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被譽為我國的國粹,其中的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
您好:
空里填 京劇
PS:說句題外話,不知道您看過張國榮演的電影《霸王別姬》沒有?強烈推薦!
㈡ 《變形金剛》系列電影簡介
第一部:19世紀初:
北極圈內,Archibald Witwicky船長(維特維奇家族的先祖)在一次災難中隨著巨大的冰塊落入深淵,落到了埋藏在冰層之下的一個機器人手掌上。船長醒來後發現機器人的眼睛正注視著他。而這台機器人正是很久以前離開塞伯坦,前往地球尋找火種源(All Spark)的威震天(Megatron)。
威震天將揭示火種源下落的地圖燒刻在船長的眼鏡上。眼鏡作為船長的遺物一代一代地傳到了山姆(Shia LaBeout飾演)的手裡。
現代社會:
中東卡達的某個美國空軍基地遭到了狂派戰士眩暈(Blackout)的襲擊,他將這個基地完全毀掉,而且還從一台計算機里獲得了大量信息。此外,眩暈還釋放了巨蠍怪\薩克巨人(Scorponok)去追殺倖存的Lennox上尉和他的特別行動小隊。Lennox上尉與五角大樓取得了聯系,美國軍方派遣兩架A-10和一架AC-130攻擊機暫時打退了狂派的小規模進攻。
山姆·維特維奇(Sam Witwicky)從汽車代理商手裡買到了他的第一輛車,而這輛車恰恰是博派的大黃蜂(Bumblebee)。大黃蜂幫助山姆贏得了Mikaela的芳心。博派前來尋找Archibald老船長的眼鏡,他們被迫躲藏在山姆家的後院,因為凶惡的第七區(Sector 7)的特工突然闖進了山姆的家……
影片採用五條故事線平行推進,最終匯總的形式。在影片的結尾有一場博派領袖擎天柱(Optimus Prime)與狂派首領威震天的驚天大戰。他們從胡佛大壩一直殺到洛杉磯……
一場機器人大戰由此拉開了序幕。擎天柱告訴山姆,邪惡的威震天企圖藉助火種源的輻射能把地球上所有的電子產品都變成「霸天虎」部隊的一員,由此打敗「汽車人」,進而統治整個宇宙,而毀掉火種源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它插入兩派變形金剛之一首領的心臟。作為堅決捍衛宇宙和平的汽車人的首領,擎天柱已經做好犧牲自己的准備。最後關頭,山姆將火種源插入了威震天的心臟,威震天死了。威震天的機械軀體被扔進了海底,破損的火種源也回到了擎天柱的手中
第二部: 汽車人和人類軍方正在策劃一場防止霸天虎復仇的秘密戰爭,隨著越來越多的變形金剛重新浮出水面,人們發現這些機器人在地球上的歷史遠比他們想像得要悠久。最早的7個「The Primes」(超級領袖),為了獲取更多的能量,這群變形金剛發明了「原能矩陣」,它可以用來驅動一種從恆星吸取能量的裝置(就是生產能量塊Energon的裝置)。「The Primes」們在茫茫宇宙中到處尋找可以為他們提供能量的恆星,但他們也共同發誓:如果那顆恆星周圍有生命的存在,他們就不會對那顆恆星下手。
rimes們來到地球,見到了早期的人類,他們被人當作了神靈。墮落金剛想要把原能矩陣據為己有,於是
他選擇背叛誓言。另外6個超級領袖為了不讓他得逞把原能矩陣藏在了用自己身體鑄成的墓中(他們融化了自己)。墮落金剛沒有停止尋找,只有「The Primes」的後代「擎天柱」可以打敗他。片中主人公山姆的使命就是找到矩陣,讓擎天柱復活。他和他的女朋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終於在埃及找到了矩陣,並讓美國軍方用C-17運輸機將擎天柱的殘骸運達那邊。但與此同時,霸天虎們也發現了。由此一場惡戰展開。終於,正義戰勝了邪惡,山姆成功的讓擎天柱復活。又打敗了墮落金剛
第三部:20XX年,山姆和女友米凱拉到中國湖南湘西旅遊,為保護夥伴的安全,大黃蜂也隨同前往。為了適應中國,山姆和女友米凱拉都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還帶點湖南口音,大黃蜂變換成國產的夏利轎車,也說中國話了。在後來的戰斗中,擎天柱變形成一汽解放、鐵皮變形成比亞迪F3、救護車變形成吉利「遠景」。
