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不是思維敏捷發達的人更容易患某些精神疾病呢
那倒是不至於。
不過也許具有某種才能的「天才」確實比普通人更容易得精神病。
找了點資料。
查看文章
天才與精神病2009-11-09 13:52天才與精神病多少年來,有許多醫學家推測創造力還與「精神病」有關,但一直沒有科學的定論。英國心理學家非利克斯•波斯特博士通過十年的研究後終於發現:「創造性的才華和病態的心理,確實有著某種聯系。天才中多有精神瘋狂病症,而精神瘋狂症又時常能激發靈感和創造性。因此,許多高智商的人也都患有精神病。」莫斯科精神病研究所的費拉基米爾•埃夫羅姆松研究後也堅定地認為:「在天才和疾病之間,確實有一種不可忽視的聯系。」
波斯特博士用現代精神病理學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類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後得出了以下結論:在政治家中佔17%的人有明顯精神病特徵,如希特勒、林肯、拿破崙;科學家中佔18%,如高爾登、門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佔26%,如羅素、盧梭、叔本華;作曲家中佔31%,如瓦格納、普契尼、舒曼;畫家中佔37%,如梵谷、畢加索、;小說家和詩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達46%,如福克納、普魯斯特、勞倫斯、萊蒙托夫……
據2007年8月1日的《中國日報》報道:由牛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牽頭,多國科學家參加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普通人相比,左撇子則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人體中的一種基因似乎能夠增加左撇子的可能性,但同時也會增加大腦發生紊亂的危險。而這一重要發現,也更有力地證明了「天才與精神病之間確實是有聯系」這一事實。
根據玻帕留特教授通過裂腦試驗提出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得知:我們的左腦主管閱讀、語言、分析,它屬邏輯思維並支配身體的右半身神經和感覺;而我們的右腦有欣賞音樂和藝術的特殊功能,並有空間、圖形等形象認識。它可憑直覺視察事物,是掌握靈感的創造思維機構,另外它還支配人體的左半身神經和感覺。我們知道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如拿破崙、柯林頓、里根、布希、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達芬奇、拉斐爾、畢加索、卓別林、愛因斯坦等都是左撇子。而根據大腦交叉支配肢體的原則,同時也印證了天才們的靈感出於右腦這一理論。
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丁肇中說過:「一個天才,和一個神經不正常人中間的距離是非常短的。」而大哲學家亞里• 士德也曾講過:「沒有一個天才不是帶有幾分瘋癲」。 被譽為如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因在博弈論等領域的巨大貢獻在1994年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名字時常會出現在經濟學課本、進化生物學論文、政治學專著及數學雜志等多個領域。然而使大家想不到的是,這位被《財富》周刊評為最耀眼的新生數學家,竟是個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瘋子。納什在小時候就很孤僻內向,稍大些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古怪」或「離經叛道」。他有時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一隻左腳,有時告訴人們他是南極洲帝國的皇帝,在他30歲事業走到頂峰時卻患上了精神疾病。
我們知道瓦斯拉夫•尼金斯基,是20世紀初俄羅斯享有「最偉大男演員」稱號的傑出藝術家。在他短暫而輝煌的舞蹈生涯中,尼金斯基成功地塑造了《天方夜譚》、《埃及之夜》、《仙女們》、《藍色上帝》等劇目的主要角色。在舞台上,他能夠以最輕盈、最動人的技巧,跳出最具難度的舞步。在編導上,他的代表作《牧童的午後》和《春之祭》已成為了現代芭蕾的經典。但令人遺憾的是在1919年,不到30歲的尼金斯基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另外在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尼采生命中的最後十年是在瘋人院度過。而俄羅斯畫家弗魯別克,也是在精神病院中了結終生。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報道:莫斯科一家精神病院最近對剛進院的一些嚴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了測試,看他們的直覺能力會有多高,其結果令人十分驚訝。一般人在瞎猜時只有20%至30%的准確率,但這些精神病人卻說對了86%至92%。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學研究所主任弗拉基米爾•埃夫羅伊姆松教授曾說:「世界上許多偉人更容易得遺傳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事情就是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也就越大。」
英國科學家巴龍• 科恩近期研究發現,偉大的科學巨匠牛頓實際上也是個抑鬱症患者。他在《新科學家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牛頓除了在科學領域取得驚世成就之外,他還是個自私、陝隘及好鬥的怪人。牛頓幾乎從不愛開口說話,就是對屈指可數的幾個朋友也是表現出冷漠或壞脾氣。有時既使沒人聽課,他也會對空無一人的教室講課。在牛頓50歲那年,終因抑鬱與偏執而導致精神失常。另外根據種種跡象表明,在大科學家中患此病的還有哥白尼、安培和愛因斯坦。據有關部門統計:一般在1000人中平均只有4個患有輕度躁狂抑鬱症,而在天才中則是這個比例的十倍以上。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道,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邁克爾• 弗茨拉德教授在研究後指出:奧地利音樂家沃爾夫岡•阿邁兌斯•莫扎特、德國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俄羅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西方哲學泰斗康德,以及英國大文豪喬治•奧威爾、作家安徒生、巴爾扎克;詩人拜倫、雪萊、普希金、羅伯特等在文史領域曾獨領風騷的大師,在生前都患有抑鬱或精神分裂症。而疾病在導致他們行為怪異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潛能。這正如巴爾扎克所言:「天才就是人類的病態,它就如同珍珠是貝的病態」。
另外患有這類疾病的天才人物還有:法國思想家布萊斯• 帕斯卡爾、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義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波蘭偉大鋼琴家肖邦、俄國大音樂家華西里•康定斯基、德國作家約翰•克里斯托弗•席勒、法國作家小仲馬、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德國著名作家歌德、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夫、法國象徵主義典範詩人阿爾蒂爾•蘭波、奧地利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德國畫家阿爾勃萊希特•丟勒等。
據《自然醫學》雜志報道:加拿大醫學工作者在對「威廉斯氏綜合症」進行研究時發現,許多天才極有可能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多倫多兒童醫院資深研究員謝勒說:人的基因譜好像一本4萬字的圖書,基因排列失常就如同圖書中一個約20字的句子被顛倒印刷了,而得了這種先天病的患者自出生起體內的7號染色體就少了20個基因。這些人雖然有某些方面的障礙及易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同時這也可能就是在智力突破迅速提升的直接誘因,並因此而產生了天才的藝術家、數學家和科學家。
