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根據名著巴黎聖母院翻拍的電影有哪幾部最好是中央電視12套播放過的(找一部電影)
央視播過的是加拿大電視電影版:1997年《駝俠》("The Hunchback")
B. 電影<巴黎聖母院>有兩部,哪一部更早拍的,名字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 (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導 演: 威廉·迪亞特爾
主 演: 莫林·奧哈拉 查爾斯·勞頓
上 映: 1939年9月1日
地 區: 美國
語 言: 國語
時 長: 116 分鍾
顏 色: 黑白
巴黎聖母院 ( Notre Dame de Paris)
上 映: 1956年12月19日
地 區: 法國 義大利
語 言: 法語
時 長: 115 分鍾
顏 色: 彩色
聲 音: 單聲道
C. 巴黎聖母院電影哪個版本最好
如果有電影的話常理來講是越是老片越好,翻拍的通常很差勁,但我木有找到關於巴黎聖母院的資源咧。。
D. 《巴黎聖母院》哪個翻譯版本比較好
一、推薦李玉民,上海文藝出版社這個版本。
二、比較有名的版本還有:
1982年 陳敬容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年 管震湖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4年 潘麗珍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5年 施康強 譯林出版社
1998年 唐祖論 灕江出版社
1999年 胡宗泰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倪維中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5年 李玉民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6年 安少康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8年 蕭菲 哈爾濱出版社
2009年 楊君 萬卷出版公司
2010年 李艷 哈爾濱出版社
E. 電影巴黎聖母院是美國版好看還是法國版好看
前者是黑白的,後者是彩色的;前者短,後者長;兩者同樣不忠實於原著,屬於同一水準。
F. 《基督山伯爵》《巴黎聖母院》《紅與黑》《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要哪個版本、出版社翻譯的最好
《基督山伯爵》:我覺得鄭克魯的譯本最好,一是譯者好,鄭克魯是國內權威的法國文學學者,人民文學出的《法國文學史》他是著者之一,此外他對法國小說有精深研究,譯林版《基督》前還有他寫的長篇譯序,是一篇極出色的導讀,也很有學術價值;第二是譯文好,譯得特別流暢,還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東西。至於上海譯文的版本,我覺得每位譯者有自己的翻譯個性,合譯本一般會出現風格稍不統一的情況,因此我不推薦看譯文版。至於轉譯本可讀性就更次之了,當然蔣譯本出現最早,影響很大,對普及大仲馬是功不可沒的。此外鄭克魯的譯本把《基督山伯爵》譯作《基度山恩仇記》是借了老電影的譯法,這點可能是一點點瑕疵,因為我覺得更改書名是對作者的不尊重,呵呵~
《巴黎聖母院》:還是陳敬容的譯本名氣大,但浙江文藝出的潘麗珍的譯本譯筆也很優美。
《紅與黑》:我見過羅玉君(譯文)、許淵沖(重慶出版社)、羅新璋(浙江文藝)、張冠堯(人文)、聞家駟(人文)、郝運(譯文)、郭宏安(譯林)、胡小躍(灕江)的多個譯本,其中最喜歡羅玉君和羅新璋的譯本,前者譯筆稍帶些古雅,後者譯筆精到,語言流暢,當然其他譯本也很不錯的。
《浮士德》:綠原的譯本權威,獲過彩虹翻譯獎,錢春綺和楊武能的譯本最流暢,董問樵對《浮士德》有很專門的研究,但我覺得他的譯本有些地方半文半白過了頭,不好理解~
《少年維特的煩惱》:有侯浚吉(譯文)、楊武能、勞人、韓耀成等多個譯本,都不錯。韓譯本(譯林版)比較新,其他幾種影響也都挺大的,我所見勞人的譯本是與董問樵譯《浮士德》合出的浙江文藝版,要對歌德的作品有較全面的了解可看楊武能主編主譯的《歌德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
以上僅是管見,各位網友有好譯本再推薦一下。
G. 有哪些以巴黎聖母院作為場景的好電影推薦
巴黎聖母院,安東尼·霍普金斯,萊斯利-安·唐恩主演的,故事敘述一位從小被養在巴黎聖母院鍾樓的敲鍾人Quasimodo的故事,他天生身形與長相都異於常人,只能獨自在鍾樓上與世隔絕,直到他在一場嘉年華會上遇到了吉卜賽女郎Esmeralda,他的世界才逐漸開始不同。
H. 巴黎聖母院兩個電影版本除了1956年那一版本,還有一個是哪個
除了1956年的版本以外,還有1996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鍾樓怪人》和1939年的黑白電影《鍾樓怪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sirArGU8gA/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2MzAyMzI=.html
I. 巴黎聖母院的譯本選哪個的比較好求推薦
巴黎聖母院 人文版的陳敬容 譯文比較好。
陳敬容(1917.9.2-1989.11.8),女,漢族,原籍四川樂山。1932年春讀初中時開始學習寫詩。1934年底隻身離家前往北京,自學中外文學,並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這時期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第一首詩《十月》作於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聯合日報晚刊》上發表。1938年在成都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45年在重慶當過小學教師,1946年當過雜志社和書局的編輯。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並到上海,專門從事創作和翻譯。1948年參與創辦《中國新詩》月刊,任編委。她是《九葉集》詩友成員。1949年在華北大學學習,同年底開始從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學》編輯,1973年退休。
1978年起,重新執筆創作,10年來發表詩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詩數十篇,並有新的譯著問世。1981年至1984年曾為《詩刊》編外國詩專欄。詩集《老去的是時間》獲1986年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J. 電影《巴黎聖母院》有幾個版本
有三個電影版本,一個短片版本,英、法兩個版本的音樂劇,最經典的電影應該是1956法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