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小龍的電影有哪幾部
李小龍的電影有:
1、死亡游戲:
《唐山大兄》是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出品的武打片,由羅維、吳家驤聯合導演,李小龍、羅維聯合編劇,李小龍、衣依、田俊、苗可秀主演,該影片於1971年10月31日在香港首映。
該片中講述了在曼谷一家製冰廠工作的華人青年鄭潮安,經歷過多年的冤冤相報之後,領悟了人生,誓言不再與人打鬥,對別人的多次羞辱都忍耐下來。
但當他發現這個製冰廠實質上是掩護壞人進行非法勾當的處所,且他人的逼迫到了無可忍受的地步,於是重施拳腳,與壞人展開大戰的故事。
② 李小龍和黑人大個子打的叫什麼電影
這部影片最初叫做《死亡的游戲》。
後來因為李小龍意外離世,這部只拍攝了結尾高潮打鬥的電影被經過重新剪輯,由嘉禾重新找來李小龍替身——韓國人唐龍,並借用李小龍過去電影的片段拼湊而成了另外一部電影——1978版《死亡游戲》,小龍原創打鬥場面只保留約11分鍾,這部電影也與李小龍最初的構想完全不同。
推薦欣賞《勇士的旅程》。
——2000年,日本和美國的李小龍研究家與電影人通力合作,終於從嘉禾電影公司的片庫中找出了當年李小龍原創的《死亡的游戲》的全部母帶膠片,按照李小龍的原創劇本細加編輯,拍攝了此影片的後綴部分。於是部能看到李小龍原創全貌的影片《死亡的游戲》問世了。這就是半紀錄片半電影片的《勇士的旅程》。
另外,「黑人大個子」名叫「卡里姆·阿卜杜爾-賈巴爾」,身高2.18米,也是李小龍的徒弟。當年是NBA巨星中鋒,效力於湖人隊,綽號「天勾」。
③ 關於李小龍的問題
1)李小龍沒獲得過任何大型格鬥類比賽的冠軍。他只是在某些美國傳統空手道邀請賽上擔任比賽間隙的表演嘉賓,而且只是嘉賓之一。其作用基本相當於NBA每節間的扣籃表演,或者武林風中耍大刀片的武校少年。
2)李小龍一生之中從未接受任何一個拳種的專業訓練。 專業體制、職業體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訓練水平,參與者的技術、心理、體能、速度、力量等等都在這些體制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專業和職業體制對參與者個人實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李小龍不幸未能接受專業訓練,因此其水平僅能停留在業余水平上。
3)阿里、倫納德等人跟李小龍沒什麼關系,羅禮士也沒在電影外的真實較量中被他擊敗,劉大川曾經約戰李小龍但被回絕。李小龍有據可查的私鬥大約只有以下幾項:與華人武師黃則民激戰3-10分鍾獲勝;與50多歲的石堅戰平......也就是說,李小龍沒在任何時候與拳擊、泰拳、空手道、摔跤、柔道等搏擊項目的世界冠軍進行過真實較量,他缺乏與頂尖高手對抗的經驗。(我們為什麼不懷疑柳海龍,米而科,菲多等人?因為人家有著一場場和高水平對手硬碰硬的經歷。)
4)李小龍在24歲的時候,還在練習傳統武術(以詠春拳為主)。 我們很難想像這時的他能比得上武林風或者武林大會的參賽選手,(那些半專業選手也多是傳統武術出身,甚至練習其他的現代搏擊術,他們參賽前都經過了較大強度的備戰訓練,在眾目睽睽之下真實比拼淘汰,有著幾場十幾場的真實比拼經驗。)