而另一項研究也同時表明:身體中15號染色體異常的人,較容易患上恐慌、焦慮失調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然而同樣由於這個基因異常的作用,也可能就會成為在智力上「大躍進」的巨大動力從而產生出天才。研究人員還對120名患有精神抑鬱的病人,及一些自殺身亡者進行檢驗發現,自殺者及有自殺傾向的人與這個基因突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就在前不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魯斯•米勒博士經過多年的不懈探索,終於在人的大腦中發現了這個能夠「啟動」天才的按鈕。米勒在對72名因各種原因使大腦受過損傷的患者研究時發現:一旦一個人的大腦右顳下受過傷,就有可能變成某個領域的天才。而這個「天才按鈕」就位於人腦右顳下的一個特別區域,只不過平常會被一些神經元所壓迫而無法釋放。但當這些神經元因各種原因損傷或壞死後,那麼這個人的創造才能就會得到盡情地發揮。假如我們能夠用人工的手段去「啟動」這個按鈕,那麼就完全可能使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名超級天才。
莫斯科大腦研究所所長梅德韋傑夫進一步證實了米勒的結論,他認為:被稱為「測錯儀」的神經元是存在的,它是大腦內部的一種「預防機制」,具有某種壓制天才的功能。它不讓人們的日常行為舉止偏離常規,每當人們腦子里出現新的想法時,「測錯儀」就會干涉制約。但如果這個機制出了毛病,那些非凡的念頭和天才理論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後認為:天才往往是些偏離常規的病人,他們在有些方面的能力雖然十分低下,但他們卻能在許多方面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大多數天才的大腦正是因為有了毛病才得到「解放」。
在當今,最為尖端的科學莫過於人體生命科學。而在人體中最為復雜、最為神秘的又莫過於我們的大腦。21世紀是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的時代,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的不斷突破,使人類數千年來的夢想正在逐一變成現實。而隨著分子神經生物學和認識科學的不斷發展,我們相信也將會對大腦結構及功能的揭示上取得重大突破。
世界歷史上,天才們的生活經歷多有悲劇色彩,其中很多是由於患上精神病而引起的。梵谷,精神病的天才,開槍自殺身亡時年僅37歲。尼采,這個讓世界顫栗的天才,其生命中的最後十二年,也是在瘋癲狀態中凄涼地度過的。
關於精神病與天才,亞里士多德早就有所觀察。他說:「在他們躁狂症發作的時候,就是優秀的出色的詩人,而此病一旦治好,就再也寫不出詩句了。」不過很明顯,這只是對精神病現象的觀察和樸素的描述。
天才是只有極富智慧、對事物極為敏感的人。對外部世界的敏感,使他們無法與自己復雜的內心世界調和起來,於是就產生了種種「怪誕」行為。讓常人不可思議的是,天才們對於自己的怪誕不以為然,因為他們不是有意讓大家感到他們怪誕。他們之所以「怪誕」,是因為他們覺得必須那樣做,身上的能量才能釋放出來,自己也才會覺得舒服。當然,不失理智的怪誕還算好,如果怪誕得過毫無理智了,就無疑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了。
精神病患者的狀態,有點像醉漢。精神病患者說「我不是瘋子」,正如醉漢一個勁地聲稱自己沒有醉一樣。不過,醉漢也沒有什麼不好。尼采就提倡一種酒神精神,以一種非理性的精神抵抗傳統的理性精神。理性不能理解生命,只能是曲解生命,甚至是束縛生命的發展。尼采提倡的酒神精神,就是在酩酊狀態下發揮生命的創造力。酒醉的狀態,有點像精神病患者的狀態了。醉漢心裡清楚,他必須發泄。在理性主義時代,尼採的思想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堪稱生命哲學的又一里程碑。
我們不妨再用弗洛伊德的觀點看看精神病的產生。
在弗洛伊德那裡,性慾成了一切的根源。性本能只可以壓抑,但由於生理的原因,是不可能將它根除掉的。壓抑也是暫時的,它必將以某種方式發泄出來。弗氏認為,性慾的發泄有六種途徑:做夢、過失、自由聯想、移情、說笑話以及精神病。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為高級的發展形式——藝術。看見了嗎?精神病與藝術竟是如此相近,弗氏已經向我們提示了一點:性能量是一種激情。藝術家們即發泄了性能量,又創造出燦爛的文明。有一點似乎很明顯,即天才只是位於精神病和藝術創造之間。幸運的話,在他稍往一邊滑動時,他可能成為天才藝術家;如果不幸地滑向另一方,他則可能呆在精神病院里了。斯威夫特年輕時創建了一所精神病院,結果在他本人年老時,自己卻進入了自己的精神病院。此事還曾被克爾凱郭爾揶揄過,他說:「老年實現青年的夢想。」看來,天們在發揮創造力時還得小心一點,當心成為精神病患者後被世人嘲笑。
此外,大量的事實證明一點:如果一個人出身於有「精神病史」的家庭,且後天的成長環境較為理想的話,那麼他極有可能成為天才。我們略舉數例來加以證明。
以「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瘋子」著稱的叔本華,其家族裡有過很多不幸。父親無故死於河裡,據說是自殺。母親死於瘋癲。大叔四十歲就死了,三叔天生白痴,小叔也在半瘋狀態中潦倒而亡。叔本華成長於這種背景下,孤獨、抑鬱、暴躁、怪戾、恐懼就自然成了他的性格特點。
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數學家羅素,被稱為是「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家」。他在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就患了癲癇病。後來,叔叔也變得精神不正常,姑姑在結婚前也瘋了。反過來講,幸好羅素出生於這種家庭,不然羅素也就難成為我們知道的羅素了。
對哲學進行「語言轉向」的維特根斯坦曾有八個兄弟姐妹,先後自殺的三個哥哥中,有兩個還是同性戀者。但總的來說,他的兄弟姐妹都有超常的智力。他的一個哥哥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而他本人則更是整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天才。
有一點我想說明的是,我認為,正因為瘋癲多在西方,所以引領人類歷史文化的天才也就多在西方了。這無疑跟西方社會的民主與自由、人性解放等有關。因為,人作為生命存在,都有自己的生命的原始沖動。在中國,等級尊卑意識長期壓抑了人性與激情,而激情恰好就是科技、文化、藝術等創造活動的原始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性的扼殺,是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
無論怎麼講,看來瘋子與天才之間確實只有一步之遙。如果你是精神病患者,我想你也不必擔心,因為你完全可能就是一位天才。如果你是天才,我則要好意地提醒你,你應該適當注意調節,不要走向瘋癲了。如果你的家族有「精神病史」,我則應該祝賀你了,因為你已經具備成為奇才的基本條件了。不過,別信我的譫言 事實分析
俄羅斯偉大的畫家伊薩克•列維坦也是個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患者,他非常害怕和仇恨人物,大家也很難與他交往,而自己經常處在憂悶和絕望之中並有多次打算自殺的經歷。
●美國著名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孫女馬爾格•海明威
1996年,美國著名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孫女馬爾格•海明威自殺身亡。這一事件轟動一時不僅僅因為她是當時世界上報酬最高的女模特,而是因為海明威家族已經連續四代發生過自殺的慘劇。2005年12月25日,正值美國人全家團聚共慶聖誕節時,祥和的氣氛卻被殘酷的陣陣槍聲打破。
●27歲的美國天才藝術家奇塔姆因犯精神病在槍殺了自己的母親之後,又開車來到10英里外的普里斯家中,用一把口徑為9毫米的手槍射死了3人和一隻狗後自殺。同在2005年,美國傑出的天才作家崔斯坦•伊格夫在他32歲時因抑鬱而自殺身亡。
●美國智商最高的神童賈斯廷
