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姑蘇台,的歌詞,
姑蘇台 - 張煜楓
詞:張煜楓
曲:林華勇
編:林華文
一抹笑水中魚愧沉入水
雨紛飛已藏不住的紅顏淚
誰江山誰的愛真假與是非
濃妝淡抹伊人憔悴
燈油盡誰整夜輾轉難入睡
愁眉間那抹憂傷思念誰
夢易冷苦苦等細數多少年
一時別了幾世情緣
生死難猜 情似塵埃
相愛敵不過命運的安排
一生等待 是否還在
贏了天下雙鬢已斑白
生死難猜 情似塵埃
緣分在感慨命運的蒼白
一生等待 你已不在
姑蘇山上落花夕陽我 還在
一抹笑水中魚愧沉入水
雨紛飛已藏不住的紅顏淚
誰江山誰的愛真假與是非
濃妝淡抹伊人憔悴
燈油盡誰整夜輾轉難入睡
愁眉間那抹憂傷思念誰
夢易冷苦苦等細數多少年
一時別了幾世情緣
生死難猜 情似塵埃
相愛敵不過命運的安排
一生等待 是否還在
贏了天下雙鬢已斑白
生死難猜 情似塵埃
緣分在感慨命運的蒼白
一生等待 你已不在
姑蘇山上落花夕陽我 還在
生死難猜 情似塵埃
相愛敵不過命運的安排
一生等待 是否還在
贏了天下雙鬢已斑白
生死難猜 情似塵埃
緣分在感慨命運的蒼白
一生等待 你已不在
誰對誰錯一切悄然成 空白
『貳』 糜鹿的資料
體長約200厘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
俗稱四不象。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產於我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布。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產1仔。
原產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18世紀我國野生糜鹿種群已經滅絕,僅在北京南苑養著專供皇家狩獵的鹿群,後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我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隻,飼養於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254800.html
回答者: 長安幻世 - 魔法師 五級 12-4 19:24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
50% (0) 不好
50% (0)
相關內容
• 環保資料
• 麻煩大家給我一份《秋水》和《前赤壁賦》的復習資料。。
• 瀕臨絕種的動物的資料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六年級語文的課外資料
• 麋鹿的相關資料
查看同主題問題:誰知道 糜鹿 資料
其他回答 共 2 條
麋鹿又稱四不象,好象生活在可可西里,要不就是什麽自然保護區內。
回答者: 小促織 - 秀才 二級 12-4 19:26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這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地(1865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獵苑故地。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麋鹿,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麋鹿簡介
麋鹿別名「四不像」,屬於偶蹄目鹿科麋鹿屬,學名為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Pere David』deer。是中國特有物種。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產於我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布。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產1仔。
原產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18世紀我國野生糜鹿種群已經滅絕,僅在北京南苑養著專供皇家狩獵的鹿群,後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我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隻,飼養於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麋鹿的外形習性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因為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稱為「四不像」。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麋鹿受威脅的因素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我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是僅產於中國的動物,我國古代先民對麋鹿的行為有過不少的研究與認識。
1.群居性與社群結構。《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的注釋中寫道:「張魯弟衛拒王師,夜有野麋數千沖壞衛營,軍大驚。」《後漢書·郡國志三》的「廣陵郡……東陽」條注中說:「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這些說明麋鹿是群居的。《緯略》是一本講解名詞出處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麈尾一節寫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隨之,皆以麈尾而傳。」麈是領頭的麋,該文形象的寫出了頭麋與麋鹿群的關系。
2.麋鹿是濕地動物。麋鹿在濕地生活,善游泳,遇敵害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遺》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李繪傳》:「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朽曰:『鴿有六翮,氣則沖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一定意義,西漢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的《說苑·雜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說法,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也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
