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波黑戰爭的屠殺事件
斯雷布雷尼察位於波黑東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塊「飛地」,當地原有居民3萬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戰爭期間,聯合國安理會宣布將波黑首都薩拉熱窩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劃為「安全區」,並規定這些「安全區」為「非軍事區」,不應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裝攻擊和發生任何敵對行動。然而,這些規定並未得到有關各方的遵守。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裝攻佔斯雷布雷尼察,並宣布建立地方政權。聯合國安理會隨後通過決議,希望塞軍撤出該地區,無條件釋放被扣押的維和人員,並在那裡重建聯合國安全區,但遭到塞族方面堅決拒絕。12日開始塞爾維亞方將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亞克男子全部屠殺光不留一人。大批波斯尼亞婦女被強奸,還有有身孕的婦女被挑開肚子。史稱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因為經歷這樣的事情,在這兩地區之間的波斯尼亞克人和塞爾維亞人依舊有著無法抹滅的隔閡和心結
波黑戰爭結束後,波黑穆斯林失蹤人口委員會在斯雷布雷尼察發現許多埋屍坑,並掘出數千具屍體。
長期以來,波黑政府一直否認發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殺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認。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調查委員會公布調查報告承認,波黑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1995年7月攻佔斯雷布雷尼察市後,放走了部分婦女和兒童,但殺害了7000餘名穆族男子。
㈡ 波黑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誰是戰爭的最大贏家
波黑戰爭是一場圍繞在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三者間的戰爭,但他們都不是贏家,最大的贏家,反而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當時的背景是前蘇聯的解體,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而美國開始乘火打劫伸出猙獰的爪牙。
當時的南斯拉夫也開始解體,那麼面對波黑的前途,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三個民族各執一詞:穆斯林族想要脫離搞獨立,搞中央集權國家;克羅埃西亞族也主張獨立,但要建邦聯制國家;而塞爾維亞族則表示強烈反對。
美國通過這場戰爭不但主導了巴爾乾的形勢,把巴爾干納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圍,同時向中東國家表明了自己維護穆斯林的決心,趕走了俄羅斯在南歐的勢力,可謂是一石N多鳥。
㈢ 介紹幾部關於波黑戰爭的電影
深入敵後 2001
無主之地 2001
㈣ 求一部電影,好像是反映波黑戰爭時候,一個維和士兵救了一個與異族戀愛生下孩子的少女。
電影名:火燭鬼導演:午馬監制:洪金寶編劇:阮繼志主演:鍾鎮濤,鄭裕玲,柯受良,田俊,黃沾,午馬,Wing-ChoYip,YinSaanLai上映:1989年地區:中國香港類型:劇情片劇情介紹消防員阿健在一次舊樓火災中救出一個白衣女郎,她實在是一個女鬼,她生前是一個女伶人。阿玲為了報答他,常在他的身邊協助他實現他的心願。他向她追求,她便和他同居。另一女鬼阿花亦愛阿健,但被阿玲趕走。阿花向健的兄長阿源揭露阿玲實為女鬼,阿健知悉後大為吃驚,阿玲只好忍痛離去,隱藏在她主演的錄像帶中。阿健始終難忘阿玲,常在觀看她的錄影帶時向她傾訴衷情。阿源的朋友盲公陳,憐他痴心,乃作法幫助阿健進入錄影帶,和阿玲相會,互訴別情,演出戲中戲,最後他倆沖破夙命安排的戲中困境,逃出電視,重新生活在一起。
㈤ 波黑戰爭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三個主要民族圍繞波黑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爭。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黑(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黑獨立。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波黑3個主要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導致戰爭爆發。其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波黑三族展開大規模領土爭奪戰(1992.4~1994.1)戰爭最初在以穆、克族為一方和塞族為另一方之間展開,不久穆、克族關系破裂,彼此間也發生激戰。各方先是搶占本族居民佔多數的地區,繼而塞、穆族之間在東部的塞爾維亞與波黑邊界一線、西北地區及首府薩拉熱窩,塞、克族之間在北部靠近克羅埃西亞邊界地區爭奪地盤。各派武裝不斷開辟新戰場,戰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萬人參戰,其中穆族11萬、塞族8萬、克族5萬。塞族由於得到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支持,加之其參戰部隊中有4萬是前南人民軍1992年5月撤離時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裝備有坦克、大炮、飛機等重武器(穆、克兩族在戰爭初期基本無重武器),在軍事上佔有明顯優勢。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國約70%的領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約20%的領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約10%的領土。為制止波黑戰爭,聯合國安理會自1992年5月起先後通過對波黑塞族和南聯盟實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駐維和部隊、在波黑建立「禁飛區」、為穆族設立「安全區」等一系列決議。北約對波黑實施全面封鎖並對「安全區」提供空中保護。聯合國和歐共體還曾多次進行調解,但均無結果。
