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手機電影 > 馬克思是哪個電影

馬克思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18 21:09:30

㈠ 電影主角叫馬克斯,講2154年故事的影片叫什麼名字

極樂空間

《極樂空間》是一部美國動作科幻片,由《第九區》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執導,好萊塢影星馬特·達蒙與朱迪·福斯特領銜主演,該片於2013年9月5日在中國公映。《極樂空間》延續了《第九區》的風格,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依然鍾情於將科幻和政治寓意相結合。故事講述馬特·達蒙扮演一位向統治規則發起挑戰的貧民。他因為在工作中被高輻射只剩五天可活,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偷渡到「極樂空間」。

㈡ 男的叫馬克思 女的叫妮娜的一部電影 關於女的男朋友被打死瞭然後男的保護她

男主叫麥克斯 不是馬克思 孤膽保鏢

㈢ 《瑪麗和馬克思》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瑪麗和馬克思》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電影的畫面怪誕卻純真。這是一部講述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影片,同時這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的影片。故事取材於導演本人的生活,在導演的生活中,他也有一個交往了20多年的筆友。 我們跟隨著一封封信,進入了一場關於友情、自我和對自我的剖析之旅:

1976年,8歲的瑪麗•黛西•丁格爾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癟臉蒜鼻,雀斑點點,額頭還有塊膠布樣的醜陋胎記。喜歡動畫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巧克力。瑪麗的媽媽是個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製作鳥標本。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一天心血來潮給美國紐約市的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自閉,焦慮,無法辨識人的表情,不能通過臉孔表達情緒,也沒有朋友的馬克思•傑瑞•霍羅威茨,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小孩從哪裡來,並附上一根櫻桃巧克力棒。44歲的馬克思患有自閉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動畫片及吃巧克力。

二人的筆友關系從1976年維持到1994年,期間各自經歷了許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瑪麗終於來到紐約看望馬克思……這期間,瑪麗與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馬克思的焦慮症曾幾次達到崩潰邊緣,瑪麗也差點跟黯淡的人生說再見。故事充滿了黑色而怪誕的幽默感,很有些英倫喜劇的味道。

八歲的瑪麗和四十四歲的馬克思,同樣孤獨,所不同的是瑪麗以一種不經世事的童稚的心靈憧憬著能打破這種孤獨,而馬克思則是一種歷經風雨洞悉世事的頹廢的心態刻意迴避著這個世界。瑪麗有一隻從來不會下蛋的雞「伊斯」。

而馬克思則有一系列怎麼也養不活的金魚「亨利」,在沒有朋友的日子裡,唯一能和他們交流的就是這些不會說話的動物。瑪麗渴望愛情,對愛情充滿了幻想,但是她卻怎麼也得不到,即便是偶然得到也最終無奈失去,而馬克思天生自閉,對愛情麻木不仁,有時卻偏偏有女人青眼有加這個對人類表情完全缺乏辨識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麼代表高興、什麼意味著憤怒的肥胖中年猶太大叔,卻有著孩子般的一顆赤子之心。

他對瑪麗的所有奇怪問題都竭盡所能真誠作答,雖然很多時候答案比問題更瘋狂,甚至完全不合時宜。我特別喜歡他在信中談論他無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無意義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飯食譜(全是拗口的希伯來語猶太名字),鄰居老太太聞起來像咳嗽糖漿混合尿液的味道。

還有他不信上帝也還堅持戴著的那頂保暖猶太小帽。而那些對常人來說改變命運驚天動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獎、死亡,都被他一筆帶過,羽毛般似乎毫無份量。看看,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怪人!這種戲劇化的人生故事在愉悅心靈的同時卻又折磨著人的精神。瑪麗能得到一些東西,比如愛情,但是卻最終無法把握;馬克思對一切都不感興趣,卻有時又會有一些好運,比如女人的吻和中獎的彩票。

但這些都無法叫他快樂,他需要的不是這些。需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最需要的,這就是人生的無奈。但正如馬克思信中所述,他與瑪麗的友誼正是基於一種「不完美」的殘缺之上,這使他終於能超越「傷害、混惑、背叛、不適、苦惱和氣喘」,給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摯的心靈擁抱。

