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吕剧现代剧目
吕剧艺术主要分为两类: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它们是吕剧的基础剧目。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通常根据鼓词编排。20世纪初,吕剧崭露头角,到了中叶时期达到了鼎盛。1950年代是吕剧的黄金时代,众多名角崭露头角,新戏层出不穷,甚至与安徽黄梅戏一同进京演出。其中,《李二嫂改嫁》因新《婚姻法》的宣传而广受欢迎,该剧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农村妇女李二嫂的曲折爱情故事,反映了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
1951年,山东省文联戏曲研究室首次上演了《李二嫂改嫁》,1954年由山东省吕剧团演出,主演郎咸芬、杨瑞卿和王俊英的表演精彩纷呈。其中,郎咸芬的演唱深情低回,她通过舞蹈动作完美展现了角色的情感,该剧于1956年获得全国戏曲剧本奖,并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戏曲艺术片。另一部作品《补天》讲述了建国初期青年奔赴新疆建设兵团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他们为国家付出的牺牲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传统剧目如《龙凤面》讲述的是继母陶氏的恶行和兄妹团圆的曲折经历,而《借亲》则以巧妙的剧情展现了婚姻观念的转变。这些剧目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示了吕剧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B. 吕剧墙头记内容简介
1、善良的张木匠,妻子早亡,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长子做生意发了财,为人自私、贪婪,很会算计,妻子李氏刁泼狠毒,对张木匠冷酷无情。次子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其妻赵氏从娘家带来一份厚家产,他们吃喝不尽,对此十分得意,也不愿奉养父亲。
2、张木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可这两个儿子都不养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逼着老爹骑在老二家的院墙上。
3、张木匠年轻时的好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王银匠对张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计谋,利用大乖和二乖爱财如命的本性,叙说当年张木匠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子,暗藏防老。
4、两个儿子都想得到银子,争先供养老爹,但张木匠不久抑郁而死。两个儿子找到王银匠,一定王银匠要说出老爹藏银的地方。王银匠决心再一次戏弄他们,便让他们去刨墙。他们拼命地刨,结果墙倒被压在墙下,受到了惩罚。
(2)最新吕剧电影戏曲扩展阅读:
1、《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这出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2、吕剧《墙头记》移植于山东梆子剧团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创下了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以后多年收视好评。这出戏被改编有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