5)李小龍在24歲的時候有過和咖啡廳跑堂黃某某的格鬥經歷,激戰了3至10分鍾,有後背負傷的記錄。(黃某體重不足120斤),有直接證據證明李小龍的格鬥能力很差。
6)李小龍25歲才開始系統的力量訓練,26歲就去扮演青蜂俠中的加藤,次此後便成為專業演員。這樣的經歷,即便有過人的天賦也不可能成為搏擊高手(像米爾科這樣的水平,拍過一部電影後格鬥狀態都有明顯下滑,你把菲多拉過去叫他拍幾年電影,他也會淪落到連三流選手的不敵的水平。)
7) 李小龍的身體條件並不出色,身高171CM,體重不足65KG,有高達500度以上的近視(頭部受到重擊後容易導致視網膜脫落甚至粉碎,據說他還戴隱型眼鏡,實在難以想像這樣的人如何能進行激烈的對抗),另有說法提到他雙腿長度不一。
8) 通過李小龍擊打沙袋、腳靶等視頻,可以明顯判斷出李小龍的力量、速度並不是出類拔萃的;而李小龍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自己的抗擊打力、耐力超群。
如果A先生在力量、速度、抗擊打力、耐力、經驗上都沒有過人之處,那麼這個A先生不可能具備超凡脫俗的搏擊能力,這應該是大家都承認的常識吧?那麼把「A」換成「李小龍」,這個結論不就出來了嘛。
反取 18:38:13
李小龍粵劇名丑家庭出身,幼年、少年期即在攝影棚、演藝圈滾打長大,李小龍的身體素質:身高一米72,體重一般在65公斤以下,近視高達500度以上,雙腿長度不一。這樣的身體條件甚至還不如普通人。
李小龍24歲還在練傳統武術,他1965年25歲才開始系統的力量訓練,從27歲起又開始不停地在好萊塢敲門找機會,後來又成了專業演員,1973年就過世。這種經歷怎麼能推斷出他的實際格鬥能力非常強??
李小龍再強充其量也只能是他那個級別內的最強的,但是看他的經歷根本就很業余,還遠遠不可能達到65公斤級搏擊選手的最高水準。李小龍的訓練強度訓練量能和專業格鬥選手比嗎??? 李小龍的訓練比專業運動員還刻苦還系統??是有專業教練指導??是有大量陪練每天對攻練習?? 李小龍有在大型賽事上不斷與高水平選手對抗的機會來磨練自己嗎????
先天條件就不理想,後天的訓練又不夠,他能強到哪裡去? 就算他先天身板算是個正常人吧,後天練習根本就不如專業人士努力,那超強的戰鬥力哪來的?? 敢情是跟張無忌一樣找到秘籍,功夫一日千里了???
想提高格鬥水準,不斷的一決勝負的對抗是必不可少的。
許多人都說李小龍在電影上的鏡頭表現出了高超的技能,但那畢竟是人為設計的,不能表現他在萬分復雜的真實打鬥中的水平。在表演中顯示出來的力量速度在實戰中不一定能施展出來,表演和真實搏擊永遠是兩回事。前一陣子的張鵬和浩淼的比武大家都看過了吧?張鵬在授徒的時候出拳也非常凌厲,招法也是變化多端,但是跟浩淼比武時,雙方真實對抗中,張鵬的速度技術經驗明顯差了一截,跟他在授徒表演時判若兩人。
還有許多人說李小龍能做出什麼「2指壓」、「升旗」等動作,搏擊能力一定很強。 但在下卻從來沒聽說過有什麼打鬥對抗項目的比賽有比「2指壓」、「升旗」 、「用手指插破易拉罐」的,所有評判標准都應該是公平公正且適用性強的,而不能以某個個人特點或動作當標准,如果以「2指壓」這個李小龍表演過的動作當「搏擊能力高低」的標准,那我們可不可以將「十字懸垂」「托馬斯全旋」這類更大的力量展示動作當「搏擊能力高低」的標准?李小龍做過這種動作嗎?如果沒有,那是不是可以證明「體操運動員搏擊能力強過李小龍」?