《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很簡單,簡單到沒有多少台詞,以朴實無華甚至看起來有些「拙劣」的影像表現出來,卻能深深地打動人。在今天這個世界,生活物資越來越豐富,但是奇怪的是我們的生存難度卻越來越大,實現自我難,創造價值難,社會公信的缺失和人際關系的淡漠,有時真的使我們無所適從。在處理馬克思的故事段落時,導演傾向於更多的借題嘲諷,大量旁白貫穿始終,把悲劇觸及的對象,擴展到整個美國社會階層。

一個不知愛情為何物,缺乏足夠認知能力的人,很有可能會被歧視,邊緣化,而且馬克思在離開家庭後,主動放棄了宗教式的精神追求,否認了上帝的存在。那在外人看來,這個古怪的中年人,只能是渾渾噩噩的行屍走肉,他沒有精神支柱,對人生的得失也並無所謂,變成了一個「透明人」,喪失了社會價值。。他們是那種最卑微的小人物,是世俗眼中的失敗者,可是他們有自己的熱愛、執著與渴望,哪怕只有他們彼此知道。都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其實只是他們的可愛未曾有人關注。藉助科技手段,我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的同時,心靈的空間卻越來越狹窄,狹窄到我們有時都不得不蜷縮在網路之中,如同瑪麗一樣瞪著一雙無辜的眼睛偷窺著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一定程度上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盡管那是上個世紀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彼此用寫信交流感情,而現在我們是用網路編織神話。特別是每個人都彼此濃縮成為一個手機號或QQ號時,心與心的距離實際上是更加被放大了,我們甚至連瑪麗與馬克思之間的書信維系的那種期待和專注都喪失了。當我們不停的變換著個性簽名以表明自己的網路存在的時候,瑪麗滴在紙上的淚水顯得如鑽石般稀有而彌足珍貴。

《瑪麗和馬克思》很有些蒂姆.伯頓的影像風格,荒誕誇張,於灰暗色調中透射著幽幽的人文關懷。影片描寫瑪麗和澳大利亞是灰褐色,一轉到馬克思所在的紐約就變了陰郁的暗黑色,一如馬克思那陰沉憂郁的心情,整部影片除了這兩種色調之外,就是那一點點少的可憐的紅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飾物、馬克思帽子上的紅纓、以及自由女神(自由女神也長著一張馬克思般醜陋的臉)手中的火把。

甚至連瑪麗額上的胎記也僅僅是令人生厭的「屎黃」色,這些為數不多的紅色,點綴著影片那單調的畫面,也是在影片並不愉快的氛圍中留給我們的一絲暖意。在這營壘分明的色彩之下,營造的卻是兩個同樣孤獨陰郁的世界,當這兩個世界開始有接觸時,那自由女神手上鮮紅的火炬也似乎預示著一個溫暖的開始和一個無奈的結局。

影片中有很多的死亡故事,而且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瑪麗的爺爺是喝氨水死亡、爸爸是被海水沖走、媽媽是誤喝防腐劑斃命、馬克思的母親是開槍自殺,甚至包括馬克思的鄰居艾維也是以一種極其無厘頭的方式掛掉的,這種死亡一直延續到兩位主角身上,瑪麗在備受愛情和友情的折磨和打擊之下也曾一度套上了上吊的繩索。所有這些死亡看起來都像是對人生和這個世界的極端嘲弄,而且這些死亡單獨去看,每一個都是天才般的令人捧腹的看點,但是放在整個影片之中,在旁白那平靜而深沉的娓娓道來之下,卻又顯得那麼憂傷和無奈。