4.生活能力強。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蘇台歌》中有「山中精靈安可睹,轍跡人蹤麋鹿居。」說明麋鹿在有人在車輛行使的山中還可生活,可見它們的生活能力是很強的,只是人類的干擾不要太甚。
麋鹿的身世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故土絕跡;20世紀80年代,它又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曲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注的對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
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窪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只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盡管麋鹿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一區域,這里麋鹿化石密集分布,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考古發現,1萬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家豬骨骼數量相當。
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塗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向滅絕。到清朝初年,中國已只有一群約二三百隻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這時候,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只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從此,麋鹿學名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沖垮了獵苑的圍牆,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飢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隨著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佔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庄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庄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家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七家動物園里選出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塗。
現在,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目前已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目前已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
現在,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里
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1986年由世界動物資金會無償提供39頭麋鹿,現已繁殖發展到586頭,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麋鹿基因庫。近幾年來,來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的遊客日益增多,年進區量上百萬人
『叄』 請問一下那首第一句唱「憂懷國恨心暗傷」是什麼歌
撲,你還真是看鹿鼎記聽的這首歌,星爺當時唱著這首歌呼籲恢復剝皮刑的樣子實在是太搞了。
出處是粵劇的《卧薪嘗膽》,不過那裡新馬師曾的歌詞是憂懷國恨心更傷。
曲詞
卧薪嘗膽
(一)
娘娘:唉!【紫雲回】心悲傷,憂我主上,朝朝偷怨夜來復暗傷,滿腔淚眼泣家邦。只見佢病態懨懨我更彷徨。【襯白】唉,怪不得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憐主上受盡吳王千般凌辱,佢都只有吞聲忍氣。怕只怕王上一旦因憂成病,那時便會終生飲恨蘿。呀,而家啲葯都經已煲好勒,等我叫醒佢,飲左佢先啦。主上,
勾踐:唔。
娘娘:乜你重未瞓羊?
勾踐:未呀。
娘娘:敢你飲左碗葯先啦。
〔打三更鼓介〕
勾踐:哼,【詩白】正系錦綉河山遭禍劫,正是前程都未卜,又怕已殘蒼呀!【越王怨】憂懷國恨,心更傷。仇恨似海樣,永難忘。不知何年何日得償所望?甘懷鐵石心腸……呀……【京叫頭】天呀!天……【乙反二黃合字序】吳地風呀光,越魂飄盪。不知誰家庭院,更未曉哪若,為王?正系金鎖蛟龍,徒恨那風呀雷,都不降。【清唱乙反木魚】英雄淚向眼中乾,正系折戟沉沙試問誰吊望。縱使我嘅身降,我嘅志未降。睇下吳宮冷月橫霄漢,映入寒心化劍光。惱恨征衣未浣,沙場汗,【直轉二黃】且待等他年都復國,我話過血染,嗰一個吳王。虧我耳畔忽聞,【合尺滾花】乜好似有步聲響亮。哼,一定又系嗰個讎仇,佢傳令,佢又試將我凌辱,多方!我惟有詐作,呻吟。妻啊,你快啲扶我埋床,靜養。自古話逆來,我要順受。我都惟有暫作,忍藏。
伯嚭:【板眼】做人要講現實,有銀乜都唔慌。就算個閻君佢出左票,我都有法子幫忙。而家個范大夫佢到嚟,將你探望。送來咁多嘅禮物,自問愧不敢當。但系我卻之不恭,一定盡吾嘅力量。你的有話即管講蘿,明日響姑蘇台上,包你得見吳王呀。【白】拿,你的傾下先,我聽日無論如何會同你搞妥曬勒。我扯先啦。
范蠡:【白】罪臣叩見主上、娘娘。恕罪臣未能左右相隨,自知罪該萬死。尚幸訪得兩位忠烈娥眉。你的快啲上前叩見聖上啦。
西施:好呀。臣女西施見駕,願祝我主聖壽無疆。
鄭旦:哦,乜原來呢兩位就系聖上與娘娘呀?哎呀,乜肉酸成敢樣架!
西施:唔好敢講啊,乜你敢講呢?
娘娘:冇錯啦,因為主上憂懷傷國,所以容顏憔悴,真系失禮非常蘿。
勾踐:【流水行雲】情慘愴,自嗟暗自愁盼望。我自愧邦家喪,從今就未敢作人王,痛恨辱國邦。呢你的聽我勸就返家鄉,從今以後不要為我憂傷。
范蠡:【接唱】主上你莫悲愴,誓死報大王。一定能酬志壯,勿心中悵惘。望天相,
西施:【接唱】默祝我大王。
勾踐:【插白】唔使啦,唔使啦。
西施:【續唱】犧牲色相去為國邦,
勾踐:【插白】都話唔使蘿!
西施:【續唱】請君休要嘆絕望。
勾踐:【插白】我嘅事啫!