在中國湘西的美景與美食下,山姆和米凱拉有點樂不思蜀了。但在古城鳳凰,大黃蜂發現了遠古機械人留下的特殊符號。根據山姆腦海中殘留的魔方能量的提示,大黃蜂發現在湘西的鳳凰城裡保留著遠古機械人留下的能量轉化裝置,該裝置可將地球上任何生命體賦予其變形及組合能力。大黃蜂將這一重要發現報告給遠在美國夏威夷群島渡假的擎天柱等其它汽車人。
同時,出逃的威震天在變形為間諜衛星的聲波的幫助下得到了這一重要消息,於是,威震天帶領其它霸天虎向地球進發。
中國軍方通過中美軍事熱線得知了霸天虎要進攻中國的消息,於是,成龍扮演的特種部隊城管指揮官開始向湘西出發,執行保護山姆及其女友的任務。在得知中國軍方的計劃後,美國國防部的大佬們對中國軍隊的實力非常滿意,並商定由中國盟友來獨自對付入侵的霸天虎們。
同時,為摧毀停留在太空中的霸天虎「衛星」聲波,成龍開始搭乘「神舟X號」太空戰艦向宇宙進發。執行任務的成龍與來自天頂星的女外星人發生了一段浪漫的愛情。
在中國南海和東海邊,兩只航空母艦戰斗群嚴陣以待,隨時打擊由海上入侵的霸天虎們。
在海上執行巡邏任務的東海艦隊,與入侵的霸天虎在日本上空展開激戰。中國航母艦載機J-78攜帶強大武器裝備與紅蜘蛛等霸天虎戰斗,在戰斗中,准備入侵的霸天虎們紛紛被擊落,日本本土遭受了自美軍原子彈轟炸以來最嚴重的破壞(據說製片方在設計此場景時考慮到廣大中國憤青的感受,他們在論壇上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血洗日本。而日本人對此場景的描述極其憤慨,曾一度提出退出投資,但美國人不鳥他,因為日方投資離開了,馬上有中方投資進入)。
在古城鳳凰,這里的戰斗最為激烈與驚險。威震天一度差點奪得能量轉化裝置,但在中國指揮官的英明指揮下,憑著中國軍人的頑強意志及先進的武器裝備,同時也由於擎天柱等汽車人協助,最後入侵的霸天虎被全部消滅。
在打敗了入侵的霸天虎後,汽車人們對中國軍隊,尤其是城管的的戰鬥力非常欽佩。
據稱,該影片將引入大量的中國元素,比如中國美食、廟會皮影戲等地方民俗、其它中國國粹等。該影片基本是一部完全中國化的好萊塢大片(據稱,歐洲及非洲國家非常擔心此影片帶來的「中國文化」入侵)。
製片方後來加入的影片結尾部分引起了廣大第二第三世界人民的極大擔憂。結尾部分是中美雙方軍事人員在打敗霸天虎後互相道賀,美國國防部稱將由中美兩國聯合統治地球。
㈢ 正點評分8.2分,《白蛇傳·情》驚艷出圈,這部劇有何看點
在我國古代,有著很多比較凄美的故事,這些凄美的故事大多與生死別離和愛情相關,也正是因為劇情較為跌宕起伏和凄美,所以才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隨著如今的發展,過去所拍攝的那些電影或者是電視劇,無論是在布景方面,還是在整體的劇情方面,都不符合如今的發展,所以翻拍也是必然。
其實我們的國家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亮眼之處。但是也正是因為時代的發展,許多接近於國粹的產物都被摒棄,甚至被遺忘。這無論對於我們的國家來說,還是對於藝術本身來說,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莫大的損失。而如今正是憑借著很多有才華的導演的創造性,將很多具有年代感的藝術與如今現代的表現形式融為一體,更好更美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㈣ 為何說《只為遇見你》是一部弘揚國粹的影視劇
也許你和愚記君一樣,時常呼喚時間能夠慢一點,時常想回到童年的某個下午,埋頭在窗前,將自己的故事用筆一筆一劃的寫在紙上。
而《只為遇見你》中對珠寶手工藝製作技藝的弘揚,便是對國粹的弘揚。國粹作為科技進步的最後一片戰場,愚記君只希望能夠及時止戈,這沉澱了幾千年的國粹能被完完整整的傳承下去。
