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影訊 > 人類之子電影片段

人類之子電影片段

發布時間:2025-10-16 10:02:00

1. 電影長鏡頭 - 經典篇

每個導演都有一個長鏡頭的夢。

長鏡頭指在一個統一的時空里不間斷地展現一個完整的褲唯動作或事件。長鏡頭一般包括下面三點:一、拍攝時間比較長;二、含有起幅、落幅的完整過程的單鏡頭;三、包含推、拉、搖、移、跟、升、降等復雜運動形式在內的綜合鏡頭。但其實也不盡然,我們可以看到,下面討論的某些長鏡頭並不都符合上面三點。

同蒙太奇、正反打等一樣,長鏡頭作為一種鏡頭語言,除了技術上的作用外,一方面體現了一種上帝視角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通過鏡頭的移動速度和旋轉角度等手段,傳達給觀眾所想表達的情緒,這也是長鏡頭如此受人鍾愛和迷戀的原因。很多偉大的電影片段都是通過長鏡頭實現的。當然胡滑培,長鏡頭也不是每個導演都能用得好。這也是導演功力的一種體現。

要細數電影中的長鏡頭,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里分享一些經典的和我們耳熟能詳的影片。

一、經典篇

1、《奪魂索》,美國影片,1948年上映,是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第一部獨立製片並執導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希區柯克不但要用長鏡頭,而且要實現「一鏡到底」,但是當時的柯達膠卷一次只能拍攝不到12分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80分鍾的影片時長里,只拍了十個鏡頭,在鏡頭間的拼接上,盡量做到「不動聲色」,使觀眾察覺不到,看上去一氣呵成。

導演的本意是使鏡頭時長等於故事時長,但這點事實上還是沒有做到,這也使得希區柯克對該片非常不滿意,他買下了這部影片的放映權,並把它雪藏起來。30年後,該片得以重新上映,這時候,人們才發現這部實驗影片的偉大之處。這不是第一部使用長鏡頭的影片,但卻是最經典的。除長鏡頭外,該片的主題和隱喻哪怕是到現在也是不過時的。

2、《俄羅斯方舟》,俄羅斯影片,2002年上映,獲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這部電影實現了真正的「一鏡到底」,是電影史上最長的鏡頭,圓了希區柯克的夢想,影片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90分鍾帶你游冬宮,但,這是一部劇情片。

冬宮位於聖彼得堡,原為沙皇皇宮和私人博物館,現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聖彼得堡於1712年由彼得大帝定都,1924年改名列寧格勒(1922年莫斯科成為蘇聯首都),1991年恢復原名「聖彼得堡」。

影片用氣勢驚人的建築群,30多個展廳,2000多名裝扮各異的演員,3個交響樂團,各色的歷史展品,我們展現了俄羅斯曾經的輝煌,以及對昔日榮光的無限嚮往。「別了,歐羅巴,我將繼續讓沒前行」。

3、《地心引力》,美國影片,2013年上映,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獲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開頭用近13分鍾的長鏡頭,來展現了太空壯美靜穆。這是我最喜歡的長鏡頭,其史詩程度當與《2001太空漫遊》相媲美。

這段長鏡頭採用燈箱加CG完成,為了拍這段鏡頭,阿方索-卡隆專門打造了一個巨大燈箱,全部表演、燈光、攝影都在燈箱里進行。由於其嘆為觀止的特效,以致於這個長鏡頭本身倒是少人提及。

4、《人類之子》,美國影片,2006年上映,導演還是上面的阿方索·卡隆,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這是一部科幻片,同時是一部動作片,還是一部文藝片。

西方的長鏡頭很少反映動作場面,這部影片卻是極少數中的一個。影片中有兩段高難度的長鏡頭,一段是戰爭戲,一段是動作戲,讓人印象深刻。從第26分15秒開始,有一場持續12分鍾的車內長鏡頭,車在高速行駛,車內有5個人,鏡頭在車內遊走,既要交待車內每個人的的射擊和動作,又要拍攝車外的爆炸、追兵,包括汽車和摩托的相撞,追兵沖到車上和車內人的血腥的打鬥。

