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奪冠》講的什麼故事
《奪冠》講述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中國女排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有特殊情結的,她們是民族英雄,她們是時代偶像,她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凡的奇跡。在2020年伊始,中國女排在去年剛結束的世界盃中以11全勝快速攬下桂冠,而今年又將在東京奧運的舞台上大展拳腳。
里約奧運會與巴西這場球也是世界排壇的經典之戰。此前小組賽,中國隊以第4名的成績勉強進入淘汰賽,8強對手則是世界第一、主場作戰的巴西隊。從2008年至2016年,中國女排與巴西隊的交手戰績為1勝18負。即便這樣,中國女排仍頑強地以3比2淘汰巴西,此後接連戰勝荷蘭和塞爾維亞奪冠。
② 鞏俐拍攝《奪冠》三頁紙台詞一條過,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鞏俐拍攝《奪冠》三頁紙台詞一條過,主要的原因是鞏俐作為演員的職業操守很高,而且她是中國娛樂圈內把演戲當成職業和一生事業的唯一一位女皇級女演員。鞏俐的台詞功底和演技是非常高的,而且電影拍攝的順利不僅僅與演員有關,也與導演的指導緊密相關的。
在拍攝《奪冠》的過程當中,導演對拍攝的鏡頭和片段也是非常的重視,所以很多鏡頭和動作並不是一次拍攝成功的,而是經過反復的斟酌和練習,最終定版的。鞏俐在拍攝《奪冠》時也是服從導演的決定,反復的試戲過。經過反復的斟酌試戲又有背後無數個夜晚的努力鑽研台詞,所以鞏俐拍攝《奪冠》三頁紙台詞才能一條過。
③ 《奪冠》中,有哪些精彩的鏡頭
最先,這部影片較大的意外驚喜是女排隊友。他們並不是在演出,當他們在屏幕上呼喊,喝彩,失望,抽泣時,讓觀眾們感受到十分真切。
在戲劇作品層面,陳可辛對比於李仁港,顯而易見取得成功地把握住了大陸銷售市場的主脈,他自知軍事題材電影的重要途徑——即把握一種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精神實質」,這也就終究了陳可辛務必以一種新格局看來中國女排,而不僅僅僅表述體育運動員的辛勤這些。
影片完畢後,陳可辛電影導演和白浪與觀眾幹了溝通交流。有一位觀眾問白浪,演過自身的母親以後,對她有不一樣的觀點嗎?大家都很希望言小七的回應,她說了一下說沒有。我聽見有的觀眾笑出眼淚了。
④ 中國女排奪冠精彩片段描寫
郎平帶領中國女排絕地反擊,榮獲冠軍,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電影《頭文字D》里有一句台詞:神其實原來也是人,只是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於是就成了神。郎平至此一戰封神。從賽後觀眾的反應就可以看出,這次女排奪冠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中國軍團多了一枚金牌,更因為她們為這個時代召喚出了「傳說中」的「女排精神」。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女排之所以被稱為「精神」,是因為她們並非世界「最強」,卻戰勝了對手。本屆奧運會的中國隊,從死亡之組以第四名堪堪出線,卻在淘汰賽接連上演逆轉好戲,中國隊可以說是一路被看低地拿到這個冠軍。但她們也正是以這樣卑微卻決不放棄的態度踏過了全世界。還有比卑微卻不畏懼更加驕傲的嗎?還有比弱小卻不放棄更加強大的嗎?還有比這更加勵志的故事嗎?
郎平賽後說:我們的技戰術不是最強的,但我們有作風!這作風是什麼?不就是不畏強權、堅定不移、敢打敢拼的「女排精神」嗎?《左傳》有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郎平作為運動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中國女排拿下了五連冠,可謂立功;如今帶領新女排虎口奪金,使「女排精神」在新時代破繭成蝶,堪稱立德。
沒錯,我們是無神論者。我們的意識形態里不需要神。但是我們的時代需要精神。「女排精神」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距今已經30多年。這30年正是我們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30年。「女排精神」能夠延宕不息,穿越時空而重新綻放,正是因為它與我們的時代相得益彰,你我都需要它,我們每一個看完比賽熱淚盈眶的人都需要它!