和所有的自閉症患者一樣,馬克思某些方面是個蠢貨,而在另一些方面卻是一個天才,他有著超強的計算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他又無時不對人的行為存在著費解,就像他無法理解女人印在他臉上的唇印,這一切都讓他抓狂,外界的任何一個小的變化都會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從來都不像他的外表一樣平靜,他帽子上的紅纓就是他心情好壞的晴雨表。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蠢才的馬克思,在醜陋的外表和怪異的行為之下,卻有一顆無私而博大的心靈,他成了年輕的瑪麗的唯一的精神寄託,一直伴隨著她長大成人。

馬克思讓我想起了《飛屋環游記》種的老卡爾,那種調徹人生的悲劇宿命感,讓我感到心悸;到美劇《外科醫生格雷》中的,有一個患病的老者這樣描述自己倒計時的人生:「所有的里程碑都過去了,畢業典禮、結婚生子、退休……剩餘的生命里再也沒有新的里程碑,只有一步步逼近死亡。」終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再改善自己的將來,人生已再無懸念而言。這是人才真正會明白自己揮霍和錯過的東西是什麼。

只是當兩個人的人生軌跡最終交接而銀幕上兩個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終調和時,影片留給我們的又是另外一場平靜的死亡,所幸忘年交的兩個主角頭上的紅纓和發夾在這殘酷無奈的境遇之中依然閃著醒目的光彩,那或許就預示著人生的希望和意義吧。在影片那堪稱經典的旁白之下,人生的殘酷和無奈在黑白的畫面上被盡情戲謔之後,卻又如涓涓細流一般,變得意味雋永,發人深省。

最感人的,是馬克思的回信,總是他的回信: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完美,你是有缺點的,我也是……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只能適應;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這樣的包容與原諒,我想,就是「愛」的核心了吧。

我們欣賞一個人的優點總是容易的:美麗的容貌、健碩的體魄、雄厚的經濟力、智慧的頭腦、令人羨慕的背景……這一切永遠都是被用來提升自身價值的砝碼;但包容缺點,比如馬克思肥胖的身軀和不夠頻繁的聯絡頻率,又比如瑪麗將馬克思當病例對待的人格侵犯,卻需要最真摯的理解和關愛。這樣的理解不可能是輕佻的口頭敷衍,也不會是有所目的的姿態,那是瑪麗寄出的半瓶眼淚,那是馬克思的全套「諾布利特偶」。

瑪麗終於找到了馬克思。這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啊!一個是沐浴在澳大利亞陽光下的女孩,一個是生活在紐約陰冷公寓中的宅男,本來他們的生活是沒有產生交集的可能,但當他們意外的成為筆友,彼此的每一次傾訴與傾聽,就成為他們生命之河的航標。這種淳樸的依戀溫暖了瑪麗的前半生和馬克思的後半生。

所以,當那一大一小兩只手終於握在一起時,那掛在馬克思胸前的小冊子和天花板上每一封被熨的服服帖帖的信件時,感動依舊,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淚光漣漣。那並非愛情,不是親情,卻遠遠超越友情。它很難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邏輯無法重復,那是兩顆心拋棄一切年齡、樣貌、身份、種族、性別、信仰、國籍、文化之後,終於坦誠相對一秒鍾霎那燃燒的最奪目光芒。

如果沒有馬克思,瑪麗並不坎坷的一生或許也不為人所知,反之亦然。因為和馬克思有年齡上的差距,瑪麗對世界的憧憬和好奇才得以袒露,但未曾想馬克思卻是個性格和知識結構都殘缺的怪人。也只有這樣,兩個人才會成為二十年的筆友,在人生的關鍵點上期待對方的支持,假如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都一帆風順,也就無需再找個看不見的朋友了。

一個本該煽情的筆友故事,由於個人的不幸而相互化解,導演Elliot始終保持著一種「失意者的樂觀」,把自己對友情的感悟透入到粘土人里。打字機鍵盤上的「M」,是導演在影片中設立巧妙的一把「鑰匙」。二人的姓氏首字成為了一個紐帶,馬克思一度無法原諒瑪麗,親手把它掐斷。