被美國天才發展中心評估為歷來智商最高的神童賈斯廷,他在三歲時學會象棋,六歲時成為羅徹斯特紐約州立大學最年輕的學生,七歲時接受智商測試評估為298。然而在2001年的11月,賈斯廷卻在丹佛的住所吞服過量止痛葯企圖自殺,後經搶救被送到了兒童精神病治療中心。另外在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地區,也有個名叫布蘭頓的「神童」。他在18個月大時就開始讀書認字,6歲時上中學,11歲時讀大學。但這個智商高達178的大學生,卻於2005年3月15日在自己家中舉槍自殺。碰巧的是同在2005年的3月,一位也被認為是很有前途的英國籍華裔「神童」麥克•陳,在他向心愛的女孩表白遭拒絕後竟跳樓自殺。麥克在10歲時就以全A的成績通過了英國的高考進入大學,死時年僅19歲。
●俄國畫家伊薩克•列維坦:躁狂抑鬱性精神病
人們可以發現,偉大畫家列維坦很少畫人物,而更多畫風景畫。原因很簡單———他非常害怕和仇恨人物,難得同他們打交道。他只有幾張畫上畫有人,但不是他畫的,而是朋友的手筆。
畫家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處在憂悶和絕望之中,並因此幾次打算自殺。等擺脫憂郁狀態之後,他又變得格外興奮,像小孩子一樣淘氣。而且年復一年,這種間隔時間變得越來越短。不過事情也真怪,那幾張最陽光燦爛的風景畫都是在極度抑鬱狀態下畫的。從醫學上這可以解釋為:畫家畫畫兒時,有起到鎮靜作用的內啡肽注入到血液中。
得相同病的還有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德國工程師狄塞爾,德國作家歌德,法國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德國哲學家康德和英國作家狄更斯等。
●丹麥作家、舉世聞名的童話大師安徒生:神經衰弱
安徒生患有躁狂症、害怕得病、害怕遭火災和輪船失事、恐高,擔心趕不上火車和丟失身份證,擔心把重要文件夾在書里,擔心蠟燭沒有吹滅和沒有按劑量服葯,擔心把信放錯了信封。總之,時時都處在驚惶不安之中。
有一次出門旅行,他的朋友遲到了半小時,發現作家已經筋疲力盡和極度絕望。在這半小時的工夫,安徒生想了很多很多,從朋友的死想到如果辦喪事。據說他可以整天待在家裡哭。由於害怕女人,他一直是個童男,只有用手淫來滿足性的需求,同時還有一種負罪感。老是感到特別疲乏,而且容易動怒。
蘇聯精神病學家別赫捷列夫和蘇聯俄羅斯作家左琴科也犯這種毛病。
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間歇性神經分裂症
倫勃朗以後荷蘭最偉大的畫家、畫的價格今日已經高到六七千萬美元天文數字的文森特•凡•高,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同樣著名的還有因精神病而自殺的結局,以及曾經割下自己的一隻耳朵,包好要去送給一名妓女。凡•高明白自己的精神疾病,但他卻把這病看成是他繪畫藝術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他聲稱:「一些人盡管瘋了或是病了,還是喜愛自然,這些人就是畫家。」這是他的信念,他甚至深信,自己如果真的成了瘋癲病的人,那麼,「我愈是瘋癲,就愈是藝術家」。
發作時他有非常可怕的幻覺,被憂悶和仇恨所包圍。他會啃吃那些畫畫兒用的顏料,一連幾個小時在房間里踱來踱去,長時間地保持一個姿勢。據他說,就在這種意識模糊時刻能看到未來那些畫的印象。在頭疼欲裂的時候,他都有可能割下自己的耳朵。一般來說,神經分裂症患者心目中的世界跟大多數人的不同。一般人認為可笑的東西,精神分裂症患者看了只會發怒。大腦中有互不兩立的東西,他卻意識不到它們的對立。他經常賦予正在發生的事件一種非同尋常的、乃至不祥的涵義,堅信也只有他才能看懂。
患這種病的還有俄國作家果戈理,立陶宛畫家、作曲家丘爾利奧尼斯,法國作家小仲馬,美國作家海明威,法國畫家丟勒和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等。
●法國作家大仲馬:輕度躁狂性精神病
得這種病的人常常一連幾天有一種愉快而荒誕的錯覺,這些天精力格外旺盛。實際上這種時候他們的注意力已經分散,再不能有效地工作。他們變得懶散、易怒、粗暴而又非常自負。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也患有這種病。
●法國醫生、星占家諾斯特拉達穆斯:癲癇
主要表現為痙攣發作、神志喪失和夢游,
經常出現譫妄和幻覺。有時流露出恐懼、苦悶,有時又無比高興。逐漸地,連個性都起了變化:記憶力減退、話語不多、出現痴呆先兆。
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俄國詩人勃洛克也常有癲癇發作。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強迫綜合征
得這種病的人會反復回想發生的事,或不由自主地重復一些動作,像洗手和不停地捋平頭發。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歇斯底里性精神病
這類具有病態的躁狂症精神變態者總是想法引起別人的注意。
最早提出能量守恆與轉化原理的德國醫生邁爾,由於在當時他的這個理論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承認跳樓自殺未遂。其實早在1851年,人們就懷疑邁爾患有精神病而被送進過瘋人院。
●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癲癇
拿破崙的右肩和嘴唇、甚至四肢總是在習慣性地震顫、抽搐,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一次,在流放地聖海倫島,他與在那裡嚴厲管制他的英國將軍赫德遜•洛爵士吵過一架之後,說:「我的發怒一定非常可怕吧,因為我感到我的兩腿在震顫,這已經長久沒有發生過了。」
●奧地利大詩人尼古拉斯•萊瑙和法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哲學家孟德斯鳩:癲癇
一生患精神病、最後陷入精神崩潰的奧地利大詩人尼古拉斯•萊瑙和法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哲學家孟德斯鳩也有這種震顫的精神病症,在
這兩人房間的地板上,都留有他們寫作時兩腳震顫抽搐的印記。約翰遜走在倫敦街上的時候,總要強迫自己去碰一碰路旁的每一個郵筒,即使偶爾漏掉一個,也非要回去再碰一次;他進出大門或任何出入口,總是要按自己心裡規定的,右腳或者左腳先跨過門檻,如果有什麼錯,就一定要重新再跨一次,直到自己心中滿意為止。
蘇格拉底也有這種古怪的病態動作,他經常無緣無故地在街上跳舞或跳躍,像是一直處在極度興奮狀態。
●古代希臘和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裘力斯•凱撒:癲癇
裘力斯•凱撒是一位使古代希臘和羅馬歷史改變進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他是一名癲癇病患者。在戰場上,他曾兩次由於癲癇發作幾乎嚴重影響到他的命運。另一次,當元老院要向他發布最高榮譽時,他坐在執政官的席位上,因為意識喪失,怎麼也站立不起來,只是像對待普通市民那樣來迎接元老院議員,不過議員們並沒有對他的這種舉止表示不滿。凱撒恢復意識後,立即回家,脫去衣服,伸出脖子,大聲說,他准備讓他的喉嚨給任何一個想割的人去割。他解釋說,他對元老院這樣的態度,是由於他有病的關系,他是一個病人,患有這種病的人無法在大庭廣眾中站立著說話,病一發作,他們立即會感到頭腦昏暈、手腳休克,最後完全失去知覺。
●俄國的天才作家費多爾•陀斯妥耶夫斯基:癲癇
除了凱撒之外,像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的天才詩人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法國的偉大劇作家和小說家莫里哀和居斯塔夫•福樓拜、德國偉大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克•韓德爾、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古代基督教的聖徒保羅等,都是癲癇病患者。隆布羅索相信癲癇病可能與藝術創造有關,是因為「藝術創造中出現的瞬間間歇和意識經常的突然缺失,其特徵就是癲癇」。這一解釋是否正確尚待研究,但俄國的天才作家費多爾•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情況,倒確實是這樣。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天才。他在室內一邊走一邊口授創作時,經常像約翰遜那樣,每回走到壁爐跟前都要在爐上面敲兩下;更奇特的是他的情緒變化很快,常常隨著焦躁不安而發作癲癇,手腳發抖、全身抽搐、嘴唇青紫、臉頰通紅。但在這發作和蘇醒中間的一個間歇的瞬間,他的意識會出現一個短暫的理想境界,在這個時候,他的知覺異常靈敏,意識異常清晰,思維異常活躍,這是他自己平時和其他一般的人所難以企求和達到的。這使陀斯妥耶夫斯基能夠像他的研究者、著名學者米•巴赫金說的,有可能這就是所謂病態天才的特有天賦!