⑤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心酸史,有哪些讓你落淚的片段
電影中,郎平帶領的中國隊擊敗美國隊,這是另一個場景,坐在禮堂里的觀眾瞪著她,盡管這一段剛剛通過,但是我也看到在兩個冠軍頭銜背後並不容易,如果說銜接是第一次,那麼第二次就是在質疑和爭議的情況下再次證明自己,當郎平成為教練時,她對已經被拋棄了很長時間的女子排球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但這也是一個問題。
電影如何表達這個問題現在,即使你贏得了冠軍,人們也永遠不會走上街頭,因為人們不在乎錦標賽,我感到退役運動員的孤獨和無助,年輕的晨光的懷念以及對是非的遺憾,然後她說:“我在乎中國女排”的時候,眼裡含著淚水,感覺就像這一次,就像一個孩子在守護著他的玩具,他並沒有使用太多的演繹技巧,但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堅定和固執。他正在捍衛自己的堅定信念,這種感覺非常含淚的。
⑥ 《奪冠》贏得金雞三大獎項,這部電影中最讓你震撼的瞬間是什麼
《奪冠》這部電影在金雞獎上,成功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並且獲得了8個提名。整個電影對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女排隊員訓練的時候。毫不誇張的說,在2013年之前,我國女排全都是靠玩命的訓練。在整個賽場上,拼得是自己的身體。可在當時中國沒有辦法,只能通過訓練來彌補。
整個電影以郎平的視角,來展現中國女排。說到能代表中國女排的人物,也只有郎平。十個世冠,4個有郎平參與,4個郎平擔任教練。她幫助了女排振興,幫助了女排覺醒,也是她在中國女排無人的時候成功訓練出一支世界前三的隊伍。而後更改訓練方式,也讓郎平自己退出之後,中國女排有足夠的隊員等待下一任教練的出現。
⑦ 奪冠對我觸動最大的電影細節是什麼
看了紀錄片才感覺到看電影忽略掉了很多小細節,想去再看一遍電影,不管是鞏俐、黃渤這些演員,還是女排那些姑娘們,都太不容易了。電影呈現和幕後記錄結合,才能真正感受到這部作品的珍貴。」有網友評價道。
這或許給觀眾市場提供了一個新契口,結合《我們》看《奪冠》,能夠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美麗的《奪冠》。事實上,在票房市場上,《我們》與《奪冠》的「組合拳」或許已經為電影帶來了新的可能。
截止寫稿時間,國慶檔後首個周六(10月10日),票房市場格局再次發生變化。《奪冠》單日票房一度反超《姜子牙》,以13.6%的排片佔比獲得2017萬票房,電影的後期長尾票房或許十分可觀。
《奪冠》背後,《我們》與「女排」的真實情感
普通觀眾或許永遠無法想像,電影銀幕上呈現出的135分鍾,是被多少人以多少時間、精力、汗水壓縮成的心血。而《我們》中將《奪冠》的創作過程記錄了下來,讓觀眾有了一個窗口,看看這部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背後有著怎麼樣真實的故事。
在《奪冠》幕後紀實《我們》之中,觀眾或許才能真正體會到女排運動員們,作為演員,以電影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並不容易。
在演繹80年代老女排的故事時,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年輕的郎平,前中國女子排球隊隊員陳展飾演了老女排的隊長,來自各學校或著省級隊伍的年輕女排運動員飾演其他老女排隊員。鏡頭里,白浪在母親年輕時訓練的地板上做了幾次翻滾,負重之後後歇斯底里的尖叫,在賽場著望著國旗流淚,還原著郎平年輕時經歷過的一切,她說,「我覺得我和我理解的媽媽是在一起的。」
而這段故事裡,有一個情感爆發的重要場景是女排們進行單人防守訓練。女排運動員們真實的還原著80年代女排的訓練過程,為了這場戲,陳展進行了許久的極限單兵訓練,這對於運動員而言是心理、動作和體力的綜合訓練,對運動員精力與體力消耗極大,拍攝間隙里,她坐在地板上對工作人員開玩笑,「感覺想吐」。
500
「她會把她自己的境遇,曾經在國家隊的和三十年前老女排的會融化在一起,當她真正融化的那個時刻,我覺得魅力超無限。」《奪冠》的表演執導李雅菂說。
而也是這種真實、極致的拍攝過程,將老女排們當年艱辛苦楚的訓練場景還原了出來,陳展拍攝過程里真實的精疲力竭,才有了《奪冠》里80年代回憶里情感爆發的一幕:年輕的郎平含著淚站出來幫隊友完成接球,所有姑娘們經歷過極度壓迫和疲憊之後,坐在食堂里和家人們一起吃年夜飯。
500
⑧ 電影《奪冠》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情節