善良的瑪麗心中太過於依靠馬克思,沒有了這把鑰匙,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甚至於丈夫也離他而去。影片在兩人突然斷交時,出現了一個轉折點,揭示出每個人心中的依戀和脆弱,馬克思和瑪麗如此,觀眾也一樣。在影片中除了瑪麗和馬科斯,還有不少性格分明的配角,他們的外形、癖好被故意誇張放大,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平凡者。乞丐、房東、父母、鄰居…被漫畫家辛辣的筆觸捕捉出來,捏成小人置於銀幕上,燃起觀眾似曾相識的共鳴。

Elliot總是對生命充滿感慨,之前的《裸體哈維的一生》,更類似於傳統的默片,主人公最後以逃跑終局,有一些卓別林「流浪漢夏爾洛」的味道。《瑪麗與馬克思》中加入了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我剖析,用內外景的反差營造了馬克思的疏離感,層層疊疊的紐約市模型下,封閉孤獨,符合都市人群的切身體會。即便馬克思的命運,是一種過於誇張、敏感的極端狀態,但他自身的朴實品質和對友情的珍視,還是閃爍著普通人的原始光芒。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難能珍貴的朋友,一個也好兩個也罷,他們都是你生命的財富。就像馬克思一樣,在臨終的時候能舒服的躺在沙發上,一抬頭就能看見整個天花板的書信,沒有比這種愛更能安撫人心了;

瑪麗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雨歷程終於握住了馬克思的手,雖然此時馬克思已經去天堂看守他的巧克力了,但一直以來,他們的心比握在一起的手還近。生命里本來就有那麼多的遺憾,或許是半瓶眼淚的寄託,或許是一塊巧克力的分享,這點滴的純真就足夠了。它足夠將矯情世故壁壘打到,成我們所有人心畔間最後的一代女亮光,一絲溫暖……

丹斯電影節的董事傑弗里•傑爾莫表示:「這是一部講述兩種人生、兩種生活的影。這兩個主角在生理上都有一點障礙,艾略特用黏土為我們描繪了兩幅肖像作品。影片中充滿了不期而遇的感動、笑料以及迫使我們思考的情節。配樂也是亮點——馬克思第一次給瑪麗回信時伴隨打字機節奏快步迴旋的交響樂,瑪麗在半清醒狀態下被悲傷的黑幕包圍,希區柯克老電影《擒凶記》中那首經典的《Que Sera Sera》隨之憂傷環繞,還有結尾歌劇《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動人至深。

相信,觀眾在看到影片之後,會對Elliot的工作報以熱烈的掌聲的,因為他製作出了一部耐人尋味、意味雋永的影片。

記住,這世界怪誕而瘋狂、讓人困惑,但好在我們還擁有友情。

㈣ Love  yourself first—7月經典電影《瑪麗與馬克思》

    《瑪麗與馬克思》是一部在09年由澳大利亞製作的動畫電影,整部電影灰色基調,不多的彩色出現在女孩頭上的發卡和馬克思帽子上的紅色毛球,在那個冷漠孤獨的社會,帶來一絲溫暖和希望。

  8歲的瑪麗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媽媽是個酒鬼,爸爸是流水線的一個工人,由於額頭上屎黃色胎記,從小瑪麗就沒有朋友,經常受到小夥伴的嘲笑,自卑而且孤獨。一次偶然的機會機會寫信給美國紐約的馬克思,並成為筆友。馬克思是一位獨居的44歲中年人,被認為患有亞斯伯格症,也就是精神不健全,同樣沒有朋友,渴望秩序規律的生活。雖然年齡相差很多,但卻成為了彼此唯一的好朋友。

      雖然有誤會,有中斷,但最終他們都明白了: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們自己,我們不接受自己,無法正式自己,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最終我們接受了自己,我們懂得了love yourself first,正視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走向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在家,坐在地毯上,抱著半個西瓜,開著暗黃的燈,哭的像只狗,並且久久的不能平靜。有時候我們需要朋友,但跟多的時候,要學會和自己和解,做自己的朋友!