一位叫Davis Millor的美國人寫過一本叫《Bruce Lee》的書,裡面有他的一些采訪。 他采訪過當時和李小龍是好朋友的一名美國著名拳踢運動員路易斯,路易斯說他當時很想和李小龍挑戰,但李小龍都已打趣的方式退縮了,然後就是和李小龍拍過戲的一名摔跤運動員,他被采訪時,曾描述過當時他因為不喜歡李小龍拍戲的方式,就把李小龍給舉起來,扛在肩上,李小龍那時就會像一個女孩子一樣用尖聲叫喚,「放我下來,放我下來」。
香港老動作演員石堅練過羅漢拳、螳螂拳,五十多歲時和李小龍打還略占上風。起因是李小龍總說堅叔你這不成那不對,動作片前輩石堅生氣了,說那就打打看。兩人在片場動手,石堅重拳擊中李小龍頭部,李小龍挨打後只能躲閃。停手後,石堅承認自己年齡大了再打下去可能要輸。
下面這段是在網上摘抄一位網友的發言:
一次看見石堅的專訪,他當時90多歲,他的原話基本是這樣的(我在電視上親眼看見的) 李小龍一向很囂張,他總是和石堅說:「堅叔我能踢到你的肩膀,我能踢到你的腦袋,……」。有一次石堅真的受不了了,就說:「那你就試試吧。」 於是兩個人開始比武,李小龍踢了好幾腳都沒踢到石堅,都讓他朵開了,幾次之後石件掌握了李的節奏,於是在李攻擊的一剎那,反擊了一拳,結結實實的打到鼻子上了,出血了。把李小龍打的夠戧,(但沒有KO)。李小龍的銳氣一下子沒了,他和石堅都不敢輕易進攻,他們都在等待時機,就在這個時候導演過來說開工,他倆也就算了。但是石堅認為他如果再繼續下去他贏不了,因為當時他50多歲了,體力不行了。長打下去肯定不行。
④ 李小龍在古羅馬斗獸場對打的經典電影叫什麼
猛龍過江
《猛龍過江》(Way of the Dragon)是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出品的動作片,是由李小龍自編自導,李小龍、苗可秀、羅禮士、小麒麟等主演,該片於1972年12月30日中國香港首映 。
描述了一名香港青年受親友之託,前往義大利的一家唐人餐館,幫助老闆對付黑社會分子威脅的問題 。
猛龍過江出品時間:1972年03月;
出品公司:嘉禾電影公司;
製片地區:中國香港;
導演:李小龍;
編劇:李小龍;
製片人:鄒文懷、李小龍、安德魯·摩根;
類型:喜劇/動作/犯罪;
主演:李小龍,苗可秀,羅禮士,小麒麟,魏平澳,黃宗迅;
片長:98分鍾;
上映時間:1972年12月30日(香港首映);
⑤ 李小龍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踢爛的電影是哪一部
這部電影是《精武門》。
《精武門》(Fist of Fury)是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出品的武打片,由羅維導演,李小龍、羅維、倪匡聯合編劇,李小龍、苗可秀、田俊主演,該影片於1972年3月22日在香港首映。
該影片講述了清末民初,霍元甲被日本人設計毒死,霍元甲的親傳弟子陳真趕赴上海拜祭師父,當陳真查明是日本人暗害了師父,便獨自闖入日本道館與一眾日本高手較量,最終陳真手刃了仇人,為國家與民族爭回了尊嚴。
(5)李小龍打狗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李小龍在拍攝過程中很少使用蹦床等輔助設備,而且不用替身。
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以男性為主,女演員戲份很少,感情戲也很少,但在本片中苗可秀是女主角。
當初成龍跟他的師兄弟洪金寶、元彪、元華作為特技演員參與了該影片的拍攝,剛上了一下鏡頭就被打倒,或者是被李小龍踢飛出去,在片中日本人鈴木寬被李小龍踢出老遠的鏡頭就是由成龍做的替身。
⑥ 李小龍的所有電影作品名稱
李小龍,武術技擊家,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乳名:細鳳
綽號:馬騮,冇天裝,闌仔,牛王頭,冇時定,點解龍 ,猩猩王等。
藉貫: 中國廣東順德
生於:1940年11月27日 (星期三) 9:15pm
卒於:1973年 7月20日 (享年32歲)
生肖:龍
出生地:美國舊金山(三藩市積臣街醫院)
近視:600度
身高:5尺7寸(1.71米)
體重:140磅
胸肌:41.5(擴胸前)44.25(擴胸後)
腹:29.5寸
右前臂:12.25寸 左前臂:11.75寸
右上臂:14.25寸 左上臂:13.75寸
右大腿:22.5寸 左大腿:22.5寸
右小腿:13寸 左小腿:12.88寸
肆業於香港喇沙書院
1961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及心理學
7歲從影,13歲習武
入門功夫:詠春拳
父親:父親:李海泉(李滿船)(粵劇名丑)
母親:何金棠(歐亞混血)
師父:葉問(詠春宗師)
姊姊:亞葛蕾絲、費芙
哥哥:彼得(忠探)
弟弟:羅勃特
太太:蓮達.愛美莉(Linda)
兒子:李國豪(拍攝電影中意外喪生)
女兒:李香凝(從影)
李小龍有一兄、一弟、澆?