西施:【續唱】我寧願捨身,呢我誓死都殺那吳王。
勾踐:【接唱】我感嬌真誠,恐怕更難會合呀合理想。
西施:【插白】放心啦。
勾踐:【續唱】怕你腸寸斷,更心碎盡,更傷。哎呀一朝、一朝花放被摧折,又怕你一生所願絕瞭望。
鄭旦:【接唱】願君放心,我定可挽危亡。君勿替我倆心不安,勿替我倆心不安。我若伴昏君,令佢心創。
勾踐:【插白】咁本事?
鄭旦:【續唱】論春色,包佢命喪。
娘娘:【接唱】感謝娥眉志壯,主上如何發放?
范蠡:【接唱】不若順下嬌意,佢立心報吾王。
合唱:指望上蒼,庇蔭重振家邦。
勾踐:【二黃】一回凌辱,都百回傷;一日斷腸,都千日愴。自愧負民負國,我更負先王。恨只恨錦綉河山,今日為我喪。自問偷生又何苦,真系枉作那昂藏。若果要我謀及,一個婦人,寧願把殘生,早喪!
西施:【白】哎呀主上,你咪敢至得架!
勾踐:你咪阻住我。
西施:哎吔你唔好咧。
西施:主上你講差左勒。
勾踐:我嚸差呀?
西施:【清唱木魚】你莫將女兒來小看噃,我話佢有陣重勝過百萬嘅刀槍。那,越國幾多英雄兒女,誰個甘願國破與家亡。范大夫佢終日為著救國救民,至有薴羅來將艷訪呀。
范蠡:主上,但憑美人色笑,皆賴佢早滅吳邦。幾許蓋世英雄,都逃不出紅顏掌上呀。自古美人皆禍水,難道聖上你把此語遺忘?
西施:系蘿,你諗下。
勾踐:【長句滾花】我聽其言,非虛妄。估不到一朵弱質嬌花,佢竟懷志壯。望乞春恩護海棠,又怕嬌花一旦被東皇賞,嗰陣名花能解語,我都又怕未許出東牆。〔句〕
娘娘:君王話多感你的報國雖有心,只恐怕你一入吳宮,就忘以往。
鄭旦:【三腳凳】請君王毋多慮,我不是富貴便把恩忘。莫說小小一個村姑,但仍有忠烈想。
西施:須知道女兒雖軟弱,之但系忠烈都比人強。明日賜宴在姑蘇台,定有出人之意想。
范蠡:將伯嚭來賄賂,佢盡力作幫忙。【滾花】主上,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功亦在呢一趟。
勾踐:【白】好!講得對!【滾花】孤家今日存亡生死,我都端賴兩位紅妝。
『肆』 李白跟謫仙這首歌有什麼聯系
一提到李白,首先映入腦海里的就是「詩聖」,之後就是青蓮居士謫仙人。所謂「謫仙」是指被貶入凡間的神仙,既然是神仙那就超凡脫俗,不然世事。而李白謫仙一詞究竟怎麼留下來的呢?還是多虧老杜的一首詩。
這首詩就是著名的《飲中八仙歌》,全文如下: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其中寫李白的就是最著名的那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多大的氣魄,就連泱泱天子都不放在眼裡,的確有仙人之姿。最後那句「酒中仙」更是表現李白狂放不羈,宛若仙人的氣質。
說完李白了,這首詩是「飲中八仙」,那另外七仙人是誰呢?
第一個是賀知章,賀知章喜歡飲酒,而他每次喝完酒就在馬上搖搖晃晃,頗有張果老之風。
第二個是汝陽王,汝陽王是李隆基的侄子,喜歡飲酒。據說有一次,他喝了三斗酒才進朝見天子。而「恨不移封向酒泉」更寫出了汝陽王嗜酒如命,恨不得去那酒泉當「酒泉王」。
第三個是左丞相李適之,這個左丞相不僅喜歡酒,還敢喝,他喝酒就像鯨魚吸水一樣。就憑這飲酒之豪邁,也稱得上是當世之「飲中仙人」。
下一個是齊國公崔宗之,崔宗之能不能喝酒不知道,反正他愛喝。而且喝起酒來沒數,每次不是喝到「白眼望青天」誓不罷休。
第五個仙人是開元進士蘇晉,蘇晉擔任禮部侍郎,修佛吃齋。佛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但這個禮部侍郎卻喜貪杯「逃禪」。
剩下兩個就是「草聖」張旭和布衣焦遂。在唐朝有三絕,李白的詩,裴旻的劍,還有就是草聖的狂草。張旭喜歡喝酒,每次喝的酩酊大醉大筆一揮就是一幅傳世的佳作。至於焦遂,酒量確實可見一斑,他喝酒五斗仍然高談闊論,實在讓人驚嘆不已!