㈤ 介紹幾部戲劇電影吧
《功夫》《與龍共舞》《我的男友》《我的失憶男友》《雁兒在林梢》
《中華賭俠》《朱門玉碎》》《聖誕精靈》《追魚》《劉巧兒》
《耳朵大有福》《七品芝麻官》《她的秘密》《悲傷姻緣》
《霸王別姬之戲劇國粹》《假如愛有天意》《沂蒙頌》
給個地址你,這里有很多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word=%CF%B7%BE%E7%B5%E7%D3%B0&db=0&ty=0&rn=20&nf=0&pn=0&fbl=1024
㈥ 誰知道有關於國粹的電影 急用
中醫
《霸王別姬》改編自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影片圍繞兩個京劇藝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金棕櫚大獎也是華語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贏得的最高榮譽 ;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周
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
關於武術、太極的電影很多,反映茶文化幾乎沒有。
㈦ 《柳浪聞鶯》聚焦越劇文化,像這樣有戲曲元素的電影還有哪些
有戲曲元素的電影有霸王別姬,南海十三郎,秋雨,游園驚夢等。這些電影都非常優秀,都是高分,卻很少有人知道。
這部電影是由吳彥祖,宮澤理惠,王祖賢主演的,這部電影和昆劇有關。王祖賢為了演好這部戲,還專門到杭州學昆劇,學唱腔,學小生身段。劇中演員的戲服就有270多件,由專門的昆劇老師對兩位女主進行指導,這部電影播出後受到了大家的喜歡。傳統戲曲需要傳承,如果能和電影,電視劇結合起來,就會有很好的反響。
㈧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定軍山》,它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該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正式上映,從此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定軍山》是一部喜劇類型的電影,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中融合了國粹京劇,是一部有價值的影片,盡管這部只用一架手搖木殼制攝影機攝制的無聲影片已無拷貝可觀,但其在電影史上的顯赫位置卻是獨一無二的。
影片評價
中國電影一經問世便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也許是天作之合,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居然是與國粹京劇的結合,劇目竟然還是頗具象徵意味的《定軍山》,一代名伶譚鑫培也就成為中國第一位涉足影壇的表演藝術家。所以,盡管這部只用一架手搖木殼制攝影機攝制的無聲影片已無拷貝可觀,但其在電影史上的顯赫位置卻是獨一無二的。
㈨ 東方藝術——中國戲曲 中印電影
八大劇種讓你重溫戲曲之美
核心提示
今明兩晚,「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演唱會」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隨後將於11月3日和5日先後在佛山和深圳演出。
市民有多久沒有走進戲劇劇場了?傳統戲曲勾魂之美在何處?如何讓古老藝術的精華重新觸碰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位?