為了拍攝這個長鏡頭,導演將汽車改裝得和變形金剛一樣,又採用了專門的攝像機,即便這樣,如何控制撞擊的精確及車輛視覺上的完整,仍然讓人匪夷所思。臨近高潮處的戰爭長鏡頭則展現了導演精確的控制力和調度能力。

影片結尾的長鏡頭則極富宗教意味,「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5、《我是古巴》,前蘇聯影片,1964年上映,黑白片。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俄羅斯人,確切地說是喬治亞人,語言是西班牙語。這部電影是長鏡頭真正的典範,任何一個鏡頭拿出來都可以作教科書使用,值得反復觀看。

例如第一個故事開場的屋頂鏡頭,在3分22秒的時間里,鏡頭掃盪了整個屋頂的格局,然後下降兩個樓層(此時的高樓邊緣清晰可見),最後扎入游泳池而結束。先看它的難度,鏡頭有著平面的推拉,也有豎直的移動,還有水下的攝影,導演要將它們放在一個鏡頭里,還需要兼顧場景安排、演員表演。攝影機垂直下降是讓人驚異的部分,因為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看到了高樓陡峭的邊沿,以及坐在無圍欄陽台上的演員,這證明攝影機在懸空下降過程里有旋轉拍攝(即人為控制攝影機)。更重要的是,在技術條件相對落後的60年代,這個鏡頭成功實現了水下拍攝。這個長鏡頭傳遞的信息量極大,幾乎道盡了古巴上流社會奢華的一切,富麗堂皇,浮躁嘈雜。

在影片第三部分的葬禮中,隨著緩緩前進的送葬隊伍,攝影機開始緩慢上升,到三、四層樓的高度,接著開始向右橫搖,從一扇窗戶進入屋裡,再往前推進,從另一扇窗戶中飛出去,在空中滑翔俯拍。這個鏡頭在6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幾乎可以稱之為驚世駭俗,大量利用吊索和傳送裝置,在沒有穩定裝置的情況下流暢的運動。其鏡頭語言、藝術手法足足超前了幾個時代。即便是在當今電影藝術領域中,能抄襲到這部作品中的一些鏡頭也足夠得上是先鋒之作。

這部影片命運多舛,電影拍攝完成後,蘇聯和古巴都不認可,蘇聯更是將其雪藏多年。1992年這部電影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重新上映,整個電影界為之震撼。

6、《雁南飛》,前蘇聯影片,1957年上映,黑白片。導演還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語言是俄語。這部電影獲第1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電影雖然是描寫戰爭,突出的卻是戰爭中浪漫的愛情悲劇。

導演對長鏡頭的運用相當純熟,甚至讓人難以察覺,如第24分鍾,女主人公在車站送別戀人的場景,攝影機先是跟著她從公交車上下來,擠過湍急的人流,最後鏡頭搖起,部隊入畫,整個鏡頭一氣呵成。該片在長鏡頭上的表現雖然如此不俗,但本片在運鏡、光影、剪輯等的表現更是教科書級的。很明顯,導演並不是很在意片中的長鏡頭,有幾處高難度的長鏡頭被導演剪成了蒙太奇。