所以謫仙這首歌唱的就是李白吧!
『伍』 姑蘇台上烏棲時下一句是什麼
吳王宮里醉西施
烏棲曲
李白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烏棲曲》是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舊題。現存南朝梁簡文帝、徐陵等人的古題,內容大都比較靡艷,形式則均為七言四句,兩句換韻。李白此篇,不但內容從舊題的歌詠艷情轉為諷刺宮廷淫靡生活,形式上也作了大膽的創新。
相傳吳王夫差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時間,築成橫亘五里的姑蘇台(舊址在今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上建春宵宮,與寵妃西施在宮中為長夜之飲。詩的開頭兩句,不去具體描繪吳宮的豪華和宮廷生活的淫靡,而是以洗煉而富於含蘊的筆法,勾畫出日落烏棲時分姑蘇台上吳宮的輪廓和宮中美人西施醉態朦朧的剪影。「烏棲時」,照應題面,又點明時間。詩人將吳宮設置在昏林暮鴉的背景中,無形中使「烏棲時」帶上某種象徵色彩,使人們隱約感受到包圍著吳宮的幽暗氣氛,聯想到吳國日暮黃昏的沒落趨勢。而這種環境氣氛,又正與「吳王宮里醉西施」的縱情享樂情景形成鮮明對照,暗含樂極悲生的意蘊。這層象外之意,貫串全篇,但表現得非常隱微含蓄。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對吳宮歌舞,只虛提一筆,著重寫宴樂過程中時間的流逝。沉醉在狂歡極樂中的人,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輕歌曼舞,朱顏微酡,享樂還正處在高潮之中,卻忽然意外地發現,西邊的山峰已經吞沒了半輪紅日,暮色就要降臨了。「未」字「欲」字,緊相呼應,微妙而傳神地表現出吳王那種惋惜、遺憾的心理。而落日銜山的景象,又和第二句中的「烏棲時」一樣,隱約透出時代沒落的面影,使得「歡未畢」而時已暮的描寫,帶上了為樂難久的不祥暗示。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續寫吳宮荒淫之夜。宮體詩的作者往往熱中於展覽豪華頹靡的生活,李白卻巧妙地從側面淡淡著筆。「銀箭金壺」,指宮中計時的銅壺滴漏。銅壺漏水越來越多,銀箭的刻度也隨之越來越上升,暗示著漫長的秋夜漸次消逝,而這一夜間吳王、西施尋歡作樂的情景便統統隱入幕後。一輪秋月,在時間的默默流逝中越過長空,此刻已經逐漸黯淡,墜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這里在景物描寫中夾入「起看」二字,不但點醒景物所組成的環境後面有人的活動,暗示靜謐皎潔的秋夜中隱藏著淫穢丑惡,而且揭示出享樂者的心理。他們總是感到享樂的時間太短,晝則望長繩系日,夜則盼月駐中天,因此當他「起看秋月墜江波」時,內心不免浮動著難以名狀的悵恨和無可奈何的悲哀。這正是末代統治者所特具的頹廢心理。「秋月墜江波」的悲涼寂寥意象,又與上面的日落烏棲景象相應,使滲透在全詩中的悲涼氣氛在回環往復中變得越來越濃重了。
詩人諷刺的筆鋒並不就此停住,他有意突破《烏棲曲》舊題偶句收結的格式,變偶為奇,給這首詩安上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東方漸高奈樂何!」「高」是「皜」的假借字。東方已經發白,天就要亮了,尋歡作樂難道還能再繼續下去嗎?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長夜之短的吳王所發出的歡樂難繼、好夢不長的嘆喟,又象是詩人對沉溺不醒的吳王敲響的警鍾。詩就在這冷冷的一問中陡然收煞,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構思上有顯著的特點,即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寫出吳宮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達旦的過程。詩人對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場景,並不作具體描繪渲染,而是緊扣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變換,來暗示吳宮荒淫的晝夜相繼,來揭示吳王的醉生夢死,並通過寒林棲鴉、落日銜山、秋月墜江等富於象徵暗示色彩的景物隱寓荒淫縱欲者的悲劇結局。通篇純用客觀敘寫,不下一句貶辭,而諷刺的筆鋒卻尖銳、冷峻,深深刺入對象的精神與靈魂。《唐宋詩醇》評此詩說:「樂極生悲之意寫得微婉,未幾而麋鹿游於姑蘇矣。全不說破,可謂寄興深微者。……末綴一單句,有不盡之妙。」這是頗能抓住本篇特點的評論。