在開演之前,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參加廣州演出的京、昆、粵、越、川、梆、豫、黃八大劇種代表大家。名家眼中,戲曲之美無處不在:京劇《四郎探母》里「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的唱詞和那慘烈緊張的長串拍板是美;川劇里頭一扭手一揮,黑臉、白臉、花臉、紅臉看得人目眩神迷的絕技「變臉」是美;越劇《五女拜壽》里清一色全是「小白長紅越女腮」的少女是美;黃梅戲《對花》里「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的俏皮深情還是美……
專家們感嘆,相比歌劇《卡門》里玉石俱焚的強烈激情,中國人歸根到底還是最喜歡崑曲《牡丹亭》里「水袖這么一勾,眼波那麼一柔,20分鍾只是眉來眼去」的愛情。多少年風雲巨變,古老的戲劇在江湖草台漂漂泊泊之間,伴絲竹管弦說說唱唱之際,隨名角票友哼哼哈哈之餘,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剎那間「人生百味已嘗九之」。然而,到了今天,老戲的狀況卻如「崑曲義工」白先勇所言,宛如一個放在角落裡落滿了灰塵的瓷器,沒有人知道它的美。
如何細細擦拭戲劇,使之重放光彩?無論是豪言壯語、聲稱「川劇生存不是問題」的四川川劇院院長陳智林,還是認為「戲曲的曙光在前面」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長榮,或者是低調坦言「戲曲已經邊緣化」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所有名家共同的心聲是,夾縫之中的戲曲之美,雖暫時陷入低潮但註定無比蓬勃,因為它紮根於民間,紮根於千百年來中國人世俗生活中的笑與淚。只有極低處的東西才能做到極大的包容。正如黃梅戲代表人物馬蘭所言,「它們是從孕育中國13億人口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聲音」。名家們由衷地贊嘆,此次演唱會給了我們一個重新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
1
傳統戲曲美在哪裡?
尚長榮:唱詞以詩為主,唱功韻律動人
京劇美在既有陽剛,又有陰柔。它的表現魅力多元化,具有深厚的美學內涵。既能演帝王將相,又能演西廂紅樓;既有金戈鐵馬,又有才子佳人。京劇唱詞以詩為核心,唱功以韻律動人,念白十分講究音韻。
朱世慧、王立軍:京劇能成國粹,因它美在寫意
京劇能夠成為「國粹」,是因為它美在「寫意」。京劇可以用簡單的、藝術化的形式再現復雜的世界,用舞蹈、身段來表現不同的場景。舞檯布景極盡簡單,只有必不可少的一桌二椅。演員通過表演,再加上馬鞭、船槳等簡單道具,就可以表現門、表現船、表現馬,甚至表現千軍萬馬,表現時空轉換。如台上演員拿一根馬鞭,可以表示他在騎馬;拿著一根木槳,可以代表劃船;4個龍套台上轉一圈可以說「走了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表示「帶領了800萬人馬」。而京劇演員的「行頭」卻繁之又繁,從化妝到服飾,渾身上下從點翠的頭面到綉花的袍服無一處不是藝術品,以簡襯繁,十分妥帖。這種寫意的表現方式,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張火丁:不同顏色臉譜,京劇美的體現
臉譜是京劇美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除顏色之外,臉譜的勾畫形式也具有類似的象徵意義。例如象徵凶毒的粉臉,有滿臉都白的粉臉,有隻塗鼻樑眼窩的粉臉,面積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標志著陰險狡詐的程度不同,一般說來,面積越大就越狠毒。總之,顏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畫法則表示性格的程度。
張靜嫻:唱腔一唱三嘆,崑曲獨具神韻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最能體現東方藝術之美的傑出代表。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之美,首先美在劇本。崑曲劇本文學性強,格律嚴謹,裡面運用了大量古典詩詞,意境優美深邃,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次美在唱腔,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崑曲唱腔往往是一唱三嘆,委婉纏綿,有一種特別的神韻。崑曲的舞台集歌、舞、詩、畫於一體,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在唱腔上字少腔多,繁復精到,有著豐富的表演身段;舞台畫面感強,全方位體現傳統藝術的古典美,演員像畫中人一樣。
許荷英:河北梆子高亢,特別善演悲劇
河北梆子高亢悲壯,委婉動聽,其中既有排山倒海之勢,又有潺潺流水之聲。河北梆子的獨特之美在於它的音腔高亢悲壯。常言道: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河北梆子善演悲劇,它的悲腔,音區高,能把戲中人物的悲憤情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觀眾也聽得酣暢痛快。
陳智林:川劇詼諧幽默,融入百姓生活
川劇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罕見的以昆、高、胡、彈、燈5種聲腔為一體的劇種,可謂是中國戲曲聲腔之集大成者。在200多年的發展衍變之中,它與四川方言土語、各地入川移民的鄉土風俗、民間歌舞、說唱曲藝、民間小調融合,最終形成了四川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川劇凝聚了四川人詼諧、幽默的性格,戲劇劇本文學功底很強,表現方式多種多樣,猶如川菜,色彩濃郁、手法豐富。例如托舉、變臉、鑽火圈、藏刀等絕技,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扎實經驗,既神秘又親切。
2
能否適應現代生活?