第二階段,西方加強對波黑干預,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94.2~1995.)北約對波黑的干預從對塞族進行軍事威脅升級到實施有限空中打擊,於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發出限期從薩拉熱窩周圍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後通牒,下旬以「違禁」為由擊落塞族飛機4架。3月在美國敦促下,穆、克兩族簽署建立聯邦和聯邦軍隊的協議,使波黑戰場再度形成穆、克族聯合對付塞族的新態勢。4月,穆族發動春季攻勢,從「安全區」主動出擊,試圖收復失地,打通各控制區的聯系。塞族予以反擊,並圍困「安全區」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約迅即作出反應,對戈拉日代的塞族陣地進行首次空襲,遏制了塞族的攻勢。同年8月,南聯盟為擺脫國際社會制裁,在塞族拒絕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國聯絡小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後與之斷絕一切聯系,使塞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軍事優勢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戰場主動權。10月,穆族發動秋季攻勢,攻佔「安全區」比哈奇周圍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實行全民軍事總動員,並得到克羅埃西亞境內「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軍隊的支援,於11月中旬奪回全部失地並包圍比哈奇。11月下旬,北約對克拉伊納塞族控制的烏德比納機場和波黑塞族的奧托卡導彈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但並未改變戰場態勢。年底,穆、塞雙方達成停火協議。1995年3月,戰事又起。7月,塞族相繼攻佔斯雷布雷尼察和熱帕兩個「安全區」,並繼續圍困比哈奇。
第三階段,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妥協(1995.8~12)8月上旬,克羅埃西亞出動10萬軍隊攻佔克拉伊納地區後,美國提出和平解決波黑沖突的新建議。8月30日~9月14日,北約以薩拉熱窩遭炮擊為由,出動3400餘架次飛機對波黑塞族陣地實施空中突擊,並發射1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使波黑塞族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完全陷入癱瘓。穆、克族軍隊在克羅埃西亞軍隊配合下,乘機在波黑西部向塞族發動進攻。到9月下旬,穆克聯邦和塞族實際控制的領土已接近五國聯絡小組為雙方確定的比例。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同意由南聯盟代表其參加由美國主持的波黑和談。11月21日,南聯盟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埃西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並於12月14日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協議規定,波黑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波黑領土51%,其餘由塞族控制。
波黑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戰爭中,三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斗機等。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波黑戰爭自始至終伴隨著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干預,特別是美國以北約為工具所進行的軍事干預對戰爭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㈥ 一部反映波黑戰爭屠殺的電影叫什麼
血與蜜之地 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
(2011)
《血與蜜之地》講述的是一段戰爭中的愛情故事。一個塞族男子和一個波斯尼亞穆
斯林女子相愛了。但很快,南斯拉夫在1991年到1992年分裂成了幾個部分,波黑戰爭爆發。這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使
得兩人成了新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的生活完全被改變了。
㈦ 求波黑戰爭起因和前後經過!!!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三個主要民族圍繞波黑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爭。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黑(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黑獨立。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波黑3個主要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導致戰爭爆發。其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波黑三族展開大規模領土爭奪戰(1992.4~1994.1)戰爭最初在以穆、克族為一方和塞族為另一方之間展開,不久穆、克族關系破裂,彼此間也發生激戰。各方先是搶占本族居民佔多數的地區,繼而塞、穆族之間在東部的塞爾維亞與波黑邊界一線、西北地區及首府薩拉熱窩,塞、克族之間在北部靠近克羅埃西亞邊界地區爭奪地盤。各派武裝不斷開辟新戰場,戰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萬人參戰,其中穆族11萬、塞族8 萬、克族5萬。塞族由於得到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支持,加之其參戰部隊中有4萬是前南人民軍 1992年5月撤離時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裝備有坦克、大炮、飛機等重武器(穆、克兩族在戰爭初期基本無重武器),在軍事上佔有明顯優勢。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國約70%的領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約20%的領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約10%的領土。為制止波黑戰爭,聯合國安理會自1992年5月起先後通過對波黑塞族和南聯盟實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駐維和部隊、在波黑建立「禁飛區」、為穆族設立「安全區」等一系列決議。北約對波黑實施全面封鎖並對「安全區」提供空中保護。聯合國和歐共體還曾多次進行調解,但均無結果。
