成立專門工作組,親自帶隊到上級部門跑要資金,爭取工業扶持近億元,抓股份制改造,培植民營企業……l986年,他上任之初,壽光縣、鄉、村工業企業303家,1991年,他離任之時,全縣企業數量達到4854家,總產值翻了三番,利稅增長了近十倍。有人說,王伯祥就像一把沉重的石夯,不知疲倦的起落間,為壽光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做個為老百姓幹事的官,做個不貪不沾、乾乾凈凈的官,做個不讓老百姓戳脊樑骨的官」
王伯祥信奉一句話:人民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1990年,有人提出:連年支持工業,縣財政吃緊,能不能開征特產稅?王伯樣斷然拒絕:「經費有缺口,可以從別處挖潛,萬不可和農民算計。」
為了農民,他甚至不惜採取超常規手段。1986年,小學房屋倒塌一處,學生一死七傷。他上任後,馬上召開中小學校舍改造會議,擲地有聲地說:「兩年以後,哪個鄉還有『黑屋子』、『土檯子』,就騰出鄉鎮政府當學校!」不到兩年,鄉村校舍改造完成,他又把目光對准城區學校,把縣屬學校6000間校舍由舊平房改造為新樓房,打造出了遠近聞名的「教育一條街」。
王伯祥經常說:「要做個為老百姓幹事的官,做個不貪不沾、乾乾凈凈的官,做個不讓老百姓戳脊樑骨的官。」妻子侯愛英原是民辦教師,1988年,有次轉公辦的機會,她把表領回來,他接著就給退了。建委下屬苗圃聘侯愛英去當臨時工,王伯祥又提出三個「不許」:不許留在機關,工資不許超過其他臨時工,不許擔任領導。直到「退休」,侯愛英都是個臨時工。他一母同胞兩弟兩妹,有務農的,當工人的,也有經商的,都不曾賺過他一點「便宜」……
任壽光縣委副書記,書記8年時間,他一家五口人,始終住在建於50年代的四間舊平房裡。1991年10月,王伯祥調任濰坊市副市長。臨行前,他和前來送行的人一一告別,緊握著書記瘦俏的雙手,人們淚眼朦朧,許多人泣不成聲。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伯祥給壽光留下了20多萬個年均收入2萬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萬畝效益可觀的棉田、鹽田、蝦池,留下了4850家蒸蒸日上的企業,留下了一座座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留下了10多萬個「萬元戶」……而伯祥書記自己的家當,一輛130貨車就裝了個乾乾凈凈。
;
② 一個縣委書記替一個農民告狀的故事是什麼電影80年代
電影《天網》 導演: 謝鐵驪
劇情 :
80年代初一個偏遠的小縣城裡。縣機關大門不遠處兩老一少三個乞丐引起了新到的縣委書記秦裕民的注意。乞討者名李榮才,是村鐵業社會計,經常反映大隊會計賈仁貴的問題,遭到陷害。針對李的清查開始了,李開始告狀,一告就是二十年,告得家破人亡。秦馬上對此事進行調查,發現了賈的種種劣跡,立即令其停職檢查。秦頂著壓力終於掌握確鑿的證峙,賈被開除黨籍。李的冤案終於得以平反。秦看著李,淚流滿面。
③ 副鄉長送煙是什麼電影名字
《縣委書記》。在電視劇《縣委書記》中,副鄉長為陞官給縣長送煙,縣長不在家,小舅子直接順走,打開一看嚇懵了,裡面是美金。《縣委書記》是一部當代農村的影片,主要講述了黎海縣沿海電廠項目遭到當地群眾集體抵制,各種極端事件不斷發生。
④ 觀看電影雷鋒焦裕祿江北好人的觀後感
電影《焦裕祿》影評觀後感
已不記得是第幾次看《焦者橋裕祿》了。但記得第一次看是在六七歲時,那是還不是太懂事,總覺得銀幕上這個穿的破破爛爛的人很奇怪,也很可憐。那是我們小學開會,縣委書記來都是坐小汽車的,旁邊還跟了好多人。但電視上這個縣委書記卻很「寒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焦書記送大學生而大學生卻沒有走,他扭著頭眼裡噙著淚看著那個提著行李的大學生,不知怎地,不諳世事的我心裡掠過一絲令人捉摸不透的感覺 酸酸的………
首先我不想過多的談論電影里邊的具體情節大家可以自己看,我想就我及我聽到的關於這部電影的眾多評論及思考並結合現階段的真實情況作一個總結,而非應付式的一篇文章。每次觀看我都對這部電影又多了一層親切感,看到焦書記帶著人冒著風沙去鄉村考察,我忽然想起來電影《雷鋒》中有個場景,作為通訊員的雷鋒跟著縣長下鄉,銀幕上的縣長帶著干糧背著草帽,赤著腳走在水田旁,我想這也就是那個時代官員的真實寫照吧!不到一年的時間神嫌耐焦書記基本跑遍了蘭考縣大多數的行政村,蘭考當時是鹽鹼地風沙天,但焦書記愣是靠著一輛自行車走村串鄉,稍不留神就會摔在沙堆下面,而且還是自己帶干糧,我記得我們縣的幹部只有在春節時才去農村慰問送溫暖,電視上連續幾天不停的播,書記 縣長 一大群副縣長,把一百元還有大米粉條等交給貧困群眾此刻多數人估計在想還是政府好啊!但我仔細看了一下我們的記者「不小心」拍到的畫面:領導穿著全毛的大衣,皮棉鞋。農民穿著舊的已經發白的軍裝,很單薄甚至還瑟瑟發抖。農民的破草房外停著一排黑白相間的轎車以及隨行而來捕捉「動人一幕」的記者。特別是農民在接過錢物時那誠惶誠恐的表情一幅感激涕零的樣子,殊不知游春,這是他們本應該做的,春節還讓這么多人沒錢花沒衣穿,這是他們的失職,沒什麼可感激他們的!影片中焦書記總在想怎樣才能讓蘭考縣的人民富起來,蘭考的氣候適宜種泡桐,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創收,焦書記就一直想再縣里推廣種植,這樣就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幹部就是要想辦法讓人民怎樣長久的富裕起來而非一年只去一次流於形式的所謂送溫暖,有報道說幹部下鄉的出行費用村裡的招待等比他們送溫暖花的錢都多。好多村干甚至害怕上面的幹部送溫暖,;領導送一筐溫暖,村裡還一車木炭。可笑可嘆!更多影視影評觀後感供您參考,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