7、《鯨魚馬戲團》。匈牙利影片,2000年上映 。黑白片,匈牙利語。導演是著名匈牙利大師貝拉·塔爾。電影原著小說《反抗的憂郁》。

影片共145分鍾,只用了39個鏡頭。最有震撼力的一個鏡頭是人們沖進醫院,鏡頭慢慢跟進,如一個旁觀者一樣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病人被暴徒們拖下床,暴打一頓,屋裡所有的東西都被掀翻、砸碎。但是,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一場戲里沒有一個人叫喊,痛哭,咒罵,我們只聽見金屬的敲擊聲,物品的破碎聲,暴徒和受害者都保持了沉默,但正是因為這種沉默才讓這場戲更有力度。當兩個暴徒把一條門簾扯下,鏡頭指向一個站在浴缸里骨瘦如柴的老人時,音樂驟然響起,暴徒們如醉初醒般,不約而同停止了毆打,慢慢地一個接一個的撤出了醫院。鏡頭跟著他們離開房間,進入走廊,然後離開這群人,向右搖,鏡頭裡面出現了躲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臉,他的臉上寫滿驚恐,眼睛一眨也不眨,鏡頭結束。其影像及配樂讓人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8、《鳥人》,美國影片,2014年上映。獲得第8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導演岡薩雷斯是墨西哥人。影片由15個長鏡頭組成,講述了一個過氣的好萊塢明星重新登上舞台的故事。其攝影和《地心引力》是同一人。

我一直沒有搞懂這部電影使用長鏡頭有什麼必要性,盡管技術上很純熟。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部好萊塢的自嗨的產物,然後自己給自己頒個獎。當然這是因為我沒看懂,能得奧斯卡大獎自有其道理,當年和其競爭的是《少年時代》,憑心而論,確實不如《鳥人》。

2. 威爾史密斯的有幾部電影都帶有「全民」兒子,是一個系列的嗎

這只是翻譯的問題,很誤導觀眾的。請看這篇文章。

說到電影片名的譯法,卻是越看越不順眼,不得不說幾句。現在外來影片的譯名,順意性太大,太過於自由發揮,把很多本來美妙的名稱糟蹋得一塌糊塗,其中以台灣、香港兩地的電影翻譯工作者們「貢獻」最大。粗粗歸納,大概有以下十種情況:

1、四字情結
看多了影片,會發現四字譯名最多,估計感覺叫起來好聽,容易上口,但大量的譯名都是四字,未免過於單調吧。像:莎翁情史、烈火悍將、死亡詩社、奪面雙雄、帝國驕雄、木馬屠城、金剛屠龍、狂蟒之災、越戰忠魂……莎翁情史,不如直譯為「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原名:Shakespeare in Love),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個感情歷史;而「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僅僅是一種狀態。死亡詩社,原片名是Dead Poets Society,正確的譯法應該是「死亡詩人俱樂部」,死亡修飾詩人,而非詩社,而且片中,「死亡詩人」確是一個群體的稱呼。上面兩個例子都是「硬壓縮」的典型。
Mystic River神秘河,意境很好,譯成「懸河殺機」,完全破壞掉了。
《鋼琴家》譯為「鋼琴戰曲」、「戰地琴人」,特別是後一個,笑破肚皮,什麼玩意兒呢?有叫琴人的嗎?
奇怪的是,《殺死比爾》好好四個字,卻非要弄成「標殺令」,簡單問題復雜化。

2、尋親情結
還有喜歡把本土的一些片名直接改用於外來影片的譯名。像梅爾.吉布遜的《勇敢的心》,被譯為《英雄本色》,跟吳宇森導演、周潤發主演的黑幫片同名,甚至連一個字都懶得改,「英雄本色」這個叫法倒是有氣勢,但吳導演已用過,再次拿出來套在別人頭上,就遜色很多了。還有《最後一個莫希幹人》(下面將說到),顯然,可憐的靈感來源於《滿清最後一個太監》。

