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殺馬特」時尚會流行那麼久
讓我好奇的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准確地說出「殺馬特」到底起源於哪一年!
如果非得追溯它的源頭,可能還得再往回倒20年。
1999年的一個深夜,香港視覺系樂隊ParanoiD成員Mai Rox,將自己演出時的一張很誇張的自拍照上傳到網路。
2005年的時候,騰訊在QQ的基礎上推出了QQ空間。
這一革命性的升級,為殺馬特搭建了形象展示的個人秀舞台。
與此同時,《勁舞團》游戲的引入,也迅速成為殺馬特青年的聚集地。
等到文化基礎設施鋪設完畢後,殺馬特開始快速風行,並成型為一種青年亞文化。
⑵ 殺馬特拿大鍵盤去斗舞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舞法天女》,有一堆堆斗舞和一堆堆殺馬特
⑶ 記得當年風靡全球的殺馬特,他們背後有著怎樣辛酸的故事
風靡全球的殺馬特,背後有著怎樣心酸的故事
殺馬特文化在2012年,紀錄片導演李一凡第一次見到殺馬特,那時,殺馬特文化已過鼎盛期,受過高等教育的文人導演,第一次想到的是上個世紀的嬉皮士運動和朋克文化,他說這叫審美自覺,我們國內有這個特別了不起。之後李一凡試著聯系殺馬特,直到2016年,終於通過關系網抓到一條大魚,殺馬特教主羅福興。
在這十多年裡,法制監管不斷升級,黑廠越來越少,正規廠家招聘工人要求儀容端莊,殺馬特顯然不符合當前主流審美,他們剪去長發,收斂個性,告別村口工藝精湛的王師傅,櫥窗里時髦最時尚的滑板鞋和 YY公會中尊貴的爵位,繼續擁抱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
社交圈浮沉,殺馬特青年卻還停留在原地,他默默地,選擇沉默,做無聲的吶喊。
⑷ 如何評價電影《心花路放》
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這是微信的時代,這是陌陌的時代;這是每個文藝青年都張羅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時代,這是周末飛一趟大理或麗江便期待邂逅一場艷遇的時代;這是九零後和殺馬特直接從勁舞團過度到開房的時代。
當被現代都市的快節奏浸泡到近乎麻木的年輕人們不再相信婚姻和愛情的時候,簡單直白的艷遇,或者再通俗點說,一夜情和它所代表著的赤裸裸的性,彷彿成了治癒他們的情感靈葯。它不但能夠及時地宣洩空氣中愈發濃厚的力比多,而且似乎還摻雜一點不加虛飾與包袱的情感碰撞與交流。
而寧浩,這位始終對當代中國社會保持敏銳的嗅覺的年輕導演,適時地找准了性這個切入口。用這樣一部直接描寫艷遇的公路喜劇,製作了關於這個時代性與愛情的一方精緻切片。當你把它拿到顯微鏡下加倍放大細細觀察,或許會發現在慾望與騷動之下,是更多的茫然與無奈。
落寞與騷動
最初的故事是這樣的:寧浩某天在一個哥們的車里擱了把榔頭,覺得事有蹊蹺,過問之後才知道這哥們剛剛失戀,舊愛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忘記一個姑娘最好的方式,就是邂逅一個更好的姑娘,於是兩人當即從北京一路驅車南下,從河南到湖北,再轉戰鳳凰和張家界,最終抵達廣西。一路上的「艷遇」,既有讓哥倆看不懂的女大學生,也有讓哥倆暗自欽佩的常年在外獨自行走的背包客。雖然最初把到妹子的設想沒能落成,幫哥們解開心結的目的卻算是圓滿實現。而且,走著走著,《心花路放》的故事突然就有了。
如今的故事是這樣的:情場高手郝義(徐崢飾)的好哥們耿浩(黃渤飾)由於「小三」的插足離婚了,一時間陷入極度頹廢與郁悶當中難以自拔。於是郝義提議兩人開車雲南用一趟「交配之旅」來洗刷哥們的郁悶和不快。一路上,郝義對耿浩口傳身授各種泡妞的妙招,怎奈老實本分的耿浩死活不開竅,一路上千嬌百媚的姑娘沒少見,便宜卻一點沒撈著。幾番曲折離奇的「艷遇」過後,哥倆被整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耿浩終於放下了那段已經破碎的婚姻。