尚長榮:有人說京劇節奏慢,我們必須要用科學的時間觀念來表現古人的休閑與高雅,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應該說,戲劇藝術的「慢」,在網路時代的「快」節奏裡面,反而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
茅威濤:現代人也不是一成不變、一概而論的,也不一味都是追求快節奏,現代的文化精神是多元化,個人對美的追求是不一樣的,總會有人喜歡戲劇這樣有韻味、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我想喜歡越劇的人,可能要他去喜歡搖滾樂會比較困難。劇場藝術發源於希臘,具有一定的宗教氣質,現代人在解決溫飽之後,一定會在精神上尋求一種寄託的媒介。「慢悠悠」的古代戲劇,正好可以引發部分人的心靈共鳴。
紅線女、陳小漢:現在年輕一代嫌傳統戲曲節奏太慢,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就比如粵劇,並不是所有節目所有唱段的節奏都是緩慢的,我們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內心沖突的需要,來決定何時快何時慢。在表現人物內心激烈斗爭的時候,節奏相對加快,甚至緊張到扣人心弦。因此說,戲曲的內容決定了程式。粵劇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地與時俱進,並不是一味地把節奏、速度加快就是創新。談革新不能離開「傳統」這個「源」,不能離源斷流,否則,我們傳統戲曲就會喪失立身之本。
3
如何吸引年輕觀眾?
於魁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傳統戲曲改革不一定要取悅觀眾,作為京劇藝術工作者,我們首先要把藝術水平提高,把藝術作品打磨成精品。隨著年輕觀眾生活閱歷的逐漸豐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到時他們會真正意識到傳統戲曲之美的。傳統戲曲是個細水長流的行業,不像流行文化一樣追求轟動效應,追求大紅大紫,流行文化終究會曇花一現,而京劇卻是歷久彌新的。
王立軍:前不久天津市組織了兩批「京劇藝術走進大學」的活動,學生觀眾反響非常強烈,甚至到了「追星」的地步。可見,只要我們的傳統戲曲主動走近觀眾,走近年輕人,他們還是非常願意坐下來欣賞、回味的。
張靜嫻:不同戲曲有著不同的觀眾群,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崑曲普及工作,目標主要是針對文化界人士和高校學生,欣慰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努力成果。我們上海昆劇團每年定期到高校開講座,舉辦「昆劇走近青年」、開展免費開班教唱、低票價優惠等活動,向年輕人介紹崑曲的表演、行當、選段等,邀請他們上台參與,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到崑曲的獨特魅力。
馬蘭:我倒並不刻意去迎合年輕觀眾,我覺得好的東西一定就是好的,尋求刺激的觀眾不要到劇場去。到劇場就是為了給人一種美的陶冶。我相信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對傳統的東西一定會有一個記憶儲存,一定有一個密碼,在某個時候一定會觸碰到,他不需要天天來看戲,只需要一年中有那麼幾天來劇場看看,他內心一定會被喚醒。
李勝素:我認為年輕人應該主動走進劇場,如果在家看電視播出戲曲的話,根本感受不到現場的那種唯美氣氛。這幾年,我們經常送戲進大學,有些學生看了之後才感嘆:原來京劇是這么美的。當然,我們也要對傳統戲曲進行包裝。這就要求我們的舞台設計、燈光舞美、服裝布景等視覺效果要能夠讓觀眾眼前一亮。如我們新排演的《梅蘭芳》,就在形式方面吸收了話劇的長處。所謂「越守越沒有」,傳統戲曲在保留原汁原味內容的基礎上應該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有針對性地進行革新。
名家簡介
尚長榮(京劇)
京劇大師尚小雲第三子,中國戲劇梅花獎首位獲得者。5歲登台演出,師從侯喜瑞、陳富瑞、蘇連漢諸位名凈。嗓音宏亮寬厚,融「架子」「銅錘」於一體,追求「性格化」表演。所塑造人物或大氣磅礴,或質朴雄渾,表演唱念並舉,張弛有度,激情四溢,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於成龍》等。
於魁智(京劇)