3、片面追求氣勢,裝神弄鬼
還有喜歡片面追求名稱的氣勢,故弄玄虛,卻不知強奸了多少原意。《獨立日》,譯為「天煞:地球反擊戰」,什麼叫天煞啊?恐怕大多數人不知所雲吧。好好的名字非要裝神弄鬼一番。奇幻電影《伊拉貢》(Eragon,也有譯成龍騎士,倒說得去)拍得臭哄哄,本不值一提,但因為另一個譯名實在太惡心了,不得不說,聽好:《俠影魔龍》就是港譯法的最新貢獻!把正義的龍變成魔,估計導演知道後會吐血吧。
《最後的蘇格蘭王》,原名「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這個名稱本來是烏干達獨裁者阿敏給自己的稱號,因為他一直仇視英國,親近蘇格蘭,還曾經狂妄地宣稱將組織解放軍去把蘇格蘭從英國統治下解放出來,在片中最後有記者也問起這個問題。另外,片中另一個男主角,來自蘇格蘭的青年醫生尼古拉斯,從一個畢業生直接變為備受寵愛的總統私人醫生,享受榮華富貴,甚至坐在總統車中,烏干達老百姓以為是總統本人,歡叫著追捧著,讓他享受片刻的帝王待遇,片名也對此暗中有所映射,所以直譯為「最後的蘇格蘭王」可謂非常切題。港譯為《末代獨裁》或《末世獨裁》,就離題了,獨裁未必末代吧。港譯中,凡有LAST都喜歡譯為「末代」、「末世」、「末日」,所以另一部小成本影片《The Last legion》(最後的兵團)又被翻譯成「末日兵團」就不奇怪了。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後的莫希幹人),不譯為「末代」啦,譯成「最後一個莫希幹人」,初一看覺得不錯,仔細一瞧,不對,Mohicans是復數,而且片中講的絕對不僅僅是最後一個莫希幹人,而是三個(盡管其中男主角擁有白人血統),港譯的來源估計是受到港片《最後一個太監》的影響,可是不動腦子,直接套用。

4、缺乏常識
港台弱智翻譯的最高境界莫過於尼古拉斯主演的《8MM》(8毫米),稍讀過數學的人都知道,MM是毫米的簡稱,港譯偏要譯成「8厘米」,厘米的簡稱應該是CM。而且8毫米,是一種膠片的規格。對於這個最基本的譯名錯誤,很多人卻捨不得花點精力去求證糾正,而是直接引用,於是錯誤越來用越廣,人心的浮躁可見一斑。
Contact《接觸》講的是跟外星人的接觸,譯成「接觸未來」,我懷疑翻譯工作者根本就沒有看完全片,因為整片似乎沒有涉及到「未來」,都是講當前的接觸。
《風語者》是人們對二戰中用民族語言為情報作貢獻的納瓦霍族人的稱呼,翻譯成「追風戰士」,太搞笑了,初一看以為是青春偶像劇。

5、牽強附會
把「Enemy of the State」(國家的敵人)譯成「全民公敵」本來就有問題,「國家」等同於「公民」么?這里STATE特別應該是國家機構,大概覺得「全民公敵」,又是四字,叫起來順口吧。如果事情到此為止,那就算了,不行,接下來,威爾史密爾和他的電影連續被強奸了,「我,機器人」被譯為「機械公敵」,「hitch」譯為「全民情敵」,就僅僅為了硬湊成一個系列,不倫不類。
另一個硬湊的例子是塞爾吉奧•萊昂內的所謂「往事三部曲」,簡直是瞎扯。嚴格來說,只有《美國往事》和《西部往事》才是直譯名,另一部所謂的《革命往事》根本就是亂翻,本名是A Fistful of Dynamite,一束火葯。據說萊昂內本人也從來也不知道自己有過什麼往事三部內的事。
西部片譯名喜歡用「狂沙」一詞,像西部往事,有譯成「狂沙十萬里」,莎朗•斯通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The Quick and the Dead,應該指兩個殺手的特點,一個QUICK,一個DEAD,卻被譯成「鳳舞狂沙」,更莫名其妙的是「致命快感」一說。講述沙漠騎士的《Hidalgo》譯為「狂沙神駒」,此外,還有:車舞狂沙、鳳囚狂沙、日落狂沙……怎麼聽怎麼拗口。
由此「聯想」到,美國男籃,自從夢一隊以來,一直被我們稱到現在的夢七隊,其實從第四屆後,美國人已經不稱自己為夢之隊了,倒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