對特定瞬間橫剖面的理解力達到異乎尋常敏銳的程度,並使他能夠在別人只看見千篇一律事物的地方看得見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東西。在旁人看見一種思想的地方,他會找得到和探摸得到雙重思想、雙重人格;在旁人看見一種品格的地方,他可以從中挖掘出另一種相反品格的存在。一切原本顯得簡單明白的東西在他的世界裡卻成為復雜而且多成分的。他善於在每一個聲音里聽出兩種爭辯的聲音;善於在每一個表情里看到沮喪和立時變為相反表情的預兆;在每個手勢里他同時捉摸過信心和不自信;他領悟過每一種現象的兩重意義和多種理解。
●法國現代派的著名詩人夏爾•波特萊爾(《惡之花》作者) :失語症及半身不遂
夏爾•波特萊爾有幾首情詩被認為已經達到不朽的藝術頂峰;同時他還被認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但他卻是一個十足偏執反常的人。波特萊爾從家族遺傳來的精神病,使他從童年時起就充滿幻覺和妄想;對生活的狂喜迷醉和恐怖戰栗,使他的知覺時而極端敏感時而又麻木遲鈍,這是他自己也能感覺到的一種對立的情緒。這些都導致他把人生看成是「可厭沙漠上的恐怖的綠洲」,從而決心要設法逃離。6歲時父親去世,第二年母親改嫁,波特萊爾與繼父關系不好,爭吵不止。一次,當著朋友的面,他試圖要扼死繼父,還拒絕繼父為他提供的職位,獨個兒過放盪的生活。為使他改變這種生活,繼父送他去印度經商,可是船到中途,他就登岸回國,空著手,什麼也沒有帶回來,除了一個黑女人,一個他要獻給她情詩的黑女人。是的,他的愛是病態的,他所愛的異性是醜陋的、一般人看到會感到毛骨悚然的黑女人,或者是非常高大或非常矮小的女人。他在一首叫《種馬》的詩中這樣寫到一個女子:「她很醜,卻很惹人喜愛。」說這個女子是一隻螞蟻、一隻蜘蛛或一具骷髏,「確實生得奇醜不堪」,但「總之,她有味道」。他向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所表達的慾望是,把她的雙手懸到天花板上,以便可以吻她的腳,親吻裸露的腳在他便是性行為的等同物。波特萊爾也有一些抑制不住的強迫症行為,例如他每個月都非要改換一次住處不可;在陷入痴呆狀態之前,他經常難以克制地向商店的窗子投擲瓶子、罐子一類的東西,僅僅是為了能聽到擊破玻璃等物件的聲音,使他感到愉快。
太多了,給你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6-07/03/content_4786180.htm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6-07/03/content_4786180.htm
http://hi..com/%E1%C4_rz/blog/item/529cdf322daf75f21b4cff90.html
http://cblog.chinadaily.com.cn/port/artlife/222128509556.shtml
B. 精神病為啥總是走來走去,精神病看大仙看好了
在精神疾病的分類中,抑鬱症屬於情緒障礙,法國精醫生伊夫·佩里西埃[注釋]稱之為「這株惡之花里的乾草」。
何謂情緒,法國精醫生讓·德雷(JeanDelay)定義如下:這是一種基本情感,富於各種感情和本能的活動,給我們的每種精神狀態定一個或舒適或難受的基調,在愉悅和痛苦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
情緒也叫心境,它隨著讓我們或喜或悲的外界或者出於莫名其妙的原因產生生理反應:「今天我心情很好」;「現在我感到憂傷」。如果超過了這種生理變化的限度就是情緒障礙,抑鬱症屬陰(負),躁狂症屬陽(正)。在專業術語中,「精神躁狂症」與大眾的躁狂症並不完全一樣。躁狂狀態不那麼強烈的稱為輕度躁狂症。最後,所謂的混合狀態就是結合了抑鬱症和躁狂症的症狀。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情緒混亂很少單獨發生而且經常反復。如果僅僅是抑鬱症的發作反復,我們稱之為單極紊亂或反復發作的抑鬱症。如果抑鬱症發病之前或之後出現躁狂狀態或躁鬱混合狀態,我們稱之為躁鬱症,或按當前的叫法稱為雙極紊亂,雙極紊亂中又分一型和二型,一型為燥郁混合狀態或躁狂發作;二型僅有輕度躁狂發作。
這些反復性的情緒紊亂是比較常見的,事實上我們認為在中有將近20%的人會在一生當中經歷一次抑鬱發作。他們當中又有至少60%的人會經歷第二次。經歷過兩次抑鬱發作之後,經歷第三次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以此類推。在一生當中有可能患有躁鬱症的人口比例為:1%的人會患一型雙極紊亂,0.5%的人會患二型雙極紊亂。
躁狂症的症狀和抑鬱症的相反。躁狂症患者總感覺快樂無比,喜氣洋洋。對聲音、顏色和所有的感覺都更強烈、更靈敏。非常情緒化,對周圍環境極為。感覺閑不住,異常興奮。總是冒出狂妄自大的甚至譫妄的計劃。患者總是高估自己,美化現實。無法安靜地坐著,不停地走來走去,有時完全錯亂。在精面,患者聯想迅速,感覺自己非常有創造力,或者說個不停(多言癖),或者寫個不停(書寫癖)。
躁狂症患者口若懸河,不斷地抖包袱講笑話,情緒高漲且有感染力,即使看上去完全不正常。其他典型行為還有:購物不加考慮;社交和無節制;具有攻擊性,特別是語言上,也有時是身體上。患者往往無法自控,做出一些過後會後悔的行為。明顯消瘦,因為患者沒時間吃東西而且由於躁動他的熱量消耗很大。睡眠比平時大大減少,但卻顯得不知疲倦,總是精力充沛。在極端情況下,患者完全不睡,處在極度的激動和暴虐中()。如果躁狂狀態顯得溫和,甚至患者已經不再表現出病態,而是處於多愁善感的狀態下,它對於家庭、職業和經濟所產生的後果仍然是相當危險的。因此,入院治療和對財產採取保護措施還是有必要的。
形式減弱的躁狂狀態稱為輕度躁狂症。輕度躁狂發作對患者人身和職業的影響較小,也沒有像躁狂發作時的那種譫妄觀念。躁狂和輕度躁狂有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相繼發作。