電影《奪冠》中細思極恐的情節有一段是郎平如何讓女排隊員們認清自己,找到從事排球這項運動的初心,只有這樣,她們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其中郎平與朱婷的對話,讓人感覺細節滿滿。
電影中,郎平帶著女排所有隊員去了福建漳州,當年的老女排訓練基地。
郎平問女排隊員們:「你們愛排球嗎?」然後她問朱婷:「你為什麼要打排球?」朱婷說「為我爸媽。」郎平說你再想想,朱婷然後說「(為了)成為你。」
郎平說如果這樣的話,「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郎平又說如果你不想清楚,那就不要練了,還不如回去打工。「你這么高,打工人家都不要你。」
郎平和朱婷的這段對話,在電影里就只有短短一分鍾不到,但背後卻有很大的信息量,你只有了解了朱婷的成長經歷,你才能體會到這段對話背後蘊含的那種力量,細細想來,讓人感慨不已。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朱婷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朱婷是河南周口人,她出生於1994年,她前面還有2個姐姐,後面還有2個妹妹,朱婷的父母一心想要個兒子,所以前前後後生了5個閨女,當年光超生罰款就交了不少。
朱婷父母本來就是農民,因為這些原因,家庭非常困難。所以朱婷的父親農閑的時候開了個修車鋪補貼家用——這些在電影里都有所展現。
《奪冠》
奪冠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1980年訓練賽,中國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江蘇隊,女排負。但那一代女排訓練之艱苦,之刻苦,之永不言棄,已躍然銀幕。
1981年大阪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贏得了中國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宋世雄那鏗鏘有力、極具辨識度的解說,一下子將觀眾帶回了那個激情澎湃、陽光普照的年代。
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中國隊對戰當時主教練是郎平(鞏俐飾)的美國隊,中國隊教練(黃渤飾)站在場邊,全神貫注,面帶笑容。郎平和那一代中國女排在那一刻所經歷過的掙扎,令人心疼。
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掛帥執教中國女排,帶領著中國女排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2016年裡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最終獲得了奧運會的金牌。
⑨ 電影奪冠有沒有哪個場景是非常好的
我覺得有一個場景挺觸動我的心的,就是新女排在漳州基地夜宿,然後陳導來看他們。給他們看了牆,講了老女排,帶他們對著牆打球。這之後大家的心態有了轉變,可是因為什麼呢?女排精神,導演一方面可能希望你去品,一方面也有可能不太敢大聲說出來,那就是愛國,為國爭光。我認為,確實應該比以前更關注運動員的自我意識,但也不能忽略家國意識。在為了實現自己的同時為了更高的目標去奮斗。電影說出現在不需要女排了,我好難過。中國人真的不需要女排了嗎?不,我認為需要,長期甚至永遠都需要。
郎導一直就有著全民號召力,所以當年也是廣為關注。老隊長賴亞文,孫玥就是那一代女排的代表人物。中國女排也是從低谷迅速上升到世界第二。96年奧運亞軍。只是那時的古巴就像08年的巴西一樣,難以逾越的高峰。女排拿了好幾個世界亞軍,無法奪冠。但郎導已經做到了當時最好。
⑩ 《奪冠》電影中,中國女排張常寧發球前為什麼總愛轉球
去年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以全勝戰績衛冕冠軍,為了宣傳女排精神,陳可辛導演以中國女排為素材拍攝了電影《奪冠》,很多原型人物也參加了演出,包括張常寧,作為中國女排的主攻手之一,張常寧的扣球一直很出色,不過有球迷在《奪冠》里看到一幕:張常寧發球時喜歡轉球,這是為什麼呢?
在進入國家隊後,張常寧保留了一個習慣,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轉球的時候可以留意場上對手的位置,利用這短暫的時間可以想怎麼樣去發球。
張常寧是中國女排不多得的主攻手,去年世界盃正是她和朱婷之間的配合,是女排能夠戰勝巴西等強敵的原因。《奪冠》電影保留了這個張常寧的鏡頭,也是告訴球迷朋友們,這就是真實的女排姑娘們,正是她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苦訓練和付出,才有了強大的中國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