第二階段,西方加強對波黑干預,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94.2~1995.)北約對波黑的干預從對塞族進行軍事威脅升級到實施有限空中打擊,於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發出限期從薩拉熱窩周圍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後通牒,下旬以「違禁」為由擊落塞族飛機4架。3月在美國敦促下,穆、克兩族簽署建立聯邦和聯邦軍隊的協議,使波黑戰場再度形成穆、克族聯合對付塞族的新態勢。4月,穆族發動春季攻勢,從「安全區」主動出擊,試圖收復失地,打通各控制區的聯系。塞族予以反擊,並圍困「安全區」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約迅即作出反應,對戈拉日代的塞族陣地進行首次空襲,遏制了塞族的攻勢。同年8月,南聯盟為擺脫國際社會制裁,在塞族拒絕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國聯絡小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後與之斷絕一切聯系,使塞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軍事優勢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戰場主動權。10月,穆族發動秋季攻勢,攻佔「安全區」比哈奇周圍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實行全民軍事總動員,並得到克羅埃西亞境內「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軍隊的支援,於11月中旬奪回全部失地並包圍比哈奇。11月下旬,北約對克拉伊納塞族控制的烏德比納機場和波黑塞族的奧托卡導彈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但並未改變戰場態勢。年底,穆、塞雙方達成停火協議。1995年3月,戰事又起。7月,塞族相繼攻佔斯雷布雷尼察和熱帕兩個「安全區」,並繼續圍困比哈奇。
第三階段,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妥協(1995.8~12)8月上旬,克羅埃西亞出動10萬軍隊攻佔克拉伊納地區後,美國提出和平解決波黑沖突的新建議。8月30日~9月14日,北約以薩拉熱窩遭炮擊為由,出動3400餘架次飛機對波黑塞族陣地實施空中突擊,並發射1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使波黑塞族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完全陷入癱瘓。穆、克族軍隊在克羅埃西亞軍隊配合下,乘機在波黑西部向塞族發動進攻。到9月下旬,穆克聯邦和塞族實際控制的領土已接近五國聯絡小組為雙方確定的比例。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同意由南聯盟代表其參加由美國主持的波黑和談。11月21日,南聯盟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埃西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並於12月14日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協議規定,波黑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波黑領土51%,其餘由塞族控制。
波黑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戰爭中,三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斗機等。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 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波黑戰爭自始至終伴隨著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干預,特別是美國以北約為工具所進行的軍事干預對戰爭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㈧ 求一部波黑戰爭電影,男主是塞爾維亞軍官女主是波斯尼亞人,男主的軍隊把女主俘虜了,女主會畫畫
血與蜜之地 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
(2011)
《血與蜜之地》講述的是一段戰爭中的愛情故事。一個塞族男子和一個波斯尼亞穆
斯林女子相愛了。但很快,南斯拉夫在1991年到1992年分裂成了幾個部分,波黑戰爭爆發。這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使
得兩人成了新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的生活完全被改變了。
㈨ 誰知道波黑戰爭
波黑戰爭波黑戰爭是發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三個主要民族圍繞波黑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爭。波黑內戰的主體是三個同屬於南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
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
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黑獨立。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波黑3個主要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導致戰爭爆發。其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波黑三族展開大規模領土爭奪戰(1992.4~1994.1)
第二階段 西方加強對波黑干預,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94.2~1995.)