㈤ 有個叫馬克斯的和一個女孩在家被一群人開槍是什麼電影

有個叫馬克思的和一個女孩在家被一群人開槍,是美國的電影帕里瑪斯

㈥ 誰有《青年馬克思》電影,求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N4izXY5qJZ-JSn3Kk9Eqzg

提取碼: 69ap

《青年馬克思》是拉烏爾·佩克執導的傳記影片,由奧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納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於2017年2月12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1844年,年輕的馬克思在巴黎與恩格斯相識,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寫《共產黨宣言》的故事。

㈦ 主人公叫馬克思,妮娜是什麼電影

孤膽保鏢 Schutzengel (2012)
導演: 蒂爾·施威格
編劇: 斯蒂芬·布查特 / 保羅·莫里斯
主演: 蒂爾·施威格 / 盧娜·施威格 / 莫里茲·布雷多 / 卡羅利妮·舒赫 / 赫伯特·克瑙普
類型: 劇情 / 動作 / 犯 罪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 英語 / 俄語 / 土耳其語
上映日期: 2014-06-13(中國大陸) / 2012-09-27(德國)
片長: 132分鍾(中國大陸) / 133分鍾(德國)

㈧ 電影《青年馬克思》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青年馬克思》該片講述了1844年,年輕的馬克思在巴黎與恩格斯相識,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寫《共產黨宣言》的故事。

1843年,君主專制下的歐洲飢荒肆虐、經濟蕭條,處處危機四伏。英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秩序,創造出新的無產階級。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斗爭及全世界的未來。

馬克思自大學畢業後,憑著犀利文筆與非凡思路迅速躍升《萊茵報》總編。然而,因他撰文抨擊普魯士國王導致報紙被迫停刊,隨後,他帶妻子遷居巴黎。在創辦《德法年鑒》期間,馬克思結識了家境富裕的德國同鄉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經營紡織工廠,擁有卓越手腕與經濟知識。他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後來,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據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即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

(8)馬克思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青年馬克思》是拉烏爾·佩克執導的傳記影片,由奧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納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於2017年2月12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國上映 。

角色信息:

(1)卡爾·馬克思,青年革命者。在《萊茵報》因撰文抨擊普魯士被迫停刊後,他和妻女遷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據。即便如此,他仍堅持斗爭。在巴黎期間,他與恩格斯相識,雖然一開始稱對方是「門外漢」,但十分贊賞恩格斯所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二人成為革命同志並結下深厚友情。

(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富家公子,其父在英國擁有多家紡織廠。但他作為父親工廠的代理人,對父親剝削工人階級的行為極其不滿。被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階級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完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此為契機與馬克思成為朋友。不僅與馬克思互為精神支柱,更為馬克思提供了經濟支援。

(3)燕妮·馮·韋斯特倫·馬克思,出身自德國名門望族,卻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馬克思這個「無宗教信仰的猶太男孩」。即便婚後的生活再艱苦,她也沒有向家裡要一分錢。她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對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

(4)瑪麗·伯恩斯,來自愛爾蘭的紗廠女工,愛憎分明,爭強好勝,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在恩格斯父親的工廠工作時與恩格斯相識,後來與他結為夫婦。幫助恩格斯與正義者同為盟取得聯系,對恩格斯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是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翻譯電影票房 瀏覽:39
微電影誠信的較量簡介 瀏覽:177
她法國電影西瓜 瀏覽:952
釜山行電影視頻片段 瀏覽:408
電影古裝精彩片段 瀏覽:620
奧特曼傳說c電影全集 瀏覽:503
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怎麼搶 瀏覽:787
有的女人愛看外國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27
手機電影播放到電視機 瀏覽:59
大浪淘沙是什麼電影 瀏覽:4
戶外求生微電影 瀏覽:938
經典電影劫獄車場面分析 瀏覽:216
有哪些外星人的電影 瀏覽:130
過年電影票房2021 瀏覽:466
電影無法滿足西瓜影音 瀏覽:41
上海電影發行費用 瀏覽:422
怎麼在抖音上發錄制的電影 瀏覽:136
師傅說微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32
彩色電影片段 瀏覽:329
妹妹投靠姐姐的微電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