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電影節是幾月幾日
舉辦時間:威尼斯國際電影節2016年8月31日——9月10日
舉辦地點:義大利威尼斯的麗都島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它與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及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⑵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特色各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國際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地平線」、「未來之獅」、「VR競賽」、「非競賽展映」、「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單元。在電影黃金年代(20世紀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2018年5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入選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⑶ 香港電影「三巨頭」是哪三位
香港電影三巨頭:邵逸夫、鄒文懷,陸運濤。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2011年正式退休,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壽107歲。
鄒文懷(1927年10月8日-2018年11月2日),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嘉禾電影創辦人,嘉禾電影(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 1957年,鄒文懷加盟邵氏集團,1970年自行創立嘉禾電影,公司在20世紀70、80年代與邵氏兄弟對峙,其本人與邵逸夫同被視為香港電影的泰山北斗。
2007年,鄒文懷將嘉禾股份全部出售給橙天娛樂,隱退影壇。 2018年11月2日,鄒文懷去世,享年91歲。
陸運濤(Loke Wan Tho,1915年-1964年6月),新加坡和香港的著名電影製片人,國泰集團、永華電影和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鳥類學家及攝影家。祖籍廣東鶴山,1915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1964年因飛機失事逝於台灣。
(3)哪個年代是電影的黃金年代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
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里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
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說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黃金年代實在不為過。
⑷ 香港經典電影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是已經過去的80-90年代。
香港電影史 起飛歲月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1/ 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 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 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 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後面太多了,寫不下 ,見:http://ke..com/view/515739.htm
香港十大經典電影
http://news.sina.com.cn/c/2005-02-21/18275894184.shtml
九十年代香港十大鑽石經典電影
http://www.xici.net/b918322/d78288836.htm
90年代香港十大經典電影
阿飛正傳1991
甜蜜蜜1996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1995
黃飛鴻之壯志凌雲1991
風雲雄霸天下1998
沖鋒隊怒火街頭1996
暗戰1999
新不了情1993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1994
古惑仔1:人在江湖1996
香港90年代的其他經典電影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24093/
《重慶森林》,《阿飛正傳》,《甜蜜蜜》, 笑傲江湖系列 ,黃飛鴻系列 ,倩女幽魂系列 ,古惑仔系列 家有喜事系列 富貴逼人系列 都是經典之作, 英雄本色 , 精武門 (李小龍版), 大話西遊 ,《何日君再來》,《喋血街頭》,暗花 ,兩個只能活一個 ,非常突然,<春光乍泄><縱橫四海><東邪西毒>.<喋血街頭>.再見 狂頂游志達啊, 天若有情,白發魔女,朱麗葉與梁山伯 ,槍火 ,飛一般愛情小說 ,一個字頭的誕生,香港製造,金雞 ,胭脂扣,蜜桃成熟時,還有周星馳90年代那些早期的片子
梁朝偉十大經典電影傑作
1、1989《悲情城市》
2、1990《阿飛正傳》
3、1993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4、1994《重慶森林》
5、1994《東邪西毒》
6、1995《流氓醫生》
7、1995《三輪車夫》
8、1997《春光乍瀉》
9、2000《花樣年華》
10、2002《無間道》
20世紀香港十大經典電影
http://hi..com/lebulv/blog/item/de4964c336f2ca50b219a82d.html
英雄本色1986
秋天的童話1987
半斤八兩1976
帝女花(任劍輝、白雪仙主演)1976
倩女幽魂:神劍誅妖1987
精武門1972
女人四十1994
賭神1989
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
新不了情1993
介紹的80-90年代香港的功夫片:
http://www.rxgl.net/bbs/dispbbs.asp?BoardID=63&id=19374
香港經典老電影
1990-99年歷年華語片票房排名
http://..com/question/73499520.html?si=1