第三階段 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妥協(1995.8~12)
11月21日,南聯盟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埃西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並於12月14日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協議規定,波黑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波黑領土51%,塞族控制49%。
2008年7月21日,被荷蘭海牙國際法庭通緝的前波黑塞族領導人卡拉季奇,在潛逃13年後,於當日晚在塞爾維亞被捕。
波黑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戰爭中,三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斗機等。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波黑戰爭自始至終伴隨著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干預,特別是美國以北約為工具所進行的軍事干預對戰爭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㈩ 誰知道波黑戰爭
波斯尼亞戰爭是指從南斯拉夫聯邦獨立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與多方之間發生的武力沖突,持續時間為1992年3月至1995年之間。背景 在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解體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亦在1992年宣告獨立。 獨立當時約430萬人口,民族的組成為33%的塞爾維亞人,另外有17%的克羅埃西亞人及44%的波斯尼亞克人想要和塞爾維亞人分離。因此從同年4月開始進行了長達3年半以上的戰爭。兩者紛爭的結果造成了約20萬人死亡,難民和逃難的民眾約有200萬人。 戰爭的開始 紛爭的起點 以克羅埃西亞戰爭作為契機,想要尋求獨立的克羅埃西亞人和波斯尼亞克人同反對獨立的塞爾維亞人之間的嫌隙加深。在這種情況之下1992年2月29日到3月1日之間該國進行了獨立公投,因為多數的塞爾維亞人抵制投票,結果投票結果有90%以上的票贊成獨立。根據此次投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宣布獨立,到4月6日並得到歐洲共同體的承認。但是對於獨立表示不滿的塞爾維亞人,以此事件為契機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翌日波斯尼亞——塞爾維亞議會發布塞族共和國的獨立宣言。92至93年之間塞爾維亞人占優勢 內戰開始之後不久,因為裝備的數量和品質使得塞爾維亞人占優勢。因為波斯尼亞克人裝備的品質較差,克羅埃西亞人人數較少等理由居於劣勢。而且波斯尼亞克人和克羅埃西亞人並非一直都是緊密的同盟關系,所以塞爾維亞最初的攻勢時就佔領了全國六成的領土,並且包圍首都薩拉熱窩進行圍城。克羅埃西亞人此時以守住赫塞哥維納地區西部為主,波斯尼亞克族人則是僅守住包含薩拉熱窩、斯雷布雷尼察、哥拉謝迪、傑巴等主要都市在內三成的范圍。國際社會雖有進行對於塞爾維亞的制裁和對薩拉熱窩進行人道救援行動,但是尚且無法影響大局,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92年中。 93年春,波斯尼亞克人和克羅埃西亞人之間產生嫌隙。而且因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所爭奪的勢力范圍較少,甚至和塞爾維亞人結盟。