躁鬱混合發作比較鮮為人知,雖然並不少見。我們能從中看到重度抑鬱症和躁狂症的所有症狀。患者的情緒變化很快,能馬上從悲傷變成喜悅。最常見的症狀有精神運動激越、睡眠和食慾減少、譫妄性觀念和的念頭。抑鬱或躁狂發作也會給家庭、工作和社交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還有一種比較輕的躁鬱症叫循環精神病,其躁狂與抑鬱交替發作但不太頻繁。發病率為0.4%—1%。在這種循環精神紊亂中,患者的情緒較為長期地處於變化中,具有輕度躁狂症症狀或抑鬱症症狀,但程度和頻繁度都低於重度抑鬱症或輕度躁狂症。通常這種循環精神病被視為易患其他情緒雙極紊亂的一種人格障礙。
有時躁鬱症的發作間隔很短,如果在過去一年中出現至少四次精神病發作,不論是抑鬱的、躁狂的、混合的還是輕度躁狂的,我們都稱之為快速循環發作。
躁鬱症患者的情緒可以急速(在一天或幾天內)從躁狂狀態轉為抑鬱狀態,或者相反。這種變化我們稱之為情緒的轉變或逆轉。我們在熱拉爾·德·奈瓦爾的最後一部著作《奧蕾麗婭》(Aurélia,1855)里看到了主人公強烈興奮狀態的跡象。但僅在幾天之後,詩人就陷入深深的憂郁,並在巴黎的老提燈路(ruedelaVieille-Lanterne)街邊。
情緒紊亂不僅限於抑鬱症,但無一例外地都伴有抑鬱發作。其規律是反復發作:似乎每兩個抑鬱症患者中就有一人之後又患上其他的情緒紊亂,不是新的抑鬱發作就是經過躁狂發作最終患上躁鬱症。對於一些患者來說,抑鬱症只是一段人生插曲,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它意味著一場災難深重的大病的開始,並可能伴隨終生。
以上就是與精神病為啥總是走來走去相關內容,是關於躁鬱症的分享。看完精神病看看好了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C. 求一部喜劇,講的是一個人落難一個廢品站收留了他,廢品站中有很多奇人,在那些奇人幫助下他完成了復仇。
法國電影《盡情游戲》
某天,摩洛哥沙漠中某一礦場爆炸;好幾年過後,一顆流彈嵌在 Bazil 的頭裡面。Bazil 出院後,一群異想天開的人收容他。某一天,他從建築物的石塊上認出害他變成這樣的工業大廠,他決定要進行報復,他的朋友全都要幫忙他。
摩洛哥沙漠中的一座煤礦發生爆炸,前去清除地雷的巴塞爾的父親因公殉職;數年後,在路旁觀戰槍匪追逐的巴塞爾被一顆流彈擊中頭部……只要碰上武器,巴塞爾就厄運連連。第一次,武器讓他成了孤兒;第二次幾乎瞬間置他於死地。出院之時,巴塞爾失去了工作,流落街頭。幸運的是,這個溫柔的夢想家,在漫無邊際的靈感指引下,走近了一群面相兇悍的拾荒者。這群人生活在一個真正的阿里巴巴的洞穴中,各自身懷絕技,他們收留了巴塞爾。一天,當巴塞爾路過兩幢雄偉建築時,認出導致他槍傷和父親死亡的武器製造商的標志。在撿破爛家族成員的全力支持下,一場以小搏大、以弱勝強的復仇好戲即將上演……
一句話評論
在《盡情游戲》中,你能看到一種罕見的對電影的熱愛,為製造夢想而走到一起奮力打拚的激情。
——Dvdrama網站
愛美麗的父親為又一個冒險而詩意的喜劇作品打上了自己的標簽,影片充滿奇思妙想和插科打諢。一部真正獻給孩子的電影……所有年齡段的孩子。
——《巴黎競賽》
熱內製造的熱內式作品。他的電影帶著詩意而具有顛覆性的魔力,載我們上路……然而真正的驚喜來自丹尼·伯恩,他向我們證明了一個北方佬無所不能。
——《星期日周報》
積極的一面:導演絕對高超的電影技法;消極的一面:劇本過於纖弱,所有的人物只是初具輪廓,還沒出娘胎便被要求奮力追趕劇本的腳步。
——《影視迷》
故事缺乏原創性,熱內的異想天開讓我們有點厭倦了,真是有些遺憾。
——《費加羅視點》
如果你能夠欣賞次等的譫妄癔症和泛濫的金褐色,這部電影便是為你度身定做的。
——《人道報》
D. 如何看待檳榔嚼出來的癌症檳榔致癌風險究竟有多大
確實,吸煙、飲酒、嚼檳榔都是公認的口腔癌發病高危因素。有人說,檳榔有什麼可怕的?它不就是一種食物而已嗎?怎麼會致癌?明確告訴你,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明確把檳榔列為一類致癌物。要知道,世衛組織不是隨意把某個東西列為致癌物的,而是要在充分的研究證據才行。當然,也不是說,你吸了煙就肯定得癌,你喝了酒就肯定得癌,嚼了檳榔就肯定得癌,那也太簡單化了,癌症也不是那麼容易得的。吸煙、飲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發病高危因素,是增加風險。
你肯定很好奇,檳榔為什麼會致癌?因為檳榔較硬,咀嚼過程中可能會機械性損傷口腔黏膜,你如果經常嚼檳榔,這種機械性的損傷就會累積下來,時間一長就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這是一種癌前病變,有可能轉變為口腔癌;同時檳榔里的某些化學物質經咀嚼後,可能會形成亞硝基(一種明確的致癌化合物)。除了口腔癌,經常嚼食檳榔也與咽癌、喉癌、食管癌等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
有的人估計還不死心, 說你這是慫人聽聞,我怎麼看到很多嚼食檳榔的人沒有得口腔癌,而很多得了口腔癌的人也並沒有嚼食檳榔啊?唉,這和很多人為吸煙找借口是一樣的套路。那我費心再說一遍吧:嚼食檳榔是口腔明確的致癌危險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危險因素,癌症發病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嚼食檳榔會明顯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但不等於一定會得口腔癌,因為口腔癌還會有其他發病危險因素。誰也無法確定肯定不得口腔癌,但你每減少或遠離一種致癌危險因素(特別是像吸煙、嚼食檳榔這種明確的一類致癌物),你患癌的風險就少一份,你患癌的概率就降低一份,非要等到百分百得癌才肯行動?可遲了!