6、畫蛇添足
「The Deer Hunter」本來直譯《獵鹿人》挺好嘛,非要加多兩個字,「越戰獵鹿人」,把觀眾當作白痴?《第六感》,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回事,非要叫「靈異第六感」。類似的還有Munich《慕尼黑》,譯為「慕尼黑慘案」,Crash《撞車》譯成「沖擊效應」,

7、以偏概全
《特洛伊》,本來三個字言簡意賅,符合這種歷史戰爭巨片的命名,非要變成「木馬屠城」,可知,木馬屠城僅僅是這整場戰爭的最後一部分,根本無法概括全貌。《金剛》譯成「金剛屠龍」,同樣的,屠龍只是其中一個小片段,整個影片這么長,用這么短的片段來概括,太莫名其妙了。

8、起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風雲」開始流行,像賭城風雲、白宮風雲、邁阿密風雲、監獄風雲、無間風雲、西部風雲、紐約風雲……任何跟黑幫,或者宏大敘事相關的,都要用上「風雲」兩字,想像力極其貧乏。
「黑幫」一詞的使用頻率也頗高,像紐約黑幫、黑幫暴徒、鯊魚黑幫、黑幫悍將、黑幫風雲……
「追緝令」也常用,像《低俗小說》譯成「黑色追緝令」,《七宗罪》譯成「火線追緝令」,此外還有:媚力追緝令、紅粉追緝令、殺戮追緝令、外星追緝令……
還有,我發現「悍將」一詞也極為常見,這樣一個看似強悍、實是拗口至極的叫法出現頻率高得驚人,像悍將情仇、追命悍將、摩天悍將、烈火悍將、 魔鬼悍將、時空悍將、 超時空悍將、執法悍將、催眠悍將、頭號悍將、星際悍將、城市悍將……不行,再列舉下去,我感覺就要嘔吐了。
對了,還有「神鬼」兩字,神鬼傳奇(木乃伊)、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神鬼無間(無間道)、神鬼玩家(飛行者)、神鬼追緝、神鬼帝國、神鬼戰神、神鬼戰將、神鬼戰士(角鬥士)、神鬼悍將……不行了,已經吐了。
題外一下,受此影響,我發現新浪NBA頻道的標題也動不動用「悍將」,隨手一查,比比皆是:霍里惡肘掀翻納什 火爆主帥悍將貝爾險釀斗毆/馬刺奪冠功臣心生離意 阿根廷悍將欲試水自由市場/火箭大前鋒終有著落 3年1000萬簽阿根廷悍將斯科拉/前瞻:背靠背火箭遇巨人殺手 山貓悍將瞄準紀錄/火箭夏季全力追逐得分後衛 國王悍將是最佳選擇。
此外,「煞星」、「至尊」等譯名也很常見。

9、自作聰明
《英國病人》譯成《英倫情人》,惡俗無比,離題萬里,又另有個惡心譯名叫《別問我是誰》。《洛麗塔》是把同名小說搬上銀幕,小說已經名揚天下了,洛麗塔三字也已經成為特定含義,可是非要掉書袋,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這下,又順手糟蹋了蘇東坡大人。類似的有《安娜-卡列尼娜》譯成「浮世一生情」。《City of God 》上帝之城是人們對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稱呼,卻自作主張譯成「無主之城」,大概自以為了解劇情,提前發布簡介吧。Million Dollar Baby百萬寶貝,譯成「登峰造擊」,拗口得要命。
Sleepy Hollow沉睡谷是故事發生的地方,卻幫它改名為斷頭谷,要用血腥字眼才能引人注意。
《沉默的羔羊》已經出名了,其實原意是「羔羊的沉默」,不同的譯名,含義完全不同了。
《21克》是一部結構很棒的影片,傳說靈魂的重量為21克,於是翻譯工作者心急如焚,以為觀眾不懂,直接把片名譯為《靈魂的重量》!這就像看懸念片之前,別人提前把結果告訴你一樣,令人討厭。
《銀河系漫遊指南》出自同名著名小說,卻成「星際大奇航」。

10、惡俗口語化
《離開拉斯維加斯》譯成「兩顆寂寞的心」,《殺手萊昂》譯成「這個殺手不太冷」,《墨西哥往事》譯成「英雄不回頭」,變得一點都不好玩了。更惡心的莫過於「刺激1995」,其實就是《肖申克的救贖》,我不知道前一個譯名是怎麼來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原名是Malèna,我覺得這個翻譯得倒不錯,但又有另一個譯法了,叫「真愛伴我行」,俗得不能再俗了。似乎要與此響應,《天堂電影院》叫「星光伴我心」,《放牛班的春天》叫「歌聲伴我心」,原來是三部曲!