不消多說,這趟「交配之旅」中的不少人物和故事,都來自寧浩與那位哥們的真實經歷,而當初在路上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也正視促成寧浩這部艷遇喜劇的直接動因。旅途中艷遇的一個個鮮活的人,成了寧浩觀察當下這個社會的一個個窗口,在陌生人面前,他們顯得更真誠、熱切,從他們的身上,當下年輕人對待愛情、婚姻、乃至整個人生的觀感與態度全都一一彰顯。
因此,《心花路放》雖然依然奉獻了大量寧浩標簽式的頑皮和幽默和他賴以成名的荒誕現實主義橋段,卻並不令人感覺扭曲和失真。他更像是在用他的五彩畫筆為當代社會的年輕人們描繪一幅幅「臉萌」式肖像,在描畫他們的激情與躁動的同時,也隱隱戳了戳他們內心的痛處。
而且,這一次寧浩放棄了他過始終執著的解構精巧的敘事線索和盤根錯節的人物關系,在大部分時間里,以一種更為線性的傳統公路片模式來演繹這段旅程。可見,故事已然不是寧浩最著意的重心,更重要的,是人。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參考自網友
⑸ 殺馬特上熱搜掀起回憶殺,曾經還流行過哪些經典造型
非主流造型應該是我中學時代特別流行的一種元素,因為像大家那個時候的裝扮都是這樣子的,所以說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各種造型,現在來看的話真的是特別的詭異,並且也是特別的土味,像以前比較流行的各種奇怪的發型,奇怪的妝容,然後還有那種奇怪的話語,所以說像這種東西也是屬於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回憶了,因為在大家讀書的時候肯定都是經歷過的,因為像網上也有很多這樣子的紅人,網路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能夠把很多東西傳播給大家,像以前的非主流時代就是這樣子的。
1、那個時候看不覺得土嗎?
像那個時候看當然是不會覺得土的,因為大家好像都是這樣子的造型,所以說也沒覺得有什麼奇怪,但是放在現在看的話,肯定是覺得特別的土又特別的不堪入目,因為像我們現在都已經不流行那樣子的打扮了,但是以前的時候那些網路紅人他們都是這樣子打扮的,所以說就給我們傳授了一個這樣子的觀點,甚至身邊有很多比較喜歡趕潮流的人都會模仿,所以說也是特別的奇怪,現在大家應該都是不敢去看自己中學時他的照片,因為會覺得特別的丑特別的非主流。
⑹ 有殺馬特跟葬愛家族那個是什麼電影
該劇是萬合天宜自製的網劇《萬萬沒想到》里的殺馬特貴族系列。
該劇講述了葬愛家族的「冷少」馬強與「皇族」淚凡不顧各自家族反對而相愛、私奔、成長的故事,全劇使用的都是「非主流」時期的一些經典標志,比如:火星文、勁舞團、殺馬特造型、非主流傷感語錄,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充滿了懷念感。
(6)殺馬特勁舞團微電影擴展閱讀:
葬愛家族
葬愛家族,網路詞語。葬愛家族最早出現在勁舞團中,好多玩家以殺馬特造型示人,造型誇張,喜歡斗舞,並組成一個群體接納另一個她(他)。現也代指一個梗。
殺馬特
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在中國正式發展始於2008年,是結合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的結合體,喜歡並盲目模仿日本視覺系搖滾樂隊的衣服、頭發等等,看不慣的網友們將他們稱為「山寨系」,「腦殘」劃上等號腦殘族並列。
原始的大部分殺馬特都留著五顏六色的長發,畫著很濃的妝;穿一些很個性的服裝,戴著稀奇古怪的首飾;喜歡自拍,在網吧的攝像頭前做些奇怪的動作;
殺馬特的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另類甚至是怪誕的青年形象,這群另類青年正不停不斷挑戰大家的審美神經,他們被稱為「殺馬特家族」。
⑺ 一部關於殺馬特的網路劇,裡面有孔連順,然後家族戰爭pk勁舞團的那個片名叫什麼啊
殺馬特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