據2017年海外網:昂山素季發起反檳榔運動 檳榔搭煙草易致癌。《緬甸時報》(Myanmar Times)電子版報道,緬甸政府2017年12日宣布發起反檳榔和煙草運動,因為這些傳統習慣會對國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報道稱,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在首都內比都宣布發起運動時表示,國內每年有6萬餘人死於嚼檳榔配熟石灰和煙草的習慣。昂山素季在講話稱,咀嚼檳榔引發的口腔癌和喉癌是緬甸最常見的死因之一。她還表示,每天有超過七百萬緬甸人咀嚼檳榔和煙草。發現口腔頜面部有任何的異常,請及時就醫:1、發現腫塊結節,新生物,特別是腫塊結節表面呈顆粒狀或者菜花樣;2、反復口腔潰爛,不能解釋原因,久治不愈;3、口腔舌部和面頰部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感;4、不明原因
E. 請幫忙看看老人產生幻覺說胡話是怎麼回事
老人身體不好容易生病,建議你去醫院檢查下,一般的說胡話一般都是因為腦部問題,不要貽誤治療時機!
F. 《戀愛絮語》這本書我找了好久,很多網站都沒有。能幫下忙嗎
http://zgwx.lingd.net/《戀人絮語》的下載地址 《戀人絮語》是羅蘭·巴特晚期的一本代表作。作者以解構主義的思辨方式,在此嘗試了一種高度「發散性」的行文,作者擷取出人類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思辨反光鏡的折射下,結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不時給讀者一種閱讀的驚喜。這是一本無法用傳統體裁界定的奇書。 內容簡介: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作者在此嘗試了一種高度神經質的「發散性」行文,糅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這是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恍如一萬花筒:作者擷取出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結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作者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了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緒,剪不斷,理還亂。相形之下,以往的關於愛情、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發思」八股顯得迂腐、淺陋……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 作者簡介: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被認為是繼薩特之後法國知識界的領袖人物,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他在符號、精神分析批評、釋義學、解構主義諸領域都有卓越建樹,對西方文化和文化研究影響深遠。 一個活潑的天才,總有著各種各樣的興趣。他總能在常人的見識之外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他擁有狡黠的智慧,所有極端的曖昧的神聖的事物在這樣的一種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立刻顯現出它的可笑和滑稽。這樣的一種智慧讓我們得以重回理智,以更加客觀平和的心態來旁觀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 羅蘭·巴特無疑是屬於這一類型的天才,作為法國符號學理論的大師、結構主義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無清規戒律可言。 《戀人絮語》是一本無法讓人定義的書。就像書名所顯示的那樣,它沒有理論話語的漫漫征途卻不乏深刻洞見。它沒有小說文本的故事情節,卻不乏一個個讓人回味流連的愛情場景。他貌似體貼地以戀人的心態和言語的方式安排了這本書的結構方式,然而其後卻不乏嘲弄。他用一種開放的、流動的、無定向性的言語方式開始了他對愛情的胡言亂語。 我們無法不喜歡他在這本《戀人絮語》中的只言片語,他那五彩斑斕自由而快樂的敘述,誘惑著我們進入到他思想的迷宮里,去窺視他那時時迸發的狡黠智慧。 據說羅蘭·巴特是最有女人緣的。特別是對那些極富智性美的女人,比如克里斯蒂娃和蘇珊·桑塔格。他優雅而從容的微笑,似乎具有一種天生的親和力,這種魅力甚至使他那些應該很遙遠的理論都顯出了一種觸手可及的親切。所以,羅蘭·巴特,是我唯一可以用「喜歡」這個詞的大師。當然,瑪格麗特·杜拉對他略有微詞,這個一生都充滿激情地關注男女兩性間情慾和對抗的極端而尖銳的女作家表示,她不認為同性戀者巴特能體驗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因此,《戀人絮語》顯然是譫妄和虛無的,同樣也是空洞的。事實上,在下這個判斷之前,杜拉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羅蘭·巴特是個沒有界限的身體。就像他的那些文字,纖細、輕盈,藤蔓一樣四處漫溢,但每個觸須都保留著極端的敏感,而且,充滿誘惑——這種文字從來不是可以界定的,也很難確定它將漫遊向何方,然而,它無孔不入。巴特其實是翩若驚鴻的那種另類大師。 巴特的身體是曖昧的,他滑出了傳統的性別分界;巴特的事業也是奇特的,他似乎可以隨意穿越學院的那道又高又堅固的圍牆;至於巴特的著作,按照特里·伊格爾頓的說法,「書店越來越辯不清哪兒是文學理論部分,哪兒是軟色情書架,哪兒是羅蘭·巴特的後期著作,哪兒是傑基·柯林絲的最新小說」;甚至他的名字,有時出現在《泰凱爾》這樣最先鋒的學術刊物上,有時也會在巴黎最流行的時尚雜志上露面,比如《ELLE》……所以,在我們這個愛情話語逐漸耗損的時代,羅蘭·巴特又回到了愛情,難怪《花花公子》會歡呼:「由於《戀人絮語》這樣的書,愛的春天又將返回。」 熱戀中的人怎樣說話?那些處於高熱狀態:神神叨叨,羅里羅嗦,言不及義,顛三倒四的情人們,那些眼睛會發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無常的戀人們,他們怎樣表達和釋放內心的狂熱火焰?巴特在此設置了一種舞台似的場景,一幕幕無頭無尾的片段(一句喃喃自語,一種神情,一個眼光,一樣道具,或者是某種身體動作,某個細節,某種獨自沉浸、與世隔絕的心境,以及某個常用詞……)紛紛上演,隨意涌現,堆放,隨意蔓延,分叉,逗引出文化經典中被忽略的細枝末節——在羅蘭·巴特之前,有誰關注過當維特的手指偶然碰到夏洛蒂的手指,這種身體接觸帶來的「咀嚼意義的快感」和它的微妙隱秘的「符號跡象」?有誰搜尋過對戀人的贊嘆「真可愛」背後復雜的慾望和空乏的字眼之間的沖突?——然後無聲無息的消失。 在這個舞台上,那些情話一縷縷,一絲絲,或一叢叢,隨心所欲地漫天飛舞,像飛絮,也像游絲,無法歸類,無法集中,也沒有先後秩序,當然,更沒有中心和重點;它們太輕盈,太無所不在,所以反而常常成了不被人注意的盲點;我們每天都在用,用了一代又一代,最初的激情和戰栗已被慢慢損耗,或者逐漸沉積到不為人知的暗面;但是,只有羅蘭·巴特可以使它們復甦——盡管這種方式也許仍然是巴特式的曖昧和不可捉摸:符號學,拉康的精神分析,德勒茲的慾望理論和福柯的快感倫理學;故事,格言,獨白,散文筆法,解構主義的解剖刀,學院派的引經據典,詩人般的熱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全身心投入的體驗,布萊希特般的間離和觀察,甚至是詞語拉丁文的追根溯源……最終,是戀人的混亂而熾熱的話語,虛擬出了一個熱戀中的「我」——一個沒有性別,沒有年代,沒有國籍,沒有種族,也沒有「思想」和「本質」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戀人絮語」比《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更能顯示羅蘭·巴特的個人氣質,和他天馬行空、無跡可尋的。