我還發現,熱門的影片受糟蹋的可能性更大,冷門的影片一般翻譯得中規中矩,估計港台翻譯工作者分身乏術吧,正好,留一部分給人試試吧。

太多了,無法一一簡述,列表如下吧,歡迎補充:
12猴子---->未來總動員
人類之子---->絕種浩劫/碩果僅存
火龍帝國---->火焰末日
剪刀手愛德華---->幻海奇緣
美麗心靈---->有你終生美麗
飛行者---->神鬼玩家
亞瑟王---->王者無敵
聖徒指南---->放下屠刀
好傢伙---->盜亦有道
阿拉伯的勞倫斯---->為阿拉伯世界而戰(哈哈,這個太有才了)
角鬥士---->帝國驕雄/神鬼戰士
天國王朝---->王者天下/天國驕雄
不可饒恕---->豪情蓋天
墓碑鎮---->絕命終極者
300勇士---->戰狼300/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硫磺島來信---->硫磺島戰書(戰書?MY GOD)
父輩的旗幟---->硫磺島的英雄們
全金屬外殼---->烈血焚城
史密斯夫婦---->史密斯行動
美國麗人---->四季開花的紅薔薇
我們曾是戰士---->越戰忠魂
黑鷹墜落---->黑鷹計劃

3. 什麼是長鏡頭長鏡頭有什麼用有什麼能被稱作影史上經典的長鏡頭...

概念: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

作用:再現空間的原貌;展現宏偉場面和廣闊環境;清染情緒和氛圍

經典長鏡頭:

1、前蘇聯影片《戰爭與和平》可以說是一部有濃郁的長鏡頭風格的影片。這部影片中,大約不下數百個長鏡頭,多是用在宮廷和貴族舞會、奧斯特里茨戰役、莫斯科大火、拿破崙的敗北……它們幾乎無一不是表現豪華的場面、雄偉的戰場、殊死的拼搏,無一不是採用氣勢磅磅、宏偉異常、沉鬱頓挫的潑墨手法。恰恰是在這些地方,長鏡頭的電影語言,方可自由馳騁,神通大顯。

2、前蘇聯影片《雁南飛》中,女主人公蔽羅奇卡為未婚夫鮑里斯送行的場面,創造了以長鏡頭演染氣氛,表現心靈的成功範例。攝影機跟隨微羅奇卡在人群中鑽進鑽出,到處尋找即將奔赴前線的鮑里斯,她越過障礙,分開人群,終於發現了鮑里斯,但長長的泛濫一般的人流,隔斷了她,使他倆無法接近。蔽羅奇卡向鮑里斯扔去一包餅干,但鮑里斯沒發現,接著鏡頭搖下,一個特寫,餅干在人們的腳下踩碎了。

這個長鏡頭,不僅交待了戰時車站紛亂的環境,而且透過多種角度和方位,一方面展現鮑里斯也在人群中尋找蔽羅奇卡,一方面又細膩地刻劃了女主人公心急如焚的焦灼心情。那包被踩碎的餅干,隱喻蔽羅奇卡的心也跟餅干一樣碎了。這個長鏡頭有效地演染了人們的生離死別,突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

(3)人類之子電影片段擴展閱讀:

1、由俄羅斯著名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IMAX 3D戰爭片《斯大林格勒》,目前已正式定檔月底進駐中國內地院線。作為俄羅斯耗資巨大的電影,《斯大林格勒》啟用了巨幕3D格式進行全程拍攝。據悉,在伏爾加河登陸的場景拍攝中,劇組共動用了300名臨時演員,通過全景、陸地、水中等六個方位表現戰斗的宏大場面和慘烈狀況,開場時數百人齊齊登陸作戰的長鏡頭足以載入影史。

2、由畢贛擔任導演及編劇、陳永忠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發布了「摩托車回收」版海報。在影片中,摩托車是最常見的代步工具,從老歪在摩托車停車場與陳升發生口角,到青年衛衛騎摩托車載著陳升飛馳在迷霧裊繞的盤山公路上,摩托車與片中穿插出現的火車、鍾表等物象一樣,承載著表達時間流逝的宿命。影片中最蔚為壯觀的長達四十分鍾的長鏡頭「前後排練了半個月,實際拍攝僅用了60分鍾。」

兩名車手,兩輛摩托車,一輛搭攝影師,加上一輛搭錄音師,就是這個長鏡頭的全部人力物力配置。而拍攝這個龐雜的長鏡頭,畢贛卻稱得益於自己打實況足球的經驗。除了入圍包括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在內的全球4大A類電影節,《路邊野餐》已經分別在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52屆台灣金馬獎、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斬獲7項大獎,並且擊敗了《左耳》、《我的少女時代》,以接近全票通過的成績斬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4. 2012年有部好萊塢電影 裡面有個四旋翼飛機參與的特種部隊作戰的

部影片僅有20分鍾,可以說是一部微電影。據稱為了這部影片,育碧公司為其投入了1億美金,用於作為其游戲的前傳進行宣傳。劇中,4位幽靈小隊成員,深入俄羅斯腹地,為了破壞一起武器交易,並同時刺殺其中的恐怖組織核心成員。行動按照原定計劃,有條不紊地實施著。不過,當完成刺殺後在進行戰場檢查時,卻褲滲畢發現這次的武器交易的武器是一套擁有極高殺傷能力的核彈頭。而且彈頭處於保險打開的狀態,隨時都可能被引爆。為了排除眼前的危機,幽靈小隊臨時決定在現場手動完成核彈頭的拆卸工作。可是,拆卸工作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由於需要破解發射程序,所以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這時,一胡芹對擁有高科技戰斗裝備的小隊出現,一場惡戰就此展開。

育碧今日正式公布了真人電影《幽靈行動:阿爾法》的最新花絮預告片,曝光了諸多最新片段和劇情,這部電影是《幽靈行動4:未來戰士》的前傳,講述4位幽靈小隊的成員消滅俄羅斯間諜的故事。 幽靈行動:阿爾法

真人電影 《幽靈行動:阿爾法》由奧斯卡獲獎導演Hervé de Crécy和Franois Alaux執導,劇本由《人類之子》的Tim Sexton和Gregory Pruss撰寫,攝影導演是《第9區》的Trent Opaloch。

還沒公映 騷年,我喊賀也在等呢! 卻是很不錯!
風行裡面有視頻 樓主可以看下!

閱讀全文

與人類之子電影片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電影紅色娘子軍主題歌 瀏覽:346
電視少了電影頻道怎麼調 瀏覽:450
什麼電影主題曲是謝謝你的愛 瀏覽:372
幽冥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218
那個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09
門神電影完整版免費 瀏覽:51
如何才能拍出一部經典電影 瀏覽:236
喪屍戰爭大電影 瀏覽:489
盜墓筆記2電影天堂 瀏覽:229
哈利波特各電影上映時間 瀏覽:591
超凡蜘蛛俠2下載電影天堂 瀏覽:606
2021年最新國漫電影 瀏覽:334
天堂電影院插曲歌詞 瀏覽:251
生命教育幸福微電影 瀏覽:704
黃渤電影全集大巴車 瀏覽:484
怎麼約老師看電影不被拒 瀏覽:183
溫子仁拍攝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06
希區柯克執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87
海神號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31
感人的情感微電影 瀏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