⑸ 曾經的香港電影在韓國有多火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電視劇的黃金年代,風靡亞洲,不僅僅在韓國火,日本,東南亞,也火的一塌糊塗。當時韓國電影方興未艾,眼巴巴看著。如今韓國電影與香港電影不可同日而語。6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曾經橫掃過亞洲,貌似現在的很多韓國明星都有崇拜的香港演員。《英雄本色》在韓國颳起的旋風讓周潤發張國榮狄龍在韓國如日中天。不僅如此,劉德華,林青霞,王祖賢甚至連元彪有很高知名度,70後的韓國人也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對張國榮、周潤發、成龍、劉德華等明星也是耳熟能詳,同樣認同老版《倩女幽魂》是經典。從20世紀80年代起,張國榮在韓國就一直有著超高人氣,是韓國最受歡迎的國外明星之一。他是第一位享譽韓國樂壇的華人歌手:1987年,他的專輯《愛慕》在韓國空前大賣30萬張,創造了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2003年,韓國電影頻道OCN聯同21家電影網合作舉辦「百大影星」評選,張國榮排海外影星第一位。2009年,韓國首爾舉辦了以「張國榮」名字命名的電影節以示紀念。今年的最新消息---曾執導《八月照相館》的韓國名導演許秦豪與張國榮也有一段淵源。據記者了解,2001年時,許秦豪准備將法國經典名著《危險關系》拍成同名電影,男主角鎖定的就是張國榮,女主角則是張曼玉。不過,遺憾的是,影片准備開拍時張國榮卻突然離世,因此導致影片被擱淺。但是,在此後10年的時間里,許秦豪一直希望能完成張國榮的遺願,於是在獲得內地知名影視公司中博傳媒的億元投資後,終於得以在今年將影片重新啟動。在即將於9月末開拍的這部意義非凡的電影中,男主角由張國榮換成了韓國一哥張東健。亞洲頂級女星張柏芝則取代張曼玉出演女主角,影片另一女主角確定為內地一線女星章子怡。
⑹ 為什麼早期香港拍電影速度怎麼這么密集一年有十多部電影
天時地利人和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類型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
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台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像廳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像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骯臟的錄像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
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傑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借《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
然而,在輝煌之際,香港電影也給自身埋下了衰敗的伏筆。電影市場的繁榮讓很多商人(包括一些電影從業者)把電影看作賺快錢的工具,大批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應運而生,嚴重敗壞了觀眾的胃口。成龍曾經舉過例子:「一個僵屍片成功,他們就拍100部僵屍片;一個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當時很多電影開拍時連劇本都沒有,到了現場再靠導演和演員一起臨時發揮,一部電影半個月就拍完。另外,當時盛行抄襲之風,不尊重原創,這也導致王家衛養成了邊想邊拍的「習慣」來保護自己的原創劇本。到了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市場直線下滑,到2007年時全年只有51部電影,港產片票房總額只有2.75億港元,而1982年的時候香港全年港產片總票房就已經達到4億港元。
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十年間,曾經風雲一時的電影人也各自尋找出路。吳宇森、周潤發、李連傑等去了美國好萊塢發展,希望在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一顯身手;吳思遠、陳可辛等一批電影人敏銳地發現了剛開放的內地市場商機無限,引領了香港導演「北上」的風潮;而無線電視台出身的一批電影人——杜琪峰、韋家輝,以及香港電影的後起之秀彭浩翔等人則選擇留守香港,做好本土電影。十年的低谷期過去,闖盪好萊塢的回來了,「北上」的導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留守香港的導演也有上乘的作品問世。種種跡象顯示,香港電影顯示出了復甦的跡象。
⑺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以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為宗旨,以提高電影藝術水平為主要目的,將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地平線未來之獅VR競賽非競賽展映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單元。在電影黃金年代(20世紀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⑻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它與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及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8)哪個年代是電影的黃金年代擴展閱讀:
獎項設置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整個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從1949年開始設立,用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電影長片)、「銀獅獎」(非正規獎項,通常頒發給最佳導演或者最佳短片)、評審團大獎、評委會特別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新演員將等;
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最佳短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
此外還設置了終身成就獎和「未來之獅」的獎項,前者用以獎勵世界范圍內為電影事業奉獻終身並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後者則為「最佳處女作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