G. 一念無明
請課下觀看電影《一念無明》(香港電影),根據本章節所學的關於心境障礙的內容,分析劇中人物符合診斷標準的表現,以及根據所學,梳理應如何治療與預防。
《一念無明》,一部關於躁鬱症患者阿東在離開精神病院後,在痛苦的回憶中掙扎著展開新的生活的影片,他試圖回歸社會,卻在一系列求職失敗、好友自殺、女友"寬恕"等事件中病情復發,又在他人防備和獵奇的眼神中被鄰居驅逐,連弟弟都勸父親再將他送回精神病院。
若非因為作業,這會是我極力迴避的一類影片,過於壓抑和沉重。它真實地呈現了一個近於無法逃脫的輪回。一念無明即墮輪回,這也是很多躁鬱症患者正在經歷著的輪回。而背後重要的推手,是躁鬱症,也稱為雙相障礙。
雙相障礙及其表現
雙相障礙,心境障礙中的一種。心境障礙也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感高漲或低落,伴有相應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可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多數患者有反復發作傾向,每次發作多可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雙相障礙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它可以包括躁狂、抑鬱以及混合發作的特徵 。
抑鬱發作
抑鬱發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三低症狀」,以及認知功能損害和軀體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多數患者共患焦慮,個別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狀。
躁狂發作
臨床上,躁狂發作的典型症狀是心境高漲、思維奔逸和活動增多。常伴有瞳孔擴大、心率加快、體重減輕等軀體症狀以及注意力隨境轉移,記憶力增強紊亂等認知功能異常,嚴重者出現意識障礙,有錯覺、幻覺和思維不連貫,成為「譫妄型躁狂」。
躁狂發作臨床表現較輕者稱為輕躁狂,對患者社會功能有輕度的影響,部分患者有時達不到影響社會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覺察。
混合發作
指躁狂症狀和抑鬱症狀在一次發作中同時出現,臨床上較為少見。通常是在躁狂與抑鬱快速轉相時發生。例如,一個躁狂發作的患者突然轉為抑鬱,幾小時後又再復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這種混合狀態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多數較快轉入躁狂相或抑鬱相。混合發作時躁狂症狀和抑鬱症狀均不典型,容易誤診為分裂心境障礙或精神分裂症。
影片人物表現
雙相障礙的診斷,都需要以上面提到的核心症狀為主,具有其它的症狀的同時還需要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內有連續性,且持續一段時間。比如抑鬱的診斷通常需要持續兩周以上,躁狂表現需要持續一周以上,輕躁狂則需要至少持續4天以上。回到影片中,從阿東的表現來看,他有重性抑鬱和輕躁狂的一些症狀,推測應該屬於雙相障礙II型。
抑鬱表現
他在「巧克力事件」後病情復發,表現出了典型的抑鬱症狀,整天躺在床上,由早到晚都在哭,不肯吃飯、不願洗澡,符合抑鬱發作的心境低落、意志活動減退典型核心症狀,且持續時間長,和剛出院時雖然情緒低落但較為平靜且還主動找工作的狀態差異很大。
在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我始終帶有疑問。在「巧克力事件」後,曾出現一個俯瞰阿東在淋浴間躺著的鏡頭,水中似乎還伴有血跡。我一度以為是阿東在超市出來後自殺,但與後面的情節上似乎也對應不上,鄰居找黃大海的時候說的話還是「樓下,你家兒子……」暗示當時阿東還是在超市中。我猜測這是阿東幻想要自殺的場景,但淋浴間打開一瞬間出現的人物似乎又表明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場景。我推斷這是阿東的一段回憶,他曾經自殺過,此時再次出現了自殺意念。
輕躁狂表現
重性抑鬱令父親黃大海意識到的阿東的病情復發,但在此之前,阿東的病情復發也已初現端倪。
在阿東接到前女友Jenny的電話之後,影片的色彩開始明亮起來。他請女友吃飯,大晚上的讓老爸黃大海和自己一起去補償童年時的缺憾,興致勃勃地采購了大量花種在天台種花,。黃大海看著開心准備赴約的兒子心滿意足地吃著花生米,讓兒子不回來打電話。看起來一切都在好轉之中。
但仔細看,還是能從影片的細節中看出阿東很多和心境符合,但不符合常態的部分。雖然從影片中無法判斷是否以上狀態持續了四天以上 ,但他說話比以前明顯增多,積極地邀請鄰居有空打籃球,還在鄰居目瞪口呆中喝了鄰居杯中的水,大量買花種(而不是像小朋友講的先買兩箱試一試),並且不切實際地認為從此就可以辦農庄,然後就上市融資,雖然正常人也偶有誇大其詞或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再結合他在鄰居面前的表現,以及和女友見面之後,不顧女友在晚餐時真正的狀態,在女友痛訴了在他離開之後艱難地還債以及供樓之後,仍然堅信女友馬上要和自己復合,喜形於色地告訴黃大海"你的媳婦很快就會回來"。
如果不是影片伊始,阿東就帶著躁鬱症患者的標簽,只怕我在觀影中也不會留意到以上症狀的不合常理之處,誤以為阿東當時處於抑鬱恢復狀態。這一部分也令我理解到老師課中提到的一個詞,"獎勵敏感性"。激發患者躁狂或輕躁狂狀態的不一定是負性事件,還有可能是良性事件,比如影片中阿東是和前女友見面之後,就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有了以上輕躁狂的種種表現。同時,也因這部分,也理解了何謂"躁狂是對抑鬱的防禦",影片中的阿東太想和女友重歸於好,重新回歸到正常生活當中了。
同時,這也是輕躁狂容易被忽視的原因。不同於躁狂發作時時常伴有精神病性症狀,不眠不休地活動增多,明顯影響社會功能,輕躁狂更像一個人充滿了活力的表現。導致很多雙相II型患者實際診斷時間很長,並被誤診為單相抑鬱,同時,這也是不少患者抗拒服葯的原因之一。
易激惹表現
關於阿東是否有易激惹表現,我有很多不確定,但還是選擇帶著疑問寫出來。
易激惹是一種劇烈但持續較短的情感障礙。患者一遇到刺激或不愉快的情況,即使極為輕微,也很容易產生一些劇烈的情感反應。病人極易生氣、激動、憤怒、甚至大發雷霆,與人爭執不已。易激惹不但見於躁狂、抑鬱症中,也見於神經症中,但後者的發作會經歷過控制和壓抑,發怒打罵的對象經常限於親屬。有一種說法,躁狂發作時的易激惹程度和常人相比,有如老虎發威和犬吠。
在阿東的的回憶中,有兩個他發怒打人的片段。一個是他在女友Jenny勸他把媽媽送到養老院時,他不肯,打了Jenny一巴掌並對她大發雷霆。另一個是當他要讓媽媽起床媽媽不肯時,他打了媽媽一巴掌。這兩件事中都有一個要送媽媽去養老院的爭執,似乎是碰到了阿東的底線,而且也是在他失業並長久照料媽媽,還要處理媽媽觸發的一系列事件,比如鄰居投訴,燙傷傭人等的一系列壓力之下爆發的。是否可以定義為躁狂的易激惹,我不確定。