李小龍安息於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由兒子李國豪陪伴。
所拍電影和電視劇:金門女(1940),富貴浮雲(1948),夢里西施(1949),細路祥(1950),凌霄孤雁(1950),人之初(1951),苦海明燈(1953),母淚(1953),父之過(1953),千萬人家(1953),危樓春曉(1953),愛(上集)(1955),愛(下集) (1955),孤星血淚(1955),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孤兒行=苦命女(1955),兒女債(1955),許癲納福(1955),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雷雨(1957),甜姐兒(1957),人海孤鴻(1959),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鬥(1973),死亡游戲(1978),盲人追凶,打擊惡魔黨,可愛的女孩, 布朗蒂,青鋒俠等。
作為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我很早就對李小龍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慚愧的是,一直都不太清楚這個人的來龍去脈,總覺得一位已經去世三十年的明星,其星光可能只存在於上一代人的記憶里,在我們這一代,亮極有限。這些年走了一些地方,發現李小龍的地位和影響力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幾乎是有電影的地方就有他的名字,知道中國電影的人就知道他。後來終於買到了他的幾部代表作和傳記片,一看之下,瞠目結舌。原來他不僅僅是儀表堂堂淵停岳峙,動起來更似奔雷閃電,遠不是如今眾多功夫明星的花拳綉腿可以比擬;原來他不僅僅是一位功夫片明星,還是一代武學宗師,一生致力於傳播和提升中國武術;原來他不僅會演戲,還對電影有著自己的深刻見解和切實投入,後期作品可以真正稱為「李小龍作品」;原來他不僅懂電影懂功夫,還懂哲學,會作詩,擅長美術……
李小龍原籍廣東順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屬龍,乳名細鳳,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據說是「振興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據說在李小龍尚在襁褓里的時候,好萊塢電影《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出鏡,抱去了李小龍。如果此事屬實,應該算是這位電影巨星的處女作吧。
他的父親名叫李海泉。
李海泉是一位在廣東地區很著名的喜劇演員,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經常帶著全家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這也是李小龍降生在美國的原因
李小龍的媽媽何金棠有一半德國血統,容顏俊秀
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後直到十八歲,李小龍一直生活在香港。
年少的李小龍已經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親與演藝界的關系,他成了一位比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電影是《富貴浮雲》,當時六歲,在拉薩爾書院小學部讀書。
李小龍參加電影拍攝多安排在學校的假期,有時也要在課余參加拍攝。為了不耽誤他的學業,導演盡可能把他的戲安排在夜間進行。李小龍在電影事業上表現出極強的敬業精神,據家人回憶,若要拍電影,李小龍吃完晚飯就會上床休息,到了該去攝影棚的時候,母親一喚就醒,手腳利落地穿戴好行裝,精神抖擻地隨父親出門,拍戲從不遲到。但是作為學生的他,卻是個頑劣少年,上課不聽講,課下不讀書,經過多次退學轉校後,才勉強讀完初中。
當時的李小龍在電影中也總是扮演一些問題兒童或是問題少年,舉止隨意,玩世不恭,神情動作上已經頗具後期李小龍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
十八歲赴美之前,李小龍在香港參演22部粵語電影,曾用過的藝名還有「李龍」、「小李海泉」等。評論界已經稱其為演藝天才
早期的李小龍並未演過功夫電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藝片。
十八歲,李小龍進入聖芳濟書院讀高中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是個標準的時尚青年,一大愛好是交女朋友。
另一大愛好是摩托車。還有一個愛好是跳舞。李小龍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開賽的冠軍
那時香港的報紙,雖然連篇地報道了李小龍暴斃的花邊新聞,但死亡的經過情況則大致循著嘉禾電影公司的董事長鄒文懷最初對記者的說法:
「他原約定李小龍於昨日(7月20日)下午5時半,與到香港的澳大利亞演員佐治.拉辛比一起在尖沙咀金田中餐館吃晚飯,但等候多時仍未見李至,於是致電李家,李接電話,謂感身體不適,須稍睡一會。但久久不見李至,鄒文懷與佐治.拉辛比在金田中餐館共進晚餐後,於下午6時獨自驅車抵達李小龍寓所,其妻謂李小龍不大妥,叫之不醒。於是通知醫生,稍後私家醫生亦至,以診治後,認為病情嚴重。7時許,首先在九龍塘浸信會醫院訂下了一間病房,准備送李小龍入院,但經該私家醫生詳細檢查後,認為情況非常嚴重,於11時徑送往伊莉莎白醫院救治......但延至深夜11時半,李已證實不治,至於其死因,他亦莫明,有待解剖。」