先後上演楊(寶森)派名劇《楊家將》、《伍子胥》和李少春名劇《響馬傳》、《野豬林》等,以清新的演唱韻味和舞台風貌贏得老中青觀眾的喜愛,先後榮獲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朱世慧(京劇)
被專家稱為「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主演《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法門眾生相》等劇目,時稱一絕。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等。
張火丁(京劇)
中國京劇院著名程派青衣,唱、做、念、舞俱佳,表演突出了程派藝術的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特性而且具有自己的表演風格。在唱腔方面被稱為「程腔張韻」。代表劇目《鎖麟囊》、《荒山淚》、《春閨夢》,創新首演程派劇目《秋江》、《絕路問蒼天》、《白蛇傳》、《江姐》等。曾獲戲劇梅花獎。
王立軍(京劇)
天津青年京劇團演員,工武生兼習老生。1992年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歷慧良親授「截江奪斗」、「艷陽樓」等劇目,扮相俊美,功底扎實,戲路大方,唱做俱佳,代表劇目有《挑滑車》、《英雄義》等。曾獲梅花獎和「首屆京劇之星」稱號。
張靜嫻(崑曲)
主攻閨門旦、正旦,戲路寬廣,表演細膩傳神,唱腔聲情並茂,塑造了許多性格迥異的舞台形象,如大型昆劇《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司馬相如》中的卓文君等。曾兩度獲梅花獎。
許荷英(河北梆子)
從藝20多年來,借鑒姊妹藝術的演唱優勢,形成了一種既有劇種特色,又富時代美感的新型演唱風格,為當今河北梆子領軍人物,代表劇目有《杜十娘》、《竇娥冤》等,曾獲梅花獎。
紅線女(粵劇)
從藝60多年來,創立了紅派藝術,曾主演數十部膾炙人口的粵劇和一百多部電影,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藝術形象,所創造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著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曾獲聯合國亞洲表演藝術協會授予的「傑出藝人獎」和聯合國交響樂協會授予的「表演藝術獎」等。
陳小漢(粵劇)
表演藝術儒雅溫文,瀟灑大方,做功細膩,身段優美,尤其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見長;善於以傳統程式去塑造人物,抒發感情。其唱腔發展了粵劇生行的聲腔藝術,形成了個人風格——以情帶腔、以腔傳情、腔隨情轉、因情造腔、靈活變化、韻味濃郁、細膩傳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流派唱腔「B腔」。
李勝素(京劇)
工青衣,扮相雍容華貴,嫵媚動人,噪音清亮甜美,表演規范自然,文武兼備,是當今梅派藝術最具光彩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曾獲梅花獎。
茅威濤(越劇)
師承越劇尹派,工小生,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4次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兩次獲梅花獎,是中國當代越劇創新進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長在舞台上准確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賦予越劇「女小生」以嶄新的人文精神和行當魅力。
虎美玲(豫劇)
師從豫劇大師常香玉而為「常派」優秀傳人。善演閨門旦、花旦、青衣、刀馬旦,形成了委婉曼艷、清越高遠的演唱特色和扮相俊美、含蓄質朴、追求京昆風范的表演風格。代表劇目有《抬花橋》、《花木蘭》、《大祭樁》等。新版《白蛇傳》曾獲梅花獎。
陳智林(川劇)
二度獲梅花獎。曾先後主演《巴山秀才》、《托國入吳》等幾十齣大小劇目。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魅力。工文、武小生、正生,扮相俊美。
馬蘭(黃梅戲)
主演過《風流杏花村》、《風塵女畫家》、《無事生非》、《紅樓夢》、《戲牡丹》等劇;還拍攝了電影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和黃梅戲電視連續劇《嚴鳳英》、《劈棺驚夢》、《西廂記》、《西遊記》等。扮相俊俏,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動聽,曾獲文華獎和梅花獎。