其他表現
影片中還出現了兩次阿東行為引發眾人議論非非,被當做精神病的事件。一次是在好友婚禮上因眾人不認真聽好友發言而上台講話,請求眾人尊重結婚的人。另一次是他從教堂中崩潰逃走,在超市中拚命吃巧克力來試圖安撫自己情緒,卻引來眾人拍照圍觀。這兩次事件都看起來極其不符合常規。
但是正如影片的英文名"Mad world"一樣,究竟是社會病了,是婚禮中議論非非的人病了、拍照圍觀的人病了,還是阿東病了,的確是個疑問。從阿東當時的表現看,婚禮上他的情緒相對比較平穩,後面聽到別人議論他精神病的時候,雖略有激動語速加快,表達仍然清晰,但的確對好友的當下情境有漠視,對表達之後的後果欠考慮,算不算病態表現?他後面拚命吃巧克力安撫自己,又算不算病態?這也可能是影片想呈現的內容之一,當和一個人帶著相同或相近的視角去看同一事件,看到他行為的出發點,會更容易理解他,而不是停留在"精神病""躁鬱症"的標簽之外,割裂他的行為表現,去貼標簽和妖魔化一個活生生的人。
雙相障礙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在探討雙相障礙的治療及預防之前,需要先了解雙相障礙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為止,雙相障礙的病因仍然不完全明確,但能確認和以下因素密切相關:遺傳因素、生化因素、神經內分泌因素、神經可塑性因素、神經電生理、社會心理因素等等。
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阿東的媽媽也是疑似雙相障礙患者,她時而對阿東指責打罵、燙傷照顧的傭人、時而滿懷柔情談起自己青春年少時的輝煌,時而抑鬱哭泣哀傷嘆息,還假想兒子阿俊會想念她會找不到她。雙相患者的遺傳比例高達80%。
從生化研究和神經可塑性研究上看,雙相障礙患者通常伴有腦器質性的病變。
從神經電生理研究上看,雙相障礙患者往往伴隨睡眠缺乏,而睡眠缺乏又容易激發躁狂或者抑鬱狀態。
從社會因素來看,負性生活事件6個月內,抑鬱症發病危險系數增加6倍,而缺乏社會支持、人際交往困難都會加重抑鬱發作的可能性。影片中的阿東因為長期照料生病無法自理而且情緒狀態很不穩定的母親,還遭遇了與女友爭吵,失業等一系列負性事件,導致他最終情緒崩潰,失手殺死了母親,而這一創傷事件又為他後期的復發埋下了伏筆。並且他當時缺少女友的支持,父親和弟弟都不在身邊,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
從抑鬱的心理因素來看,患者常常伴有認知偏差,消極圖示和歸因,歸因風格偏長期廣泛穩定型,並慣於反芻。影片中前半部分阿東自述他每晚都會想起母親,影片中也不斷重復閃現淋浴間中湧出的水,說明他在心理上一直沒從失手殺死母親的創傷中恢復,有一半的靈魂還活在舊時的記憶當中。
雙相障礙的治療和預防
由於雙相障礙具有遺傳因素和病理性的特點,因此,不能像影片中的黃大海一樣對兒子講的,「你能不能正常一點?想點開心的事?「,或者單純依靠心理治療來治療雙相障礙。
雙相障礙總體的治療原則是以生物治療包括葯物治療,或者說物理治療,來作為治療的基礎。治療目的首先是要緩解症狀,並改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預防復發及自殺的情況,並可改善社會功能啊,提高他的生活質量。
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阿東出院以後一直未能堅持服葯。影片中沒有提他為何拒絕服葯,但現實生活中,雙相患者難以康復或者容易復發和服葯依從性差關聯很大。
前面也曾提到,患者會認為保持在輕躁狂狀態是很美好的體驗,而且可以保證自己在學業或者事業上很有成就,他們會認為服葯會影響他們再次達到曾經的巔峰,盡管有研究表明在輕躁狂狀態患者的工作成就從整體上來講也無法和正常狀態相比;其次,還有病恥感,認為服葯就標明自己是精神病了;再者較為常見的服葯依從性差,和服葯前期大腦神經改變有關,很多患者體會到的是頭腦麻木遲鈍,盡管也有情況是心境障礙本身就會導致的頭腦遲鈍不靈活,但吃葯期間會誤以為全部是葯的副作用;更進一步的還有雙相障礙葯物治療的特殊性,不同於單相抑鬱,盡管新型葯物一直在發展,但由於雙相情感障礙的特殊和復雜性,不同患者適合的葯物差異很大,很多患者需要經歷多次調葯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葯物。
不但如此,雙相障礙的葯物治療還分急性期(6~8周)、鞏固期(4~6個月)、維持期(2~3年),以防止雙相障礙的復燃和復發。老師在課上提到除了葯物之外,目前電休克療法也是比較成熟和有效的一種治療方式。
而心理治療可以在鞏固期和維持期配合葯物來進行。因為在急性期,由於患者自知力不完全,心理治療很難起效。而在鞏固期和維持期,可以有一部分心理教育工作可以放在改善患者的服葯依從性上,比如認識疾病本身,雙相障礙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生病了可以通過服葯來治療,甚至需要終身服葯。
影片中阿東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針對他失手殺死母親這一事件,可能可以先進行創傷治療;同時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出,他從小在家庭中就被嚴重忽視,父母都偏愛弟弟,母親從結婚第一天開始就對父親不滿,父親很早就逃離了家庭,這些早期的成長環境對他的性格和人格都有影響,他慣於壓抑自己,同時性格上比較敏感,人格上也有一些偏執的傾向;而成年後的一系列的負性生活事件又變成了他病發的導火索。因此在服葯的基礎上,進一步可以採取認知治療、心理動力學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
雖然影片的色調非常灰暗,但一直有一個暖色,就是鄰居家小朋友。盡管他的媽媽一直讓他離阿東遠一點,但他還是會偷偷地講小王子給阿東聽,阿東也是因為他的陪伴,還能離開那張床,走到天台上去。而一直逃離家庭的父親,雖然一度也想把兒子送回精神病院,但在影片的末尾似乎暗示仍然會陪在兒子身邊。盡管他不懂什麼是躁鬱症,但他一直試圖努力去了解和理解。有人在影評中講,如果黃大海選擇陪在兒子身邊,那麼黃大海就變成了阿東,阿東變成了母親,又將是一場無明的輪回。但,就如同這部影片介紹了躁鬱症這個名詞給普通大眾,黃大海也有可能學會如何真正的陪伴和支持阿東。或許他可以先從《雙相障礙患者,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這本書開始,了解這個雙相障礙名詞和標簽之下,雙相障礙真實的面目,也能知道對於家屬而言,不離不棄的陪伴和理解對患者就是最大的支持,即便送到精神病院也是為了治療,而不是拋棄。
而社會支持,或許就是從這部影片開始吧,讓更多普通的人看到,了解還有一群特殊的群體正在因為「精神病「的標簽和異樣的眼光,他們正在遭遇著什麼,或許可以讓更多人對這個群體多一些了解和體諒,也能夠幫助更多患者在康復後順利地回歸社會。
附:
輕躁狂的症狀
(1)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而轉移;
(2)說話比平常明顯增多;
(3) 說話速度比平時快,頭腦比平時更加靈活,有時甚至感到舌頭沒有腦子快。
(4)自我評價過高或言語誇大,吹噓自己;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動增多、難以安靜,或不斷改變計劃和活動;
(6)魯莽行為,如揮霍錢財、輕率投資,或者從事冒險活動;
(7)睡眠需要減少;
(8)性慾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