李白的七言古詩和歌行,一般都寫得雄奇奔放,恣肆淋漓,這首《烏棲曲》卻偏於收斂含蓄,深婉隱微,成為他七古中的別調。前人或以為它是借吳宮荒淫來托諷唐玄宗的沉湎聲色,迷戀楊妃,這是可能的。玄宗早期勵精圖治,後期荒淫廢政,和夫差先發憤圖強,振吳敗越,後沉湎聲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處。據唐孟棨《本事詩》記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見其《烏棲曲》,嘆賞苦吟,說:「此詩可以泣鬼神矣。」看來賀知章的「泣鬼神」之評,也不單純是從藝術角度著眼的。
寫於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在溯江而上,經過三峽去流放地夜郎(今貴州遵義附近)的途中遇赦,便從白帝城出發,順江東下,復經三峽,飛舟直抵江陵(湖北省)。這首傳誦古今的七言絕句,氣勢奔放,描寫生動,反映出作者當時的興奮心情和樂觀的精神面貌
『陸』 懷古詩有哪些
懷古詩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七律《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台城》劉禹錫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江南》杜牧
車書混一業無窮,井邑山川今古同。辰年向金陵過,惆悵閑吟憶庾公。
《君山》 劉禹錫
屬車八十一,此地阻長風。載威靈盡,赭山寒水中。
《春草官》劉長卿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易水》馬戴
荊卿西去不復返,易水東流無盡期。落日蕭條薊城北,黃沙白草任風吹。
《姑蘇台》 陳羽
憶昔吳王爭霸日,歌鍾滿地上高台。三千宮女看花處,人盡台崩花自開。
《景陽台》徐鉉
後主忘家不悔,江南異代長春。日景陽台上,閑人何用傷神。
閶門 韋應物
獨鳥下高樹,遙知吳苑園。凄涼千古事,日暮倚閶門。
《吳宮》陸龜蒙
香徑長洲盡棘叢,奢雲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須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絕句》 李清照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過華清宮》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蘇台覽古》 李白
舊宛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柒』 烏棲曲(李白)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里最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月。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
館娃金屋
吳王修的館娃宮,而亡國;
漢武帝小時候喜歡阿嬌,說大了以後娶阿嬌,並給她修金屋,後來成了皇帝,娶了阿嬌,又因關系不合將阿嬌打入冷宮
但這個成語後來演化為亡國之音的端倪與徵兆。
『捌』 劉駕 《姑蘇台》里的「越鼓聲騰騰」是什麼意思啊
《姑蘇台》劉駕
勾踐飲膽日,吳酒正滿杯。
笙歌入海雲,聲自姑蘇來。
西施舞初罷,侍兒整金釵。
眾女不敢妒,自比泉下泥。
越鼓聲騰騰,吳天隔塵埃。
難將甬東地,更學會稽棲。
霸跡一朝盡,草中棠梨開。
此詩描寫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之爭。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以某東山再起,一雪前恥。將自己心愛的女人西施獻給吳王,以美色消磨吳王的鬥志,以圖里應外合。而吳王果然上當,終日歌舞昇平。詩句中描述到西施跳完舞正對著鏡子補妝呢,其他美女連妒忌的心都沒有,自慚形穢,譬如河底的爛泥。
而此時【越鼓聲騰騰,吳天隔塵埃。】這句是說,越王勾踐帶著軍隊,敲起了進軍的戰鼓,軍隊大舉進攻的步伐,令吳國塵埃蔽日。
【騰騰】--象聲詞,敲鼓時發出的「騰~騰~」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