廣州演出曲目
於魁智《上天台》、《三家店》選段
李勝素《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
於魁智、李勝素合唱《四郎探母》選段「坐宮」
王立軍《野豬林》選段「大雪飄」
張火丁《春閨夢》
尚長榮《鍘美案》、《曹操與楊修》(清唱)
朱世慧《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京劇)
張靜嫻《牡丹亭》選段「尋夢」、「如杭」(崑曲)
許荷英《王寶釧》選段「大登殿」、《杜十娘》選段(河北梆子)「用手兒打開了百寶箱」
茅威濤《陸游與唐琬》選段「浪跡天涯三長載」(越劇)
虎美玲《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豫劇)
馬蘭《紅樓夢》選段「如此紅塵」(黃梅戲)
陳智林《巴山秀才》、《斬黃袍》(川劇)
紅線女《昭君出塞》(粵劇)(清唱)
陳小漢《范蠡覓西施》(粵劇)
重溫經典 回歸傳統
陳志
中國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高絕千古的豐神美韻,千百年來令人沉醉。《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鍘美案》等無數經久不衰的精品劇目,其摹寫胸中之理想,時代之情狀,真摯之理,秀傑之氣,在「戲場小天地」中,展現「天地大戲場」,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一個個千古不朽的風流人物,讓中華民族的風骨長存。
今天揭幕的「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將為您帶來一台中國傳統戲曲盛宴。國內8大劇種、14位名家在廣東同台演出,其陣容之盛,劇目之精,可謂全國多年難得一見的戲曲「高峰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和省長黃華華鼎力邀請,玉成了這次盛會,體現了廣東傳承民族文化精粹的深遠用心。
不可否認,今天的傳統戲曲藝術正面臨挑戰,不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也日益縮小,一些劇種正在急劇消失。曾有一位年輕演員非常「不敬」地說:「如果梅蘭芳大師活到今天的話也不可能像當年那麼紅。」的確,與戲曲幾乎是人們「唯一」娛樂活動的年代相比,如今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要豐富得多。如何讓戲曲和觀眾走得更近,像流行音樂一樣在現代人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
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這方面創造了成功的先例,他改編的崑曲《牡丹亭》,在北京、上海、台北和香港連演50場,場場爆滿,在北大、清華的青年學生中掀起陣陣旋風。《牡丹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們:那些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戲曲藝術,本身並不缺乏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當呀呀學語的孩童驚詫於戲曲頻道上艷麗的舞台造型,當年輕的學子們眩目於水袖的曼妙流瀉,當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突然小憩於一個悠長的唱腔中,我們會赫然發現,傳統文化的根,早已深埋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為我國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提供展示風採的舞台,也為廣東觀眾提供了一次發現戲曲之美的機會。它撒下的種子,在一個民族正在復興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熱望的陽光下,將使我們重新尋找5000年文化寶庫中遺失的珍寶。
專題采寫:本報記者 郭珊 見習記者 何東運(除署名外)
圖:
越劇名家茅威濤
京劇名家於魁智
京劇名家李勝素
粵劇名家陳小漢
㈩ 中國的藝術電影
中國藝術電影悲哀嗎?悲哀!