而因為爭奪莫斯塔爾(波斯尼亞赫塞哥維納地區的南部中心都市),波斯尼亞克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產生激戰。至此波斯尼亞克人的處境更為凄慘。 94至95年春建造對塞爾維亞人勢力的包圍網和破綻 94年之後,因為美國施以壓力克羅埃西亞人和波斯尼亞克人再度結成同盟。3月1日在華府波斯尼亞克——克羅埃西亞方決議組成聯邦,這是美國削弱塞爾維亞方勢力的第一步。4月10日到11日之間北約小規模的對塞爾維亞方實行轟炸。8月5日塞爾維亞方攻擊了聯合國的武器庫,因此北約開始進行轟炸,入秋之後美國對波斯尼亞克——克羅埃西亞方也展開了的軍事援助。在這樣的助力下,10月下旬波斯尼亞克人在席哈奇附近轉為攻勢,這個攻勢一度成功但是在11月初就遭到塞爾維亞方的反擊而不得已只好撤退。 為了支援所以11月21日和23日北約發動第三波的空襲行動,不斷的空襲之下塞爾維亞方轉為用少數士兵輕裝行動去監禁聯合國維和部隊士兵作為手段。因此派遣士兵的英國和法國和想要使用轟炸的美國意見紛歧對立,北約無法正常運作陷入糾紛的情況下,美國前總統卡特總統展開媾和行動。因此從95年1月1日起停戰四個月。戰爭的結束 95年春,四個月的停戰期限一過,兩方再次展開激戰。塞爾維亞方發動總攻擊,7月時斯雷布雷尼察和傑巴被攻陷。薩拉熱窩和哥拉謝迪也展開激戰。此時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方之間,克羅埃西亞方因和克羅埃西亞軍合作開始佔得上風。此時的戰斗已經不只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也擴大到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居住區(詳見克羅埃西亞戰爭條目)。這段時間之間的6月3日為了保護聯合國維和部隊設立了緊急應對部隊,開始展開救援被塞爾維亞方囚禁的人質。 8月28日,薩拉熱窩中央市場被炮擊,造成37人死亡,因為這個事件北約展開自此最大的轟炸活動,從8月30日自9月14日之間除了2日到4日之間暫時停止之外不斷地攻擊。因此塞爾維亞方不只在對克羅埃西亞方面開始敗退,連對付波斯尼亞克人的反擊也無法應付。至此塞爾維亞人也決定正式參與和平會談。10月13日停戰,波斯尼亞戰爭終於落幕。「民族凈化」 1995年,波斯尼亞克人的武裝團體攻擊塞爾維亞人居住區的布拉圖納茲,造成塞爾維亞男女老幼多人犧牲。布拉圖納茲西南方十公里處的斯雷布雷尼查當時是聯合國維和部隊指定的安全地區,但是北約開始轟炸塞爾維亞居住區的時候,塞爾維亞人為了對抗所以擄獲了該地的聯合國士兵。 7月6日,穆拉吉奇率領的塞爾維亞方為了報復波斯尼亞克人對塞爾維亞人的虐殺,於是開始進軍斯雷布雷尼查,11日進占市中心。12日開始塞爾維亞方將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亞克男子全部屠殺光不留一人。剩下的波斯尼亞克女子則遭到輪奸,而且強制收容一定期間讓他們不得不生出孩子,[來源請求]史稱斯雷布雷尼察屠殺事件。 因為經歷這樣的事情,在這兩地區之間的波斯尼亞克人和塞爾維亞人依舊有著無法抹滅的隔閡和心結。和平會議 當地因波斯尼亞三成分割提案等提議在摸索和平的方向,但最後是因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塞爾維亞方的攻擊介入戰事導致停戰。最後各國聯合調停在1995年12月簽署了岱頓協定(Dayton Agreement)。最後的決議是讓克羅埃西亞人和波斯尼亞克人共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聯邦和塞爾維亞人的塞族共和國在國內並立。兩國各自有著各自的主權和軍隊以及警察、高度的分權化。 和平方案的實行和民生方面則是經由上級代表事務所(OHR),軍事方面則是由多國部隊(SFOR)分別擔任。因為軍事方面維持得尚可,於是戰後的治安大致上來說是安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