此人以中國功夫的特色出現.給與我們極大的視覺.讓我們對中國功夫更加熱愛
1973年7月20日晚上在影星丁佩家中暈倒送醫院
不治身亡,享年32歲零8個月
特立獨行,卓而不群。
70年代,一個年輕人自信可以震驚世界,雖然人們並不相信。後來,他真的做到了——用了四部半的電影。這個年輕人,就是李小龍。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結束。無論時光怎樣流轉,都絕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與武者於一身的功夫明星了。
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擊倒。然後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李小龍揚長而去,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就此塑造。
這便是《精武門》的經典畫面,這便是深深留在人們印象中的永恆的李小龍形象。
英文名布魯斯·李(Bruce Lee)。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在美國三藩市誕生,父親給他起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夠名振三藩市。李小龍幼時身體瘦弱,為使身體強壯,7歲時便開始練習太極拳。13歲,李小龍開始跟隨名師葉問學習詠春拳。他先後練習過洪拳、白鶴拳、潭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歲時,李小龍離開父母、師傅,孤身來到美國,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哲學系。進入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賽,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桂冠。
李小龍熱愛武術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他的功夫日益嫻熟,達到很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研習氣功和硬功,並且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而自創了一種拳術——截拳道。
回到香港的李小龍迎來了他龍騰虎躍的演藝事業。1971年主演《唐山大兄》,創下香港自1840年開埠以來的最高電影票房紀錄:310多萬元港幣。他以他在片中打鬥的實戰風格一夜間躥紅整個東南亞,掀起東南亞地區的武術熱潮。
1972年主演《精武門》,再創440萬元的票房佳績。「李小龍式」打鬥動作在此片公映後被人們認可,而他凝視敵人的犀利眼神和打鬥時的怪叫也在此片後成為他的「注冊商標」。也是在該片中,小龍第一次使用兩節棍,並被譽為「李三腳」。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的擊倒。然後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李小龍揚長而去,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開始出現。
同年底,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並任武術指導,全面展現李小龍電影才華的影片《猛龍過江》刷新《精武門》的票房紀錄,首輪放映便狂售530多萬元港幣。李小龍在片中的打鬥自由無羈,收放自如,並將其「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猛龍過江》奠定了李小龍國際巨星的地位,那麼1973年與好萊塢合作拍攝的又一部力作《龍爭虎鬥》則奠定了小龍國際巨星的超級地位。《龍爭虎鬥》使李小龍躋身於世界頂尖明星之列。李小龍也向全世界宣揚了他的哲學思想。「不是思考,而是一種直覺。」李小龍就是一種直覺,想到了就去做,絕不會去想什麼後果。這一點上,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小龍終於如願以償地實現了使中國演員在好萊塢重要影片中獲得主演地位的夙願,使美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功夫、重新認識了中國人。
1972年深秋,李小龍在完成《猛龍過江》後不久,便開始構思、投拍新作《死亡游戲》。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准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卻於1973年7月20日在香港驟然逝世。
李小龍生於美國三藩市,長於香港,在美讀了大學,最後又回到香港,他就這樣遊走於兩種文化之間,也許是這樣的經歷使他最後突破了形式的束縛,創立了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
他就像一道流星,生來就是為了閃耀。人的一生是不能用長短來衡量的,李小龍的人生是完整的
⑦ 據說李小龍有部電影是和人家真打的,是哪一部
〈猛龍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