中國觀眾悲哀嗎?悲哀!
有許多優秀的中國藝術電影完成了製作以後,被主流院線「抵檔」在票房門外,個別有良心的影城每天充其量排上三、五場,作為「試驗性」的放映,也不敢把「黃金時段」投放在這部影片上。於是,這部影片當然地、自然而然地「犧牲」在市場之中了……由此,投資人怕怕,發行人也怕怕,乾脆改走「數字電影」路線,《求求你表揚我》、《向日葵》等等,棄膠而逃,都一命嗚吁了。那廂里,正版影碟成了正式的出版(放映)的天堂,以碟片的名義捍衛起這些影片與觀眾見面的神聖使命。善哉,我的愛好電影的朋友們,你們持著幣,除了去賣碟片外,就只有去上網下截BT版來看了。他們信誓旦旦地要保衛地方電影院的行動落空了,你說這能不悲哀嗎?
這個看似正常的、又無法非議的市場「游戲」漸漸地杜絕了中國藝術電影的本來原色,中國電影市場想越做越大,路子卻越走越窄。當一切有價值的、能承載中國電影內涵和外延的藝術力作被院線排擠在外面,因受拷貝限制被杜絕在放映市場之外時,中國電影放映市場在失魂落魄,我們把一些代表明天希望的電影國粹攆上了街頭、淪落為乞丐,你說說,這難道不是中國電影的悲哀么。從《小城之春》(重拍)到《可可西里》,再由《紅顏》到《向日葵》,這之中有叫得叮當響的大導演,也有大批當紅影星,他們共同鑄造的作品難道就沒有了追求的價值?他們就那樣沒有市場?他們就只會玩屬於個人的「陽春白雪」了嗎?這真正是創作者的錯誤?或是觀眾的失誤?或者乾脆說,這類作品天生不逢時,他們在這個時代不受群眾歡迎。
但是現實情況是,從專家到觀眾,他們一些看過這批影片的人都一致說好。還有大量的大學生為之喝采,有的片子在國際上是拿了獎回來的,這些片子質量沒有問題,不在市場上放映責仼應該不在影片製作的本身。之所以出現這種尷尬現象,可能是由於我們現階段處於市場開拓的蠻荒階段。票房第一,成了雷都打不脫的規矩,按照這個規矩一年斃掉幾十部、上百部不上座的影片是很輕松,這其中也當然包括要誤殺掉數十部優秀的國產的有品味的電影。這真是一對矛盾啦,一方面鐵桿影迷希望一年看上幾部能烙上記憶的優秀國產影片,另一方面發行方拿到這些優秀影片真不知道如何投放發行,人為的發行瓶頸就此產生了。
其實想來這社會現在也有些浮躁,觀眾大多也不例外。如若真正要做大這種影片,恐怕也有很多困難。搞電影的人想賺錢,當然不會理會賠本的賣買。中國電影時下的金山銀礦還沒有顯露出來,製片人還在想著怎樣去挖開這個金礦,做市場者卻在中國幼稚園式的院線制下,拚命地圈著土地,到處都在燒荒、又到處都在打造新的院線連鎖,一時間中國電影的經營策劃的精英們顧不過來,那裡會有功夫理會風險頗大、又費力不討好的中國藝術電影的這塊「包穀巴巴」。除非,有一天當這個電影賣買做得都找不到那裡下手的時候,也許這國粹才有發現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